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地产高涨 融资疯狂 大陆楼市诡异的高歌猛进

地产高涨 融资疯狂 大陆楼市诡异的高歌猛进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业成了把所有人都抓进场的八爪章鱼,由于产业的庞大和公共性,几乎所有大陆民众都被裹挟着下注——因为他们没得选择,被迫被剥夺了“不参与”游戏的权利。就算你是一个原来就带着壳的蜗牛,恐怕也难逃参与这场“游戏”的命运。因为其中有个游戏的名字叫“拆迁”,这正是构成老实人也被裹挟着下注的原因。大陆公众对地产业的愤怒正在集聚。


 


“疯狂的融资”将把国内银行推上火山口


 


世界经济学人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日前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行窗口指导。《通知》要求各银行防止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要求贷款发放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要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一直保持比较警觉的状态,但市场实际的情况可以用“融资疯狂”来形容。这种“融资疯狂”不仅表现为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也表现为出现不少新的融资模式,甚至于以往那种政府与银行结合的模式又重新出现。这种信贷超高速增长及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不仅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疯狂,也可能会让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楼市。


  


在银行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也成了脱缰之马。《财经》杂志称此为地方政府的“融资的狂欢”。我最近到了不少地方,总会听到地方政府的官员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地方能够把握到这个机会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哪个地方就能够找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之途径。甚至有人提出,这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即利用经济发达地方增长缓慢下来的机会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狂欢”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是融资平台。2009年以来,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由省市复制到县城,由城市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到其他各行各业,规模由小到大,一应俱全。这种融资平台正在加大地方政府膨胀的融资能力。城市投资债券、“银信政”信托产品等都成了地方融资平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最有力的工具。可以说,最近一系列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出现,其目的就是以表面合理化的方式,以更高的杠杆率,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


  


而且,这种融资的狂欢也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从最近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许多怪象来看,为什么刚刚销售增长的楼市,其价格立即就会快速飚升?为什么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还是商业银行,都要突破第二套住房按揭条件的限制?为什么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大量拍地?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惜售?


  


早一两个月,国内房地产市场还在呼天抢地地要求救市,但是一个早上醒来,整个国内房地产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吗?还有,早些时候,要突破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的所谓的改善性住房,实际上又成了房地产市场重新回到2007年利用银行优惠的信贷资金大力炒作的工具。可以说,无论是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展期,还是向房地产企业所作出的授信,以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突破第二套住房贷款限制,甚至房地产企业的自卖自买,都是围绕着一点——如何让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最近房地产市场发生的一些融资疯狂的怪现象,早就把监管部门的要求抛到九霄云外了。


 


 因此,当前银行监管部门特别要关心信贷超速度增长的原因所在,要关注这种“融资疯狂”可能造成的对社会及银行体系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还得认真思考与观察这些现象,这样才能把握其问题核心所在,而不是为现象所迷惑。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因为,这种融资疯狂并不在于融资的数量与规模大小,也不是融资工具的多少,最重要的是这种融资疯狂一旦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流融资模式,就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金钱与权力结合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入。这种金钱与权力的结合,不仅不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吹大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吹大整个中国经济泡沫。如果这样,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可就大了。银监会的《通知》已经觉察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来遏制这种融资疯狂的蔓延,则要出台新的监管规则,否则这种“融资疯狂”会把刚刚好起来的中国银行业推向危险的火山口。(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天量信贷的背后 谁在期待通胀"盛宴"的狂欢?


 


一季度信贷 一季度经济数据 通货膨胀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出来,由于数据载明的信息相互不“咬弦”,官方措辞因此比较谨慎,但是“回暖迹象”“复苏迹象”依然是其基调,为得是提振信心。


  


另一方面,第一季度为经济复苏而不惜血本投下去的银行信贷已经达到4.58万亿的天量,逼近政府制定的2009年全年放贷5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这个数据所喻示的通货膨胀的阴影引发了越多越多的担忧,腐蚀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的信心。


  


一方面通过宣传提振信心,一方面政策本身腐蚀信心,相互对冲之下,信心还剩几何,是有趣的问题。


  

接下来几个月中,货币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的走势,将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不过在政治压力主导的决策场景中,货币政策的走势其实没有太多的悬念,那就是继续开闸放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12日公布的声明透露,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虽然强调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比如“银行业要坚持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稳健发展。” 这说法可以左右逢源,四平八稳,但是其基调则是政治意味十足,国有银行的领导人对此会心领神会。


  


而纯粹从操作层面来看,接下来的时间要想进行信贷的急刹车也不太可能,急热急冷对经济震荡更大,因此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增幅惊人。


  


天量的信贷投放将给中国经济体带来什么后果?短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改革停滞,资源和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无法深入,流动性无法成为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因此从微观层面,经济活力无法启动,回暖说法形迹可疑。但是投机性的产品,比如股市和房产,有可能迎来一波好行情—而这正是在发生的故事。中期来看,这种信贷投放产生的流动性必然扭曲经济体的价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而由于上述的经济结构制约,这种通胀其实就是滞涨。而长期来说,这种向经济体大量灌水导致的经济后果终将以不良资产和坏账的形式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来,让全体纳税人埋单。


  


因此,简单的说,目前的政策组合正一步步的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滞涨境地。对于这种可怕的前景,是缺乏预警吗?显然不是。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是评论家和经济学界对于巨额信贷投放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基本有种共识,也一再表达担忧和警告。谢国忠先生就一再严厉的警告通过泡沫来救泡沫政策的危险性。不过目前看来,学界的警告是碰到了聋耳,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组合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政策层对经济结构改革的麻木,对通货膨胀的纵容,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利益结构和决策机制,才能提供一些理解的线索。本文简单的分析下通货膨胀和利益结构之间的关联,而不过多涉及政策决策机制。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并没有任何好处。借用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说法,通货膨胀只是牺牲一群人的利益来造福另一群人。通货膨胀是用欺诈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不过,罗斯巴德也提到,通货膨胀好比赛跑,看谁最先拿到新钱。先拿到钱者是那些与政治权力较近的人。因此,通货膨胀是政府的一种意愿,往往同政府权力的远近有关。离政府的权力越近,拿到新钱就越早。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对社会的一次征税,但是征得的税收却按照有权有势则得的分配逻辑进行。


  


因此,通货膨胀理论上不创造财富,但是在短期却可能导致一副繁荣景象。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社会结构中哪些群体最期待一场通货膨胀呢?


  


首先,当政者会比较认同。因为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是一个不费脑力的思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社会消费会受到刺激,会拉升经济增长率,那样的话GDP保八将没有什么悬念。


  


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最开心的群体。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房地产信贷困难,而同时销售大幅下降,流动性近乎冰点。今年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资金。而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则成为不多的保值选择之一,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爆。 房地产业火爆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开始滚滚而来。


  


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他们掌控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在产业格局中占据上游位置。因此,他们的叫价能力强,可以转移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另外一方面,在信贷发放结构中,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大量的负债,通货膨胀正好是消减他们债务负担,保持垄断利润的良机。


  


那么通货膨胀中损失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是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的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被无形的掠夺,而他们的负担包括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 另外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就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进贫困的深渊。


  


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之后,目前的政策组合就显示出了其“合理性”, 通过强力的财政刺激政策,纵容通货膨胀的宽松信贷,制造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掩盖了经济体结构性问题,又符合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格局。至于那些被通货膨胀以隐蔽的方式剥夺了财富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语权,参与权都被代表了,他们对政策没有影响力。


  


当然,目前这种政策组合的决策者也许还存有一种侥幸,那就是当目前这个政策组合的负面后果变得无法回避的时候,那时候,欧美经济可能已经复苏,中国经济又可以切换到出口驱动模式的轨道。“以时间换空间”的侥幸心理使得饮鸩止渴式的政策组合成为不二之选。再说,也不能高估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短视是政治人物的常态。一个未来遗祸的政策,如果能暂时解决或者掩盖当下的问题,对政治人物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的这句政治箴言在继续回响。 当权力不受公众制约的时候,通货膨胀这种公众福祉的砒霜,的确可能变成权力的蜜糖。


 


 

神的战士

TOP

地产高涨 融资疯狂 大陆楼市诡异的高歌猛进

内容摘要


中国大陆楼市以诡异的方式高歌猛进,并一改先前的“价跌量升”的局面,开始“价量齐升”,直逼2007-2008年最高峰,本相信政府会坚决不救开发商的老百姓看得目瞪口呆,怨声载道,同时摸不到头脑。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啥? 首先肯定不是因为经济的好转,所有的现象都能告诉我们:中国大陆经济离真正的回暖仍然很远。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业成了把所有人都抓进场的八爪章鱼,由于产业的庞大和公共性,几乎所有大陆民众都被裹挟着下注——因为他们没得选择,被迫被剥夺了“不参与”游戏的权利。就算你是一个原来就带着壳的蜗牛,恐怕也难逃参与这场“游戏”的命运。因为其中有个游戏的名字叫“拆迁”,这正是构成老实人也被裹挟着下注的原因。大陆公众对地产业的愤怒正在集聚。

***********************

开发商捂盘导致北京房价上涨5000元/㎡

北京五环内新开楼盘6月均价16000元,以南四环涨幅最高。去年年底标价8000~9000元/平米的楼盘,因为地铁4号线即将开通,如今已卖到13000~15000元,少数精装户型甚至卖出了21000元的高价。日前,北京市建委有消息传出,高房价的形成,与一些开发商“捂盘”有关。

  中国广播网报道,由于土地价格提高,开发商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房价来转化成本,而“捂盘待销”是提高价格的一种常用手段。对此,中国之声连线采访了中国广播网记者李文蕊:

  中国之声: 北京的“捂盘”现象确实存在吗?

  李文蕊:我觉得有迹象表明还是存在的。我查阅了北京市建委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目前北京尚有15万套可售房屋,但是实际签约量很少。这说明在当前的高房价下,确实有老百姓承受不起,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发商可能有“捂盘”的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也走访了位于南四环内马家铺地区的新河城六期工程,在销售处,我们发现这个楼盘今年1月份已经开盘销售,当时售价是10500块钱一平米,可是当记者五月下旬电话打到售楼处问销售人员的时候,他们说这个盘没有开盘,6月中旬可能会开始销售,预计售价12000元,这个回答完全和事实不太一样了,到6月中旬的时候,再次打电话问销售人员,他们说这个盘已经不对外卖了,如果找到关系可以买,打完折是13400元,但是他所有的说辞,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得不到体现,因为那是一套房子没有卖出去。

  中国之声:这种囤积居奇的市场投机行为,目前北京市政府有没有采取哪些手段来抑制和治理?

  李文蕊:北京市建委目前有6项手段来抑制和治理这样的囤积居奇的行为。我们发现大量的所谓的处罚,都是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公示和曝光这样一种方式来显现的,就是把这种行为暴露在舆论监督之下,这对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到底撼动多少,中间要打一个问号。北京市建委有一项举措有一些实际意义的,对违规的销售机构不办理新项目的注册备案手续,情节严重的会停止办理注册备案手续2年,销售人员违规行为严重的会取消从业资格,不得参加商品房销售员的考试或者不予注册备案,销售人员所在的机构如果负有连带责任的,也会对销售机构进行一并的查处。

  中国之声:希望这些措施,真的能够把开发商这种囤积居奇的市场投机行为抑制住。

******************************

上海市房价正逼近2008年高位

年初还战战兢兢开盘的开发商现在“牛”了起来,在上海楼市交易旺盛的情况下,新盘开发商集中涨价。沪上不少新盘本月都推出了新房源,与新房源一起推出的还有新房价。从这些新盘的价格走势来看,短短三个月以后,这些新盘涨价幅度超过15%,全市房产价格已逐渐逼近2008年高位水平。

  新房价格普遍有所提升

  受市场迅速回暖的现象影响,开发商信心明显恢复,6月集中上市的一批新房价格普遍有所提升。从开盘价格来看,新盘价格涨幅较大的是闸北大宁板块的卓悦居,该楼盘第一季度成交均价约为21500元/平方米,近期开盘价格达28000-29000元/平方米。杨浦区中信和平家园近期也涨幅很大,第一季度该楼盘成交均价约为21000元/平方米,近期开盘价格达25000元/平方米左右。地理位置较偏的一些楼盘也开始调整价格,如松江新桥板块的万科白马花园、宝山大华板块的大华梧桐城邦等,近期开盘价格与前期房源相比也有15%左右的涨幅。

  尽管价格上涨,但是上海楼市中买涨的气氛相当浓厚,高端住宅投资需求也明显高于往年。据中原地产统计显示,2009年3、4、5月及6月前21天,全市一手商品房成交均价依次为13190元/平方米、13371元/平方米、13878元/平方米、14724元/平方米。成交量方面,3、4、5月全市一手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为150.8万平方米、188.5万平方米、204.9万平方米,6月前21天成交为141.3万平方米,与5月同期相比增长2.4%。

  二手房出现一定观望气氛

  与新盘市场量价齐升的局面不同,前期已经大幅上涨的二手房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观望气氛。信义地产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古北地区3、4月份挂牌量分别为210套和223套,而随着市场回暖,5月份挂牌量跌至186套,降幅较5月相比达到16%。而6月份至今,该板块挂牌量为180套,预计6月全月挂牌量与5月持平。从3月起,南静安板块整体挂牌量被大量消化,由于挂牌量仍不能买足购房者需求,区域房价大幅上涨。

  上海中原地产分析人士表示,在依旧旺盛的购房需求推动下,全市房产价格已逐渐逼近2008年高位水平。6月份,上海二手房市场价格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走势,由于上海二手房4、5两月价格上涨比较迅速,已基本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同时目前市场上优质房源挂牌量也趋于稀缺,因而抑制了5月之后房价的进一步上升。在这一轮一手房市场的活跃行情中,外来投资客的大量进入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随着新盘房价的上涨,新房市场对于自住型买家的吸纳力将有所下降。随着近期一二手房价格差异日渐缩小,未来自住型买家还将再次向二手现房市场转移。

*********************

汤臣一品再售三套 两天销量胜于过去四年

网上房地产显示,6月23日汤臣一品C栋又有3套房源成交,加上前天成交的5套,两天之内共有8套房源成交。汤臣集团方面表示,集中成交一方面因为上海楼市近期的火爆行情,另一方面汤臣一品此前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客户,预计本周内C栋还将陆续有成交。

  《新闻晨报》报道,从网上房地产获悉,6月22日、23日成功签售8套公寓,全部为C栋中低区431.98平方米的房源。6楼、7楼(二户)、9楼、10楼(二户)、11楼、17楼的房源标记已由绿色的“可售”状态转为黄色的“已签”状态。这意味着,在前日成交5套后,昨日又有3套房源成交。按照售楼处提供的C栋中低区9.8万元/平方米来计算,这两天汤臣一品共计成交3.4亿元。

  汤臣集团方面还表示,购买C栋的客户以国内为主,也包括少数海外华人,其购房用途主要是作为二套度假物业。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在通胀预期下,大量有闲置资金的高购买力人群纷纷投资较稳妥的高端住宅市场,从而达到保值目的,而在房价持续飙升的情况下,投资资金追涨之势越来越明显。

***************************************

“疯狂的融资”将把国内银行推上火山口

世界经济学人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日前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行窗口指导。《通知》要求各银行防止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要求贷款发放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要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一直保持比较警觉的状态,但市场实际的情况可以用“融资疯狂”来形容。这种“融资疯狂”不仅表现为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也表现为出现不少新的融资模式,甚至于以往那种政府与银行结合的模式又重新出现。这种信贷超高速增长及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不仅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疯狂,也可能会让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楼市。

  在银行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也成了脱缰之马。《财经》杂志称此为地方政府的“融资的狂欢”。我最近到了不少地方,总会听到地方政府的官员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地方能够把握到这个机会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哪个地方就能够找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之途径。甚至有人提出,这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即利用经济发达地方增长缓慢下来的机会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狂欢”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是融资平台。2009年以来,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由省市复制到县城,由城市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到其他各行各业,规模由小到大,一应俱全。这种融资平台正在加大地方政府膨胀的融资能力。城市投资债券、“银信政”信托产品等都成了地方融资平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最有力的工具。可以说,最近一系列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出现,其目的就是以表面合理化的方式,以更高的杠杆率,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

  而且,这种融资的狂欢也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从最近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许多怪象来看,为什么刚刚销售增长的楼市,其价格立即就会快速飚升?为什么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还是商业银行,都要突破第二套住房按揭条件的限制?为什么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大量拍地?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惜售?

  早一两个月,国内房地产市场还在呼天抢地地要求救市,但是一个早上醒来,整个国内房地产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吗?还有,早些时候,要突破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的所谓的改善性住房,实际上又成了房地产市场重新回到2007年利用银行优惠的信贷资金大力炒作的工具。可以说,无论是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展期,还是向房地产企业所作出的授信,以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突破第二套住房贷款限制,甚至房地产企业的自卖自买,都是围绕着一点——如何让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最近房地产市场发生的一些融资疯狂的怪现象,早就把监管部门的要求抛到九霄云外了。

  因此,当前银行监管部门特别要关心信贷超速度增长的原因所在,要关注这种“融资疯狂”可能造成的对社会及银行体系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还得认真思考与观察这些现象,这样才能把握其问题核心所在,而不是为现象所迷惑。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因为,这种融资疯狂并不在于融资的数量与规模大小,也不是融资工具的多少,最重要的是这种融资疯狂一旦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流融资模式,就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金钱与权力结合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入。这种金钱与权力的结合,不仅不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吹大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吹大整个中国经济泡沫。如果这样,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可就大了。银监会的《通知》已经觉察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来遏制这种融资疯狂的蔓延,则要出台新的监管规则,否则这种“融资疯狂”会把刚刚好起来的中国银行业推向危险的火山口。(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

天量信贷的背后 谁在期待通胀"盛宴"的狂欢?

一季度信贷 一季度经济数据 通货膨胀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出来,由于数据载明的信息相互不“咬弦”,官方措辞因此比较谨慎,但是“回暖迹象”“复苏迹象”依然是其基调,为得是提振信心。

  另一方面,第一季度为经济复苏而不惜血本投下去的银行信贷已经达到4.58万亿的天量,逼近政府制定的2009年全年放贷5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这个数据所喻示的通货膨胀的阴影引发了越多越多的担忧,腐蚀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的信心。

  一方面通过宣传提振信心,一方面政策本身腐蚀信心,相互对冲之下,信心还剩几何,是有趣的问题。

  接下来几个月中,货币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的走势,将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不过在政治压力主导的决策场景中,货币政策的走势其实没有太多的悬念,那就是继续开闸放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12日公布的声明透露,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虽然强调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比如“银行业要坚持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稳健发展。” 这说法可以左右逢源,四平八稳,但是其基调则是政治意味十足,国有银行的领导人对此会心领神会。

  而纯粹从操作层面来看,接下来的时间要想进行信贷的急刹车也不太可能,急热急冷对经济震荡更大,因此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增幅惊人。

  天量的信贷投放将给中国经济体带来什么后果?短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改革停滞,资源和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无法深入,流动性无法成为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因此从微观层面,经济活力无法启动,回暖说法形迹可疑。但是投机性的产品,比如股市和房产,有可能迎来一波好行情—而这正是在发生的故事。中期来看,这种信贷投放产生的流动性必然扭曲经济体的价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而由于上述的经济结构制约,这种通胀其实就是滞涨。而长期来说,这种向经济体大量灌水导致的经济后果终将以不良资产和坏账的形式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来,让全体纳税人埋单。

  因此,简单的说,目前的政策组合正一步步的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滞涨境地。对于这种可怕的前景,是缺乏预警吗?显然不是。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是评论家和经济学界对于巨额信贷投放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基本有种共识,也一再表达担忧和警告。谢国忠先生就一再严厉的警告通过泡沫来救泡沫政策的危险性。不过目前看来,学界的警告是碰到了聋耳,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组合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政策层对经济结构改革的麻木,对通货膨胀的纵容,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利益结构和决策机制,才能提供一些理解的线索。本文简单的分析下通货膨胀和利益结构之间的关联,而不过多涉及政策决策机制。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并没有任何好处。借用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说法,通货膨胀只是牺牲一群人的利益来造福另一群人。通货膨胀是用欺诈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不过,罗斯巴德也提到,通货膨胀好比赛跑,看谁最先拿到新钱。先拿到钱者是那些与政治权力较近的人。因此,通货膨胀是政府的一种意愿,往往同政府权力的远近有关。离政府的权力越近,拿到新钱就越早。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对社会的一次征税,但是征得的税收却按照有权有势则得的分配逻辑进行。

  因此,通货膨胀理论上不创造财富,但是在短期却可能导致一副繁荣景象。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社会结构中哪些群体最期待一场通货膨胀呢?

  首先,当政者会比较认同。因为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是一个不费脑力的思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社会消费会受到刺激,会拉升经济增长率,那样的话GDP保八将没有什么悬念。

  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最开心的群体。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房地产信贷困难,而同时销售大幅下降,流动性近乎冰点。今年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资金。而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则成为不多的保值选择之一,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爆。 房地产业火爆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开始滚滚而来。

  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他们掌控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在产业格局中占据上游位置。因此,他们的叫价能力强,可以转移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另外一方面,在信贷发放结构中,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大量的负债,通货膨胀正好是消减他们债务负担,保持垄断利润的良机。

  那么通货膨胀中损失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是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的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被无形的掠夺,而他们的负担包括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 另外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就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进贫困的深渊。

  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之后,目前的政策组合就显示出了其“合理性”, 通过强力的财政刺激政策,纵容通货膨胀的宽松信贷,制造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掩盖了经济体结构性问题,又符合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格局。至于那些被通货膨胀以隐蔽的方式剥夺了财富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语权,参与权都被代表了,他们对政策没有影响力。

  当然,目前这种政策组合的决策者也许还存有一种侥幸,那就是当目前这个政策组合的负面后果变得无法回避的时候,那时候,欧美经济可能已经复苏,中国经济又可以切换到出口驱动模式的轨道。“以时间换空间”的侥幸心理使得饮鸩止渴式的政策组合成为不二之选。再说,也不能高估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短视是政治人物的常态。一个未来遗祸的政策,如果能暂时解决或者掩盖当下的问题,对政治人物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的这句政治箴言在继续回响。 当权力不受公众制约的时候,通货膨胀这种公众福祉的砒霜,的确可能变成权力的蜜糖。

*****************************************

天量信贷的通胀预期造就了"楼市小阳春"

一季度信贷 楼市小阳春 股市 A股

  眼下,欧洲又准备跟随美国,打算进一步降息并开始印钞。此前,各国央行正在大力推行货币互换、购买国债、调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放松信贷额度限制等货币扩张措施,通胀看起来不再是遥远的事。

  而上周中国央行也在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18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希望市场流动性能够保持稳定,并预防通胀抬头。

  国信证券认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已经开始怀疑货币的真实购买能力,结束“现金为王”、持币待购的心态,进而表现出交易活跃现象。

  一季度天量信贷市场流动性有过剩风险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句名言,在分析人士看来,又将验证当前各国央行正在推行货币互换、购买国债、调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放松信贷额度限制等货币扩张措施,带来的通胀结果。

  今年一季度信贷拉动总需求大幅扩张。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29.78%,M2增长25.51%,这都是近十年来的最高点。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指出:2003年以来,一季度新增贷款占全年比重在(27%,43%)的区间。如果不考虑商业银行的财务比率和风险控制等因素,按照43%的占比匡算2009年的信贷规模,全年新增信贷将达10.6万亿,这意味着2009年年末贷款同比增长34.94%,这比历史上最高的2003年21.1%高出近14个百分点,这实在是难以想象。

  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工具之一———公开市场操作亦在铺开。

  上周央行净回笼资金180亿元,较上上周的800亿元回笼力度大幅减弱。央行改变了前几周的净投放操作,连续两周实施净回笼,一方面近期到期资金量较大,同时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信贷量不断激增,部分资金可能滞留银行间市场,间接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

  M1/M2指标显示通胀可能大大提高

  M1/M2指标所反映的活期存款占比也是“去货币化”的良好反映指标(图4)。

  周炳林分析表示,在M2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国1月末M1/M2指标环比下降1.68个百分点至33.3%,2月末M1/M2则环比下降0.46个百分点至32.8%,下降幅度快速收窄。3月末在M2继续放量增长约29%的情况下,M1/M2的指标开始转跌为升,又回到33.3%,通胀的可能大大提高。

  其次,M2货币供应的增速与实际GDP潜在增速之差也是重要标志,央行曾在报告中明确这两项增速的差额应等于CPI目标值加上3%至4%,历史数据也显示,M2货币供应大约等于实际GDP潜在增速加上“CPI与PPI的加权平均值”,权数为一个国家消费和投资的相对权重。如果中国实际GDP的潜在增速为8.5%,那么,M2与其差额已经高达20个百分点,这也将大大加强今年的通胀预期。

  去货币化将主导下阶段宏观调控

  国信证券分析师周炳林则直接提出,“去货币化将主导下阶段宏观调控”。

  这里的去货币化概念为,微观经济决策把现金换为实物,等待通胀,整体经济持币待购心态发生逆转所导致的交易活跃现象。

  周炳林分析指出,“去国债化”是“去货币化”进而通胀的良好反映指标。去国债化意味着国债市场交易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国债作为现金的替代物,其收益率上升,反映资金正从最安全的市场流出以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机会(图3)。

  记者注意到,上证国债指数4月21日高开高走。上证国债指数收盘报120.96点,上涨0.04%,全日成交5.88亿元。市场交投清淡,机构继续谨慎观望。

  大通证券研究员徐虹认为,CPI同比降幅减小,央行近期为遏制通货紧缩降息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动力降低。由于前3月新增信贷激增,已达到全年计划新增信贷量的90%,新增信贷所派生的活期存款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对此央行已经开始关注新增信贷的投向、质量、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预计4月新增信贷增长势头将放缓。近期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力度,说明在到期资金充裕、贷款派生存款增长的情况下,央行更希望市场流动性能够保持稳定,实际上针对市场短期流动性过剩,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还有更有利的武器——重启一年期央票,因此,徐虹认为在物价指数降幅符合预期、市场短期流动性充裕甚至些许过剩的情况下,央行近期下调“双率”概率不大,但未来可能会从企业经营角度降息27BP,如果外贸顺差持续大幅下滑,也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楼市、车市等是去货币化最为确定的先行指标

  几个实体经济大类市场的成交量也是去货币化的重要标志,此类标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在于,其将是去货币化最为确定的先行指标。几个大类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量,汽车销售量,煤炭港口的吞吐量,钢、铜、铝、木材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以及影响它们的建筑业新签合同规模、交通运输量特别是货运量(图1、5、6)。

  截至4月初,房地产市场的放量已经持续这个2009年1季度。成交量可能有一定的注水,但从总体数据来看,注水数只是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汽车市场在一季度的销量表现也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周炳林指出,目前重要的一点是,几个大类实体经济市场有些出现成交放量(如地产、汽车、煤炭、铜),有些还很不确定(如多数金属市场、交通运输货运量),不同市场的交易量情况出现某种分化,这或许正是目前思考“去货币化”问题的意义所在。


**************************************

资本狼群最后的疯狂表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今年3~5月,全国房价连续三个月保持上涨。今年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施工面积、投资规模等指标全面上浮。我国股市情况自去年10月28日探底至今年6月16日收盘,A股大盘的涨幅为66.73%,而同期B股指数从最低86.44点跃升至182.06点,涨幅高达110.62%,到今日沪指已窜到2812点,给人一种“春意昂然,经济复苏”的大好景象!
  是真的经济复苏,运行良好,没有问题吗?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看一下经济的基本面就知啦。首先是房地产,笨蛋都看得出我国房价已严重背离正常的价格,远超出国民的购买力,应理性回调才是。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会连续上涨呢?答案只有一个,恶毒的阴谋,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内外大财团恶意炒作。再看出口经济,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出口经济依附度过重的的国家,而在金融危机下,国际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了依靠出口发展经济的难产,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这又是一个困难整合的痛苦过程。如此宏观经济条件下,股指如何能去大涨呢?可奇怪的事就是会有,股指就是在疯狂地向上爬。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我国股市变成了超级大赌场,基本上已被国内外大财团所操控。也不奇怪,连国际石油的价格他们都能操控,何况我国的股市呢!

  去年就有数据显示盘据我国的热钱有近两万亿美元,奇怪的是股市大跌后却看不到热钱出逃的迹象,相反却是加速的涌入,到现在为止国际热钱还是在继续地涌入国内。从现在股市房市的异常转热的现象来看,可以明确地判定是潜伏在我国的巨量热钱开始运动的结果,而且远没有结束。路线图就是推高房市股市,吸尽国民经济的血液,再强力做空,造成股市房市蹦盘,引起巨大金融震荡,通货膨胀,然后并购我国的制造企业,矿产资源,甚至银行保险业,吞并我国的实体经济。他们的目的绝不是多赚点钱那么简单,而是想一举摧毁我国经济,彻底破坏我国经济的发展秩序,把我国变成他们的附属生产国。 一些不正常的经济行为在深刻地揭示内在的原因,如名不见经传的几亿资产的民企腾中重工要收购30多亿的美国悍马;深圳一神秘民企年税达13个亿;南昌空壳公司非法转账90个亿惊动国务院;几千亿热钱流入香港推高股市。注意新闻的朋友应都有所了解。

  很早就有多方民间谏言提议中央加强金融系统安全监管,可惜看来很多爱国良言并没有得到中央的重视。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清查大中账户资金的背景,来源,活动情况,异常交易。必要时可以冻结,休市。应严查防外资不正常入境。加强国内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严防不正常信贷和银行保险类资金入市。减缓停止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系统安全是当今最大风险隐患,现在应当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许还能化解控制住巨大灾难性风险。如果再过两年,可能就一切都晚了,只有等宰的份啦。也许会国将不国啦。

***************************************

地方政府在“保8”压力下松绑楼市

去年底死气沉沉的楼市,今年第二季之后,就好像吃了仙丹的重症病人快速康复一般;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保八强大指标,还有地方基础建设经费短缺情况下,长三角各地方政府有其不得不为的压力。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在去年底四万亿推波助澜下,到处都是基础设施工程动工;这些庞大的工程,除了中央拨下的经费外,地方自筹比率大约都在一半左右,不少地方政府透过发债,甚至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土地为担保,大举融资。发地方债、银行融资外,不少长三角城市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就是拍卖土地。去年底楼市低迷,吓坏一堆地方领导,主要是土地招拍挂不仅价格欠佳,直接影响地方收入。

  事实上,多位台资房地产商透露,虽然中央对楼市发展态度仍有忌讳,且未列入扩大内需鼓励项目中,然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考量下,实际是暗助这行业的发展。最近不少上海本地房产开发商都发现,四大国有商银与几家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条件都放宽不少;据了解,除了央行的建筑融资放宽外,地方政府的态度也是个关键。

  不仅针对房地产商的融资大开方便门,一般购屋者的抵押贷款,除了成数放宽,连放款的年限也随著扩大;以往五到十年的贷款期限,随著房价与所得的差距拉大,现今在上海房屋抵押贷款的年限也可以拉长到十年以上。

-------------------------------------

商务部上书国务院:建议松绑外商投资房 地产

外商直接投资(FDI)已经连续7个月负增长了。6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商务部独家获悉,一份关于稳定外商投资的建议书已经由商务部提交至国务院。“这份建议书商务部已经酝酿很久,一共提出了42条具体建议,主要针对FDI几个月来连续下滑。”一位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该人士还称,由商务部提出的这些建议并非只涉及商务部一个部委,还包括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和外管局等多个部委,旨在从财税、审批、结构等多方面对目前现有的政策进行调整,其中较大的调整政策包括将对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业松绑等等。

***********************

8名律师上书国家六部委要求打击哄抬房价
8位在京律师日前发出投诉建议函,强烈要求国家6部委打击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欺诈骗贷哄抬房价等行为,建议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
  据《河南商报》报道,建议函的牵头人是河南籍律师董正伟。“现在,我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虚假交易、价格欺诈、骗贷等危害金融经济安全的行为,必须尽快尽严查处。”董正伟说。

称6部委应果断治理房地产市场欺诈

  这封长达4万字的投诉建议函有40多页,由陈东、吴玉莲等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8名律师联合署名。

  董正伟将本次行为命名为“律师团法律行动”。

  董正伟表示,该函件是25日下午1时许通过北京邮政快递同时向6部委发出的。这6个国家部委分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银监会和国土资源部。

  “我关注房地产问题5年了,关注《住宅法》立法3年了,有深入研究。这不是一个草率和没有准备的法律行动。”董正伟说。

  事实上,2008年的2月和10月,董正伟已先后两次提交了《住宅法》立法建议稿。

  本次法律行动的前一天——6月24日,律师团召开了动前研讨会,董正伟介绍,各律师会上“义愤填膺”,对当前房地产虚假交易、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骗贷、假按揭、操控市场哄抬房价等做法十分不满。

  “我们的态度是,决不能任由开发商制造中国式的‘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董正伟说。

  他相信,对于这次法律行动,“6部委将采取果断措施治理房地产市场欺诈。”

11大原因要求政府必须管好地产业

  董正伟表示,研讨时,他们8人组成的律师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监管部门不积极的监督执法表示了批评和不理解,同时对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惩戒开发商虚假交易、骗贷等投机行为表示遗憾。

  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已颁布的《价格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和相应金融监管规章制度,“是可以严厉打击现阶段房地产投机欺诈、哄抬房价、骗贷等违法经营行为的。”

  针对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8位律师从法律、经济、民生、金融安全、国际形势等多个角度陈述了11个必须为之的理由。在措辞上,他们使用了“严峻”这两个字。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是11个看起来都相当宏大的理由,比如他们提到了“ 房地产虚假交易价格欺诈骗贷误导消费者危害金融经济安全,房价合理下调有利于房地产业和经济良性发展,‘华尔街金融风暴’戳穿了‘房地产泡沫GDP’时代,华尔街危机中国经济赢在不与国际接轨……”等内容。

  董正伟们还提到,“房地产救市”等同于“自掘坟墓”。

期待6部委合力击碎“高房价”

  那么这封投诉建议函都写了些什么呢?

  “都是建议。”董说。

  这份建议函中,第一条建议针对的是国家发改委,相关表述是:应在全国范围开展对房地产交易中虚假交易、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执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倍罚款。

  该建议函的第二条针对的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表述是:应在全国范围对房地产经营者虚假广告宣传、合同欺诈、误导购房者交易行为开展执法活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倍罚款。

  对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议,董正伟等律师提出,应在全国范围开展配合相关执法机构的执法活动,规范交易行为,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取消市场准入资格。

  此外,建议函还提出“积极推动《住宅法》立法”。

  商报记者掌握的情况是,此前的2008年2月13日和10月份,董正伟已先后两次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提出了《住宅法》立法建议。

  不过这一回,董正伟将《住宅法》建议稿更名为了《住房保障法》,并完善了有关条文。

  “我们期待全国人大、国务院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住房权益,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彻底杜绝房地产的投机、欺诈、骗贷等行为。”董说。

  这份建议函写到:6部委应该重拳出击,粉碎少数开发商联合商业银行编制的“高房价阴谋或阳谋”。

TOP

支持楼主

TOP

确实让人担忧!

TOP

股市不明了,有钱无出去,只好投资楼市。通货膨胀的现象又出现了!中国的经济已经不行了!可怜了老百姓!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