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华尔街日报:中国10月份信贷数据才是关键

华尔街日报:中国10月份信贷数据才是关键

华尔街日报:中国10月份信贷数据才是关键 昨日,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67亿元,不仅远超市场预期的3000-4000亿元的水平,而且也高于7月份的3559亿元和8月份的4104亿元。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剔除6月份银行季度末冲高的因素,从4月份以来,中国新增贷款的增长其实并没有大起大落,特别是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一直在稳步增长,只是由于票据融资的扰动,才导致了整体新增贷款数据的波动。由于10月份以后票据融资对新增贷款的冲减效应将减弱,10月份的信贷数据才是判断中国货币政策是否真正收紧的关键。 7月份,中国新增贷款数据的骤降曾让市场遭遇“晴天霹雳”,市场普遍担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终结,也让中国股市陷入了两个多月的低迷。9月份,新增贷款数据的激增却让市场喜出望外,也让上证指数在今日跳空开盘并触摸到了3000点。贷款数据之所以屡屡出现意外,一是因为票据融资的干扰,二是因为传统通过四大行的新增贷款数据来推断整体新增贷款数据的办法已不可靠。 去年11月份,中国政府放开了对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的限制,鼓励商业银行放贷,但当时商业银行还普遍存在惜贷情结,所以他们通过做大票据融资来凑数。今年第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更高达1.48万亿元,占一季度新增贷款的32%左右,远高于以往平均5%左右的水平。中国政府随后对票据融资未进入实体经济提出了警告,4月份以来,票据融资开始放缓,从4月份的增加1257亿元到6月份的仅增加146亿元左右,进入7月份以来更是出现连续负增长。 由于票据融资的期限一般为3-6个月,第一季度发放的票据将在第三季度出现到期的高峰期。事实上,7-9月份,票据融资分别减少了1982亿元、2764亿元和3516亿元。10月份以后,银行无法像第三季度这样通过大量票据融资的到期来冲减新增贷款规模,所以,10月份的信贷数据才能验证监管层是否真正限制新增贷款规模,也将验证银行真实的放贷意愿。 此外,据《财经网》10月12日在9月份信贷数据出炉前的报道,9月份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规模仅为1100亿元左右,由于上半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在40%左右,因此市场普遍预期9月份新增贷款将在3000-4000亿元。 但实际上,第二季度以来,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就在不断下滑。第一季度这一比重曾高达50%左右,这与历年平均水平相当;第二季度这一比重就已经降至了33%左右;第三季度也与之相当;从9月份当月数据来看,这一比重降至20%左右。这表明第二季度以来中小银行才是新增贷款投放的主力,传统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数据来推断整体新增贷款规模的方法似乎已经失真。 但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是票据融资的主力军,票据融资到期的冲减效应也会降低其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比重。相信随着10月份票据融资冲减效应的减弱,四大行的贷款比重将有所上升,传统的推断方法又将有效。当然,这也有待10月份信贷数据的检验。 另外,之所以说10月份的信贷数据才是关键,还因为9月信贷数据显示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影响。比如, 9月末,年内M1增速首次超过M2,这表明现金净投放的增多和存款活期化趋势的加强。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对资本市场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在2006年底至2008年初,M1增速就一直高于M2,同期正是中国股市罕见的大牛市时期。 但这次M1增速超过M2是否会持续以及是否意味着资本市场将向好还有待确认,这是因为9月份居民存款数据出现了巨幅回升,增加了7273亿元左右,而此前两个月居民存款一直都在减少,7月和8月分别减少了192亿元和800亿元。居民存款减少一般被称作“存款搬家”,显示资本市场的活跃吸引了居民储蓄,这在2007年中国股市牛市期间也曾长期出现。9月份居民存款从“搬家”到“回家”似乎也表明,目前居民的股市投资冲动有所减弱。 9月份信贷数据的另一个亮点是居民中长期贷款,达到了2052亿左右,仅次于6月份的2089亿元,而且6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1800亿元以上的水平,5月份之前居民中长期贷款一直在1000亿元以下。一般来说,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房地产和汽车消费,但从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开发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前三季度居民按揭贷款达到了5345亿元,增长了107.7%,高于1-8月份的94.1%。但从月环比来看,9月份居民按揭贷款略有下滑,从8月份的879亿元降到了9月份838亿元,这也验证了目前房地产市场价升量降的观望情绪,这种趋势同样有待于10月份信贷数据的确认。

[ 本帖最后由 cd111 于 2009-10-16 10:58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