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DW
中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正在下降,但它依舊在試圖阻礙對其不利的信息流通,或者對某些信息加以粉飾,直到其不再顯得“負面”。
今年5月,中國官媒《北京日報》撰文稱,"唱響主旋律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現階段層出不窮的負面新聞報道是因為某些媒體"受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觀念所蠱惑"。
而在上周,美國使館測量公布的空氣質量數據再次觸動了北京當局對負面新聞的敏感神經。中國環保部官員吳曉青公開指責美使館"干涉內政"。而諷刺的是,美國使館的測量數據是公布在被中國屏蔽的推特網站上,這些信息即使再負面,能接觸到它的中國居民也絕對是少數。但不管怎樣,美國使領館公布的中國城市空氣質量數據令中國當局感到尷尬,而中國環保機構自己公布的污染狀況顯然被粉飾得好很多。

北京的空氣污染
壞新聞第一類:經濟數據一般來說,體現中國經濟增長的都能歸類為"好新聞",極少會觸碰當局的紅線。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減速,也隨著全球經濟當今更為依賴中國,全球經濟界也對中國經濟更為關心。
提供真實的信息有利於建立市場信心,北京當局此前也坦誠地報道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經濟數據,包括工業產出下滑等信息。但近來有消息稱,中國當局開始試圖向外國投資者掩蓋中國企業的財政報告。此前,今年5月,政府還規定四大審計事務所在華分支必須在2017年前由中國籍人士擔任總裁,否則就不准繼續在華開展業務。這條規定,難免使人聯想到去年數名外國籍四大高管紛紛辭職,他們此前表示在審計中發現不少中國企業的不規範操作。
而有時,官方數據也會被自己人屏蔽。2007年,一份政府報告使用環保部和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指出環境污染造成經濟損失,但高層認為此類信息令人不快,導致這些數據再也沒能重見天日。
壞新聞第二類:刑事犯罪
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和群體事件
與毛時代相比,中國當前對待犯罪問題已經坦誠現實地多。官方數據顯示,犯罪率正在上升,而謀殺案發數則在2000~2009年間減少了1半。
2010年,中國社科院公布報告,反而提出暴力犯罪率在上升。這些專家甚至認為,暴力犯罪數量並非剛剛開始上升。那是否意味著官方數據此前十年都在說謊?
當然,官方使用的罪案數量統計程序已經過時,這是造成以上現像的部分原因。而當局試圖阻止中國民眾日益同情暴力犯罪分子的情緒上升,則可能是另一個理由。就在今年初,就哈爾濱一名醫生被病人持刀刺死,《人民日報》進行了網絡調查,結果2/3網民都認為"殺得好"。中國官方明顯對這種趨勢感到不安,很快,該網絡調查頁面就被刪除。
壞新聞第三類:社會不穩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劇烈的轉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令北京領導層萬分焦慮。
總體而言,中國政府對城鄉收入差距還算坦誠。不過,統計局稱,2009年到2011年間,城鄉收入比從3.33縮小到了3.13。但其他方面的數據卻顯現了相反的趨勢。而如果計入城市高收入階層的灰色收入,該差距還要更大。甚至某些官方媒體都對此提出了質疑,指出政府沒能有效采取措施縮小城鄉差距。

烏坎只是一個特例
"群體性事件"也是北京的敏感話題。這些事件通常都是官員攬權引發民憤。去年的廣東烏坎只是個特例,它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村鎮發生的"群體性事件"難以為外界知曉。外國媒體經常使用估計的數字,稱中國每年此類事件共有約10萬起。中國政府可能知道真實的數據,但也決不會公布。
壞新聞第四類:領導人的私生活
關鍵時刻,丟卒保車.
中國的高層領導對他們的私生活諱莫如深。普通人只會知道胡錦濤妻子叫什麼名字,除此之外便難以了解國家主席的其他生活側面。官方媒體只會報道領導人的公開活動,報道他們體恤民情。一名中國記者甚至因為報道了胡錦濤患有糖尿病,而遭解聘。與之相比,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私生活,則在不斷地被各路媒體所報道。
那中國領導層又在刻意隱瞞什麼呢?以薄熙來為例,他在政壇失寵倒台後,有關他和家人的紙醉金迷生活被曝光。同樣的例子還有貪污數億的前鐵道部長劉志軍。但很多時候,公開某些官員的腐敗行為,很可能只是高層的丟卒保車。當然,普通人無法了解誰是車,誰是卒。

大干快上的鐵路擴建 隱患何其多
壞新聞第五類:大型工程中國的大型工程總是令人驚嘆:全球最長的膠州灣跨海大橋,三峽大壩的蓄水發電能力,上海磁懸浮的運行時速。這些數據當然予以公開,而且是帶著強烈的自豪感公開。
不過,在光鮮靚麗的外表後面,相關信息就少得可憐。三峽大壩在籌建期間就有人擔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建成後又有相關機構觀測到大壩對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有誘發作用。而政府在2011年也終於承認對三峽工程非常擔心。但是,詳細的信息依然未予公布,據猜測,當局擔心長江流域的上億居民會因這些真實數據而感到恐慌。
而去年造成數十人喪生的溫州鐵路事故,則牽出了腐敗官員一味要求趕工,忽視質量,無視安全標准的驚人事實。但在事故過去將近一年後,這些事情又逐漸淡出了媒體,中國政府則得以重新大干快上,建設其雄心勃勃的高鐵網絡。
壞新聞第六類:沉重的歷史
諱莫如深的沉重歷史
中共在進行自我批評時,總是盡量避免力度過大,以免危及其自身合法性。當局回顧自己的執政歷史,大躍進、文革稍有觸及,而89年的六四事件則是絕對禁區。盡管北京時任市長陳希同近日在新書中承認,六四是一場本可以避免的悲劇,但是"陳希同表態"此事本身,也同樣不會見諸於中國國內媒體。
當局也不會公布1960年前後的人口統計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以較為方便地測算出究竟有多少人死於當時所謂"三分人禍,七分天災"的飢荒。
《外交政策》雜志文末指出,與以上這些"壞新聞"相比,美國使領館公布的空氣質量數據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只能算作"最為無害的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