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隧道’是一个过于庞大的工程。从1985年起,整个工程的设计时间持续了12年。在这12年里,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要想象这一工程的全貌,无异于盲人摸象。
........按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大隧道’建成以后,地表的75%将作为开放的绿地和社区活动场所,以实现把割裂的城市重新缝合起来的初衷。阿莫瑞乐任职的2002年,‘大隧道’的地下工程已经接近竣工。而在地表工程中再度加强公众参与的比重,将是化解公共信任危机的最好办法。
在规划图上,7.8英里的工程沿线被分为23个小块。每一块在规划中留作何用,都在波士顿的门户网站
www.boston.com上公之于众。
为了拓宽大家的眼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系和波士顿电视台第五频道组成的报道小组,到巴塞罗那、旧金山、曼彻斯特等滨水城市采集成功的城市规划案例,把它们介绍给公众。对于每一块地具体该如何使用,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主张。
‘波士顿绿色联盟’主张尽可能多的绿地;建筑师则更希望用建筑真正地把‘中央干线’两边的城市缝合起来,他们认为保留一条带状绿地等于在不断提示人们分割的存在;由‘中央干线’沿线业主组成的‘干线商业委员会’则希望在该地区引入博物馆、图书馆之类的文化机构;社区园艺协会想建一个玻璃温室,但他们没有足够的钱。
‘当时有很多争论,这块地该不该给一个没有足够资金的组织去经营,还是应该把它变成能赚钱的经营用地?最后我们绝对把这块地给园艺协会,因为我们确实有一个建‘冬季花园’的计划,并希望把这个花园交给农业或植物组织管理。..........’
阿莫瑞乐曾数度参加在波士顿英语学校等组织的‘社区创意对话’,听取社区居民的建议。
‘在东波士顿有一座废弃的火车机车修理厂,有些地产商想把它改建为画廊,但居民更希望其成为社区活动中心。我们听从了居民们的意见。’阿莫瑞乐说,这样的建议他们共采纳了几百条,其中不乏部分路段增加通向‘大隧道’的出入口这样以百万美圆为单位,提高工程造价的建议。
事实上,‘公众参与’环节的花费占整个工程造价的四分之一---37.5亿美圆。其中因听取公众意见、缓解工程带来的多种不良影响而新增项目的费用,是30亿美圆。其他公正参与花费还包括:举办听证会、开展调查等。
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2004年7月26日,麻省和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及其家族签署了一项秘密协定,将‘大隧道’之上的绿地命名为‘罗丝.肯尼迪花园路’........
这让《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罗波特.坎贝尔担心,为绿植覆盖而又缺乏与周遍社区必要联系的‘罗丝.肯尼迪花园路’会作为无家可归者和瘾君子出没的新的‘绿色怪物’。但毕竟,那里已经不是以前的那道阴影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