发新话题
打印

《黄帝内经》是诈书

《黄帝内经》是诈书

《黄帝内经》伪托黄帝之名,把后人的思想强加于祖宗。因为它一诞生就底气不足,难于被人接受,所以就以黄帝之类的祖宗的名号,利用民众对祖宗的“孝心”,诱人相信。这种把自己的作品假以祖宗之名的诈骗之术,一直延续到今天。《黄帝内经》诉诸传统权威,但这个权威不能证明中医是正确的。因为:权威是人,人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所以,权威不等于正确。即使权威是正确的,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观点,而非正确属于权威。事实上,权威在于出名,正确在于合乎逻辑;俩者不是一回事。如果你依赖权威,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思考,久而久之,你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圣人崇拜是正确思维的最大敌人,是国人素质低劣的根本原因。

一,《黄帝内经》是诈书

《黄帝内经》充满了谬误,与更早些时候的古希腊医学巨著《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比,《黄帝内经》简直就是文盲和大师的差距。现在,《黄帝内经》没有一个字还具有医学价值,只是医骗子的诈骗工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应肝,夏三月应心,秋三月应肺,冬三月应肾。” 

此处以四季(时间)类比脏器(实物),由于数目不符只好减掉脾脏。以时间(天时)类比脏器(人体器官),就是“天人合一”的互渗律思维,属于原始人的思维。现代中医以原始人的思维为治病指南,就是老古董、活死人!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没有脾实在说不过去,干脆增加一个季节,凭空搞出个长夏来。古人认知有限,弄不明白内脏器官的属性和功能,只好用更简单更直观的事物来替换未知的对象。心肝脾肺搞不清,春夏秋冬可就有的说了。不过首先要凑数,只要凑对了就好办。几千年前的无奈之举而已。此等粗浅原始的认识方法居然被现代中国人封为经典。

《灵枢.经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十二经水即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漳等12条河流,基本都在西北和华北一带。地球上大江大湖数不胜数,比如亚马逊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在自家附近数出12经水,可见认知范围的狭隘和结论的随意。凭什么以华北西北的12经水类比12经脉?非洲兄弟能答应吗?

《黄帝内经》的作者认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不仅远低于古希腊智者的水平,而且低于《山海经》作者和《周髀算经》作者的水平。但是他在发挥“天人相应”那一套理论时却默认天地为有限的,这就自相矛盾了。如果承认天地是无限广大的,就不能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也不能说“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素问》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黄帝内经的作者认为: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属于天理难容,左撇子的人属于地理难容,这两类人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理——白痴言论。

《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七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这些都是抄袭前人的“天人感应”的一些说法,就是“博大精深”?任何人都能说一番:“天有浮云,人有头发。地有洞穴,人有屁眼。天有陨石,人要拉屎。地有湖海,人要撒尿……。

《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对曰: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古文中“矢”的含义之一就是“屎”,“醴”为一种甜酒。鸡屎加甜酒治腹胀,一剂见效,二剂痊愈。如此神奇妙方被历代名医所引用,为何现在的中医不用此方?用吧,实在不好意思;不用吧,等于承认《黄帝内经》有错误。真够为难的,只好不提此事。

《素问.金匮真言论》:“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

中医从来不清楚心脏的功能,一会和舌关联,一会和耳挂钩,自相矛盾比比皆是,东一句西一句究竟要表达什么?

《灵枢.经脉》等六篇均称人有12脉;《灵枢.阴阳系日月》变为11脉,缺手心主一脉;《灵枢.本输》又为10脉,缺手心主,手三焦称为一“别”,不是一脉;《素问.刺疟篇》又冒出一条足太阴横脉;《素问.五脏生成篇》等十篇缺手厥阴一脉。经脉神鬼莫测时有时无,到底根据哪个来行医?

《灵枢.邪客》:“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茎垂”指睾丸,男人算是生拉硬拽出十二这个数字,对女人只好胡说八道了。

现代人知道:哭泣时鼻涕眼泪齐流,是因为它们的来源相同,都是眼泪!《黄帝内经》却满口胡扯。《素问.解精微论篇》:“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王冰注曰:“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到底是脑渗为涕还是肺为涕?《黄帝内经》各篇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后世信徒,采取“不争论”的原则,各取所需。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理论,稀里糊涂的治疗,稀里糊涂的骗子。

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解剖学家阿尔克迈翁(Alcmaeon)就已发现,确实有连接物从眼导向脑。他因此断定,这个区域就是思维的发生地。在阿尔克迈翁之后古老西医已认识到脑是意识和思维的器官,到了盖伦就认识到脑是精神活动的中心,是灵魂所在地。这证明了华人比西方人的愚昧!

记忆是大脑的功能,中医不承认。《灵枢.大惑论》“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心肺胃肠都与记忆有关,就是没有脑。难怪王清任感慨“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可见直到清朝后期,说记忆力归脑管,还根本没人信。百度解释“肾藏志”说: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精不足,则健忘。

“肝”明明在人的身上,但《黄帝内经》里说,“肝”有在天、在地、在人之别。在天可以为玄,在地可以为道,在地又可以为化,如此,“肝”的指称究竟是什么?日常经验里明明白白的“肝”,经过中医理论家的编造后,变成模棱两可的忽悠学说,就可以骗你钱了。至于他们懂什么,你就不要追问了。这就是中医师父们至今不敢在科学层面上讨论问题的奥秘所在。

《黄帝内经》中有念咒治病,有偷富人的灯放在床下能治不孕症,这都属于巫术之列。李敖先生早在1961年就指出,中医史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的确,中医从诞生之始就开始披上了骗人的、华美的外衣,很多神医、经典、传说经不起仔细推敲,最后证明多半只是美丽的谎言。

据当代人考证:《黄帝内经》的作者只有四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而且还是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一个如此低水平的数学糊涂蛋,不可能弄清楚错综复杂的人体医学问题。可见,中医根本不可能是科学,而是迷信、神话、诡辩的大杂烩。

二,《黄帝内经》是在《史记》出版之后,由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反复伪造的冒牌货。

张功耀说:从隋朝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发现,《黄帝内经》的版本非常混乱。有10卷本的,也有18卷本的,还有13卷本的,24卷本的,30卷本的和50卷本的。目前我国流行的《黄帝内经》是9卷本的《素问》加上81卷本的《灵枢》。这个版本是不是标准的《黄帝内经》。依据版本考订,我们已经可以认定,至少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是假的。其实,要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伪造的冒牌货,还可以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去分析。

1.《黄帝内经》的标题方式不具有秦朝以前的语言特点。

在中国,春秋以前的文献全都没有标题。春秋末年才开始出现以作者名标题的文献。墨子写的书叫做《墨子》;老子写的书叫做《老子》;庄子写的书叫做《庄子》;如此等等。当然,在此之外也还有些特例。比如,《论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写的,而是听过孔子的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分别写出来的,它不好以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取了“论语”做书名。其它一些流传下来的著作,如《诗经》《书经》《礼记》《春秋》都不是依据内容标的题,而是依据题材或体裁标的题。《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直到秦朝,我们也还可以看到这种标题的风格。可是,《黄帝内经》已经大大超越这种风格了。

2.《黄帝内经》完全丧失了上古时期的语言习惯。

《黄帝内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从《史记》当中抄来的。《史记》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假若《黄帝内经》是早于《史记》的作品,作者断不可能去抄比它晚出版的书。可见,《黄帝内经》必定后于《史记》。《黄帝内经》究竟晚于《史记》多少年呢?可以通过汉语史的比较来求证。

战国时期的人习惯于用单字名词,很少使用双字名词。比如,他们只会说“日”,偶尔也会说“阳”,但绝不会说“日头”或“太阳”。“饮”和“食”作为单字名词使用,是东汉以前的语言习惯。东汉以后,才有人把它们联在一起说成“饮食”。像《黄帝内经》当中使用过的“毫毛”“风寒”“皮肤”“贵贱”“针灸”一类的用词,都不是汉朝以前的语言习惯。可是,整个《黄帝内经》使用单字表达的名词极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达的名词,却多得不可胜数。此外,上古时代的帝王表达“我”,多用“朕”字,对应表达“你”则多用“戎”字,如果说话者的对象是自己的大臣,则多用“卿”字。可是,在《黄帝内经》中,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影子,而且作者还荒谬地把“余”字用在黄帝自称上了。这明显不符合上古时代的语言习惯。

3.《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黄帝内经》当中使用了“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二十八宿”这样的表述。这些表述绝不可能早于东汉(公元后23年)。上古时代的人表达超过10的数字,习惯于在中间加一个“有”字。如果连同单位词一起表达,则前后都得加上这个单位词。比如,表达“八十一”的习惯是“八十有一”;表达“123人”的习惯是“一百有二十有三人”。此外,“二十八宿”是晋朝才有的说法。在晋朝以前,虽然已有了与“二十八宿”相关的星座名称,但还没有归纳出“二十八宿”这个说法。更有甚者,像“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这一类的句子,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少说也达到了唐朝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中,《素问》的最后几篇特别长。其中,《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超过了23000字。《老子》才5000字。《周易》才8000字。单独一章,进行如此大篇幅的制作,在唐朝也不多见。

有了这三大证据,我们就已经足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是在《史记》出版之后,由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反复伪造的冒牌货了。所以,张功耀说:“中医根本就不是什么医,而是以医的名义做出来的骗局。”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中医粉说是骗子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可他们却找不出一个按现代医学标准不是骗子的中医来。几千年的拜祖教造就了华人对古人依赖,人们大脑一直禁锢在“天圆地方”的原始时代;中医更是老祖宗的一套,到处收罗老祖宗的方子并视为珍宝;然而,经现代科技化验,很多草药严重致癌。鱼腥草有怪味,吃了得癌症!日本只是少数几个草药可以报销医保,说日本官方利用中草药给百姓治病,那是对人家不断获得诺奖的侮辱!西方一直是新药发明的源头,他们从未读过中药古籍;反而是熟读中药古籍的中国人到现在还不如印度人,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都做不出来几个。这说明没有中药古籍、没有传统医阻力的国家,医疗科学发展得更好。

请扫二维码予以点赞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20-8-12 13:12 编辑 ]

TOP

TOP

上古时期的一些书籍的来路是有些令人难以理解。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