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下载禁书——《新发现的周恩来》doc格式

取消高亮

下载禁书——《新发现的周恩来》doc格式

《新发现的周恩来》doc格式,请翻墙下载

下载地址一(文件名——司马 欧阳:新发现的周恩来.doc)
https://skydrive.live.com/P.mvc#!/view.aspx?path=%2F.Public%2F%E9%83%A8%E5%88%86%E6%96%87%E4%BB%B6%E5%9B%BE%E7%89%87%EF%BC%88%E5%90%AB%E7%BD%91%E8%AE%AF%E5%8F%82%E8%80%83%E7%AD%89%EF%BC%89%E6%9D%90%E6%96%99%2F%E9%83%A8%E5%88%86%E6%96%87%E4%BB%B6%E5%9B%BE%E7%89%87%EF%BC%88%E5%90%AB%E7%BD%91%E8%AE%AF%E5%8F%82%E8%80%83%E7%AD%89%EF%BC%89%E6%9D%90%E6%96%99^501^6--201009%E6%AD%A2%2F%E5%8F%B8%E9%A9%AC%20%E6%AC%A7%E9%98%B3^7%E6%96%B0%E5%8F%91%E7%8E%B0%E7%9A%84%E5%91%A8%E6%81%A9%E6%9D%A5.doc&cid=c61b9a6cc0344638&sc=documents

下载地址二(文件名——《新发现的周恩来》.rar)
https://1984bbs.org/redirect.php?tid=3218&goto=lastpost

下载获得的是繁体字的doc文本,如你要看简体字,按以下操作进行转换:
用word打开文件,点击菜单“工具”————“语言”————“中文繁简转换”————”繁体中文转换为简体中文“。
或者在工具栏有一个”简“字,点“简”————“转换为简体中文“。

[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6-26 21:43 编辑 ]

TOP

《新发现的周恩来》上下册

http://www.mirrorbooks.com/news/html/00/n-6500.html明镜网

《新发现的周恩来》依据众多知情人的口述和档案材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并对诸多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量的史实考证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看法与思路。诸如建国伊始,毛泽东就想拿掉周恩来,而取代周恩来的人选一直以来则是邓小平等等。

书名拼音:Xin Faxian de Zhou Enlai
作者:司马清扬 欧阳龙门
页数:1160
出版社:明镜
出版时间:2009.12
书号ISBN:978-962-8744-15-2
定价:US$52.00 (包含邮杂费)



内容提要

周恩来作为中共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人物,对于中共的创建,政权的夺取以及执政,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周恩来的兢兢业业的形象,非常符合世俗的道德传统。特别是去世后的周恩来,又被中共树立为道德楷模,被请上“神坛”。而在当今互联网上,又有人把周恩来打入 “地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是非功过。”本书用大量的史实来论证周恩来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周恩来是否真的是“参天大树护精华”?周恩来的检讨到底是为谁而作?周恩来在建国后什么时候成为真正的大管家?在打倒彭德怀,打倒“彭罗陆杨”,打倒刘少奇,逼走林彪等中国建政以后诸多重大事件里,周恩来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至于令人“谈虎色变“的中共中央专案组,周恩来在其中的角色到底如何?”批林批孔“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真实关系如何?
“新发现的周恩来”依据众多知情人的口述和档案材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并对诸多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量的史实考证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看法与思路。诸如建国伊始,毛泽东就想拿掉周恩来,而取代周恩来的人选一直以来则是邓小平等等。
周恩来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作为一个无法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人-一个“政治家”而存在。而这个存在,是有代价的... ...本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立体的,完整的,真实的周恩来形象。


周恩来在大搞个人崇拜中的首创性
周恩来搞个人崇拜注重娱乐性与艺术性
在崇毛的同时贬损自己
中央文革小组,中央文革碰头会
周与中央文革小组以及江青的关系
周恩来的叛徒情结
周恩来是中央专案组的实际负责人
红卫兵是周恩来抓叛徒的“冲锋队”
专案组的证据与周恩来的指导
保护与解放老干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毛泽东
假象或隐情
“周恩来保人”的真相
刘少奇的冤案与周的参与
协助毛把刘少奇置于死地
在事过境迁之后抛弃陈毅
彭德怀的冤案与周的责任
毛,刘冲突是贺龙遭整肃的根本原因
周恩来负责实施整肃贺龙的决定
周恩来与清查“五•一六”运动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的起源与瓦解
周恩来与中央文革在清查“五•一六”中的密切合作
外交部的清查 “五•一六”运动


作者简介

司马清扬:曾用名蓑笠翁,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在网络和电子杂志诸如“记忆”等上发表多篇文章,计有四十多万字,曾经被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书籍引用,专长于中共党史,特别文革时期的研究,被“亚洲周刊”评价为对“林彪一案”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者之一,参与过明镜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林彪”的编写。

欧阳龙门:在美国从事信息技术工作。业余爱好中共党史,尤乐于为中共官方党史拾遗补缺,纠错澄清,使之更加完善,全面。偶有帖子发于网上,也参与过明镜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林彪”的编写。





[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6-26 21:44 编辑 ]

TOP

舒 崇:《新发现的周恩来》评介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380/2010831143959.htm#

    去年,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上下两册、1000多页的大部头《新发现的周恩来》。作者司马清扬和欧阳龙门二人都是民间学者,对文化革命问题,尤其是对周恩来问题长期关注。固然,由于作者的民间身份,这本书并没有披露什么鲜为人知的独家机密或宫廷秘闻。所谓“新发现”,并不是有了什么惊人的新材料。两位作者无非是对已经公布的各种材料广泛收集,对照梳理,对周恩来其人做了一番比较细致比较全面的描述而已;但就是作者的这一番重新描述,就彻底颠覆了以往一般人心目中的周恩来的形象。只要你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对周恩来的印象就会大大改变。

    《新发现的周恩来》这本书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我这里只谈两点。

关于清查“五一六”

    我们知道,清查“五一六”是文革中的一个大事件。“首都五一六兵团”本来是北京部分高校的一个规模很小的造反组织,多次张贴大字报炮打周恩来。该组织出现于1967年8月1日,8月11日就被中央文革定性为“反革命”而遭到镇压,土崩瓦解。照理说,“五一六”之事至此已经了结。殊不知在一年后的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五一六”的问题又被提出。在以后的一两年中,清查“五一六”的运动扩大到全国范围,被清查者早已超出参与过炮打周恩来的造反派,而是延伸到所有反对或怀疑中共上层领导及各级新生红色政权的群众,人数多达几十万乃至几百万。该运动直到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才不了了之,直到今天也没宣布平反。

    清查“五一六”运动,是周和毛、和中央文革通力合作,共同实行的。正像作者指出的那样,这表明,在使用专政手段对付民众对付反对者的问题上,周和毛没有区别。有些人总说,周虽然参与了多次政治迫害运动,但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不对,清查“五一六”就是“周恩来主动迫害人的一个铁证”。

    顺便一提,清查五一六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我们知道,直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高度肯定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把它称作鼓励群众造反,反对官僚主义或修正主义的伟大创举。可是,他们怎么解释清查五一六运动呢?清查五一六运动是对造反派的致命打击,它发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 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无论如何你总不能把这场运动再挂在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头上,事实上,那些赞扬文革的人都故意回避清查五一六运动。因为他们知道,一碰到清查五一六运动,他们对文革、对毛的一厢情愿的美化就统统站不住脚了。

周有没有自己的思想


    在“后记”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周到底是没有思想还是隐藏得太深以致外人都看不透?”作者的回答是:“周恩来属于前者,而不是后者”。

    对于作者的这个论断,我不妨代为解释几句。如果我们把“思想”定义为一个人投身政治所力图实现的一系列理念;他是为了实现这套理念才去从政、去争取权力的;在这里,权力是手段,理念是目标;那么我们就必须说,周是没有思想的;假如周在从政之初还心怀若干理念的话,那么越到后来,这些理念就越被腐蚀被放弃,越来越无足轻重了,而权力本身则成为了目标。对于周,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第一位的,而实现自己的理念则是第二位的。周当然有自己的想法,假如毛死在前头,周接掌最高权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实行不同的政策。又假如刘少奇或林彪取代毛掌了大权并愿意继续任用周,我们也很可以相信,周同样可以扮演好总理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周只是个事务主义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因为周之放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体制、被毛逼的。这不等于给周开脱。因为,顺从是要有底线的。另外,周不止是体制的受害者,周首先是体制的缔造者。在评价周恩来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6-26 14:55 编辑 ]

TOP

《新发现的周恩来》目录

序言  千秋功罪任评说--解析“文革”中的周恩来   丁凯文   9
(一)“文革”中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   10
(二)周恩来与江青等“文革”极左派的关系   11
(三)“文革”中周恩来与林彪的关系。   13
(四)周恩来与其它中共老干部之间的关系   14

导言   19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七千人大会以前:在权力斗争中挣扎   29
一、高饶事件之后的政治格局   29
二、“反冒进”的由来   31
三、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   33
1.毛的批评   31
2.权力之争
(1)邓小平的崛起   34  
(2)林彪取代彭德怀的迹象   36
四、周恩来的检讨   37
1.周的检讨   37
2.“跃进”的发明   41
五、反“反冒进”的后果   42
1.刘、周之间的隔阂   42
2.历史的转变   42
六、将功折罪   45
1.庐山会议上的周恩来   45
(1)引蛇出洞   45  
(2)庐山会议   48  
(3)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51
2.大饥荒中的周恩来   53
(1)周恩来对于各地大量死人和农民缺粮是知情的   53
(2)周恩来仍然决定卖粮食换黄金   56

第二章 文革前的四年:在“君臣关系”中揣摩   58
一、重新解读七千人大会   58
二、周恩来在七千人大会之后的表现   64
三、整肃周的活动   67
四、为什么毛最后还是决定先倒刘   70
五、局势的发展   73

第三章  文革初期:积极配合毛发动“文化大革命”   75
一、拿下杨尚昆   75
二、整肃罗瑞卿   76
三、清算陆定一   80
四、斗倒彭真   83
五、参与发动“文化大革命”   87
  1.随着林彪一起念“政变经”   89   
2.处理广播电台的安全问题   93
  3.肩负保卫首都的工作   94
4.参与批判朱德   96
六、从工作组问题中脱身   97
七、积极支持中央文革小组   102
八、为毛的大字报张目   103
九、实际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   105
十、林彪诬陷刘少奇的真相   107

第四章 天下大乱:成为真正的“总管家”   109
一、周恩来的困境   109
二、因林、邓的矛盾而避过锋芒   112
三、因陶铸倒台而不可或缺   113
四、终于成了“总管家”   116
五、在军管的过程中大显身手   118
  1.公安系统的军管   118
2.铁路、交通系统的军管   120

第五章  二月逆流:协助毛成功地反击   124
  一、一月夺权   124
二、中央文革小组的崛起   126
三、毛对中央文革小组的批评   128
四、分析“毛泽东批评中央文革小组”   130
五、周恩来的反应   131
六、林彪的被动   132
七、徐向前的言行   134
八、陈毅的说法   138
九、反击“二月逆流”造成的后果   139
十、尾声   141

第六章 全面内战:随着毛的意志左右急转   143
一、“5·13事件”和军委办事组的成立   144
二、“7·20事件”   148
三、急速的左转导致了“全面内战”   150
四、“全面内战”使毛不得不紧急刹车转向   154

第七章 艰难的收场:为毛收拾烂摊子   159
一、周恩来与造反派   159
  1.早期的造反派   160
  2.矛头指向周恩来的造反派的命运   162
二、从全国夺权到山河一片红   163
  1.山西   164
  2.四川   164
  3.浙江   167
  4.内蒙古   169
  5.广西的大屠杀   175
三、“杨、余、傅事件”   179
四、清理阶级队伍   183

第八章  “九大”前后:为毛巩固文革的胜利   187
一、八届十二中全会   187
二、“九大”的召开   189
三、“九大”前后的一些国内外重要政策的变化   190
1.外交   190
2.内政   194
四、“九大”之后新的政治格局与走势   195
五、九届二中全会   200
1.九届二中全会之前  200
2.周恩来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半段的表现   201
3.周恩来在九届二中的后半段   203
六、九届二中全会余波   206
1.王良恩之死   206
2.周恩来与检讨   207
七、批陈整风汇报会   208

第九章  “林彪事件”:进入新一轮的斗争   215
一、周恩来和林彪的关系   215
1.周恩来的“积极”、林彪的“被动”   215
2.周恩来与林彪的的互动、两人的不同   222
3.周恩来调解林彪和江青等人的冲突   225
二、在毛、林冲突之间   228
1.周恩来劝说黄、吴、李、邱作检讨   228
2.周恩来要和林彪划清界限了   231
三、“九·一三事件”   233
1.事件突然爆发   233
2.“9·13事件”对周恩来的冲击   236
3.新一轮的迫害   238
4.“九·一三事件”之后的新的政治格局   240

第十章 起伏的两年:从最高点跌落到受批判   242
一、“九·一三事件”以后的调整和落实政策   242
1.各个领域的调整   243
2.解放干部   246
二、“批林整风”汇报会   249
  1.“批林整风”汇报会的起因   249
  2.周恩来的检讨   251
  3.毛泽东致江青的信   252
三、从批“极左”到批“极右”   254
  1.批“极左”引起的争执   254
  2.王若水的信引起的风波   259
四、在毛主导下继续调整   261
五、外交部“153新情况”事件   266
六、“十大”的召开与王洪文等人的崛起   269
七、严厉的批周会议   276
  1.批周的借口   277
  2.批周的过程   280
  3.批周的结局   282
  4.批周的的余波   284

第十一章 “批林批孔”批周公:在身受其害的同时推波助澜   286
一、“批林批孔”的意图在于批周及整军队   286
1.“批林批孔”的兴起   287
2.周恩来的困境   289
二、1974年1月的在京“批林批孔”大会   290
1.军委六人小组的成立以及驻京部队“批林批孔”动员大会   290
2.1月25日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   291
3.毛泽东的策略   292
三、周恩来的双重角色   294
1.由被动转为主动   294
2.针对周恩来的一系列攻击   296
四、稳定社会和经济秩序与更露骨的批周   298
1.“批林批孔”造成的社会影响   298
2.“评法批儒”   301
五、“批林批孔”的终结   302
1.军队中的“批林批孔”   302
2.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妙处   305
3.8月军队高干会议   306
4.试点--总政治部   307
六、周恩来的日子不多了   310
七、周恩来与邓小平的崛起   312
  1.毛、周、邓的三角关系   312
  2.邓小平取代周恩来的历史沿革与邓小平复出的背景   314
  3.邓小平复出的过程   317
(1)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刻意保护   317
(2)迈出关键的一步   319
(3)非常缓慢的升迁   324
(4)出席联合国大会的风波   327

第十二章 四届人大以及最后的日子:终于没有被“打叉叉”   331
一、四届人大的缘起与拖延   331
二、四届人大准备工作中的插曲:“风庆轮事件”   334
三、四届人大人事安排中并无两条路线的斗争   339
  1.关于总参谋长人选的争论   339
  2.文化部、教育部部长人选的争论   340
3.“四人帮”有利用四届人大组阁阴谋吗?   342
4.关于两个史实的说明   344
5.关于江青、张春桥叛徒问题   345
四、1975年中国的政治舞台   347
五、生命的终结   353
六、余波   354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周恩来在对毛的个人崇拜中的责任与特色   357
一、周恩来在大搞个人崇拜中的首创性   357
二、周恩来搞个人崇拜注重娱乐性与艺术性   361
三、在崇毛的同时贬损自己   364
四、结束语   365

第二章 周与中央文革小组以及江青的关系   366
一、中央文革小组、中央文革碰头会   366
1.周恩来与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   366
2.中央文革碰头会的由来   367
二、周恩来与中央文革小组的关系   368
1.周与中央文革小组的冲突   368
2.周同中央文革小组关系的另一面   370
三、周恩来和江青的关系   371
  1.江青的升迁   372
  2.对江青的吹捧   372
  3.江青和周恩来的互动   375
  4.周恩来和江青的关系受到毛周关系的制约   377
四、结束语   379

第三章 “伍豪启事”风波   381
一、“伍豪启事”的起源   381
二、“伍豪事件”的澄清   383
三、《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的真相》的报告   387
四、周恩来的叛徒情结   389

第四章 周恩来在中央项目组中的作用   393
一、中央项目组的发端与演变   393
二、周恩来是中央项目组的实际负责人   395
三、红卫兵是周恩来抓叛徒的“冲锋队”   398
四、项目组的证据与周恩来的指导   399

第五章 “周恩来保人”的真相   402
一、保护与解放老干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毛泽东   402
二、周恩来的保人特色面面观   403
1.黑帮、黑线   404
2.廖承志的个例和周恩来对“亲者”的抛弃   404
3.看毛泽东的脸色行事   405
4.点点滴滴   407
三、假象或隐情   408

第六章 刘少奇的冤案与周的参与   410
一、支持毛把刘少奇拉下马   410
二、协助毛把刘少奇置于死地   412

第七章 周恩来“保陈毅”的真相   417
一、在“一批二保”的前提下力保陈毅   418
二、在事过境迁之后抛弃陈毅   423

第八章 彭德怀的冤案与周的责任   427
一、庐山会议前后   427
二、彭德怀被“揪回”北京   429
三、彭德怀被批斗   430
四、彭德怀项目组组长   431

第九章  贺龙被整与周在其中的作用   433
一、毛、刘冲突是贺龙遭整肃的根本原因   433
1.毛、刘冲突   433
2.整肃罗瑞卿   434
3.贺龙和刘少奇、罗瑞卿之间的关系   436
4.毛泽东对贺龙的态度   438
5.林彪与贺龙的历史纠葛   441
二、毛泽东终于作出整肃贺龙的决定   443
1.贺龙在文革初期的表现   443    
(1)文革初起   443
     (2)贺龙“插手”军队   444
   2.毛泽东决定整肃贺龙   448 
3.林彪参与整肃贺龙   450
4.周恩来也对贺龙不满   453
三、周恩来负责实施整肃贺龙的决定   455
  1.周恩来出面向贺龙摊牌   456
  2.贺龙项目组的设立   457
  3.贺龙的罪名   459
(1)晏章炎揭发贺龙通敌   460
(2)烈士段德昌遗孀揭发贺龙杀害段   460
(3)李仲公揭发贺龙通敌--最致命的揭发   462
4.周恩来的责任   464
四、艰难的平反过程   465
五、分析和结论   467
1.毛泽东的作用   467
  2.林彪的作用   467
  3.周恩来的作用   468
  4.结论   469

第十章  周恩来与清查“五•一六”运动   471
一、“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的起源与瓦解   471
二、周恩来与中央文革在清查“五•一六”中的密切合作   473
1.清除王力、关锋、林杰   473
2.清查“五•一六”的严重扩大化   475
3.清查“五•一六”成为周恩来同中央文革的粘合剂   479
4.清查“五•一六”扩大化的一个样板   481
三、外交部的清查“五•一六”运动   482
四、结束语   485

结束语:笔者对周恩来的认识   486
一、周恩来是一位不合格的总理   486
二、周恩来是为毛一个人服务的   489
三、如果没有周恩来,文革的灾难是否会更大?   490
四、从没有主动地去害过任何一个人的谎言   492
五、周恩来成为伟人的背后   493

后记:写作的起因与致谢-司马清扬   496
“后记之二:写作的过程 --- 欧阳龙门”   498

文献注释   500-648

[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6-26 23:33 编辑 ]

TOP

《新发现的周恩来》(导言)

导言

本书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周恩来的另一面。这个另一面是为中共官方的政治宣传有意掩盖、有意忽视的一面;这个另一面也是为一些崇敬周恩来的人所不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愿意面对的一面。(本书作者之一也曾经是这样的人)

如果说中共官方以及一些虽非官方但是有着和官方相同看法的人描述的都是周恩来的光辉的一面的话,那么他们会认为本书描述的都是周恩来的“阴暗”的一面。但是,本书并不这么认为,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地描述和分析那些“光辉的一面”所遗漏的史实。

本书不否认,有关“光辉的一面”的描述中有一些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本书不再去重复这些事实。因为已经有大量的、连篇累牍的书籍、文章对此加以描述、渲染、甚至夸大。而对于“光辉的一面”的描述中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对历史事实加以夸大和歪曲的说法,本书会根据史实加以指出。所以本书所描述的另一面也可以看作是对“光辉的一面”的一个补遗。

本书所采取的历史的角度不同于政治的角度,尤其不同于政治宣传的角度。历史的角度首先考虑的是事件的真相:事件是“有”还是“没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环境,什么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政治的、宣传的角度首先考虑的是在政治斗争中取胜,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是拥护或反对现政权。有时仅仅是为了某一集团在某一时刻的利益、有时甚至在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之间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要对历史事实加以剪裁、拼凑、甚至歪曲以便说明自己在政治上的正确性。但是,为了利益集团的政治路线服务而描述历史也有它的的尴尬:每当利益集团的政治路线变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描述就只好重新改写。而在周恩来的一生当中,党的政治路线是经常而剧烈地变动。对此我们都能表示理解,我们不去和他们争论他们的目标,我们只是要指出历史事实和他们的某些说法不同。

本书所采取的历史的角度不同于道德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常常要区分“好人”和“坏人”,而一旦区分了“好人”和“坏人”之后便有“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好人不会干坏事,坏人不会干好事”之类的推论。他们尤其需要树立一个道德上的“楷模”、“圣人”,为此就要“为尊者讳”。例如有人认为:不管你怎么说,周恩来就是我心目中的好人。对此我们也表示理解,我们也不去和他们争论。我们只是指明周恩来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事,而有些话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人”应该说的,有些事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人”应该做的。而且随着人们知道的史实越多,要“讳”的东西也就越多、越难。刘少奇有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资本家有好就说好,工人不好就说不好。”那么套用一下,我们说:“林彪、江青有好就说好,周恩来有不好照样说不好”。至于说周恩来他是“违心”还是 “有意”,是“迫不得已”还是“助纣为虐”,则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本书还要指出的是:以政治人物作为道德楷模是十分靠不住的,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以编年的形式,从时间的发展看周恩来的另一面;第二部分是以专题的形式,从具体的个案看周恩来的另一面。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在第一章“七千人大会以前:在权力斗争中挣扎”里描述了在“高、饶事件”之后周恩来和刘少奇、陈云等人一起“反冒进”,从而引起了毛泽东的“反‘反冒进’”,而且毛泽东对他们三人完全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高饶事件”是中共建政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党内斗争。在此次斗争中,周恩来和刘少奇联手“逼宫”成功。 周恩来在1956年的“反冒进”过程中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勇气,同此密不可分。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反冒进”的文章实际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起草的。 甚至周恩来可以在会后对毛泽东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

但是自1958年初,毛泽东就对周恩来开始轮起大棒,周恩来不得不多次检讨。此等状况不同于周恩来在延安时期的检讨。此时周恩来明白无误的知道自己是对的。此举开创了自己正确还要检讨的恶劣之先河。周恩来如此的地位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检讨,那其他人又有什么选择呢?如果说在延安是要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做检讨,那么此时的周恩来做检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1959年的庐山会议,周恩来再次劝说意见正确的彭德怀做检讨。至少此时的周恩来已经在政治上做出了选择:跟从毛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周恩来在其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远远比不上他在政治上跟从强者的选择。此时的周恩来完全完成了自延安以来的自我异化。毛泽东是不能怀疑的,是只能顺从的,做一个永远忠于毛个人的战士。 柯庆施曾经说过:“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当时中共党内高层,自“反‘反冒进’”之后,真正始终如一地做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多的,周恩来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位。由此本书要强调的是自“反‘反冒进’”以后,毛和周的关系在双方的心目中、在实际上明确地形成了“君臣关系”。从此以后周恩来完全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许多中共高层人士如彭德怀等遭到整肃,下场如此悲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像周恩来那样完成从过去的同志关系、战友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向“君臣关系”的转变。

彭德怀在庐山被整肃,周恩来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周明明都同意彭德怀的观点,也明明知道彭德怀挑战的是毛泽东的权威而不是权位,却硬要站在毛的错误立场上,同其他人合力将彭德怀等人屈打成反党集团,维护和强化了毛的神圣地位。周由此被彭德怀当面斥责为“老奸巨滑”。周恩来丧失原则,换来了自身地位“稳固”的好处,但是由此周恩来同毛泽东的君臣关系完全得到确定。周因为“反冒进”遭到批判以后,其主持的国务院各部带头抛出大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而周面对背离基本常识的天文数字般虚假生产业绩报告,不质疑,不追究。事实上周从未为自己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上弄虚作假、严重失职及其恶果实质性承担责任或扪心自责。这也是后来在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再次不同意给彭德怀翻案、充当“反右倾”和继续“高举三面红旗”的吹鼓手与此不无关系。

第二章“文革前的四年:在‘君臣关系’中揣摩”。毛泽东为了证明其打倒彭德怀的正确性,不得不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先前所犯的错误。其结果则是三年的大饥荒和几千万人的死亡。这种结果加剧了毛泽东对其死后被别人作“秘密报告”、被“鞭尸”的担心。这个人到底是刘少奇还是周恩来?毛泽东的策略则是要先联合其中之一打倒另一个。 毛泽东一面在七千人大会之后重新开始对刘少奇是否是叛徒的调查,另一方面则向刘少奇透风,要求其配合打倒周恩来。但是刘少奇对此的反应是不同意。此种情况下,毛泽东采取联合周打倒刘少奇的策略。而周恩来当时在政治、权力上受到中央书记处的排挤、压制的局面,则提供了周恩来积极配合毛泽东的动力。毛泽东在 1965年底对周恩来的态度完全可以一件事来表明:毛泽东曾经属意要把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一文预先透露给周,但是在江青的建议下,毛泽东放弃了这种做法。

第三章“文革初期:积极配合毛发动文化大革命”:周恩来积极参与了整肃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参与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例如,在毛、林整肃罗瑞卿的突然袭击之中,他是事前就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在斗倒彭真的过程中,他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持作用。在1966年3月28日,周恩来同康生的谈话是同毛泽东在文革当中建立政治同盟的开始,由此决定了彭真甚至是刘少奇的命运。在打倒彭真的过程中,周恩来充分向毛泽东表明:周恩来是忠诚于其本人而非其他。周恩来的这种观点,在其1966年5月21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周恩来公开在全党内宣称,要忠诚于毛本人。对毛本人的忠诚大于对其政策的忠诚是周恩来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周恩来在1958年做检讨之后最大的心得。他甚至别出心裁地将彭、罗、陆、杨称之为“四大家族”。如果说林彪有一本“政变经”(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是“‘反政变’经”)的话,周恩来不仅跟着念了这本经,而且还在毛的授权之下主持了“反政变”的具体工作。周恩来付出的这一切,得倒了丰厚的回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时是毛泽东唯一一个与之商量改变全会会议议程、商定调整后中央领导成员名单和排列次序的党的高级领导人。

第四章“天下大乱:成为真正的‘总管家’”:从1966年10月毛提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到1967年1月出现全面的“夺权”,毛终于达到了“天下大乱”的目的。而周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中共的“总管家”。一般人都说周恩来是毛时代的中共的“总管家”,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周并非“总管家”,他头上的婆婆除了毛、刘之外,甚至连邓小平、彭真也曾对他发号施令。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毛和林彪成了他的“婆婆”,而陶铸也的有取代他的趋势。直到陶铸倒台以后,周才成为真正的“总管家”。

文革一旦发动起来,周恩来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个人运作能力成为毛泽东不可或缺的人选。周恩来总是主动接受和完全服从毛的个人意志,毛泽东也需要周恩来的政治服从和政治支持。特别是在“林、邓、陶三架马车”代替“刘、周”政治格局失败之后,随之天下大乱的局势,周恩来更是犹鱼得水。此时的周恩来大权在握,实际上主持党、政、军的工作。特别是虽然名义上是林彪主持军委工作,实际上是一直是周恩来代表毛泽东掌控中央军委。周恩来的权力完全可以用一件事表明:九大的中央委员名单仅是由周和毛之间商定而非其他人。周恩来是实际上的二把手、第二号决策人。虽然江青作为毛泽东的代言人,周恩来不得不有时要忍耐江青的指责与狂妄。但是究其本质来言,二者都是毛泽东得以发动文革进而深化文革的得力人选,堪称是毛的左膀右臂。周恩来对于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不遗余力,而且有时要走的更远。

第五章“二月逆流:协助毛成功地反击”:本书只讨论了狭义的“二月逆流”即“二月逆流”在中央的表现。限于篇幅,本书没有讨论广义的“二月逆流”即 “二月逆流”在全国各地的表现,有些地方体现为“二月镇反”。“二月逆流”的实质是一些在文革中受到打击、对文化大革命的搞法不满的“当权派”对文革的反弹。对此毛成功地进行了反击,而周恩来的协助是毛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全面内战:随着毛的意志左右急转”:对“二月逆流”的反击在中央取得了胜利,在各地却遭到军方和保守派群众组织的反弹,因而导致了武汉“七 •二〇事件”以及全国全面大武斗,即毛所说的“七月、八月”的“全面内战”,亦即林彪所说的“‘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武化大革命’”。

“七•二〇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有的人认为此后毛的政策转向和缓、文化大革命转向“收场”。而事实上毛在“七•二〇事件”后的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转向了更为激烈、更为极左的方向,其中包括提出“武装左派”、“群众专政”,甚至怀疑整个共军、试图建立第二武装。然后才有急剧右转,开始制止武斗、提倡大联合,开始给文化大革命收场。

中共官方的说法是江青提出的“文攻武卫”煽动起了“全面内战”,而周恩来是反对武斗的,周促使毛向右的方面偏转。事实上武斗的根源是毛提出的“武装左派” 和“群众专政”。周恩来既有制止武斗、促使毛向右的方面偏转的言行,也有鼓吹“武装造反派”、帮助毛具体落实“武装左派”的言行。在这样一个剧烈的左右震荡的过程中,周恩来基本上是随着毛的思路行动的。

第七章“艰难的收场:为毛收拾烂摊子”。1967年7、8月的“全面内战”使文化大革命再也无法像原来那样继续搞下去了。1967年秋毛泽东南巡归来,不久就提出要开九大,实际上就是要收场、要结束“天下大乱”。但是,全国各地的群众组织之间的派性斗争,相互的仇恨一旦被煽动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平息下去,更加上历史上形成的中共干部的派系、山头的矛盾也纠缠其中,使得由乱到治的过程格外地艰难,其中甚至包含着镇压的血腥。再加上毛泽东又不甘心让文化大革命完全偃旗息鼓,于是出现了多次的反复。

从1967年秋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山河一片红,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共“总管家”的周恩来反反复复地和各地造反派、军方打交道、一个省一个省地组建革命委员会、处理“杨、余、傅事件”,整个过程是曲折而又艰难。

第八章“九大前后:为毛巩固文革的胜利”。经历了艰难曲折过程,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终于收场了,全国的政权机构实现了重组,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而永远开除出党,可以认为毛泽东个人取得了胜利,而周恩来为巩固毛的胜利、为给刘少奇定下罪案贡献甚巨。不过,权力斗争并未就此罢休,九大过后才一年多一点,就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爆发了。

尽管周恩来对毛泽东忠心耿耿,毛泽东对周恩来是“用而不信”。当九大召开过后,毛泽东开始打算重新启用邓小平。 此时后院失火,林彪自己主动跳出来攻击张春桥。毛泽东不能容忍对文革派的攻击,认为这实际上是攻击文革甚至是毛本人。毛泽东的当务之急是要优先解决林彪的问题。解决林彪问题,周恩来可以说是毛泽东唯一依靠的人物。“庐山会议”其实质并非是中共官方所说的林彪想当“国家主席”、“抢班夺权”,而是朝臣派别之间的权力之争,至于“设国家主席”、“称天才”等等都只不过是把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当时的话语表述出来。

第九章“‘林彪事件’:进入新一轮的斗争和整肃”。在毛、林之间的裂痕逐渐公开和扩大的时候,周恩来不断揣摩毛意图,开头还试图调和毛、林的关系,但是随着毛搞掉林彪的意图明显起来,周也就根据毛泽东的调子对林彪等人步步紧逼。在处理“林彪事件”前后,周恩来再一次充当了毛的前台经理。事后,周恩来又对划为“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人加以整肃。解决所谓“四大金刚”的模式,正是周恩来同毛泽东关系的一个典型个例。毛泽东下决心要抓黄、吴、李、邱,但是并没有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周恩来则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把黄、吴、李、邱用开政治局会议的办法调到人民大会堂,然后在会上宣布他们的罪行,当场逮捕。

第十章“起伏的两年:从最高点跌落到受批判”。“林彪事件”之后,局势把周恩来推上了“二把手”的位置,这时候的毛如果出现意外,周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接班人。遭受重大打击的毛泽东,在病急当中无奈把大权委托给周恩来。所以本书认为1972年,周恩来的位置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最高点。但是毛泽东事后很快就后悔交权,于是责令周恩来对全党说明自己不是接班人。同时毛泽东开始培养王洪文,并且指定是周恩来“传、帮、带”。周恩来几乎与每一个接班人,或可能的接班人,关系都十分良好。周恩来也心甘情愿充当王洪文的副手。但是历届接班人遭到毛泽东的厌弃,难逃被打倒的命运时,周恩来即坚决予以打击,毫不手下留情。就是邓小平在文革中第一次被打倒,周也是帮着很很地踩了一脚的。

在1972、73这两年里,毛泽东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具体错误,同时也意识到党内外日益增长的利用这些错误来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倾向。因此,毛泽东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纠正那些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包括调整若干重要的政策。而在具体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执行调整后的外交政策方面,周恩来取了得巨大的成就。外交上的突破,一个是给周恩来带来了个人的荣誉,另一方面并没满足毛泽东个人的期望。这两点都给周恩来带来了个人的灾难,导致了1973年毛泽东对周恩来的严厉批判。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开始明确地警告周,在批示中说:“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搞修正。将来搞修正主义,莫说我事先没讲。”到1973年底毛对周恩来的不满到达了最高点,对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打击。毛再次批评到:“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这两项批评实际都是批评周恩来的,因为军委也是周恩来实际主持的。毛泽东指责周恩来在大事上独断专行,向毛封锁消息,搞“独立王国”,也就是后来批《水浒》时说的“架空晁盖”。

从1973年底,周恩来遭到批判、从最高点跌落下来以后便一直下滑,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

第十一章“批林批孔批周公:在身受其害的同时推波助澜”。 文革开始,毛是依靠军队整肃政府地方干部。现在是反过来搞军队。进入1974年,周恩来的处境更加艰难。“批林批孔”运动的实质是“批周”、整军队以及树立文革派在军队中的威望,而周恩来既是运动的批判对象,也是运动的推动者、领导者。因此周恩来此时的身份是双重的,即领导批判自己的运动。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的崛起完全是毛泽东一手促成,周恩来并不是官史中所认定的主动积极,而是被动、消极的。邓小平和周恩来的关系在1973-74这段时间里是非常淡漠的。然而,毛泽东整军队的意图并没有达到,王洪文和张春桥在军队里的地位并没有建立起来。周恩来的病情发展以及批林批孔造成的混乱状态,使毛泽东只好停止 “批林批孔”运动。四届人大以及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提到日程上来,为邓小平在1975年的整顿打下了基础。

第十二章“四届人大以及最后的日子:终于没有被‘打叉叉’”。 毛泽东本意是期望王洪文等人和邓小平合作准备四届人大。不料江青等人多次对邓小平加以指责,毛泽东不得不仍然启用周恩来准备四届人大。本书描述了四届人大的前后过程,本书认为在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上周恩来、邓小平一方与“四人帮”一方“并无两条路线的斗争”。

而在批判周恩来和批林批孔中表现优异的邓小平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1975年的1月份,随着邓小平的真正掌握大权,也就标志着周恩来在政治生命上的结束。虽然随后有批经验主义和评水浒的运动,但是此时的毛已经无力再折腾了。在重病中的周恩来还是对于江青、张春桥以及邓小平之间的矛盾加以调和。虽然邓的崛起意味着周恩来的没落,周恩来对邓还是抱有一丝期望。毛泽东希望邓对文革做一总结,但是被邓拒绝。此举的客观效果则是周恩来避免了在离世之前被打上叉叉的可能性。

刘少奇被迫害至死,林彪客死他乡。无数老革命干部死后还打入九层地狱的现实让周恩来确实感到恐惧。特别是周恩来对于身后是否被“打叉叉”感到极度的恐惧。周恩来参与迫害的人如此之众多,造成的刺激是无以复加。一方面这是由于党内斗争的结果注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周恩来自己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结果。还有就是周恩来知道毛泽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作风。因此周恩来费了极大的心思保住自己的“晚节”,乃至在身患绝症、弥留人世之际还念念不忘。

周恩来之所以能够保全,完全得益于毛泽东所重点培养的王洪文包括江青等人不能够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毛泽东的本意完全是要他们同邓小平合作,批判周恩来。但是王洪文和周恩来走的过近,江青等又多次将斗争的矛头指向邓小平,这完全偏离了毛泽东的预定战略放心。以至被毛泽东多次斥责,直至怒骂江青的讲话为 “文不对题,放屁。” 但是周恩来任劳任怨的形象却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再加上当时周恩来在中央专案组的诸多行为广大百姓并不知情(至今也是如此),周恩来有幸成了广大百姓群众对文革发泄不满的“大旗”在文革结束之后更是成了打“鬼”的“钟馗”。

第二部分一共有以下几个具体的个案。

一、周在对毛的个人崇拜中的责任与特色。人们都知道林彪在这个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本书则指出周恩来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即使不如林彪,也是远远地超越其他许多人。长期以来对于周恩来在个人崇拜中的行为被忽视。周恩来在制造个人崇拜的过程中,充满了个人特色。特别是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的出台,是在刚刚走出大饥荒的阴影之后,几千万的冤魂尚未散去之时。相比于刘少奇在制造个人崇拜上的落伍,周恩来此举更是大获毛泽东的赏识。共产党统治下的文艺向来是造神的工具,在周恩来手里更是发挥到极致。

二、周与中央文革小组以及江青的关系。周恩来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的当家人,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文革战略决策。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以及江青在文革前、中期基本上是同盟关系,虽然也有分歧,但是这种分歧却被官方演绎成是路线不同的“斗争”关系,并进而把这种所谓的“斗争”夸大为长期持久、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看法显然不是历史的真实。

红卫兵运动兴起之后,在“怀疑一切”的口号鼓舞下,“毛主席司令部的人”的人也多次受到炮轰。林彪、周恩来、陶铸、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都被贴过大字报。中央文革内部虽有矛盾,但在镇压外敌方面倒是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毫无商量的余地。无论是在镇压“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还是镇压被通令禁止的造反派组织,周恩来同中央文革都是并肩战斗。

周恩来主持中央文革碰头会,主持中央专案组工作,执行毛泽东所有关于文革的战略决策。周恩来是无可置疑的的文革派。周恩来对于文革派的重要成员也是多次加以褒扬,无论是江青还是陈伯达。周恩来在1967年1月21日专门对诽谤陈伯达的大字报提出严厉的批评。但是这并不妨碍陈伯达被毛泽东踢开之后,周恩来对其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

江青在整个文革中同周恩来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既有开初的分歧、发展到后来江青为毛整肃周而奔忙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利用的一面,在“伍豪脱党”、“清查‘五一六’”等事件上江青甚至向周恩来示好。所以历史事件的描述绝不能简单地“脸谱化”。

三、“伍豪启事”风波。被江青点了名的周荣鑫被周恩来下令烧锅炉。其女周少华所在的红卫兵组织发现了“伍豪启示”之后,周少华通过其父把此材料转交给戚本禹。但是当时的中央文革并没有在此事上为难自己。事实证明“伍豪事件”是周恩来自己一手造成的自己的心病!毛泽东则利用此事,不时的敲打周恩来,直到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时段。

四、周在中央专案组中的作用。中央专案组的结构和运作迄今还很少见诸公开出版物。实际上,整个中央专案组的实际领导者就是周恩来,连康生、江青等都是其手下工作人员。专案组的材料最后审批以及在报告于毛泽东之前都要经过周恩来之手,至于材料的真假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能否迎合毛的要求。无论早期的彭德怀专案还是文革期间的的刘少奇、贺龙等专案,都是依据中央专案组所提供的材料定性的。所有的重要专案的最后仲裁完全取决于毛泽东,都是毛作出决定,周恩来负责具体执行的模式。

中央专案组作为中共迫害干部、群众的法西斯组织,周恩来作为中央专案组的总负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共官方对此百般为周恩来解释,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对于文革期间的重大案件,无论是刘少奇一案还是贺龙一案,其定性都是依据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案组所提供的最后材料。显然不是一句“周恩来不得不这样做,这样做是维护大局”就解释得了的。

五、本书专门讨论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保人”――保护干部、保护民主人士、保护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的问题,即所谓的“大树参天护英华”。本书认为周恩来为保护文革受害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实施毛的意图。基本上来周恩来是唯毛泽东的马首是瞻。毛泽东要打倒的,他不会保护,而且还会落井下石,助纣为虐;毛泽东要保的,或者要手下留情的,周恩来便会积极保护。

以后的几章分别针对刘少奇、陈毅、彭德怀、及贺龙的案例作了具体的分析。

六、当毛没有表示要彻底打倒刘少奇,并作出种种承诺时,周恩来也是跟着表态,反对将刘的问题公开化。在毛泽东最后决定要将刘少奇置于死地之后,周恩来明明清楚刘少奇的历史、明明知道刘少奇一案是冤案、假案,仍然秉承毛的意图参与把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

七、周恩来在文革期间力保陈毅一事,是中共官方津津乐道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毛对陈毅采取了“一批二保”的政策,并没有要马上打倒陈毅;二是因为文革初期周恩来与陈毅有着荣辱与共的利害关系,周恩来清楚保陈毅是为了保自己。所以周有保陈毅的需要。到了八届十二中全会,周恩来不再有这个需要了,便参与了对陈毅的严厉批判。到了九届二中全会,周恩来在庐山甚至当众指斥陈毅和陈伯达为“二陈合流”。

八、本书讨论了“彭德怀的冤案与周恩来的责任”。无论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还是之后,周恩来对彭德怀的批判丝毫不手软。而在文革中彭德怀所受到惨无人道的的迫害,周恩来更是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无产阶级司令部共同的敌人,周恩来也没有手软的理由。

九、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贺龙被整与周恩来在其中的作用”。 贺龙因为未能配合毛泽东的文革战略而遭到毛泽东抛弃。贺龙在被专案组审查和迫害的过程中,周恩来则是罪魁祸首。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贺龙平反的过程中周恩来有意拖延和阻挠,最终导致了贺龙在1974年并没有完全被平反,而是留下了“尾巴”。 周恩来本来没有准备去参加贺龙的追悼会。在毛泽东批示后,周在追悼会上的表演让贺家和无数不知真相的人感动不已。但是经过多年以后,贺家终于知道真相。

十、清查“五•一六”详尽的介绍了周恩来如何利用清查“五•一六”来整肃对立面、并通力同文革小组成员合作的事实。周恩来从来不主动迫害人的神话由此被打破。而千千万万因为“五•一六”而受迫害的人仅仅因为“五•一六”的要害是反对周恩来而至今未得到来自官方的正式平反,甚至在历史决议中丝毫未提。

从以上两个部分的介绍可以看出本书描述和分析的篇幅主要集中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周恩来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一时期是中共历史上一个异常复杂的时期,周恩来又是中共历史上一个异常复杂的人物,于是文革中的周恩来就是更加地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文革中的周恩来,会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而本书所取的是“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角度。本书并不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唯一正确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书的观点和结论也许会改变。但是,这种改变的条件只会因为本书引用的史料被证伪、新的史料被发现,而不会因为政治路线被改变、宣传纲领被涂改、某个个人被打倒、被提升。

[ 本帖最后由 红灯记 于 2011-6-27 02:53 编辑 ]

TOP

有电驴连接吗?

TOP

下载好了。正在研读。谢谢



[ 本帖最后由 荆楚 于 2011-6-27 17:02 编辑 ]

TOP

红灯记,你这厮太伟大了,有你的线索我又找了一批好书。

TOP

下载中,先表感谢

TOP

下载下来可以从另一个人的眼中看周恩来。

TOP

好書!謝樓主

TOP

值得收藏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