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推荐]
作者:远方的河

   历史历来是由强者书写的,所以往往带有被强奸的痕迹。中央电视台耗资5000万拍成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夥丧权辱国的卖国贼们树碑立传,本身就是一件具有争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该剧从1890年老佛爷为祝寿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岁银开始,一直讲到袁世凯称帝被撵下台为止,前后经历三十几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任人宰割,迭荡起伏,最儒弱黑暗的一段日子,是从推翻满清帝制到群雄四起,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

  该剧通过对这期间几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让观众思考:为什么中华帝国会从康乾盛世的天下第一强国,迅速地势不可挡地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内在原因。

  其中对中日甲午海战的详细描写,很发人深省。当时大清的北洋水师,在装备的完整和先进性上,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二,远远优于耸尔小国日本。在海战中日军的主力旗舰“吉野” 号,曾经是大清帝国为北洋水师订造的主力战舰,但为了给老佛爷祝寿造园子,大清早已库银空虚,无力完成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了。

  东瀛日本得报以后,一心想得到它,可“吉野” 的造价,占到当时日本全年国民总产值的40%,要想得来,谈何容易?于是就有了天皇为节衣缩食,不吃正餐,主动捐金;未婚的姑娘,不惜做妓女出卖自己的第一次,为国家买“吉野” 集资……。当看到甲午海战以日本大胜而告终后,日本国民那种自上而下,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欢庆和喜悦,你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感到无地自容!

  在当前国内还没有完全的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该剧对这场战争的大描大写,表露出了很强的借古喻今、以史为鉴的意味。如果我们把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可避免的台海战争,当成明日的甲午海战,中国,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且不说中国的海军军力在当今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可能还不及当时的大清,单就国内表现出来的“贩”荣“娼”盛,歌舞升平,腐败遍地,贪污横行,和周边国际环境的列强环视,日益恶化,我们难道不该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吗?

  看到第二次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义和团向一群乌合之众般用自己“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区区千人的洋枪洋炮时,你一定会感到一种切齿之痛:愚昧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该剧对当时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引人深思。

  一,对李鸿章的描写

  在当时丧权辱国的马关、辛丑条约上签名的都是他。因此长期以来他的名字和卖国贼是联在一起的。但仔细想一下,作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内政和外交大权与一身,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为什么要卖国呢?李鸿章的观点是:大清是个大国,永远不会被征服,打败了最多是赔银子。既然看不到赢的希望,干嘛要在自己的那点家底被彻底打烂之后再赔银子?先赔不就完了?

  李鸿章深知当时洋人的强大,大清的外强中干,腐败盛行,积重难返。包括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不但借口军务到朝鲜贩运人参进行走私,而且利用夏天转港到香港的机会,上岸抽大烟,嫖女人。可他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北洋水师是他手上最重要的政治筹码。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李鸿章是时代的悲剧。任何一个身处其位的人,也都会被后人,冠以卖国贼的帽子。

  但李鸿章也是一个很清醒的人,没有他的大力推动,老佛爷连那点有限的改革,也是不会做的。李鸿章在最后关头,举荐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在当时为了改革和新政能够继续下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慈僖的描写

  在清剧泛滥成灾的今天,这部戏对老佛爷的刻画,算是很成功的,至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但烧掉了大清的元气,也把老佛爷的心着实烧的痛了一把。她清楚地认识到,大清如果不变法,祖宗的江山就会毁在自己手上。百日维新之所以可以搞,没有老佛爷的撑腰是不可能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亲自批准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在后来的中华民国所实行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慈禧以义和团为后盾,向“全世界宣战” ,虽愚昧可笑,但又何尝不是其一生当中,难得一次的、唐吉诃德式抵御强国之“壮举” ?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   
  
  当然,任何当权者的改革,都是以不伤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前提。在这一点上,该剧对慈僖的描写,有很强的喻古讽今的味道。慈僖后来转向支持荣禄剿灭新党,重废光绪,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法,而是光绪和康有为要搞政变,逼慈僖退位。联想起八九民-运时,当时的决策者决定以强硬的方式解决,并不是因为学生的的反政府观点,而是听信陈希同等的谗言,认为学生要造反,让执政党下台。作者借古喻今之心,昭然纸上!但事实证明: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也是这部电视剧被禁的根本原因。

  三,对孙中山的描写

  个人认为该剧对孙中山的刻划是比较成功的。孙赤手空拳,从街头反清开始,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后来流亡海外,成为流浪革命家,为推翻清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可嘉,其志可叹。然而,孙中山在识人用人上面,却显得十分幼稚。轻信袁世凯,陈炯明,差点和黄兴翻脸,书呆子气浓厚。说孙中山是一个理想革命家,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这部电视剧所塑造的孙中山形象。我认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反而让大家看起来更有亲近感。你可以从中感受到,即使一个伟人,也只是站在时代肩膀上的一个凡人。

  四,对袁世凯的描写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奸雄。说袁世凯是一代奸雄,绝不为过。该剧对袁世凯的描写,可以说著墨最多。袁世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这与当时社会剧变时的复杂纷纭不无关系。他一面支持新政,创立新军,一面又在关键时刻出卖维新;他一面支持废除帝制,响应共和,一面又实行独裁,复辟称帝。只有荣禄,把袁世凯看的最透:此人可用不可信。

  但是作为一个人,袁世凯有他很人性的一面,并具有许多常人所没有的胆识和能力。第一,他是直接和清廷谈判,逼皇室退位的。在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在国一日不可无君的根深蒂固的意识里,袁能够这样做,是非常有胆识的!第二,袁世凯驱人有术,颇有心机。他一手栽培的,从北洋新军混出来的军阀们,能够在袁死后,叱咤中国政坛风云十几年,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最后,袁世凯和妓女英子之间的一段情缘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袁和她相爱于青楼,几十年中不嫌不弃。飞黄腾达以后更对她恩爱有加,深为宠信。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真情,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和得到的。

  按照简单的道德标准,英雄和奸雄的区别,在于英雄以国家社稷为重,个人为轻。奸雄则为增加自己的权势,谋求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袁世凯的所为,堪称“治世能臣,乱世奸雄”。如果袁能够以国家为先,共和为重,与孙中山通力合作,为孙的理想而战,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将会重新改写。

  最后,《走向共和》这部优于《雍正王朝》的大制作,高水平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被禁呢? 我个人的观点,除了很露骨的喻古讽今,让当朝者不舒服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剧所描写的这段近代史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很多地方,还是一笔糊涂帐。

  大家可以想一下,从1890到1920这30年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翻滚过的众多主要风云人物当中,除了孙中山一人,还有几人能被当今的史学家们定性为“正面人物” 呢? 把这些似乎早已定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凡人、作为主角来描写,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争议性。这种争议,对维持目前 “安定团结” 的大局,没有好处。

  至于有人说这部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为卖国贼翻案,我认为这不是该剧被禁的主要原因。在历史剧、特别是清剧泛滥的今天,其中有几部,是能够经得起史学家检验推敲的?中国几千年以来写正史的,能够让后人称道首肯的,不也只有司马迁一人?

  对于绝大多数不懂历史的老百姓来说,看电视剧首先是为了欣赏,消遣。《走向共和》好看,凝重,大气,故事性强,看过以后还能激起一些争议、思考和联想。这,大概是《走向共和》的主创人员,希望达到的真正目的。

  时值今日,这部电视剧已经逝世快两周年了。但是在国内,对该剧的争议还在延续。该剧的BT下载,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得到。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走向共和》,不过是拍得很好看的一部戏而已。

TOP

还没看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牵手 于 2008-10-1 04:41 PM 发表
还没看呢。。。。


都禁播了,还看个屁呀?

TOP

楼上的有病不要跳出来现!丢人!

问清楚当时电视上播了多少集就不让播了,问清楚被剪掉了多少内容再说。

TOP

呦呦呦,哪儿跳出来个傻逼亚,你妈裤裆没系紧被义和团全团人操出了你,你舔爹爹们的屁眼也不用这样吧,电视剧播多少你还就不知道,你个傻逼

TOP

该剧曾由中央电视台于4月12日(萨斯瘟疫爆发高峰期)在“弘扬主旋律”的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后期加速播映,每晚连播两到三集,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全剧即播映完毕。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后,突然传来北京全面禁播该剧的消息。   
    
    该剧激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对该剧的艺术性、历史逼真感、和观赏价值,观众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赞赏。但涉及其寓意,则看法两极。一种看法认为:该剧重塑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反角”,是为他们翻案,或为当今权贵背书,比如,以李鸿章的“卖国”合法,喻他的“卖国”合法;或为当权者的“稳定”论寻找依据和说词。另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以一幅生动的近代史画卷,含蓄推崇孙中山等民主先贤所主导的共和革命,讴歌民主、自由、与宪政,讽古喻今,影射和抨击短暂民国之后的专制复辟,尤其是他的独裁.   
    
    的确,这部长达59集的大型电视巨作,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该剧“大胆”修改了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定位。剧中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关键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试看剧中的若干镜头:   
    
    北京清宫,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肴被唱着名摆上来,慈禧却叹了口气:就这么点儿菜,真没办法下筷了!   
    
    镜头切换,东京皇室。为了筹集海军军费,一再从内库(私库)中拨出款项的日本天皇,又宣布:从今日开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东京皇室。天皇听完首相有关甲午海战的战报(日方大获全胜,中方全军覆没),缓缓回转身来,含泪微笑道:朕饿了!首相于是大喊:快摆宴席,陛下饿了!天皇扬手制止。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来,是已经啃过一半的面状食物。天皇笑着,一边淌着热泪,一边大口啃食着那半截面食。   
    
    镜头切换,北京清宫,御宴。慈禧与光绪坐在膳台上,面前摆满了山珍海味,却不能下咽(因为打了败仗)。光绪劝道:亲爸爸,您吃点儿吧!所有的大臣都齐刷刷地跪下来,泣劝:太后,您就吃一点儿吧!   
    
    除却细节之外,还有两国总气象的对照:   
    
    东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国会激烈辩论,国民众志成城......   
    
    北京清宫: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称“奴才”。或勾心斗角,相互告状,或诚惶诚恐,自煽耳光......   
    
    这类寓意深长的对照或暗示镜头,在剧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为:这是对慈禧等人的褒呢?还是贬呢?   
    
    其实,以笔者观之,无所谓褒,无所谓贬。客观主义,才是该剧奉行的原则。将史实与场景客观地呈现于你面前,由你自己,带着你的智慧,去鉴别,去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谬误真理。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会在额头上刻下好或坏的标签。相形之下,那些脸谱化的所谓历史剧(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实,大凡对中国近代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与它,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常识。《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这两段具有惊人相似的历史做进一步形象的背书和诠释。   
    
    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来自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的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政治上,清王朝面对国内外立宪或共和变革的压力;共产党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   
    
    其间的许多口号、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它实施的“改革开放”;   


  
       
       
作者: 222.171.82.*

2006-3-20 13:23   回复此发言  
       
3         走向共和何必被删除?
       


  


3 (转贴)《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求勿删>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其对立阵营),又在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旧势力的顽固。当权者如果不主动加快变革步伐,革命的风暴必不期而至,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旧势力的覆亡,也将是整个社会裂变动荡的成本。 纵然有此成本,责任显然不在革命者,而在旧势力。   
  
  
   

  
3 (转贴)《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求勿删>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把近代“西方列强”的照会,一律斥为“强权”、“勒索”。可电视剧中,只要仔细倾听那些如实展示的照会内容,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照会有利于中国!   
    
    诸如:   
    
    义和团暴乱骤起,锋芒所向,不仅捣毁外国使领馆(严重违反基本的国际准则),而且,任何与西方文明相关的人与物,均遭涂炭,比如,不准使用“洋产品”,于是扒铁路,毁电线,甚至连那些身上仅带有一只铅笔的国人,都惨遭格杀。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几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极端宗教狂热。   
    
    针对义和团,“西方列强”一再以照会奉劝清政府,要求他们主动采取行动,制止义和团杀害传教士和无辜百姓,停止围攻外国驻华使领馆。但清政府中的强硬派,却另有算盘,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对抗外国,巩固政权。径置各国照会于罔闻,结果,八国联军齐发,大清迅速落败,割地赔款。   
    
    战后,八国要求惩办战犯,清政府中的主战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对义和团改抚为剿,另一方面派员求情,她自己最终被免除于死亡名单。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处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执行。这群专制官吏,非贪即歹,祸国殃民,更兼脑后垂挂一条 “猪尾巴”,几代人当了汉奸,犹不自知自省,虽万死尚有余辜。“洋人”逼令杀之,实为国人解恨。只是遗憾没能借“洋人”之手,杀了慈禧。否则,中国历史改写,后景何其光明。   
    
    针对戊戌事变,“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解除对光绪皇帝的软禁,与中国外交,只认光绪,不认慈禧。意思就是,鼓励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推崇改革派(光绪),排斥保守派(慈禧)。   
    
    针对袁世凯称帝,“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认复辟后的“洪宪”政权。意思就是,反对中国倒退,鼓励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   
    
    所有这些照会,动机何在?害怕中国强大吗?希望中国动乱吗?听任中国野蛮吗?恰恰相反,“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息:希望中国安定,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后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经翻了几番的“西方列强”,他们的忠告(“干涉”),何尝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国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可以少走多少弯路?须知道,日本,正是在虚心听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后,最终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一员。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一百零五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92年;从1919年 “五四运动”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84年...... 如此一再耽误,错过了多少“东方快车”?怎能不一再落后?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我们不妨依次检视:假设戊戌变法成功;假设晚清较早实现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假设袁世凯没有称帝;假设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巩固了民国;五千年的华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怜我中山先生,头像被人高举,主义却遭强奸。九泉之下,何曾安寝?

TOP

  “央视的大戏《走向共和》终于成了禁片,在它播出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上每晚都看,我认为这是一部拿得出手的大制作大手笔,敢于挑战人们的固化思想更是值得称道(虽然很多理论早已被学界认可),纵然一些学者对一些细节问题纠缠不清,但它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可被删减为三十分钟的最后一集以及打出的字幕和解说让人看了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以上皆为转贴。

TOP

先阉割然后再禁播而已。脑残的粪粪就是这样,太监硬是给说成男人,还不让脱裤子检查。

TOP

禁播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就是在电视台不播了,去买一套DVD的,一无删减.二可以想看多少集就就看多少集,我当年也是听说禁播了,就买了一套DVD回家慢慢看,印象最深的就是袁世凯说:人民?!我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人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