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外交政策
中美2012年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後的第二天(5月5日)上午,北京天空陽光和煦,沒有絲毫霧氣,這讓美國外交官及西方記者感到“有反常態”。身在北京萬豪酒店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裡(Hillary Clinton)卻“一反常態”,仍在室內戴著一副太陽鏡,接受美國《外交政策》記者采訪。她對自己室內戴太陽鏡調侃稱:這樣做是為了“防範眼部感染” (eye infection)。希拉裡5月5日心情不錯,非常樂觀,畢竟她剛結束同中方就陳光誠事件的談判,幸虧沒有遭到中方“冷落”,並且在那以後她多次強調 “美中協作的重要性”。
美國《外交政策》7/8雙月刊封面關注希拉裡,稱美中就陳光誠事件的談判是希拉裡擔任國務卿以來參與的“最高風險外交”。希拉裡在接受該刊采訪時表示,對於美中達成的協議,自己還是有些許擔心。她說:“在他(陳光誠)真正走出(使館)並同家人團聚之前,這仍然是一觸即發的危急時刻”。
對於國內多位脫口秀主持人呼吁希拉裡用自己專機將陳光誠接回美國,享受自由,希拉裡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打算這樣做。
5月5日談到陳光誠個人境遇時,希拉裡說:“我個人覺得這是個非常心酸的歷程,我一直以來都在聽取有關“這個人(this guy)”的消息,我自己也和他有過溝通,並且同中共提及了他的問題”。“我們所作所為都遵循陳光誠本人選擇和美國價值觀,我們也努力嘗試了解他想要的東西”。
陳光誠當時曾說:“我不想離開我的國家,我想留在中國,但是我想能夠繼續學習,為想過更有意義的生活,而不是被監禁在我家鄉農村的房子裡”。
希拉裡認為,陳光誠這種反應“勇氣可嘉”且“深思熟慮”(courageous and thoughtful)。“我們認真傾聽他究竟想要什麼,然後通過與中共合作,營造他可以實現自己意願的環境,其中包括他和家人始終在一起。”希拉裡表示,陳光誠希望家人及周圍的人都能正常生活,這樣他自己也能夠專心學習。
希拉裡說:“我們認為這不但是同中方探討特別案例的一個機會,而且可以廣泛拓展同中方就人權和法治等領域的密集對話。畢竟陳光誠本人也清楚,他並沒有讓國家當局負什麼責,而是將自己的恐懼和憤怒集中在地方酷吏。”
希拉裡稱,陳光誠曾經認為,只要當北京當局知道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就會幫助他及家人。對此,希拉裡說:“我認為這是一位久經世故的男人所作出的有意思的觀察,相比普通老百姓,他更多地則是接觸外部世界”。
希拉裡2009年以國務卿身份首次同戴秉國會面時,戴秉國形容希拉裡比他想像中的還要年輕和漂亮。為了讓自己此次訪華成功,為了避免再次攪亂美中關系,希拉裡先後同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就陳光誠事件進行了兩次溝通。
第一次同戴秉國談判,希拉裡接受中共意見,讓陳光誠呆在中國並在中國讀大學,學習法律知識。但由於陳光誠個人轉變想法,欲攜家人赴美。故而希拉裡不得不同戴秉國進行第二次談判。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暗示,當時美方處境非常艱難,因為美方所作所為(陳光誠入使館和進醫院)已經將中共逼到一定的“爆發點”。
這一點,中美雙方心知肚明。
2012年5月2日,美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陪同陳光誠前往朝陽醫院。隨後中共新華社也發布短訊,表示陳光誠已“自行離開”美使館。
當晚,戴秉國設豐盛晚宴款待剛剛抵達北京的希拉裡,席間談及了戴秉國孫女以及“中國崛起需與美國既定主導地位共存”之類的話題。在吃過烤鴨和拉面,喝完茶並互贈禮物之後,兩位開始私下交流。戴秉國就陳光誠案件連番向希拉裡提出抱怨。
在結束談話時,戴秉國追問希拉裡:究竟美國期待什麼?希拉裡說:“我們必須遵循我們的價值觀,這您是知道的,(畢竟)你和我打交道已有多年。”
希拉裡出席戴秉國晚宴之前,她的助手們已經宣布陳案似乎馬上就能了結。這些助手們告知陪同希拉裡訪華的美國媒體:“陳光誠已經離開大使館,前往朝陽醫院,並和家人團聚;中方也已承諾陳光誠可以留在中國,並在中國名牌大學讀書”。當時參與談判的美外交官都非常激動,眼中泛著淚花。其中一位說:“我們認為已經幫助確保他(陳光誠)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這些助手們所言和當晚美方公開發布的聲明相符。美方聲明稱,陳光誠與中國政府就其未來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包括在安全環境下尋求高等教育的權利。
但問題是,在希拉裡和戴秉國共進晚餐並交談期間,陳光誠本人正經歷各種思想鬥爭。
陳光誠5月2日晚至3日通過“推特”或接受外媒電話采訪等表達對自己安全的擔憂,這一點令美國外交官大為吃驚。希拉裡2日晚結束戴秉國晚宴回到酒店後幾分鐘,美聯社便公布一則對陳光誠的獨家采訪。陳光誠在采訪中表示,自己願意去美國。更甚的是,“陳光誠希望能夠親吻希拉裡”的說法當時也被否認。
美國官員在酒店將陳光誠欲赴美的新聞告知了希拉裡。當時,美方感覺,來之不易的談判成果(陳光誠在中國學習)似乎要付之東流了。
但當時美國外交官公開否認陳光誠改變主意。更糟糕的是,美國外交官當天並沒有留人在醫院,所以,在陳光誠改變主意的想法曝光後,美外交官欲電話聯系陳光誠,但無法接通。
5月2日晚10點開始,美外交官每20分鐘都會撥一次陳光誠的號碼,但是一直沒有接通。不過,當晚,陳光誠卻想方設法和自己支持者取得聯系,並接受了《新聞周刊》、路透社、《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采訪。
5月3日,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當美國外交官們意識到需要同中共重新就陳案談判時,中共卻沒有心情參與。而且,當時希拉裡也已開始脫身出席兩國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和陳案無關的活動。在戰略經濟對話期間,戴秉國和希拉裡所談議題繁多而且緊要,比如敘利亞危機、伊朗和朝鮮核問題、南海爭端等。但雙方均未公開提及陳光誠,公開場合,雙方把持有度。
當天中午午餐間息,希拉裡將助手們叫到一起,授權坎貝爾重新向中方提出就陳案進行談判的要求,希望此次談判能夠促成“陳光誠赴美”。但中共這一天拒絕就此配合。
就在這天,陳光誠事件已經登上華盛頓各大網站報紙頭條,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連番炮轟這一天是奧巴馬政府“恥辱和黑暗之日”;陳光誠則繼續通過各種渠道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最具戲劇性的是,陳光誠5月3日直接連線美國國會聽證會。
5月3日晚上,希拉裡及其整個外交談判團隊前往美國駐華大使館,電聯白宮。5月4日,希拉裡告訴助手:“和戴(秉國)取得聯系,我需要見他。”戴秉國同意和希拉裡在當天一系列經濟會議和合照結束後“重啟陳案談判”。
據美方參加談判的一位顧問回憶,為了引起中方的注意和警惕,希拉裡甚至指出,陳案已經成為一次“政治馬戲”,尤其是陳光誠5月3日在北京朝陽醫院同美國國會直接連線表達個人訴求。中方聽到後明顯感到詫異。最終,戴秉國勉強同意就陳案繼續談判。
當時,還有數小時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將閉幕,希拉裡必須抓住時機最好能在閉幕前同中方敲定陳案談判協議,否則兩國關系不但受到影響,華盛頓方面也將爆發“政治災難”,因為當時共和黨方面正炮轟美國務院就中國人權問題支支吾吾,以及未能及時向陳光誠提供庇護等。
幸好中共此時也急切希望解決陳案。在戰經對話正式新聞發布會舉行前幾分鐘,雙方就陳案達成協議。希拉裡在發布會上“首次公開提到”陳光誠名字。她略帶神秘色彩地表示,在幫助陳光誠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未來方面,(美國)已經取得進展。
5月5日下午,希拉裡結束北京訪問,前往孟加拉國和印度訪問。希拉裡以素顏、黑框眼鏡的“小清新”形像示人(如下圖)。
同時,遠在華府的副總統拜登錯將奧巴馬稱作“(希拉裡)克林頓總統”,並開玩笑地稱自己會在2016年參加總統選舉,並挑選希拉裡當競選搭檔。
5月8日,希拉裡結束訪問回到華盛頓。據算,截止當日,希拉裡國務卿已經在空中飛行778,157英裡,造訪過96個國家。
美國國務院同僚將希拉裡描述為一位能干的“實干家”和“務實派”的國務卿,是一位喜歡讓某些事發生的人。但是,外交畢竟不是普通的人事交際,不總是符合希拉裡這樣的人擔當。而美國國內輿論則認為,希拉裡還是一位不錯的外交家,其支持率甚至超過奧巴馬,高達60%左右。但是,多數美國人又難以說出希拉裡作為國務卿的“政績”。不管是昔日的“第一夫人”、“總統候選人”,還是現在的國務卿職位,希拉裡始終面臨種種“兩難境地”。例如,就陳光誠事件,如果希拉裡就人權問題的發聲過高,她有可能被批:縱容狂熱激進主義阻礙美國經濟利益;如果在陳案中沒能痛批中共,她就會被批“背叛”。
5月19日,陳光誠攜家人赴美,國務院通過發言人紐蘭(Victoria Nuland)發布聲明表示歡迎。白宮和國務院官員強調美中解決陳案的“合作性關系”。希拉裡個人則沒有公開表態。
《外交政策》稱,在人權領域的標志性人物和講究務實的政客之間,希拉裡斡旋也存在難度。不過,在不同時期,她斡旋的嫻熟度則不同。希拉裡5月5日說:“當我是美國第一夫人的時候,我暢所欲言,我的確是這樣做的,不論結果好壞。但是,有些我所說的是戰略性的,是我丈夫(時任克林頓總統)議程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只是我心裡所想所察以及個人的堅定信念而已。當我擔任參議員時,我必須代表紐約人民表達訴求和利益,替他們倡導議題。所以,我感覺一直以來我所作所為都是始終如一,但在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處事策略,以達到我所尋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