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史海钩沉】民非明:政治解剖学——民国西南军阀的验尸报告(选载)<(ˉ3ˉ)y-3

公侯之分

  陆荣廷是土匪出身,所知道的规矩就是弱肉强食,因此,他可以不鸟孙中山那些所谓主义——横竖他也弄不懂,但对一跺脚民国就得震三震的实力派袁世凯,他还是要表示下顺从的。不过,陆荣廷信的只是实力,他跟袁世凯素无瓜葛,历来井水不犯河水,现如今的服从不过是看在袁世凯枪杆子的份上。陆荣廷这号人,现实的很,他如今叫袁世凯一声大哥,帮他摇旗呐喊,那袁世凯这个大哥就得像个大哥,该给小弟他的面子,可不能含糊。对于陆荣廷这样的人,袁世凯见太多了,袁世凯知道陆荣廷这种人靠不住,这种人最势力,现在自己得势,他能上赶着表忠心,改明自己倒霉了,指不定陆荣廷怎么踩他——当然,抬手不打笑脸人,袁世凯虚面客套的那两下子还是会的,只是心里有本帐罢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陆荣廷跟袁世凯之间到底是情比金坚,还是点水之情,不久就要见分晓了,因为,袁世凯想称帝。陆荣廷一直在观察袁世凯对他的态度,当然,他久历世故,人情洞透极深,基本也不太会走眼,他认为袁世凯对他猜忌多于信任——事实上,他对袁世凯又何尝不是如此?京城里忙着筹安会、请愿团那阵,陆荣廷跟别省一样,随大流,该上折子上折子,既不突出也不落后,总之,恰如其分。陆荣廷恰如其分的应对袁世凯称帝,他所希求的,也是袁世凯能恰如其分的对待他,但是,袁世凯并没有做到恰如其分这四个字,大封天下之时,他做的有失偏颇——至少在陆荣廷看来是这样。
  
  袁世凯也挺难,他封侯授勋之时,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亲疏位分,都要考虑到,因此,权衡之下,他封广东龙济光为一等公,而陆荣廷则被封为一等侯。袁世凯之所以让龙济光高陆荣廷一级,考虑的就是亲疏,龙济光是袁世凯的铁杆,关键时刻能为他卖命的人;而陆荣廷呢?能指着陆荣廷力挺他吗?当然,袁世凯这么干了之后,固然龙济光会深感隆恩,肝脑涂地,但同时,陆荣廷那边,可就讨不着好了。陆荣廷非常生气,表面上看起来,陆荣廷是觉得袁世凯封赏不均——他跟龙济光明明是差不多的资历战功,凭什么他就得比龙济光低一级?当然,这是人前的说法,实际上,陆荣廷生气的真正原因,是袁世凯根本不信任他,主不信臣,臣子会有什么后果呢?陆荣廷没念过书,但是,混了这么多年,这么浅显的道理能不明白?陆荣廷看到了袁世凯给出的危险信号,如果让袁世凯收拾好局面,那他这广西的头把交椅还能坐得安稳?封爵是小,信任是大,陆荣廷在乎的不是那点虚名,而正是往后在广西的实利。
  
  陆荣廷是个实际的人,既然袁世凯那么对他,他当然也不能继续帮袁世凯卖命了——当然,实际的陆荣廷更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在局势未明之前,他不会贸然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袁世凯称帝后,又有革命党人来活动他了——此前革命党也没少活动他,但陆荣廷不是沉默就是拒绝,这次终于有区别了,陆荣廷破天荒的表示“绝对尽力做到”。陆荣廷的这个态度估计革命党人自己都觉诧异,革命党活动陆荣廷就跟和尚拜菩萨一样,只拜不问,尽人事听天命,这次陆荣廷居然爽快的答应了,跟菩萨显灵,还真没啥两样。不过,革命党人的兴奋劲没过多久就发现, 太阳终究还是东边出,陆荣廷态是表了,但动作却没有,在蔡锷举旗护国之后,陆荣廷却病了。
  
  称病是政客拿不定主意或者避免拿主意时常用的手段,陆荣廷的病是心病,从内心来讲,他有反袁的意思,但是,袁世凯毕竟强大,冒冒失失的就反袁,到时候可能吃不了兜着走——陆荣廷不是那种愿冒风险的人,谋定而动,这才符合他的性格。陆荣廷在观察袁世凯,袁世凯当然也在观察陆荣廷,不过,陆荣廷在暗,袁世凯在明,信息不对称,袁世凯只能通过多年的经验来判断陆荣廷的举动——陆荣廷按兵不动,既不支持他,也不反对他,以陆荣廷的性格而言,他是个等待双方开价,谁价高帮谁。袁世凯当然不信任陆荣廷,但他做出了这个判断之后,就认为只要价格合适,陆荣廷还是能够帮他出把力的,所以他开始问价。
  
  接连问了两次,一次说要让北洋军借道广西,另一次说让他自己出兵,当然,毫无悬念的,陆荣廷统统驳回,两次的理由分别是是广西士绅反对北洋军借道、缺饷少械。陆荣廷是个人精,知道现在是袁世凯求着他,他占有主动,因此,他越是不动劲,袁世凯就着急,看谁耗得过谁,耗到差不多,随便开个差不多的价,袁世凯都非应不可——当然,袁世凯给了价之后,他帮不帮忙,那是另一码事,这种敲竹杠的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袁世凯混了一辈子,只有他敲别人的竹杠,想当年载沣求他出山平乱那阵,他就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结果要价之后还不办事——如今陆荣廷这个土匪,虽然没文化,但做人办事跟他活脱,竟然依样画葫芦,虽然袁世凯恨得牙痒痒,却也没办法。最后,袁世凯总算想出了个好办法,既然我的亲兵不让进,你自己又不愿意出兵,那这样,广东龙济光的哥哥龙觐光是你亲家,他到这你借个道,你搭把手,如何?
  
  事不过三,陆荣廷知道到哏节上了,再不开价,人家袁世凯搞不好破罐破摔,要玩点极端的了,于是,陆荣廷开价了,说亲家情面,我信得过,但是要我搭把手,我这穷啊,缺饷少械,这样吧,广东方面给我军饷100万,枪械5000支,我就跟亲家搭伙干。袁世凯一看,丫终于开价了,不就想敲敲竹杠吗?成了,老子一咬牙,一跺脚,给了,你可不能失信。问题来了,陆荣廷敲敲竹杠也就罢了,同意让龙觐光进兵不是节外生枝吗?万一龙觐光手捏袁世凯密旨,搞个假途灭虢,以借道为名,就势把陆荣廷端了咋办?陆荣廷当然不会傻到会让袁世凯玩那么一手,他敢那么干,就有那么干的道理,大家接着看。
  
  且说龙觐光带着儿子龙运干——也就是陆荣廷女婿,从广东带来4000兵,到南宁招募了4000兵——陆荣廷说的,少带点兵,多带点钱,兵可以就地征嘛,然后龙运干还跑回老家云南蒙自筹了些兵,七拼八凑,到了广西——当然,在滇桂边境少不得打了场败仗。结果,在某个小雨淅淅沥沥,黑灯瞎火的晚上,陆荣廷宝贝儿子陆裕光趁其不防,先下手为强,把龙觐光、龙运干一干人等扣了,手下也被缴了械。龙运干一时半会还没醒过味来,大舅子老丈人,怎么玩这么一出?自己哪做错了?对自己媳妇挺好的啊。龙运干想找陆裕光问个清楚,结果陆裕光说,亲戚是私,国体是公,不能因私而废公——这话说明白了,不是你对我妹子不好,这事是公事。这龙运干气的是七窍生烟啊,但也无奈,只能让老婆去求求丈母娘,好歹看着亲戚情分,赦免则个;结果陆裕光又说了,国事归国事,亲戚还是亲戚,我也不能让妹子年轻轻守寡不是?放心,我不会动你们爷俩的,但是要你们爷俩做点事,就是给你叔龙济光发个电报——当然电报已经写好了,你们签个字就行,要他顺应潮流,宣布独立。这爷俩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敢不从?只是签字画押罢了。
  
  大家看明白了吧,陆荣廷爷俩这么干不是土匪吗?没错,这爷俩就是土匪,拿了好处不办事还要坏事,你拿我怎地?你袁世凯不是不信我吗?老子还就让你不信了——当然,陆荣廷早就拖足了时间,这当口局势已明,袁世凯身处内忧外患之中,陆荣廷也有恃无恐了。玩了这么一出之后,3月15日,陆荣廷终于兑现对革命党尽力而为的承诺,宣布广西独立——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公侯之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土匪治粤

  出来混,不管做过什么,迟早要还,5年前袁世凯跟清廷在复出条件上讨价还价攫取大权,而后又倒打一把,威逼清廷退位,而今的陆荣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坐地起价,趁火打劫,在搞了袁世凯一批军火之后,居然也玩了出釜底抽薪,将龙觐光父子绑票了不说,还就势宣布独立。斗心眼耍手段本是袁世凯的看家本事,但现如今,他却被一个土匪耍的团团转,真是要多讽刺有多讽刺。陆荣廷此次分寸拿捏,时机把握,堪称妙到毫巅,未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大捞一笔不说,还摇身一变,成了护国功臣——在广西宣布独立后一周,袁世凯便宣布退位了。当然了,陆荣廷这样的土匪,最擅长干的就是痛打落水狗,袁世凯如今千夫所指,连亲信爱将都公开唱起了反调,不干他一票,说得过去吗?
  
  既然已经宣布独立讨袁,陆荣廷自然要把这场戏唱圆满了,5月8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广东肇庆成立,推岑春煊为都司令,唐继尧为抚军长,陆荣廷、梁启超等为抚军。当然了,这里头岑春煊就是面招牌——岑家在晚清一门三督,家世煊赫,而且其本人也曾任两广总督,请他压场子,倍有面子,至于唐继尧、梁启超这样的嘛,也就是个场面,实际上,这个军务院完全是陆荣廷一人说了算。有人要问了,明明蔡锷在云南已经搞了个护国军政府,为啥陆荣廷还在这另起炉灶呢?陆荣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要注意关键词——两广,同志们,陆荣廷现在手里头只有一广,为什么成立个军务院还要用两广的名头?把话撂明白了,陆荣廷不就指着护国成功后,上面把另一广也给了他吗?陆荣廷精明滑头也算到一定境界了,不要以为趁乱骗点军火就算完事了,他的胃口可是大着呢。
  
  当然,要封赏就得先立功,两广的旗号打出去是一回事,事完能不能兑现又是另一码事,陆荣廷也知道要动点真格的了,军务院成立后,亲率1万军队,取道柳州、桂林、全县直指湖南,配合云南护国军向北洋军进攻。湖南都督汤芗铭本是袁世凯称帝的铁杆拥趸,但是在桂军压境,大局已非,再兼其兄汤化龙劝说的情况下,也于5月29日宣布湖南独立。汤芗铭是袁世凯称帝期间最卖力的鼓吹者之一,连他都反了,袁世凯也活不下去了,于6月6日一命呜呼。湖南独立,袁世凯殒命,这些功劳,当然都得算在他陆荣廷的身上,这功立得真是全不费功夫,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任大总统,论功行赏,任命陆荣廷为湖南督军。
  
  黎元洪任命陆荣廷署领湖南,本是想拍拍陆荣廷的马屁,无奈的是,马屁拍到了马蹄上——陆荣廷最想要的不是湖南,而是广东。陆荣廷有自知之明,虽然湖南这地盘也不错,但毕竟人生地不熟,湖南又是出了名的派系多,他一准摆不平,于是,也不受封,送了个顺水人情,推荐谭延闿当湖南督军。黎元洪当然也没傻到那份上,这当口总算是看出来陆荣廷到底想要什么了,于是,在7月6日,改任陆荣廷为广东督军,而广西呢,则交给陆荣廷把兄弟陈炳焜。当然,龙济光还在广东——陆荣廷接受任命之后,就带着莫荣新、谭浩明、马济等一干死党清算龙济光了,将其围于广州,并迫使其退居琼崖,如此,广东已定。
  
  陆荣廷护国战争时搞的军务院虽然随着护国战争的结束而随之撤销,但是如今虚名变成了实地,以前是旗号,现在可是地盘了,陆荣廷借着护国战争的这股乱劲,狠捞一笔,这当口坐镇两广,好不风光。陆荣廷拿下广东,自然不是捞一票就走的强盗,而是想长治久安,把广东永久握在手里,如此,自然就得找人去广东理政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陆荣廷最初把这个差事给了谭浩明。旧桂系这些人,逞勇斗狠那是一个赛似一个,论心计滑头,也不差哪去,但是要讲署理一省大政,使地方安居乐业,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那是绝无此能。拿谭浩明来说,其实丫就是一草包,有什么能耐?谭浩明原先跟他爹以摆渡为生,日子过得清苦异常,在18岁那年,碰上了陆荣廷,双方意气相投,结为兄弟,不久后陆荣廷跟他大姐结了婚,义弟升级为小舅子——然后,谭浩明就走运了。陆荣廷后来入伙当了土匪,活跃在中越边境,抢劫法国人,日子虽不够安稳,但却有滋有味,当时谭浩明就觉得姐夫这日子强似成天摆渡,于是不顾父母阻拦,投奔姐夫,入伙去了。当然,大概谭浩明自己都没想到,他姐夫能混到今天这份上,他这个亲结的,算是赚到家了——陆荣廷越混越红火,当然义弟兼小舅子的谭浩明也跟着沾光,到如今,谭浩明居然混到了一省督军的份上,实际以他的能力,给他个县都未必能摆得平,更甭提广东这样的地界。
  
  广东是什么地方?晚清以来,就是会党云集、事杂水深的所在,孙中山在反清那些年里头,广东就是大本营,组织的多次起义基本都是在广东,眼下孙中山虽然失势,但革命党势力在广东的影响力显然不容小觑。桂系自来对孙中山不感冒,民国以来,也一直以北洋政府为尊,在广西,毕竟自个地盘,对革命党能玩狠的,但是广东是革命党地盘,强龙不压地头蛇,没点手腕心机,能摆平广东革命党势力?谭浩明上手没多久,就觉得自己左支右拙,怎么都应付不来了,最后还是陆荣廷出面替他解了围,让其跟广西督军陈炳焜对调。
  
  我们知道,旧桂系这些人大多是土匪出身,基本都没念过书,没文化,不认字,唯一还算懂点文墨的就是这位陈炳焜。陈炳焜也是苦出身,虽然不至于跟陆荣廷一样从小无父无母,但这个父亲有了也跟没有没啥区别,陈家先世也算是柳州豪族,但到了他爹这头,算是败落了,他爹是个花花公子,成日里游手好闲,贪恋女色,在陈炳焜小时候,为了纳妾,把原配向氏给赶出了家门。陈炳焜他爹这么犯浑,说实话,族人看了都觉丢人,大家同情向氏,把陈炳焜从城里带出来交给向氏,才算母子团聚。母子虽然团聚,但陈炳焜的日子就艰难了,只能跟着母亲在地主家帮忙,他母亲干点杂活针线啥的,他就帮着放牛。不过,陈炳焜的文化也是这时候学的,地主家请先生教公子念书,本来没牛童陈炳焜啥事,但陈炳焜要好,放完牛回来就去旁听,先生看陈聪明伶俐,也颇觉怜爱,时常也指点一二,于是,陈炳焜总算还学了点东西。
  
  陈炳焜年长之后,经同乡介绍去广西提督衙门当卫士,由于其身材魁梧,能说会道,颇得提督苏元春欢心,也同时结实了统领马盛治等军政大员。后来陈炳焜因事见责于苏元春,出走,投奔马盛治,当即被录用,自此正式投身军界。不久陆荣廷被招安,也编在马盛治旗下,陈炳焜常与其交游,相契颇深,遂结为兄弟。不久,陆荣廷升任统带,陈炳焜任职营务处,为其副手,自此正式在陆荣廷麾下任职,陈炳焜跟人自来熟,极善交际,不久便跟陆荣廷的土匪兄弟们打成一片。陆荣廷的属下大多见识短浅,只善拼杀,不通文略,只有陈炳焜最有见识,因此,陆荣廷对其极为倚重,倚为臂膀,凡遇大事,均与其商议。
  
  陆荣廷混到今天这份上,陈炳焜自然功不可没,因此,碰上难处理的事儿,陆荣廷最先想到的就是陈炳焜,这次小舅子谭浩明在广东吃了鳖,碰了壁,自然,陆荣廷只能使出最后一招,让陈炳焜去接手。相比较草包司令谭浩明,自小还算念过点书的陈炳焜自然是强多了,但是,陈炳焜的强只是相对的,广东地面水太深,尤其他接手后不久,孙中山也回到了广东,还成立了个护法军政府,广东局面就更显混沌,在这么个局面下,自然不能指望只是粗通文墨的陈炳焜能打理清楚,陆荣廷,还得为广东的人选挠头。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我的地盘我作主

  护国功臣的荣光并没有让陆荣廷惬意多久,广东的善后问题只是小麻烦,大麻烦是本来是山高皇帝远的两广居然过不多久就成了风暴中心——北洋系和孙中山都盯上了这。北洋系那边,府院之争总算告一段落,手握雄兵的总理段祺瑞在轻松写意搞定了复辟的张勋之后,顺手也把引狼入室的总统黎元洪踹到一边,内乱平歇后不久,段祺瑞就喊出了武力统一的口号。段祺瑞志在一统中华,平八荒扫六和,建万世之功,抱负如此,我们后人自然也要奉上一些敬意,但是,段祺瑞这口号一喊,北洋系而外的土大王们就不乐意了——陆荣廷便是如此。陆荣廷对中央的是是非非,本来没啥兴趣,只要不惹到他,爱谁谁,但是,中央的这些强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个愿意挂个空衔?中央要名副其实,少不得对地方开刀,而陆荣廷这个地方派自然不愿拱手让权,免不了扎挣一番。
  
  陆荣廷一听段祺瑞喊出这个口号,知道此人不是善类,得留个心眼,当然,喊口号谁都会,段祺瑞喊统一,他就针锋相对——喊独立?陆荣廷可不想惹事,他喊的口号是自主。所谓自主,意思就是你这个中央,我是承认的,但是我给你面子,你也得给我面子,少来管我的闲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别找谁的不是。这个自主虽然不是独立,但跟独立也差不多少,就跟东周的诸侯国似的,表面上都尊奉周天子,实际上,周天子压根管不着他们,也就赶上啥变故有个签字盖章的权力——认可权可以有,决定权真没有。
  
  段祺瑞喊统一,陆荣廷喊自主,这下气氛就搞僵了,这气氛一僵,唯恐天下不乱的孙中山就逮着了机会,于是,在1917年7月份跑到了广东,打起了护法的旗帜。要讲喊口号,不管是武夫段祺瑞,还是土匪陆荣廷,都不是他老孙的敌手,孙中山没兵没钱,两手空空,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就是仗着能说会道,擅长忽悠吗?护法这个口号表面上听起来挺光鲜,好像孙中山是占着个理,但实际上,政治这东西,只谈得上过节,压根就谈不上道理,孙中山维护所谓临时约法,实际就是维护国民党议员的地位——因为国民党议员老帮着黎元洪跟段祺瑞唱反调,段祺瑞回来后,就把他们给废了。有人说确实段祺瑞不对啊,人家有不同意见,你得让人说啊,不能搞一言堂啊,同志们,不要以为国民党议员就能比北洋系议员强哪去,谁还真能为国家人民着想?还不都是些追名逐利的玩意?能在政坛上混下去的,谁他妈能比谁高尚?
  
  民国的问题,无非是地方割据,军阀混战,要解决问题,无非就是统一——谁统一不是统一?凭什么段祺瑞不能统一,非得让孙中山统一?难不成孙中山会喊两句口号还高人一等,了不得了?美国老百姓都明白,总统的竞选承诺都他娘的是骗人的,喊得好听,不如做的好看。要统一就得打仗,要打仗,老百姓就得遭殃,不管是北方要打仗,还是南方要打仗,都他妈一回事,结果后世评价的时候,北洋系那帮爱打仗的,给了个形容词,叫穷兵黩武,而孙中山这个爱打仗的,成了英明神武,大家说,这他妈叫什么事?有人说,那能不能不打仗就解决问题呢?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也在想啊,最后提出一口号,叫联省自治。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制度是联邦制,各州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当时民国一些政客文人就想啊,与其老是打来打去的,不如各省管各省的事儿,末了搞个联邦制,也省了诸多麻烦。听起来好像不错,但问题是,这并没有解决地方割据的中心问题——军队,只要各省长官都手握雄兵,那让他们各守其分不打仗,就是天方夜谭,大家有谁见过联邦制国家的军队还不统一的吗?总之,如果不把各省军队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割据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但是,那些高喊联省自治的地方军阀们哪个愿意裁兵废督呢?地方军阀之间在上缴兵权中的博弈,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如果大家都上缴,自然是集体最优选择,如此,兵乱可消,乱世可定,但是对于个人来讲——别人交,我不交,我占便宜;别人不交,我当然更不能交;所以,不管别人交不交,我的最优选择就是不交。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博弈中,不存在纳什均衡,对于算盘打得劈啪作响的地方军阀来讲,要他们主动放弃手中的兵权,这叫与虎谋皮,压根不可能。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既然没人愿意主动交出兵权,最后不还得是要打吗?说来说去,要想不打,就得先打,那就只能打出个黎明了。
  
  扯远了,我们回到正题。孙中山跑到广东搞护法,正好陆荣廷跟北洋政府之间又有些剑拔弩张,孙中山总算是没白吆喝,看来陆荣廷是要上船了。但是,纵是如此,陆荣廷跟孙中山也非一条心,孙中山搞护法,是以推翻北洋政府为目的,而陆荣廷参与护法,实际只为自保,当然顺手能牵个羊是最好不过了。段祺瑞是什么实力,自己是什么实力,陆荣廷自然一清二楚,实际上,此次交锋,陆荣廷只求能把三板斧打出去,唬住北洋,然后顺利求和,维持现状——至于护法问题,这跟陆荣廷有一毛钱关系?陆荣廷和孙中山这是相互利用,陆荣廷利用孙中山的名,孙中山利用陆荣廷的兵,各取所需,谁都不欠谁。
  
  段祺瑞看到南方打出护法的旗帜,自然也不相让,前期目标瞄准了两个地方,湖南以及四川。湖南督军是谭延闿,此公也出自官宦世家,他老爹谭钟麟是晚清名臣,官至督抚,显赫一时,谭延闿自小聪颖,于制艺时文颇有造诣,还曾在会试中考中头名会元,是在湖南十里八乡闻名的奇才。谭延闿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枪法神准,在湖南辛亥革命那阵,靠着这一手,压住了台脚,被推举为都督。谭延闿虽然名为甘草,行冯道之术,与人为善,但总体来讲偏向南方,因此,段祺瑞要摆平广东,就先从湖南下手。谭延闿见局势不利,没奈何,也只能向陆荣廷求援,陆荣廷也不含糊,并发五路,两广出兵80营,以谭浩明为帅,出兵湖南,而与之同时,革命党老人程潜也在湖南成立护法军,如此,护法战争打响。
  
  湖南在护法战争中是个什么情况,前面我们介绍滇系的时候已有说明,大概就是前面段祺瑞皖系冲锋,后面冯国璋直系扯后腿,结果就是北洋军在湖南输了个稀里哗啦,段祺瑞一生气,干脆辞职了事,而冯国璋呢,也就喊起了和谈的口号。冯国璋一喊和谈,陆荣廷乐了,同时,孙中山怒了。陆荣廷打之前就抱定了见好就收的念头,这次出兵湖南好歹捞了一票,这下冯国璋主动抛橄榄枝,陆荣廷也不傻,岂有不接之理?孙中山当然怒了,他不怕打,就怕不打,巴不得民国打个天翻地覆,好让他浑水摸鱼,当个大总统啥的。本来南方的实力就跟北方有差距,打下去除了让老百姓遭点罪,也捞不着什么好,但是孙中山不管那个,眼下局势有利,怎么能一旦抛弃好局,玩和谈呢?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护法军政府,到底是谁说了算?这广东地面,到底该听谁的?孙中山当然认为该听他的,他是非常大元帅,什么叫非常大元帅?就是说啥事都得归他管,你陆荣廷参与护法,那就是我手下,就得听我的。陆荣廷能甘心做小吗?娘的,广东地盘本来就是老子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让你待这就算给你面子了,少他娘的充大个。孙中山没军队,陆荣廷有军队,真要闹起来,谁占便宜谁吃亏,一望便知。孙中山也正是苦恼,自己有天下之志,但是手里头又没点硬家伙,跑到广东来又受陆荣廷的腌臜气,着实不爽。孙中山其实一早就知道手里没军队放屁都不响,所以初来广东的时候,就开始筹划怎么搞个军队出来——桂系能让孙中山有军队吗?少不得就得斗一场,斗争双方,自然是广东督军陈炳焜以及在桂系**威下做小媳妇的革命党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真小人伪君子

  陈炳焜初到广东的时候,广东省长是朱庆澜。朱庆澜是绍兴人,明清两朝,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朱庆澜他爹就是个师爷,但是朱庆澜命苦,6岁丧父,14岁丧母,而后便贫苦无依,自力更生了,17岁那年还去黄河做河工。朱庆澜真正开始发迹,是在东北遇上了赵尔巽——传说中的闯关东,而后深受赵尔巽赏识,官阶扶摇直上,后随赵尔巽来到四川,升至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成为西南新军的主要将领,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四川副都督。赵尔巽在四川没待多久,接替他职务的则是他的兄弟,同样鼎鼎大名的赵尔丰,如前文所叙,赵尔丰后来被尹昌衡诛戮,朱庆澜算是走运,好歹捡了条命。捡了条命的朱庆澜回到了东北,后督理黑龙江,并在1916年7月被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省长。
  以朱庆澜仕途轨迹而论,他是不折不扣的晚清旧僚,理应跟北洋系比较接近,更何况,让他去广东的还是段祺瑞,但是,朱庆澜偏是让人大跌眼镜,居然主动邀请孙中山来粤,而且,在孙中山来粤之后,居然还主动提出将二十营省长警卫军改编为护法军,归陈炯明统领。大家想必有些糊涂,这朱庆澜按说跟革命党的关系一清二白啊,要不然段祺瑞也不能让他去当广东省长,现如今朱庆澜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孙中山铁杆了?这大变脸,川剧演员都自愧弗如啊。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了,朱庆澜跑到广东人生地不熟,无依无傍,上面还有桂系的几位爷当太上皇,这小媳妇做得也确实憋屈了点,朱庆澜要想跟陈炳焜争权,他可不得找些帮手吗?在广东能跟桂系抗衡的势力不就只有革命党吗?他不跟孙中山套近乎,又怎么能把广东这片天给翻过来呢?所以,一切都明白了,虽然朱庆澜是晚清旧僚,按说还是北洋政府属臣,但是,归根结底,朱庆澜是个政客,他不愿意受桂系的气,他要争权,所以,他就主动投效孙中山了。
  
  话说陈炳焜来到广东,大概也想到了广东水深,但是,北洋政府任命的广东省长为了争权居然会主动投效孙中山,这估计他死都想不到——除了感叹朱庆澜你丫能耐,还能咋办呢?朱庆澜上赶着跟孙中山套近乎,想找个牢靠的后台跟桂系对着干,陈炳焜自然也不甘示弱——争斗的中心便是那20个营的省长警卫军。在广东,陈炳焜也是外人,所以他也得拉个当地人搭把手,他拉拢的是龙济光旧部李耀汉——办法是与其结为儿女亲家。于是陈炳焜便跟朱庆澜杠上了,陈炳焜想把那20个营收归己用,壮大桂系,而朱庆澜则想将其当做见面礼送给孙中山,于是便争执不下,吵得不可开交。到最后,还是陈炳焜被迫让了步,追随孙中山护法的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和桂军宿将林虎出面斡旋,陈炳焜才老大不情愿的将这20个营让了出去。当然,要是陈炳焜早知道这20个营最后对桂系造成了什么影响,估计抽自己一百个大耳瓜子都不解恨——此事我们以后详述。
  
  陈炳焜吃了这么大一亏,自然很不甘心,当然也得想办法找补,于是便致电北洋政府,要求将朱庆澜解职,并推荐李耀汉接任。段祺瑞早就对朱庆澜恨得牙痒痒了——奶奶的,老子派你去广东帮北洋撑场子的,你倒好,直接反水,跟孙中山套近乎,还他娘的护法喊得震天响,这种反骨仔,岂能再用?于是,一听说广东督军陈炳焜也跟朱庆澜不愉快,当然没啥说的,撤职了事。朱庆澜如此自然不得不离职了,但是他能让陈炳焜如愿吗?离职之后,朱庆澜就把省长印信交给了省议会,然后,省议会选出了新任省长胡汉民——当然,陈炳焜一准不认同。很快,北洋政府的命令就下来了,李耀汉当省长,陈炳焜也不含糊,直接派人跑到省议会将省长印信给抢了过来,于是,李耀汉便渔翁得利,当了省长。
  
  如此这般,陈炳焜跟革命党的梁子就算结下了,广东可是革命党老巢,就算陈炳焜有军队撑着,你能挡得住人家在报纸上攻击吗?再者说,陈炳焜又不是清廉自守、毫无瑕疵的人,有的是把柄给人家抓,很快他在广州跟参谋长秦一民包烟包赌的事儿便被揭发了,革命党还添油加醋说他贪污勒索,中饱私囊,一时之间陈炳焜就在广东成了过街老鼠,日子可算是难熬了。陆荣廷是欲哭无泪啊,广东这地方连陈炳焜都摆不平,那谁能摆平?眼看着陈炳焜在广东是待不下去了,也就死马当活马医,换人,在1917年11月派上了把兄弟莫荣新。当然,陈炳焜也是觉得委屈,觉得自己为桂系这么卖命效劳,最后还得不着好,还要被换走,这他娘的什么世道?陆荣廷也知道这事赖不着陈炳焜,更知道陈炳焜委屈,为了安抚这员桂系的干将,在1918年6月任命他为广西省长。
  
  莫荣新是什么人呢?当然也是粗人,好在幼年短暂读过私塾,略通文墨,在桂系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也就比陈炳焜差点意思吧。莫荣新18岁从军,然后就开始四地扑火——广西别的没有,就土匪多,有的是事干,他跟陆荣廷结识,跟陈炳焜一样,也是在陆荣廷被招安之后的事儿,同样也深得陆荣廷倚重,成了桂系的骨干成员。莫荣新来广东,有个桂系余人没有的优势,他祖籍是广东的,后来才落籍广西,广东人不是对广西人执掌广东不满吗?莫荣新有道理了,大家一家人,我也是广东人啊——再说两句广东话,那就更拉风了。就跟台湾那边竞选似的,那些土生土长的台湾政客为了讨好台湾人,打败客籍人——跟着老蒋跑到台湾的移民后裔,就用台语拉票,两个字,亲切,一些没啥文化的,就爱投这种人的票。莫荣新是这帮台湾政客的祖师爷,到哪个山头说哪的话,在桂系面前,一口广西话,标榜自己广西人,到了广东那边,又来几句粤语,表示自己广东人,这可不就讨巧吗?当然,大家切莫以为莫荣新是什么善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挺乖滑,但实际桂系里头就属他爱杀人,镇压会党那几年,莫荣新每天的例行功课就是杀人,而且喜欢自己亲自动手,时人呼为“莫屠户”。莫荣新既够狠又够滑,还能说两句粤语,陆荣廷总算是找对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耀汉是因为陈炳焜跟朱庆澜争权上的台,这回朱庆澜完了,亲家陈炳焜走了,所以,他这个位子就坐不稳了。李耀汉这个人,土匪出身,为人阴损歹毒,素无信义,人格颇是低劣——招安后为了升职,居然挑拨领导杀了自己顶头上司,陆荣廷虽然也是土匪,但好在堂堂正正,对兄弟讲义气,因此,陆荣廷瞧不起李耀汉,再加上李耀汉又是龙济光旧部,自然更加为陆荣廷所忌。莫荣新上台后,就开始拿李耀汉开刀,没一年就将其排挤了出去。当然,李耀汉这种小人不过是小卒子,莫荣新要对付的,等级可比李耀汉之流高得多。李耀汉是真小人,那么莫荣新要对付的孙中山就是伪君子。
  
  桂系对孙中山不感冒,自说自话跟直系暗通款曲,想和谈,这些都让孙中山极端不爽。孙中山不爽了,自然就得玩点阴的,前文也说了,1918年1月3日晚策动军舰炮轰观音山——其实这在1917年11月份已经有过一次,炮未响而作罢,这事跑哪说都没有孙中山的理,但是呢,史书楞能给说出理来——史书上怎么评述的呢?本着胜者什么都是对的逻辑,最后这本糊涂账,当然把错算在了桂系身上,书上说既打击了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也提高了军政府的威望。不服能行吗?别人没怎么着你,只不过不听你的,你就下死手——孙中山甚至亲自发炮,最后共打了70余发炮弹,结果回过头来说,我打你是应该的,我是对的,这世界上还有他妈的道理可讲吗?
  
  孙中山性情本来就极端,要不也不至于二次革命失败后新组个中华革命党还要人摁指印喊忠诚了,眼下桂系不给他脸,事事不如他愿,一激动,破罐子破摔,要跟桂系翻脸了,那么这个脸会翻成什么样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一拍两散

  孙中山炮打观音山,明摆着就是以武力胁迫桂系,迫使桂系低头了——当然,孙中山所能利用的也就只有海军的这点力量了,但是,海军也不是孙中山的,这是人程璧光带来的,那程璧光是个什么态度呢?程璧光总体上讲跟孙中山瓜葛也有限,他是在晚清水师成长起来的,参加过甲午海战——当然是战败,后被革职。宦海失意,前途灰暗,这是程璧光人生的低谷,也就是在此时,经孙中山和其弟程奎光的劝说,犹豫再三,才勉强加入兴中会。很快兴中会起义事泄,程奎光罹难,孙中山出走,程璧光怕受牵连,流亡南洋,一度销声匿迹,与革命党断绝了往来。后来李鸿章旅欧,途经槟榔屿,程璧光前去求见,复为启用,逐渐成为海军元老,袁世凯时代被聘为海军高级顾问,而后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参议,并在袁世凯死后被北洋政府委为海军总长。
  
  总的来讲,程璧光跟革命党的关系也就是一M夜情,是寂寞潦倒时的酒后乱性,酒醒之后,程璧光便后悔了,也跟革命党划清界限了。问题来了,既然程璧光跟孙中山交情有限,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京城高官不做,跑到广东护什么法呢?这不吃饱了撑的吗?要让程璧光的选择在逻辑上说得通,那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跟段祺瑞的关系极为恶劣,不能再在京城为官。事实呢,也的确如此,程璧光跟段祺瑞本人,要说也没什么旧怨,之所以闹到水火不容,是因为黎元洪。我们知道,袁世凯死后,府院之争就成了北洋政府的主旋律,总统黎元洪跟总理段祺瑞在对德宣战问题上闹了个不可开交——不巧的是,黎元洪是程璧光的老部下,他这个海军总长也是黎元洪极力推荐的,如此一来,程璧光自然就站在黎元洪一边,然后就跟段祺瑞有了梁子。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孙中山在府院之争中也偏向黎元洪,如此一来,黎元洪被挤走后,深感在京城无法容身的程璧光就顺理成章的去投靠了还算有薄水交情的孙中山。
  
  程璧光对孙中山所知有限,直到跑到南方才发现,原来孙中山除了有个招牌,啥都没有,要钱没钱,要兵没兵,他带着这些舰只跑到南方,难道喝西北风不成?程璧光跟孙中山本就关系平平,暗呼上当之后,自然也需考虑手下人的温饱问题——当然,这就得跟桂系打交道了。程璧光主动跟桂系打交道,自然桂系求之不得,毕竟程璧光这些个军舰也不是摆设,要能跟他搞好关系,势必有益无害。桂系这帮人虽然都是土匪,但好在办事做人都挺仗义,该给钱给钱,该给面子给面子,绝不含糊——比如陈炳焜跟朱庆澜关于20个营的官司就是程璧光说和的,而陈炳焜在程璧光出面之后,也确实做出了让步。桂系待程璧光客客气气,有礼有节,双方处的也不错,当然,程璧光也就没理由找桂系的晦气。
  
  在孙中山唆使两艘军舰炮击观音山之后,程璧光说实话心里头就不痛快——军舰是他带过来的,孙中山招呼都不打一声,冒冒失失的就炮击观音山,还把他这个海军总长放眼里吗?程璧光跑到南方,孙中山除了大元帅当着,牛逼吹着,口号喊着,给了程璧光啥实际的没有?程璧光来护法,那是给孙中山面子,孙中山倒好,真把自己当大元帅了,拿着程璧光的家伙什跟人打架去了,孙中山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因此,当程璧光听说此事之后,处理办法是命令军舰“停止炮轰,开回省城”——程璧光就差直接骂娘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用人家的,你们还好意思开这个炮?良心被狗吃了?
  
  海军不支持,那陆军支不支持呢?其实也没什么悬念,新得了20个营警卫军的陈炯明就很反感孙中山的举动,认为其“冒险”、“轻率”,因此在海军炮击之时,按兵不动,隔岸观火。本来呢,孙中山还派人去活动滇军的,但是滇军愿意趟这趟浑水吗?于是也因为遭到师长方生涛、旅长朱培德、张维新等人的强烈反对,而踯躅不前。至于其他部队,那是桂系的亲信力量了,更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了。于是,孙中山搞的这次所谓政变,其实似是而非,除了那俩不上道的舰长,压根就没人搭理他,还亏的写史的脸皮厚,有脸说沉重打击桂系的嚣张气焰呢,这也叫打击?还是我汉语这么多年都白学了,连打击的意思都不懂了?
  
  写史的脸皮厚,孙中山的脸皮更不用说了,搞个政变没人支持,看莫荣新没搭理他,就以为莫荣新怕了,自己得便宜了,还敢跟桂系开条件了,开出了五个条件:一、承认军政府为护法各省的最高领导机构;二、承认大元帅有统率军队的全权;三、承认广东督军由广东人选任,必要时大元帅得加以任免;四、被捕民军代表交军政府处理;五、广东外交人员由政府任命。莫荣新此人确实很是高明,以柔克刚,压根就不跟孙中山闹腾,对这五个条件也表示理解,但是前三个表示需请示陆荣廷,后两个改为“需由军政府同意”,虽说实际上说了等于没说,但姿态很好,有礼有节,没有瞎胡闹。事毕之后,还到大元帅府向孙中山问疾道歉,并表示愿意给大元帅卫兵月饷两万元,并尊孙中山之意,派罗诚为广东交涉员,且受军政府任命。
  
  莫荣新事情办到这样,再说人不厚道,那就是自己不厚道了,这事说到根上是孙中山不对——要不也不会没人支持,但是莫荣新息事宁人,主动让步,算是给足了孙中山面子,大家明白道理的,想必也不会再说桂系的不是了。但是还得说孙公脸皮厚,人家都给了台阶了,这事也就这么着了呗,结果孙公还开了个发布会,极言自己打的好打的对,最后还称“这次炮击观音山,莫督军既未还击,又能接受条件,军政府有了生路也就不必苛求了”。说半天,合着还是他占了理了,如此霸道的逻辑,不服行吗?
  
  莫荣新这么干当然不是认怂,而是以退为进,捞取同情分,进一步孤立孙中山,将柔字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然后,桂系就开始反击了,既然孙中山老炸刺,当然不能听之任之——离了你我们还不活了?在1918年1月份,桂系搞了个护法各省联合会议,目的嘛,也很明确,就是取代军政府,当然,此议最终作罢。2月份,由岑春煊挑头,策动国民党政学系的议员如杨永泰——没错,就是那当代卧龙、郭椿森、杨漪等人,再联合吴景濂、诸辅成等人,倡议改组军政府,核心问题就是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这回重量级的来了,居然程璧光也同意此议。最终的结果嘛,2月26日龙灯会,程璧光在广州海珠码头遇刺。程璧光被刺一直是近代史上的谜案,做得极为干净,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何人所为——当然,孙中山那边的都说桂系干的,大家思前想后,看看程璧光跟桂系的交往史,桂系可能干掉他吗?这漏洞百出的说法,还真能写到历史里去。当然,没有证据,谁也脱不了干系,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到底谁更有动机也有这个能力滴水不漏的干掉程璧光啊?嘘,大家心里明白就好,说出来就大逆不道了。
  
  北方有冯国璋倡言议和,南方有岑春煊居间策划,本来北洋系还在湖南搞了场逆袭,但因为分赃不均,直系众将退出,和议之声再起,于是,护法战争就日渐成为了直系跟桂系的友情交谊会——此事在介绍滇系时已有详述,不再赘言。到了4月份,非常国会开了个会,讨论军政府改组问题,结果,桂系议员跟政学系的一合作,60席里占了40多席,孙中山中华革命党的拥趸们虽然不服,但少数服从多数,决议通过,不久后选出了七总裁。孙中山虽名列其间,但只能负责可怜的外交,自然颇是不满,终于5月4日辞职,后于21日离穗。自此,护法运动参与方桂系跟孙中山算是彻底一拍两散,后世评价都说桂系不义道——确实也有莫荣新阻挠孙公招兵一事,但是,我要问了,最先不义道的又是何人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媳妇熬成婆

  孙中山在广东护法,本来阵势撑得很足,自号非常大元帅——虽然两个副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都没上任受职吧,好似一切尽在掌握,但是,政坛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两手空空,只凭两声口号就想指东划西,也是不现实的。孙中山向以领袖自居,但是他这个领袖,除了那帮摁指印唱忠词的信徒们认他,没人拿他当根葱。史书上描述这段时间的孙公,说他直到最后才认清了西南军阀的真面目,认识到了其跟北洋军阀一丘之貉的道理,被挤走之后还颇是激愤。我琢磨,这话的意思不是在夸孙公,而是在骂孙公,大家想啊,孙中山在政坛混迹这么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见了无数,居然还能看走了眼,认错了人,连西南军阀啥样都没预先搞清楚,这不是在骂孙公无识人之明吗?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军阀无信,这个道理连我这样没见过世面的人都知道,史书居然说孙公不知道,难道说孙公连我都不如?这话不要说你们不信,我自己都得钻地缝去啊。
  
  以孙公的阅历识见,要说他一早不知道西南军阀是怎么回事,这话也就骗骗三岁小孩,谁能相信孙公这样的老资格政客居然很傻很天真呢?其实吧,这话不过是给孙公圆个场,如果说孙公在知道西南军阀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还上赶着跑广东护法,不等于变相承认孙公其实就是好穷折腾吗?为了维护孙公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伟岸形象,穷折腾的名号可担当不起,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孙公写的很傻很天真,毕竟纯洁对于政客来说虽不是优点,但好歹也说不上是缺点。所以呢,往后我们看到把孙公写的可怜巴巴,好似只有天下人负他,从无他负天下人的桥段,也就淡定一些,一笑而过便罢。
  
  其实吧,政坛就是这么回事,孙公泼妇似的骂骂咧咧,倒是显得短了名头,这次吃了亏,下次找回来不就成了?谁他娘的还没走窄的时候?大丈夫,打脱牙,和血吞,能屈能伸。要说孙公在广东跟桂系较了半天劲,也并非就是一无所获,总算还有个朱庆澜够意思,给了他20个营的兵力,这当口,正由陈炯明带着预备援闽呢——援是民国黑话,其实就是攻的意思,中国人好面子,连侵犯别人都起个雅名。同志们,自打孙中山跟黄兴因为中华革命党摁指印的事儿闹翻了之后,陈炯明手里头这20个营的兵力就是孙公所能利用的唯一一点骨血了,就这还是跟陈炳焜拼了半天老命才争取来的,以后孙公要想在桂系身上找回场子,希望全寄托在这20个营身上了——陈炯明,你得给老子争口气啊。
  
  陈炯明是老牌革命党,在反清那阵,呕心沥血,可是没少操劳,就说著名的黄花岗起义,陈炯明当时是敢死队第四队队长,可见其血性。武昌起义后,广东作为革命党老巢,当仁不让,自然是要做个表率,而陈炯明作为资深党人,自也不在话下——组织东江起义,攻打惠州,因功被举为广东副都督,后升为都督。后来孙中山跟袁世凯因刺宋案闹翻,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陈炯明在广东也宣布讨袁,但因为袁世凯亲信龙济光的压迫,最终不了了之,流亡南洋。一直到此时,陈炯明跟孙中山都还算和谐,基本孙中山怎么说,陈炯明就怎么做,但是问题马上来了,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而入党条件居然是要宣誓效忠于他,这陈炯明能乐意吗?
  
  陈炯明这个革命党人绝对货真价实,为了推翻满清,上刀山下火海,何曾皱过眉头?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吗?现如今孙中山说二次革命失败都是因为你们不听我的,只有效忠于我,革命才有前途,所以摁指印吧,这他妈跟帝制时代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有啥区别?他陈炯明流血流汗,九死一生,要换来的就是这个?陈炯明当然不会入党,男儿膝下有黄金,革命党人岂能奴颜婢膝,做人奴才?孙中山一直以民主斗士、革命领袖自居,原本呢,大家伙也都挺服他,觉得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历经艰辛,屡踣屡起,确实不容易,但是,如今这个民主斗士居然要让人宣誓效忠,这不是打那帮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的脸吗?孙中山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大概此时陈炯明才有了新认识,于是,原本亲密无间的战友开始有些貌合神离。
  此次护法,孙中山对滇桂两系不服从自己不满,居然两次炮击观音山,这就更让陈炯明觉得这位领袖粗率鲁莽,性情偏激,难成大事,因此,在孙中山发动政变之时,陈炯明居然选择了隔岸观火不闻不问。眼不见为净,好在陈炯明不久就离开广州,带着他新得的20个营援闽去了。当时福建都督是李厚基,皖系成员,但是这个皖系得打引号,李厚基不是安徽人,他是江苏人,而他之所以成为皖系,说白了,就是袁世凯死后要找个新靠山——眼下中央谁最火呢?明白了吧?所以说,李厚基跟皖系老大段祺瑞,实际就是相互利用,没有感情基础,李厚基要在中央找个靠山,而段祺瑞呢,要在南方搞块地盘,于是一拍即合。即是如此,李厚基对皖系的忠诚度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说不好哪天皖系倒霉了,他李厚基就要玩个落井下石——当然,眼下李厚基还是皖系,而护法运动呢,对象就是皖系,政治投机这种事,哪有便宜全占的道理?李厚基还是想着怎么对付广东方面的进攻吧。
  
  1918年1月初陈炯明带着部队跑到粤东援闽,当然也不是很顺利,遇到了些阻滞,然后就在闽粤边境刹住了车,不动劲了。孙中山之所以让陈炯明援闽,自然是希望他能搞些地盘,发展部队,有了地再有了兵,他老孙也不用在广东受桂系这帮土匪的气了。于是,孙中山越是觉得广东的空气不利于他,就越是希望陈炯明能赶紧打出一片天来,看到陈炯明居然在潮汕一带踯躅不前,当然有些心急,一个劲的催陈炯明进兵。打仗这个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把诸事料理停当,冒冒然进兵只能把手里头这点有限的本钱全赔光,陈炯明这个前线指挥者当然比孙中山更了解实际情况,因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直拖了6个月,陈炯明认为时机成熟,才终于6月全力进攻闽西。
  
  当然,由于陈炯明后来跟孙中山的恩怨,史书少不得有意无意突出这段时间双方在进兵问题上的分歧,以此作为陈炯明一贯动摇的证据——意思无非是孙中山英明神武,不管什么决定都是对的,陈炯明在前线拖拖拉拉,不听指挥,就一准是错的,这种无敌逻辑,当然我们少不得又得一笑而过。总之,陈炯明于6月出兵之后,诸事顺遂,李厚基也抵敌不住,在11月初,陈炯明就取得了闽西南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地盘,算是站稳了脚跟。不久后,因为直皖矛盾一触即发,皖系高层不希望南方闹腾,授意李厚基跟陈炯明停战,此战方罢。陈炯明在闽西南步步为营,逐渐坐大,军队由原先的20个营发展到了2万多人的两个军,陈炯明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而许崇智则任第二军军长,总参谋长为邓铿,粤军算是初见雏形。
  
  陈炳焜当年死活不让陈炯明接手这20个营,怕得就是以后坐大,成为桂系心腹之患,眼下桂系的担忧成了现实,孙中山媳妇熬成婆,终于有了军队,桂系的大麻烦就要来了。其实,桂系为了限制孙中山的兵权,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孙中山派去征兵的,基本都被莫荣廷当土匪给杀了,跟着孙中山到广东护法的滇军司令张开儒也被莫荣廷设计诱骗,扣住了,但是孙中山能在民国混到这个地步,靠的就是命硬,桂系死活还是没防了。孙中山其人,虽然有些咋咋呼呼,但是韧劲意志绝对堪称中国历史的翘楚,桂系跟他结下了这么深的梁子,他能善罢甘休?孙中山要报一箭之仇,而桂系更是要扫清后患,而陈炯明,不免卷入其中。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僧多粥少

  孙中山革命到现在,说实在的,也怪不容易的,反清、反袁直到反段,那真是赤手空拳干革命,个中甘苦,难以言叙。孙中山混了这么多年,除了混出了个名头,啥成就都没有,究其原因,无非是孙公没有自己的军队地盘,啥事都得靠别人,那能有谱吗?你能指着滇系、桂系这样的主儿帮你卖命吗?其实,这个道理孙中山不是不知道,但是革命党本身就不是个坚强有力的组织,反清时期基本就是各干各的,民国以后也未见改善——这也是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组建中华革命党,要党众宣誓效忠的重要原因。大家瞧,孙中山民主共和喊了这么多年,最后免不了还要走上个人集权的老路,为什么?就因为孙中山总算明白了政治是个什么玩意,没有个人权威,做什么事情能成?民主共和当个口号喊当然可以,但真要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鼎定河山,不还得靠威权吗?
  
  有人要问了,如果孙公也开始相信威权的力量了,那他以什么来区别于其他政客呢?这算是问到点子上了,答案是,没有。大家奇怪了,孙公不有主义吗?怎么能跟其他军阀之类混为一谈呢?同志们,主义是什么玩意?没有实践,不就是句空话?再者说,民国的政客,不管懂不懂什么叫共和,口号还是会喊的,比如段祺瑞驱逐张勋,喊的就是“再造共和”,而孙中山跑广东护法,喊的同样是“再造共和”,我倒要问了,这俩到底谁是真共和,谁是伪共和?有人说,明摆着的啊,孙中山是真的,段祺瑞是伪的,那么,理由呢?最后我们发现,除了孙公比段祺瑞先喊出共和的口号——晚清就开始喊了,这俩所谓共和还真没区别。
  
  孙公在护法运动时,搞了个军政府,开了个非常国会,末了,非常国会把他这个非常大元帅给废黜了——完全符合法统程序,孙公不还破口大骂人家不是东西吗?难不成支持孙公的非常国会才叫国会,不支持的就不叫国会?非常国会可是孙公自己搞的哦。至于段祺瑞,后来搞了个安福国会,亲一色皖系爪牙,有人说段祺瑞破坏民主,不是东西,同志们,段祺瑞这叫能耐,孙公倒是也想搞一个,没这实力不是?孙公要能搞一这样的,还用得着骂娘吗?孙公的政治路线后来概括为军政、训政以及宪政,说白了,就是军治,党治——然后法治?都军治党治了还怎么法治?做梦呢?当年老蒋在台湾搞训政,怎么整那些所谓民主人士的?李敖不就骂了两句娘吗?不就被逮了好几次?孙公一心所想的,说穿了,不就是希望他所领导的政治集团成为民国合法政府吗?至于成为政府之后怎么办,孙公不是说要训政吗?中国老百姓是我们的帝民,但是文化水平低,缺乏政治自决能力,我们国民党要做保姆,训导这些帝民——很耳熟是吗?还是的。用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话讲“什么护法,什么统一,都是一班没有饭吃的无聊政客在那里造谣生事,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不过是各派的政客拥着各派的军人争权夺利,好像狗争骨头一般了”。听听,这话说的多实在。
  
  陈炯明就对孙公这个训政的理念很是想不通,既然都说要民主共和,怎么还不相信民众的政治自决能力呢?革命党都见天帮老百姓代劳了,不给老百姓机会,啥时候老百姓能培养出政治自决能力啊?中国老百姓这帮所谓帝民,讲穿了,不就是些屁民吗?孙公说这就叫民主——天呐,其实朝鲜跟这情况也一样哦。我们不是说不能训政,但问题是保姆都当出瘾了,还愿意把权力给帝民吗?训政真要训出了滋味,不就一直训下去了?陈炯明老实说在政坛也混了有些年头了,政客的鬼蜮伎俩、花花肠子,他又不是没见过,想要用训政这样的花头来打发他?当他是无知的帝民啊!
  
  所以说呢,在政坛这个大染缸里混久了,就逐渐变成了一路人,谁能比谁高尚?我们要评判一个政治人物,重要的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当然,我们更要理解他做事情的动机是什么——不排除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比如王莽改制,不就是想缓和社会矛盾吗?虽然没缓和了,但你只能说他志大才疏,不能就说他十恶不赦,是这个道理吧?至于说王莽为什么就变成了反面典型,说实在的,还不就是中国历史这成王败寇的霸王逻辑?赢家永远是对的,输家永远是错的,赢家错了也是对的,输家对了也是错的,如此之类。
  
  好像又扯远了,我们回到正题,孙公要想实现他的政治目标,就得有军队有地盘,而眼下,他终于有了星星之火——陈炯明手里头就有军队有地盘。所以,自打陈炯明在闽西南站稳脚跟之后,孙公就隔三差五派人来催他——当然是让他去攻打盘踞广东的桂系,好歹让革命党先有块地盘再说。陈炯明可能也对自己的实力缺乏信心——这也正常,粤军本来就这点人,要是一个不谨慎赔光了,那就彻底没戏唱了,对出兵广东一事初时态度并不是很积极。不过,有不积极的就有积极的,除了孙中山对这事很积极之外,桂系也很积极——当然桂系不是对粤军入粤积极,而是对出兵援闽,顺道解决粤军积极。1920年7月,在护法战争中就磕磕碰碰的直皖两系终于一时不忍,矛盾彻底爆发,要交战了,而在护法战争中跟直系眉来眼去的桂系,也就受命去攻打皖系地盘福建——当然,对于抢地盘这种事,桂系是热衷的,而李厚基倒霉催的,政治投机看来面临破产的危险。
  
  陈炯明本来不积极,但是桂系这么积极,他也就不能不积极了,于是,在8月中旬,陈炯明终于下定决心,率领粤军伐桂,第一次粤桂之战爆发。粤军兵发三路,左路邓铿,中路陈炯明,右路许崇智,分兵合围,进取广东。原本呢,桂系的实力其实比粤军要强,但是粤军的战事却出奇顺利,原因是什么呢?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桂系在广东统治了4年,说实话没少造孽,桂系的这帮土匪没能耐也没意愿让广东人民过好日子,基本能捞就捞,广东人本就对广西人统治自己不满,再加上广西统治者不自重,这矛盾积累的挺深,此次陈炯明率广东子弟兵讨伐桂系,广东百姓岂有不支持之理?于是,虽然粤军弱而桂军强,但毕竟革命党在广东的民众基础远甚桂系,粤军也就在10月22日占领了广州。
  
  桂系在广东失败之后,莫荣新跟沈鸿英(此次援闽的总司令)领着残兵败将退到了广西,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广西本就是个穷省,此前在武力扩张的同时,军队数量也在急剧增长,但是如今广东这块供血基地丢了,于是,军队的吃喝一下变得局促了。所谓僧多粥少,军队这么多,都要吃要喝,稍微苦点还要有意见,要想解决问题,除了把地盘夺回来,就只剩下裁兵一条道了——似曾相识?没错,滇系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凡有过扩张史而后又丢了地盘的地方军阀都有这问题。裁兵当然是个好办法,但问题是,谁愿意裁?怎么裁?还是的,且不说陆荣廷这帮兄弟都没有裁兵的意愿——在民国,军队就是军阀的饭碗子,裁兵就是砸他们的饭碗,谁愿意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就说桂军这帮兵痞子,你让他们离开了军队干啥去?除了当兵,他们根本没有谋生的技能,难不成让他们当土匪去?还嫌广西的土匪不够多是吧?所以说,裁兵是不可能的,现在,要解决僧多粥少的困境,只剩下华山一条道——去夺回地盘。
  
  桂系在境外失势后,从广东退回去的大佬们没法安排,于是分化成了两股派系,一是陆荣廷为首的武鸣派,二是陈炳焜为首的柳州派,至于说为啥叫武鸣派和柳州派,废话,因为陆荣廷是武鸣人,而陈炳焜是柳州人呗。陈炳焜对陆荣廷当年把自己从广东拉回来就不满意,虽然陆荣廷给他了个广西省长以示安抚,但在民国,省长算个屁啊,陈炳焜没干多久就辞职不干了,此次桂系在广东失败,陈炳焜坐不住了,抢回来啊——那陆荣廷啥态度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点与面

  对于对外扩张,武鸣派并不感冒,反正夺了广东,地盘也是人柳州派的,他们捞不到啥好儿,但要打仗呢,免不得他们还要出力——出力不讨好的事儿,换谁愿意干?于是,柳州派在那叫嚣说要对外用兵,武鸣派就操纵议会说要广西自治,不问外事,总之,杠上了。当然,最终拍板的还得是陆荣廷,陆荣廷岁数大了,没有年轻时候那股拼劲了,也想过两天安生日子,但是,柳州派都是追随他多年的老兄弟,从感情上讲,要是跟他们对着干,显得他这个老大无情无义,怪不落忍的;而从利益上讲,真把他们逼急了,来个窝里反,桂系分裂事小,他这个老大可能也当不下去了;陆荣廷反复权衡,还是觉得得拉柳州派一把。于是,陆荣廷拍板了,在梧州屯兵一万五千人,交给陈炳焜——以后打下广东,那就是你们的地盘,老大我不再插手。
  
  陆荣廷这事办得挺公道,有我一口吃的,就不饿着兄弟们——当然,我给你们军队,吃食你们自己找,但是,这么办是有风险的,因为打仗这种事,哪有必胜的把握?胜了当然不用说,败了呢?桂系的对手是粤系,说话管事的有两个人,一是孙中山,二是陈炯明。孙中山跟陆荣廷的梁子深了,就算陆荣廷不找他的麻烦,他也得找陆荣廷的麻烦,桂系想进攻广东?老子还想进攻广西呢!不过,光孙中山想出兵没有用,因为要打仗,必须得找陈炯明。陈炯明本来对打仗没啥兴趣,他的政治观点叫做联省自治,主张先把广东建设好,再管其他弯弯绕的事儿,正好当时湖南督军赵恒锡出面斡旋,劝两广息争罢斗,陈炯明还通电响应了此议。然而,有些事并不是陈炯明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两广和平当然很好,但陈炯明答应了,桂系也得答应啊——针对赵恒锡的调解,陆荣廷说得让孙中山滚犊子,否则没门,这条件陈炯明能接受吗?既然陆荣廷战意盎然,陈炯明即便不愿意轻启战端,恐怕这仗也是免不了的了。
  
  1921年6月13日,桂系兵分三路,开始进攻广东,陈炯明也就只能被迫应战。这仗打得让人瞠目结舌,原是桂军援粤,但不一会就搞成了粤军援桂,这倒也罢了,即便粤军援桂,桂军实力也不弱,一场苦战想来在所难免,但是,奇就奇在根本没出现什么苦战,稍微战了一下,桂系便土崩瓦解了。凭粤军的实力,当然不足以到摧枯拉朽的地步,桂系的失败,正如我刚才所用的词,是土崩瓦解,打着打着,就接二连三有人反水,能不输个稀里哗啦吗?在梧州战场上,就先有刘震寰临阵倒戈;而后,龙州镇守使韦荣昌——陆荣廷的把兄弟——在桂平通电附粤;再然后,百色镇守使沈鸿英宣布独立;再再然后,后院也起了火,在南宁广西督军署内的参谋甘朗廷、副官黄桂培以及林俊廷等便乘机发动签名反对陆荣廷,妙的是,居然还和者甚众。
  
  问题来了,陆荣廷按说这老大当得也不错啊,怎么就手底下这帮人恨不得都要将其至于死地呢?而且,这里面好多还是追随他多年的把兄弟。归根结底一句话,当老大难,别说一个派系的老大,就是一家一户的老大,不也难干的很吗?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家和是非常态,家不和才是常态——一家之中尚且有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等等难以应付的关系,更何况是一个派系。陆荣廷如今如此惨淡,说穿了,就是因为即便他这个老大当成这样,底下人还是觉得他不公道,觉得他没有一碗水端平。当然,这帮把兄弟的矛头都齐刷刷的指向了一个人,此人便是马济。
  
  马济是桂系的小字辈,他爹马殿勋跟陆荣廷是把兄弟,在二十岁的时候,马济拜陆荣廷为义父,自此开始追随陆荣廷。马济在百色念过三年私塾,虽说文化底子不太厚,但在文盲居多数的桂系里头,就算是文化人了,要治理一省大政,光能拼能杀是不够的,因此,陆荣廷对文化人颇是优待,更何况文化人马济还是陆荣廷的义子,而且也通武略——身材魁梧,气力过人,擅长武术,再加上善于逢迎,陆荣廷想不着意看觑都难。马济跟陆荣廷的时间虽然没有那帮老人长,但好在平常老待一块,时时相处,马济处事又极妥帖,事事让陆荣廷顺心,于是,很快就赢得了陆荣廷的信任,成为其心腹。其后,陆荣廷反袁,乃至护法战争中跟直系和谈,马济均扮演关键角色,陆荣廷在重大问题上对其言听计从,马济俨然就成了陆荣廷的官方发言人。
  
  我们说桂系要角大多土匪出身,但是在民国的政治局面下,光凭土匪的那点精明勇悍是不够的,要辨清风向,必须得有文化,然而跟着陆荣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都没当智囊的能力,而陆荣廷宠信马济,实际就是将他当智囊用——尽管这个智囊智得也相当有限。桂系的成员构成有先天的局限性,要想在民国这样的乱世闯出一片天,陆荣廷就必须在派系建设上有所改变,但是陆荣廷并没有推倒重来的气魄,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将马济这样的货色推上前台。相比较民国同样土匪出身的奉系首脑张作霖,陆荣廷确实差了很远,奉系之所以能有逐鹿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就是张作霖当断则断,果断对奉系进行换血,补充了一大批有才干的青年精英,而陆荣廷呢,却显得暮气沉沉,得过且过。
  
  陆荣廷不对桂系进行大幅换血,这决定了桂系的极限,但是一味宠信马济,却着实让他的一班老弟兄深感不忿。换血是一个面,而马济只是一个点,有了面的支撑,即便老弟兄有不满,想来也翻不过这个天——张作霖在奉系换血之所以能平稳进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只有一个点,那这个点毫无疑问只会成为活靶子——这就是如今陆荣廷的情况。因此,为什么粤桂二战会出现那么多将领倒戈呢?原因就在于陆荣廷宠信马济得罪了一班老弟兄,但是只凭马济一个人却无法取代这帮老弟兄的地位,于是,前线局势稍显不利,桂系的土匪本性便暴露无遗,韦荣昌、沈鸿英等人纷纷见风使舵,改换门庭。
  
  当然,陆荣廷的年老昏聩也是此战溃败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梧州前线倒戈的刘震寰明明是革命党人——当年刘古香的部下,陆荣廷居然还能派他去前线,当然,陆荣廷可能想占些便宜,少用自己的嫡系力量,让刘震寰去当炮灰,但是,人家凭什么愿意当炮灰呢?更悲哀的是,外面有人闹乱子也就罢了,自己在南宁的亲信们居然也闹乱子——怪就怪他支持了柳州派,让武鸣派的人不满了,反正不管陆荣廷怎么干,都肯定有人不满,出了事就给他脸子看。如此这般之后,陆荣廷也知道大势已去,局面无可挽回,只得通电下野,让龙州镇守使黄培桂入主南宁,代理督军、省长二职。然后,一部分军队由陆福祥率领,退往武鸣,其余大部分撤往龙州,而陆荣廷自己则流亡上海。再然后,反水的韦荣昌也不嫌害臊,居然就屁颠屁颠的跑去向陈炯明献媚,在8月5日迎接粤军进入南宁,而陈炯明呢,也确实给了根骨头,让韦荣昌和黄培桂共同负责改编桂军事宜。
  
  韦荣昌为了表现自己,就上赶着去龙州为陈炯明卖命了,他以为凭他的面子,眼下残败不堪的桂军一定会自动投效,结果呢?结果韦荣昌跑到龙州就被谭浩明给杀了,瞧瞧,献媚不成,小命还搭里头了,对于这种货色,也就该这个下场。韦荣昌如此境遇,想来收编一事也顺利不到哪去——当然,桂军也没怎么抵抗,一部分无奈,只能接受改编,但更多的桂军都跑到深山老林,干起了原先熟稔的勾当——从土匪中来,到土匪中去。官匪不分,广西又重新恢复到清朝末年的乱境,如果广东方面能稍微镇住场子呢,倒还不至于马上乱,一旦广东方面出了问题,那广西就非乱不可了——话说回来,广东会不会乱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群魔乱舞

  此次粤桂之战,原是桂系方面叫嚣着要抢回地盘的,结果反倒是让被迫应战的陈炯明风头抢尽,不要说夺回广东了,广西干脆也拱手让人了,更妙的是,桂系这帮土匪居然是以争相反水的方式奉送了粤军一场完胜。当然了,如今最出的风头的不是陈炯明,而是孙中山,就说三年前他这个非常大元帅还让桂系整的非常狼狈,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三年就已经河东河西了,他孙中山回来了,从非常大元帅整成了非常大总统,而到如今,坐拥两广,那是非常得意。不过话说回来,孙公志在天下,跟桂系的恩恩怨怨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如今重新喊起护法的孙公,他的真正对手是——谁牛逼对手就是谁——直系的曹锟、吴佩孚。
  
  对手很强大,即便孙公已今非昔比,好歹有地盘有军队也有排场,但是跟势头正盛的直系相比,终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一对一单挑不是对手,怎么办?办法嘛——要么拆人台脚,分化对手,要么找些帮手,改单挑为围殴。拆直系的台脚,孙公显然做不到,虽然直系也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孙公也跟人搭不上线不是?于是,孙公就只能找帮手,那么他找的帮手是谁呢?说出来大家不要惊讶,就是三年前孙公还要与其玩命的皖系,以及远在关外跟直系也不对付的奉系。这样的手段要放在别的政客身上,我们见怪不怪——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政坛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这要放在孙公身上,我们难免要打个问号了。孙公对付直系喊的是什么口号?当然一如既往,还是护法,史称二次护法。问题来了,口口声声说要护法,要讨伐军阀的孙公,对手即是军阀我们也不多言,但问题是,盟友怎么也是军阀呢?而且,更要命的是,其中一个还是三年前护法所指的对象!那孙公联合不尊约法的军阀打不尊约法的军阀,到底护的是哪门子法,讨的又是哪门子军阀呢?大家想不通了?一开始我也想不通啊,但是我终究还是想通了。
  
  大家之所以想不通,无非是因为孙公摆着一副民主共和的脸孔,而我之所以想通了,也无非是因为孙公戴着一副民主共和的面具,差别在哪?差别无非是脸孔和面具,一个是真面,而另一个则是假面。大家明白了吗?民主共和到底是孙公的假面呢假面呢还是假面呢?好了,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孙公并不比所谓的军阀更高尚,事实上,他跟他口中的军阀也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正如陈独秀所言,所谓护法,所谓统一,不过是狗争骨头罢了。如此,孙中山在南方喊北伐,而吴佩孚在北方喊统一,横竖都要打仗,谁又比谁强?还不都是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好战派?
  
  有好战派就有主和派,在南方,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便是陈炯明。陈炯明主和到底有没有私心,我们讲不清楚,但是,陈炯明确然在主持广东大政之时想开辟出个新局面,想让广东成为民治的实验区,甚至,还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赴粤主持教育大局。陈炯明说要联省自治,说要民治,说的不是虚言,他在身体力行,在广东督军任上,他实实在在为广东的民生民权做出了贡献。陈炯明反对北伐的理由冠冕堂皇,两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正宜休养生息,与民生作——就算陈炯明确实有私心,不想让粤军大权旁落,但是,他的官面理由难道还不够充分吗?合着一直喊打仗的人倒是英雄,而反对打仗的人倒成了狗熊了?大家都是平民百姓,站到当时两广人民的立场想想,到底你们是希望和平还是战争?
  
  陈炯明对北伐态度消极,这自然让孙公深感不满,自打护法运动重新合作以来,孙中山就觉得陈炯明越来越不听自己的了,跟自己的分歧越来越大,到如今,他的头等大事北伐居然陈炯明都反对,这种人还能再用吗?孙公是那种因为别人反对而改变主意的人吗?于是,孙公废话不多,命令陈炯明筹措款项500万,限期半个月——完不成怎么办?完不成就代表不忠不义,对革命不坚定啊。500万大洋不是小数目,上哪筹款去?羊毛出在羊身上,找老百姓要钱去呗。得,广东百姓刚刚赶走横征暴敛的广西老爷,满以为自己人主政能日子好过点,这当口孙公比桂系还狠,开口500万,老百姓可不得砸锅卖铁去吗?任务派下来了,陈炯明也无奈,只好让参谋长邓铿去办理了。
  
  帮助陈炯明筹措北伐款项的邓铿很快就出了问题,居然1922年3月21日在火车站遇刺了!于是,孙中山及其死党胡汉民一口咬定陈炯明暗杀了邓铿,有人说证据?娘的,是你杀的就是你杀的,要啥证据?邓铿参谋长向来支持北伐,忠于领袖,如今他去筹款遇刺,不是反对北伐,不忠领袖的陈炯明干的是谁干的?天地良心啊,邓铿参谋长居然是孙公的人,这个玩笑开大了。大家稍微想想,陈炯明不傻吧,他钦命的参谋长可能会是别人的人吗?要知道邓铿这个参谋长可是援闽期间就在任了哦,当时孙公可是远在上海哦。事实上,邓铿早在辛亥革命期间就跟陈炯明共事了,二人相知相交,关系颇深,就说这次陈炯明出兵广西,广东方面谁主事?答案是邓铿;该年二月,陈炯明回老家探亲,广东又由谁主事?答案还是邓铿;陈炯明要是不信任邓铿,会这么做吗?
  
  就说这次筹款,谁让邓铿去的?答案是陈炯明。现在孙公以及胡汉民红口白牙说陈炯明因邓铿筹款而痛下杀手,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居然言之凿凿,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我倒要问问了,陈炯明有病是吧?陈炯明当然没病,他没有理由去杀心腹邓铿,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杀了邓铿,既无动机,又无实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邓铿不是陈炯明杀的呢?既然邓铿不是陈炯明杀的,那又是谁杀的呢?据汪荣祖研究,从英国人的记录来看,似乎孙公脱不了干系哦。当然,没有直接证据,我们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孙公,但是呢,英国人作为事不关己的第三方,没理由冤枉孙公吧?既然如此,孙公洗得清自己吗?
  
  如果事实果然如此,那就热闹了,贼喊抓贼,这戏码,真刺激。那我们要问一句,假设,我们说假设,邓铿确实为孙公所杀,那孙公动机何在?其实很好理解,这叫杀鸡儆猴,敲山震虎,警告陈炯明,你他娘的再给我炸刺,邓铿就是例子。然后呢,陈炯明的职务被孙公给掳了,再然后,陈炯明部将叶举等人对孙公过河拆桥的手段不满——粤军是陈炯明一手带出来的,两广也是陈炯明一手打出来的,如今孙公居然因莫须有的罪名要废黜陈炯明,标准的过河拆桥,于是在1922年6月16日炮击总统府,当然在此之前已经透出风声,并无致孙公死地的想法。而孙公呢,如史书所言,乱军丛中闲庭信步的跑到永丰舰之后,越想越气,又跟当年一样,玩炮击了——遭殃的是谁呢?不用我废话吧。于是呢,史书上就记载陈炯明跟直系勾结,阴谋破坏北伐,在谋刺邓铿的行藏暴露之后,为泄一己私愤,竟至于炮击总统府,想致大总统于死地,其行可诛,其心可诛!于是,在史书上,陈炯明这样一个老牌革命党人,联省自治的倡导者和实行者竟成了私心自用的军阀,呜呼哀哉,这便是他娘的历史吗?没错,这就是他娘的历史,因为写史书的是孙公的继承人,而不是陈炯明的继承人!
  
  广东确然是乱了,陈炯明跟孙公决裂,以至于孙公联合奉系、皖系共同进攻直系的计划未能达成,以至于孙公没能将非常大总统的非常二字去掉,以至于孙公又只能流亡,以至于刚落入广东掌心的广西终究还是逃出了广东的掌心。前文所叙,桂系虽然为粤军击败,但是大部分军队都逃到了深山老林里,如今压场子的粤军这么一乱,社会治安还能保障吗?于是,各门各户,纷纷跳出来喊自治,于是,广西终于成了群魔乱舞的地狱,那么地狱之中可有真龙?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见谁反谁

  陈炯明跟孙中山终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当然,也没有好聚好散,终于闹到了兵戎相见,原先在广西压场的粤军叶举部离桂返粤,炮击总统府,如此,广东方面分崩离析,而广西方面更是群魔乱舞。自打孙中山钦命的广西省长马君武辞职之后,广西方面瞬间涌现了一大批自治军——比较著名的,有南宁的刘日福,玉林的李宗仁以及桂林的梁华堂,如果再把那些名气较小,口气不小的算上,跟自治沾边的武装有数十之巨。大家想,几十支大大小小的部队都说自治——所谓自治,就是割据一方,不服管束,这些军队都要吃要喝,他们靠啥过日子?还不得是广西百姓大出血?广西自晚清以来就经济萧条,民生堪忧,如今老百姓还要供这几十支部队的大老爷们过活,日子还怎么过啊?
  
  当然,粤军这么一撤,广西这么一乱,老百姓虽不免多受些苦,但有受苦的就有得利的,最得利的,不消说,自然是前桂系老大陆荣廷。广西无主,天下大乱,这局面对有心觊觎广西首席的野心家来说自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有实力争夺霸权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在广西讨口饭吃的军人来说,广西的乱局对他们没有好处,这些小鱼为了避免让大鱼吃掉,自然希望广西能有个人来压压场子,至少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能压得住场子的人,在广西也不多,数来数去,够资历够实力,也能让各方钦服的人,也就只有陆荣廷了,于是,千呼万唤之下,在上海充作寓公的陆荣廷,终于被北洋政府请了出来,1922年10月任广西边防军务督办,驻地龙州。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那些小鱼来讲,陆荣廷本身就是条大鱼,虽然能压住场子,但是万一弄巧成拙,让陆荣廷给吃了,那就真的不上算了——怎么办呢?于是,这帮人在请求陆荣廷返桂之后,又在转年1月,公推柳州的林俊廷当自治军总司令——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借林俊廷压陆荣廷,横竖相互有个牵制,上面斗,下面不就太平了?林俊廷在广西突然之间众望所归,北洋政府当然也得给个面子,顺水人情,任其为广西军务督办,在3月份,还让他兼了省长。不过呢,一帮人把林俊廷抬出来,自然是看准了他名气大,实力小的特点,果然,林俊廷这个军务督办,却压根督办不了军务——没人搭理他不是?于是,北洋政府看林俊廷貌似控制不了广西,也怕广西乱下去会给其他派系机会,终于还是只能再把陆荣廷抬出来,在10月,陆荣廷重回南宁,就任广西全省善后总办。
  
  陆荣廷终于又回来了,但是回来了的陆荣廷面对的广西却是乱乱哄哄,他的把兄弟林俊廷被一帮人抬起来又摔下去,那他这个正牌人物能怎样呢?在经历了残酷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斗争之后,广西的局面总算是有了些眉目,有能力与其争夺广西王座的,无非是两股势力,一是盘踞桂林一带的沈鸿英,二是在梧州、玉林一带割据的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沈鸿英手里头有两万人,是主要对手,而李黄白加一块数千人,相对较弱。又见沈鸿英,而且在我们又见沈鸿英之时,他居然已经成了广西能与陆荣廷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这几年又是怎么混到这一步的呢?我们不免还是要略作回顾。
  
  当日沈鸿英出卖恩人刘古香,向陆荣廷投效之时,刘古香曾对陆荣廷说,今日他能出卖我,他日他也能出卖你。如今一语成谶,要说陆荣廷待沈鸿英也不薄,将他当个人物,攻粤援闽,总让他当个司令,大家说,沈鸿英又不是陆荣廷的老兄弟,陆荣廷如此待他,还不够厚道吗?但是呢,沈鸿英天身土匪料,脑后长反骨,即便陆荣廷没亏待他,他也对陆荣廷有意见。当年桂军被陈炯明逐出广东,沈鸿英就跑到陈炳焜那里挑唆,说来说去就是陆荣廷年老昏聩,宠用马济,不如陈兄你英明神武,你如果愿意,我就帮你干了陆荣廷——好在陈炳焜念兄弟交情,不愿一旦兄弟反目,这才避免了桂系的提前分裂。话又说回来,既然沈鸿英看上了陈炳焜,还主动提出愿代行不义之事,那陈炳焜攻粤,沈鸿英是不是好歹帮个忙——就算不帮忙也别添乱呢?结果呢?结果沈鸿英在百色见势不妙,居然玩了出釜底抽薪,直接宣布自治了,而陈炳焜可怜见的,此败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民国政治舞台,当然,同样的,也带累了陆荣廷下野。
  
  沈鸿英说一出是一出,满脑子都想着反水,宣布自治之后,随即率部退往湖南,投靠赵恒锡,然后呢?有悬念吗?又把赵恒锡卖了,原因是他傍上了大人物。吴佩孚当时说要武力统一,当然跟武力统一相对的就是联省自治,而在民国联省自治的代表人物是谁呢?大家不用猜了,除了广东的陈炯明,就是湖南的赵恒锡了,瞧瞧这嘴脸,跑到湖南吃人家喝人家用人家,不感恩不说,还他娘的尽反水了。当然,沈鸿英都附和起吴佩孚武力统一的论调了,自然联省自治的湖南就容不下了,于是,沈鸿英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出路在何方呢?
  
  前一阵陈炯明不是把孙中山逐出了广东吗?那孙公干吗去了呢?孙公当然要找个落脚的地方,找来找去,找到了福建,而当时许崇智部与陈炯明作战不利后就到了福建。福建的情况于是就复杂了,孙中山丢了地盘,如今是饿了肚子的老虎,想找食吃,那是一定的,更要命的是,许崇智的部队还在福建地面虎视眈眈,福建督军李厚基此前投靠皖系,是为了借着皖系的势,保住自己的福建地盘,现在不对了,皖系失势不说,还跟孙中山眉来眼去,要是孙中山真动手,指不定皖系老大帮着谁说话呢,这如何了得?李厚基想来想去,失势的孙中山和皖系,搞不好都对他的地盘有欲望,因此,必须要留条后路,再找个后台,找谁呢?谁牛逼找谁,于是找了吴佩孚。但是可悲的李厚基还没等吴佩孚能罩着他就抢先发难了,抢先发难之后又坚持不住,收拾不了局面,失败也就罢了,连自己都被俘虏了,吴佩孚倒是想帮他,形势比人强,福建瞬间就易主了。
  
  孙中山跟皖系合作,将李厚基扳倒,当时又有皖系和奉系的使臣跑来游说孙中山,说要合作倒直,前次这个铁三角没有发挥威力,让吴佩孚得了势,如今怎么也得另起炉灶新开张,再拼个死活呗。但是呢,孙公有孙公的想法,相比较北伐直系这个远期目标,将叛将陈炯明逐出广东才是他的近期目标——老大被部将造了反,老婆宋庆龄肚子里的孩子还因此小产了,更悲剧的是,宋庆龄因此不能生育了,这口气怎么忍得了?孙中山要驱陈,当然不单是从福建进兵一条道,玩的是十面埋伏,他煽呼了一大票子人要陈炯明好看——其中就有沈鸿英。当然了,陈炯明光防着福建方面的孙中山,却不及地方滇桂两军,于是,被侧翼打开了缺口,最终被孙中山逐了出去,理所当然的,沈鸿英也立了大功。
  
  沈鸿英帮孙中山立了功,那是为了新找个主子?屁,沈鸿英是想自己独霸广东!不久后北洋政府就认命他为广东善后督办了——然后呢?然后在1923年4月中旬,在花县新街兴兵作乱,进袭广州。孙中山总算吃一堑长一智,可能也没太相信帮忙赶走陈炯明的沈鸿英,在沈鸿英造反之后,令各部粤滇军队戡乱。沈鸿英在广东输了个一塌糊涂,最后还是不免灰溜溜的跑到了广西,在桂林一带盘踞,当然,他的目标明确了,争夺广西大权。沈鸿英见一个反一个,见一双反一双,跟过谁恨不得就反过谁,这样的人品,即便是尔虞我诈的政界,也是不多见了,陆荣廷也是沈鸿英造反名单中的一员,积怨如此,陆荣廷能放过沈鸿英?更何况,以沈鸿英的实力,本来就是陆荣廷夺回广西王座的主要对手。
  
  不过,沈鸿英虽是陆荣廷的主要对手,但也不是唯一对手,此刻三足鼎立局面中较弱的一股势力,李宗仁,他的情况又如何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义与利

  我们说,粤军入桂而又离桂之后,广西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对于某些仅仅想混口饭吃的军人来讲,自然是天降大灾,但是,对于那些有志竞逐桂政的人来讲,却又是天赐良机——无疑,李宗仁属于后者。跟陆荣廷和沈鸿英这样在晚清绿林中脱颖而出步入政界的草莽豪杰不同,李宗仁打小念过私塾,有文化底子,又是正规军校出身,眼界开阔,思虑深远。李宗仁有雄心,不甘人下,在桂军被逐出广东之后,便以一营兵力盘踞玉林,开始独立经营,而在粤军离桂之后,李宗仁更是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以陆小同学为桥梁,招兵买马,广纳英杰,实力日盛,而黄绍竑就是在这个阶段前往投效的。
  
  黄绍竑也是陆小生,后来毕业于保定军校,他之所以投效李宗仁,说实在的,是被各路自治军给欺负怕了,一共四五百号人,在百色这样的是非窝里,恨不能随时会被认识不认识的给咬上一口,实在不甚其扰,为了摆脱困境,这才投靠了盘踞在玉林一带、好歹有块固定地盘的李宗仁。黄绍竑跟李宗仁是纯粹的合作关系,此时的私人交情还极为有限,而且黄绍竑本人也有不凡的志向,也想在广西的乱局中有所进益。按道理说,一山二虎,这样的关系极为微妙,措置不当,就可能反目成仇,而这考验的自然是李宗仁为人处事的能力。
  
  陆荣廷与沈鸿英两强相争,自然没那么强的李黄同盟就成了二强争相拉拢的对象,对这二强而言,李黄倒向谁,谁就能多操胜算。在李宗仁看来,沈鸿英人品低劣,反复无常,实难与之相处,对于沈鸿英的争取,李宗仁断然回绝;而对于陆荣廷的拉拢,虽说与其无怨无仇,但是李宗仁不甘人下,也担心部属为其吞并,因此,态度消极,当然,李宗仁也不愿得罪陆荣廷,只是虚与委蛇罢了。黄绍竑就不一样了,他一心做大,也不愿受制于李宗仁,对沈鸿英的拉拢,颇有些动心,决意脱离李部,独往广东。黄绍竑决心已定之后,就向李宗仁辞行,叙说原委,要搁一般人,对黄绍竑这种主动拆伙行为,最道义的也就是好聚好散,以后各走各道了,但是李宗仁是怎么做的呢?
  
  李宗仁跟黄绍竑推心置腹,对拆伙行为丝毫不以为忤,表示支持他向外发展,还主动为黄绍竑分析投靠沈鸿英的利弊得失,大意是沈鸿英虽新得广东,但为人骄横反复,四处树敌,深为粤桂人士不屑,将来必败,你去投靠他这种人,不说将来沈鸿英失败后难以自保,甚至还影响到你的名声及将来的发展。黄绍竑表明自己非真心附他,只是借势东下,发展自己而已。然后李宗仁建议黄绍竑,沈鸿英必败无疑,你对他要留个心眼,将来他败之后,你可就势潜入苍梧,并趁虚夺取梧州,断其后路,跟孙中山互为呼应,你一个团兵力不够,将来我可以派些人马帮你一把。黄绍竑认为李宗仁所言极当,表示同意。
  
  现在我们就来回过头来分析在黄绍竑辞行之时李宗仁所做的应对,对于领导者而言,李宗仁的表现是绝佳的教材。黄绍竑脱李投沈,这其中的关键点有:一、沈鸿英在广东成败如何;二、黄绍竑该如何处理跟沈鸿英的关系;三、黄绍竑该如何处理跟孙中山的关系;四、李宗仁跟黄绍竑的合作关系是该就此终结,还是换个方式继续合作。在这四个点上,李宗仁的分析堪称无懈可击,他预料到了沈鸿英必败的结局,他为黄绍竑指明一旦沈鸿英兵败该如何自处,甚至他还认识到了跟孙中山合作的重要性,当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便黄绍竑主动拆伙,他也力图与其保持将来可能存在的合作关系。大家设身处地,如果你是黄绍竑,李宗仁跟你把话讲到这个份上,并且丝毫不以拆伙介怀,还表示在关键时刻愿意再度合作,心**开阔如此,推心置腹如此,你会怎么看李宗仁呢?
  
  曾有人问我,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该当如何选择,我的回答是,义与利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义就是利,而且,通常来讲,义是更长远的利,见利而忘义之辈往往不懂义,更不懂利,而如今李宗仁的表现给我这番话做出了完美的诠释。表面看起来,李宗仁似乎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他所有的分析都针对黄绍竑投沈一事,甚至还帮黄绍竑将局势剖析明白,这一切怎么看怎么都是李宗仁宽宏大度,讲道义。但是呢?当李宗仁将义发挥到极致时,他也就得到了利,黄绍竑必会对他倾心相交,以后合作必会亲密无间,当然,最关键的是,他甚至轻描淡写的解决了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不明白?如果你是黄绍竑,看到一个性情恢宏,才干远甚于己的人,还会想跟他争老大吗?所以说,李宗仁帮助了黄绍竑,但他更帮助了自己,黄绍竑不是凡人,要彻底降服他,要让他倾心归附,需要的并不是尔虞我诈的争斗,而恰是推心置腹的深交。什么是义,什么又是利,李宗仁理解的极为深透,从这个层面而言,他比陆荣廷、沈鸿英之流强了太多太多,只要给他机会,他必会干出比这些草莽豪杰大得多的事业出来。
  
  一切正如李宗仁所料,沈鸿英终在广东与孙中山决裂,并且,决裂的结果,也确然是沈鸿英一败涂地,而黄绍竑此时如何自处呢?一切依言而行,黄绍竑让他摔伤了腿在广州养伤的同学白崇禧晋见孙中山,并表示愿意归附,孙中山正是用人之际,见有人主动投效,自然求之不得,如是,广东局面打开。与之同时,黄绍竑请求李宗仁出兵相助,李宗仁自然不违前言,先后派出俞作柏、伍廷飏两部前往策应,广东方面也以李济深部为外援,帮助黄绍竑堵截沈鸿英,于是,沈鸿英败至桂林,黄绍竑得以控制梧州,并自号讨贼军,黄绍竑任司令,白崇禧则任参谋长。这里又引出了广西的又一位豪杰——白崇禧。
  
  白崇禧家境不错,其父为杂货店老板,五岁入私塾,文化底子深厚,但是身体底子却远不如文化底子。白崇禧十四岁那年考入了广西陆军小学,但是不到半年,就因患恶性疟疾而半途辍学。白崇禧这样的身体条件,按说并不适合从军,他家里也是让他学文,他也在16岁之时考入了广西省立初级师范,但是白崇禧于此乱世,颇有些雄心抱负,不愿埋首于书卷之中,一心效力沙场,18岁时,武昌起义爆发,按捺不住的白崇禧瞒着家人参加了北伐学生敢死队前往武汉征战。如此,总算如愿投军,不久后被转为正式编制,并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三年,而后又入保定军校学习两年——也正在此时,结识了同学兼同乡黄绍竑、夏威。此后,白崇禧、黄绍竑与夏威一道入马晓军部,并同时升为营长,不幸的是,粤军离桂之后,马晓军部被刘日福部袭击,白崇禧受伤赴穗,而黄绍竑和夏威则投奔李宗仁。此次黄绍竑夺取梧州,白崇禧先是在广东取得了外交突破,还搬来了援兵李济深部,而后又亲去李宗仁处请求增兵,功劳实是不小。
  
  此处广东方面来的李济深是以后跟桂系瓜葛匪浅的重要人物,在此也需做简要介绍。李济深虽在粤军任职,现为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但其本人并不是广东人,他是广西苍梧人,白崇禧在广州养伤期间,也以同乡故跟他相交甚笃,其治军为人颇得白氏称赏。此次白崇禧去李宗仁处搬援兵之时,与李宗仁谈起在广东见闻,就对李济深颇多赞誉,并认为将来可引为伙伴。当然了,白崇禧跟李济深的交往也并非仅是仰慕之意,私心也是有的,白崇禧深知将来要有所发展,少不得要跟孙中山打交道,而跟孙中山打交道,就不能没有个相契颇深的中介,如今李济深在孙中山面前红得发紫,又是广西老乡,这样的人物自然非结交不可。
  
  于此,日下威震民国的新桂系的主要人物在本节尽数登场,李宗仁、白崇禧以及黄绍竑是三巨头,而李济深则在后来成为新桂系的主要盟友。当然,摆在新桂系面前还有个现实问题——统一广西。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合作不合兵

  黄绍竑、白崇禧坐镇梧州,自号讨贼军,俨然已经跟李宗仁部分道扬镳,但是,黄白二人与李宗仁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比如讨贼军属下三个团中,除了夏威部是黄白的同学,俞作柏和伍廷飏二部却都是李宗仁在玉林的旧部。当时李宗仁部下不明究竟者便对黄绍竑颇为不忿,认为黄绍竑当日脱李投沈也就罢了,如今借了李宗仁的兵,却另立门户,一副老大派头,为人如此,实是不忠不义。比如说,黄绍竑进兵苍梧时,李宗仁派去了李石愚所率俞作柏、林竹舫以及刘志忠三个营前往策应,结果黄绍竑认为兵力仍是不足,派白崇禧和李石愚回玉林请求继续增兵,结果呢,李石愚走后,俞作柏便去信一封,说德邻处离不开石愚兄,梧州战事弟可代为指挥云云,然后便将三营合为一处,自任指挥。此事按说是俞作柏自作主张,脱李投黄,但是最后这笔帐不免还是被不明究竟的李宗仁部下算到了黄绍竑身上,尤其白崇禧带着伍廷飏部刚走两天后,林竹舫和刘志忠就回到玉林,极言俞作柏事,更让李部上下对黄绍竑心怀疑虑。
  
  李部对黄绍竑猜疑如此,实际上表明了两部已有隔阂,从统一指挥和配合协作的角度来看,实是大为不利,当然,要消除流言蜚语,最好的办法就是李黄白合兵一处,从秘密合作改为公开合作,如此两部方可冰释前嫌,但是如今的情况允许合兵一处吗?如今的形势是,黄白已经投效孙中山,非但是与陆荣廷和沈鸿英二人公开为敌,而且还犯了桂军各部的忌讳——由于粤桂的多年恩怨,桂军对投靠粤方的桂人颇为不齿,认为是反骨仔,如今的黄白已经四处是敌,之所以还能稳坐钓鱼台,实是盘踞玉林的李宗仁牵制之功。李宗仁所在的玉林正好将陆荣廷、沈鸿英控制的地盘与黄白势力范围隔开,也就是说,即便陆沈二人对公开为敌的黄白不满,要进行打击,他们也得先向李宗仁借道,而只要李宗仁不允,黄白就是安全的。如今,李宗仁与桂军各部虚与委蛇,一副待价而沽的样子,虽说桂军各部对李黄白的关系颇多猜疑,但只要李宗仁不与黄白公开合作,他们的猜疑也就只能是猜疑,李宗仁也只是可资利用的盟友,而不是公开的对手。
  
  因此,态度暧昧的李宗仁如今实际就是羽翼未丰的黄白部的保护伞,一旦李宗仁不再暧昧,那么这个保护伞的功用就会丧失,而李黄白联兵一处后,在实力骤增的同时,危险系数也在骤增,最坏的情况就是陆沈联合起来攻击李黄白联盟,真是如此,那就一切玩完了。当然了,李黄白的这点算盘实属机密,不足为外人道,除了几个核心分子,余者不知其故,甚至,两部隔阂越深,李黄白就越是安全——即是演戏,当然越逼真越好。李部部下当了演员而不自知,但是陆荣廷却似有些不信这个戏码,于是,他给李宗仁抛出了一个真正的难题——要李宗仁主动进攻黄绍竑和白崇禧部。
  
  这确实是个真正的难题,李宗仁颇感难以应付。如果冒然回绝吧,陆荣廷就可能以此为借口联合沈鸿英对他用兵;而如果答应吧,即便李宗仁部可以假打,但是借了道的陆荣廷部可能假打吗?因此,直接回绝不好,答应也不好,那能既不答应也不回绝吗?用拖字诀可行否?拖也不好,因为拖其实就是回绝,陆荣廷此举包藏祸心,名为合作,实为试探,一旦让他探出风头不对,他就会以此为机进攻李宗仁。老江湖就是老江湖,陆荣廷此议端的歹毒,眼看就是要将李宗仁逼入了绝境,但是李宗仁能束手待毙吗?李宗仁再次四两拨千斤,应付的妥妥当当——当然是回绝,但是回绝之中颇见功力。一般人要想不伤感情的回绝,无非是哭哭啼啼说自己兵力不够,钱不够,武器不够,不能为老帅解忧,但是,这种把戏能骗得了久历世故的陆荣廷吗?李宗仁高明就高明在反其道而行之,半句话都不谈自己,只谈老帅,帮他分析形势,说进攻梧州不是不可以,但黄绍竑如今是孙中山的人,老帅如果不是计出万全,贸然出兵,战事一启便难以收拾,如不能迅速拿下梧州并直下广东,易成胶着之势,如此难免为广东所乘,难保会再有孙中山援桂之事。李宗仁的分析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虽然他的实际意图是回绝,但他并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回绝,而恰是站在了陆荣廷的角度去回绝,这样才能至少让老江湖陆荣廷将信将疑,而不至于立刻被识破。陆荣廷即便觉得李宗仁说的有道理,但也不愿马上收手,他又将了李宗仁一军,说万望李宗仁能勉为其难,担任前驱,并拨给韩彩凤、陆福祥两部供其驱使。李宗仁怎么办的呢?他又反将了一军,说老帅决意如此,我也没办法,只能让开正面,请老帅另择贤能,进兵梧州,但深为老帅出此下策而惋惜云云,然后呢?然后陆荣廷见李宗仁油盐不进,又觉得李宗仁说的确有道理,于是复电表示取消此议。
  
  李宗仁与陆荣廷这一场政治战,虽未有一兵一卒之斗,但却比战场争斗更为惊险刺激,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打输了政治战,军事便是先失一机,然而,李宗仁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展现了为人处事的高超技巧,将一场大祸恰如其分的消弭于无形。长江后浪推前浪,刚过而立的李宗仁在与老狐狸陆荣廷的斗法中取得了完胜,而这场政治战的胜利实际上便初步奠定了新桂系的胜局。大家觉得奇怪了,没有一兵一卒相交,仅仅打了场嘴仗,怎么新桂系便已胜券在握呢?因为,李黄白合作而不合兵的战略目的正是扮猪吃虎,主动示弱,而求将广西的矛盾中心转向陆荣廷和沈鸿英,而在这场政治战结束之后,陆荣廷放弃了算计李黄白,那么他的视线自然就将转向沈鸿英。鹬蚌相争,渔翁才能得利,李黄白作为三方势力的弱势方,要想统一八桂,唯一的机会便是趁着陆沈之争,从中谋利,当然,这个机会同样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斗心斗力而获得的。合作而不合兵的策略,其真正高妙之处便在于等待二字,该策略为等来他们所要的结果赢得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1924年1月,按捺不住的陆荣廷终于主动向沈鸿英邀战了。
  
  陆荣廷的矛头直指沈鸿英老巢桂林,当时正好吴佩孚大帅拨给陆荣廷一批军械,在湘桂边等待接收,陆荣廷以此为由,亲率韩彩凤、陆裕光所部4000精兵出巡桂林。一开始沈鸿英信以为真,认为陆荣廷果真是来接收军械,倒也不便相阻,但是,陆荣廷待沈鸿英不薄,沈鸿英却在孙中山援桂之战中通电独立,沈鸿英自觉尴尬,无颜相见,便主动退避三舍,撤兵七八十里,互不相犯。结果呢,陆荣廷进了桂林就没了出去的意向,还出面安抚商民,寻求地方士绅支持,并放出风来,说马济已领得大批械弹,不日重返桂林,让诸位稍安勿躁之类。同志们,沈鸿英虽是天生反骨仔,但他之所以背叛陆荣廷,马济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沈鸿英听说桂林传出了风声,说领了大批械弹的马济要入主桂林,这让沈鸿英如何接受?而且,也直到此时,沈鸿英才如梦方醒,认识到了陆荣廷的真实意图,借道是假,入侵才是真,沈鸿英当然不是好惹的,3月份,沈鸿英突率邓瑞澍部星夜合围桂林,将陆荣廷包围——陆沈之战就此爆发。
  
  陆荣廷本来是行假途灭虢之计,想以借道为名就势占了桂林,但是,桂林毕竟是沈鸿英势力范围,陆荣廷如果4000千精兵就想夺城,未免小觑了沈鸿英。于是,陆荣廷在遭到沈鸿英包围之后,数次以精兵冲击想要出城,但屡次受挫,沈部攻势日盛,陆荣廷几有困城待毙之意。陆荣廷当然也赶紧调集援兵前来救驾了,但他的部队,又恐惧沈部的剽悍,不愿力战,因此不能逼近桂林,而外省的赵恒锡援兵更是事不关己,做做样子罢了,如此陆荣廷局势日下。双方在桂林苦战三个月,陆荣廷损失惨重不说,沈鸿英也久攻不下,于是,生出了和议。陆沈之战是李黄白梦寐以求的局面,如今说要和谈,李黄白能让其如愿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该出手时就出手

  沈鸿英和陆荣廷战了3个月,陆荣廷坐困桂林,反复冲突不出,援兵也近身不得,已是奄奄一息;而沈鸿英虽将陆荣廷逼入了绝境,但是围攻3月,兵力损伤无算,却也奈何陆荣廷不得;鹬蚌相争,自然是渔翁得利之局,因此,不论是上风的沈鸿英还是下风的陆荣廷,都觉得战下去不免两败俱伤,不如一人退一步。如此,双方便在北洋政府的撮合下——在北洋政府看来,陆沈之争,最后要便宜的可能倒是广东的国民党,因此极力劝和双方,开始接触了,大概意思就是说沈鸿英让陆荣廷脱困,陆荣廷率师西返,让出桂林,双方罢兵息战。陆沈之战可能导向和局的风声自然传到了李黄白联盟的耳朵里,如此境况,他们该当如何呢?
  
  到目前为止,李黄白还是在看热闹,就等着双方杀个你死我活,到两败俱伤了,他们出来当渔翁,收拾局面,但是,他们这如意算盘总需对方严丝合缝的巧妙配合,如今呢,对方似乎察出了些异样,不愿配合了,因此,计划赶不上变化了,如此,自然就得审时度势,改弦更张了。等是不能再等了,如果对方和谈一成,重新恢复三足鼎立的局面倒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双方极可能化敌为友,找李黄白的晦气,因此,为今之计,该出手时就得出手——问题是,对谁下手呢?从道义上讲,自然是选沈鸿英,其人反复无常,骄横狡猾,颇为两广桑梓所不忿,而陆荣廷虽是土匪出身,识见不足,年老昏聩,但为人道义,颇知民生疾苦,为政治军也颇有战战兢兢,忧谗畏讥之意,两广百姓对他倒尚无太大恶感;但从局势而论,则又大相径庭,陆荣廷坐困桂林已达三月,师老兵疲,更关键的是,后方空虚,要攻击他实是易如反掌,而沈鸿英虽有所损失,但连战气盛,如日中天,势难与之交锋;再以发展而论,如攻沈,不免损伤严重,亦有解陆之围之意,到时陆荣廷脱困之后收拾残部,局面未可知也,如攻陆,则轻而易举,广西三分可得二,往后与沈鸿英的较量中也可占得先机。
  
  因此,这道选择题其实说穿了依旧是义利之争,然而,此时的义却为假义,李黄白即有统一八桂之意,则不论沈陆,皆为敌手,只是孰先孰后之分,为假义而舍实利,当然愚不可及,李黄白当然不愚,因此,果断去假义而取实利——进攻陆荣廷。我们说,义虽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利,而且是长远的利,但是义也并不总是利,当义只是假义之时,便得不到利,此时就该果断舍义取利,虽然有时不免残酷,但这便是玩政治的不二法则——心不狠手不黑,玩不了政治。比如此次外界传出了李黄白想趁火打劫直取南宁的风声,坐镇南宁的林俊廷就通电询问李宗仁,他认为李宗仁为人厚道,不至于干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甚至还要赴贵县与李宗仁面谈。当时黄绍竑劝李宗仁扣押林俊廷,李宗仁颇觉不忍,还是以礼相待,以礼相送,最后老实厚道的林俊廷还天真的以为外界传言不实,要是不通厚黑之道者,难免心一软,手一抖,错失良机——李宗仁虽然看上去也是老实人,但是,这个老实人是玩政治的老实人,玩了政治,再老实的人也不老实了。政治便是如此,一个泯灭人性的舞台,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描述辟邪剑谱时有言“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这里我改一改,“欲从政事,先做坏事”。
  
  李宗仁是乱世枭雄,因此,他不会有这种妇人之仁,他也不会错过这个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嫌的天赐良机。于是,他跟白崇禧兵发两路,由他自率定桂军(合作不合兵,李宗仁部自封定桂军)以及讨贼军几部,溯江而上,直逼南宁;而白崇禧则另率一部,自贵县出宾阳、上林,转向武鸣,而后往南宁会师;而黄绍竑则坐镇梧州,居间策应。其实,陆荣廷当时尚据数十县,部众一万余,纸面实力依旧强大,可惜的是,陆荣廷当时困在桂林,后方群龙无首,部众各自为战,缺乏呼应,这才给了李黄白各个击破的机会。5月23日,计较已定之后,李黄白发表通电,敦促陆荣廷下野,陆荣廷也万没想到李宗仁居然真做了这等事,其部仓促应战,自然于事无补。很快,李宗仁部兵不血刃攻取了南宁,而白崇禧部也未遇多大阻滞,同样也直下南宁;彼时陆沈之争在湖南赵恒锡的调解下和议已成,沈部撤围,然而为时已晚,陆荣廷见大势已去,只得只身赴湘,不久陆军残部为李黄白三部扫荡干净,陆荣廷乃正式通电下野赴沪。
  
  以李黄白为代表的新桂系将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驱逐出桂,一代新人换旧人,标志着广西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然,更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陆荣廷自民国以来,主政广西十数年,无大功亦无大过,陆出身草莽,虽贵而未尝忘本,虽无治政之大才,但心之所念,亦时时是民生二字,在粤军援闽之前,广西虽称不上百姓安居乐业,但也算是太平安定,较之晚清之乱,实有进步。然而,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陆荣廷老了,他已经跟不上新的时代,于乱世之中,也越来越有左支右拙之叹,此次下野,或许也是种解脱。陆荣廷是个军阀,在史书上,因其与孙公的恩恩怨怨,对其颇多指摘,但是,一个让广西相对安宁的人,和一让两广陷入乱战的人,相较而言,到底孰好孰坏呢?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而不是某些政客的历史,也只有人民,才对历史有终极的裁判权!
  
  陆荣廷一走,三角戏变成了二人转,李黄白联盟与沈鸿英争夺桂政之势已成。但是,对于气势正盛的李黄白联盟而言,问题依然严峻,最关键的倒不是外敌勇悍,而是内部几有分崩之势,而这问题,自然还是出在这联盟二字身上。大凡政治联盟,同心同德者寡,离心离德者众,其原因就出在责权不明,令出多方之上,如此势必组织松散,情况好的,好聚好散,情况坏的,不免互相侵轧,最终酿成激变。如今李黄白联盟就隐伏着巨大的危机,黄绍竑自从独树一帜之后,讨贼军短期内发展甚速,也就不免有些心骄,对定桂军就有了轻慢之意,甚至有些讨贼军部众还有除李拥黄的私意,而定桂军也磨刀霍霍,意欲火并。尽管李宗仁极力约束,但两方的矛盾和嫌隙仍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不妥善解决,用李宗仁回忆录里的话说,几有当年太平军天京变乱之虞。
  
  当日合作不合兵,是为了避免树大招风,为对手所忌,主动示弱,等待陆沈鹬蚌相争,但如今局势已非,三足鼎立已成两家争霸,时局已明,该策略再没了战略价值,反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因此,合作改为合兵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当然,既然要合兵,黄绍竑和李宗仁之间就需要有人让步,而且黄绍竑让步比李宗仁让步为好,毕竟黄绍竑本是李宗仁的旧部,如让李宗仁反受其制,不免让李宗仁部众不服。当然,为了这一天,李宗仁早就埋下了伏笔,当日黄绍竑向李宗仁请辞之时,李宗仁的一番表现已让黄绍竑心服口服,此次李宗仁促其由梧州到南宁之后,黄绍竑没有二话,一杯酒,一席话,讨贼军和定桂军正式合兵,而他则讲明当日分兵缘由,并表示服从李宗仁指挥。如此,定桂军和讨贼军隐伏的矛盾便因为黄绍竑的主动让步而被化解。
  
  讨贼军和定桂军合并,黄绍竑推举李宗仁当老大,此事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就标志着在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新桂系正式形成。新桂系之所以区别于旧桂系,当然不仅仅表现在青年换老年,新军人换旧土匪,更重要的表现是军政分离——至少新桂系初时意欲如此。虽然革命尚未成功,广西尚有沈鸿英部虎视眈眈,但是拿下省城南宁的新桂系毕竟已经名义上掌握了广西政权,以民国的惯例来讲,谁打江山谁消受,军政一肩挑,这省长的职务自然是李黄白三选一,但是,李黄白一心要开辟新局面,便决意另选文官当省长。他们选中了前广西省议会议长张一气,那么在民国的大背景下,如此做法能行得通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见招拆招

  民国之所以混乱至斯,原因就出在两个字上——军阀。军阀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各自为政,就意味着内乱不止、外争不休,同样也意味着民众无穷的苦难。军阀之所以为军阀,就因为其手握雄兵,独霸一方,以地养兵,以兵逐地,因此说到根上,军阀其实就是兵与地的结合体,再进一步讲,军阀之所以在民国呼风唤雨,就因为军人执政。中国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常备军,但之所以只有在乱世军人才会为祸,说穿了,就是因为军人攫取了地方政权,有了钱,能够自给自足,也就能够兴风作浪了。民国以来,历来是枪杆子高于笔杆子,以中央来讲,要么是军人自己充任府院高职——比如袁世凯和段祺瑞,要么是幕后遥控,将台面上的文官作为傀儡——即便是资历深如徐世昌也摆脱不了这个命运,至于那些国会议员,更是被军人呼来喝去,时常饿个肚子,开个座谈会,军人不顺心了,甚至将国会说解散就解散。中央如此,地方更是毋庸多言,辛亥革命以后,地方政权便多为晚清旧军人掌控,以我们目前为止介绍的滇黔川桂而言,云南的蔡锷、贵州的刘显世、四川最初的尹昌衡乃至广西的陆荣廷,无一不是行伍出身。民国各地,都是但知有督,不知有抚,督军大权独揽,而民政长官不过是做做样子,因此,当时民国屡有“废督裁兵”之议,当然,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新桂系都是青年军人,有新思想,觉得军政不分正是民国祸乱之源,因此,取下南宁后,就试图改革时弊,择一文官当政。当时李宗仁想在广西的国会议员中选择其一,但因为黄绍竑和白崇禧都在保定当过学生,对广西议员在北京国会的表现屡有耳闻,对这帮政客颇多鄙弃,因此,极力反对此议。最终李宗仁选中了前广西议会议长张一气,认为其能在陆荣廷当政时期与陆在省预算问题上角力,为民减负,实属难能。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往往跟想法是两码事,张一气虽说在广西有些名望,也是新桂系力推的官员,但是却依然遇到了政令难行,各处自行其事的状况,换句话说,当时各地士绅官吏都没把他放眼里。问题出在哪呢?个人认为,当军人当政已成惯性,文人当政不免就威信不立,事事挫折,令无威而不行,就是此理。因此,这个尝试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当唐继尧部占领南宁之后,张氏便最终离职而去。
  
  唐继尧一事我们在介绍滇系时已有详述,这里作简要回顾。时直奉二战爆发,直系因冯玉祥倒戈而致溃败,孙中山也抱着病体北上商谈大计,后来又传出了病危的消息,唐继尧听说此事,便以为时机成熟,于是便想借道入粤,履行副元帅之职,希图到时候孙公逝世,他能由副转正。当然了,去攫取广东军政府的大权是一方面,假途灭虢又是另一方面,广西正是三国大战,混乱不堪,唐继尧这时候插一脚,自然不安好心。当时唐继尧便有使者来游说李宗仁,说如允其借道,可送烟土四百万两烟土(折合七八百万大洋)。李宗仁这笔帐还是算得清楚的,虽然他在回忆录里大谈自己是如何看不惯唐继尧封建军人习气,自己如何血气之勇,但个人看来,这不过是李宗仁事后的场面话,李宗仁必然知道拿了这四百万两烟土,丢掉的可能就是好不容易取得的广西半壁江山,而这才是他做出拒唐入境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如此一来,广西的局面又严峻了起来,原本驱逐陆荣廷之后变成了二人转,如今唐继尧要来插一脚,又重新恢复了三角戏,而且,对于新桂系而言,以前还能指着陆沈相争,他们得利,如今明摆着唐继尧如果对广西有想法,也必然是联合沈鸿英对付他们,因此,虽同为三角戏,但境况反比先前不利。有人有疑问了,为什么唐继尧必然是联合沈鸿英对付新桂系,而不能是相反呢?如今的广西虽是双雄争霸,但双方实力并不均衡,新桂系在陆沈之争中借机取得了陆荣廷地盘,已有广西三分之二的地盘,而沈鸿英则在与陆荣廷之争中白白做了三个月无用功,不要说一无所获,自己还损兵折将,此消彼长,新桂系自然势头压过了沈鸿英。因此,如果唐继尧联合沈鸿英打击新桂系,取得成功后,唐继尧必能压沈鸿英一头,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唐继尧要独霸广西,将来处理沈鸿英显然也更容易,如果反过来,唐继尧要压制新桂系当然就没那么容易了。联弱敌强,这也是乱世之中纵横之术的基本法则,唐继尧这样一个有天下之志的枭雄人物,当然不可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不过,对于沈鸿英来讲,虽然跟唐继尧谈好了相关合作事宜,但是他也知道唐继尧这样的人不比新桂系好对付,因此,谈是留个后手,以防不测,他要想独霸广西,自然要先下手为强。因此,还未等唐继尧准备停当,沈鸿英就要先下手为强了,李宗仁在回忆录里说沈鸿英此举表示其轻敌傲慢,但现在看来,事情恐怕远非轻敌傲慢这么简单,沈鸿英狡猾的很,自然清楚唐继尧今日是友,明日就是敌的道理,联合归联合,该防还得防,自己能搞定的事,何必假手他人?不过,沈鸿英的算盘毕竟还是打错了,正如李宗仁所言,沈鸿英过于轻敌傲慢,他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对手,先入关者为王,道理固然不错,问题是,沈鸿英就一定能先入关吗?事实上,沈鸿英率先发难只不过给了新桂系各个击破的机会。
  
  既然新桂系想攘外先安内,而沈鸿英又打着先入关者为王的算盘,双方此战自是箭在弦上。打仗就如下棋,关键在于见招拆招,明晰对手的意图,然后以此来制定自己的计划,尤其在双方相差无几之时,更需如此——如果实力远甚,当然可以以我为主,不必多说。如今新桂系虽地盘多于沈鸿英,但实际兵力优势却没有这么大——即便从广东找来了老朋友李济深以为臂助,因此,判断对手就显得尤为关键,判断失误就直接可能导致全盘失利。坐镇梧州的黄绍竑、白崇禧与李济深做出了他们的判断,他们认为此战沈鸿英必是依托老巢大举南下,意在梧州,因此,必须将战略核心放在梧州之上,兵发两路,以攻击沈鸿英老巢为重心。三人在梧州计较已定之后,便来到桂林向李宗仁通报计划。
  
  李宗仁听此计划后,不觉大惊失色,以他的判断来讲,攻击梧州不过是沈鸿英的幌子,梧州是两广联结的门户,四处受敌,易攻难守,黄绍竑之所以能据此地,实有粤方支持之故,而沈鸿英与粤方关系恶劣,如他攻取梧州后不能一举荡平广东,则梧州反而会成为他的包袱,因此,以沈鸿英之狡猾,不可能出此下策。李宗仁的判断是,沈鸿英此为声东击西,他会将兵力集中于大河中游,将新桂系的部队中腹腰斩,截为两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如果果真如此,则按照黄绍竑他们制定的方案,不免凶多吉少。当然,作战计划是黄绍竑、白崇禧和李济深三人合作制定,黄绍竑对此案也颇是自信,在李宗仁表达了意见之后,只是表示军队已经开始行动,改变计划殊难顺遂,因此还是照原计划实行为好云云。战场之事,胜败系乎一线,一招错,满盘损,李宗仁对自己的判断也极自信,但是,李宗仁并没有再跟黄绍竑纠缠,只是强留白崇禧,与其商谈。
  
  此时的白崇禧与李宗仁,还不过是点水之交,事实上,在新桂系三巨头中,白崇禧与黄绍竑同学之谊,又曾同为马晓军部下,关系较之李宗仁远为亲密,李宗仁要说服白崇禧同意他的意见,并不容易。李宗仁在与白崇禧讲明了形势,分析了沈鸿英对唐继尧只是借势而非联合之情,分析了其在这种形势下沈鸿英的用兵考虑,分析了对付沈鸿英应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为辅的战略思想,然后,白崇禧居然果断表示同意李宗仁的看法。问题来了,为何李宗仁要将此话对白崇禧而不是黄绍竑讲呢,为什么他能判定白崇禧能接受意见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以攻为守

  李宗仁是天生的老大,什么人该怎么对待,他都清清楚楚,以黄白二人为例,虽说这二人都分属讨贼军系统,但是,这二人毕竟有很大的区别,而李宗仁,则敏锐的把握住了这种区别。黄绍竑于李宗仁,实是新桂系老大的竞争者,李宗仁之所以能使其臣服,无非是因为李以诚待黄,让黄心生感激罢了,然而,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依靠恩惠所维系的关系是难以持久的,李宗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对待黄绍竑,一直就是以礼相待,刻意保持了一定距离。当黄绍竑向李宗仁辞行时,李宗仁对其的判断是不受羁系的干才,而对这样的人物,当然要给他一定的空间,任其挥洒,而且,当其臣服之后,永远不要试图去控制他,因为他不愿意受控,控制的后果只是激发隐伏的矛盾。因此,为什么李宗仁明知道黄绍竑战法有误,却不愿意与其深加争辩呢?因为黄绍竑吃软不吃硬,硬要与其争辩,让他接受别人尤其是李宗仁的意见,只会让他心生恶感。李宗仁摸透了黄绍竑的脾性,因此,他采取了较为委婉的做法,以白崇禧作为桥梁,与黄绍竑沟通。
  
  白崇禧与黄绍竑就有很大的区别,白是一个派系完美的二当家,他有才有智,计谋非凡,颇能知兵,虽然这种人不免有些傲气,但是傲气不等于执拗,事实上,只要你有充分的道理,白崇禧就能接受你的意见——因为白崇禧关注的永远是军事战略的合理性。李宗仁虽然至今与白崇禧相交不深,但我们不得不说,李宗仁确实有知人之明,他看透了白崇禧,他认定白崇禧是个能与其进行技术层面探讨的人物,而且,白崇禧不会将私人感情带到军事中来。白崇禧也确实是这样的人,当李宗仁将他的判断解释清楚之后,白崇禧立刻击掌赞同,并表示由他来通知黄绍竑,于是,一席话后,讨沈战略便立即得到了调整——而能在瞬间对原有的军事部署作出恰如其分的调整,白崇禧的才智和气魄也可见一斑。
  
  照原定计划,应由夏威一部联合陈济棠粤军一部(李济深的部将)自信都攻击贺县、八步,直捣沈军根据地;另一路则由白崇禧率部集中江口,自蒙江、平南向蒙山北上,攻击平乐、荔浦,进窥桂林。白崇禧作出的调整是,攻击贺县的夏威和陈济棠部按原计划进行,而攻击平乐的部队则改由俞作柏指挥,白崇禧自己则放弃去平南,改去武宣,以柳州作为进攻重心——与之同时,白部大股自江口向武宣靠拢,而李宗仁则率独立营策应。如此调整之后,实际上白崇禧亲率的部队已大部不在身边,而随他同去武宣的只有钟祖培一个连,而根据李宗仁的判断,此处实是沈鸿英战略重心所在,白崇禧此去颇有些孤身犯险的味道。
  
  果不其然,白崇禧刚到达武宣,正在视察地形之时,沈军数千众便漫山遍野呼啸而至,而白崇禧手里有多少人呢?除了亲自带去的二三百人之外,还有驻防此地的四百游击军——而这些游击军实际是收编的土匪武装,训练弛废,装备低劣,战斗力自是毋庸多言。以数百对数千,形势自是万分危急,好在白崇禧临危不乱,镇定指挥,命令士兵就地卧倒用重机枪扫**,如是,双方陷入血战,此时又有沈军二三百人沿柳江左岸绕到了白崇禧左侧,白崇禧部几乎有被围歼之虞,好在白部奋勇,最终冲出了包围圈,撤入武宣城内,据城固守。围城的沈军有邓端征和邓佑文两个师一万余人,以白部的守城兵力,说是空城亦不为过。
  
  按说这么座空城,沈军两个师稍微努努力,加把劲,白崇禧即便不能生擒,也让他受死,但是,我们说沈军虽然剽悍,毕竟是土匪出身,在此有利局面下,居然不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反而一副大局在握的架势,在城外生火造饭了,敢情觉着白崇禧已经逃不出他们的五指山了。要照一般人指挥,确实也基本是受死了,数百守城部队能待如何?然而,白崇禧终究不是凡人,他看到沈军开始造饭之后,果断决定趁势逆袭——没错,只有几百人的白崇禧要趁着一万余人吃饭之时进行反击。白崇禧果是个军事奇才,他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消极防御,可能不待李宗仁援兵赶到,他就有不测之虞,因此,胆略非凡的白崇禧根本没想要消极守城,只要有一丝机会,他就打算拼出去!白崇禧悬重赏组织敢死军百余,趁着沈军正要开始吃饭之时,大开城门,鸣枪示威,冲突出去,沈军万余众猝不及防,竟然被百余人杀的丢盔卸甲,溃逃十里之后才站稳脚跟。然后,敢死队重又撤入城内,据城固守。且说沈军遭遇如此挫折之后,大概也是未明虚实,反而不敢轻举妄动,如此,摆了空城计的白崇禧提心吊胆的过了一夜,所幸太平无事。
  
  白崇禧面临如此险境,李宗仁援军是不是就该火速驰援呢?大家切莫惊讶,在白部与沈军交战当日,李宗仁便到达了距离武宣三十里、柳江右侧的拦马村,然而,当他听说白部与沈军交战之后,居然做出的安排是命令部队向东乡、武宣间的新圩进发——而不是直接前往武宣。李宗仁觉得武宣守军虽少,但武宣必定仍在掌握之中,并且,他判断,如果武宣失守,必有败军顺流东下,既然没看见败军,那么白崇禧必定守住此城无疑,而且他也必定能够继续坚守!因此,李宗仁压根就想过要去直接为白崇禧解围,他预计白军自江口去武宣的先头部队将在明日中午前抵达东乡通武宣的大道上,而他去新圩的目的,也正是收拢这支援军,以攻代守,围魏救赵,就势发动反击。
  
  李宗仁抵达新圩之后,白部援军果然如期抵达,此时沈军似也觉察到了危机,已在二塘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与之鏖战。此时李部已有六千之众,在与白崇禧取得联系之后,便决定全力进攻二塘。此处双方作战异常惨烈,李白二人均上最前线督阵,鼓舞士气,双方形成拉锯,此时李石愚部正由贵县赶至二塘,威胁沈军右翼,沈军恐归路被断,登时军心不稳,阵线动摇。李白联军趁势猛攻,沈军遂全线崩溃,先逃往黄矛,后退入石龙,终退守柳州——当然,战事至此,沈军溃不成军,柳州已是旦夕可下。然后李白联军就要攻取柳州?不然,柳州既已在嘴边,则随时可以吞下,李白决定由李石愚部佯攻柳州,而主力则翻山越岭,奔赴桂林的南乡——直接威胁沈鸿英的老巢。
  
  此时,陈济棠一部已下贺县,而俞作柏部已取蒙山,沈部江山已是风雨飘摇,恰在此时,沈鸿英听说新桂系部队居然已经迫近桂林,初时不信,再三探报之后,方知此信无误,新桂系离桂林仅有三十里之遥,沈鸿英如是方知大势已去,只能引军北遁。在沈部撤离之后,新桂系方于1926年2月23日占领桂林,并留下吕焕林(滇军范石生部将)、侯砺霜收拾残局。不料李白二人离开未几,沈部二邓收拾残部四千余,竟然反攻桂林得手,李宗仁迅即令白崇禧由柳州抽调部队前去压阵,二邓见势才撤出桂林,退往山林。广西多山,清剿极为不易,二邓退入山林后,不免让白崇禧有些难以自处,幸赖白崇禧多智,散布谣言,说滇军即将入桂,到时白军将南撤云云,实际则将部队布置在两翼丘陵地带,准备伏击尾追沈军。沈军果然上当,试图追袭,反被伏兵攻击,沈军终一败涂地,自此难以翻身。
  
  自此,在新桂系与沈鸿英的争霸战争中,因沈鸿英疑忌盟友唐继尧,试图先下手为强,反被新桂系利用,终至崩溃,新桂系于是彻底肃清了旧桂系所有人马,成为了广西新主。但是,刚成为广西新主的新桂系迅即面临滇系宿将唐继尧的侵袭,此事我们在介绍滇系时已有详述——大概是滇军两部步调不一,龙云部与唐继虞部缺乏呼应,被新桂系利用,终被各个击破,于此不再赘言。在接连击败陆荣廷、沈鸿英和唐继尧之后,新桂系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那么,彻底站稳脚跟的新桂系能做出怎样的成绩呢?当然,新桂系要想建功立业,自然还得看广东方面的情形,广东如今是个什么情形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北伐梦

  孙中山这辈子,归结起来其实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反清,第二件则是北伐——孙公的悲哀在于,这两件事中,甭管哪件他都做得不甚如意。就拿反清来说,虽然满清最终是亡了,但是满清灭亡真跟孙公有多少直接关系呢?在孙公直接领导的反清起义中,大抵要么是起义还没发动就提前事泄,要么好不容易发动了,被清廷三下五除二弹压下去,而真正奠定民国基础的武昌起义,实际跟孙公并没多大关系。孙公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反清,最终天遂人愿,满清总算亡了,横竖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按说他这个反清同盟的当然领袖应该众望所归,当民国领袖了吧,结果呢,民国是建了,但大总统却姓袁不姓孙。
  
  孙公不服气啊,于是,打从二次革命开始,便忙活起了人生中的第二件事——北伐。说实在的,北伐更是不顺心,二次革命被干了个稀烂,一生气,跑日本搞了个中华革命党,还遭到一票资深党人的抵制,好不容易趁着袁世凯新丧,北洋混乱之际跑南方搞了个护法运动吧,结果无钱无兵,最后闹到跟桂系一拍两散。不过护法战争最终还是留下了一丝火种,陈炯明拿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二十个营的省长警备军到福建落了脚,所幸还发展起来了,后来靠着这支力量,孙公好歹是跟桂系算清了总账,先将桂系逐出广东,后又干脆连广西一块夺了,这下总算苦尽甘来了吧——当然又出事了。孙中山说要北伐,陈炯明说要安民,结果闹得相当不愉快,在邓铿稀里糊涂死了之后,最终陈炯明跟孙公翻了脸,粤军炮击总统府,把孙公逼到了永丰舰上——多年经营终又成空。同志们,要是陈炯明不闹腾,说不好孙公就联合皖系、奉系抄了直系的后路了哦,可惜啊,历史不容假设,陈炯明终究还是闹腾了。孙公无奈,只好重头再来,与皖系合作,取了福建,然后不分良莠,找了一票人,跟陈炯明算账,总算这笔账大概算清楚了,孙公重新回到了广东——可此时的孙公也没几年奔头了。
  
  孙中山这辈子,两个字概括——劳碌,名声在外不假,但政治生涯中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就说这北伐的事,忙活半天还是没影。也该是上天垂怜,老天也被孙公感动,觉得孙公这辈子怪不容易的,不能老让他走背字,于是,给他撮合了一段姻缘——跟宋庆龄?那用得着老天撮合吗?是苏联啦。苏联当年叫做沙俄,基本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货色,在晚清那阵,没少占咱的便宜,动静虽然不大,但地就属该国占得多。如今沙俄改称苏联,也就是旧贵族被无产阶级革了命,国家变了色,那外交路线变色否?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变了,比如,苏联突然对我国分外友好,说要一文不取,互帮互助——照咱当时的实力,也就是苏联帮咱,咱没那力气帮苏联去。大家想必奇怪了,玩政治的,哪有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主儿?这他娘的说给谁听都不能信啊。
  
  苏联当然不能当雷锋,中国于他而言有巨大的战略价值。苏联当时作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当政,在国际上是孤立的,基本上,哪哪都瞄着他,西欧那帮豪强,哪个都不是善类,哪个都对共产主义运动恨得牙痒痒,所以苏联刚成立那阵,说实在的,不容易。西方一票对手盯着已经让苏联浑身不自在了,东方也不太平啊,比如那个新崛起的岛国日本就老有可能咬他一口——早在20世纪初,为了争夺东北权益,双方不就干过一架吗?更何况如今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显得那么各色。所以,苏联上赶着来巴结中国,要来套近乎,为的是什么呢?不就为了解燃眉之急吗?中国乱,日本就得便宜,日本牛逼了,苏联腹背受敌,日子能顺溜吗?所以,苏联嘛,当时来说,帮中国就是帮自己,有个中国好歹帮他挡着点日本,他也能稍微省点心,集中精力跟西欧蘑菇。
  
  有人说苏联不可能只需要这种战略价值?那是必然的,但问题是,至少当时的形势下,苏联还无暇顾及更多,要有狼子野心,也得是稍微太平点说了。当时来讲,苏联跟中国的瓜葛也就是外蒙和东北,但是这点瓜葛是沙俄时代就有的,谁让咱弱呢?因此,当苏联找上孙中山,谈合作事宜,说愿意帮孙公办军校,愿意资助军械帮助北伐,而且,还说要废除沙俄时代旧约,另立新约时,孙公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孙公风风雨雨那么多年,最知道无依无傍是啥滋味,眼下有个好歹说得过去的找上门来,孙公自然表示同意了。有人说,苏联如果太平后提出非分要求怎么办?参考当年毛公的做法,大不了咱吃糠咽菜几年呗——国家统一不比什么强?只要有了统一的国家,我们还需要怕这怕那吗?
  
  孙中山是个有经验的政客,跟洋人交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当然清清楚楚。如今的民国,什么是主要矛盾?当然是地方割据,军阀混战了。所以,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当然是统一了。只要是大概其差不多能有利于统一的行动,孙中山自然会优先考虑。孙中山跟苏联的合作,还牵涉到了一个民国的重大课题——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有关情况,教科书写的清清楚楚,也无需我来大放厥词了。总之,当时新生的中共在苏联的撮合下,与中国的老资格政党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由是开启了——如教科书所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与之同时,孙公的政纲做出了重大调整,由旧三民主义变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共合作之后,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便应运而生,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比如说在我党的十大元帅中,就有林彪、徐向前、聂荣臻以及叶剑英四位有黄埔背景,至于国民党军事高官中的黄埔人,更是无需多言。在拥有黄埔背景的大人物中,上升势头最猛的,毫无疑问是军校校长蒋介石。蒋介石的经历嘛,大家想必耳熟能详,早年追随陈其美,刺杀了陶成章,后来陈其美被张宗昌在袁世凯授意下暗杀,蒋介石失去了政治导师,于是,在孙中山那边沉沉浮浮,虽称不上不得志,但也难说得上得志。不过,孙中山对爱使小性的蒋介石倒是一直都青眼有加,尤其是在陈炯明造反后,蒋介石永丰舰赴难,更让孙中山觉得此人足信,于是,在老蒋哭哭闹闹之后,终于把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给了他。老蒋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他在民国正式腾飞的契机——正如袁世凯小站练兵锻造了北洋系一样,而老蒋也同样锻造了属于他的黄埔系。
  
  孙公为北伐奠定了基础,办好了军校,找好了盟友,局面大致稳定下来之后,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上途中去世。在孙公去世后,国民党群龙无首,于是便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先是廖仲恺遇刺,当然一如既往的有头无尾,到最后也没查出个所以然,但是基本上,右派的罪名是被坐实了,胡汉民和许崇智这政军两届的元老级人物因为牵连其中,终至下野,而这就造成了蒋汪体制的初步形成。而后,国民党一批元老级人物,因为对国共合作存在意见分歧,在1925年底于西山开会,自此自成一派,史称西山会议派。再然后,在左右激烈对峙的政治风云中,蒋介石也被卷入其中,在1926年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中,老蒋神经过敏,居然差点酿成激变,好在苏联高层在该问题上保持了克制,蒋介石这才保住了位子,国共合作才能继续在风雨飘摇中维持。此事之后,汪精卫赴法避祸,蒋汪体制就成了老蒋一个人的独角戏。
  
  孙公大半辈子为了北伐而奔忙,终于好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此打下了个差不多的基础,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音犹在耳,各方就为了政见权位闹了个不可开交,所谓北伐当然更是镜花水月了。但是,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不是你要去办事,而是事到了你身上,你非办不可。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逐鹿天下

  孙中山在世之时,虽然喊了多年北伐,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内部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外部的问题也很现实——没人让道。要想北伐,自然湖南便是必经之路,但是孙公在世之时,湖南督军是赵恒锡,那赵恒锡是个什么情况呢?自护法战争之后,湖南便落入皖系张敬尧之手——本来还有吴佩孚待在衡阳的,但没多久玉帅就北返了,张敬尧这个人名字的意思很好,但是他愣是白瞎了他好的名字,我们电影里经常见到军阀的形象,那么说吧,用来表现张敬尧,绝对贴切。张敬尧此人,简单说,粗而且贪,除了擅长敛财,几乎一无是处。于是,当政没多久,在百姓嘴里,“张督军”就成了“张毒菌”,湖南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各地士绅也频频请愿——能去的地方都去过,但是张毒菌后台挺硬,是段祺瑞的人,段祺瑞为了将他任命为湖南督军还开罪了曹锟,自然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于是便压了下来。上头没换人的意思,那没办法,湖南人只好自己动手,而跟张敬尧动手的不是别人,正是赵恒锡。
  
  赵恒锡所率的民军,说实话粗看起来那完全不像支军队,手里头的武器简直是破铜烂铁,至于衣着,更不用说,但是,这么一支部队,却赶走了张敬尧——为什么呢?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呗。且说赵恒锡跟张敬尧干架之后,湖南人民便奋勇争先,各地都是游击,而张敬尧呢,表面看起来挺牛逼,但真一打仗,就只剩下向北洋政府求援的份了。张敬尧求援,老大段祺瑞看他挺可怜,也想帮帮忙,说这事牵涉到南北之争,中央不能坐视不管云云,结果,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泼了盆冷水,说这事压根就是地方性叛乱,跟南北之争有毛关系,我看张敬尧能应付过来。不派兵也就罢了,北洋政府还拍去电报,说张敬尧你手里七八万人马,连几千蟊贼对付不了?亏得张敬尧跑得快,没看到这份电报,要不然吃了败仗不说,这口气都得怄死。张敬尧别的不行,逃命是一把好手,一看情况不太对头,布置老婆孩子先跑,然后见中央没动静,赶紧自己也走了。张敬尧这样的最怕死,他那么贪财,当然不愿出现“人死了,钱没花了”的窘境,于是,仗一打,想的不是如何破敌,而是如何保命,如此打仗,能赢就怪了。
  
  如此,赵恒锡便打退了张敬尧——于是上位了?当然没有,上位的是谭延闿。谭延闿我们先前说过了,官宦世家,在辛亥革命那通乱劲之后,被推为湖南都督,后来几经波折,先是被亲袁的汤芗铭取代,后来又在护法运动中被张敬尧取代,两起两落,这次是第三起——当然还会有第三落。当时湖南军界有三股势力,分别是程潜、赵恒锡和谭延闿,逐走张敬尧之后,又紧接着三方角力,先是赵恒锡和谭延闿联合,将程潜势力搞垮,而后呢——不用说,赵恒锡挤走了谭延闿,自此正式当上湖南的老大。自民国以来,湖南便是迭遭大乱,战事频仍,民众不甚其扰,赵恒锡上台之后,就顺应民心,高举联省自治的大旗,一副我不惹你,你也别惹我的架势——从此,除了那次湖北说也要联省自治,让赵恒锡帮帮忙之外,赵恒锡真没主动打过仗,新闻里出现赵恒锡,基本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调解其他地方的纷争,同志们,职业军人变成和事佬,容易吗?
  
  所以呢,孙中山这个北伐之所以难产,赵恒锡就是个很大的障碍,赵恒锡为人和气,又颇得民心,孙中山在那碰足了钉子——但是还不能怎么样,赵恒锡这样的,你要讨伐他也师出无名。情况很明显,只要赵恒锡在湖南一天,广东方面想北伐,就得再等等,想让赵恒锡卷进这些是非中,那是门都没有——除非赵恒锡下台。我们说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就在广东方面初步摆平各方面的乱子后——东征陈炯明获得成功,杨希闵和刘震寰的叛乱也被摆平,广州商团事变同样被黄埔学生军搞定,湖南就相当应景的乱了,而这一乱,赵恒锡也就牵连下台了。
  
  湖南这乱子,焦点人物是唐生智。唐生智也是官宦之后,他老爹当时在赵恒锡手下当实业司司长,而他自己更是在28岁之时就成了师长,仕途不可谓不得意,但是唐生智大概也是得志太早,颇有些少爷习气,总的来讲就是不愿吃一点亏。当时湖南有四个师,各师都有自己的地盘,第三师师长叶开鑫当时有块地盘是洪江——这地方是贸易关卡,很有些油水,赵恒锡也会做人,知道叶开鑫占了便宜,为了平衡关系,每年还让叶开鑫拿点钱出来。大家说,赵恒锡做到这份上,还能咋样?唐生智他就愣能无事也生非。起由是唐生智想扩军,当然需要钱,于是找叶开鑫要,如果别的事可能叶开鑫也就送个人情,给他了,但是牵涉到扩军,那直接影响叶开鑫在湖南的地位,他当然不愿给,小唐就很不高兴,吵着嚷着说要跟叶开鑫换防区。同志们,唐生智这叫无理取闹,叶开鑫给你,那是人家大度,不给你,那不正常吗?本来就人家的东西啊。得,现在搞这样,成了叶开鑫该他的,湖南是他唐生智一个人的,不顺着他就不行——这叫什么事?
  
  如果光是吵闹也就罢了,少爷嘛,都有点小性,过了也就完了,问题是,唐生智这位少爷耍小性还没完了,不依不饶起来。当时赵恒锡也是想息事宁人,大概差不多就得了,对吧,于是请唐生智到长沙去面谈。赵恒锡一番好意,结果半道节外生枝,唐生智有个唯恐天下不乱,人品差到一定程度的老师,给小唐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赵恒锡没安好心,你要去长沙,一准儿有去无回,小唐本来都快被赵恒锡的说客说动了,一听这话,内心也有些猜忌,居然就不想去了。不想去就别去呗,横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各让一步,事儿也完了,但是呢,唐生智居然越想越火大,觉得自己受了气你赵恒锡不向着我也罢了,怎的还要暗算我?天地良心,赵恒锡对小唐算是仁至义尽了,这次请他去长沙,真的就是调解——赵恒锡在民国本来也是以调解闻名的,结果呢,小唐居然对待几不薄的赵恒锡一点信任都没有,居然听信了无端谗言,然后居然要逼赵恒锡下野。
  
  出了这情况,湖南眼看就是免不了一场大战,而且,小唐孤家寡人,也没啥优势,但是,赵恒锡真是佛性,人家爬到他头上了,他居然都能忍,居然就以不愿三湘百姓遭此荼毒为由,自己选择离任下野。赵恒锡是忍了,但是有人却不愿忍,这人是吴佩孚。吴佩孚按说跟赵恒锡政见分歧很大,应该敌对才是,但是,患难见真情,当日吴子玉因冯玉祥倒戈事遭遇挫败,直系一帮人跟避瘟神似的避他,最后收留吴佩孚的,恰是这位与其政见南辕北辙的赵恒锡。吴子玉这个人虽然史书对他评价不高,但在我看来,他是在这污浊的政界难得的清新空气,为人虽然耿介,但讲义气,重感情,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爷们。吴子玉见赵恒锡被唐生智这么赶走,也想帮朋友出头——事后来看,吴子玉这次出头直接敲响了他政治生涯的丧钟,于是,就准备动手。李宗仁在回忆录里说吴佩孚是先借唐倒赵,然后又出来倒唐,总之把子玉说成了内藏机心的奸雄,但是呢,以我对吴子玉性格的认识,他要但凡是个奸雄,也不至混到后来那个份上。
  
  可悲的是,吴子玉终究判断错了局势,他认为湖南是他的成名地,别人搞不定,他出马,肯定手到擒来——即便当时吴子玉大股兵力还在南口跟冯玉祥国民军较劲。但是,湖南这地方是那么好管的?如果吴佩孚不理睬,唐生智那么大野心,最后可能成个唐继尧式的人物,至少不会那么轻易就投奔国民党,但是玉帅这一插手,唐生智自知不敌,自然只能也赶忙找个帮手,于是,湖南就自然成了南北争夺的中心,于是,所谓北伐的借道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大家想必疑惑了,说我这两节在这讲有的没的,一会广东,一会湖南,说了半天,但这跟广西有啥关系呢?大家想想,如果唐生智要求援,他会找谁呢?这不得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妾有意而郎无情

  当然,唐生智要求援,地方只有两个,要么广东,要么广西,他找的是广西。唐生智的对手是直系宿将吴佩孚,那真是大人物,且不说他牛逼的时候是如何一跺脚民国就能地动山摇,就说这国际观感,同志们,他是中国人里头第一个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不是我崇洋媚外,说上时代杂志就怎么地,但是大家想,当时中国的政治人物在西方人眼里是啥概念?自晚清以来,不就是一群吃了败仗,然后点头哈腰的奴才吗?吴佩孚能作为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的中国人,这就说明西方人认为他很特别,某种意义上说,吴佩孚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政治人物自晚清以来的观感,大家想,吴佩孚能是个凡人吗?唐生智要对付这么个人物,为啥去请的援兵却是名不见经传、前几年才算是在广西打出了名头的李宗仁呢?当然,当时的广东,也确也没有能跟吴佩孚相提并论的人物,但是,好歹孙中山曾经名扬天下,虽然新丧,但一帮继业同志还在,唐生智为啥不找他们去呢?好歹看起来也才像同一个当量级的对手啊。
  
  其实要说也简单的很,因为当时的广东,有两个唐生智这辈子都不想见到的人,一是程潜,二是谭延闿,这俩都是革命党元老级人物,在广东也是说得上话的,然而他们为啥作为湖南人,却如今在广东讨生活呢?你以为程潜和谭延闿愿意这样吗?还不是被排挤的?被谁排挤的呢,自然是赵恒锡,而当时在赵恒锡手底下出力最多的人是谁呢?不巧的是,正是小唐。所以说,虽然看起来广东的国民党能跟吴佩孚对上牙,但由于唐生智跟程谭二人的历史过节,他要求援,也只能去找广西那几位名气不甚大,资历不甚深,实力未可知的小年轻了。但是问题也来了,新桂系这几位才刚刚冒头没多久,他们有这个胆子跟吴佩孚这样的元老较个高下吗?有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不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而是巴不得如此的问题——李宗仁早他娘的就想好好干一场了。
  
  其实早在赵恒锡在位的时候,就对新桂系这几位有所关注了。以前旧桂系的时候,那帮人跟他还挺对路,有一阵谭浩明也说要联省自治,加上旧桂系跟广东关系也差,赵恒锡觉得挺安全,甚至陆沈之争的时候,他还有闲心去调解纷争,然而,新桂系这一出来,赵恒锡就觉得不对劲,因为这帮年轻人非但是跟广东关系亲密,而且眼见也不是有一亩三分地就能知足常乐的人。赵恒锡觉得不对劲,就派了个说客,广西人叶琪,在湘军当差,回去跟新桂系沟通沟通,是不是大家伙一块搞自治。叶琪人是回去了,但不是他去游说新桂系,而是新桂系游说他,甚至广西的报纸还说他是唐生智的说客,说是一块革命的,甚至还跟广东来的汪精卫、谭延闿在梧州会过面,然后甚至还跟着白崇禧一块去了广东,见识革命去了。新桂系这个态度是明摆着的,满脑子想的都是搞出点事来,他们不是怕出事,他们怕的是不出事,有事才好呢。李宗仁这心里早就过了几百个过了,赵恒锡这老不死的,老挡着我们的道,还是唐生智年轻气盛,将来或许可以利用,因而,当唐生智来求援的时候,李宗仁根本就没琢磨琢磨自己到底实力够不够,直接就答应出兵相助,先派了钟祖培带一个旅过去,然后自己跑广东游说去了。
  
  李宗仁去广东,当然是希望他们跟自己搭伙干,但是他跑到广东一看,他娘的革命大本营这革命的气氛还不如他们广西呢,这叫啥事?广东方面确实也有难言之隐,自孙公去世之后,正如前文所叙,左右两派可是斗了个不可开交,如今主事的蒋介石前不久刚卷入中山舰事件的漩涡,气还没喘匀呢,要让这帮自己都不知道哪天就出点事的人来北伐,来革命,确实不容易。李宗仁刚去广东,老朋友李济深就跟他说来的不是时候,广东可正乱着呢,你来叫他们北伐,基本上,希望不大,当时李宗仁心就凉了半截——李宗仁敢那么冒冒然就跟吴佩孚为敌,想的就是两广合作啊,如今听说两广合作北伐有困难,那他的这出戏怎么唱下去?李宗仁也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好歹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广东方面,要不然他出兵湖南之后,局势根本就没法收拾了。
  
  第二天李宗仁就见到了传说中的蒋介石,当然,要北伐,先得说动老蒋,李宗仁啰啰嗦嗦说了一堆,总结起来,就是北伐正当其时。理由有三个,说第一,吴佩孚的主力正在华北跟冯玉祥的国民军纠缠不清,此时两湖兵力相对空虚,如今又正好湖南有乱,趁此良机增兵湖南,续至湖北,则大局可定;第二,广东是富庶繁华之地,不宜养兵,说在广东的龙济光、莫荣新、陈炯明、杨希闵之流以前都是能战之将,但在广东这温柔窝里一泡,便不复能战,说为恐将来师老兵疲,因宜尽速出兵,早定大局;第三,当然是如今我的情况啦,我的兵派出去了,跟吴佩孚的梁子结下来了,已是骑虎难下,你要不帮忙,我咋办?分析了这么一堆,老蒋也说李宗仁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呢,他又含含糊糊,大概意思就是你的想法没问题,但我要实际操作,有问题。老蒋这么一说,不用说,对态度激切的李宗仁而言,又是一盆冷水。
  
  李宗仁当然没闲着,把需要见的人见了个遍,比较关键的人物自然是程潜和谭延闿。按说湖南出了乱子,这俩湖南出来的,不正好吗?结果呢?李宗仁说他已经把唐生智策动起来革命了,我的兵也派出去了,两位好歹帮帮忙?谭延闿这个人是老狐狸,说的委婉一点,说唐生智这人恐怕靠不住了吧。有人说了,谭延闿这也叫委婉?——看完程潜说的,就知道他确实委婉了。程潜怎么说的?程潜说唐生智这个货当年联合北洋军阀来干我们,如今好了,他倒霉了,吴佩孚要干他了,然后你说我们救他去?他娘的,等吴佩孚把他搞定了,我们收编他去差不多。这俩的意思,反正就是帮谁的忙也不能帮唐生智,他们还恨不得唐生智早日完蛋呢。李宗仁当然不愿放弃啦,又啰啰嗦嗦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呢,再怎么分析,也不能把这俩对唐生智的怨恨给分析出去,最后免不了又是一盆冷水。
  
  接下来李宗仁见的是苏联顾问鲍罗廷,鲍罗廷倒是不错,给李宗仁讲了一大堆革命的大道理,李宗仁大家也知道,文化程度不深,听鲍罗廷这番话倒还挺有兴味,但是呢,鲍罗廷说了这么一堆之后,切到关键话题,说要北伐了,鲍罗廷又开始说什么革命基础不够啦,说广东尚需准备啦等等,总之,不去。大家想必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没错,又是一盆冷水啊。最后兜兜转转,大人物见了无数,大抵情况便是如此,大家的态度嘛,都不是很积极,各有各的小算盘。所以,李宗仁就要空手而回?还算好啦,我们说李宗仁总算在广东还有朋友,没别人,正是李济深。李济深手里头有兵,是第四军,第四军在北伐时期,那叫一个如雷贯耳,绝对是支广东方面的劲旅,能稍微比比的也就是第一军,李宗仁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试探性的问问李济深,说情况是这么个情况,老兄你帮帮忙?能否抽两个师来?李宗仁这真就是随便问问,没想到李济深能答应,结果,李济深真他妈够朋友,二话没说,说没问题。李宗仁又说那明天开会讨论,你得帮忙哦,李济深说,这还有啥好说的,咋俩谁跟谁?
  
  李宗仁在广东见到了一大帮嘴里高唱革命的所谓大佬,结果呢,一个个畏首畏尾,在这个北伐的问题上,就是给不出个痛快话,诚可谓是妾有意而郎无情。还算好的是,总算李宗仁也是没白来一趟,最起码广西老乡、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同意帮忙了,但是呢,大家也知道,李济深虽然当时在广东说话也算有分量,但毕竟势单力孤,就凭他一个人,能把这帮态度模棱两可的大佬说动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急惊风碰上慢郎中

  第二天,广州如期开会,讨论的中心议题当然是北伐。李宗仁当然毫无悬念的把那一套大佬们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的说辞重新又陈述了遍,所着重强调的大概意思就是如今的形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广西出兵败绩事小,到时候引来两广受迫,时则事大,望诸位慎重考虑云云。李宗仁这番话,大家伙都听了很多遍了,最多唏嘘一下,感慨一下,要真正打动这帮人,实为困难——接下来就看李济深的了。李济深依言而行,在李宗仁发表完意见之后,立即站起讲话,上来嘛,总归先是德邻公所言中肯之类的场面话,接下来,立即切到了要害,说第七军(桂军)已经行动起来了,唐生智也已附义,此乃天赐良机,我决定把第四军张发奎和陈铭枢的两个师派到湖南战场去,并打算让叶挺独立团先行一步。然后嘛,就说既然第七军、第四军都愿为了革命,为了总理遗志而牺牲,诸公是否也念袍泽之情,也牺牲一二,共襄盛举?
  
  李济深这话是将了列席各位一军,而且将的恰到好处。李济深的第四军是粤军,素来是国民党劲旅,他们都表示要北伐了,那那些客居广东的所谓客军,尤其谭延闿、程潜这俩的湘军、朱培德的滇军还好意思继续推诿吗?这一军将的,自然让各位客军将领再也说不出个不字,即便心里头还是不乐意,但是到了这份上,再不乐意也只能乐意了。当然,李济深将的还主要是蒋介石的军,蒋介石当时作为国民党中央的军事领袖,口口声声喊着革命,又以总理继承人自居,如今手底下的人都拿出实际行动说要革命了,那他这个领袖还好意思落于人后?再者说,李宗仁和李济深话说的都冠冕堂皇,这时候再有啥私心小意,岂不被人看轻了?于是,当李济深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列席诸位都开始唱起了革命的高调,于是,北伐之议终得到了列席代表的一致通过。
  
  当然了,横竖先出兵的是第七军和第四军,老几位被逼上梁山之后,还有时间继续观望——如果两支部队打的好,他们当然也赶紧出兵分杯羹,如果打得不好,到时候开个会说从长计较,横竖亏不了自个,因此,北伐的决议虽然通过,但也只是原则上通过,具体时日还没定下来。李宗仁当然心急火燎,中央不把日子定下来,他入湘的桂军就依然前途未定,可是呢,偏是急惊风碰上了慢郎中,你急他不急,李宗仁也隔三差五去催促老蒋,但老蒋的态度,却依旧有些踯躅,还对李宗仁颇有些意见,认为他不识内情。其实老蒋也难,此次北伐,直接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而他如今呢,又处在左右对立的漩涡中心,右派对他既拉拢又防备,而左派呢,自从中山舰事变以来,就跟他闹僵了,如果此次北伐不能一鼓而定,老蒋的前途,就算是交待了。老蒋所指的内情也大抵就是如此,此次北伐,于他而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因此有些犹豫也是当然之事。所以说,其实桂军的前途不在中央手里,而是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己打出了个样子,中央才能顺水推舟。那么,湖南如今是个什么情形呢?
  
  吴佩孚虽然已经宣布要插手湖南了,但是呢,子玉自从直奉二战下野之后就诸事不顺,这阵子正跟国民军在南口杀的难分难解,原本是指着速战速决的,如今打了半天还是未决,如此一来,手是插了,兵却没到。如今吴佩孚盯着华北,瞄着湖南,分心二用,更要命的是,这俩地方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实在是犯了兵家大忌,所以,吴佩孚插手湖南能体现他为人奸猾吗?真要是高明的政客,能在这当口来湖南趟这趟浑水呢?还是的,吴子玉虽然是条真汉子,但是他这种性情,运气好的时候倒也不妨,运气不好起来,在政治上,也就是四处碰壁。因此,吴佩孚真正在湖南的兵力也就是余荫森一个师,剩下的,也就是赵恒锡留下的那点家底,贺耀祖、刘铏以及叶开鑫的三个师,至于江西方面的唐福山、谢文炳之流,也就够擂鼓助威的,因而别看三路合围,架势很足,其实嘛,呵呵。
  
  但是,即便只有赵恒锡这点家底,唐生智对付起来也颇感吃力,在1926年5月中旬,即便当时桂军已经到了一个团,唐生智还是不免败退衡阳——而且,当时北军气势正旺,眼见着衡阳也不可守。在唐生智被逼甚急之时,一方面向叶开鑫讨饶——当然主要是为拖时间,另一方面已经将给养辎重向湘桂边界运送,就等着万一战况不利,直接退入广西了。好在钟祖培率桂军另一团于5月28日抵达了衡阳,并于次日配合唐军何键师将猛攻左翼的贺耀祖师击退,才算解了唐军左路之围。唐军左路安定下来之后,中路军本来被攻甚急,闻听左路大捷,方才士气大振,而北军则以为对方大股援兵已到,便不敢再行压迫,于是,中路总算也稳住了。在右路,由于叶挺独立团在6月5日兵出攸县,取得大捷,也正式稳住了局面。如此,原本被北军压迫甚急的唐军由于南军驰援甚速,这才算是转危为安,唐生智也才敢于6月2日就任第八军军长。
  
  湖南局势陡现转机,国民党中央的这群头头脑脑们总算是觉得北伐或许有戏了,于是,在叶挺独立团攻占攸县的当日,中央这才发表老蒋任北伐军总司令的命令,并正式宣布北伐。但是呢,即便到了此地,命令都发布出去了,老蒋却还在那观望——明摆着的,拖了一个多月,直到7月9日他才正式上任。老蒋之所以迟迟不上任,讲穿了,是怕担责任嘛,因为当时两广驰援湖南之后,吴子玉好歹也拿出了些家伙什出来,中路军由宋大霈担纲,帮忙叶开鑫和余荫森进行正面作战,而右翼由王都庆率领,至于左路,则依然是唐福山和谢文炳,在此之外,董政国带两个旅作为后备,于是这仗也就犹未可知了。大家想必看这些人名觉得眼晕,无所谓,好些个龙套,大家就当ABC代号处理即可,不必非得记住。
  
  那老蒋为什么在7月9日就敢上任了呢?因为此时桂军胡宗铎已率李明瑞旅、杨腾辉、陶钧团赶到了永丰一线,而张发奎和陈铭枢这粤军两个师则已进抵攸县,加之唐生智三部,于7月4日围攻长沙,而终于7月11日占领了该地。局势有利,老蒋自然得讨个彩头,趁着要胜而未胜的当口,赶紧就任,两天后取下了长沙,不说老蒋指挥有功嘛,好歹也说老蒋这个总司令就任激发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总之,老蒋于北伐军攻取长沙,好歹薄有微功。瞧瞧,老蒋能算计吧,这总司令当的,这时机把握的,不服不行啊。
  
  再回过来说李宗仁,李宗仁在广东那段时间除了见了些国民党要员,也见到了些共产党人。李宗仁虽然对国共党内合作态度颇属消极,甚至对共产党顾虑重重,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我党的这些党员真是一腔热血扑在这革命上,朝气蓬勃,均属不凡。当然,政治这东西就是如此微妙,李宗仁越是觉得我党这些党员不凡,就越是对我党严加防备,当时北伐军各军都有共产党人在内,唯有第七军对共产党人非常排斥,甚至李宗仁还将第七军原本的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黄日葵临时撤换,总之,李宗仁已经在内心里将我党当成了假想敌。另一件让李宗仁颇觉不爽的事就是白崇禧就任北伐军总参谋长,蒋介石想拉拢白崇禧,这点李宗仁是明白的,实际上,当老蒋跟他提议此事之时,李宗仁也老大不乐意,还劝白崇禧拒绝此议。但是呢,白崇禧此人虽是军事奇才,但正如后来周总理对他的评价,他不懂政治,一心建功立业,却忽视了李宗仁的感受,慨然接受了任命,当时李宗仁业已离粤返桂,听闻此报,这五味杂陈,自也无需多言。
  
  琐琐碎碎的讲了这么多,北伐总算是搞起来了,至少出师见彩,搞定了长沙,如此一来北伐的路线问题,当然各方面又得碰个头,好歹在长沙开个会,想想接下来怎么进一步建功立业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我要当老大

  国民党所谓北伐,在孙中山活着的时候,说实话也嚷嚷了很多年,最后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一般就是在临近的湖南等地小打两仗,然后出于各种原因鸣金收兵。此次国民党北伐,别看好像场面搞挺大,一开始也整了八个军,但是,这八个军里头,真正说能战的也就是粤军第四军、桂军第七军以及湘军第八军,有人说老蒋第一军?或许吧,至少现在还没露脸,无法判断。至于谭延闿、程潜以及朱培德等人的军队,敲敲边鼓大概还是合格的。因为这个关系,一开始民国各界——包括北洋的老资格政客在内——压根就不觉得这支北伐军能干出啥惊天动地的业绩来,不过是当成跟孙中山时代一样的例行演出而已,但是,吴佩孚很快就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孙中山时代的北伐往往越打越衰,而此次,却正好相反,越打越盛。
  
  吴子玉觉得问题严重了,想赶紧把南口的战事了了,从北方抽调精兵来进行决战了,但有人却依然如在梦中,此人是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帅孙传芳。孙传芳也隶属直系,此时已是北洋中跟吴子玉、张雨亭相提并论的人物。孙传芳有野心,一心自立门户,自打在驱奉之战声名鹊起之后,他就老想当个一号,但是呢,在直系里头,孙传芳还算是个小字号,上头有个吴佩孚压一头,所以,要当一号,该咋办呢?最直接的,吴佩孚完了,不就轮到他了?不过,吴佩孚怎样才能完呢?无非两个办法,一个孙传芳自己动手,另一个嘛,借刀杀人。孙传芳自己动手,一是风险太大,未必干得过,二是孙的部属大多是直系宿将,对玉帅向来敬重有加,他们也不愿意真跟玉帅翻脸,所以,这条路算是绝了。因此,孙传芳这点当一号的私心小意,只有一个可能可以达成,没错,借刀杀人。
  
  如今孙传芳烧香拜佛扎小人,一片虔诚终为天知,孙传芳这还没去借刀呢,刀柄已经握在手里了——国民党找上吴佩孚的麻烦了。因此,孙传芳的路线图是,国民党与吴佩孚干了个两败俱伤,然后他出来收拾残局,然后咧,民国第一人,舍他其谁?如果再干笑两声——绝妙的电影剧本!孙传芳这算盘珠子又噼噼啪啪响起来了,算了半天,总之就是甭管国民党和吴佩孚干成啥样,对他绝没有坏处——国民党赢,孙传芳连孙大炮都不怕,还能怕这些后辈?吴佩孚赢,大不了接着当老二,于己无损;两败俱伤,那就是老天保佑了。乍一看,似乎孙传芳算无遗策,这次国民党跟吴佩孚干架,对他而言,怎么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深一看,问题来了——如果国民党赢了,孙传芳怎么保证自己干得赢国民党?孙传芳认为能干赢国民党,无非是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心理暗示,但是否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呢?说穿了,这是孙传芳在意**。
  
  我们说,在乱世之中搞政治,最要紧的就是对局势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则是基于对自己以及对手实力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一旦对各方实力的认识出现偏差——高估或者低估,最终都会影响到判断的准确性。就如我们前面介绍沈鸿英和新桂系双雄争霸,沈鸿英之所以落败,说白了,还是因为低估了新桂系的实力,要是他认识清醒一点,先取守势,然后等待唐继尧滇军入桂,分兵合击,则胜负未可知也。此次北伐,孙传芳就犯了跟沈鸿英类似的错误,那就是用老眼光来判断对手——沈鸿英用老眼光来看新桂系,而孙传芳则用老眼光看国民党,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经验主义是要害死人的。孙传芳很快就会为他的隔岸观火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将要上演的戏码不是鹬蚌相争,而恰是唇亡齿寒。
  
  我们再回到北伐军方面来,在攻取长沙之后,国民党各方要员在长沙会和,商谈下一步的进兵路线,当时的意见,一是北上鄂省,攻取武汉,截断长江中游,将孙传芳赣苏浙闽皖五省三面包围,二是西取赣省,意在稳固广东根据地。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显得有些无厘头——从军事地位来讲,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自古兵家必争的荆襄地区必然比江西重要得多;从政治角度来讲,眼下国民党跟吴佩孚决战已成事实,再由湖南转道江西,舍吴佩孚而攻孙传芳,相当于逼迫吴孙联盟,不符合各个击破的政治要诀;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蒋介石却好像有些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因为他在长沙会议上便是拿出这个意见付诸讨论。蒋介石当然不傻,即便他的军事能力历来为人诟病,但也不至于这么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那么,老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问题的核心既不在吴佩孚身上,也不在孙传芳身上,而在一个大家经常会忽略的人身上——唐生智。唐生智在危难之际投靠国民党,似乎双方利害一致,休戚相关,小唐虽然对革命不甚了了,但在北伐一节,也是尽心尽力,那问题出在哪呢?这里就要佩服老蒋的政治敏感性了,他担心的倒不是唐生智会背叛北伐军,而恰是怕唐生智坐大。如果先取武汉,那么这将是北伐军主力与吴佩孚主力的决战——而且攻击重心极可能在第四军和第七军上,一旦成事,唐生智第八军很可能坐享其成,以地主之利大得其便,而后坐拥两湖,对老蒋在国民党内首席军事强人的位置构成强势冲击——如果唐生智再跟旅法未归的汪精卫结盟,那这个联盟更将让老蒋难以应对。相反,如果先取江西,那么第四军和第七军势必转道,而唐生智则将与吴佩孚主力正面交锋,不论胜败,最后也落个半死不活,到时北伐军再取湖北,就不用怕唐生智会借势坐大了。当然,老蒋的这些担心,其基础是小唐有不臣之心,那么,唐生智究竟是何等样人呢?
  
  我们且不论老蒋用人如何,但必须承认,老蒋看人的眼光绝对是民国的翘楚,他对唐生智的判断,实在是太过准确,没错,唐生智确有不臣之心。小唐年少得志,二十郎当岁就当上了师长,而在三十出头更已经是一省长官,如今的唐生智,正是青春鼎盛,朝气蓬勃的时候,政治生涯又那么顺,有点雄心壮志,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唐生智和唐继尧是同一类人,典型的乱世军阀,没啥新思想,对所谓革命也没啥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权力,这俩旧军人还有一共同点,就是都好个排场,唐继尧就不用说了,当年五省联帅进重庆,那个架势,而唐生智呢,虽然加入革命后有所收敛,但手下可还没学会收敛。
  
  唐生智有个亲信刘文岛,在小唐受攻甚急之时派去两广联络,在广州期间最关心的就是职位品级,那是一点都不愿吃亏,甚至开着会都要嚷嚷,一点不嫌害臊;这也罢了,这人还是个马屁精,什么对唐生智要如儿子孝敬老子这样的话也能说出口,当然,这种人一准墙头草,出了事翻脸比谁都快,后来也确实如此;就在长沙来说,李宗仁有次出去散步,就看见他坐着四人大轿在街上大摇大摆,后来还是他眼尖看到了李宗仁,才出来打声招呼;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啥样的主子就有啥样的奴才,唐生智跟这个刘文岛真还挺像,除了没那个奴性之外,对权位的看重,墙头草个性,以及好个排场啥的,都是活脱。所以说,唐生智这样的人,万不可让其得志,否则就是满盘是非。
  
  当然了,蒋介石对唐生智的提防毕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私心,说起来也只是小局,如今还有个北伐的大局,而从北伐的大局而言,利用孙传芳和吴佩孚貌合神离的关系则是重中之重,袭取荆襄,虎视东南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因而老蒋提出了这个意见,然后被李宗仁等人驳回之后,也未作辩驳,最终还是确定北上攻鄂的方案。但是,北伐军或者能够继续高歌猛进,能对吴佩孚和孙传芳各个击破,但是与之同时,却也在滋生一些全新的矛盾,毕竟,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谁不想当个老大,谁又非得服谁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铁军钢军

  北伐进行至此,由于在湖南的战事中吴佩孚主力尚在南口与国民军鏖战,未暇南顾,因而北伐军并未遇到真正的挑战。然而,吴佩孚在民国早就声名在外,自护法战争兵出衡阳一炮打响之后,横行中华,未遇敌手——有人说直奉二战的惨败?那更多是因为冯玉祥半道反水罢了。如今吴佩孚也觉得北伐军这帮娃娃势不可侮,在赶紧结束了华北的战事之后,调集主力于潇湘一线,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如此,北伐军才算是碰上了真正的劲敌。到底姜是老的辣,抑或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一战,便知端倪。
  
  北伐军的部署,是以李济深第四军、李宗仁第七军以及唐生智第八军这三支部队作为沿武长路北上攻鄂的中央军;而谭延闿第二军及朱培德第三军,则在攸县一带监视江西,保护中央军右翼;中央军左翼则由第八军教导师以及袁祖铭黔军负责;而第一军第二师以及程潜第五军则作为预备队。当然了,袁祖铭我们是知道的,虽然表面上附义,但同时也跟吴佩孚纠缠不清,说是保护左翼,实际能不出乱子就说得过去了,而第八军教导师,真正的任务实际倒是监视这蛇鼠两端的袁祖铭。而当时的黔军,也仍在黔湘边境,就等着打秋风呢,这样的部队,是指望不上的。至于右翼军嘛,谭延闿本就是个文人,文人统御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而朱培德为人是挺和气,但是靠和气能打仗吗?所以说,此战成败如何,能指望的也不过还是第四、七、八三个军。
  
  当时的北伐军正跟吴佩孚北军隔江对峙,而隔的这条江那是大大的有名——汨罗江。汨罗江为啥有名,典出何处,在此不予赘言,作为中国人都该知道的事儿,不知道的,就该自己检讨一下,想想为什么端午节会被韩国抢先注册。当然,北伐军大敌当前,也无暇品味汨罗江中的点滴,他们对汨罗江的态度非常的现实——渡江。中央军分为两路,唐生智第八军为左纵队,进攻浯口以西、营口以东一带之敌,而后取道岳州,进逼武昌;右纵队则由李宗仁指挥,所辖第四军和第七军,第四军的任务是攻击平江之敌,循通城、崇阳一线向武汉推进;而第七军则于浯口南岸抢渡汨罗江,攻击平江以西之敌,而后循北港、蒲圻、咸宁和贺胜桥向武昌前进;三路部队各有联络,且休多言。
  
  当时吴佩孚虽已决心倾力一战,但华北战事尚在收尾阶段,吴军精锐也未及南调,在湘鄂边境的武装仍是我上文所言的宋大霈、余荫森、董国政等部以及湘军三个师,杂七杂八合一块,差不多也得有个三四万人吧——战力另当别论。在北伐军下达总攻令之后,北伐军新胜,士气正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而湘鄂边境新败的北军则不堪与战,未几便被北伐军突破。北伐军那是奋勇争先,比如第七军肃清当面之敌,于8月23日翻山越岭——顺便说句,平原出身的北军在山区的行动能力远不如少时便在山林成长的桂军——抵达北港之后,发现第四军居然跑到了前头,进入了原本规划是第七军的进攻位置——汀泗桥。此后只能将错就错,第四军和第七军交叉前行,自不多言。
  
  汀泗桥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进抵武汉的必经之路,该地总的来讲,四个字概括,易守难攻。该处三面环水,仅有粤汉铁路中的一段铁桥可以通过——即为汀泗桥,当时又是洪期,汀泗河泛滥成灾,各地一片汪洋,北军阵地虽东南两面地势较高,没有被淹之虞,但带来的问题是,北伐军必须仰攻。另外,虽然汀泗桥守军多为前线败退下来的残军,似乎士气消沉,但是有句话叫做困兽犹斗,如今湘鄂边境为北伐军轻松突破,汀泗桥天险实为不容有失,背水一战的北军,自然平添几分悍勇。地理环境如此,战斗形势如此,此战的惨烈自也毋庸多言。8月26日,汀泗桥之战全面打响,正如所预见的那样,第四军投入了6个团,交替进攻,而北军也以猛烈的炮火予以回应,一天内阵地四次易手,终是难分胜败。对于北伐军而言,此战务须速战速决,否则待吴佩孚调集援军发动反击,地理位置本就相对不利的北伐军则就难以支持了。当日晚上,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向军部建议采用夜袭偷渡之法,而独立团团长叶挺也建议由该团绕道古塘角,抄袭北军后路。于是,三十六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依据黄琪翔的建议,趁夜渡河,途中一枪不发,待至抵达阵地,方用刺刀拼杀,占领多处有利据点,并于拂晓突然发动猛攻,如此,北军方才阵线动摇,虽试图反扑,但终未能如愿,只能向咸宁方向撤退。此时,叶挺独立团也由古塘角抄袭后路而来,于是,原本还井然有序撤退的北军登时阵脚大乱,撤退便成了溃退。于是,北伐军终于8月27日占领了汀泗桥天险,并于次日占领咸宁。
  
  汀泗桥一战虽然险恶,但也称不上决战,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在贺胜桥。此时吴佩孚主力终于南下,抵达了贺胜桥,而于丢失了汀泗桥的北军而言,贺胜桥是最后的险隘,如果守不住,那就只能孤守武昌城了,吴佩孚深知兵机,当然不愿陷入孤军守城的绝境,因此,非但是精兵悍将集于贺胜桥,他自己也亲抵该处,阵前督战。此时的贺胜桥有北军十万人,既有南下的精锐,又有败退的残兵,装备也称优良,而北伐军则只有第四军和第七军两军,实力对比,高下立见。北伐军在咸宁召开战前会议,最终决定由第四军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及第七军胡宗铎所率第二、七两个旅沿铁路前行,攻击贺胜桥正面,而夏威则率第七军第一、八两个旅出咸宁东北,自王立本攻击贺胜桥东侧。
  
  正面作战的第四军最先打开缺口的是自汀泗桥战役后打响了名号的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士气方盛,也顾不得许多,率先冲突而入,向桃林铺发动攻击。叶挺孤军犯境,从军事角度而论,实则勇悍有余,计较不足,极易遭到围歼,只是叶挺部杀红了眼,勇悍难当罢了。果然,吴佩孚很快指挥部队攻击叶挺部侧翼,预备实施包围,所赖第十师蔡廷锴二十八团以及第十二师黄琪翔三十六团奔赴驰援,独立团这才避免了可能遭到围歼的窘境。三个团奋勇进攻,终突破了北军桃林铺阵地;与之同时,第七军攻占了王立本之后,迅即向贺胜桥东侧的南桥发动猛攻。在战斗最激烈时,甚至两军将士向炮火最密集处进行冲锋,勇悍如此,北军也为之胆寒。当时吴佩孚组织了大刀队,临阵督战,有后退半步者,均立斩不赦,北军慑于军威,初时尚狂乱**击,但看到北伐军迎面强上的悍勇之后,不免气为之夺,数万人向大刀队做反冲锋,夺路而走。
  
  贺胜桥之战最集中展示了军事作战的最高定律——两军相逢勇者胜。北军的顽强多慑于军威,究属被动,而北伐军的悍勇而出自历战皆捷之士气,实为主动,以主动攻被动,虽兵少将微,也是挡者披靡。此战之后,吴佩孚主力被击溃,大势已去,而北伐军则奠定了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牢牢掌握了战事的主动权。因为第四军以及第七军在此战的勇猛表现,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而第七军也赢得了钢军称号,只是后世但知有铁军,不知有钢军——个中因缘,心照不宣。于是,吴佩孚只能困守武昌,做最后的努力了。
  
  第四军与第七军屡遭恶战,自然中央军的另外一路第八军当然便宜占尽,唐生智所部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轻轻松松的前行,沿路还遇到了大量吴佩孚部溃军——当然,这更是便宜了,收编缴械,不在话下。粤桂玩命,湘人发财,这便是北伐军湖北之战的写照。当然,湖北之战还未结束,还没到清点战场,看谁捡了便宜,谁吃了亏的时候,毕竟,吴佩孚还有座武昌城可以守,虽然大势已去,但是历史上守城守个好几年的不也比比皆是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攻城

  攻城自冷兵器时代以来就是一大难题,且不论当年当者披靡的蒙古铁骑围攻襄阳长达七年方才因襄阳守将开城投敌方告突破,就说我的家乡江阴,当年满清入关何其悍勇?但是小小一个江阴城却让清兵吃足了憋,在阎应元率领下,居然以10万义民对抗24万精兵长达81天,更关键的是,还让清兵付出了7万5千余人的伤亡代价。这里我倒不是自夸先祖辈们有多英烈——虽然确实有这个意思吧,我想表示的是,只要城垣坚固,防守得当,众志成城,在攻城战中,占据主动的就是守方。当然,现代化战争又有不同,飞机大炮上去一通猛轰,把城门打开个缺口,然后再行厮杀,那自然是顺当多了,但是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北伐军要围攻武昌,虽然不再是冷兵器时代,但北伐军却也没有飞机大炮这样够分量的重武器,所以说,攻城还只能用老一套——架梯攀援。
  
  即是如此,北伐军围攻武昌,就是相当的吃亏,武昌自古军事重镇,防御工事之坚固自不待言,要是徒以血肉之躯实施不惜代价的仰攻,那基本是代价肯定沉重,至于结果,那就天知道了。实际情况呢,也确然如此,贺胜桥之战后,第四军和第七军就抵达了武昌城外,然后李宗仁也觉得两军正在势头上,想借势一股作气拿下武昌城,于是便命令马上攻城。攻城的办法嘛,也就是架梯,结果呢,武昌城垣太高,梯子高度不够,就算好不容易在守军炮火下跑到了顶,却愣是登不上城,如此一来,结果自是可以想见,第一次攻城就无功而返。
  次日晚上——9月1日晚,当时老蒋派来了增援部队,刘峙所率的第一军第二师,至于为啥这当口把嫡系部队派过来,我们得说道说道。武昌的军事意义不用说了,除了重大之外,好像也没别的词了,此外,政治意义同样非凡。历史上来讲,民国创建就是武昌打响的第一枪,这个象征意义当然还是重大,老蒋自己的嫡系部队参与攻城,如果运气好立个头功,这个彩头那是大大的,老蒋别的不会,讨彩头嘛,那是一等一的。不过,这些在我看来还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武汉极可能成为民国首都。广州位处南疆边陲,虽然富庶,但毕竟不适合再当都城,当时国民党北伐期间内部讨论,也觉得武汉最合适,但是呢,我们也知道如今在两湖实力最雄厚的是唐生智,而唐生智呢,又是刚附义不久,要是被他把住了武汉,那老蒋不就相当于寄人篱下了?他能乐意吗?所以呢,老蒋把刘峙派过来,表面上看抢个功,博个彩头,但以本人看来,其真实目的极可能是就地控制武汉,监视唐生智,为老蒋入主武汉打个前站。
  
  不过,有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老蒋算的挺好,但是无奈老天不配合。就说刘峙来了吧,李宗仁一看情况,觉得军队士气正盛,又有援兵,前次攻城失利主要是梯子质量不够,这次改进改进,武昌城不难破矣,于是,进行第二次攻城。这次梯子质量高了,特定买来的两丈高一支的毛竹竿,然后两支接一支,搞个三四丈长的梯子,这次够用了吧,你有能耐爬到梯顶,就上得去城,好,现在开打。结果呢,老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问题,就是梯子太笨重,架设颇为不易,守军炮火又极端凶猛,常出现的情况是,梯子没架牢——大家知道当年都有护城河的,城壕很深,架梯子也不容易的,架梯子的官兵都被突突掉了。于是,第二次攻城,死伤惨重自不待言,结果也很悲剧,于是只能作罢。
  
  李宗仁接连两次攻城之后,算是深得其中三味,知道武昌城要靠强攻,无非就是多死几个人,想要攻下,那是难于登天——于是,该咋办呢?守城最怕的是什么?没错,就是内鬼,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一边在那守得起劲,另一边却跟对手暗通款曲,那这城也就守不下去了。李宗仁呢,当时手里也握了这么一条线,当时驻守汉口的有个叫刘佐龙的师长就跟李宗仁商量投诚一事。而且大家想必还注意到了,北上攻鄂的有三支部队,现在只有第四军和第七军到位,那第八军哪去了?第八军当然也在努力中,前不久攻克了鄂城,如今正向汉口、汉阳逼近。这样一来,李宗仁就想既然死活强攻不奏效,还不如以逸待劳,围而不攻,搞到城内弹尽粮绝,再来个内乱啥的,武昌就搞定了,于是,决定休整不攻。
  
  没想到的是,老蒋在9月3日到了武昌城外,跑过来二话没说,说趁敌人立足未稳,限期48小时,一定要搞定武昌城。同志们,啥叫立足未稳,李宗仁这都攻了两次城了,守军稳如泰山,如今老蒋却说立足未稳,这不笑话吗?当然,老蒋心急自有其心急的道理,个人认为,大概还是面子上挂不住,大家想,他一个北伐军总司令,北伐至此,功劳都让第四军和第七军给立了,他的嫡系第一军至此寸功未建,如此窘况,他何以服众?本来吧,他派刘峙来是别有深意的,结果现在深意啥的且休别提,武昌城如今攻不下,还谈个屁?所以说,老蒋觉得无论如何不能风头都让别人抢了,自己好歹也鼓捣鼓捣,于是,下令强攻。李宗仁及其所部虽然对此令颇不以为然,但是毕竟是总司令的军令,不能开玩笑,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第三次攻城呗!
  
  第三次攻城嘛,自然没啥大区别,第七军被压制的很惨,守军居高临下,炮火轰鸣,头都抬不起来,还攻个屁?第四军那里也一个样,大家奋勇攀援,大多都是爬到半道被炮火给轰下来了,谁也没指望上去。但是呢,不知道哪来的消息,四七两军忽然听说刘峙那取得突破了,攻入了忠孝门,于是,士气也上来了,也不顾牺牲了,但是激动了半天,发现白激动了,因为压根就没动静——原本指望里应外合的刘峙部队,不知道哪猫着呢。老蒋也心急啊,亲赴城郭前线督战,表面上倒是很镇定,但看这情况,大概也是觉得希望寥寥,最终授意停止进攻了。
  
  好在此时外围进展还算顺当,没几天唐生智第八军何键、夏斗寅两师便在嘉鱼渡江,这当口已经逼近汉阳;而那位与李宗仁互通款曲的刘佐龙见势也反了他娘的,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向汉口的査家墩吴佩孚总司令部放了几声炮。吴佩孚当时还准备做最后一搏呢,没想到总司令部也吃了几颗炮弹,虽然极为不甘,但也知道大概是没啥希望了,在左右的劝说之下,无奈撤离了汉口。
  
  査家墩是吴子玉自直奉二战兵败之后复起之所,当日査家墩点将也是民国轰动新闻,可惜此一时彼一时,玉帅此次复出之后,真是喝水塞了牙缝,哪哪都不顺。原本是想进攻奉系,报一箭之仇的,结果没想到张作霖那里郭松龄鬼子造反,奉系元气大伤,当年吴佩孚下台也是直系冯玉祥临阵倒戈之故,因而对老张的遭遇颇有同病相怜之叹,于是,居然就化敌为友,决定联合搞冯玉祥了。国民军当然被压迫的很惨,冯玉祥也下野避风头了,当时困守北平的鹿仲麟见势不妙,就想投靠吴子玉,然后共同反奉,然而吴佩孚对背信弃义之事最为鄙视,觉得今日联奉,就不可再反奉,生生把鹿仲麟的投降意愿给顶了回去。如此当然华北一时半会也搞不定了,最后一直干到了南口——也就在此时,吴佩孚决定插手湖南。结果呢,吴佩孚晦气没去了,反倒是自食其果,不插手倒也罢了,一插手就惹来了祸殃,如今居然就被北伐军逐出了武汉,回过头来想想,早知今日如此,又何必当日横生枝节呢?吴佩孚这辈子,就吃亏在这直来直去的性情上了,但凡有些权谋计较,何至于落到今日这番田地?不过,这也正是玉帅的可敬可爱之处,毕竟,有权谋的政客数不胜数,但是能跟子玉一样重情重义的又有几人?
  
  玉帅落到今日这般田地,说实话,隔岸观火的孙传芳要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孙传芳见死不救,到了自己倒霉的时候,也没人能来救他了,他这个五省联帅也做不了多长时间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孤军

  吴佩孚倒霉了,接下来轮到的就是孙传芳了,但是呢,或许孙传芳的自我感觉正好相反——倒霉?吴佩孚都倒了,老子就要当老大了,倒霉什么?当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孙传芳幕府中老实说也是人才济济,当时民国首席军事战略家蒋方震先生就在府内,据说在北伐军跟吴佩孚激战正酣之时,蒋百里就给孙传芳出了上中下三策,以资垂询。上策是趁着两军交战,自江西突出奇兵,腰斩北伐军,占领长沙,断其归路;中策是趁着北伐军围攻武汉,孙传芳率海路大军溯江西上,解吴佩孚武汉之围,而后北伐军跟吴佩孚南北对峙,孙传芳相机而动,从中取便;下策是屯兵江西,以逸待劳,以候北伐军。
  
  当然了,蒋百里所谓上中下三策,其针对的主要对手是北伐军,如果孙传芳果能使用中上两策,以北伐军当时的情况——有锐气而无韧性,实力薄弱,后劲不足,势必铩羽而归,搞不好连两广大本营都得赔出去,但是呢,在孙传芳眼里,上中下三策却正好颠倒过来,因为,他心目中的主要对手是吴佩孚。怎么搞吴佩孚最惨呢?当然是第三策,不闻不问,不管不顾,隔岸观火,那吴子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到时候不死也残废。只要吴子玉倒了,北伐军那些黄口小儿,岂足道哉?稍微出出力,华南可定,到时候坐拥半壁江山,再去跟最近伤了元气的张奉计较,不就霸业可成?总之呢,因为孙传芳对老革命党先入为主的印象实在太深,根本没情绪正眼瞧瞧如今的国民党是怎么档子事,所以说,即便局面未如他所愿,双方两败俱伤,但是如今吴佩孚倒了,他也算满意了。
  
  不过呢,即便北伐军不在孙传芳眼里,但是既然能把吴佩孚这样的人物办掉,说明北伐军倒也有两下子,孙传芳也颇有些刮目相看,但也不妨,那就玩玩呗,于是孙传芳调集大军入赣,准备在江西解决这些娃娃。而北伐军底定两湖之后,由西向东,第一站自然就是江西,江西此战,自然也是针尖对麦芒。虽然武昌尚未解决,但因为外围已经渐次肃清,武昌已是一座孤城,未几可定,因此,原本在武昌攻坚的第七军便被指挥部调入江西,预备作战。当时北伐军在江西的部署是,第一军第二师以及二三两军为右翼,老蒋亲自指挥,兵出赣南,直抵南昌;第一军第一师及第六军为中路,程潜挂帅,出修水、武宁,直捣德安,切断南浔线;而第七军为左翼,自鄂城、大冶一线入赣,沿长江南岸东进,经阳新、武穴、瑞昌,目标则是在九江的孙传芳总司令部。分拨已定,各路开拔。
  
  于是,李宗仁就把武昌的围城任务交给第四军,率部西行了。李宗仁这路刚开始倒也波澜不惊,他关注的是中路程潜的情况,到大冶时,接到司令部通报,说程潜已经抵达修水,不日将至武宁,于是李宗仁抵达阳新之后,稍事休整,顺便就派了三组通讯兵出去跟程潜联络。这三组通讯兵当然是去武宁找人了,但是李宗仁接到前两组回报后却是大吃一惊,说武宁戒备森严,尚在孙部控制之下,正常情况的话,程潜要么就是吃了败仗,要么就是还没到,但既然目标是武宁,好歹有点动静吧,结果呢,程潜部动静全无,人间蒸发了。当时也没有无线电,李宗仁如坠雾中,根本搞不清状况,恰在此时,新麻烦又来了,武汉方面发来电报说,孙部海军将在黄田港登陆,准备进逼武汉,要李宗仁率部速回大冶,火速救援云云,甚至黄田港守将电话打一半还断了,如此,将来时眼见就是完成时了。
  
  情况瞬间严峻起来,黄田港被占,大冶危在旦夕,一旦大冶被占,那就是后路被断,已面临背水一战的绝境。十万火急,当然军队马上开会讨论,李宗仁认为如果率部回大冶救援,得有个四五天才能到,到时候大冶还在不在自己手里也说不定了,有这时间还不如直接进攻九江,孤军深入虽然要命,好在士气旺盛,搞不好一举扭转江西战局。于是继续前进,但是很快第三组通讯兵给了李宗仁当头一棒,回报说,孙部在武宁有一两千人坚守,至于程潜,真的是不见了,这下李宗仁所部就真的成了孤军,没有程潜部策应,去九江还不是死路一条?而且翻开地图一看,九江一带都是湖沼,如果都是山地倒也不怕,广西兵爬山当玩一样,水战嘛,那就不好搞了。李宗仁也知道基本上已经是绝境了,按照原计划进攻九江抑或是回援大冶,希望都属渺茫,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作战路径,放弃九江,主动去寻求跟程潜部的配合——找到友军就有命了。
  
  当然了,未经指挥部认可,私自改变作战路线,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严重点说,是要军法从事的,但是还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第七军危在旦夕,也不容扭扭捏捏,迟疑不绝,李宗仁也不顾苏联顾问反对,决心率军翻越羊肠山,绕道武宁,找程潜去了。羊肠山倒是不难翻,反正广西兵走惯了山路,对手的抵抗也不激烈,基本且战且退,于是,顺利的到达了武宁以北的箬溪。考验来了,箬溪的守军是谢洪勋所部,大概两万人——第七军全军也才两万人,那势必苦战一场?没有苦战,仅用了一天。战法是正面突破,侧翼迂回,李宗仁让主力强突箬溪,而让李明瑞率部迂回右翼,于是在两军正面激战正酣之时,李明瑞突然在守军右翼出现,如此一来,守军就被桂军完全压制,第七军又是士气正盛,三下五除二切掉了谢洪勋部。事后在谢部的文件里找到了一个电报,大概是谢向上司卢香亭求援,卢香亭回复说老子忙着呢,已将来敌两度挫败,现正追击溃敌,不日将下长沙,你坚守三日,到时候我来救你——当然,只守了一天。
  
  这份电报很有意思,现在明明是北伐军进攻南昌啊,怎么南昌守将卢香亭如此牛逼,又说追敌,又说打长沙呢?这戏剧性未免太强了点。乍看起来,这事跟程潜的消失似乎没啥关系,因为攻打南昌的是老蒋所率的右翼军,但是,同志们不要惊讶,卢香亭这里提到了追击溃兵,这溃兵是谁呢?恰是程潜所率的中路军!那这又是咋回事呢?大概情况是这样,按照原定计划,程潜应该是去德安,但是跑到修水之后,突然听说南昌的守军大部分都去赣南布防,跟老蒋那一路对抗去了,南昌方面甚是空虚,大家也知道程潜是革命党老将,但不服老,两湖战事没赶上,让后辈出足了风头,心里颇是不甘,这次听说南昌有机可趁,当然想立个头功,证明宝刀未老了。于是,程潜不管三七二十一,抛弃了李宗仁部,率部火速进攻南昌——这也是他突然消失的原因,刚开始嘛,确实南昌空虚了点,成了,但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南昌守军不会回援吗?
  
  等到孙传芳各部预备回援之时,程潜也觉得靠他这点兵力,在南昌城内就只能等死,没奈何,只能弃城而出——李宗仁回忆录里还绘声绘色讲了程潜如何效当年曹操潼关事,割须弃袍的,总之,很狼狈就是了。当然,最狼狈的不是程潜,而是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王柏龄,这哥们拿下了南昌之后,毫无忧患意识,以为大局已定,久在军中没有消遣也很气闷,于是跑去逛妓院了,结果孙军骤至,该部群龙无首,被突了个稀里哗啦,而王柏龄呢,也知道这下闯大祸了,于是,失踪了。程潜部被逐出之后,两军在奉新集结,程潜心有不甘,还是觉得要反攻,结果没能攻倒也罢了,自己成了受,指挥还出了问题,居然又遭挫败,孙部追南逐北,一路尾追——这也就是卢香亭说“两挫来敌,追击溃兵”的由来。
  
  程潜此战真是有够丢人,要不是他面子大,看在革命党前辈的份上,要不然照他这么搞,真是军法难容。程潜丢人也就算了,他抛家舍业的当了孤军,连累了第七军也成了孤军,而且第七军说实在比他还孤,属于后路被断,强敌环伺,前途未定的情况,而程潜好歹说坚持坚持,可能老蒋也要到了,因此,摆在第七军面前只有华山一条路——杀出一条血路,给自己一条活路。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血战

  李宗仁部在箬溪轻松搞定谢洪勋部,可悲的是,仗是赢了,人却依然没找着,这下桂军可真是遇到大麻烦了。遇到大麻烦的桂军如今指望他救是不可能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凭着屡战皆捷的旺盛气势左右冲突,实施自救了——当年常山赵子龙尚且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为啥桂军就不行呢?在箬溪原地休息一天后,李宗仁决定将错就错,进取德安,切断南浔线——而这,当然原本是程潜部的任务。德安距箬溪大概60公里,当然,路不好走,都是山道,好在山道对于桂军而言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孙部的军事部署。如果孙部在这些小山道上步步设伏,让桂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一定代价,打消耗,那桂军气势再盛,也得被消磨殆尽——好在李宗仁是乱打乱撞,把对手也弄迷糊了。
  
  沿路平安无事,小遇阻滞,对手也是稍占即溃,10月3日凌晨,桂军抵达德安。德安是南浔线的枢纽,军事地位之重毋庸多言——程潜贪功冒进,置德安于不顾,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后来被打成了胖子,而让他倒霉的,就有从南浔线驰援的部队。德安守军的指挥官倒也不是别人,恰是让谢炳勋坚持三日的卢香亭,而由于德安的重要地位,守军也多是孙传芳的精锐部队,大概有三四万之众,而且养精蓄锐,恭候多时——当然了,原本恭候的是程潜,如今错进错出,恭候来了李宗仁。此战,自然是针尖对麦芒——端的是一场好战。
  
  桂军不用说,以连战连胜的凶狠气势猛扑对手,而守军也不甘示弱,机枪山炮疯狂扫**,从早上战至午后,双方互有攻守,桂军连续进攻,而孙军也力图反扑,当然,谁也没占到谁的便宜,双方伤亡,均告惨重,战斗之激烈,据李宗仁回忆,甚至超过贺胜桥一战。战至下午三时,桂军预备队已全数使用,但是呢,德安方面却依然守得稳如泰山,丝毫不见动摇迹象,当时桂军已经杀红了眼,只知一味冲锋,甚至连大炮都忘记使用。还是临阵督战的李宗仁看出了问题,他只看到己方将士在对手炮火的轰击下倒地,却没见到桂军使用大炮,赶紧找人来问,一问才知道,夏威和胡宗铎这两位指挥官已经杀的连东南西北都不分了,哪还记得自己可以用大炮这档子事?那就用吧,结果呢,桂军的装备确实也惨点,**程火力都不足,反而暴露了自己,成了对手炮火的靶子。
  
  战至黄昏,战事仍成胶着之势,当然,这对桂军相当不利,以桂军的处境,实在只宜速战速决,否则拖沓不决,反陷泥淖,于是,李宗仁找来夏威和胡宗铎,严令当晚攻克德安。夏胡二位指挥官说实话打得也有些憋气,见主将下令,重又率部发动猛攻,终于在晚上六时,陶钧团打开了缺口,突破右翼,占领了南浔线铁桥,然后自铁桥向南猛扑,如此,德安守军方才抵敌不住,开始阵脚不稳,而正面的桂军更是气势大振,如此,德安守军方告全线崩溃。当晚,桂军终于占领德安城,虽击溃了孙部精锐,但自己也伤亡惨重,全军死伤2千余,是北伐以来伤亡最惨的一场战事。
  
  德安一役,桂军算是彻底打出了威风,几令孙部闻之胆寒,可悲的是,此次与钢军联袂演出的不是铁军第四军,程潜这位老兄以及天下第一军的表现着实让人皱眉。当然了,经过此次恶战,桂军虽然士气正盛,但也是元气大伤,加之孤军作战,也无法再行突击,唯一的办法,就是指望老蒋那边能打出点名堂,然后顺便帮他们在南浔线上减轻些压力。老蒋倒是也知道桂军处境困难,在桂军攻克箬溪之后,也曾下令总攻南浔线,还派第一军第一师的两团精锐由王俊代师长所率自奉新前往增援——王柏龄失踪了嘛,不过呢,由于南昌方面没啥突破,桂军也仍在腹背受敌的窘境之中。且休提他,且说桂军在德安休整两天之后,有箬溪的驻兵前来通报,说箬溪以北三十里的王家铺大股敌军正在集结,目标嘛,不用说,自然是德安的李宗仁部,没奈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把这部分敌军搞定了再说,免得到时候陷入重围。
  
  于是,李宗仁只能率部撤回箬溪,先图消灭王家铺敌军,再行回攻德安。当时德安的孙部守军虽溃,但仍有部分在德安以南窥伺桂军,就等着找个时机反扑一下,好歹解解气,于是,桂军撤退,这部分守军就尾追,李宗仁只能让钟祖培旅留后警戒,并令其且战且走,不与纠缠。小范围作战自是难免,好在孙部在德安一战后对桂军颇是忌惮,也不敢大张旗鼓的追击,浅尝辄止罢了,10月6日,桂军抵达了箬溪,同时警戒的钟祖培旅也赶上了大部队。由于久战疲惫,军需不整,桂军在箬溪休整了近一个礼拜,以待王家铺方向的来敌,当然,这一礼拜内,桂军饥寒交迫,身着单衣,所食稀粥,个中困苦,自不待言。10月11日,王家铺似乎完成了集结,于是,桂军少不得还得奋力一战。
  
  此战中,孙部依然占据地利之优,据守梅山、昆仑山、覆盆山及双溪一线,居高临下,顽抗死守。桂军于11日开始实施仰攻,但守军得地利之便,守得轻松自在,桂军虽然依旧凶悍,但终未能得手。次日,李宗仁亲赴前线视察地形,发现该处石壁颇是陡峭,徒自攀援殊不可能,遑论仰攻,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梅山和覆盆山之间有个缺口,倒是可以自此突破,然后再反扑两翼。于是,调整战略,放弃仰攻,改由中央突破,12日下午二时,桂军在中央实现突破,并占领覆盆山;至五时,桂军全面肃清左翼,只有昆仑山一带守军仍在顽抗;此时王俊率两个团赶到,并自白水绕到昆仑山侧背,配合桂军,终在晚上七时击溃了守军。此战又是一场激战,由于桂军地理位置上处于绝对劣势,虽最终肃清来敌,但跟德安之战如出一辙,同样付出了两千余人的伤亡代价。
  
  从箬溪到德安,再到王家铺,李宗仁部所遇之敌均属凶顽,所临之境均属不利,但挟湖北之战的余威,三战三捷,一扫南线北伐军的颓势,既完成了自救,又稳定了南昌的战局。当然,有所得亦有所失,桂军一共两万余人,自此已伤亡四千余,下级军官损失三分之一,更有两员团长,一员机枪大队队长阵亡,代价堪属惨痛,好在连战皆克,气势正在顶峰,稍事补充之后,仍能继续作战。倒是前来增援的王俊捡了便宜,他到此参战之时已是战事尾声,倒是好好出了口前番两战两败的恶气,还缴获辎重军械无数,不过,据李宗仁说,该军的情形是“乱糟糟”,一副残兵败将的模样,这天下第一军也真是丢人丢到家了。王俊倒是也知羞耻,知道败军之将脸面无存,王家铺战事结束之后,也没寒暄客套,给了桂军一批弹药,也就赶回奉新驻防去了。
  
  王家铺之战后,终于,太不容易了,李宗仁跟传说中的程潜取得了联系,当时程潜领败军驻地拓林,已被老蒋划归李宗仁指挥,李宗仁也约其桂堂一晤,商量下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当然,事已至此,程潜想在南昌建功立业是别想了,踏踏实实的,在南浔线一带打出些名堂,策应进攻南昌的二三两军即可。就在李宗仁预备联合程潜第六军进攻南浔线时,总司令部发来了电报,命令就地休整,待命行动。然后,总司令部派来前段时间刚刚攻克武昌的第四军张发奎部取道大冶入赣增援,另外,还有新近收编的独立第二师贺耀祖部也星夜入赣驰援,这两支部队均归李宗仁调动指挥。
  
  江西战事至此,由于程潜部贪功冒进,至友军安危于不顾,使得桂军陷入绝境,好在桂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杀出了一条血路。当然了,进攻江西的部队不单有李宗仁和程潜二部,老蒋亲率的右翼军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是北伐军总司令老蒋首次亲自指挥战事,他能拿出总司令该有的范儿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聪明

  第一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老蒋也指着这支部队能在北伐中打出点声势,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可悲的是,目前来看,第一军似乎只剩下丢人二字了。刘峙第二师围攻武昌无功而返倒也罢了,毕竟没能争先好歹也没落后,真正气人的是王柏龄第一师,光是吃败仗也还好说,毕竟胜败兵家常事,关键是输仗又输人。王柏龄在东征陈炯明之役已经有过一次临阵脱逃了,后来老蒋看着同学面子——他们是保定速成学堂的同学,稍事处罚之后,又重新启用,结果这次居然进城之后万事不管,先去逛窑子,以至敌军反攻军内无主,一败而再败,人还玩了个失踪,搞成这副德行,这让老蒋的脸面往哪搁?当然,老蒋也是要找回场子,于是在听说李宗仁连克箬溪、德安,而朱培德第三军也在万寿宫打了个胜仗之后,就点起兵马,强渡赣江,准备强攻南昌,好歹出口恶气了。
  
  当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的是死中求活,激发士气,转被动为主动,但是老蒋如今虽也是背水一战,但只得其行,未得其意。南昌城本就城垣坚实,两挫北伐军之后守军也是士气大盛,如今老蒋背水攻城,实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犯了兵家大忌,毕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死中求活的——明明可以活,为什么要去死呢?于是,就在北伐军屯兵城下,准备攻城之时,孙部守军突有敢死队趁夜冲出,这下打了北伐军一个措手不及,老蒋虽在前线督战,但因为是晚上,又是事出突然,根本没办法收束整顿,稳住阵脚,无奈只是仓皇后退。好在白崇禧当时密令工兵在赣江搭了两座浮桥,以备军运,最后果然用上,虽然狼狈,但好在有路可退,损失不大。
  
  老蒋虽然性情略显极端,但终究也不是凡人,吃了这次败仗之后,也明白仓促之间是难以攻城了,只令全军撤退,稍作休整,以便检讨得失,来日再战。此战到了目前这个状况,说实话,最需要负责的倒不是老蒋,而是私自改变作战路线,入城而又出城,两受挫败,还置桂军于绝境的程潜,程潜这一乱,导致江西战局瞬间陷入各自为战,呼应不齐的状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哪还有全局的概念?当然,程潜毕竟是革命党老人,追随国父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蒋这些后辈当然也不好意思追究他的责任,最后检讨得失,也是给程潜一个台阶下,将各部呼应不灵的责任推到了通讯设施之上,说要改善通讯,补充弹药,最后才说要重新部署,责权统一。
  
  战略重新规划之后,总算是抓住重点了,先前的计划,右翼军将重心放在南昌,而左翼军将重心放在九江——当然后来李宗仁临时调整了,只有中路军才对交通线发生点兴趣——当然程潜放弃了,很明显,这是攻城优先歼敌的战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即便攻城短暂有过成果,最后也不可守。此次指挥部终于醒过味来了,战略方向对头了,明白了把对方有生力量消灭其重要性远高于一城一池的得失的道理,因此,不论是左翼军还是右翼军抑或是中路军,都将重心放在了南浔线,其目的当然是歼灭孙传芳主力。计划已定,老蒋让白崇禧前往李宗仁处会商大计,从白崇禧口中,李宗仁这才全面了解了此战的整体情况,当然,少不了要对颜面丢净的天下第一军戏谑一番。
  
  具体部署如下:左翼军由李宗仁指挥,包括第七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以及独立第二师,其攻击重心在德安,同时以一部分警戒建昌、涂家埠方向的敌军,并相机攻打马回岭;中路军依然是程潜指挥,包括第六军以及第一军第一师,自奉新、安义向南浔线进攻,目标是乐化车站,得手后与左翼军配合攻击涂家埠之敌;右翼军由朱培德指挥,第三军为左纵队,自万寿宫攻击前进,目标是南浔线的蛟桥、牛行两站,并南下包围南昌,右纵队由鲁涤平第二军(谭延闿系统)以及新近附义的赖世璜十四军组成,第二军主力自樟树、丰城一线北向协攻南昌,另以一部分配合十四军攻击抚州之敌,切断抚州以及南昌之间的交通线。
  
  北伐军方面另起炉灶新开张,有卷土重来之意,那孙传芳部是否依然能继续对上牙呢?我们说,战场之事瞬息万变,由于北伐军前不久攻克了武昌,而何应钦又率部在福建大破周荫人部,此时孙传芳也是三面受围,与之相伴的当然是部众军心不稳,以至见异思迁。比如,已经明确反水的就有浙江省长夏超,江苏镇江的白宝山,暗通款曲的有德安、九江一带的周凤岐,当然,一直试图切断李宗仁后路的陈调元也在其内——此公前不久刚在王家铺损失了两个旅,其胆已寒。如此这番,北伐军尚未全面发动第三波攻势,孙传芳方面就已经风雨飘摇,五省联军各打各的算盘,军无战意,已是濒临崩溃之象。
  
  当然,打还是要打,11月1日总攻开始,李宗仁自然还是率部重新攻打德安。第一次打德安,大家想必印象深刻,那是一场空气中都弥漫血腥味的恶战,也是第七军北伐以来所经历损失最惨的一场战事,那这次打德安是否依旧如此呢?实际情况是,甚至李宗仁自己都大吃一惊,守军稍占即退,让第七军轻轻松松就占了德安,同志们,德安可是南浔线的中枢,孙传芳怎么那么轻易就放弃了呢?且先不去管它,第七军轻取德安之后,虽然李宗仁是觉得有些不对,但也未暇细想,就令张发奎部配合贺耀祖部攻打马回岭。马回岭守军倒是异常的多,甚至李宗仁在德安也能听到那边传来的猛烈枪炮声,李宗仁判断张发奎大概是有麻烦,于是遣去第七军第一旅奔赴驰援。当然了,铁军搭配钢军,必然是无往而不利,3日早晨,左翼军攻取马回岭,缴获武器辎重无数,张发奎部原地待命,而贺耀祖部则按原定计划向南康、九江进发。
  
  按照战略部署,李宗仁下一步自然是率部自德安南下,与程潜部配合,进攻涂家埠,但是,还未待李宗仁前行,就听闻兵士来报,说德安附近九仙岭一带有从南浔线南诗车站赶来的孙部两个师,看样子,是要来寻桂军的晦气了。李宗仁听闻此报,也觉得事态严重,孙部两个师好歹两万余人,而在德安的李宗仁部只有桂军所余三个旅,实力相对不足,于是只能一方面命令部队开赴九仙岭,抢先占据高地,另一方面调动马回岭的第七军第一旅以及张发奎部往援。结果,从中午等到晚上,大概也是这两个师听说前线各军战局不利,倒也没有马上交战,反倒是桂军等不及了,于次日早晨主动开始进攻。当然了,对手也非泛泛,虽未敢轻举妄动,但防守起来也是异常顽强,甚至桂军都有些动摇,在双方反复拉锯都有些疲惫之后,白崇禧率第四军两个团加入战斗,生力军一来,孙部立现败象,桂军趁势追袭,大破来敌。
  
  后来,在九仙岭截获的文件里,李宗仁总算是解开了德安守军的疑团,情况是这样,第七军轻松进驻德安,其实是孙传芳的计策,其意是引君入瓮,而后再由马回岭和南诗车站的援军将入驻的李宗仁包围消灭。所以,为什么德安的抵抗那么微弱,但马回岭却那么强悍呢?这便是原因。只是孙传芳终不免弄巧成拙,他没想到李宗仁双剑齐发,在进攻德安的同时就开始进攻马回岭,德安攻克未几,马回岭守军便被攻破,结果南诗车站的援军反成了孤军。所以为什么南诗车站的部队明明前来进攻桂军,却又迟疑不定,最后反被桂军进攻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等待马回岭方面的友军,准备腹背夹击——当然了,等待没有结果,他们反成了桂军的靶子。孙传芳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引君入瓮倒是目标达成,两面夹击却被搞了个各个击破。德安、马回岭被占,南浔线被控,江西的局势已经初步稳定,而自作聪明的孙传芳就要为他的聪明尝到苦果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