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

【史海钩沉】民非明:政治解剖学——民国西南军阀的验尸报告(选载)<(ˉ3ˉ)y-3

【史海钩沉】民非明:政治解剖学——民国西南军阀的验尸报告(选载)<(ˉ3ˉ)y-3

 


中国什么书最假?史书最假!


当然,最最假的是近现代史!


 


  这篇东西,本来我是光想写写桂系的,因为大家也知道我对李宗仁有特殊的好感,后来觉得光写桂系尤其是新桂系有点干,看着好像我要为一个早已被历史定过性的派系或者人物翻案似的——虽然我只是出于对一个草根出生却能在乱世翻云覆雨的风云人物的好感而已,所以,干脆把西南军阀(滇黔川桂)一块写了吧,这一阵就在写这东西,干脆给那些我原有的有些寂寞的读者们解解渴呗。当然新桂系依然还是重头,其他所有都是配菜,这是不会变的,但是配菜的味道我也不会让其难吃就对了,相信我吧。


  先从云南军阀谈起。
  
  云南篇
  
  废话少说,我们就从西南军阀这四个派系中早年最出风头的滇系讲起。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说到滇系,自然首先要提的人物就是蔡锷。蔡锷其人,用两个字就能概括:人杰。蔡锷打小家里面穷,但是天资聪颖,当地有个名士看他非池中之物,就资助他念了书,当然也是四书五经之类,蔡锷也不含糊,12岁就中了秀才。当然,如果老在八股文章里面打转,弄得酸腐不堪,蔡锷也就被糟蹋了,好在16岁那年,他遇上了名师——那年他考上了长沙时务学堂,顾名思义,就是办新学的,而这位名师,就有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梁启超启蒙了蔡锷,让他从孔孟之道抽身开来,更冷静理智的看待中国的局势,而蔡锷也确实是有志青年,深感国家孱弱,民族危亡,于是便有了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17岁那年,蔡锷去了日本,同时也换了行当,要救国,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能速效的,自然还是军事。20岁那年,蔡锷考入了日本士官学堂,他学习刻苦,思想深透,才气纵横,与同学蒋方震(即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张孝准并称“士官三杰”,由是声名日盛。回国后,各省对其趋之若鹜,争相延揽,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教习军事,深得官兵敬重,在南方军界声望日隆,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1911年,蔡锷受云南都督李经羲盛情相邀,入滇任职。
  
  蔡锷来云南的这年,很不巧,正是清朝末年,不久便爆发了武昌起义,各省革命党人争相发难——当然,云南也不例外。蔡锷不是革命党,但是他跟革命党一样,对清廷已经丧失了信心,因此,他同情革命党,平时也时常跟同盟会人秘密来往,允诺一旦有事,就给予“绝对同情支持”。革命党我们是知道的,能闹腾,但是闹腾之后却没个定算,就拿武昌起义来说,闹完之后觉得党众大抵人微言轻,怕镇不住场子,最后免不了还要搬黎元洪出来压阵,云南也大抵如此,只不过此人比黎元洪那是强多了,黎元洪对革命这个概念那叫两眼一擦黑,但是蔡锷那是实打实的理解革命,同时,也指挥了革命。
  
  云南新军里头不少基层军官都来自于云南讲武堂——朱德的母校,这些人学了新军事,干脆政治观念也新了,在革命党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也成了革命党,有了革命基础,再有了蔡锷这样的人物坐镇,那革命自然是手到擒来。1911年11月3日,云南革命成功,而蔡锷,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当上了都督,一切都是波澜不惊,无需多言。云南的革命进行的轻松写意,但是临近省份就没那么惬意了——四川的一众袍哥搅和是搅和了,但却是越搅越乱,军政府一看,自己吃喝还得倚仗四川呢,帮帮忙吧,就派了两个团去援川;贵州也革命了,但是革命完了之后,革命党外强中干的本性就暴露了,遗老们一看革命党不过如此,就想反革命——反过来革命,革革命党的命,于是派了戴勘来向蔡锷说情,要求滇军出兵理乱,蔡锷一看老同学来求情,自然不能怠慢,派了唐继尧过去。
  
  也是该唐继尧发达,而今他不过是一营管带,名不显声不扬,不够出挑,但是蔡锷让他去贵州,那就是一笔好买卖。唐继尧是有雄心的,一心想闻达于乱世,因此,逮到了这个机会还肯放松?即便最后贵州革命党也派人来游说蔡锷,让蔡锷别多管闲事,蔡锷也确实想不管闲事了,命令唐继尧去湖北了,但是,唐继尧不管那个,接茬大踏步朝贵州前进。虽然唐继尧只不过有一个营,但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贵州一个小省穷省,历来唯云南马首是瞻,更何况唐继尧还是应邀前来,又有蔡锷的面子挂着,唐继尧去云南稀里哗啦清理了革命党之后,就被推举为都督。一营管带,出了趟差,摆平了些没权没势的革命党,然后居然混上了都督——这就是命啊。不过,机遇固然可贵,但能把握住机遇也同样可贵,唐继尧能那么轻松就搞定贵州的乱局,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以后我们也将发现,唐继尧虽然不比蔡锷,但也着实是个人物,无法治世,最起码能乱世。
  
  且不说唐继尧,我们接着说蔡锷。南北和谈之后,清廷最终覆灭,袁世凯借着革命党举事的东风,凭靠手中的铁拳和满肚子的心眼,混上了民国大总统。蔡锷跟革命党,说实话交情有限,参与指挥革命,更多还是因为看不上清廷——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共同的敌人倒了,这点水交情自然也靠不住了——蔡锷看不上清廷,但对革命党,好感却也有限,要不然也不能让唐继尧去贵州弹压革命党了。蔡锷是个有见识的人物,不比一些个愤青,就知道要打要闹,打闹不是目的,兴国安邦才是目的——他看不上革命党可能就源于此,革命党能打不能定,社会基础薄弱,孙中山也不是能安定天下的强人。蔡锷看上的强人是袁世凯,他认为中国要求发展,要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希望就在袁世凯身上。
  
  不光蔡锷对袁世凯寄予厚望,他的恩师梁启超也一样如此——可能有人要奇怪了,袁世凯跟维新派那是深仇大恨啊,谭嗣同不就是被他给卖了的?怎么梁启超现如今却成了拥袁派了?其实也不用奇怪,梁启超当年搞维新,是为了救国,现如今拥袁,同样也是为了救国——而在民国,最符合梁启超救国之愿的,也就是袁世凯了。袁世凯在史书上是个十足的丑角,又是卖国又是称帝的,国民党为了抹黑昔日的老对手,什么脏水都敢泼,中国什么书最假?史书最假!当然,最最假的是近现代史,原因无他,不把对手写的一文不值,怎么突出自己的伟大光荣正确?不把自己说得伟大光荣正确,怎么让老百姓跟着你走?当然,话说回来,袁世凯虽然没那么黑,但也没那么白,没卖国不假,但也没把救国放第一位,他放第一位的是争权。
  
  蔡锷一开始是支持袁世凯争权的——要救国可不得先有权吗?蔡锷既然看上了袁世凯,自然就一切往好的方面想,袁世凯要争权,蔡锷就认为他是不想有掣肘,想大张旗鼓的干,既然如此,蔡锷当然力挺袁世凯争权。袁世凯说要定都北京,蔡锷认为袁世凯说的要道理,蒙古成天闹腾说要独立,北方又不消停,可不得定都北京吗?孙中山、黄兴之流为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局,实不可取。接着又是组阁,袁世凯得了便宜,同盟会不忿,陈其美和黄兴甚至不愿履任,蔡锷又觉得革命党全无为国为公之念,一心只想升官发财。革命党搬出了个《临时约法》,要搞责任内阁,蔡锷又觉得革命党太事儿,这国家不让袁世凯掌舵,让谁掌舵?让你们掌舵,你们能行?还是的,那你们闹什么?什么党啊会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私心小意跟国家元首唱反调,不让元首能好好干活吗?那要党啊会的干啥,全解散不得了?为了保证袁宫保能踏踏实实干活,他得有权,他得保证有那个能耐让那些聒噪叫嚣的反对分子滚边去——有人说专制?专制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了吗?我怎么不知道?
  
  毫无疑问,蔡锷将他救国救民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袁世凯身上,当然,与之同时,拥袁派蔡锷也不免用尽一切手段以为袁世凯助臂——他借助自己的威望,握紧云南权柄,大力支持唐继尧督黔,联络西南各省,所有一切,目的只有一个,看好西南这个场子,让袁宫保省心。好些地方军阀拥袁是在搞投机,其目的是讨好袁世凯,能顺带捞点政治实惠,但是,不得不说,蔡锷不是这号人,他之所以拥护袁世凯,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袁世凯能让苦难的中国走出泥淖,在摧毁了满清的旧世界后,造出一个新世界。情人眼里出西施,蔡锷既然看上了袁世凯,自然认为袁世凯一切都理所当然,所有举动蔡锷都能为其找出合理性,但是,合理不合理,并不是蔡锷想出来的——而能不能造出一个新世界,同样也不是蔡锷能决定的。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2-3-30 13:45 编辑 ]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我本将心向明月

  蔡锷是真正的爱国者,而他支持袁世凯,也正是爱国的表现。中国历史上,但凡王朝更替,政权交接,都少不了一段漫长的乱世,运气好的时候,还能从统一迈向统一,而一旦运气不好,那就是从统一走向分裂。所谓革命,主旨是摧毁一个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旧秩序,但是,有破也得有立,把旧房子拆了,就得建个新房子,而在中国历史的大多数阶段,这个新房子的图纸是现成的,略加休整就能重新再用,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清廷被革命了之后,就没有现成新秩序的图纸了。民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革命的同时,还有一个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现代化,中国再也不是天朝大国了,而今只不过是个随便哪个小破国开艘军舰耀武扬威一番就能捞一笔回去的鱼腩,蔡锷留过学,见过世面,最明白这里面的苦楚,所以,他的一腔抱负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建设。
  
  清廷腐朽,固然是必须革命了的,但是革命党的能耐也不过就是如此了,甚至,这场革命到底谁革了谁的命,还有可探讨的余地——没有袁世凯居中折冲,以革命党的实力,真能武昌首难之后天下就传檄而定?蔡锷对革命党当然了解的很,也明白这帮人除了咋咋呼呼,别的能耐也有限,要把中国的复兴任务压在这帮人肩上,那是水中捞月,除了看个景儿,啥都摸不着。蔡锷希望清廷被推翻之后,中国能马上步入正轨,开始强国之路——而在当时的局面下,除了袁世凯,根本无法做第二人想。袁世凯是个强人,有实力,有资历,各方面都买他几分面子,也只有他才有希望在这样的局面下引领中国前进。毕竟,政治这东西,也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孙中山口号喊挺响,听起来也像是那么回事,但是,蔡锷不是第一天跑出来混的愤青,政治是怎么回事,他太明白了。
  
  蔡锷自然是希望民国太太平平的,各方面团结一致听袁宫保发号施令,所谓家和万事兴,只要有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那何事不可为?何事不能为?可惜的是,南北和谈以来形成的政治局面离稳定还差了十万八千里,革命党人革了那么多年的命,到头来好处让袁世凯一个人拿了,心里面当然是不服的,尤其孙中山,别看表面上宽容大度,淡泊名利,但实际上呢?刚成立的民国在一派和谐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立刻就能演变成惊涛骇浪。宋教仁遇刺之后,民国潜伏着的矛盾就如喷流一样激**而出。
  
  蔡锷当然是不希望乱,局面越乱,离他的政治理想就越远——大家伙都忙着争权夺利了,谁还把民族复兴放在心上?但是,事件的发展并不以蔡锷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当时甚至包括黄兴在内都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刺宋案,但是早就按捺不住的孙中山哪管舆情如何?其实宋教仁跟孙中山的交情其实也就是平平,二人之间还时常有政见分歧,但是刺宋案不过是个由头,孙中山也不过是想借题发挥,有了刺宋的题目,就有了孙中山的发挥,而在孙中山发挥之下,刺宋案就成了民国短暂和平的安魂曲,民国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乱了。
  
  蔡锷对刺宋案谁是谁非没有任何兴趣,他感兴趣的只不过是兴国安邦,因此,对于孙中山挑起争端,发动所谓二次革命,蔡锷是一肚子的不满,理所当然的,他也不可能给革命党人什么好脸子看。蔡锷依然坚定的认为,袁世凯就是那位能给中国带来根本性改变的政治强人,任何跟袁世凯唱反调的声音,都是一些失意政客试图引发混乱的阴谋。袁世凯这个名字对于如今的蔡锷来讲是一个虚化的政治符号,是个寄托了他所有政治理想的图腾,他对袁世凯没有直观认识,但既然自己最敬重的老师梁启超都看好袁世凯,那袁世凯显见就是难得的豪杰了。
  
  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那么不管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如何发展,他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佐证他的判断,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在为自己的判断寻找有利的证据,而不是通过证据来作出判断。很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之所以争议很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很多人是带着观点来找证据,当然,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件事是单维度的,人们总能找到符合他们要求的证据——随之而来的就是永无止境的争吵。蔡锷如今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思维陷阱,他一厢情愿的将袁世凯当成是能让中国摆脱困境的救世主,于是,任何的事情的发展在他眼里只不过是进一步佐证这个判断的有力证据罢了。当然,要让一个人改变其固有的看法,虽然难度很大,但并不是绝无可能,要让蔡锷改变对袁世凯的看法,可能性还是有的,而且是袁世凯自己给的。
  
  袁世凯一世枭雄,对任何人都不会有绝对的信任,对于蔡锷这样在西南军界享有盛誉的人物,当然更是心存疑忌。政客的行事法则永远是趋利避害,将危机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蔡锷并不是袁世凯的亲信,眼下能支持袁世凯,更多是受了梁启超的影响,但是梁启超也并不是袁世凯的铁杆,所以,袁世凯思来想去,认为将蔡锷留在云南,实在是后患无穷,为防后患,只能将蔡锷调入京城,就近监视。袁世凯的做法从权谋的角度来讲,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袁世凯此举虽然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蔡锷,但也同时给了蔡锷一个擦亮眼睛,从直观上来判断袁世凯其人的机会。制人却不能制心,袁世凯老谋深算,但他一定想不到正是此举才敲响了他的丧钟。
  
  二次革命后,蔡锷被袁世凯调入京师,任职经界局督办。蔡锷对经济当然是所知有限,他平生所学,最得意的就是军事,平时他也时常跟蒋方震等人泡在一起,研究军事理论,甚至还满腔热情的上书袁世凯,讲述他对军队建设的建议。袁世凯当然忙得很,临时大总统当得不过瘾,就要当正式大总统,正式大总统掣肘太多,就要废掉临时约法,解散国会,控制内阁,甚至,慢慢的,袁世凯连终生制的大总统也当得不过瘾了,他有了当皇帝的念头——至于蔡锷的那些个建议,袁世凯哪有那个闲情逸致来理睬?不过是敷衍两句罢了。
  
  对于袁世凯的争权,蔡锷初时也很淡然,他也认为一个政治人物手里头没有权,定然也是办不成事的,为了办事,袁世凯要争权,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过,蔡锷在京城待了将近两年,袁世凯所做的似乎除了争权,还是争权,而且是永无止境的争权,似乎除了争权,他并没有别的什么兴趣。蔡锷越瞧越不是味儿,原本他心目中袁世凯“宏才伟略,众望所归”的形象正在逐渐崩塌,直至袁世凯手底下杨度、梁士诒之流居然搞起了筹安会、请愿团,袁世凯甚至也明里暗里要求各地上折子劝进了,蔡锷才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蔡锷并不反对袁世凯伸手要权,但是他所希望的是,袁世凯有了权之后兴邦定国,复兴民族,但是袁世凯呢?民国建立以来,袁世凯所做的,所想的,无一不是权,而且看起来袁世凯争权,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欲望罢了,又何曾将民族兴亡放在心上?袁世凯本质上终究是个旧式人物,他的政治理想并不是像蔡锷那样要振兴国家——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即便有想法,也必定不如他享受万人朝拜的虚荣感那么强烈。蔡锷从灰心,到失望,再到寒心,最后变成了愤怒,他无法理解一个见识过晚清屈辱的政治强人会成日里孜孜以求个人利益,他无法理解一个政治人物不想通过建万世之功来光宗耀祖、留名青史,而却想剑走偏锋,通过称帝来实现——他想不通!蔡锷此刻的心境可以用句诗来概括: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呜呼哀哉!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壮士一怒

  政治人物的境界有高下之分,有些人一直在试图改变政治,但有些人却是被政治所改变。很多人步入政坛之前豪情万丈,壮志满怀,但是滚打多年后,却变得圆滑世故,现实的让人害怕——政治改变了他们;而有些人虽然习学了些机巧诡诈,以便更好的在政坛生存,满脑子想着的却还是建万世之功——他们想改变政治。对于想改变政治的人,不管他改变的如何,试验是否成功,我们都必须对他们致以起码的敬意,就如争议颇多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个有抱负的人,是个想通过自身的权威来改变中国数千年社会秩序的人,虽然他干的差强人意,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是瞎胡闹,但是,一个这样的人物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政治当然很难改变,毛泽东穷尽心力,最终却发现干了个一团糟——当然,有人说人民的利益不是某些政治人物满足其虚幻梦想的试验场,但是,当一个人看透了政治,他是应该应循守旧,唯唯诺诺,还是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呢?有人激进,有人保守,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多一份理解,因为政治,本没有正确答案,犯错本就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人物通常都是有些政治抱负的,毕竟到了这个份上,位高权重,声名显赫,极尽荣华,不做出点功业,怎么对得起人活一世?袁世凯肯定也有政治抱负,但是遗憾的是,袁世凯毕竟还是不能跳脱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过于执迷于高高在上、万民山呼的虚荣,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政治顶点岂不就是如此?而在到达政治顶点之前,干别的又有什么兴味?于此过于指摘袁世凯毫无意义,刘邦在看见秦始皇威风东巡之时,不也说“丈夫当如是也”吗?袁世凯的政治观念跟刘邦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也同样认为“丈夫当如是也”,我也相信,袁世凯在达到他所认为的政治顶点之后,就会来展开他的政治抱负,但是,袁世凯对个人权益的要求勿乃太过?现如今已经是民国了,政治人物都开眼了,没有皇帝就没有政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又有多少人能忍受袁世凯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寸进尺呢?
  
  蔡锷也是个渴望改变政治的人物,而且他跟袁世凯很不一样,袁世凯对个人权位过于执着,而蔡锷则是单纯的赤子之心。蔡锷以己度人,认为男儿理当如此,有权是为了理乱,但是,袁世凯跟他终究是两路人,当蔡锷最终发现这点后,他对袁世凯丧失了信心——他无法接受自己心目中要带领国家兴旺强盛的人物居然念念不忘的只是当皇帝。权利能迷心,而被这种东西迷上的人,想来也没心思考虑别的什么了,袁世凯如今便是如此——而这正为蔡锷所忌。
  
  蔡锷当然不喜欢战乱,他研究军事,为的也不是打内战,而是兴国强邦,抵御外侮,所以他排斥二次革命,一度坚定支持袁世凯弹压叛乱,但是,蔡锷不是懦夫,他有血有肉,有尊严有人格,当他认为非战不可后,他也绝不会退缩。当然,要推翻袁世凯,不是浮皮潦草的喊两声讨逆即可——当年孙中山在刺宋案后嗓子都喊破了,还不是输了个稀里哗啦?要讨逆,必须计划周详,组织严密,甭管手里头有多少人,但有多少人就得发挥多少人的作用,尤其敌强我弱,要是乱乱哄哄的,谁讨谁就说不定了。当然了,对于蔡锷来讲,眼巴前的问题还是怎么逃离京师,回到根据地云南——免不得又要演场戏。
  
  自袁世凯手底下那帮人开始忙活登基大典这事以来,蔡锷的表现就是不冷不热,让袁世凯摸不透,劝进折子,别人上,他也上,所任之职,他也尽心尽责,唯一的异常之处就是票戏的时候多了,还跟名角小凤仙传出了些桃色新闻。袁世凯琢磨半天,也摸不透蔡锷在搞什么名堂,但是随着蔡锷与小凤仙的绯闻甚嚣尘上,袁世凯总算也有点明白了——袁世凯精明的很,自然不会认为蔡锷能沉迷女色,而蔡锷那么干,在袁世凯看来,无非就是在暗示他,你称你的帝,我走我的道,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袁世凯不指望蔡锷能支持他,但如果能不闻不问,倒也省事——但是,袁世凯犯了严重的判断错误,他被蔡锷耍了。事实上,如果他能对蔡锷严加戒备,严密布控,谅蔡锷也溜不到哪去,坏在坏在袁世凯过于大意,认为蔡锷即便不支持他,大概也不会反对他,于是才让蔡锷从容离京。蔡锷先以治病为名跑到天津,再以此为名跑到日本,然后终于辗转来到了云南——这个过程一度被人写的离奇古怪,情节曲折,好像蔡锷是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逃出京城的,其实仔细想想根本不合逻辑,袁世凯何许人也,他要真想监控蔡锷,凭蔡锷有天大的能耐,他能逃出这五指山?
  
  云南都督是唐继尧,自打民国成立后,此公就走了大运,本来是一小小的管带,但是去了趟贵州之后,就活脱小鸡变凤凰了,在贵州也就一年不到,再回到云南,就当上了都督。唐继尧跟蔡锷是两类人,他就是所谓的枭雄,理想主义者比如蔡锷会将权当成手段,而枭雄唐继尧则将权当做目的,比如,这次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考虑的中心问题不是袁世凯道不道义,而是自己怎么搞才保得住位子。当然,这问题可得让唐继尧转腰子了,要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吧,自己手里头就两个师,兵微将寡,实力微弱,实在没有机会,况且,各省态度不明,唐继尧也不愿当出头鸟;要是不反对吧,革命党气势汹汹,滇军军心不稳,搞不好闹个激变,自己性命都可能不保;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唐继尧想破了头,也想不出个万全之策,怎么干都有风险,而且都不小。
  
  既然怎么干风险都不小,唐继尧索性也懒得想了,让别人拿主意吧——他决定跟着蔡锷走。蔡锷在西南军界有资历有威望,各方面都服他,愿意给他面子,他说怎么干,估计就得怎么干了——蔡锷当然说要反,于是唐继尧也就反了。蔡锷入滇未几,唐继尧就在其寓所开了个会,议题自然是如何讨袁——做了决定就不能再扭扭捏捏,唐继尧很聪明,能拿印象分的机会,坚决不放过。讨论半天,蔡锷和唐继尧相互礼让之后,计较已定,唐继尧任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都督兼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官,率部出征;并推李烈钧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官兼筹饷局总办。其出兵总方略是,第一军北出四川,第二军东进广西,第三军居中策应,以四川为战略进攻的重点。1915年12月25日,各方联合通电,宣布云南独立,护国之役就此发端。
  
  蔡锷壮士一怒,云南以一隅之力,尽敢于跟袁世凯相峙,豪情是有了,但能不能成功,可就天知道了。袁世凯再不济,也是个纸老虎,纸老虎也是老虎,一张皮看起来就唬人,当日二次革命,孙中山以国民党一党之力,数省之兵,照样被袁世凯干得找不着北,现如今蔡锷名声未必比孙中山大,实力未必比孙中山强,护国战争又能有几分胜算呢?不过,护国战争是护国战争,二次革命是二次革命,虽然都是针对袁世凯,但毕竟相差甚远,到底差在哪,我们下文详述。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人心隔肚皮

  搞政治,光有一腔热血,满腹豪情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政治始终是个现实的舞台,喊过闹过之后,就得静下来想想,这么喊这么闹,有用吗?如今蔡锷满腔激愤终成一纸宣言,讨袁的号令业已呼出,但是,以云南一隅之力扛袁世凯举国之兵,又能胜算几何?虽说对于蔡锷来讲,兴师讨袁,反对帝制,是件不论成败都需勉力而为之事,但是,单纯为了发泄愤懑,那也不是蔡锷这样成名已久的豪杰之士所为,蔡锷既然打出了旗号,就必定有竖起大旗的成算,那么,讨袁的大旗凭什么就能顶得住可能出现的狂风暴雨呢?
  
  民国成立以来,跟袁世凯唱对台戏的,蔡锷并不是第一人,而这个第一人,声名显赫,形象好,气质佳,经过史书涂脂抹粉一番,那真是超凡入圣,无可言表,此人便是孙中山。孙中山如此人物,又能说会道,到头来却被袁世凯逼得搞独裁——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深感手里无权,底下不从,于是成立了个要别人摁指印,表忠心的中华革命党。大家想,孙中山这点名声是靠什么攒下来的?还不是靠他成日里自我标榜自己如何为了民主奋斗?能让孙中山把清名令誉抛一边,不顾元老反对,耆宿寒心,毅然决然撕下假面,高喊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场败仗想来是实在让孙公无法消化了。既然孙中山这样心理承受能力堪称中国历史翘楚的人都因与袁世凯一战而搞得精神错乱,那么,蔡锷凭什么跟袁世凯玩?
  
  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一样,都是以弱敌强,对手都是袁世凯,但是二者有个本质区别,前者称为反袁,而后者则为讨袁。大家可能觉得我在玩文字游戏,反袁也好,讨袁也罢,不都是要跟袁世凯干吗?能有什么本质区别?区别大了,反袁是意气之争,而讨袁则是道义之争——二次革命不过是孙中山借着刺宋案的由头主动挑起的纷争,实际国民党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全国舆论也是司法解决的呼声占据上风;但是护国战争不一样,袁世凯称帝,虽不少人或迫于其威势,或有求于人,不愿公开反对,但称帝本身就把袁世凯推向了漩涡中心。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在制造混乱,而护国战争,制造混乱的,却是袁世凯。
  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何止百千,虽有胜有败,但从道义上衡量此事的,却也只有袁世凯一家。有人说,这是因为民国了,老百姓活明白了,有尊严了,不愿意磕头朝拜当奴才了,其实老百姓懂啥,向谁背谁还不是人云亦云?建国以后,万岁英明的,不也没少喊?现如今天安门广场上不还有这样的横幅吗?其实,老百姓愿不愿意袁世凯当皇帝,这本无关紧要——就算不愿意,他们能怎么着?老百姓嘛,谁当权执政还不是一样过日子?好也好不哪去,坏也坏不哪去。其实,所谓的道义不过是个幌子,当然有人为了道义,但大部分人恐怕还是挂着道义的羊头,卖着私意的狗肉罢了。
  
  反对袁世凯的,比如说革命党,即便袁世凯不称帝,他们还不照样反?只不过是袁世凯称帝了,他们像是捏着了把柄,师出有名了,实际称不称帝跟他们反不反袁有一毛钱关系?有人说袁世凯解散国会了,破坏约法了,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同志们,不要天真了,那些国会议员还不都是些权迷财迷?他们有几个真是说要为民谋利的?袁世凯不是东西,他们就是东西了?还不都一路货?难道一心为己的私心小意只要有了国会的招牌就能变得理直气壮了?政治,说到底就是名利场,不排除有人确实为国为民,但是,这些人在政客里头也就是沧海一粟——被政治改变的人永远比想改变政治的人多得多,这也是我尊敬那些试图改变政治的人的原因,即便他们是失败者,这些人太少了,同志们,珍惜吧。
  
  在政治上,能将一件事上升到道义高度的,实际上原因简单的很,那就是此事犯了众怒。袁世凯称帝就犯了众怒,除了有些个被他拉拢,许以高官侯爵的支持他,大部分人都反对,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触犯了大家的利益。称帝的潜台词就是家天下,就是中央集权,就是独揽朝纲,但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就是藩镇割据,以至于武昌首难之后,各地烽烟四起,如果袁世凯太太平平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谁也甭找谁的不是,但是现如今袁世凯要打破这个政治平衡,那地方派能乐意吗?——即便如今的地方大员大多是北洋老臣。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大封功臣,一大帮亲信爱员被分派到地方,原是指着他们撑场子的,但是,民国的地方那就是诸侯国,谁当了都督,就相当于成了诸侯,西周的诸侯王不都是周天子册封的?他们真心实意拥戴周天子吗?袁世凯之所以一开始能靠着北洋系呼风唤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洋众将在他手里头捏着,生杀予夺,全看他脸色,但是现如今大家伙都有头有脸了,军队有了地盘,那就是军阀,袁世凯快要看他们脸色了。如果袁世凯好好的,不提过分的要求,各方看在老主子的面上,表表心意,那是应当应分的,但是袁世凯想把给他们的东西想个法子再收回去,对不起,咱几个不是奴才,你想干啥就干啥,办不到。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袁世凯的一帮老部将都没几个跟他一条心了,但基本的面子是给他的,也没多少真愿意出头跟主子破开脸来找不自在,但是,没多少不代表没有,有还是有的,而且这人分量相当足——此人是冯国璋,北洋三杰之一。北洋三杰中,王士珍(龙)淡薄名利,有资历没实力,虽然支持袁世凯,但能量不够;段祺瑞(虎)已经被袁世凯罢黜了;而江苏都督冯国璋(狗)眼下就是说话最有分量的。冯国璋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跟着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武昌起义的时候去攻打汉口,二次革命的时候围攻南京,都是冯国璋立下头功,但是这样的股肱老臣,现如今却要跟袁世凯翻脸。
  冯国璋要翻脸,一方面是觉得袁世凯不再信任他,比如称帝这事,袁世凯就骗了他,另一方面就是有取代之心了。对于袁世凯称帝的影响,冯国璋的表态可比蔡松坡的独立大多了,冯国璋是北洋系的头号实力派,他这登高一呼,立即让那些本来还在观望的北洋地方派有了主心骨——不当出头鸟,跟跟风还是可以的。北洋系的这帮滑头,让他们出头挑事,他们都支支吾吾,但是有人出头了,让他们添油加醋,他们一个比一个积极——跟着袁世凯那么多年,别的能耐没学会,落井下石、釜底抽薪这些阴损招数学了个九成九。
  
  护国战争和二次革命最大的差别差在哪呢?就差在这道义上了。由于袁世凯称帝把人得罪光了,自己成了个孤家寡人——大家都反对你,可不是你没道义吗?总不能你一个人是对的,我们都是错的吧。至于说袁世凯称帝本身道不道义,谁关心那个?这些东西是糊弄老百姓的,也就那么一说,什么倒行逆施啦,什么独裁专制啦,如此之类,不过是这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政客编出来的鬼话罢了,他们要是赞成称帝,一准说出德比尧舜,才堪配天这样的奉承话,到时候老百姓就要被哄得高呼圣明,泪流满面了。
  
  外有蔡锷等人兴师讨伐,内有冯国璋大搞串联,通电逼宫,袁世凯这龙椅越坐越不是滋味,俨然变成了火山口。袁世凯本来以为称帝这事只要洋人不反对,内部这些事都能摆得平,但是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量,各地上了劝进折子,这是不错,但是折子这东西,最会骗人,他自己当年不还哄着谭嗣同说要护驾保皇,铲除逆党吗?现今这帮手下,说一套做一套,当日上折子劝进的是他们,如今通电反对的,俨然还是他们,其实,不是世道变化快,而是人心隔肚皮啊。人心隔肚皮的道理,袁世凯需要弄明白,我们当老百姓的,更得明白,多长几个心眼,不人云亦云,总是没有坏处的。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反袁可敬,拥袁亦然

  堡垒总是在内部攻破的,袁世凯这头老虎之所以是纸老虎,原因就在于他呼哨山林的资本已经丧失殆尽了,北洋系并没有衰落,相反,北洋系在二次革命后有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北洋系是北洋系,袁世凯是袁世凯,不可一概而论,即便袁世凯一手锻造了北洋系。袁世凯对实力有着近乎痴迷的崇拜,而他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所有的成就确实也是实力给予的,但是,这也同样酿成了袁世凯的悲剧,因为,除了实力,袁世凯一无所有,一旦部众离心,袁世凯便走到了末路。孙中山之所以能屡踣屡起,是因为他还有个三民主义,这是个品牌,只要有这个品牌,孙中山再倒霉也倒霉不到哪去——而品牌则是现代政治的产物,可惜,袁世凯不懂现代政治,他没有品牌,他要倒霉了,就再没机会复起了。
  
  袁世凯跟所有的末路枭雄一样,一旦发现手下的亲信部将居然都是一人一个主意,再也不能让他使如臂膀之后,他的心理防线也就崩溃了。袁世凯并不怕外在的敌人,他这辈子大风大浪见了太多,所历对手无数,再厉害的也见过,但是只要他手里有帮指哪打哪的精兵悍将,他就心里有底,如今的情况是,外敌并不可怕——蔡锷纵使豪杰,也不过一隅之力,一时剿不平,还能一世剿不平?但是内部的离心离德,各怀鬼胎却让袁世凯彻底丧气了。冯国璋咄咄逼人,即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他也还是在南京开会,其心昭然若揭——借着这股东风,取袁世凯而代之,接掌北洋系;段祺瑞态度漠然,袁世凯被迫重新启用他之后,他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不想为老主子挽回危局;二将如此,局面焉能挽回?
  
  袁世凯如今不仅是皇帝当不下去,总统干不成,甚至,照冯国璋的意思,他干脆直接退出政坛,最好出国了事——眼看着一生功业犹如昨日黄花,袁世凯气急交加,再兼四川陈宦,山西陈树藩以及湖南汤芗铭一个接一个宣布独立,终于病体难支,一命呜呼。蔡锷登高一呼,拉开了袁世凯灭亡的序幕,但是,最终使事件尘埃落定的却不是护国军——因为护国军出师以来,虽未被袁世凯摆平,但也同样没能摆平袁世凯,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赫然是袁世凯的亲信爱将冯国璋,诚可谓是造化弄人。
  
  袁世凯死了,对于民国究竟是好是坏,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确信的来回答这个问题——明摆着的,袁世凯生前,民国终究还是个国家,但是袁世凯死后,民国却是国已不国。反袁势力,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的是一股反对中央集权的分裂势力,他们有军队,有地盘,有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他们反对袁世凯,只不过是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力罢了。因此,究竟是谁在倒行逆施呢?是袁世凯,还是反袁的地方派?纵然袁世凯不称帝,只要他想当个有名有实的民国首脑,只要他想将晚清失落的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等待他的,就将是无可挽回的败局,罗贯中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元明清三朝,合了太久,确实已到了分的时刻,但是这样的分裂对外敌环伺的民国究竟是福是祸呢?
  
  君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是中国数千年帝制史永恒的矛盾主体,袁世凯是旧时代政客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灭亡也带有浓厚的旧时代气息,权臣逼宫,地方离心,这不就是中国历史屡见不鲜的戏码吗?一件中国历史上平平常常的事件,现在在史书上却跟丑闻,闹剧这样的名词联系在了一起,原因仅仅是因为国号改了,现在是民国了,所以,称帝是罪恶,为了保住自己土皇帝的地位而反对称帝,这便是英雄,这是种怎样的逻辑?日本人高呼着为天皇效忠,成为了后起国家中的奇迹,而中国,却在某些政客编造的谎言里,为了人格,为了尊严,而走上了继续动乱的道路,然后,我们却说,干的棒!确实干的棒。
  
  袁世凯灭亡了,中国人终于有了人格与尊严了,只是,这种人格与尊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世道再怎么变,他们都终归不过是奴才,只是,以前他们是子民,现在他们是人民,但不管是子民,还是人民,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一德行——除非你愣是阿Q一下,精神胜利。当然,袁世凯以前的部将们终于有人格了,他们当了一辈子奴才,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没有人能对他们吆三喝四,指手画脚了,他们现如今是主子了,不过终于当上了主子的他们却还要对可悲的奴才们说,你们不再是奴才了,因为你们不用跪拜磕头了。但是,我要说的是,到底是主子还是奴才,能用跪拜磕头来界定吗?
  
  当然,把袁世凯这只蛤蟆精清理出龙椅之后,全国人民还是欢天喜地的,历史书上认为,民国新的一页翻开了,高喊——历史证明,一切试图倒行逆施称帝复辟的痴心妄想都不会成功,中国人民不是天生的奴才。新的一页确然是揭开了,民国的天空还是北洋系的天空,只是北洋系少了个倒行逆施的主子;至于孙中山手底下的中华革命党,同志们,他们在讨伐袁世凯称帝的同时却在入党仪式上庄严的摁下指印,宣誓对孙中山效忠——很讽刺是吗,但中国历史从来不缺乏类似的闹剧。要是蔡锷同志眼看着如许的闹剧这样发展下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会后悔反袁一事,因为,明摆着的,反对袁世凯称帝,并没有离他的救国梦想更进一步,而只不过加剧了民国的纷争罢了。
  
  好在,蔡锷眼不见为净,因为他根本看不到民国即将上演的诸多闹剧了,他说要去天津治病,去日本治病,袁世凯又之所以能准假,原因显而易见,蔡锷确实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护国军虽然不是袁世凯覆亡的决定性因素,但却因首难之功而声名显达,蔡锷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他被公推为四川都督。蔡锷如果健健康康的,以他的资历威望能力,必能平服西南,使西南成为民国一方净土,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蔡锷带着他的满腔抱负客死他乡——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疾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时年34岁。
  
  蔡锷之所以为后世称道,多半是因为其冲冠一怒,举起讨袁大旗,发动护国之役,并最终引发了袁世凯的倒台,但是个人认为,蔡锷值得称道处并不在其反对帝制,而在其始终如一的救国抱负。蔡锷一生,拥袁反袁,拥袁处,国民党颇有微词,认为其助纣为虐,而反袁处,国民党击节叫好,认为是国家柱石——总之,在国民党的历史学家看来,蔡锷好,好在反袁,坏,坏在拥袁。这是个什么逻辑呢,答案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跟国民党一条道,那就是好的,跟国民党对着干,那就是坏的,可悲的,我们大多数人竟然还深以之为然。
  
  在我看来,蔡锷不论拥袁反袁,其理想追求如一,无不是为国为民,拥袁是求国家太平,上下齐心,反袁是因袁世凯权欲炽烈,背离正道,因此,不愿拥袁反袁,都值得我们击节赞叹——一个政治人物,其最可亲可敬之处,岂不正在于此?只是蔡锷的满腔抱负终究还是化为泡影,甚至他自认的救国之举客观上非但未能救国,反而更将民国推入深渊——一个政治人物,所作所为造成的结果却与所思所想背道而驰,这岂不是最大的悲哀?只是,在民国这样的世道,要想心随意动,又谈何容易?人在江湖,岂能一切如愿?但凡有心有意,便已足够。
  
  蔡锷活着未能实现救国救民之愿,未能让破败衰颓的中国走上自强之路,而他死后,却让西南半壁顿时无主,没了蔡锷这尊大佛,西南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入混乱的深渊。接替他云南都督之职的唐继尧,才德均远逊于他,但是心高气傲,颇有些雄心壮志——只是,他的雄心,他的壮志,却着实不值一提,一个只想着个人荣辱的所谓枭雄,不管最终成败若何,又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征川梦

  蔡锷之死,最倒霉的就是四川人民。四川人民最期盼的就是有个德高望重的人物来川主持大局,省的一帮子袍哥、军阀之流成日里闹来闹去,没个消停,但是德高望重的蔡锷来了,却又走了,四川人民空欢喜一场。接替蔡锷位子的人是罗佩金,此公也是士官生,加入过同盟会,按说又是革命党,又是留洋派,怎么的也得有些新思维,好好打理打理四川这个烂摊子吧,蔡锷任川督之时有个四川的重建计划,你罗佩金啥都不如蔡锷,萧规曹随总懂吧?可悲的,罗佩金对蔡锷那套治国安民的东西全无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是争权夺利。
  
  世事弄人,刚民国那阵,罗佩金就已然是统带之职——相当于旅长,而唐继尧不过是他手底下的一营管带,没想到不到两年,唐继尧就爬到了他头上,更可气的是,唐继尧为了限制革命党势力,上台后就把民政部长罗佩金给掳了。罗佩金照道理说是蔡锷的人,任命他当云南民政部长的是蔡锷,推荐他当四川都督的还是蔡锷,但是蔡锷一死,人走茶凉,罗佩金这个不长进的,居然去跟唐继尧攀关系了——为啥呢?因为罗佩金觉得人在异乡为异客,四川这趟浑水,着实不好趟,虽然唐继尧这人不咋地,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暂且忍口气去。
  
  蔡锷发动护国战争,说实话是被袁世凯逼急了,其实他不乐意打仗,出兵四川也不是为了抢地盘,占便宜,因此打完之后就准备治;但是唐继尧呢?刚开始觉得实力不够,不愿意打,真被逼上梁山之后,又觉得可能有些便宜,而护国成功之后,就满脑子占便宜的念头了——打仗是为了啥?赔本的买卖谁干?他们出钱出力出兵,为的是有所补报,四川这地方,正合适——为啥合适呢?因为有钱啊!没错,四川是天府之国,自古富庶,不比云南这等瘴气横行的南蛮之地。所以,唐继尧刚开始听说是蔡锷当都督,那叫一个浑身不自在,其实蔡锷回云南,他就已经不自在了,原因也简单,他的资历声望都不如蔡锷,但又不甘心做小,蔡锷摆到哪都当大,唐继尧能高兴就怪了。不过,好在蔡锷来了又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唐继尧要当西南王,总算是有些眉目了,罗佩金不如蔡锷,但要想在四川站稳脚跟,免不得要来求助他这个云南老乡。
  
  四川确实不是靠罗佩金一个人摆得平的,护国战争后,黔系的戴勘,川军刘存厚都觊觎四川的首席,而至于那些不大不小的地方派,更是无需多言,罗佩金要不傍着唐继尧,能行吗?罗佩金即已投靠唐继尧,自然是一切照着唐继尧的意思办,唐继尧的意思,简单来说一个字——抢,文雅一点四个字——强滇弱川。大概就是把四川的金银财宝能抢的全抢到云南来,然后就是扩充滇军,排挤川军,总之,就是要鸠占鹊巢,让四川为云南供血——而其目的,无非是让唐继尧有足够的资本去逐鹿中原,而西南王,只是唐继尧的第一步而已。
  
  罗佩金一切照着唐继尧的意思办,认为有这样的后台撑着,他就一切无忧了,但是,四川这地面本来就人多事杂,更何况罗佩金这治川的策略,明摆着就是挑事的,要是不出点乱子,那才叫奇了怪了。贵州的戴勘就在寻找机会,想要取罗佩金而代之,而机会呢,照罗佩金这意思,那是上赶着送上门去啊——1916年冬,罗佩金召开编遣会议,裁减川军,激起川军五师长联名通电控诉;1917年3月,罗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军第四师,一句话,罗佩金打定主意拆川军的台脚了。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川军虽然力量分散,实力不足,但是被人欺负到头上,那也不是能忍气吞声的孬种,再加上背后有个煽阴风点鬼火唯恐天下不乱的戴勘,罗佩金这篓子可着实捅大了。
  
  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就在戴勘的刺激下对罗佩金下手了,双方在成都打起了巷战,血战七昼夜,谁也没占到便宜,但罗佩金毕竟人单力孤,增援的滇军赵又新部又被第二师挡在了资阳、内江一带,如此一来,罗佩金见都督当不下去了,只得交出大印。这倒也罢了,戴勘这人又是心太黑,摆弄完了刘存厚,得了便宜,居然连口汤都不让人喝,刘存厚一怒之下就跟戴勘闹翻了,最后戴勘中了埋伏,身死异乡——此事我们介绍黔系时详述。罗佩金和戴勘相继失策,滇黔联军又被打得连连败退,到最后,川南尽失,四川得而复失。
  
  四川在唐继尧眼里,那是他争霸中原的供血基地,要吃要喝,全指着四川了,如今可倒好,罗佩金这个不争气的,居然把到手的肥肉给丢了——实际惹出乱子的,根本不是罗佩金,而是他那个强滇弱川的政策。唐继尧很生气,当然,以他的脾气,那是绝对不愿意就此放手的,四川早晚还得回到他手里——现在需要的,同样只是个机会。民国别的没有,打仗的由头多的是,唐继尧很快就捞到了一个借口,于是就理直气壮的去找回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去了——至少在唐继尧自己眼里,四川这地方就是那块该他吃的肥肉。
  
  这个由头是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军政府,宣布护法——所谓护法,就是要维护临时约法,而之所以要维护,是因为段祺瑞破坏了,而段祺瑞怎么破坏了呢,无非就是他不待见那帮国民党议员。既是如此,那这事本该是孙中山和段祺瑞的一点私人恩怨,按说跟唐继尧屁关系没有,但是,段祺瑞口气不小,说要武力统一全国,西南自然也是全国的一部分,唐继尧自然不容段祺瑞嚣张。当然了,唐继尧参加护法,也没指着能把段祺瑞给干挺了,他的想法简单得很,借着这个机会,再把四川拿回来,至于四川到手之后咋样,爱咋咋地,孙中山想咋样,跟他有关系吗?孙中山想利用他的滇军充场面,他难道就不如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打算盘?顺带说一句,孙中山的另一个主要外援桂系陆荣廷跟唐继尧想法差不多,只是陆荣廷瞄上的是湖南,当然,也是个捞一票就闪的主儿。
  
  孙中山可怜,自己的胃口不小,但是手里头又没有实力,只能拉些诸如滇系、桂系这样的地方派充场面,但是滇系、桂系跟他非亲非故,凭啥听他的?大家都是一路人,别你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没那么八宗事儿!孙中山爱折腾,滇桂也爱折腾,凭啥孙中山折腾就是正义的,滇桂折腾就是可鄙的?这世道,谁能比谁强?能喊两句口号就说自己比别人强了?喊口号谁不会啊,民国这样的乱世,口号这玩意最不值钱,不能吃不能喝的——除非,你把口号兑现了,但孙中山也跟袁世凯一样,在达到个人政治生涯顶峰之前——当上正式大总统,没情绪考虑酸的甜的,口号,终归不过是口号了。
  
  且不说孙中山,我们接着说唐继尧。唐继尧虽说响应护法,但对孙中山这个非常大元帅根本就不感冒,孙中山不能喊口号吗?口号谁不会喊,老子也喊个,唐继尧也喊了个口号,他的口号是靖国——至于说靖国是啥玩意,重要吗?不过是一口号罢了,唐继尧之所以喊出来,无非是说老子不归孙中山管,如此而已,至于说有啥实际意义,有也好,没有也罢,无碍大局——中国政治,不尽是玩口号了吗?1917年11月,唐继尧组建“滇黔靖国联军”,自任总司令,以杨蓁为总参谋长,以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 、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张熙、叶荃分任八个军总司令,加上黔军王文华第一师,共七十多营约四万人,然后找了个借口,说川军刘存厚阻止滇军靖国,发兵四川。
  
  唐继尧对四川,那叫一个念念不忘,因为他尝到了甜头,就罗佩金那一会功夫搞了个强滇弱川,他就发了笔好大的洋财。四川太富裕了,云南太穷了,唐继尧要在民国叫响名头,把势力伸展出西南三省,就需要四川的钱四川的粮,征川,那是唐继尧试图闻达乱世的一个梦。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我是哥来你是弟

  我们国父大人搞运动,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不考虑结果——这倒不是说孙中山没有必胜之心,只不过,我们孙公从来不把能不能赢当成该不该做的前提——国父要干的事,能赢也好,要败也罢,总是非干不可的。商代名臣傅说有句名言,叫做“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就说知易行难,干什么事都得踏踏实实的,不可眼高手低,但这话到了孙公嘴里,整个调了个,变成了“知之惟艰,行之非艰”,意思是知难行易,要鼓起勇气,敢于奋斗。孙公是个很好的鼓动家,一席讲演能让不少热血青年感动的泪流满面,但是话说回来,知难行易这话也不过就是宣传口号,孙公至今为止所做的事,哪件是简单的?满清政府给孙中山起了个外号,叫孙大炮,无非是讽刺他言过其实,全无实际。孙公能反驳吗?他还真就反驳不了,从反清到反袁,孙公没少运动吧?没错,满清亡了,袁世凯也灭了,但是哪件跟孙公有关系?武昌首难之际,孙公正在国外求爷爷告奶奶筹款呢,这事他就压根不知道;至于引发袁世凯灭亡的护国战争,革命党倒是有人参加了,李烈钧参加了,但是人李烈钧早跟孙中山不对付了——孙公让一帮功勋老臣摁指印表忠心,人能乐意吗?此次护法战争,当然一如既往的孙氏特色,先把阵势撑起来再说,能不能成的——另说!
  
  当然,我们知道这事八成还是不靠谱,道理很简单,孙公手里头自己的人马委实有限,两大军事支柱桂系和滇系各有各的算盘,就这么一帮乌合之众,去跟如日中天的北洋系干,能有什么胜算?不过话说回来,北洋系也并非铁板一块,自打老头子一命呜呼之后,北洋系就各走各道——散了,两大巨头,段祺瑞和冯国璋,手里头都有一绺子的人,但是眼下谁都奈何不了谁,更何况,这俩主儿压根也没想要尿一壶里去。看起来,不论南北,都是一盘散沙,但是同中有异,就算南边紧密团结在孙中山为核心的护法军周围,他们也不是段祺瑞一个人的对手,实际上,段祺瑞的真正对手也压根不是护法军,而是老拆他台脚的冯国璋,但是,南北之战毕竟关乎北洋脸面,冯国璋闹得太过了,也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对北洋众将就没法交代。所以,情况很明显了,护法军是许胜不许败,只要局面不利,立马就得散架——实力不如人家,又不愿玩命,当然只可能如此,但是北洋系呢,他们就算没有团结一致把护法军干挺的决心,至少脸面得全乎。
  
  既是如此,护法战争也不过是孙中山的一厢情愿——拉张虎皮就想做大旗,也不看看能不能扛得住?唐继尧跟那扯嗓子,说穿了,也不过就是借着孙中山闹腾的这股东风,干点有益于己的事儿——想要把段祺瑞干翻,那叫痴人说梦,唐继尧当然有逐鹿中原的雄心,但越是枭雄,就越是实际,唐继尧很实际,能捞多少是多少,此战的底线,是四川。护法战争,北方绝对优势,这自然错不了,但是,具体问题也得具体分析,四川这个小局的形势就跟大局的形势完全不同——就跟股市似的,单支股票的涨跌跟大盘虽然有关系,但也没绝对关系。四川的情况是,自打民国以来,到底四川是袍哥当家还是政府做主,这个问题就没解决,以至于四川到如今都是乱乱哄哄的,唐继尧看准的就是这点——川内无主,可不得让他这个外人来李代桃僵一番吗?
  
  段祺瑞派去四川镇场子的是他的小舅子吴光新,当然,新官上任,连人头都没认熟,更甭说其他的了——唐继尧的滇军呢?隔三差五就在川滇边境晃悠,熟的不能再熟了,吴光新这要能占到便宜,唐继尧也就不用混了。当然了,段祺瑞认为吴光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四川督军周道刚是北洋中央任命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可不得帮忙吗?我们且看看周道刚是何等样人,此公是标准的地头蛇,他对一切外来势力都不感冒,甭管南的北的,最好一律滚蛋,四川这地界,得让四川人自己来管——这其实也是四川地方派的集体呼声。先前罗佩金在四川大肆劫掠,到最后闹到要编遣川军,最后仗虽然是刘存厚主打,但是川军召集人却就是这个周道刚——而周道刚同样也是在此之后上的位。周道刚上台之后的策略,叫做“拉拢川军,驱逐滇军,暗拒北军”——看看,周道刚跟北军叫做面和心不合,段祺瑞指着他跟吴光新一条道,那是看错人了。
  
  当然,周道刚主张各扫门前雪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理想跟现实差了太远,凭周道刚一个师,他能拒得了谁,逐得了谁?南军,北军,哪个不够把他干翻在地的?至于他试图依赖的川军,且不说实力如何,就说他们的态度,没错这帮子人骨子里跟周道刚一样的想法,不想让外人管四川的闲事,但是想归想,做归做,这帮川油子,哪个不是见风使舵的主儿?你指着他们锦上添花,或许有可能,要指着他们雪中送炭,早点死了这条心吧——这是帮可共享福但不能共患难的主儿。实力不行,就得韬光养晦,装装小,服服软,等翅膀硬了再说,周道刚不管三七二十一,玩一刀切,能不倒霉才怪呢。
  
  于是,吴光新和周道刚这俩一个人生地不熟,另一个打肿脸充胖子,段祺瑞指着他们在四川搞出点名堂,那基本是不靠谱的。靖国军这么一进攻,这俩就剩下了一件事可以考虑——撤退,滇军顾品珍顺着泸州东下,黔军王文华突袭重庆,没多少工夫,重庆便已入靖国军彀中,而吴光新,一路奔命,逃到了湘鄂边境——真够能跑的,在四川打仗,能跑那地儿去,不服不行;周道刚呢,退往永川。继12月4日攻取重庆后,靖国军一路披靡,于12月14日占领泸州,北洋方面眼见局势不利,让刘存厚上位,组织四川防御,当然也没防了,大概到1918年2月底,四川就基本在唐继尧控制中了。
  
  当然,唐继尧打四川,也不是说完全霸王硬上弓,也有主动委身的,比如熊克武、但懋辛和石青阳这几个川将——显然,他们都是革命党,这里头熊克武被推举为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后被任为四川督军。我们说,唐继尧之所以要取四川,无非就是看上了四川的那点钱粮,以四川为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当年刘邦不就是从四川走向全国的?唐继尧虽然不如刘邦,但是心思却是一般的心思。问题来了,熊克武虽说暂时屈身唐继尧旗下,但毕竟是四川人,也有地方意识,如今唐继尧对四川欲求不满,恨不得扒光了算,熊克武能答应吗?
  
  四川只是唐继尧手中争衡天下的资本,他的野心大着呢,自从拿下四川后,他又准备向陕西、湖北扩张,滇黔联军在攻川途中变成了川黔滇联军,而现如今,唐继尧要让他变成川滇黔鄂豫联军——至于说鄂豫哪来的,基本上,是帮小喽啰,充场面的。湖北的那个叫黎天才,而河南的那个叫王天纵,瞧瞧这名儿,多霸道,但是我们知道,越是霸道的名儿,这人一般越是不咋地。既是还要往前打,四川就免不得要做出点贡献,唐继尧在重庆就抛出了一份《川滇黔三省同盟计划书》,主要内容如下:四川兵工厂作北伐军械弹药补充,归联军管辖支配,实则全归滇黔军所有;造币厂亦归联军管辖支配;四川全省厘税,包括盐税、并税、酒税等,作北伐军军饷的补充,实则是作滇黔军的军饷;资中、资阳、简阳、叙府、泸州、重庆、万县及自流井、荣县、威远和会理、宁远、酉阳、秀山各属,凡川东南财富之区,悉作滇黔军所有;上述各项由联军总部在重庆特设机构主持办理。
  
  瞧瞧这份协议,你要是熊克武,这个字签的下去吗?这不明摆着是砸明火吗?唐继尧也真够不害臊的,这么离谱的要求他都能提出来,熊克武要答应了这要求,改明老家都得被川中父老放把火给烧了。唐继尧对熊克武说,我是哥来你是弟,我的吩咐你得听——熊克武当然毫无悬念的回敬:滚蛋!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生意

  唐继尧总算混出头来了,去重庆递交这份协议的时候,那是把个联帅的阵势摆了个十成十,二十一响的礼炮,威武的仪仗队,八抬大轿,骏马金蹬,这气派,快赶上皇帝出巡了。中国人干啥都讲个面子,从上到下,不论贵贱,该有场面的时候绝不含糊,唐继尧如今混成这样,还不得显摆显摆,得瑟得瑟?从气势上就得把一干人等给镇住——你们看明白了,我是何人?识相的就别找不自在,我说啥你们应啥吧!唐继尧这一副暴发户的嘴脸,说实在的,谁看了谁得恶心,更甭说那股唯我独尊的嚣张劲了,熊克武就是如此,浑身不自在,唐继尧把那份协议拿出来的时候,压根不是商量,直接是命令——签字吧,看啥?老子不负责解释。
  
  熊克武不是孬种,人是革命党出身,晚清时代干的就是造反的勾当,而且熊克武对这份职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曾先后策动泸州起义、成都起义、广安起义、嘉定起义等多次起义,屡败屡战,从不灰心丧气,这种人是能随便被唬住的?熊克武啥玩意没见过?老子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的时候,你他妈唐继尧还不知道在哪呢?现在跑这抖威风来?老子被吓大的?于是,正如上文所说,熊克武拿到这份协议,定睛一看,然后干净利落的做出了回应——不干!话说唐继尧自从腾达以来,还没人能当面驳他的面子呢,这回熊克武直接让他下不来台,唐继尧这威风没抖成,光剩满腔怒火了——你丫给我等着,别以为老子治不了你!
  
  当然,唐继尧难得跑趟重庆,阵势也撑足了,直接就这么灰头土脸的回去,没的折了威风,唐继尧得给自己找回场子啊,那成吧,协议的事儿以后慢慢谈,出兵鄂陕的大计,各位可别耽误了。出兵鄂陕,是唐继尧趁热打铁,而今正在势头上,还不得借着这股东风往上顶?——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唐继尧在四川问题上碰了钉子,得给自己找个台阶。说实在的,唐继尧能攻城略地,威风八面,虽说是自己个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但要没有护法战争这股东风,他也不能有如今的阵势,他要想再在鄂陕有所作为,也得看看风向对不对。
  
  我们说,护法军主力滇桂二系,压根就没心思护什么法,他们就是跟着起哄,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捞点是点——至于说要跟段祺瑞见个高低,他们还真没做过那白日梦,段祺瑞是谁?那是他们摆得平的?他们要是能摆平段祺瑞,还至于跟着孙中山瞎起哄吗?因此,不管是陆荣廷还是唐继尧,他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见好就收。南方之所以一开始还能像那么回事,说实在的,不是因为桂系和滇系有多牛逼,而是因为冯国璋和段祺瑞跟那较劲呢,拿湖南来说,前面皖系跟那玩命干仗,后面范国璋和王汝贤这俩直系人马就搞了个通电,退出了前线,直接导致北洋系在湖南一溃千里。当然,陆荣廷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有几斤几两,多大能耐,还能没个自知之明?也就是北洋没发狠,要真发狠了,能有他的便宜?于是,当冯国璋抛出橄榄枝,说要和平解决南北争端后,陆荣廷就迅速响应了,而唐继尧呢,虽说没那么直白,也准备差不多得了。
  
  冯国璋之所以要拆段祺瑞的台脚,简单来说为了两个字——面子。自打老头子死后,这俩都觉得自己应该是北洋系的正牌老大了,说实话,谁都不服谁,先前冯国璋和段祺瑞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平,平时见不着,真闹也闹不到哪去,现如今黎元洪因张勋复辟而下台,冯国璋跑北平来当代总统,这俩立马就变成抬头不见低头见了,可得争出个一时雄长。怎么争呢?其实也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斗气,简单说,一个人如果说要往东走,那另一个就非得说走西,不为别的,就为了不让对方得意——比如此次护法,段祺瑞说要武力摆平,冯国璋自然不能让段祺瑞顺心,也是就说要和平解决,于是,就出现了湖南那一幕。
  
  冯国璋和段祺瑞斗气,真正吃亏的还是北洋,明摆着的,孙中山又开始喊“知之维艰,行之非艰”了,自打民国之后,北洋系何曾让孙中山如此得意过?这个脸着实丢大了,北洋众将觉得实在窝囊,一口气就撒在了冯国璋身上——甚至直系的小弟曹锟也站到了段祺瑞那头。北洋系要开始反攻倒算,南方这边当然吃不住,曹锟的台柱子吴佩孚就一战成名,势如破竹,直下衡阳,陆荣廷这当口能想啥?已经不是见好就收了,而是好不好都赶紧收吧,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可就着实不上算了。好在段祺瑞不待见曹锟,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居然把湖南督军给了自己小弟张敬尧,惹得曹锟老大不高兴,北军的攻势也就戛然而止,然后,陆荣廷终于又等到了直系的和平呼声——乖乖隆地洞,真他妈玄。
  
  陆荣廷在前面打打停停,一门心思想着差不多就收手,跟直系眉来眼去,好不暧昧;而唐继尧呢,压根就没说要护法,口号喊的都是靖国;孙中山眼见这护法要黄,也是着急上火。其实吧,不管是陆荣廷还是唐继尧,他们都没这个义务非得听孙中山的,他们又没摁下指印宣誓效忠加入中华革命党——人都不是你手下,凭什么得听你的呀?当然,孙中山不管那个,他就觉得自己是非常大元帅,不管啥事就得听他的,你们自说自话,那就是不对。由于目前陷入了“令不出帅府”的窘境,孙中山一激动,就搞了次政变——派军舰炮击观音山,当然,最终反而弄巧成拙,原想着要挟桂系的,最后因为连时任海军司令的程璧光都不支持他,此事反成了桂系另立门户的导火索。
  
  现在我们说护法这段的时候,老是说滇桂不地道,对孙中山不忠心,实际,人压根就犯不上对孙中山有啥忠心,兵人家出,钱人家出,仗人家打,最后话得听你的?凭什么?你是天王老子?孙中山可倒好,大言不惭的自任非常大元帅之后,又成天指责这个不听话,那个不听话,一不顺心还搞个政变,最后把人惹毛了,桂系攒了些人,自组了个西南联合会,结果孙中山反说是人家排挤他,得,这霸王逻辑,不服不行。孙中山跟滇桂两系,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孙中山手里头没人,要靠滇桂来撑场子;滇桂呢,也就是借着孙中山这点政治影响力捞些便宜;既是如此,这个账清清楚楚,大家伙要是相互看着对眼呢,就好好合作,要是觉得不满意呢,干脆一拍两散,谁也甭说谁的不是,谁也不欠谁。护法战争,说白了,就是做交易,买卖不成仁义在,一破了脸就把人家骂的一文不值,这不是该有的度量。孙中山事后痛骂滇桂两派,说他们跟北方军阀“一丘之貉”——其实这俩派系到底咋样,孙中山一早不明白?事后说这个,想证明什么?想证明孙公眼力见实在太差,混了那么多年还能看走眼?
  
  反正,不管孙公怎么闹腾,滇桂是受不了他那霸道劲儿了,从1918年1月开始,到6月,桂系主打,联合了滇系、政学系,把孙公一脚踹了,废除了大元帅,搞了七总裁,虽然还给孙公面子,给他留了个位置,但孙公能满意吗?孙公不满意,离粤出走,护法当然也就不了了之了。顺便说一句,孙公一边骂娘的同时,还把那个不听话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给办了——当然脏水得泼到桂系身上,其实动脑子想想就知道,桂系哪来的动机呀?程璧光可一直帮他们说话呢。
  
  护法战争从高潮走入低潮,护法军终至分崩离析,大局如此,出兵鄂陕的那档子事显见是要碰壁了,而今的问题核心自然是熊克武。唐继尧攻下四川,自然不是为熊克武做嫁衣的,他的意思,在协议里已经很明确了,满大街都知道他要怎么干,但是熊克武不给他这个面子,不愿意当他的小弟,老想着跟他平起平坐,甚至恨不得要各管各的,唐继尧能就此罢手?唐继尧要是不把熊克武生吞活剥,他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唐继尧而今满脑子的想法就是把四川这张支票兑现,而对于阻碍他兑现的熊克武,没别的——干翻。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傀儡

  继护国战争之后,四川再一次成了唐继尧的囊中之物,但是,要把四川这块嘴边的肥肉吞到肚子里,却还需要费些心思。武力征服四川是一回事,实际控制四川又是另一回事,而唐继尧所需要的,自然是扎扎实实的控制四川——毕竟他攻打四川,主要目的不是抖威风,而是得好处。护国战争那次四川得而复失,对唐继尧来说是个教训,当然,在唐继尧看来,主要原因还是罗佩金太没用,而次要原因嘛,唐继尧分析,大概是因为罗佩金是外人,容易被孤立,再怎么说,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有了罗佩金的前车之鉴,唐继尧这次就有定算了,不能再直接派个云南人督川了,保不齐又得出乱子,最好找个当地人做做样子——当然,大权还是得自己掌握,说明白点,唐继尧想找个傀儡。
  
  傀儡虽然本质上是个摆设,但是政治这东西很微妙,有时候,这个摆设还非要不可——有些事情,当权者本人不便出面,必须要经过傀儡这么个中介。一般来讲,统治外族的时候最需要傀儡,最典型的,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就把满清废帝溥仪抬了出来。溥仪是傀儡,但是溥仪这个傀儡能让东北有个大概说得过去的名分,也好让日本**裸的侵略行为显得不那么**,有了溥仪,日本人就能好歹把侵略行为搞得容易接受一些——这套说辞就是所谓的满洲自治,虽然把侵略说成自治很无耻,但是好歹得有那么个说道,强盗不也得有逻辑?——虽然是强盗逻辑。同样的,唐继尧如今当了强盗,但是,为了把强盗的面目改得和蔼一些,他就需要一个当地的傀儡——说辞跟日本类似,川人治川嘛。
  
  当然,傀儡也不是是个人就能当的,首先,这个傀儡得好歹有那么点名声,不能杵出去没人认识,其次,这个傀儡手里头实力得有限,不能弄假成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人得听话。问题就来了,又要有名头,还不能有实力,更得听话,这样的人可不算好找啊——唐继尧如今就碰上了这问题,本来他选定熊克武当傀儡的,但是,且不说熊克武手里头的实力是不是差到非得要仰人鼻息,就说熊克武这脾气,就压根不是当傀儡的材料。熊克武该要硬的时候绝对不软,即便他能当上这个督军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唐继尧,但是,交情归交情,买卖归买卖,唐继尧要想仗着这点交情来左右买卖,对不起,这也是办不到的——那份协议,熊克武就顶住了压力,相当爷们的予以回绝。
  
  既然熊克武不想当傀儡,唐继尧也不是一棵树上吊死的人,那就换马呗。当时的四川军界,大概两股势力,从满清的角度来讲,一股是官军,一股是匪军,当然,满清是亡了,这两股势力也改头换面了,但终归有个延续性。官军那帮人都是打小念军校,毕业了就从军,从底层做起,一步步往上爬,晚清亡了,就投靠袁世凯,袁世凯完了,还有北洋系,不过,所谓的投靠也就是个政治倾向,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地头蛇思想,不愿意外人掺和四川的事儿,周道刚就是一典型代表。对于官军,唐继尧显然是控制不了,想法就不对路,南辕北辙了。
  
  至于匪军,其实就是革命党军队,孙中山手里头的人,因为孙中山老爱折腾,他们也被迫跟着折腾,最典型的就是二次革命那阵,熊克武第五师就成了众矢之的,老婆本都赔干净了,熊克武之所以如今被唐继尧呼来喝去,说到根上,就是那次伤了元气。当然,我们知道,革命党的最大特点就是杂,以四川来讲,熊克武自己是一派,骨干成员是连他在内的九个留日同学,号称“九人团”,而还有一派是谢持为首的所谓“实业团”,骨干成员包括石青阳、吕超等人。跟“杂”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就是“斗”,革命党的内讧是出了名的,九人团跟实业团就斗,眼下是熊克武当督军,九人团压住了实业团,当然,实业团不能甘心做小,所以就得想辙翻身——而唐继尧能利用的自然就是他们。
  
  说实话,跟熊克武有矛盾的人着实不少,地方派跟他是新仇旧怨,除了二次革命那档子事之外,此次他跟着唐继尧打回四川,就着实触了霉头——地方派就烦他这样跟客军打连连的。另外,当时四川省省长杨庶堪也跟熊克武不对付,杨庶堪也是革命党老人,他跟熊克武有矛盾,说白了就是些利益纠葛——熊克武老觉着杨庶堪碍手碍脚,所以就拼命挤兑他,而杨庶堪呢,自然看不惯熊克武的嚣张劲儿,也想给他点颜色看看。熊克武这四川督军也就当了不到两年,但是各方面关系基本都搞僵了,唐继尧这边,不用说,就等着机会干他一票呢,而同属革命党的实业团和杨庶堪也同样不待见他,更甭说本就跟他关系不咋样的地方派了,熊克武的好日子,眼见是要到头了。
  
  于是,1920年春,被熊克武压了许久的实业团将领吕超、石青阳等人策划倒熊,而唐继尧,不用说,自然在里面煽风点火,帮打太平拳。吕超起事后,滇军的顾品珍、赵又新部,黔军王文华部以及川军黄复生部纷纷响应,很快熊克武就成了孤家寡人,熊克武倒也不傻,看着局势不利,主动辞去四川督军之职,后来抵抗一阵无效之后,熊克武干脆离开了成都,跑到了川北保平安。7月18日,吕超领军进入成都,通电就任川军总司令。
  
  吕超能击败熊克武,自然多亏是唐继尧麾下的滇黔联军鼎力相助,唐继尧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主儿,帮着吕超赶走了熊克武,那吕超自然就得听他的。唐继尧也不假客套,依样画葫芦,把两年前那份被熊克武拒绝的协议又拿了出来,意图很明显,熊克武不愿当傀儡,那就你来当吧。吕超虽说跟熊克武有矛盾,但是这矛盾并不在于对滇政策,说实话,吕超要是个愿当傀儡的人,他也压根就不会造熊克武的反——这不没事瞎折腾吗?吕超造反,无非是被熊克武压得太死,他要翻身求解放,要自己当家做主人,现如今走了熊克武,却来了唐继尧,而且,唐继尧胃口更大,吕超要能接受,那才奇怪了。
  
  毫无悬念,唐继尧心中的备胎又给了他脸色,虽然吕超没熊克武那么横,多少还是给唐继尧留些面子,但是,对于唐继尧来讲,吕超跟熊克武也没啥大区别,反正都是不同意那个协议。这份协议是唐继尧在四川的施政纲领,一天通不过,就意味着唐继尧一天没有控制四川,而四川都控制不了,那逐鹿中原的雄心更是无从谈起了。但是刚换走了熊克武,总不见得立马再换吕超吧,唐继尧虽然不满,总是还想再磨一磨,泡一泡,非得让吕超低头不可。
  
  唐继尧再度出手四川,一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架势,虽说赶走的熊克武不受待见,但好歹也是四川人,唐继尧那么玩命折腾,看来非得是要把四川军界折腾反了才心甘。唐继尧老以为罗佩金丢掉四川是因为人没出息,最多就是找个傀儡就能解决问题,但是他似乎没想过,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罗佩金有没有能耐,更不在于有没有傀儡,而在于他那个该死的强滇弱川,强取豪夺的政策。唐继尧按说也该明白了,他这个傀儡寻摸了一圈儿,如果能找着,早就该找着了,为啥到现在找不着?甚至刚上来的吕超也不给他面子?无非是他索求太多,把人逼的太狠,要求过于离谱。可惜,唐继尧是个权迷,这辈子就想着争雄天下,光宗耀祖了,所以他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只有权力和利益,不管多么离谱的事情,只要他认为是有助于实现理想,就觉得是合理的——强滇弱川有助于他逐鹿中原,所以,他认为再合理不过。但是,强滇弱川是否合理,唐继尧一个人认可是不够的——除非他能以武力逼迫其他人也认可,问题是,唐继尧果然已经能够以武力压服全川了吗?如果不是如此,兔子急了,可也是会咬人的,索求太多,到头来可能两手空空。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志大才疏

  民国以来,四川就成了各方角力的主战场,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再到护法战争,只要南北有冲突,四川就是主角——四川百姓也是倒霉,隔三差五被外省人欺负,当然,欺负的最多最狠的还得算唐继尧。四川之所以老被欺负,说到底,就是因为乱,一个地方没个说话顶用、放屁崩坑的老大,就免不得三天两头被蹂躏,讽刺的是,凡在民国制造混乱的,在史书上却都是响当当的正面角色,可悲的是,居然很多人还能信这套说辞。
  
  很多看过《君王论》的人一定都有疑惑,马基雅维利明明认为共和是更好的制度,为什么还热切期盼一个强势的君王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向美蒂奇家族献媚?其实仔细想想并不冲突,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意大利四分五裂,成了法国、西班牙等强国的狩猎场,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最关心的不就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吗?而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强势的君王自是问题的最直接答案。乱世需用威权,像民国这样的乱世,同样也不例外,要是民国不是那么隔三差五的闹,日本人哪那么容易就进来?现在说蒋介石搞独裁,我倒是希望蒋介石真能独裁,问题是,他想独裁,也得有人听他的啊——大家有谁听说一个独裁者,在他的时代,还见天被人骂独裁的?蒋介石要真独裁,就听不到骂他独裁的声音了。还得说我们毛主席,把威权运用到了极致,最终收拾了民国的乱局——当然,乱局终结之后,威权就可能有副作用了,毛泽东纵然天生异才,他也终究有认识的局限性,再者说,一个豪迈的理想主义者,要指着他按部就班搞建设,不犯点错误,也是不太现实的。威权这东西,用好了就有益国家民族——比如日本崛起,靠的就是天皇说一不二的政治威信,而用差了,自然可能就是灾难。威权比较激烈,民主比较平缓,这就是这两种政体的最大差别,到底谁更好,要看在什么时候,像民国这样的世道,民主制度就过于懦缓,不如威权那么爽利。
  
  不知不觉就扯远了,我们回头来谈唐继尧这档子事。其实,以四川如今的局面,唐继尧要是但凡有些政治手腕,根本就不难摆平——大家想,四川如今这些个地方派,单拎出来是不是都不是唐继尧对手?而这些地方派是不是都是一个人一条心,各打各的算盘?这不就对了吗?应付这种局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想好了办法,简单说,就是拉一批,打一批。拉拢一些倾向自己的,打击一批反对自己的,搞好政治平衡,四川就能完全捏在唐继尧手里,但是,唐继尧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谁都不拉,对谁都是打——有人说他拉了吕超,同志们,如果那也叫拉,我也就无话可说了。且不说唐继尧有没有以一挑众的能耐,即便他有,他犯得上这么搞吗?这么搞不早晚得出事?逼着人家团结起来反你啊。
  
  当然,唐继尧这么搞,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尽快把钱粮军械攒齐了,好趁着这个乱劲创出一份家业——换句话说,唐继尧认为,这个年份正是他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好时机,所以他力求其快。但是,唐继尧大概没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欲速则不达,快固然重要,但是稳显然更居要位——你想快,你也得快得了啊,有想法,不也得有可行性吗?现在的情况是,唐继尧欲求速效,根本不给其他人留口吃的,一味想着便宜自己全占,试问,这个世界上哪有便宜一个人拿的好事?古代帝王打天下的时候,不还得大封功臣,好处大家摊,才能成事吗?在四川地方派看来,其实客军不客军的,根本不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客军夺了他们的口中食,吃肉不吐骨头,吃菜不剩汤水,他们没活路了,没活路不就得反吗?
  
  搞政治跟做买卖,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讲的是利益均沾——当然,可以有人拿大头,有人拿小头,看个人的能耐,但是,要说是有人想利益独占,连小头都不愿意拿出来,这买卖非得谈崩不可。如今,唐继尧欺行霸市,做霸盘,搞垄断,同志们,在四川地面上混食的人多了,你有能耐把他们灭了,如果灭不了,就那只能是他们把你灭了。于是乎,本来还各怀鬼胎的川军众将,因为唐继尧一而再再而三,就是不顾念他们的利益,没奈何,豁出这条命去,也得争口饭吃。
  
  最能看出唐继尧政策魔力的就是刘存厚跟熊克武的联合,这俩自打民国以来就互相瞧不顺眼,刘存厚基本跟着北洋混——除开袁世凯称帝那阵,而熊克武则是铁杆革命党,这俩干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现如今,他们却要把手言欢了——说来说去,弄到如今这个境地,还不是唐继尧自己嘬的?刘存厚跟熊克武联合之后,觉得手里头实力还是稍欠——刘存厚在护法战争中跟着北洋走,着实被干的元气大伤;而熊克武呢,虽说当了督军后攒下了不少家底,但毕竟新败,气势上就输了一阵;于是,他们就想找四川地面上的新锐势力,拉出来一块驱唐。熊克武看上了刘湘,话说其实刘湘跟熊克武也不对付,当日二次革命的时候,熊克武派人去活动驻守泸州的刘湘,刘湘唯唯而应,真到开打,却玩命跟熊克武干,这是旧怨,倒也不提;最近杨庶堪还跑来游说刘湘,说要他加入倒熊呢,别说,刘湘当时还真有点心动了,要不是吕超那边先下手,刘湘可能也开干了。按说这么大过节,就算政坛没有永远的敌人,要让这俩成为同生死、共命运的盟友,显然也不是那么轻便的,但是,由于唐继尧的疯狂表演,居然,刘湘这样跟熊克武矛盾重重,新仇旧怨纠结在一起的主儿也打算一块混了。四川的这点子恩恩怨怨,我们以后讲到川系军阀的时候,大家就有个系统印象了,我这里简单提下,想说的无非是,唐继尧之所以在四川两次得而复失,说到底,都是他贪欲过盛。
  
  1920年8月,刘存厚在汉中,熊克武在川北,分别组织靖川军,以刘湘为前敌总指挥,两路并进,合攻成都,靖川之役就此打响。刘存厚跟熊克武是川将老一辈中的翘楚,而刘湘则是中生代的代表,新老合作打响第一枪之后,那些原本还在持观望态度的川军将领纷纷加入了靖川战事——可不是呗,憋了那么久了,突然之间,原先还一盘散沙的川系登时就团结了起来,靖川军的气势居然还就燃烧起来了。也该是驻川滇将顾品珍和赵又新倒霉,赶上川军大联合,想不输就不行了。9月8日靖川军占领成都,接着在成都附近与滇军主力赵又新、顾品珍部决战,双方苦战12昼夜,靖川军最终击败滇军。靖川军乘势追击,滇军节节败退,10月3日,赵又新被靖川军围困于泸州,不久后被击毙。而黔军方面,靖川军于10月上旬出兵重庆,王文华遭遇大败,只身逃赴上海,而余部也最终全数撤出重庆。自此,护法战争以来驻扎四川的滇黔联军,终被川军尽数逐出。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唐继尧打四川的时候,无非是制订了计划然后一往无前,虽然不易,但终究有条有理,但是如今要守四川,要考虑的问题却比先前烦难了数倍,既便如此,唐继尧但凡有些政治谋略,四川还并不是太难把握,可惜的是,唐继尧只能乱世,却无法治世。唐继尧有雄心,想要干出一番事业,虽说他的事业于国无益,于民无补,无非是带累百姓多受些苦楚,但是,一个有志气的男人,终究还是能让人另眼相看,不过,四川一事足见唐继尧不过尔耳,志大才疏,豪气有余,精细不足,终归不过是个庸才。乱世之中,一个庸才却成天想着与自己的才具相隔万里的霸业,那么,他带给历史的,也不过只是遍地狼藉。护法战争之后,唐继尧本来拥有称雄西南的大好良机,但是,他却没有把握机会的足够才能,幸运女神不会永远亲睐某个人,一个政客,在他一生之中,真正的机会也就不过数次,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非但不会再来,他还会尝到浪费机会的恶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个人一旦开始倒霉,霉运就会跟他结下缘分,唐继尧开始倒霉了,他要跟霉运结缘了,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丢掉四川,显然只是唐继尧倒霉的开始,事实上四川的丢失对于唐继尧的最大打击也并非是该事件本身,而是伴随着该事件而出现的并发症。唐继尧是个真正的暴发户,初时只是一个小小的管带,靠着运气和强横,排挤革命党人,大肆向外扩张,短短数年,一个在民国成立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就成了西南的风云人物。唐继尧发达的太快,幸运女神一次又一次亲睐了他,他借助无法阻挡的运气获得了而今的地位,在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里,将唐继尧这样的人称为凭借机运成为君王的人——唐继尧是命运的宠儿。但是马基雅维利同时还指出,这样的人在成为君王之前,并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因为他正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当他成为君王之后,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却困难重重,道理也极其的简单——他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
  
  正常人发迹的轨迹是先筑根基,再有地位,他们在成功之前历经艰辛,但是他们成功之后,却很容易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唐继尧不一样,命运在驱赶着他前行,以至于在他还没为自己的权力打下深厚的根基之时,就已经取得了煊赫的地位。郭德纲在谈相声界的怪现象时常说,有些说相声的,自己还没说明白呢,就火了——唐继尧也是,还没活明白呢,就登峰造极了。唐继尧的权力大厦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唐继尧本该利用突如其来的运气,一边前进一边打基础——就如马基雅维利推崇备至的瓦伦丁诺公爵契萨雷&#8226;博尔贾一样,但是我们说,唐继尧并不是谨小慎微的人,他豪横嚣张,他得意忘形了。
  
  驻川滇军被逐,最受苦的就是那俩在外征战的滇将了,顾品珍倒是还算运气不错——虽然穷无所归,终究还保了条命,赵又新可就没这样的运气了,他直接客死异乡。顾品珍是滇军宿将,骁勇能战,当年护国战争的时候,在纳溪一战,就是靠其悍勇才以众敌寡,挽回危局,此后他也一直是滇军对外扩张的王牌——当然,截至目前,滇军向外扩张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川。顾品珍这样的在外将领,日子当然过得不能太顺心,说实在的,危机四伏,每日里都得担惊受怕,过得真是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顾品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只是唐继尧似乎还不了解——当日唐继尧说要倒熊的时候,顾品珍就不乐意,但是唐继尧正在势头上,哪会理睬顾品珍怎么想?如今可倒好,倒熊之役竟成了滇军在四川失势的导火索,驻川滇军被打的狼狈不堪,甚至赵又新还死了,这些对于本就有些厌战心绪的顾品珍无疑是种强烈的刺激——而要分析起来,造成手下弟兄死伤无算,血流成河,穷无所归的人,不是唐继尧又是谁?顾品珍再不愿当唐继尧手下的打手了,他在外边拼死拼活,唐继尧在后面安享胜果,这倒也罢了,只是唐继尧何曾有一丝感激之念?在唐继尧眼里,顾品珍这些人不过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所谓工具,自然是不具人格的,所以,也是无需在意他们想法的——他们只需惟命是从即可,但是,打仗留的是谁的血?当顾品珍在四川被打得大败之后,终于想明白了,不反抗,唯有死路一条,本次侥幸逃脱,下次呢?谁能保证他不是下一个赵又新?谁能?
  
  因此,我们之所以说唐继尧的权力根基不稳固,顾品珍想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唐继尧对部下过于严苛,薄情寡恩,以至于部将离心,一遇挫折,竟至于铤而走险。一个连在外作战的部将都驾驭不了的人,他的权力根基能够稳固到哪去呢?事实上,唐继尧并不是缺乏安抚部将、恩威并施的能力,只是,在他处于顶峰的时候,他又何尝注意到这点呢?人在得意的时候,最容易忘形,唐继尧在八抬大轿入重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该去怎么厚赏为他卖命的弟兄呢?当然,对于部将,更关键的是交心,只是,唐继尧想过要跟部将推心置腹,同生共死吗?驭人攻心是政治的绝大学问,只是唐继尧年纪轻轻便飞黄腾达,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缺乏一个成熟的政治领导人所应有的阅历,他缺乏深沉老到的人格魅力,年少得志的唐继尧,终归不过是个暴发户而已。
  
  当然,顾品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联系了滇军另一员战将叶荃,相约共同举事。叶荃是云南人,士官生,加入过同盟会,满清时期在川军干过,辛亥革命后在黔军干,直到护国战争,才回归滇军。前面我们说唐继尧在重庆开会,协议没签成,却达成了个出兵鄂陕的计划——这话当然不只是说说而已,叶荃就是跑去援陕的。当然了,援陕这档子事吃力不讨好,一开始打得还成,但是等到北洋方面一发力,援陕靖国军就被搞得七零八落了。战事不利倒也罢了,叶荃的部队吃喝都成了问题,他的部队驻扎耀县,人死了无法补充,子弹打完了,就完了,衣食无着,官兵穿着破衣草鞋,实在是苦不堪言,3000多号人,每天地方上给100两白银,大家说,够干啥的?叶荃也向唐继尧反映过问题,但是唐继尧呢,压根就不给信,他只能自己找门路,最后好不容易七拼八凑才每人领到一块银洋的军饷,到最后补充补充,休整休整,才够回云南的路费。叶荃历经千难万险,受了无数的罪,翻秦岭,过巴山,好不容易跑到云南,大家知道发生什么了吗?唐继尧居然派人暗算他!自己在陕西拼死拼活为唐继尧卖命,唐继尧对他不闻不问,不给军饷;好容易回来了,唐继尧又不知道哪听来的谗言,居然想置他于死地;他娘的,他跟唐继尧可是同学呀,唐继尧哪一点把他当同学看?佛也有佛性,唐继尧为人如此,不反他,说得过去吗?
  
  叶荃对唐继尧的怨恨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因此,跟顾品珍说了个大概后,就自按捺不住,抢先发兵,进攻唐部。但是叶荃这人也该是倒霉,居然部下有人告密,他这造反的事儿被唐继尧事先知晓,唐继尧沿路布置伏兵,叶荃连战遭截,几乎全军覆没,叶荃好歹捡了条命,跑到广东投奔孙中山去了。顾品珍实力本不如唐继尧,要是跟唐继尧硬碰硬的干,下场也不会比叶荃强哪去,但是叶荃惨败终究还是有价值,至少给顾品珍突袭创造了条件。唐继尧的情报工作再好,也只是听说叶荃要反,却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重兵去追击叶荃残部,反倒让顾品珍占了便宜。话说唐继尧部追着叶荃到了玉溪,离省城越来越远,而唐继尧还正自以得计,认为总算摆平了内乱之时,顾品珍斜刺里杀出,突袭昆明,这下彻底把唐继尧给打懵了。当时是1921年2月初,正是农历年底,结果唐继尧大过年的却只能风餐露宿,仓皇逃命,总算是在除夕逃到了蒙自。转日大年初一,顾品珍大摇大摆的进了昆明,送给唐继尧的年货居然是出国旅游的建议,当然少不得军队也放几声礼炮欢送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唐继尧前一阵刚丢了四川,按说够倒霉了,没想到这只是倒霉的开始,继境外失势后,境内却也已然不保——暴发户勃兴的很快,但同时,要走下坡路同样也很快,因为他们的成功终究只是泡沫。更让唐继尧气愤的是,顾品珍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选在年底动手,连春节都不让过,无奈之下,只得暂避风头,将手下龙云部和李友勋部留在蒙自,以图再起,而自己呢,带领少量卫兵,先从颠越铁路溜到越南,然后辗转来到香港,终于好不容易落了脚,经此一闹,这年呢,也甭过了。当然,有句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继尧虽说是暴发户,但暴发以来,也算攒下了些家底,虽然自己被顾品珍驱逐,但注意,顾品珍能驱逐他,靠的是突袭,实际他的主力并未受损,而只要主力不受损,他就能等待机会卷土重来。不过,不管唐继尧能不能东山再起,我们都需知道,唐继尧顺风顺水的日子要一去不回头了,凌驾于困难之上的他终将遇到真正的困难。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心比天高

  话说这唐继尧大过年的被部下顾品珍给造了反,一路上颠沛流离,想想也真是晦气。唐继尧对顾品珍恨的牙痒痒,真有些生啖其肉,渴饮其血的意思,因此他刚刚奔完命,落下脚,就开始筹划怎么让顾品珍滚蛋了。被顾品珍驱逐的唐继尧转道香港,去了广东,还受到了孙中山的礼遇——当然孙公主要是想借他的势去攻打广西,同时也牵制下不听号令的陈炯明,但是显然,心高气傲的唐继尧对孙中山那套不感兴趣,也不想当他的下属,他所想的只是重回云南。不过唐继尧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现如今他客居广东,如果上来就驳了孙中山的面子,那对他的反攻大计也有害无益,因此,唐继尧没有明着回绝孙中山,只是暗自计较。机会终于来了,孙公重回广东后,打算跟护法中和他过不去的陆荣廷算账,这就给了唐继尧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留在蒙自的旧部,李友勋和龙云的部队借势占了柳州,而在孙中山还以为自己感动了唐继尧之时,唐继尧却命令两广滇军火速到柳州集中,当然,不是要集中兵力打广西,而是回云南。
  
  且说这顾品珍靠玩偷袭入主云南,抢了唐继尧的位子,但是他却怎么都摆不平也理不顺滇系各方面关系。他自己本来就一直在外征战,在云南本土根基尚浅,而云南军界呢,又是一大批唐继尧旧部,更要命的是,连杨蓁这等跟他一块造反的部将都不服他,所以,顾品珍当这个云南老大,一直是如坐针毡。顾品珍除了好说歹说把滇军宿将罗佩金请出来,居然在别的地方就没了章法,只能四处扑火,扑火的结果就是唐继尧旧部对他恨之入骨,而跟他有隙的将领又纷纷外出。因此,顾品珍位子是抢到了,但是却左支右拙,怎么也坐不稳。
  
  唐继尧大旗一挥,柳州滇军分为四军,一同开向云南。这结果自然是可以想见的,顾品珍本来实力就差,内部也不消停,因此输了个稀里哗啦;当然,滇军也有损失,比如李友勋就阵亡了——可悲的是,李友勋不是死于顾品珍部之手,而是被广西自卫军干掉的。最终结果是,顾品珍在败退路上被干掉,其残部大部投奔孙中山,而罗佩金则死在土匪手下,龙云接替了李友勋的位子,而唐继尧呢,终于出了口恶气,风风光光的回了云南,此时是1922年5月。
  
  对于唐继尧来说,1922年这个年份有喜有忧,喜的是自己过了几个月的流亡生活后终于东山再起,重掌云南;而忧的是,自己在贵州的代理人刘显世不争气,居然被亲外甥给造了反,自己溜到了昆明,这一来,把滇系在境外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也丢了——自打唐继尧督黔之后,黔军就是滇军的小弟,鞍前马后也有些苦劳。四川丢了导致唐继尧下课,而唐继尧下课导致贵州内乱却无力干预,这一连串连锁反应让唐继尧好不容易经营起的势力顿为泡影。唐继尧当然不能容忍贵州改弦更张,但是自己刚回云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喝口茶,就算要贵州那帮不尊亲长的崽子们尝到点厉害,也得先歇歇力再说。
  
  当然,贵州迟早还是要拿下的,到了1922年年底,唐继尧终于歇够了,养足了精神,便点起滇军兵马,并集合刘显世黔军余部,领军入黔。赶走刘显世的是他的外甥王文华,但此刻执掌贵州的却不是此人,因为王文华不愿“以甥逐舅”,在贵州兵变之时待在了上海,这一待就出了问题,他居然被黔系另一要角袁祖铭给暗杀了。王文华这一被暗杀,手下就登时大乱,谁都不服谁,闹了个天翻地覆,结果隐藏在背后、挑起了内乱的袁祖铭渔翁得利。因此,现如今唐继尧的对手并不是那个惺惺作态的孝子贤甥,而是阴沉可怖的袁祖铭。
  
  袁祖铭曾是川黔滇入川联军的黔军重将,理论上应该被唐继尧控制,但实际上,唐继尧对他的控制是间接控制,也就是唐继尧控制刘显世,而刘显世再控制袁祖铭,现在刘显世被王文华搞了,而王文华又被袁祖铭办了,所以这根中间的链条就断了。现在袁祖铭已经不鸟唐继尧了,因为他找了个更大牌的主子——吴佩孚,而他投效吴佩孚的时候,唐继尧正在流亡,因此,袁祖铭顺顺当当的借着贵州内乱以及玉帅支持跑到贵州当了老大。唐继尧是何人?他历来是想裂土自立的,自成一派的,所以他既不服从孙中山,也不服从北洋政府,他就是想依靠滇系把自己做大做强,暂时先稳固西南,后寻机入主中原,因此袁祖铭投靠吴佩孚,这是唐继尧无法容忍的,而这个面子也是要找回来的。
  
  袁祖铭这个主子确实够大腕,但是这么大腕的主子却未必能真帮到他的忙,有句话叫远水不解近渴,吴佩孚再厉害,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跟唐继尧在西南的势力还是没法比。因此,当唐继尧重新推出刘显世,点兵入境,要驱逐袁祖铭时,袁祖铭猛然发现自己其实是赤条条一人,没帮没衬。于是乎,唐继尧就轻松占领了云南,刘显世重任贵州省长,而本次战事的总指挥,唐继尧胞弟唐继虞则任贵州善后督办,从此贵州重回滇系掌控。
  
  但是大家也知道,贵州这地方穷的可以,最出名的除了那头驴,就是鸦片膏子,原本刘显世帮唐继尧看场子,唐继尧也能腾出手来四处折腾,现如今,刘显世因为外甥那么一闹,元气大伤,这个场子要让唐继尧自己来看,唐继尧就立马觉得不上算了。唐继尧可不是那种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就心满意足的人,他之所以在民国独树一帜,不服从非常政府,也不服从正常政府,就是因为他心比天高,一直就想问鼎中原,但现如今手里头这点兵力却扎在了贵州这片穷乡僻壤,这一辈子还能有啥指望?当然,唐继尧要想保住贵州,那是不消多说的,现在的问题是,唐继尧因为贵州腾不出手来了,因此,贵州这个鸡肋,唐继尧得想办法处理了——继续含着还是干脆弃了,这是个问题。
  此时民国局势剧变,中央又打了好几仗,直奉二战后,吴佩孚败北,中原顿失其主,而孙中山虽兵力不足,却念念不忘北伐,因此,如果能有富余兵力,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于是,唐继尧狠了狠心,派人跟袁祖铭谈了笔交易,最后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滇军撤出,黔人治黔。唐继尧放弃贵州,自然是以小博大,所谋深远,他念念不忘的也还是他那点天下之志。好在民国还总是个能找到折腾机会的年代,比如念念不忘北伐的孙中山也终于老了,最近病势沉重,更关键的是,广西最近也不太平,俨然也可觊觎了。
  
  滇桂两派,原是西南双雄,当日陆荣廷和唐继尧是南方护法军的双雄,但此一时彼一时,唐继尧虽然先丢四川,后弃贵州,但总算还能稳住自己的地盘;而可怜的陆荣廷却连遭挫败,先是被陈炯明逐出了广东,而后又在粤桂之战中失败,后来好不容易复出,却因和沈鸿英相争被李宗仁占了便宜,如今已是在野之人。在滇桂两系同为巅峰之时,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双方各有意向,但是如今广西这一乱,就让正愁着有力无处使的唐继尧豁然开朗。唐继尧采用假途灭虢之计,号称接受孙中山所命副大元帅之职,要借道广西,前往广州视事——当然,也顺便探视一下孙中山的病情。唐继尧玩这么一出,当然广西人也不傻,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但是李宗仁却有心无力,这当口他正千里追击沈鸿英,想要肃清其残部呢,这唐继尧趁火打劫,着实让他出了一身冷汗。
  
  旧桂系换成了新桂系,虽然李宗仁地位未固,但却是个难得的人杰,唐继尧自以为万无一失,却没料到旧桂系尚且招惹不得,更何况是新桂系?诚然,新桂系分心他用,而且羽翼未丰,但是就算如此,唐继尧就一定能占到便宜?此战是李宗仁主掌广西以来的第一次挑战,那么他这个新人又将给这个心比天高的西南宿将唐继尧什么答复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后浪拍前浪

  要说唐继尧这一手玩的也算很溜了,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大元帅孙中山而今病危,他这个副大元帅自然要负起责任,于此危难之际前往广东视事——虽然当年孙中山册封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搭理这茬吧;而广西则正是三家争斗的尾端,李宗仁虽然初步取得了广西霸权,但沈鸿英残部犹存,新桂系自也无暇他顾。唐继尧这就叫明目张胆的趁火打劫,而且还有理有据——他这个副大元帅不是自命的,而确实是当年孙中山为了笼络他而给的,当年他不受职可以说是谦让,如今大元帅命在俄顷,他是不是该当仁不让?那来广东是不是不能空着手来?那要来广东,是不是要借道广西?瞧啊,多么如意的算盘,多么光鲜的说辞。
  
  这新桂系一看唐继尧这么玩,自然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但明知道人家是假途灭虢,却不能明着拒绝人家,这事确实有些难办。唐继尧此番师出有名,说的挺像那么回事,如果新桂系要拒绝唐继尧,那免不了授唐继尧以口实,末了让他捏个忤逆副大元帅的罪名,然后兴师问罪,倒反为不美。当时新桂系首先满打满算也就万余的兵力,其次大部分还在跟沈鸿英较劲,如果唐继尧要硬来,那新桂系肯定是挡不住的。因此,思前想后,让唐继尧入桂吧,肯定不行,到时候唐继尧跟沈鸿英一勾结,那新桂系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不让他入桂吧,一没理由,二没实力,反而惹恼了唐继尧;于是,新桂系绞尽脑汁,想出一辙,就是拖。
  
  新桂系不说不让,也不说让,只说广西不太平,到时候惊扰了贵客实在担当不起,要请唐继尧稍等些时日,让他们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时候一尽地主之谊。当然,新桂系也知道这么敷衍扛不了多久,所以,一方面跟唐继尧代表打哈哈,另一方面则遣密使入粤,陈说情由,要求增援。唐继尧等半天没见代表给个准信儿,李宗仁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实际上怎么个考虑,唐继尧也不傻,李宗仁要玩缓兵之计,唐继尧就来个先发制人。
  
  于是,唐继尧也没等李宗仁通口放行,就直接发兵了,当然发兵之前还是说了几句好听话,意思是我这次说借道就是借道,绝不在广西逗留,也不跟你冲突。1925年2月,唐继尧发兵三路,第一路由其胞弟唐继虞率领,从贵州的东南边境进入三江、融县,向柳州推进;第二路由龙云指挥,从滇东的广南出发,经百色东下,枪口指向南宁;第三路由胡若愚带领,由滇南的富州进入镇边、靖西,再会合龙云部进攻南宁。当时新桂系跟沈鸿英激战正酣,对唐继尧举兵入桂自然毫无办法,也就只能写几封言辞恳切而委婉的信以为劝阻。
  
  入桂滇军合一块大概6万人,当然,就跟当年曹操赤壁之战时20万谎报百万一样,滇军也自称有10万人,反正先把声势搞上去。不过,即便是6万人,如果安排妥帖,有条不紊的分兵合击,新桂系也只能干瞪眼,但是问题来了,显然滇军没那么高的战术素养,几路人马有快有慢,这就让桂系有隙可乘。快的是龙云部,他们长驱直入,路上几乎未遇任何阻滞,于2月下旬就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广西省会南宁;慢的是唐继虞部,当时民国国弱民疲,鸦片就相当于硬通货,唐继虞领兵出征时,就带了好些鸦片充作军饷,不过,鸦片虽然随时可以换钱,但也不能当钱,所以就得卖,这一卖,时间就耽误了,在龙云占了南宁之后,居然唐继虞部还没入桂,正在黔湘边界晃悠。
  
  原本唐继尧是计划龙云和唐继虞两部充任主攻,所以行军态势要保持相对一致,而胡若愚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增援龙云,没想到,快的快成这样,慢的慢成那样,这计划也就赶不上变化了。新桂系自然也知道如果让滇军形成合围之势,麻烦就大了,所以,龙云部之所以能快成这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宗仁诱敌深入,比如南宁是有守军的,但是李宗仁事先就命令守军让道,打开城门让龙云入内。龙云部如此轻松就搞定南宁,自然是有些忘形,原本要等着唐继虞部进入柳州,双方一块合击广州的,结果龙云一得意,就让先锋上前面探路去了。这龙云孤军深入,自然是犯了兵家大忌,而滇军虽众,却缺乏策应,新桂系紧赶慢赶在2月下旬好歹初步搞定沈鸿英残部之后,终于要后发制人了。
  
  当然,要对唐继尧对手的不仅仅是新桂系一家,先前派去的密使外交工作也干得不错,总算带回了积极的信息,那就是广东军政府已经让范石生部赶往桂平增援新桂系了。这范石生也是滇系人马,跟唐继尧结怨很深,而跟顾品珍似乎也有矛盾,不过新仇不抵旧怨,范石生最终还是在顾品珍倒唐之时出了把力,然后就直接投奔孙中山了,后来孙中山平定陈炯明之乱,范石生就立有功勋。范石生此人最出名的就是跟朱德的交情,两人是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后来在朱德的南昌起义军残部颠沛流离,困窘已极之际雪中送炭,要没有他,朱德根本就熬不到跟毛泽东井冈山会师。范石生在广东军政府节节擢升,如今已经是个拥有15000人兵力的军长了,不过,范石生在广东毕竟是客居他乡,免不得受到广东当地人的排挤,因此,当广东军政府要求他增援新桂系,并允为云南老大之后,他就决定出兵了。新桂系一合计,决定让黄绍竑配合范石生对付龙云,而李宗仁则负责唐继虞一路,白崇禧则需尽快肃清沈鸿英残部,而后支援李宗仁。
  
  3月底,新桂系下达总攻令。滇桂联军先前后夹攻进入昆仑关的龙云部先锋,双方苦战两日,龙云部抵敌不住,退往南宁,而后黄绍竑跟龙云的增援部队在八塘打了一仗,又将其击退,与之同时,定滇军也连战连捷,逐渐将龙云部逼到了南宁。龙云部遭遇挫折,一方面全军在南宁固守,另一方面催促胡若愚尽速进兵解围,而唐继尧不敢怠慢,让胡若愚进兵的同时,也要求唐继虞赶紧攻取柳州,以为呼应。胡若愚于4月中旬赶到,而他一来,战事就陷入了僵局,双方于此大打消耗战,滇桂联军虽在5月中旬发起总攻,但是龙云和胡若愚也守得极为稳健,战事旷日持久,联军难觅胜机。
  
  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在联军也就跟龙云、胡若愚打了个平手,滇军可还有一路呢,唐继虞本来慢慢腾腾的卖鸦片,龙云在南宁苦战,他也不管,直到他老兄三番五次电催,他才老大不情愿的在5月中旬出兵入桂。联军主力此刻正跟龙云耗着,自然唐继虞遇到的压力就小了,一时之间,柳州告急。联军司令部讨论再三,决定暂时以一部分兵力在南宁西北高峰牵制龙云,而以主力驰援柳州。其实联军撤兵龙云也知道,但是他对唐继尧这位老弟十二分的不满,平日里仗势欺人也就罢了,此番要不是他贻误战机,龙云焉有此难?因此,龙云睁一眼闭一眼,就待在南宁,也学唐继虞对他那样,任其自生自灭。
  
  唐继虞自然不如龙云那般经打,平日里仗着老兄吆东喝西,实际就是一草包,要说联军兵力根本就不如唐继虞,但就是有办法打得唐继虞团团转。先是在柳州吴学显被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往沙埔;而在沙埔,慢慢腾腾的唐部被黄绍竑和白崇禧来了个半路截击,双方于此恶战一场,唐部惨败,光淹死的就有2000余人,而被俘的则有2500余人,可谓一战而定乾坤。经此二败,唐继虞部军无战意,纷纷西向而退,新桂系料定了唐继虞的西去路线,白崇禧率部直趋庆远,堵截唐继虞前往南宁的路线,结果又在半路打了一仗,唐继虞部损失千余,自此,唐部彻底胆寒,只能以残部退往云南,路上又屡屡遇到广西民团的攻击,而到达云南时,唐部已经所剩无几。
  
  唐继虞被击溃,留守的南宁的龙云也就失去了策应,孤军作战自然难以自全,而联军则围而不攻,龙云部水土不服,死伤惨重。当龙云知晓唐继虞已经败退,而唐继尧在广州城内的内应杨希闵和刘震寰两部也被击溃后,自知大势已去,只能撤出南宁,退回云南。自此,第一次滇桂战争以新桂系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而告结束,新桂系虽然崛起未久,却显示了强韧的实力,而一心逐鹿中原的唐继尧,眼见着是不行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唐继尧这个前浪就要被以新桂系为代表的后浪拍打在沙滩上了——民国终于要变了,而唐继尧的时代也快结束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命比纸薄

  第一次滇桂大战,滇系虽然占据了种种优势,但却因为各部步调不一、唐继虞不堪大任而被新桂系各个击破,一心要称霸西南、虎视中原的唐继尧到头来发现,自己折腾了那么多年,也没能折腾出云南去。前次被川军赶出四川,唐继尧大过年凄凄惶惶的被顾品珍赶出了老家,后虽重掌云南,但此事终究是心中隐痛;而这次被新桂系赶出广西,唐继尧自然要吸取教训,不愿重蹈覆辙。
  
  唐继尧总结了经验,认为前次之所以被驱逐,最大的原因就是顾品珍不是自家人,一个外人,他能全心全意为自己卖命吗?人心隔肚皮,尤其是身处乱世,一帮子人都想着怎么算计别人,稍微哪个不顺心了,他就能给你一枪,顾品珍如此,其他人能例外吗?所以,这年头谁都不能信,但是自己在云南那么大个家业,又有鸿鹄之志,手底下没个知冷知热,能排忧解难的人哪成?唐继尧思来想去,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用自家人——这跟当年经历了天京变乱后大用洪姓的洪秀全异曲同工。自家人不管水平如何,至少跟自己齐心,不能造自己的反。于是,唐继尧就对他的兄弟唐继虞越加着意看觑。
  
  唐继虞原名继禹,是唐继尧的堂弟,大家瞧这名字应该就能瞧出个道道来,中国人起名字总想博个好彩头,尧舜禹这样的先贤自然就经常出现在兄弟的名字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敬尧兄弟就是这样,唐继尧嘛,估计是族中的老大,而唐继禹必然就是行三,人称唐三瞎子,当然,巴结他的人叫他声唐三爷,不在话下。当然,唐家先人确实是希望弟兄几个能效仿先贤,光宗耀祖,这个心念是好的,唐继尧也确实在民国算得上个风云人物,但是这位唐继禹同志就不免有些对不起他的名字了。就说唐继禹这改名的问题吧,要说这名儿多棒啊,继承大禹——顺便说一句,大禹要是不搞婚外恋,那可是圣人一般的人物,唐继禹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就改了这么有彩头的名字,肯定另有隐情。
  我们前面说滇桂之战中之所以唐继虞比龙云慢了好几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要卖鸦片,同志们,唐继虞卖鸦片那是熟门熟路了,当年他私运鸦片跑到上海还被通缉过,算是政府花名册上数得着的大毒枭,他之所以改名,就是因为唐继禹三字上了黑名单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唐继尧要让唐继虞去贵州善后,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专业对口啊,贵州别的没有,就鸦片膏子多,而最知道怎么把鸦片膏子变成现洋的不就是他这个宝贝兄弟吗?卖鸦片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唐继虞在这个行当里怎么也是行家了,什么货卖什么价,肯定吃不了亏,关系户也多,大家童叟无欺,一块发财。
  
  唐继尧可能也是看上了唐继虞卖鸦片时候那股机灵劲,觉得这个兄弟是可造之材,能在鸦片贸易上干出头,其他事情自然也是触类旁通。唐继尧看重唐继虞,对他言听计从,早在护法战争时期,唐继虞就当上了靖国联军总参谋长,后来唐继尧又把他调任昆明卫戍区司令,顾品珍事件之后,唐继尧更是越加倚重唐继虞,先让他带兵靖黔,后又让他攻桂,在云南,唐三的威风不下于乃兄。不过,唐继虞卖鸦片确实在行,但是打仗就不过尔耳了,能够在滇黔之战中有所斩获,主要是黔军太弱,而真碰到黄绍竑、白崇禧这样的硬茬子,除了挨打就没别的了。
  
  滇桂之战后,唐继尧害怕顾品珍一事再度发生,因此对龙云和胡若愚等人蓄意打压,将不少部队的番号给撤了,至于饷银,更是能拖则拖,能扣就扣,与此同时,打了败仗的唐继虞却越加风光,唐继尧把手底下的那点银两都给唐继虞改善装备去了,新练的兵也划给了唐继虞。当然,唐继尧对外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孙中山逝世后,老蒋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也曾派人来活动过唐继尧,但是唐继尧不为所动,倒是想借着国民党北伐这个大好时机浑水摸鱼。
  
  唐继尧私心自用,对外大搞孤立主义,对内又是宠用亲族,排挤异己,连年来穷兵黩武,但滇系却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自然引发了部下的强烈不满。滇系众将,早就对唐继尧重用唐三瞎子不满,此次唐三在滇桂之战中屡次贻误战机更是让龙云非常火大,当日龙云分明已经探得新桂系撤出主力,却依然待在南宁,就是为了给唐继虞一点颜色看看。此番战败,唐继尧不能赏罚必信不说,还伺机整肃有功之臣,而败军之将唐继虞却越活越滋润,是可忍孰不可忍?
  
  唐继尧克扣滇系众将的军饷,虽然容易引发众怒,但民国各地都有这个问题,大家也没谁愿意出头,倒也罢了,问题是,唐继尧这么干好歹得分个时候吧,1927年2月2日,眼看就是新年了,结果唐继尧又只发了半个月的饷,这下彻底捅了马蜂窝。大家设身处地,如果自己是当兵的,碰上这事会怎么想?平日里被上级这么玩也就忍了,这连过年都不让过舒服了,还不反了他娘的?当然,当兵的有意见就给了为将的机会,时任蒙自镇守使的胡若愚和昆明镇守使的龙云瞅准了机会,调兵进入昆明,并联络了昭通镇守使张汝骥和大理镇守使李选廷共同行动。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以及李选廷四位镇守使联合发难,共同发兵昆明,发动兵谏。唐继尧本想调兵反击,无奈龙云等人计划周详,跟孟坤里应外合,一下就把唐继尧给制住了。2月22日,四镇守使在宜良县法明寺开会,威逼唐继尧交出云南军政权力,自此,继任蔡锷的第二任云南王唐继尧彻底被逐出了云南的权力中枢。
  
  唐继尧是民国第一代地方军阀的代表人物,发迹于清民之交,因缘际会由管带而任贵州都督,在蔡锷被袁世凯调入京城之后,接替蔡锷执掌云南,而后参与领导护国起义,声名大振。此后借由护法为名,大肆外扩,组成川黔滇靖国联军,大举入川,奉行大云南主义,强滇弱川,终因与熊克武不合而致滇系被逐。先丢四川,后丢云南,顾品珍在四川大败,铤而走险,驱逐唐继尧,唐继尧虽又东山再起,但再难复昔日荣光。此后滇系举兵入黔,重掌贵州大权,却因贵州疲敝、无以外扩而主动放弃。而在滇桂之战中,滇系未能把握机会,被新桂系逐一击破,而战败之后,唐继尧越加打压滇系众将,终酿成二&#8226;六兵变,事败下野,此后抑郁难平,于当年5月26日含恨去世。
  
  唐继尧是个颇有些雄心壮志的军阀,如果他一心护滇,原本可安享太平,但是他既不愿对广东政府称臣,也不愿诚心归附北洋政府,一心只想称霸西南,逐鹿中原,终因时势不允,抑郁而终。唐继尧可谓是心比天高,但却命比纸薄,虽然他的对外扩张政策让云南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唐继尧不甘守成,有天下之志,却也算得乱世枭雄。可惜唐继尧虽有天下之志,却无吞吐之能、驭下之术,一味用亲逐异只能众叛亲离,而唐继尧先有顾品珍叛乱,后有四镇守使兵谏,也足见他这个老大实在当得差强人意。
  
  唐继尧黯然去职,不久后抑郁而终,而这宣告了云南一个时代的终结。旧时代的终结自然意味着新时代的来临,那么,云南的新时代谁主沉浮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耍奸遭遇玩命

  唐继尧是民国的第二任云南王,虽然名头不及蔡锷那般响亮,但一生轰轰烈烈,也算有滋有味,而今先遭兵谏,后又含恨而终,而云南顷刻之间就少了个舵手。云南少了扛把子,自然声势锐减,以前蔡锷在的时候,滇系为护国首义,而后唐继尧接位,滇系也是独来独往,上不服从北洋,下不归顺国父,但是现今唐继尧一下课,滇系这超然地位也就没了,成了平平无奇的普通地方派。
  
  且说四镇守使将唐继尧兵谏了之后,自然也需得考虑云南的前途,大家伙谁都没有唐继尧那样的能耐,所以滇系想继续当独行侠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总需得服从一个。当然,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从地缘政治,从历史渊源,从现实情况,再从发展前景,投靠国民党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四镇守使自然也是这么做的。彼时国民党北伐战争正是轰轰烈烈,自然不希望有后顾之忧,而唐继尧遭遇兵谏,则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少了心腹之患,于是也就马上做出回应,任命龙云为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胡若愚为第39军军长,张汝骥为独立第8师师长,而另一员镇守使李选廷则兵力不足,只是个团长。
  
  这下云南的局势就有了个大概眉目,龙云和胡若愚玩二人转,而张汝骥则在龙胡二人之间搞投机,至于那个李选廷,也就只能打酱油了。
  龙云的经历很有些传奇色彩,他是彝族人,家中也算当地豪族,可惜四岁时其父撒手人寰,家境中落,由舅父抚养长大,少年时代的龙云不爱念书,只是喜欢拳脚功夫,后来跟着江湖名师马德胜练了一身好武艺,并结识了卢云和邹若衡,三人意趣相投,结为异姓兄弟。27岁那年因采购木材出了重大事故,自觉无颜返乡,便和卢邹二人去四川另谋生路,其后在四川投军反清,不久后随滇军返乡,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龙云真正发迹却也有些因缘际会,当时有个法国拳师在昆明摆下擂台,一连两天未遇敌手,第三日龙云上擂,力挫法国拳师,此事极为轰动,当然也引起了唐继尧的注意。此后龙云接替义兄邹若衡当了唐继尧的副官,因功擢升,逐渐成为滇系最有分量的将领之一。
  胡若愚的资历比龙云要深一些,参加了辛亥年间的昆明重九起义,去江西参加过二次革命讨袁之役,后驻桂林,参与驱逐了沈鸿英,在顾品珍驱唐一役中,曾试图举兵返滇镇压叛乱,未遂,不久后参加粤桂之战,驱逐陆荣廷。后在唐继尧劝说下,拥其返滇,因功升任滇军副总指挥、总指挥。在二&#8226;六事变中,胡若愚是四位镇守使中的龙头老大,也因此被推为省务委员会主席。
  
  龙云与胡若愚之争,自然四位镇守使中的另一要角张汝骥扮演裁判,他投向谁,谁的胜算就大些,而张汝骥认为龙云资历尚浅,不足成事,因此投靠了资历相对较深的胡若愚。胡若愚和张汝骥也深谙政治斗争中先发制人的法则,率先发难,于6月14日率兵袭击龙云府邸以及38军军部,龙云粹不及防,自己的一只眼睛也被炸伤,被胡若愚囚禁,史称六一四政变。38军拼死突围,卢汉、朱旭、高荫槐以及周人文等龙云主将趁乱逃至滇西,收拾残部,伺机反扑。
  
  胡若愚这一手玩的也算干净利落,把主要对手给逮了,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将龙云的军队一网打尽,倒让不少将领逃了出去,但想擒贼先擒王,如今龙云在他手里,龙云的手下不闹内讧就算烧高香了,哪还有能力反击?可惜的是,胡若愚还是低估了龙云,龙云虽然从军较晚,但是打小就在帮派里打滚,为人最讲义气,笼络属下很有一套,一众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更何况,逃出去的这些部下中还有他的生死兄弟卢汉。卢云等人看到老大被胡若愚暗算,自然咬牙切齿,誓将胡若愚生吞活剥,而按照江湖规矩,自然先要找个年高德劭的宿将领头,有了主心骨之后,再去救出老大,而他们找到的是滇军元老胡瑛。
  
  胡若愚本以为龙云这帮手下即便不闹分家,至少也会投鼠忌器,就算要救龙云,也势必会找人跟他谈谈,哪想到这帮人豪气十足,找到胡瑛出马之后,就点起兵马来找他算账,似乎并不怕他撕票。这下胡若愚惨了,龙云部同仇敌忾,气势大盛,胡若愚部抵挡不住,节节败退,而自己手里捏着龙云,反而成了烫手山芋,杀杀不得,放放不得,两头为难。7月24日,胡若愚被迫放弃昆明,并交代代理省主席周忠岳让38军切勿追击,自己保证龙云安全——言下之意是,你们不追,龙云是安全的,要是你们不听话,休怪老子一拍两散,来个同归于尽。
  
  当然,胡若愚也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龙云这帮部下能不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要是这帮莽夫不鸟他这套,真的追过来,那他确实只能跟龙云同归于尽了——但是同志们,胡若愚也怕死啊,说是同归于尽,其实早存了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想头,想先逃过这劫,再做曲处。胡若愚也想明白了,觉得再扣着龙云也不是办法,显然龙云那帮手下并不怕他撕票——龙云早年混过兄弟会,是江湖豪杰,他的手下自然也有些江湖气,存的就是报仇雪恨的念头,胡若愚碰上这帮直来直去的,一身奸诈就正好被克了个干干净净。于是,在逃到大板桥后,胡若愚决定跟龙云和解,而龙云也虚与委蛇,想先脱离虎口再说,双方达成了个君子协定,办法是龙云执掌滇政,而胡若愚和张汝骥则即行北伐,不问滇事。
  
  同志们,龙云被胡若愚害到这部田地,眼睛都瞎了,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之所以能跟胡若愚签下这个板桥协定,唯一的原因就是想先回到昆明,至于和解,老子他妈的毁了一只眼睛,你说和解就和解?你把老子当什么了?和解自然是不可能的,龙云回到昆明后,随即撕毁协议,命令卢云和朱旭将胡若愚和张汝骥包围在曲靖,准备一个不留。胡若愚和张汝骥原本占尽了优势,出手也算果断,没想到非但龙云是个硬茬子,他的一帮手下也都不好惹,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现如今眼见就要被龙云一网打尽,除了烧香拜佛,祈求天兵相助,还能咋地?
  
  还真别说,胡若愚这烧香拜佛还真就心诚则灵,天兵是没来,唐继虞来了。唐继虞也憋坏了,自己老兄被几个部下给赶下了台,他无奈之下逃到了大理,前两天还在昆明城内耀武扬威,人人叫声三爷,现在却成了丧家之犬,老兄也被气死了,唐继虞怎肯罢休?如今龙胡相斗,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昆明自然就出现了大空档,唐继虞一看时机成熟,即刻点兵,长驱直进,准备夺回他唐家的江山。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云眼看就要报了大仇,没想到他跟胡若愚相斗却便宜了唐三瞎子,如果再跟胡若愚纠缠不清,恐怕还没等把胡若愚灭掉,自己就要成唐三瞎子的盘中餐了。龙云也不是不识时务之人,既然如此,就派人跟胡若愚交涉,表示一定遵从板桥协议,不再跟胡若愚为难,而胡若愚正焦头烂额,眼见性命不保,看到龙云抛出橄榄枝,哪有不接之理?
  
  龙云搞定了跟胡若愚的争端之后,腾出手来料理唐继虞,而唐继虞本来就是趁虚而入,如今龙云将38军主力调回昆明,自然立即就挽回了颓势,未几便将唐继虞逐出,自此算是初步坐稳了云南新老大的位置。但是胡若愚别的能耐没有,玩弄阴谋诡计算是一绝,这次耍奸没将龙云干掉算是失策,不过来日方长,自己没能耐跟龙云干,难道不能请外援?因此,龙云要想彻底当上云南的第三任老大,还需得将胡若愚彻底打趴下不可,否则胡若愚随时可能给他添堵。
  
  经过这一系列变故之后,大家应该也明白龙云是何等人物了,虽然他肯定不如唐继尧,但是能够在吃了一闷棍,自己也被绑票的情况下完成逆转,龙云也已相当不俗。胡若愚机巧诡诈确实不俗,但是耍诈的碰上玩命的,那也只能哀叹既生瑜,何生亮了。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内援外援

  且说胡若愚分明已将龙云捏在手里,闹到最后居然要为了活命跟人质签城下之盟,绑匪干到这样,也算没脸见人了。不过,我们也说,玩政治,靠的就是脸皮厚心黑,当然,政客经常会找些诸如“留得东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类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其实说来说去,也就是告诫自己,坍台是不要紧的,没面子也是不要紧的,要混出头,靠的就是厚脸皮。胡若愚当然是脸皮够厚,虽然这事要一般人赶上,早就买块豆腐去了,但是我们胡同志毫不气馁,尽管已然是输得一塌糊涂,却依然要折腾到底。胡若愚不服气,龙云更是不高兴。龙云被胡若愚阴了一只眼睛,还在囚笼里待了那么多天,也算是丢人丢到了太平洋,虽然手下众将总算给他找回了场子,但是不把胡若愚剥皮拆骨,怎么对得起自己所受的屈辱?其实原本龙云是有机会将胡若愚一网打尽的,但可惜半路杀出个唐三瞎子,这笔帐也就延期算了。既然大家都有心把这笔帐算清楚,自然接下来也无需多说了,接着干!
  
  不过,胡若愚显然也明白光靠他跟张汝骥,也就只能玩玩偷袭,光明正大的干仗,他不是龙云的对手——当日龙云在自己手里尚且被人撵出了昆明,要不是唐三瞎子横插一杠子,自己这条小命还在不在都难说,眼下龙云归位,要打赢就更难了。胡若愚当然不傻,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门清的,龙云上了他一次当,想再玩偷袭是不可能的了,现在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找援兵。援兵自然有两种,一种是外援,另一种是内援,当然如果内援外援都到位了,这就叫里应外合,准保把龙云杀退,不过,胡若愚一时之间还不能同时找齐内外援,那就逮到谁算谁,不管内援外援,先打龙云一个立足未稳再说。
  
  胡若愚先找着的是外援,黔系的周西成。话说自民国以来,黔系就一直是滇系的小弟,唐继尧在位的时候,滇系指东,黔系不敢往西,当日贵州内乱,刘显世被逐,也是找唐继尧出面摆平,现在倒好,唐继尧这尸骨未寒,居然胡若愚这个不争气的,倒要叫一直以来的小弟来当大哥了,滇系的脸面往哪搁哟。不过话说回来,胡若愚只是个丧家之犬,滇系的脸面还需着落在龙云身上。周西成跟滇系素无渊源,只当是前辈不长进,才会被滇系欺负,却不曾想,滇系之所以能当黔系那么多年的大哥,那也不是没一点干货的。
  
  龙云眼见胡若愚、张汝骥吃里扒外,联结周西成,前来进犯昆明,也就任命胡瑛为前敌总指挥,跟他们干上一架。胡瑛是滇系宿将,前番龙云被扣,众将便是请他出山全权指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前次能在不利局面上将胡若愚打到胆寒心怯,不得不放了龙云,此次自然也不能堕了威风。双方在曲靖、宣威一带苦战多日,最终老将再显神威,将黔系后辈周西成击退,而胡若愚和张汝骥则被赶到了川黔滇边境这片三不管地带。
  
  龙胡之争,总是胡若愚先出手,而龙云后发制人,虽然龙云每每能力挽狂澜,但是个中凶险却也非比寻常,这次虽然再次击败了胡若愚及其外援,但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龙云知道胡若愚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接连两次大败,但是人家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脸皮厚的城墙一般,定会再寻机会争斗。不过龙云要巩固自己在云南的地位,眼下却还有比把奄奄一息的胡若愚赶尽杀绝更重要的事,第一件事就是要让中央认可他这个云南王的身份,好让他名正言顺,第二件事嘛,嘿嘿,周西成,你他妈的给老子滚出来!
  
  第一件事很好处理,龙云需要中央,中央也需要龙云,云南如果能不再闹乱子,对于老蒋而言那是再好不过,于是老蒋也就送了个顺水人情,钦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这也就帮龙云解决了名份问题。第二件事,龙云尚需攒足了劲再做计较,周西成领兵入滇,这是滇系自民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小弟要爬到老大头上来,哪个做大哥的能容忍这等事情?因此,不管从私人恩怨,还是从派系颜面,龙云都要教训一下周西成,而且需得一击成功,如果教训个小弟还要一次不成来两次,那滇系也就趁早别当黔系老大的好。
  
  龙云准备齐全,并联结了与周西成有隙的黔系将领李燊,于1929年1月亲自率军入黔,此战事关龙云在西南的名头,因此极为慎重,自己亲自带兵也是此意。周西成原本就不是龙云的对手,更何况还有个李燊配合,一时之间难以抵敌,连战连败,而李燊则趁机攻城略地,居然最终将周西成在镇宁击毙。这下龙云的面子找的够大,本来龙云只是想给周西成一点颜色看看,没想到得一有二,非但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居然还干掉了周西成,此次威风可算不小。不过得到老蒋和龙云支持的李燊也没干多久的贵州省主席就被周西成旧部给逐了出去,龙云最终还是没能像唐继尧一样控制贵州,此为后话。
  
  当然,滇黔之战又给了一直伺机反扑的胡若愚机会,胡若愚这次找了个内援,是龙部叛将孟坤,两方分别从川南、滇东北共同进兵,目标嘛,当然还是昆明。龙云眼见昆明危急,而贵州又局势大定,便将入黔滇军星夜调回增援,当然了,胡若愚几个是趁虚偷袭,而龙云是匆忙布防,初时龙云自也是形势不利。双方在昆明碧鸡关一场恶战,龙云部未能占到便宜,眼见对方是两路夹攻,而自己部队又是久战疲敝,按部就班打下去不免有些难缠。这时,龙云的参谋长孙渡献计于他,要说也不是啥新招,当年马超、韩遂与曹操大战潼关时,曹操就使过,没错,就是反间计。曹操当年是把一封又涂又改的信给了韩遂,引起了马超疑心,而这次龙云则将一封写的明明白白的信给了胡若愚——这封信说孟坤兄跟我如此这般,一定能全歼胡若愚和张汝骥等辈,事属机密,阅后焚毁。大家一定看明白了,其实这封信是假装写给孟坤的,却好像无意送错了人,没想到胡若愚耍诈一生,竟被不怎么耍诈的龙云给耍了——胡若愚居然就信以为真,以为孟坤是行当日黄盖之事,干的是卧底勾当,所谓反叛龙云,自然也是装出来的。
  
  胡若愚和张汝骥原本对孟坤就不咋相信,心想这次好歹天不绝我,总算让我事先得了消息,呵呵,孟坤,你完了。孟坤确实是完了,龙云部反击之时,找的就是孟坤,而胡若愚和张汝骥则冷眼旁观,认为这俩不过是在演戏,直到孟坤部战到几乎全军覆没之时,胡若愚才醒过味来——原来他妈的那封信才是戏,这次是真打!但是晚了,疑神疑鬼的胡若愚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这么个压根算不得高明的计策给耍了,孟坤一完,那就是唇亡齿寒,无奈之下,只能匆忙撤退,准备退到滇西再做计较,不过事不过三,胡若愚这是第三次,龙云还能让你再过了?龙云部一路掩杀,胡若愚和张汝骥部大败,一退再退,张汝骥最终被俘,后被枪毙;而孟坤则遭遇翻船,溺死江中;胡若愚侥幸捡了条命,率残部投靠桂系,但是元气大伤,再无力与龙云争锋。
  
  胡若愚找完了外援找内援,把折腾的能耐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不管是周西成的外援,还是孟坤的内援,最终都没能援了他——其实,就算援成功又待如何?胡若愚纵然狡诈,但是光靠狡诈是不能争衡天下的,说到底,要在这么个乱世闯出名堂,狠和诈都不可或缺,不过滇系俨然是一代不如一代,够狠的唐继尧虽然狠过了头,但也威风过,当过五省联帅,执掌过西南三省,现如今的胡若愚狠不足,只有诈,但是诈到要去求当年滇系的小弟黔系帮忙,却也实在窝囊。
  
  龙云终于好歹是摆平了胡若愚,有惊也有险,自己还成了残废,但是龙云跟唐继尧一样,也够狠,不同的是,唐继尧是蛮横,而龙云是硬气,那么硬气的龙云能不能超越蛮横的唐继尧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草根

  且说龙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躲过了胡若愚无数的明枪暗箭,惊也有,险也有,历时三年,波折无数,终于将胡若愚这个最大的对头给战翻在地,当上了云南后唐继尧时代的龙头老大。龙云跟唐继尧是两路人,唐继尧是正儿八经的职业军人,打小估计就立下志愿要扬名立万,属于正路的乱世枭雄;龙云没上过军校,快三十郎当岁了还在瞎晃悠,要不是机缘巧合自己做生意出了事故,估计还不会走上政治的道路——他是草根。龙云自小习武,混过帮派,搞政治所需要的心路阅历,其实他都不缺,但是草莽终究是草莽,混到这份上,也就是龙云的极限了。
  
  唐继尧让滇系成为了民国政局中虽称不上主流但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当然,唐继尧的持续经营能力着实不敢让人恭维,他足够蛮横,乱世之中也确实需要这种霸道,但是悲哀的是,唐继尧的所有优点也就只有蛮横二字了——更别说蛮横在很多政治场合还谈不上是优点。于是,巅峰一时的滇系也紧随着旧桂系的脚步走了下坡路,都是旧貌换新颜,不同的是,桂系换了山头之后更加英气逼人,李宗仁、白崇禧显见是比绿林好汉陆荣廷强多了,而滇系呢,龙云虽说不错,但也只是不错而已,你要让他带领滇系谋求更大的发展,他没这个能耐。
  
  不过,政客的利益跟百姓的利益通常是相反的,唐继尧倒是能折腾,隔三差五让滇军到别的地儿去抖威风,问题是,云南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打仗不得花钱吗?当年四镇兵谏唐继尧的时候,就说他穷兵黩武,荼毒百姓,致使云南十室九空,虽说是套话,但基本也是实情。如今龙云接手滇系,他不如唐继尧那么能玩,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滇系打仗少了,老百姓反倒是解脱了。不过,龙云虽然很少主动出去招惹是非,但民国这个江湖,本身就是个是非窝,有很多是非,躲都躲不开,只能硬着头皮上。
  
  龙云跟胡若愚斗了三年(1926-1929),而这三年中,民国的变化翻天覆地,虽说民国每天都在变,但是都城从北平迁到南京,政府从北洋系变成国民党,这样的变化也着实称得上大变了。造成这一切的,自然是北伐战争,但是,新上位的国民党也没比北洋系强哪去,至少在乱字上,那是丝毫不落下风。北洋系是直皖奉三国大战,而国民党更多,自北伐完了之后,全国数得着的军事强人就有5位,除开东北的小张在观望之外,晋系阎锡山,西北军冯玉祥以及新桂系李宗仁,都对民国首席的位子虎视眈眈——至少都不服蒋介石。于是,北伐刚完没多久,各方就开始摩拳擦掌,要比个高下了,在军队的编遣问题上闹了个不愉快之后,老蒋终于狠下决心,开始撤蕃。老蒋先后跟桂系、西北军各干一架,桂系输得剩了条底裤,白崇禧部队哗变,两湖战事中李明瑞又造了反,以至于新桂系在北伐后创下的家业赔了个干净,只剩下老巢广西容身;而冯玉祥更惨,嫡系爱将韩复榘和石友三未战先降,冯玉祥措手不及,跑去山西求援,结果居然被阎锡山绑了票;至于战事,还用多说吗?当然,老蒋接连打败两个强敌之后,民国各门各户终于意识到了老蒋的能量,于是,反蒋势力大联合,各派推举阎锡山掌舵,跟老蒋进行决战——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中央争权,按说龙云事不关己,应该高高挂起,但是这也不是龙云自己想挂起就挂得起的,谁让云南紧贴着广西呢?打从上台之日起,龙云就跟定了老蒋,既然认了老蒋当老大,那老大的吩咐,总该是要听两句的——如今老蒋就吩咐他帮忙打桂系。其实要说龙云的担子也不重,因为桂系主力出去攻打湖南了,老蒋让龙云干的是抄后路的活——趁虚攻占广西,占了桂系的老巢,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担子也不好挑。龙云不是第一次出兵广西了,当年唐继尧执掌滇系的时候,他亲自领兵攻占过南宁,还跟新桂系对峙了好长一段时间——巧的是,同样也是趁虚而入,当时新桂系正跟沈鸿英余部纠缠不清,也就四五年的时间,龙云再一次奉命出兵广西,这次领兵出征的是他的义弟卢汉,情况又能如何呢?
  
  第一次滇桂大战,桂系采用的战法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甚至连省城南宁都不战而退,最后双方形成桂系攻城滇系守城的胶着局面;这次广西空虚,卢汉领兵征桂,刚开始也没碰上什么真正的困难,未几便兵临城下,包围了南宁——这次情况变了,桂系并没有弃城,而滇系必须攻坚。滇系这次的最大敌人倒不是桂系,守城部队虽然守得也很顽强,但真正让滇系寸步难行的是气候。西南多瘴气,按说云南人应该不怕这个,但是瘴气这东西可能一个地方一个样,云南人跑到广西,居然也是受困于此,滇军将士水土不服,加之气候恶劣,导致瘟疾横行,滇军将士打仗倒没死多少人,非战斗减员却是一批接着一批。西南地处边陲,文化水平也不甚高,当兵的都有些小迷信,刚来广西打仗,就碰上这多天灾,当兵的可能以为是神祗降罪,一旦如此,势必士气受挫,士气受挫,打仗就不利索,而越是打不开局面,就越容易想东想西,如此就产生了恶性循环。滇军将士围着南宁攻了三个月,守军坚强自不在话下,更要命的是,疾病流行,士兵士气消沉,打到后来也就是略尽人事了。
  
  攻城攻到士气低落,军无战意,基本已经输了一半,如果外面再给加把力,那就是输到底了。桂系主力虽然在中原大战中没占到任何便宜,没有完成预定规划,兵力也损失了不少,但是,回到广西的桂军对付滇军还是绰绰有余,9月(1930年)底,白崇禧领军回援南宁——正跟久攻不下的滇军对上。回援桂军跟攻城滇军激战两周,当然毫无悬念的,滇军不敌,于10月中旬退出广西。转年2月,残兵败将们回到了昆明,结果一清点,一整编,发现原先派出去的三个师共15个团只剩下了6个团,倒损失了六成,这场仗打得着实不上算。
  
  滇军将官觉得不上算,他们出去打仗打了大半年,吃辛吃苦不说,到头来一无所获;龙云更觉得不上算,这仗本来龙云其实兴趣就不大,只是碍于老蒋的面子,也是需要应付一番,没想到打的这般狼狈,更是觉得出外征战捞不着好。龙云在觉得不上算之后,准备借着整编军队的机会裁兵,提出了个“废师改旅”的方案,大概意思是滇军打仗也赔了不少,老百姓供着这些兵也挺辛苦,我也没兴趣去外头耀武扬威,军队呢,干脆也不要有师这个单位了,以后滇军最大的级别是旅。乍听起来,好像龙云是打仗打的情绪有些低落,想要缩编军队,一心一意搞建设了——当然,龙云具体咋想的,只有他自个才知道了,外人只能一猜,我们能把龙云朝好的方面猜,当然有人就能往坏的方面猜。
  
  往坏的方面猜的自然是被触动了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原先的滇军四个师长。既得利益集团总是不希望在手的好处被剥夺,甭管是为啥被剥夺——晚清时期维新派说要维新,一众顽固派不答应,理由千奇百怪,却能言之凿凿,其实讲穿了,不就是那点事吗?如今龙云要废师改旅,师长们虽然理由一堆,但真的站得住脚也没有,无非是觉得当不成师长了,权力被龙云剥夺了,心里不痛快罢了。也是,换谁都不能痛快,在外头打了败仗,碰了一鼻子灰,跑回来长官没有宽言抚慰,却说要降你的职,在外头受气也罢了,回家来还受气,这怎么忍得了?这个剧本在滇系上演过多次了——将领在外受挫,回来领导没给好脸子,几个人一合计,一生气,要找领导的晦气,当年顾品珍和叶荃如此,四镇倒唐亦如此,如今,想必也免不了这个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旧瓶新酒

  同一种情况短短数年出现了三次,而且,还都是在云南地面上,前两次我们还可以说是偶然事件,但是逮到第三次,再说是偶然恐怕就显得牵强了——那么,偶然中蕴含的必然又是什么呢?滇系原本兴盛一时,主导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两大重要事件,并在其后到达了顶点,成为不可一世的西南王,但是滇系自此走向衰落,巧的是,每一次以下犯上事件的出现,就标志着滇系一个阶段的结束,某种意义上说,此类事件是滇系兴衰的晴雨表。
  
  滇系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其一自然是顾品珍倒唐,唐继尧在护法战争后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身兼五省联帅——虽然有两省是充数的,在西南说一不二,顾品珍倒唐则标志着滇系在西南称王的时代彻底终结;其二是四镇倒唐,唐继尧在他最落魄的年头也不愿凑合,继续做着争霸中原的美梦,滇系虽今不如昔,但还维持了原先的尊严,而四镇倒唐则让滇系真正沦落为民国一个普通的地方派系;而其三,则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四师降龙事件,那此事又意味着什么呢?
  
  龙云上位后,跟唐继尧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投靠中央。滇系以前是谁都不吝,独来独往,地位超然,不属于民国主流派系,但是哪个主流派系都不在滇系眼里,两个字——牛逼,不过,唐继尧到了后期,牛逼就成了装逼,明摆着自己不行了,还不愿放下架子,但是不管是牛逼还是装逼,唐继尧终归是个硬茬子。到了龙云这,因为草根出身,没资历没威望,雄心气魄更是甭提了——龙云是硬汉,但这跟硬汉是两码事,因此,他也不做那个场面,安安稳稳的当小。不过,滇系的落魄也显而易见,拿两次滇桂战争来说,前次是唐继尧为自个争权——赢了输了都跟别人无关,但是到了龙云这,成了老蒋的打手,为人卖命,降格了。
  
  龙云倒也安之若素,仗打败了,也不挑,准备一门心思保境安民了,预备废师改旅,彻彻底底裁兵,以后不问外事了。唐继尧时代,历来是有条件就扩军,想尽了法子上外头去,而龙云呢,也就吃了一次亏,然后就彻底打算搞关门主义了。龙云这么干,自然被手底下的师长们认为是过河拆桥——可不是吗?刚打完仗,就想着把师长们废了,所谓改旅,旅长有屁个权力?团长都被龙云直接控制!说白了,不就是龙云要把权力收上去,搞一言堂吗?其实,裁兵也好,收权也罢,龙云这么干应该是兼而有之,他自己去广西带过兵打过仗,最知道对外扩张是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劳民伤财之外一无裨益,要裁兵也是情理之中;至于收权嘛,唐继尧为四镇兵谏,尸骨未寒,龙云想避免重蹈覆辙,也是自然之理。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越想避免,却越避免不了,甚至,来的更凶更猛,当年四镇兵谏如此,今日龙云同样如此。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此类事件如魔咒一般,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滇系身上发生呢?
  
  滇系强盛,靠的是武力,唐继尧一心问鼎中原,而云南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唐继尧逐鹿中原,因此,唐继尧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千方百计的对外扩张——而富庶的四川则是唐继尧最喜欢的狩猎场。因此,滇系的顶峰就是武力扩张的顶峰,就是军事实力的顶峰,当然,更是在外滇将实力的顶峰。滇系的顶峰虽然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唐继尧个人的顶峰,但也不单纯是唐继尧的顶峰,主强臣亦强,唐继尧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丧失对滇系的绝对控制,实力膨胀的在外滇将也随时可能从唐继尧的打手变成唐继尧的对手。如果在外将领顺风顺水,彼此相安无事,但是一旦遭遇挫折,麻烦就来了。顾品珍造反其实就是典型的例子,滇系通过武力征服达到了顶峰,与之同时顾品珍的实力也达到了顶峰,而当四川丢失之后,顾品珍跟唐继尧潜在的权利冲突就爆发了出来——当然,顾品珍敢于铤而走险,必然是以不俗的实力作为后盾。四镇倒唐虽然与顾品珍造反不尽相同,但细究起来,大同小异,只不过这次是唐继尧为了避免出现外战失利部将作乱的情形,而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但是,唐继尧下手不够狠,事情没有做绝,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酿成激变。这次眼看就要出现的四师降龙事件,背景与先前并无二致,外战失利,主公收权,部将不忿,终至激变。
  
  武力是把双刃剑,在击败对手的同时也在培养对手,如果不能有效克制,这把双刃剑就会反噬自身。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凡帝王发起对外战争,他们对将领就会严加防范,外战将领如果干的出色,就不免被帝王当成假想敌——倒霉的身首异处,比如岳飞、袁崇焕以及年羹尧;运气好的也不免被削职夺权,比如卫青;当然也有帝王们防范未成反受其制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司马懿。古代将领领军出征,大多战战兢兢,深怕龙颜不悦,酿出大变,为了防患于未然,也是想尽了办法,当年秦始皇灭楚,出发之前王翦大讨封赏就是一例——看似贪得无厌,实则暗示并无贰心;而曾国藩更是功成之后果断裁兵,消除清廷疑虑。内主外将,矛盾若隐若现,最终结局如何,还得看双方如何措置,举措得当,矛盾消弭于无形,举措失当,则难免鱼死网破。
  
  当然,以滇系为例,唐继尧两次遭遇大变,两次被逐,自然是举措失当之故,顾品珍之事缘其年轻气盛,威厚而恩薄,四镇之事则因其先急功冒进,而后处事不谨,平乱无方。那么,龙云在这个问题是处理的又如何呢?显然,龙云的第一步就走的有问题,他激化了四个师长——卢汉、朱旭、张凤春、张冲——跟他的矛盾,以至四师长以“清君侧”为名,于1931年3月10日发电倒龙。
  
  然而错误到此为止,龙云的危机应变能力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在得知事态紧急后,龙云以扫墓为名,离开昆明前往昭通——当然,他不能真去昭通,只是躲到了寻甸羊街避风头。自此,此事已与四镇倒唐有了质的不同——处于风暴中心的龙云安然无恙,这就给埋下了一个伏笔,接下来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四个师长驱逐龙云之后,首先想的居然不是斩草除根,而是直接开始讨论由谁取而代之,结果明摆着的,四个人战功资历都差不多,都认为自己够格,结果当然是谈崩了。谈崩了也就罢了,四个人闹到后来,居然提出重新把龙云请回来——更奇妙的是,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通过。然后躲风头的龙云居然就被四个师长请了回来,而龙云回来后,直接以以下犯上为名,将四个师长扣押起来,然后废师改旅,裁撤各师番号!当然,不久之后,龙云总算气消了,准备释放四个师长——当然军权基本是被削夺了,按说到这份上,应该都认小服软了,但还就有硬茬子,张凤春就当众顶撞龙云,表示对废师改旅的政策的不服,而龙云也不含糊,当面赏了一记耳光,然后将其继续关押,直至抗战爆发。
  
  此事完结之后,我们不免满腹狐疑,因为此事实在是奇,匪夷所思四字都不足道其万一。奇一:四师长倒龙之时,居然没有发个讨伐檄文,将龙云骂个狗血淋头,而竟然是以清君侧为名;奇二:在龙云出走之后,四师长居然没想将其赶尽杀绝,以免后患,而是直接开始讨论善后;奇三:四师长没谈拢之后,居然在明知道会倒霉的情况,又请回了龙云;这些跟寻常政变大相径庭的地方暗示了些什么呢?其实,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龙云完全控制了滇系,他有威信——四师长不敢口出恶言,脱逃之后不予尾追,争执不下又将其重新迎回,他也懂得摆弄平衡——四师长资历战功相若,竟至不分伯仲。
  
  以下犯上的戏码在滇系已经是第三次出现,这次是彻底的旧瓶新酒——龙云确实不如唐继尧霸气,但是他有比唐继尧强的地方——驭下之术,而这对一个政客而言,则比豪情壮志重要的多。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不防是防

  我们说过,龙云混过帮派,政客该有的心路算计,他都有,甚至,他比很多正道出生的政客更懂得笼络人心。以四师降龙一事而论,四个师长虽然造反,但口号却是清君侧,不敢说龙云的一句不敬之辞——照一般逻辑,都已然豁出去了,还不骂个痛快?四个师长没有骂娘,这说明了什么呢?四个师长吵完闹完之后,明知道要倒霉,但还是把龙云请了回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张凤春对龙云不满,龙云赏给他的却是一记耳光,这还说明了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平日里的龙云实际就是个江湖大哥,讲义气,明事理,摆规矩,把一众手下训得服服帖帖,甚至连造反都不愿恶言相向,更妙的是,平日里龙云一碗水端平的好大哥面目其实却是为了搞平衡,以防不测——当然,有福大家享的情况下,没人会以此为忤。正是如此,龙云才能在被胡若愚生擒的情况下靠手下挽回败局,才能在部将造反的情况下有惊无险——看起来偶然的事情,其实不正蕴含着这样的必然吗?
  
  龙云最终成功完成了废师改旅的计划,同样的,在他手底下,滇系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模范派系,龙云紧守门户,只是加强自己对滇系的控制,而对外事不闻不问——除非惹到他身上来,尽管日子如清汤淡水,但也平稳异常。云南百姓在这么个省主席的治下,倒也着实过了几年安生日子——不打仗,最受惠的其实就是百姓。中间当然也是小有波折,比如1935年初红军在江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辗转川黔滇,实施大范围战略转移——就是长征,既然红军到了云南地面上,龙云当然少不得要管一管。
  
  龙云不愿意招惹是非,对于红军的态度,一如既往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道上规矩,买路钱就不用了,你要是只想从这里过路,我也不难为你,但是你要想在这里生根,那就只能对不起了——红军当然只想过路,于是龙云也同样不予为难。当然了,表面上龙云还是要摆出一副全力剿共的架势——在老蒋面前,总是要装装样子的,但是,实际在龙云心里头,巴不得一枪不放,让红军赶紧离开了事,本来滇系跟红军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犯不着结下什么仇怨。因此,龙云兵也派了,人也追了,但不过是走个场面,跟红军真刀真枪干,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过,龙云确实会做人,在老蒋差点被红军围困贵阳之时,他的参谋长孙渡就率滇军忙着护驾了,也正因为此,老蒋对龙云的表现还是大加赞赏。
  
  相比较红军,其实龙云更加防备的是中央军,在云南军情危急的时刻,龙云两次拒绝中央军入滇——当然,是婉拒。老蒋追击红军,表面上看是剿共,实际是打算趁着这当口解决西南问题,以后我们会讲到,贵州的王家烈和四川的刘湘都中了飞刀,王家烈最惨,直接兵权被掳,都城被占,而刘湘虽然千防万防,却还是不免被蒋介石玩了出政治安川,但是龙云的云南为什么没事呢?还是那句话,龙云会做人。他从不会当面忤逆老蒋,老蒋让干什么,甭管他愿不愿意,一定出人出力——中原大战,他就出兵入桂了,此次追击红军,龙云也派兵追击去了——甭管他到底打了几仗,抬手不打笑脸人,龙云篱笆扎的牢,表面又是一团和气,老蒋纵使想发飙,但也找不到理由不是?
  
  后来1936年红二方面军路过云南长征,更加显出了龙云的精明。跟前次一样,老蒋再次命令龙云“剿匪”,按道理说凑合打一打也就行了,但是,上将萧克却多此一举,写信给孙渡,说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碰上这事,龙云怎么办呢?当年百日维新的时候,谭嗣同找到袁世凯,要他护驾保皇,诛灭后党,后来袁世凯把他卖了,后人都说袁世凯不是东西,出卖朋友,实际大家想一想,谭嗣同去找袁世凯,这对袁世凯意味着什么?政治上讲,这叫到了站队的关键时刻,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吗?袁世凯要不玩点狠的,指不定慈禧会怎么着他呢?这次也同样,萧克说咱别打,犯不上的,龙云也知道别打,但你都写了信了,还怎么不打?龙云要是不拿出点干货出来,老蒋会怎么看他?所以说,萧克上将聪明反被聪明误,越说别打越是会被打,你赖的着人龙云吗?于是,孙渡还真就跟红二方面军玩了点真格的,没办法,必须要向老蒋表明态度,站队问题,马虎不得。
  
  龙云的法子当然是对的,他对老蒋百依百顺,老蒋就不能对他怎么着,不出点什么事,云南就是他龙云的。有些自作聪明的,比如后面我们会讲到,贵州王家烈他媳妇万淑芬跟粤桂签了共保互助的条约,当然要说也没错,老蒋是不可靠,是得防一手,但是,老蒋这个档次的,你防得了吗?龙云就聪明多了,知道再怎么着都铁定不是老蒋的敌手,既然如此,那就当孙子当到底,当到老蒋都不好意思对他下手。当小是一门绝大的学问,很多政客不明白这个道理,硬是喜欢充能耐,老觉得得阴阳两手,顺一手,防一手,但是,对待大人物,最好的防备方式其实就是顺,道理很简单,你根本防不了,既然防不了,为何不顺到底?当然了,当政客的,都有思维惯性,都认为要不打无准备之仗,都认为不能把宝压在一家,都认为要狡兔三窟,一般情况下,这么想并没有错,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强弱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防备往往是徒劳无益甚至有害的,比如王家烈最后被老蒋拿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作聪明,想要防备老蒋。
  
  龙云确实不是开拓之主,他不能像唐继尧一样让滇系走出云南,但是,龙云却是个出色的守成之主,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能用最合理的办法来保住自己的地位,他能够控制住部下,他也能够应付好中央,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其实,老蒋对龙云并不信任,老蒋只相信自己的亲信——当然这也是跟老蒋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的,老蒋遇到的对手实在太多,不经营自己的小集团,他混不下去,但即便是老蒋这样素以宠用嫡系著称的人物,居然也对龙云一筹莫展。龙云实在是没有犯任何错误,老蒋找不到他任何毛病,虽然老蒋想在云南驻上他的亲兵,但却根本找不到机会,龙云防了吗?但龙云防住了,因为不防就是防。
  
  如果民国一直这么下去,当然龙云的云南王宝座只会越坐越稳当,但是,民国终究是个乱世,龙云能在内战期间保住自己的位子,日本人来了,他的权力底座却终于出现了松动。红军长征之所以没能动摇龙云的宝座,固然因为龙云措置得当,让老蒋无隙可乘,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红军意不在滇,仅仅是想过路,路过了也就过了,老蒋就再没理由让中央军入滇了。日本人来了,虽然云南地处偏远,看似平安无忧,但是云南在偏远的同时也是边疆,日本人要占领的也不单是中国,而是整个亚太地区,于是,在中国地图上偏远的云南在亚洲地图上就不再偏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便将其触角伸到了东南亚,与云南毗邻的缅甸一度成为了轴心国和同盟国较量的风暴中心——大家想必都听说过中国入缅远征军的故事,此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云南,很不巧的,跟缅甸相邻,于是,也就得到了日军的着意看觑。跟红军不一样,日本人来云南,当然不是过路的,云南是他们向印度扩张的据点,因此,他们的目的是占领,显然,光靠滇系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抵抗日军,因此,中央军也就有了顺理成章进驻云南的机会,于是,云南这个独立王国终于不再独立,于是,龙云的位子坐不稳了。
  
  事实上,早在云南被卷入战事之前,滇军早已被投入了抗战的洪流之中,只是,滇军抗战,对龙云而言有益无害,还能一了报国救民之愿,而云南抗战,对于龙云来讲,则意味着重重危机。所谓不防是防,其核心在于避免给老蒋举兵入滇的借口,但是,一旦老蒋真的举兵入滇,那么,不管防还是不防,龙云终将防无可防,事情是明摆着的,龙云不是老蒋的对手。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防无可防

  抗战爆发后,各地各部当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滇军同样也不例外,龙云毫无保留,将滇军主力编成第60军,由卢汉率领,投入抗战。卢汉是龙云的发小,一道拜师混帮派,一道做买卖,一道出事故,一道入川从军,龙云发迹后,卢汉也跟着沾光,成了滇系的二号人物。不过卢汉也并非对龙云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在政坛里打滚多年后,把兄弟虽然还是把兄弟,但到利益交关之时,情谊也就不过如此了——龙云废师改旅那阵,卢汉就打头造反了。后来虽说龙云又回来了,没多久气消了,也把卢汉放了,但是经此一事,兄弟情谊不免也就生分了,不过,这就是政治,甭管多深的感情,在这个染缸里一泡,都得变了色。当然,不管如何,龙云最信任的人还是卢汉,虽然把他的军职给掳了,但是碰上啥要紧的事,最先想到的还是卢汉,购置军械这样的事,也还是给卢汉办,乃至如今要出省征战,卢汉依然还是龙云的头号人选。
  
  卢汉出省征战,参与了两场恶仗,其一是徐州会战,其二则是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的名头不够响亮,知道的人也少,但是如果谈到血战台儿庄,大概大家就都知道了——谁不知道的扪心自问,还配当中国人吗?台儿庄战事就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台儿庄战役之所以称为血战,顾名思义,就是说战事极其惨烈,驻守台儿庄的孙连仲部跟矶谷师团几乎拼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打得极有血性,后来汤恩伯部赶赴驰援,里应外合,才重创矶谷师团——这也是国军正面抗战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仗。卢汉没赶上台儿庄血战,他到第五战区的时候,台儿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这当然不免有些遗憾,不过,仗还是轮上了。
  
  台儿庄大捷之后,蒋介石激动地有些忘乎所以,以为看到了正面抗战的曙光,有一就有二,再来一次呗,于是,也不管台儿庄为什么取得大捷,接下来还有没有条件大捷,总之,大肆增兵,想让李宗仁再打一次大捷。老蒋这不叫增兵,这叫添乱,说实在的,台儿庄能打一胜仗,实在是利用了日军骄狂之气,有些偶然,如今日军挨了一闷棍之后,已然打起了精神,对徐州形成了四面围堵之势,徐州本来就不是个用兵之所,平原地带,易攻难守,老蒋增兵,无非是给李宗仁撤兵增加难度。滇军就是这时候老蒋调来的众多援兵中的一支,既然来了,自然不能空手而回,少不得打一仗,而对手,则是受挫之后勇悍惊人的矶谷师团。
  
  矶谷师团在台儿庄被孙连仲和汤恩伯联手击退,这是日军侵华以来最大的挫折,矶谷廉介当然也知道害臊,知耻而后勇,重新进攻台儿庄,当然气势逼人,滇军着实没赶上好时候。卢汉将滇军布置在台儿庄制高点禹王山一带,这也是这片平原地区唯一的可以之据守的高地,说是高地,实际也就是海拔五六百米的小山坡,卢汉的战略目的是阻止日军渡过京杭大运河,从而进抵徐州。战斗毫无疑问的惨烈,丝毫不亚于台儿庄一期战事,日军的老套路,先用大炮轰击,而后坦克开道,再用步兵冲锋,三板斧,日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这是群拼刺刀之前退子弹,宁死不被俘的疯狗,而滇军虽然军械尚可,训练有素,仍不免显得吃力。日军不分昼夜疯狂的发动进攻,毫无停歇,一波接着一波,滇军战得异常辛苦,但是,滇军的勇悍丝毫不亚于日军,他们敢于冒着炮火冲锋,他们爬上坦克,用手榴弹进行自爆,于是,他们顽强顶住了日军连续不断的攻击。滇军在禹王山坚守长达20多天,全军38242人,牺牲13869人,受伤4545人,失踪430人;各级军官牺牲177人,受伤380人,其中旅长亡1伤1,团长亡5伤4,营连排长伤亡过半,当然矶谷师团妄图渡过运河进攻徐州的计划也落空了。
  
  滇军的苦战充分说明老蒋在徐州的增兵实在不够理智,再打下去,无非是拿将士的生命填坑,于是,李宗仁决定撤兵,放弃徐州——这显然是理智的。而滇军三个师在遭遇重大伤亡之后,缩编为5个团,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掩护兄弟部队撤离徐州,而后自己向武汉方向转移——当然,滇军完成了这个任务。徐州会战结束之后,龙云在云南继续征兵,新组第58军和新3军,与补充完毕的60军合组第30军团,由卢汉指挥,投入到接下来打响的武汉会战中。
  
  在武汉会战这个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事中,滇军的任务是配合友军在富水一线堵击日军第9师团的进攻——干得怎么样呢?除了完美二字之外,我想不出别的形容词了,滇军虽然是地方杂牌,但却显示出了比一般杂牌强悍的多的战斗力,在跟第9师团的较量中,他们创造了让日军在23天时间里追击20公里的奇迹。23天,20公里,而且请注意用词,是追击——这是冈村宁次下达的命令,让日军一天只能追击一公里不到,我们还能再要求更多吗?滇军成功将进攻汉北的第9师团堵住,要不是日军其余部队取得了突破,第9师团就该为这仗的狼狈而去买块豆腐以谢天皇了。
  
  滇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足以让每个国人感到满意,这样一支杂牌部队,能够在关键时刻与日军进行殊死较量,不计牺牲,屡屡完成任务,除了喝彩,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在整个抗战过程中,龙云对外输送40万兵力,牺牲10余万,力度之大,损失之重,足以令我们对这位云南王肃然起敬。但是,正如上节所言,滇军抗战对于龙云而言是了却报国救民之愿,功在千秋,名垂青史,然而,云南被卷入抗战,对于龙云而言就有说不出的苦涩了——1942年5月3日,日军攻占云南畹町及龙陵,夺取畹町800万吨战略物资,6日,日军渡过怒江,占领怒江以西地区,10日占领腾冲,滇西抗战于此正式开启。
  
  抗战以来,龙云的态度总体上自然是积极的,但是,龙云并不总是积极的,他同样也有消极的时刻——1938年底汪精卫入滇,活动龙云,龙云就表示如日军撤兵,和谈亦无所不可;1940年5月,龙云要求高荫槐将滇军由赣北调往湘西,意图伺机主和;1944年12月,在日军占领贵州独山后,龙云又曾试图通电拥护汪伪政府;当然,最终出于种种原因,龙云终究没当汉奸。对日本态度摇摆,而对中央军,龙云的态度则异常坚定——能拒则拒,滇西抗战以来,他竭尽所能排挤中央军,甚至在1945年冒充土匪抢劫美国军械,惹得老蒋屡次斥其跋扈。
  
  当然,中央势力渗入云南,龙云挡不住,而当龙云发现自己挡不住之后,他果断放弃了拥蒋派的假面——他不再对老蒋曲意奉承,对各派反蒋势力,他开始有意识的维护和接触,他不再排斥中共,不去镇压反蒋运动,甚至,他还在1944年底秘密加入民盟,总之,龙云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老蒋身边时日无多,他在给自己找后路。龙云的预感没有问题,事实上,即便龙云依然对老蒋百依百顺,在中央军入滇之后,他也会被毫无疑问的换马,对于老蒋其人,龙云虽谈不上知根知底,但也基本没看走眼。
  
  滇西抗战有惊无险,僵持两年,日军未能突破怒江,其后,中军开始反攻,并在1945年1月20日全面收复滇西——抗战走向尾声的同时,龙云对云南的统治也在走向尾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卢汉奉命率军到越南受降,如此,云南空虚,9月30日,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趁机发动兵变,10月2日,将昆明城内滇军尽数缴械,发动“驱龙事变”,而后免去龙云本兼各职,并被挟往重庆,自此丧失对云南的控制。
  
  龙云是地方派,他所作所想,不论是对日摇摆,还是此前对蒋顺从,抑或其后排斥中央,都只是为了保住云南王的位子,但是,老蒋的实力终究远甚龙云,在中央军找到由头入滇之后,龙云便最终防无可防,只是,龙云会束手待毙吗?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贵州篇

  自古云贵为一体,地理意义上称为云贵高原,而清朝时期有云贵总督,可见双方联结之紧密,讲完了云南,自然要讲讲与其渊源颇深的贵州。
  
  革命打了个转
  
  说到黔系,自然首先要提的人物便是刘显世。刘显世是兴义人,为当地豪族,其父刘官礼以办团练起家,后为清廷赏识,因功擢升,任知府,刘家在兴义有兵有权,有钱有势,当地豪绅大贾,乃至知县府衙,凡遇大事都需请决于刘家,堪称兴义的土大王。当然,刘显世从兴义的土大王要做到贵州的土大王,自然也是需要一点契机,而这个契机便是辛亥年间爆发的武昌起义。
  
  且说武昌首难,天下震动,贵州为西南边陲,清廷素来统治根基薄弱,革命党人自也想趁机发难。时任贵州巡抚沈瑜庆当然整日里惴惴不能自安,心里想着乌纱帽是保不住了,但又不想轻易投降,便病急乱投医,速召刘显世率部进入省城,为其羽翼。可惜的是,这刘显世还没来得及进省城,沈瑜庆的官帽就丢了,革命党和立宪派几个一合计,觉得贵州山高皇帝远,湖北都反了,贵州还不反他娘的?于是,两方就到沈瑜庆那请命去了——说是请命,实际就是威逼,沈瑜庆一看自己无依无靠,叛党势大,也不得不承认贵州独立。而贵州这一独立,自然官府衙门都得改组了,几方推举杨荩诚为贵州军政府都督,张百麟为枢密院院长。
  
  张百麟是当地同盟会首脑,但是反是造了,自己却没有云南蔡锷那样的威望,而要镇住场子,就必须要倚重贵州当地豪强。现在史书老是红口白牙的说革命党没出息,光想着妥协,其实,革命党也不想妥协呀,革命党的社会根基摆在那里,抽冷子闹一下可以,但是革命完了总得治理,老闹腾也不行啊,而真要谈到由乱而治,革命党也是两眼一抹黑,非得跟当地大佬妥协了不可。革命党这一妥协,晚清时代的牛鬼蛇神就全出来了,比如说我们戡乱未遂的刘显世,原是气势汹汹护驾去的,结果护驾自然是没护成,但部队却兵临城下了,革命党一看乖乖不得了,赶紧有福同享,有官同当,就任命刘显世为枢密院军事股长。
  
  这些地方大佬对清廷没啥感情,反就反了,也没啥,反正官照做,银子照拿,但是革命党这般懦弱,却也让他们起了夺权的念头。没多久,这帮老爷就把革命党给收拾了,杨荩诚被逼着离黔北伐了,负责省城治安巡防的同盟会要角黄泽霖被暗杀了,而杨百麟呢,则先去公务考察,考察回来以后就差点被暗杀,这下也就明白了厉害,灰溜溜逃了。但是即便连下杀手,这帮老爷也是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革命党这玩意,也不是光靠暗杀就搞得定的,所以一琢磨,觉得要找个靠山,他们想到的是云南的蔡锷,而派去游说的则是蔡锷的同学戴勘。
  
  戴勘跟蔡锷在留日期间就已熟识,私交甚笃,跑到云南后就对贵州军政府大骂一通,大意是这帮**臭未干的小孩毛都不懂,贵州如今乱成一团,见天有人被暗杀,又拍了蔡锷的马屁,说些只有松坡兄才能解民倒悬之类的奉承话,最后言归正传,要请老兄不辞劳苦,派兵入黔理乱。蔡锷一听此事,也觉得事态严重,但又不太相信革命党人真会见天闹乱子,但是老同学的面子又不能不给,犹豫再三,就派出了唐继尧前去贵州看看端倪。
  
  当然,地方大佬们想到去找蔡锷,同盟会自然也想到了,这戴勘和唐继尧前脚刚走,后脚钟昌祚就闻讯而来。此公自然也是极力辩驳,说蔡公不了解贵州实情,不要听信奸人妖言惑众,说贵州两派争斗由来已久,也不是朝夕所成,大家各扫门前雪,松坡公的大名,在下仰慕的紧,但还请思量则个。蔡锷为人公道,一听也有道理,确实不能听信戴勘一面之辞,而真跟革命党闹出了误会,大家面上需不好看,索性就跟钟某说的那样,不偏帮,看热闹。于是,蔡锷就传令出去,让唐继尧也别去贵州了,转道四川,然后去湖北探探虚实。
  
  唐继尧当时只是个管带,不大不小,在云南一时半会也出不了头,而其人又是心高气傲,想着这次以钦差身份入黔,几方面都得买蔡锷一个面子,说不得就推他坐了首席。要取功名,这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蔡锷让他去湖北,呵呵,唐继尧可不傻,湖北这地方水可深着呢,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了,眼前有这美差不干,难不成还去湖北讨脸色?唐继尧主意已定,跟蔡锷说前队已经入黔,如今势难改道,来都来了,还是去贵州看看为好。而那个刚游说完蔡锷的钟昌祚也知唐继尧入黔非同小可,赶紧拍马来追,但是,刚走到安顺就被暗杀了,至于说是怎么被暗杀的,被谁暗杀的,为什么被暗杀,相信无需我再多言了。
  
  这唐继尧一入黔,就立马杀字当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拔掉了军政府,干掉了一干革命党人,然后在旧派的拥戴下当上了贵州都督。同志们,唐继尧在云南算什么?现如今却当上了一省都督,可见人要走运起来,那真是转眼的事儿。这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当富贵送上门来,就得勇于伸手,牢牢抓住。就说唐继尧此次入黔,其实蔡锷后来都改了命令了,但是唐继尧知道生米煮成了熟饭,蔡锷也莫可奈何,更何况,自己出任贵州都督,对蔡锷也大大的有好处,将来有些什么事,不怕贵州不帮腔。唐继尧想得明白,关键时刻毫不手软,于是就抓住了机会,从一个小小的管带突然跃升成为封疆大吏,功名也由此发端。
  
  唐继尧毕竟是外客,旧派拥戴他,自然是希望他能重用旧吏,唐继尧自然也是投桃报李,重用这些拥戴有功的地方大佬,而新派人物则一无例外的遭到清洗。唐继尧上台后,最得势的就是刘显世,他被任命为贵州军政部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日领兵进入贵阳,是为了给沈瑜庆当保镖,没想到保镖没当成,自己却鸿运当头,兴义的土大王现如今跑到省城来显威风了。唐继尧是客,自己是主,客嘛,总是要走的,而他这个主岂不马上就成了正主?
  
  果不其然,唐继尧这都督当了一年半,就被袁世凯调走了,当然,唐继尧是升官了,由于蔡锷被调入京城,他就当上了云南都督。唐继尧在前年还是个扔大马路上没人认识的中级军官,没想到祖坟冒青烟,到贵州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成了云南的老大,这两年内到底连升多少级,真得拿出算盘划拉划拉。唐继尧青云直上,而刘显世同样不遑多让,在辛亥革命以前,刘显世不过是在兴义说一不二,没想到托了革命党的福,没两年他这官就从地方当到了省城,从兴义的老大一跃成为正儿八经由北洋政府钦命的贵州老大。当然,美中不足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刘显世虽然当了贵州老大,但却比别的省份低了一级,都督这个官衔被袁世凯撤了,理由是贵州太小,他只当了个护军使,这也让他略有些不满。
  
  刘显世一上台,就把他在兴义的那帮亲戚,族兄堂弟,亲家连襟,七大姑八大姨都搞来了,总而言之,就是把贵州省衙门,换成了兴义的那套班子,时称兴义系。该派系以刘显世为首、以刘显治、刘显潜等刘氏兄弟为骨干,以熊范舆(刘显治亲家)、何麟书(刘显治亲家)、张协陆(刘家家臣)、郭重光(贵州耆宿)为“四大台柱”,
  这一来,贵州就完全变成了刘家的地盘。刘显世的这帮人大多是满清遗老,跟刘家不是姻亲就是故旧,而治理嘛,也就是强调因循守旧,因此,所谓革命也不过是在贵州打了个转,现如今的贵州依旧跑在老路上。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得便宜卖乖

  刘显世刚把刘家的一众亲戚故旧搬到省城,板凳还没咋坐热,就碰到了一件为难事,那就是袁世凯称帝。刘显世就是个土财主,也就在贵州还成,要拉到全国,没人愿意多看他一眼,但是弱者也有弱者的活法,既然决定不了风往哪边吹,那就退而求其次,看看风向,想想走向。袁世凯称帝,刘显世就得表态,至于要怎么表态,刘显世当然要看看风向再说。
  
  袁世凯虽然最终被证明是纸老虎,但是不管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刘显世都惹不起,因此,刘显世刚开始还是给袁世凯上了几道劝进折子的,这种折子反正也就是千篇一律,搞不出啥新意,当然,刘显世也没想搞出新意,随大流就成了。不过,世界上的事通常是越想躲越躲不开,没过多久蔡锷就利用小凤仙的掩护从京城溜到了云南,然后就举旗护国了。贵州紧贴云南,不管是蔡锷想护国,还是袁世凯想平乱,贵州都在漩涡中心,刘显世自然不想卷进去,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赶上了,就不得不赌上一把。
  
  两个选择,护国或是保皇,要护国就势必要得罪袁世凯,保不齐就得打上一仗;而要保皇,自然就要跟蔡锷短兵相接,他奶奶的,这哪打得过?这道选择题可真不好做,刘显世这个头疼啊,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蔡锷,都有足够的能力把他生吞活剥,貌似选谁都难逃一死,这本账怎么都算不清楚。既然实力是本糊涂账,那就只能算算人情账了,这本账一算,刘显世明白了。袁世凯是谁?刘显世压根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交情了,而且,袁世凯貌似对他不太感冒啊,唐继尧在贵州当老大那阵,官职就是都督,而等自己接任了,就官降一级,成了个护军使,这明摆着袁世凯没把他放眼里嘛。但是云南方面就不同了,要不是蔡锷派唐继尧入黔,估计他现在还跟革命党耗着呢,更何况,唐继尧待他可不薄啊,直接把他提成副手,现如今他当上贵州的老大,归根结底还不是唐继尧的恩惠?既然哪边他都打不过,那就只能疏不间亲了,老子选护国。
  
  刘显世打定主意之后,发兵两路,一路由戴勘率领,前去攻川,而另一路则由王文华率领,兵出湘西。当然,此战的焦点还在湘西,袁世凯想由此直入贵州,后取云南,而护国军则想由此长驱直入,直捣武汉,于是,双方就在此战将起来。王文华一开始趁着袁军没到位,先行发难,打了袁军一个措手不及,击溃三个混成团,并攻取了黔阳、沅州、麻阳等八座县城;后袁世凯调兵反扑,又收复了沅州、麻阳;如果照此发展,自然贵州就危急了,所幸黔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此关键时刻,程潜在湘西组织护国军加入战斗,而桂军也从湘江直上,威胁衡阳、长沙,袁世凯见势不妙,赶紧收缩战线,客观上解了黔军的湘西之围。
  
  刘显世赌对了,湘西之围一解,贵州立安,从今往后,不管双方怎么打,都打不到贵州地面上来了。好事一桩连着一桩,被派去援川的戴勘虽然兵力有限没能在战场上讨得什么便宜,但过不多久袁世凯居然就一命呜呼了,而戴勘呢,则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兼军务会办。戴勘带领的黔军在整个护国战争中都未能前进一步,就在川黔边境上晃荡了,说是去攻川,打到最后也就是混了个自保,但是,现如今天上掉馅饼,仅仅因为戴勘参加了讨袁,所以就混了个省长,这运气,跟彩票中了头奖也差不多了。刘显世也知道黔军有多少分量,如今借着护国的东风,居然在天府之国混了个话语权,睡着了都得乐醒啊。
  
  不过,中头彩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怎么去兑现,而这就要看戴勘的能耐了。护国战争后,四川地面上有大概三股力量,一是罗佩金领衔的滇军,当时罗氏已经被蔡锷推荐为四川督军;二是刘存厚为代表的地方派;三嘛,自然就是戴勘的黔军。显然,戴勘要顺顺当当在四川站稳脚跟不会太容易,比如他是在重庆就职的,但是省会是成都,他要当省长,要军务会办,就得带着军队进入成都才行。罗佩金当时已经在成都就任督军了,按说督军就是一省的军事老大,但四川偏偏就特殊,还有个军务会办一职要跟督军分权,要说段祺瑞滑头,表面上看不偏帮,大家都有份,实际上就是要把大家的火给拱起来,最好是能撺掇着闹他一闹。果然,罗佩金就不满意戴勘来分他的权,并且勾结了同样对戴勘不满的刘存厚一块阻止戴勘进成都。戴勘自然不肯罢休,把这事跟他的老师梁启超汇报了,梁启超当时刚组了个进步党,党内就戴勘一个军事独苗,当然要帮学生把这事摆平了。梁启超的面子还是有的,派人去成都疏通了之后,总算罗佩金几个不能再作梗了,戴勘才得以带着熊其勋的一个混成旅进入成都。
  
  进个成都就这么麻烦,戴勘也知道要在四川立足,非得玩点手腕不可。其实,对目前这个局面最不满的是刘存厚,他也算在护国战争中出了把力,又是四川地方派,按说四川的大权怎么也该分他一大份啊,结果战事一结束,段祺瑞过河拆桥,居然让滇黔两派掌了四川的权,而他呢,啥都没捞着。刘存厚对罗佩金和戴勘两个,没有主观偏好,能少一个是一个,当日反对戴勘领兵入成,其实倒也不是厚此薄彼,只不过是罗佩金先到先得。刘存厚的心思,戴勘基本摸透了,他认为此人既然能跟着罗佩金拆他的台,同样也能跟着他拆罗佩金的台,因此,要解决四川问题,突破点就在刘存厚身上。
  
  很快机会就来了,段祺瑞嫌四川不够乱,怂恿罗佩金开了个缩编川军的成都会议,这会一开,罗佩金立马成了地方派的眼中钉。罗佩金这人也没脑子,目前局面这么微妙,川军众将本就对外人掌川心存不满,他却自己送上门去触霉头,好像是不捅这个篓子还不痛快,这不是犯贱吗?戴勘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跟刘存厚攀起了交情,扇阴风点鬼火——罗佩金这人野心可不小啊,你看他脚还没站稳呢,就想着把你们川军给裁了,再过些时候,还不把咱几个都踢了?我看你可不能退缩啊,不跟他别过这个劲来,以后咱还混吗?我看咱还是联手,只要你把罗佩金给逐出去,我就保举你当军务会办,戴某人说话,向来说一不二,说到做到。刘存厚一听,是这个道理,还是九兄(戴勘号锡九)够意思,罗佩金这个混蛋,老子他娘的干了他!
  
  当然,大家想必都明白戴勘是个什么心思了,他也就是撺掇刘存厚跟罗佩金干,到时候鹬蚌相争,还不是他渔翁得利。果不其然,刘存厚听信他的鬼话,跟罗佩金干了一架,双方大战7昼夜,罗佩金不敌,只得退出成都。那刘存厚立了功,是不是该受赏呢?屁咧,这次戴勘捞了个钵满盆满,本来是四川省长兼着军务会办,这回干脆把四川督军也给兼了,出了大力的刘存厚则赔了夫人又折兵,军务会办没捞着,干脆自己川军第二师师长的职务也被中央掳了。
  
  戴勘是得了便宜卖乖,刘存厚跟他讨官,结果他说刘存厚私自发动兵变,本已是罪大恶极,中央现在要查你,能不追究你的责任就给你面子了,还要当官?刘存厚听了这话,那是火从心起,恶向胆生,他妈的戴勘,你给我等着!虽说政坛无信义,但是戴勘这么干,确实有些不地道,也不怪刘存厚生气。罗佩金虽然走了,但是戴勘要真正握住印把子,还得将这个恨不能将其食肉寝皮的刘存厚给料理了,那么占了大便宜的戴勘能不能料理了刘存厚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有进无退

  且说戴勘撺掇刘存厚跟罗佩金干架,自己干了票无本买卖,大赚而特赚,但是,戴勘未免算盘打得太精,想把四川这盘菜独吞,连残羹冷炙都不愿给刘存厚留点,如果自己实力足够压服刘存厚倒还罢了,问题是,他有这个硬实力吗?我们知道,戴勘带进成都的也不过是一个混成旅,而且,他还是客军,四川地方派本就对外人在自己地面上耀武扬威极端不满,现如今他耍了刘存厚,也就是开罪了地方派,而跟地方派站到对立面上,这印把子恐怕也握不牢。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戴勘在四川本就毫无根基可言,现今靠耍弄点阴谋诡计得了便宜,只能说暂时性的站住了脚,但是,真要在四川长期混下去,光有虚的,没有实的可不成,戴勘这么没耐心,实在是犯了大忌。戴勘表面上混的挺威风,人模狗样的,实际上早已经危机四伏,就说刘显世吧,一开始当然为戴勘感到高兴,但高兴完了呢?高兴完了当然就感受到戴勘给他造成的威胁了,在历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叫功高震主。如果戴勘真能在四川长期混下去,那当然刘显世眼不见心不烦,一旦混的不顺,被赶出来了,那戴勘在贵州地面上往哪摆?一山容不得二虎,真要跟刘显世闹起来,自己能有几分胜算?我们说,混政治的,不能光看着眼前,得走一步想三步,把问题看深看透,戴勘显然一时得意忘了形,骨头轻的要飘起来了,他也不想想这么快就把刘存厚一脚踢了,他在四川能混的安身?万一混差了,自己还有后路吗?
  
  戴勘可能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桂系、滇系都出现过,我们刚讲过的滇系,顾品珍不就在四川混惨了然后造了唐继尧的反吗?而桂系更不用说了,那么多军队,一旦省外地盘不保,不就得窝里反吗?陆荣廷、沈鸿英和李宗仁这三派怎么闹起来的?还不是因为广东被陈炯明给占了,广西不够分了?就算是黔系本身,不久后这一幕也将上演,我们先做个预告。这些现象说明,一旦地方军阀开启了对外扩张的过程,那就只能有进无退了,因为扩张需要军队,而军队需要地盘,地盘则需要掠夺,一旦抢不着了,那就是僧多粥少,各股势力非得分个高下不可。所以,对外扩张就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关不上,而要强行关上,那就得把对外的扩张战争转移到对内的争霸战争中来,一句话,打是免不了的。
  
  好,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戴勘和刘存厚的问题。刘存厚被戴勘涮了一干净,别说好处没得着,还往里倒贴,更要命的是,这要传出去,他的脸往哪搁呀?因此,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面子,这个场子非得找回来不可。不过,戴勘虽然兵不多,但刘存厚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刚跟罗佩金打完七天七夜的巷战,损失惨重,最近又得应付中央那帮来查问事端的官僚,少不得要打点一番,即便是要报仇雪恨,好歹得缓口气再说。敌所不欲,我必取之,戴勘自然知道刘存厚不能放过他,也知道时间拖长了对他这个外客不利,所以就想借着刘存厚元气未复之际,打个措手不及,从此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要打仗,就得有借口,当然借口总是好找的,北京城最近出了大乱子,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而张勋则以调和为名,领军进京,现下已经重新拥立了溥仪,而刘存厚虽然护驾无功,但也被钦点为四川巡抚。戴勘一看,来的正好,刘存厚这不是张勋逆党吗?讨伐之!当然,戴勘的兵力委实不足,即便是大失血的刘存厚,也能将他的黔军团团围定,而戴勘无奈,又使出了大招——许愿离间,找来了罗佩金当帮手,而川军自然不是滇黔联军的对手,不敌败走。戴勘一看,机会难得,要斩草除根,就率领黔军追了出去。
  
  戴勘注定是要灭亡的,因为他太不知好歹了,孙子有云,穷寇莫追,戴勘不听古训,认为刘存厚已成惊弓之鸟,一路上势必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此时不趁势追击,更待何时?戴勘跟刘存厚提前破脸,我们说已经是战略失误了,现在不知轻重的贸然追击,则犯了严重的战术失误,事实证明,接连犯下两个大错的戴勘尝到了恶果。刘存厚虽然战败,但并没有溃败,他也料到可能会有追兵,因此提前在半道伏下了一支兵马,而戴勘,则很不凑巧的碰上了这支伏兵,于是乎,得势不饶人的戴勘被川军击毙,而老大一死,黔军自然崩盘。
  
  戴勘的富贵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刚独揽四川军政大权,就因为过于轻纵而送了性命。中国的政治哲学强调恬淡谦冲,处事预留后路,老子也说祸福相依,可见一味用强是取祸之道,戴勘先是想好处独吞,后又想斩草除根,事事无不用强,最终身死异乡,也就不足为奇了。戴勘一死,黔系依靠偷鸡摸狗,使奸耍诈混来的地盘也就保不住了,从4月底独掌三印到7月底万事成空,黔系的美梦只做了3个月,但是,有梦可作至少也说明黔系混的还不错。
  
  戴勘一死,黔系又重新回到一穷二白的原点,刘显世自然对这个结果非常伤心——其实,黔系是黔系,刘显世是刘显世,戴勘真要发达了,刘显世还降得住他?刘显世可能还没想那么长远,他只是觉得原本已入彀中的四川以这种方式丢掉未免有些可惜,但是自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跟着滇系有糖吃。要黔系独立去开疆辟土,那显然是不可能,但是有滇系罩着,说不好就能打打秋风。因此,当护国完了没多久,老上司唐继尧打出了护法靖国的旗帜,准备接着去四川抢粮抢钱抢地盘时,刘显世二话没说,就跟着干了。
  
  刘显世说了,此次出征,就是为戴勘报仇去的,头可断,血可流,面子不能丢,戴勘兄弟被四川那帮小子暗算,死的不明不白,这次怎么也要讨个公道;当然,四川比咱贵州有钱多了,抢下了四川,弟兄们就发财了,一句话,干啊。这次领军出征的是护国战争中在湘西之战中大出风头的王文华,也就是刘显世他外甥,前次风头是出了,但是没好处,反倒是让戴勘拿了大头,这次出兵川东,既要出风头,又要拿好处,一个都不能少。
  
  上文我们已经说过了,川黔滇靖国联军又一次占了四川,为了避免出现上次戴勘和罗佩金争权的闹剧,地盘得分清楚了,黔军拿到了川东的重庆,而滇军则进了成都。物是人非,护国战争中也是滇黔两军入川,但是黔系的戴勘前一阵死了,而罗佩金也被唐继尧给掳了;现在则是一代新人换旧人,黔系换成了王文华,而滇系换成了顾品珍。护国战争后是川黔滇的三角矛盾,而护法战争后,滇黔各守其份,倒也相安无事,主要矛盾变成了川军和客军的矛盾。
  
  王文华是刘显世的外甥,本来亲不亲,一家人,由他当黔军总司令,是再稳妥不过了,但是所谓政坛无父子,至于甥舅,就更别提了。刘家在贵州有地位,但是王家可也不差,王文华混到今天这个份上,可不是靠着舅父的荫庇。王文华也是兴义人,他的一众亲信同样大多来自兴义,同是兴义帮,但此兴义非彼兴义,刘显世的是旧派,而王文华的是新派。这对甥舅因为新旧对立,已经有些互相看不对路了,好在王文华新得了重庆,双方不在一处,倒也不能闹得太过,但是万一王文华把重庆丢了呢?对外扩张本就是有进无退,即便是甥舅,也逃不过这个劫数。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甥舅相争

  刘显世把他的刘家衙门从兴义搬到了省城,经过几年经营,以为从之以后贵州就是兴义,以后凡事都需决于刘门了,但是,就在他的兴义旧派垄断了贵州大权之时,却有个新派已经虎视眈眈。新派的头目是王文华,也就是刘显世的宝贝外甥,王家也是兴义豪族,其胞兄王伯群是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厦大的创办人,在民国,有对兄弟跟王家兄弟非常相似,那就是湖南的汤化龙和汤芗铭兄弟——都是大哥从文,小弟习武。刘家在贵州虽然显赫,但说穿了也就是个土财主,影响力再大,也只是在贵州,王家就不同了,王伯群最近几年虽然混的有些颠沛,但是跑到哪都能去上流社会的社交圈转转,有的就是面子。
  
  王文华早年秘密加入同盟会,大小算个革命党人,但是也就是挂个牌罢了,真到了利益交关的时候,他可想不到自己还有这样的牌号。王文华是跟着刘显世一道进省城的,后来贵州新旧两派相争,唐继尧入黔理乱,王文华就作为刘显世部队的先锋官出迎唐继尧,顺道还把革命党人赵德全给灭了。大家一定纳闷了,王文华这个新派怎么看得出新来?他还是踩着革命党人的尸骨上位的,跟刘显世有啥区别?大家不要着急,其实王文华本人一开始确实不新不旧,只信实力,但是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他这样的年轻人,各方面还远未定型。
  
  王文华是借着迎接唐继尧的东风开始崭露头角的,而他开始发迹同样也是因为唐继尧,只不过这次是送别唐继尧。唐继尧回云南当都督之后,王文华重组了黔军六个团,并大量启用唐继尧留下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生,从此开始在军界腾飞,而护国战争的爆发则给了他一战成名的机会,湘西一战,初时居然击溃北洋军三个混成团,这对于向来声名不显的黔军来说,算是相当够分量的成绩了。1917年,王文华组建了贵州第一师,而该师的成立则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就标志着王文华真正有了和刘显世分庭抗礼的实力。王文华的骨干力量是士官生,代表人物有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张春圃、李毓华以及王纯祖等人,大家不要惊讶,没错,日后在国民党军界大红大紫的何应钦当年正是王文华的小弟,而且,何应钦还是王文华的妹夫。
  
  王文华宠信士官派,这就是新的表现,当时主流军界以保定系为首,而西南军界呢,又以XX讲武堂的学生作为基础,因此,留洋派在当时还是个新鲜货,当然也为主流军界所忌。比如,段祺瑞就很看不上士官派,当年段祺瑞召集督军会议,贵州代表是王文华和刘显治,结果老段一听说王文华大用士官派,就跟见了邪魔外道一样,居然给王文华奉上了名菜一道——闭门羹,没让他列席会议。王文华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种委屈,本来他对北洋系和国民党并无主观好恶,段祺瑞玩了这么一出,可把王文华给惹火了,段祺瑞你丫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你不让我开会,老子也没想开会,结果王文华半道去了上海,被孙中山一番慷慨陈词所动,愤然摁下指印,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重用士官派,又加入了中华革命党,王文华不管是治军还是为政,都新的可以,因此,理所当然的,以王文华为首的兴义派就被称为新派。新派以年轻人为主,从小学的都不是孔孟之道,而是格致算学,因此,破旧立新就是这帮年轻人成日里所想所说的东西。新派和旧派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政治倾向,旧派偏向北洋系,而新派则偏向孙中山;二是对待滇系,旧派自然是唯唐继尧马首是瞻,也觉得跟着唐继尧混确实有甜头,而新派则对唐继尧不以为然,他们不愿意当唐继尧跟班,总想自立门户;三是财政问题,而说到钱,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反正就是新派和旧派都想多拿钱。有此三事,加上王文华也确实翅膀硬了想单飞,新派就跟旧派有些水火不容,而民八事变就是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所谓民八事变,顾名思义,就是民国八年爆发的事变,此次事变的核心就是财政问题。新兴义系跟上海华侨振业实业公司谈妥了一宗从重庆经贵阳至柳州修筑铁路的条约和借款条约,当然,这笔买卖提交贵州议会的时候被否决了,至于为啥被否决,原因再简单不过,那就是旧派见不得新派好呗。王文华当然火大了,他觉得是旧派存心给他难堪,当然,他也不是好惹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能用议会跟我作对,难道我就缴枪讨饶了?新派搜集了一堆黑材料,主要就是针对贵州财政厅营私舞弊,王文华在报纸上登广告,宣称要把财政厅这些年的非法勾当一一曝光。更牛逼的是,王文华还组织了几百个黔军伤残到财政厅去逼饷,光去衙门闹也就罢了,这些人经常三五成群,隔几天就到财政厅厅长张协陆家里去闹,当然也不是空手去,随手还带些棍棒啥的,要是张协陆不给他们个满意答复,这些棍棒就是用来打砸抢的。这还不算完,何应钦组织了暗杀团,要给那些反对派一点颜色瞧瞧,同志们,财政厅的都是文人,秀才遇到兵,那啥来着?
  
  这事越闹越大,到最后几乎不可收拾,财政厅官员陈廷策就被暗杀团瞄上了,还好,暗杀团可能也没真想杀他,只是让他受了点伤,最惨的就是张协陆。张协陆家里见天就几个凶神恶煞的伤兵前来讨债,稍微不顺心了,还要大肆破坏一番,家中老母妻儿不甚其扰。更要命的是,好像这些伤兵一点没停手的意思,今天应付完了一批,明天又来一批,不带重样的。你说伤兵来闹事,你怎么处理?要是不给,那帮人就耍横,要是给了,又是一批接着一批,张协陆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差事办不下去,张协陆就想辞职,当然,财政厅现在是火山口,没人愿意去,辞职就通不过,张协陆一看活着也没指望了,还是死了算了,干脆服毒自尽,求个家中安宁。张协陆另外留下遗书六封,主要就是劝刘显世和王文华这对甥舅看在自家人面上,看在贵州父老面上,各退一步,息争言和,并劝刘显世还是下野算了。张协陆被逼自杀,贵州政界更是一片大哗,省议会议长张彭年率先开溜,然后各首要人物纷纷离黔避祸,这就相当于旧派向新派讨饶了。
  
  从民八事变看来,新派虽然沾个新字,但到了争权夺利的当口,还是老一套,甚至,还青出于蓝。大家看看新派用的都是什么招,要么就是宣称要登报曝光丑闻,要么就是派伤兵团上人家门口闹事,要么干脆就玩暗杀,可以说,阴招损招狠招啥都用上了,大家想想,难道新派上了台就能比旧派强哪去?还不都是一路货?为了争权夺利,甥舅闹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斯文丧尽,王文华不把刘显世当舅舅,刘显世看来也没把王文华当外甥,这出家庭闹剧算是让人开了眼了。
  
  当然,新旧两派之争虽然在民八事变中开了个头,毕竟王文华此时人在重庆,尽管闹,也闹得比较离谱,但毕竟还没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但是,看完了王文华对刘显世使用的手段之后,我们还能相信王文华至少会顾忌社会影响,不至于对舅舅使刀弄枪吗?同志们,王文华是何等样人?冲动自负而又极端,要是把他惹急了,什么事干不出来?当然,这出甥舅主演的大戏也快到**了,因为我们上文在介绍滇系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滇黔联军想在四川当太上皇的梦想破碎了,熊克武去而复返,联结刘存厚、刘湘打了个反击战,不单顾品珍和赵又新的滇军溃败了,在重庆的王文华黔军也败了。败了的顾品珍回到云南就打了唐继尧一梭子,那么同样也败了的王文华会怎生对待他的亲舅舅呢?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外人得利

  王文华和刘显世这对甥舅,表面上挂着新旧之争的牌子,实际上根本没那么复杂,说穿了也就是争权夺利,这俩不在一处时就已经闹到了水火不容,民八事变时就把脸皮给撕了,现如今王文华在重庆失势,猛虎要归山,接下来要发生的自然也可以想见了。果然,王文华盘算了一下,觉得重庆势难再夺,为今之计,只有领军返黔,但是他已经跟刘显世闹到了这种地步,想要安安生生的回去是不可能了,只有先下手为强,干票大的。
  
  就在黔军川战失利之际——当时攻打黔军的就是日后我党的军神刘伯承,王文华召集一众亲信,如卢焘、谷正伦、朱绍良以及胡瑛等人在重庆开会,详细讨论新派的出路问题。当然,出路是显然的,只有回贵州清君侧,除谄佞,实际就是放逐刘显世,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行动。最后反正是讨论半天,拟出了个条程,然后王文华觉得可行,最后就依计而行了。王文华终究还知道廉耻,觉得对亲舅舅下死手,面子上需不好看,传出去自己也得个以甥逐舅的骂名,所以,王文华觉得自己不能亲自参与争权,要找个清静去处避嫌去,然后王文华就带着这么些年从重庆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数目不菲,到上海看好戏了。
  
  王文华躲了清静,计划就交给手下人实行,此次夺权计划,玩的是里应外合,突然袭击,坐镇贵阳的,自然责任就尤为重大,非得是个帅才不可,大家应该知道是谁了,没错,就是何应钦。何应钦没跟着王文华到重庆逍遥自在,这几年一直待在贵阳看场子,就等着有机会露一手,帮他的小舅子夺下这片江山,而今机会终于来了。1920年10月下旬,谷正伦让孙剑锋带领警卫营秘密返回贵州,兵力到位之后,何应钦于11月中旬发动了雷霆一击。
  
  第一步:缴械。自从黔军在重庆受挫,刘显世就预感到事情不妙,也加强了贵阳城防,但无奈敌暗我明,刘显世根本号不准王文华的脉,但自己的一举一动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于是,他调来加强城防的3000游击军还没醒过味来,就被警卫营给缴了械。
  
  第二步:杀人。发动政变总是要杀个把人立威,当然,要杀的人也得好歹够分量,杀几个龙套也震慑不了对手,这回何应钦杀的人很重量级,旧兴义系四大台柱之一郭重光。民八事变中张协陆被逼自杀,这次民九事变干脆郭重光直接被他杀,四大台柱已去其二,其余两个熊范舆、何麟书一看又是自杀又是他杀的,心里发毛,赶紧溜号保命要紧。
  
  第三步:逼宫。其实已经不用逼了,刘显世眼见着军队被缴械,亲信又是被杀又是开溜的,旧兴义系几近崩盘,这个官怎么也该让给宝贝外甥当了。于是,刘显世宣布下野,逃往云南避祸。
  
  第四步:善后。卢焘、谷正伦在刘显世下野之后回到贵州,卢焘代理黔军总司令,贴出安民告示,而何应钦则操纵议会选出了个傀儡任可澄当省长。
  
  自此尘埃落定,旧派被新派全面击溃,新派全面控制了贵州大局,就等着老大王文华回来主持大局了——可惜的是,王文华已经回不来了。
  
  王文华为了避嫌,独自跑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躲太平,还随身携带巨款,这样的微妙时刻,又是这样的微妙人物,王文华要是不出点事,还真的对不起这出戏了。按道理讲,贵州局面大定,王文华也该早回地方速定大计了,但是王文华敢做不敢当,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愣是一直待在外地。王文华去了上海后也没干坐着,在年底跑去广州见了孙中山一面,当然,王文华也有自己的考虑,此次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不好就惹毛了刘显世的主子滇系,到时候闹起来,他也没有胜算,这次去见孙中山,就是要争取外援。去完广州去浙江,这次他是去见卢永祥,传达孙中山北伐的指示,当然,卢永祥可对孙中山的指示没兴趣,此次浙江之行也就不了了之。然后王文华又去见了周素园等贵州名宿,邀其一同返黔共谋大业。总之,王文华虽然人在外地,可一点没闲着,一个字,忙。
  
  王文华在这当口毫无顾忌的四处活动,好像一切尽在掌握,谁也不能拿他怎样了,但他一定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料理了旧派,而别人也盯上了他这个新派。盯上王文华的是袁祖铭,此公也是黔军重要将领,当年也是跟着刘显世一道进了贵阳,后来就一直率领黔军在外省活动。袁祖铭在1918年初被王文华遣去成都攻打刘存厚,表现不错,拿下了成都,但是袁祖铭立功之后一时不防,犯了王文华的忌讳,他居然越过王文华这个黔军总司令,直接向刘显世报功,自任黔军第二师师长。袁祖铭跟刘显世私下里眉来眼去,这就让王文华大动肝火,直接夺了他的权,把他调为参议——而这次自然是结下了梁子。王文华和刘显世争权,袁祖铭一直在冷眼旁观,当然,他是在等待机会。
  
  如果王文华早日返黔或是太太平平找个僻静地方待着,袁祖铭也找不到机会,但是王文华既要待在外地,又要到处转悠,生怕别人不认识他,这就是在自寻死路。当日民八事变的时候,新派将贵州闹了个底朝天,官僚们人人自危,有不少人还逃出去避难,这些人中就有前贵州议会议长张彭年,而他避难的地方,很不巧,就在上海。张彭年对王文华自然是恨之入骨,也早就在注意王文华的一举一动,可惜就是没个帮衬,而袁祖铭就找上了他,俩人一合计,觉得王文华是自作孽不可活,不把他干了,他们还有脸继续混吗?
  
  1921年3月16日,王文华在上海一品香正享受口乐之福,进来了俩刺客,接下来自然是乒乒乓乓了。王文华这一死,可了不得,新派群龙无首,自然要推举出个首席出来,但是大家也知道,新派的骨干都是士官派的年轻人,大家资历战功都差不多,难免就谁都不服谁,于是就闹了起来。五个旅互相看不顺眼,今天一大吵,明天一小吵,把袁祖铭看乐了,觉得这帮小毛孩不长进,死个老大就跟天塌了似的,难以成事,于是就向北洋政府告贷20万大洋购买军械,并借了当时湖北都督王占元一个纵队的兵力,准备从武昌出发,领兵安黔。
  
  但是,袁祖铭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武昌跟贵阳之间还隔着别的省,四川嘛,自然对黔军恨之入骨,肯定不让走,而湖南呢,又在搞什么自治,不想惹麻烦,于是万事具备,只差路线,但就是这个路线把袁祖铭难住了。袁祖铭生就的脸皮厚,对外界的非议也不太放在心上——他是借助客军入黔,自然惹来了贵州人的不满,但是非议不非议的无所谓,装没听见就成,这个行军路线可是个现实问题,无奈的是,似乎他还解决不了。军队是借的,一时半会又走不了,于是,这次行动就半道搁浅了,军队也过不多久解散了。
  
  不过,袁祖铭虽然此次进军遭遇了麻烦,但好在贵州并不太平,这些小爷可得折腾一阵,而要照这么折腾,袁祖铭是想不发达也不可能啊。甥舅相争,如今又是新派内争,但是争来争去,到最后要得好处的,看来还只能是外人袁祖铭。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113 12345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