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1比99的不公义:自由市场的迷思 作者:黄伟豪

1比99的不公义:自由市场的迷思 作者:黄伟豪

文章日期:2012年8月27日



【明报专讯】今日是香港的“占领中环”行动在法院的颁令下要撤离汇丰总行地下广场的日子。与此同时,在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行动发源地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美国,其运动的声势、规模和受公众及媒体关注的程度均有下降趋势。这是否表示困扰全球的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的威胁已逐渐解除,一切快要雨过天晴?

对于以上问题,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根本并未解除,欧美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财赤及国债是天文数字,实体经济复苏仍是遥遥无期。而随全球唯一余下来的经济火车头中国的经济也开始放缓,亚洲区的资产泡沫挥之不去,新一轮和更严重的危机爆发风险反而在不断增加。不过,自由市场今次面临的真正和最致命的危机,是在理论和价值之上,甚至是一场学术上的危机(intellectual crisis)。一度声称可以解释现实及给人类带来幸福生活的自由市场模式,似乎一夜之间失去法力。它不但不能有效解释如今所出现的问题,更把人类带入了一个黑暗深渊。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上,一句主要的口号是“我们是99%”,反映在一个完全跟从自由放任市场的模式下,所出现的只是由社会上最有权力的1%的人,垄断了大部分的资源,其余99%的人只能面对贫困和受苦。不少学者,当中不乏经济学家,已不断走出来,指出由始至终自由市场只是一个从不存在的迷思,甚至是1%的人为了巩固和合理化有利自己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论述或谎言。

要了解有关自由市场的失败、局限和不足的讨论,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近年的多本著作,均极具参考价值和启发性。他和一般对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批评者不同,他的言论更有权威性,因此对盲目和无条件地接受自由市场的教条主义就更具破坏力,突显其如何缺乏说服力及脱离现实。

政府与市场互补不足

斯蒂格利茨的权威,主要来自他本身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并且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更难得的是,他绝非像不少现今的经济学家一般,只躲在大学象牙塔内闭门造车,沉迷于一些自我想像出来的数理化模型,相反,他曾任世界银行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真正达到经世致用的境界。

自由市场可有效运作假设

根本不存在现实世界

早在他著有的公共财务教科书中(注一),已指出没有政府参与及有效监管的自由市场只存在于理论的层面,而非现实之中,绝大部分有效运作和健康增长的经济体系,也是奉行政府与市场互补不足的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

在2009年出版,分析2008年金融海啸成因的《Freefall》(直堕)一书中(注二),斯蒂格利茨指出金融海啸之所以出现,正正源于把本来只出现在理论和虚构层面的自由市场,毫无保留地推至现实当中。由于很多自由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假设,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对99%的人来说,结果出现的不是更多竞争所带来的更多选择和更美好的生活,而是企业的垄断和暴利,社会变得更不公义、贫富悬殊及缺乏上流的机会。

他的最新著作《The Price of Inequality》(不公平的代价)更可以被视为向硬推自由市场这迷思与骗局而自肥的1%所下的战书。书中揭示了很多骇人的数据,显示不平等的问题已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在美国,贫富悬殊的严重程度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差的水平。在2007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居然拥有全国超过三分之一财富,而Wal-Mart(沃尔玛)6个承继人的财富,竟然是全国最底下三成人的财富的总和。更讽刺的是,不平等的现象并未有因2008年的危机而转势,反而使引致危机的1%的人变得更富有。在2010年,这1%的人占去了新增收入的93%。

不平等源于不公义制度

不平等源于一个不公义、没有平等机会的制度。1%的人利用自由市场的迷思,建立一个由他们操控和垄断的制度。正如斯蒂格利茨在书中指出,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不公义的制度把经济和政治的权力结合,制造种种有利1%的政策和游戏规则,并且渗透至传媒和教育之上,使99%的人相信自由市场的迷思,甘心接受他们面前的最差,已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做到的最好,对不公义麻木。

有评论者把斯蒂格利茨和另一位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样经常把自由市场批评至体无完肤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aul Krugman(克鲁明),视为主张政府干预的左派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这一种分类是有误导和危险的,因为它把现时有关自由市场的争论和反思,沦为难分对错的意识形态之争,忽略了整个学术讨论的真正意义,是要找出谁的理论与模型最能有效解释现实和改善世界。

亦有评论认为他保守,因为他仍主要重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监管和责任,并未完全放弃市场的角色。这一评论所忽视的是斯蒂格利茨在这时代背景下的贡献。在自由市场的迷思作为共同的敌人下,打破缺口,释放想像空间,似乎是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用回斯蒂格利茨自己的语言,他主要是想证明自由市场外的另一个世界的可行性(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而非否定有比自己所提出的建议更理想的世界的存在的可能性。

在美国一个如此成熟的民主体制,也可以让1%的人高高在上,如此垄断社会上的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和资源,在没有民主体制的香港,其前景更显得不乐观。要避免比现时更极端和更荒谬的分配不均的情在香港发生,除了要加快香港的政治改革外,同等需要的是思维上的更新,思想空间的扩阔,走出自由经济的迷思,对于其他自由市场外同样可行和更公义的模式,有更多的讨论和想像。

作者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参考资料:

1. Stiglitz, Joseph.(2000)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New York: Norton.

2. Stiglitz, Joseph. (2009)Freefall: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Global Economy. NY: Penguin.

3. Stiglitz, Joseph. (2012)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NY: Norton.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