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卖国者”?石敬瑭第二? / 启风
2010-04-01 23:38 | 阅读(1723) | 标签: 孙中山, 袁世凯, 辛亥革命, 共和, 卖国 | 字号:大 中 小
在习惯性的话语叙述中,袁世凯是当然的卖国贼,孙中山是天生的爱国者。多少年的一元化历史教育,我们学会的只是鲜明的两分法:好人之外,就是恶人。历史要是如此的黑白分明,那也真是单调的可以。
为尊者讳是中国的著史传统,孔子都未能免俗。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唯一能共同尊奉的近代伟人,双方“齐心协力”,最终将其神化成了一位完人。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呕心呖血,固然是可钦可敬。然而,他为革命而试图出卖国权的所作所为,我们又何须隐晦?历史如果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黑白调和而成的暗灰。
在前文中,我曾经说过,其实在孙中山回国前,革命党人已然与北方袁世凯达成协议,后者促使清帝退位后,同时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然而,孙中山回国后却试图向日本筹得借款,率师北伐、统一全国。不说孙中山此举有违信义、毁弃前约,只说他以出卖国权为代价的北伐,纵然成功了,还不是要将中国推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孙中山曾对三井财阀在中国的代理森恪说,“为东洋和平计,满洲无论如何亦须保留于东洋人手中。因此,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由于地理上、人种上之关系,中国如无日本之同情与支援,即将一事无成,此乃运命仪关……而日本改府迄今仍无转变表示,是以余等为日本政府之态度如何而日夜心忧。”森格的使命是以借款一千万为条件,使孙中山同意租借满洲。
对于孙中山,中国人要避讳,而外国人则会秉笔直书。美国的史扶邻先生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一书的正文之外,以括号的形式审慎地指出,“据日本一份无法证实的资料称,孙中山和黄兴赞同三井总经理的建议:以二千万日元和两师军队的装备,作为割让满洲的交换条件。据说,此建议遭到东京政府的否决。”
孙中山的行为可以原谅吗?我觉得不能。1931年,张学良在东北未放一枪,率军仓皇入关,至今背负骂名。而孙中山呢?那更是将满洲拱手相让,连张学良都不如,比比石敬瑭想来也还不算冤枉。
1913年,宋教仁遇刺,在法律解决犹有希望、武装讨伐毫无胜算的情形下,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兵败流亡。他又回到日本,又提起旧事。
1914年5月,孙中山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写信,许诺革命成功后,日本可以垄断中国商业,然而日本当局并未因此被打动。日本人不会相信一个流亡者会有实力去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想在中国获取利益,直接去威胁北京的执政者就可以了,何必好要兴师动众,去寄希望于一个东京的流亡者。
时隔不久,“二次革命”不出意外的功败垂成,它从发动到结束还不足三个月。在国内清除掉反对派的袁世凯,变得信心十足,开始着手加强权力。此时,发生了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事情,那就是所谓“二十一条”的签订。很多教科书,或者说干脆说所有的教科书都告诉我们,袁世凯是以出卖国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同时,又往往讲到一则故事,说是袁克定为骗老爷子安心即位,专门印了一份《顺天时报》,说是全国形势一片大好,都拥护袁大总统恢复帝制。你道为什么袁世凯要看《顺天时报》,因为那是一份日本人的报纸,老袁正是希望看到日本的鼎力相助,他敢放胆一搏。那么问题来了,要真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民国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条”,那日方自然要助袁总统一臂之力,那么袁大公子又何必去伪造那么一份报纸呢?
事实上,所谓“二十一条”和称帝压根没有一点关系,日本政府从来是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公开发行的《顺天时报》上也正是如此观点。
日本要趁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独霸中国,所以要签“二十一条”,仅此而已。没有交换条件,没有!中日谈判整整进行了四个月,日后被世人目为“卖国贼”的曹汝霖都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一拖再拖之后,日本人决定不再和他们耗下去,将中国反对最力的第五号自动取消,下了一纸最后通牒:五日为限,你北京政府同不同意?同意则罢,不同意,好吧,咱们战场上见!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在说到袁世凯的处境时,引用了“九一八”后蒋介石的自述,“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我们想一想就知道,才经历了晚清变乱的中国,怎么可能是崛起东邻的对手?
条约签是签了,可是要求中国政府各部门雇请日本人做顾问的“五号七条”没有包括在内,另外又删去两条,也就是说,所谓“二十一条”也只是签了十二条。我们常常说弱国无外交,弱国能把外交做到如此地步,我想已经很是不易了。
那么这个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做些什么呢?黄兴、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这些因发动叛乱(“二次革命”)而被北京政府严厉通缉的“罪犯们”,听说日本的无理要求后,纷纷离开日本,要回国与政府同仇敌忾,一致对外!那么孙中山呢?他看到了机遇,若不趁此时袁世凯焦头烂额,举兵一战,岂不坐失良机!所谓“发国难财”,也无此为甚吧。
孙中山要回国、要夺权,可手里一无所有,怎么办?借钱。找谁借?那还用说,当然是日本人。袁世凯有什么没答应你们的?提出来,等我回大陆夺了政权,一准儿兑现。于是今天我们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管里,便发现了这样一封信:作为帮助“扫除中国的邪恶政府”的回报,“当中国需要雇佣军事参谋的时候,就将给日本军官以优先权;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将使用日本的枪械、弹药和装备;在中央的地方政府内,当需要邀请外国专家的时候,中国将给日本以优先权;将要建立一个日中银行,并在两国的重要城市设置分支机构;中国将首先向日本寻求有关开放矿藏、铁路建设和沿海贸易所需要的外国资金;日本将帮助中国改善政治的和军事的制度,帮助中国更改已规定的海关、治外法权等条约。”(韦慕庭《孙中山: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杨慎之译)
另外,高崇民在《上半生简述》中则证实说:“1915年袁世凯阴谋要作皇帝,与日本订立卖国条约21条。孙中山为换取推翻袁世凯,主张把东三省让给日本。我在日本留学东京时,亲耳听到中山这种错误主张,表示坚决反对,黄兴当时也反对。”
孙中山的“诚意”,也换得了某些支持,他从日本政府那里先后获得了几十万元的借款,日本人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借中国人的手去推翻袁世凯。然而,一切的反抗者都没能攻进北京,袁世凯以自己的突然去世,结束了这场纷争。
我们无法肯定所有的史料都是可信的,也无法揣摩孙中山的真实意图----他是不是想过河拆桥,把借款拿到手,把革命进行完,然后大手一挥,不去承认之前的什么协约。可是在杨天石先生的诸多举证后,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孙中山的确是曾经想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韦慕庭教授的旁征博引之后,我想孙中山不停地向列强许诺特殊利益,以获取资金的行为,也大量的确然存在。那么,评价孙中山的相关举措,也并不缺少事实依据。
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认同民族自决。可是对于孙中山为满洲人决定命运的做法,却无论如何不能赞同。同时,我也不相信依靠外人而实现的共和,会是一个健康的共和。某种意义上,可能恰恰像史扶邻教授分析的那样,“共和国是他事业中的最大成就,正因其一心一意要向背叛共和国的袁世凯算帐,才使他更不顾后果。”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孙中山的复仇思想,或许已然将国仇转变为私怨?
孙中山在日本流亡半生,他对这个国家的感情,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本文只是简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日本的一些关系而已。其实孙中山之中,与日本、与欧美、与苏俄,都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从来未曾放弃过借助外力、建设共和的假想,那么以空头支票、抵押国权的作为,也就贯穿在了他的革命生涯。
成王败寇、成王败寇,但是袁世凯没有成功、孙中山也失败了,那么说英雄、谁是英雄?长叹一声,历史莫测,呜呼!
参考文献:
唐德刚《袁氏当国》
杨天石《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载《国民党人与早期中华民国》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美)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范福潮《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载《南方周末》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4bb678286c4e87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