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5日中共高層宣布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去職重慶後,立刻在大陸朝野引起劇烈震動。至今官方對於薄熙來尚無定論,但余波已在民間輿論中泛開。一時間挺薄、護薄、踩薄、罵薄的聲音此起彼伏,尤其在政治理念上擁護薄熙來的大陸左派為甚。這被外界解讀為,在左派認為今天的政治領袖薄熙來“垮台”之後,正在試圖利用輿論向中央施加壓力,隱現“逼宮”意味。
左派“題壁反詩” 稱薄為“西南一柱” 鑒於中共內斂、收縮的政治性格,在以往出現此類政治事件時,都不希望民眾進行過多的討論,會立刻在網絡上進行屏蔽。因此網民在稱呼敏感的政治人物時都會使用更為隱晦的詞語,如稱薄熙來為“薄督”、“平西王”,稱呼溫家寶為“溫相”。而他們發表自己對於此類政治事件見解也通常使用古體詩句。例如在官方正式宣布薄熙來不再兼任重慶市委書記消息之前,大陸網絡上已有這類人事調動的消息流傳,“日薄西山德滿江”即意指薄熙來已在政治上失意,接替他的是另一位中共大員張德江。
此中尤以民間左派人士為劇,例如一直力挺薄熙來的大陸知名人士司馬南在15日下午便於其微博上發表一首《無題》詩,稱“半壁西南一柱傾, 媚骨奴顏不容雄。尚留余孽艱難甚, 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 神州落日泣哀鴻。嘆我中華多磨難, 何日酣歌唱大風”。其中將薄熙來比作“西南一柱”,將此次人事調動比作“中華磨難”。更感嘆何日能夠“酣唱大風”,這裡的“大風”被解讀為在大陸左派心目中毛澤東思想。因為在他們看來。在今天的中國,薄熙來是毛澤東思想最為正統的代言人。
有史可鑒 貶溫“媚骨奴顏”觸怒中央 這種與官方聲音唱反調,通過隱晦的方式表達不同政治意見的反詩在在中共63年的建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1971年大陸宗教領袖趙樸初曾在文革中寫了兩首《反聽曲》,就直剌當時手握大全的陳伯達和“領袖接班人”林彪,稱:“高舉紅旗”卻早是黑幡高掛;“四個偉大”到頭來四番謀殺;“公產主義”原來是子孫萬世家天下。1976年四五事件中的“001號反革命案件”,便緣起一首“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的紀念周恩來的小詩,被指暗諷當時在中國政壇上權勢熏天的江青等人。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以上歷史事件雖然也是民間表達出與官方相反的聲音,但是這些詩詞在當時也代表了當時大陸民眾普遍的心情。應當與薄熙來事件發生後左派人士悲時傷秋的感嘆區別開來。
他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文革的教訓已經讓民眾痛徹肌骨,任何有文革傾向的政治理念都會受到天然的排斥,這也是為什麼薄熙來雖然在重慶做了那麼多撫慰民心的舉措之後仍然被很多民眾產生抗拒心裡的重要因素。“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普通民眾發自心底的呼聲,畢竟薄熙來的共同富裕以及打黑中的一些成功讓民眾切實感受到了好處,在今天社會矛盾突出的中國猶如一顆定心丸。老百姓是不會在乎什麼是政治的,他們在乎的是誰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該分析人士進一步強調,在如司馬南等左派的言辭中,最觸動中共官方神經的並不是挺薄,而是其中透露的批溫的意思。此前多維曾分析,溫家寶於3月14日記者會上的講話已經向外界透露出中央將對薄熙來采取行動的信息,再加上溫因為一直力挺政改,推崇普世價值而讓左派深感不滿等歷史積怨。左派已認定溫家寶是促使當局動手拿掉薄熙來的“推手”之一,正如司馬南那首詩中已將溫家寶暗比“媚骨奴顏”。
政治不討論是偽命題 左右爭鳴一直進行 薄熙來事發之後,曾有觀點認為,在中共30年現代政治歷史中,當局的思維可以粗略歸納為“兩不”——“不折騰,不討論”,高層在政治上不多做折騰,一心一意搞建設,民間在政治上不多做討論,鼓足干勁促發展。如果說薄熙來因為太過於折騰而導致今天的結局,那左派的言行則是違背了“不討論”的原則。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可借鑒性,但是細究之下便覺得過於“以偏概全,矯枉過正”。所謂的“不討論”來源於1989年,鄧小平對於“六四事件”做出了一個20年內不討論的結論,而並非是中共對於政治理念進行不討論。事實上無論從今天體制內外的左右派論戰,黨建工作的逐步推進,還是最近習近平在《求是》上發表關於“保持黨的純潔性”的文章,都是中共對於自身作為一個黨派治國而進行政治理念的討論。
左派此番受到“壓制”也並不是因為對“共同富裕”或“唱紅打黑”是否正確而展開的爭鳴,而是為已經不是“同志”的薄熙來高唱贊歌,更對今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溫家寶大放厥詞,挾持輿論以逼中央,這才是犯了中央大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