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评CCP与李登辉反目成仇的原因:谁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评CCP与李登辉反目成仇的原因:谁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前CCP员,意识形态上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李登辉继任总统,1月27日被推举为国民党代主席,7月8日当选为党主席。

  李登辉在台湾全面执掌党政权力后,在两岸关系上,摈弃蒋经国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打破两岸关系40年坚冰,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1989年至1994年,是两岸关系最好的一个时期。

  1989年4月,李登辉派财政部长郭婉容到北京参加亚银会议,打破两岸官员“不接触”的政策;

  1990年10月7日,李登辉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

  1991年2月23日,台湾制订了《国家统一纲领》,3月9日,率先成立“海基会”,推动两岸谈判;

  1991年华东水灾以后,台湾海基会和红十字会发动大规模的社会援助运动,援助款物折合人民币2.5亿多元;

  1991年11月4日,台湾海基会派秘书长陈长文访问北京,促成大陆成立“海峡会”;

  1992年3月23日,两会协商正式开始,此后在北京、厦门、香港、台北举行多轮两岸协商;台湾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份。

  1993年4月27日,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5月6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台湾金融考察团,评估汪辜会谈。台湾方面从江总的谈话中解读,大陆的想法是加强两岸经贸、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但是,大陆认为统一的进程要慢慢来,大陆不急于统一。

  1993年8月31日,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名义,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白皮书,表达对国家统一的强硬立场,为“一个中国”插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签。重申,“一国两制”,“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前提,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国际组织中行使国家主权,代表整个中国,只有以中国政府同意和接受的某种方式,来处理台湾参加某些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

  1994年7月,台湾方面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名义,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予以回应,重申不接受“一国两制”的主张,指出“制度之争是中国分裂分治的本质”,“两岸分裂分治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强调“只有和平地统一在民主、自由、均富的制度之下,中国人才有幸福”,同时“呼吁中 共加速推动经济改革、从事全盘政治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大陆同胞早日脱离贫穷匮乏,过着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我们也呼吁中 共要以坦然的心胸正视两岸关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体认到两岸暂时分裂分治的事实,以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诚心诚意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契机”。

  1990年至1994年这五年,面对国际的封锁和制裁,大陆希望改善两岸关系,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台湾资金、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台湾希望改善两岸关系,为台湾民主化转型创造一个和平环境。大陆死守“一国两制”的底线,坚持“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为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老牌社会主义者李登辉,则挥舞“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国”的旗帜,坚持“民主统一”。双方各有所求、各有所忌,故而相安无事,海基会和海协会多次协商,达成不少的协议和共识。两岸秘密谈判也发展到由台湾总统府秘书室主任苏志诚与大陆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曾庆红直接勾通的层次。

  期间,虽偶有磨擦,但双方均能克制,倒也甜甜蜜蜜。1994年3月,李登辉以“个人度假”方式访问东南亚三国,大陆没有持别的反对,相反,顺手推舟,提出欢迎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大陆。




  双方反目成仇于1995年,199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大陆翻脸,在对李登辉口诛笔伐的同时,发动大规模军事演习和打导弹威胁,从而将台湾推得远远。从此以后,两岸渐行渐远。

  标准的说法是李登辉1995年6月以“个人身份”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鼓吹“台独”,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首先,李登辉1994年3月,就曾以“个人身份”访问东南亚三国,大陆没有特别反对,还公开表示欢迎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大陆。所以,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不应该是大陆与李登辉翻脸的原因。大陆以此为契机,向美国施压,是为恢复中美从1989年停顿的两国国家元首的正式互访,获得实质性成果。一九九五年八月廿四日至廿七日,美国副国务卿塔诺夫访问北京,表达美国对李登辉访美的立场。中国接受美方对台湾领导人访问美国访立场和解释:首先,访问必须是私人的、非官方的、只能为个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其次,这类访问不仅要避免实质性的官方性质,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认为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礼节性和标志性;第三、这类访问将是很少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被允许,并且是“个案处理”。美方不能完全排除今后会有这种访问的可能性。双方商定,一九九五年十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五十周年大会后,在纽约与克林顿会晤,恢复中断七年两国元首会晤(参阅钱其琛回忆录:《外交十记》)。

  按大陆接受的美国三点立场,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不成问题。到底李登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新说法,鼓吹“台独”,才是此后大陆全面翻脸的关键。

  


  1963年,中苏反目,成仇中 共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名义,发表“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的文章,矛头直指赫鲁晓夫,掀起中苏论战的高潮。1995年8月24、25、26连续三天,中 共以“人民日报评论员/新华社评论员”名义,发表了“三评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文章,拉开对台湾文攻武吓的帏幕。

  “三评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三篇文章,分别批判李登辉鼓吹“分裂祖国”的言论是:一、一次不提一个中国,多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二、用不少篇幅谈了拓展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三、这次,他避开过去声称的“主权是个危险的单词”一类话,把“主权在民”落实到岛内“走向民主体制的政治改革”上,并且还要“帮助海峡这边实现政治民主化”,使“中国统一在民主自由和均富制度下”。

  《三评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发表后,大陆官员、媒体、专家学者一拥而上,纷纷撰文、发言,批判李登辉“分裂祖国”,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我数了一下,李登辉这篇演讲,共四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摘录如下:

  1、此次来美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返校盛会,不仅是登辉人人的殊荣,更重要的,这也是中华民国在台湾2100万同胞共同的荣幸。2、在一般政治转变的过程中,暴力和动乱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可说是一个明显的例外。3、虽然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并非联合国的会员国,但却已经迅速建构起一个以经济关系为中心的国际网络。最近我们更推动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以促使我们的经济更进一步的自由化及国际化。4、我们很诚恳地希望世界各国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我,不要忽视我们所代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有人说我们不可能打破外交上的孤立,但是我们会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本人确信,这个世界终将了解,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是一个友善且具实力的发展伙伴。

  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是否鼓吹"分裂祖国"的言论,读者可以自己阅读全文自我辨别。我要说的是,我的解读是,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是一篇民主统一中国的檄文。这篇演讲的题目“民之所欲,长在我心”,隐晦地引用《尚书》武王伐纣时所作《泰誓》,论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和路线:

  民主是促进社会和平转变的动力,民主必须包含对个人自由及社会公义的尊重,以及个人能够直接影响国事的参与感。经济发展则不仅是为了追求财富与繁荣,还必须包括均富理念的实践。“台湾经验”,就是台湾地区的人民,近年来经由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所累积而成的智能结晶。此一经验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的肯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镜的典范。世界各国应有一致的民主与人权标准,不因种族或宗教而有不同。事实上,儒家的民本精神与现代民主理念毫不冲突。呼吁北平领导当局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为两岸中国人开启和平竞争与统一的新时代。只有“双赢”的政策,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最佳利益,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逐渐达成中国统一在民主、自由和均富制度下的目标。

  


  可以这样讲,中 共与李登辉反目成仇,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不是原因,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也仅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从1995年元月开始,李登辉以一系到的演讲,论述了李登辉始终如一的思想: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这才是真正的李登辉思想,李登辉路线。

  李登辉是在1995年1月14日第一次提出“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构思,他说:几百年来,台湾曾经先后遭受东西洋帝国的殖民统治,也曾经遭受祖国大陆的无情遗弃。在台湾的中国人,始终被历史的命运所摆布,始终没有机会和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长期以来潜藏着一股深沉的悲情意识。光复后的半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汇聚着来自大陆各地、海外以及本土的众多菁英人才,历经共同生活与共同命运的融合,已经逐渐蕴育一种崭新的文化生机;加上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更成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汇贯通的枢纽。在多元文化长期而充分的辐臻整合下,使台湾在整个中国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中,跃居为最先进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中原」。

  四月十三日.李登辉接受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濂松专访,辜濂松问:您提到台湾汇集大陆及海洋文化之交流,希望发展成「新中原文化」,显然要以中华文化新正统自居;最近江八点特别提到中国文化是两岸统一的基础,对方似乎也以中国文化正统自称。我们知道您一直强调文化针对一个国家发展之重要,因此,请问您「新中原文化」将来会有那些独特的发展呢?

  李登辉答:台湾光复后的半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汇聚着来自大陆各地、海外以及本土的众多菁英人才,历经共同生活与共同命运的融合,已经逐渐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生机;加上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更成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会激荡最佳场所。在多元文化长期而充分的辐臻整合下,使台湾在整个中国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中,跃居为最先进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中原」。我们希望中 共能超越意识形态之争,透过两岸和平的交流与互惠,增进双方人民的了解与友爱,让台湾地区的新生文化,对中国大陆正面临的文明更新困境,注入新的激素与活力,重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内涵。

  


  什么是“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李登辉路线?综合李登辉在1995年频频发表的演讲和1999年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我将之概述为:

  发端于中原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央集权统治,大一统根深蒂固,变成一种封闭、僵化、自大、霸道的大中华文化。大中华文化,己远远脱离、落后于现化西方文明。近百年来,中国历经重重苦难,始终未能建立自由富裕的现代化社会。儒家文化主张天下为公,提倡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法治精神在本质上有其相互贯通之处,台湾地处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汇的枢纽,接受西方现代化文明影响甚早,终于能够在传统儒家文化中,顺利完成创造性转化,从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实现主权在民,建立了民主宪政制度。比之中原文化的停滞,台湾文化具有现代的先进性,复兴中华文化的希望和途径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在大陆人民不能当家作主,专 zhi主义仍坚守“旧中原”文化,推行大中华霸权主义之时,保护台湾的自主自立,维护台湾主体政权的存在,本土优先,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做大台湾,是台湾的安全和中华文化复兴的保障。“台湾经验”,将成为未来一个中国的的典范。

  如何使中国大陆摆脱大中华的束缚,李登辉认为关键在于削弱中央集权体制,“让文化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大约分成七个区域”。若干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的大区域,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台湾作为其中的一个区域,一个经济文化领先的地区,能够起楷模作用,引领中华的复兴。

  民主化是台湾安全的最大保障。「一国两制」的统一,不利于全中国的民主化,既使大陆同胞享受民主生活的希望,更加遥不可及,也将危害台湾的民主成果,台湾人已自己当头家的权利,故之坚定拒绝「一国两制」的构想,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的中国的目标。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实现「主权在民」的理想,在台湾做得到的,在中国大陆也可以做到。“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以“台湾经验”导引中国发展的方向,进而集合两岸中国人之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谁代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李登辉认为溶合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完成宁静革命,落实主体在民,实现和谐感通的台湾,跃居为中华文化最先进的新生力量。1996年5日20日,在导弹的硝烟中当选华人世界第一位人民直选总统的李登辉,在其就职演讲中说:“环顾世界文明史上的组织个重要文化,大都发源于一个小的地域,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也起源于中原一隅之地。台湾位于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集点,近数十年来,因时局变化机缘,不但充分保存固有文化传统,并且广泛接触西方民主、科学及现代工商业社会文化。再加上台湾教育水准与发展程度,远超越中国其它地区,势必逐渐发挥文化主导功能,进而担负起文化「新中原」的重任”,1999年,即将卸任的李登辉发表《台湾的主张》,指出:“中国人可以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基础上,阔步迈向民主化的道路。这一点,在台湾的发展经验上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了。所谓的「台湾经验」,不仅是台湾发展的成就,也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所共享的资产,并为将来的统一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谁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中国CCP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百门渔夫:台海系列之九)
吃不到葡萄可以吃葡萄干,但是一定要说葡萄酸~

TOP

通过说说话...GD利益集团能拱手相让么.....说天语还差不多
俺金家媳妇也不是好惹滴....我丢....

TOP

海基会现在有点儿变调了
原来台风君你这么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