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鲍鹏山新说《水浒》

鲍鹏山新说《水浒》


我从来都对百家讲坛没有好感,但鲍鹏山新说《水浒》却令人耳目一新,感觉与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阎崇年等辈的风格不同。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阎崇年显然都是些体制内教授,学术水平不敢恭维,没有新意,关键是丝毫没有触及社会黑暗面。鲍鹏山却与众不同,他只是个副教授,并且是电视大学而非正规大学,有点不登不雅之堂,像是个体制外学者和边缘知识分子。从鲍鹏山对《水浒传》的精彩解读来看,鲍鹏山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虽然鲍鹏山不会武功,但他说自己要靠文字靠言论行侠仗义。“有一次我在外地作演讲,批评了一些不良社会现场。演讲结束后,一位观众特意找我交流,他建议我还是不要在这样的场合下公开批评。”这让鲍鹏山十分不解。


 “《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们是用兵器行侠仗义,我就要靠文字行侠仗义;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要是路见不平,就要提笔相助。这就是今天的江湖。鲍鹏山说,一个人要有正义感,有正义感就有侠义感。观众从他的解读中,读出了他对社会阴暗面的冷静判读,以及对社会腐败现象之所以发生的深刻解析。鲍鹏山的判读和解析不是那种激扬慷慨式的批判,而是一副淡淡的笑靥,话语平和,却字字见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信手拈来,却也入木三分。辛辣中含哲理,精彩里有经典。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不能不肃然起敬!


以下是鲍鹏山精彩语录:


只要朝庭中有许多流氓、地痞、恶棍,下面才会有土匪强盗


老百姓恨小人,小官小商怕小人,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喜欢小人。


乱相在上。


道德、法律遇到权力显得苍白无力。


只有下流的人才会想出下流的办法。


只有下流的官员才会喜欢下流的部下。


狗腿子比主人更可恶。


中国文化中有很不好的一面,如认为只有体制内才是正统的。即使自己如何英雄好汉,在官府面前多少有点自惭形秽式的自卑。


好面子可能是缺点,但往往包含正面的东西。武松就好面子。得勉为其难地做了。逼着自己去做难事,成功了就好了。所以,好面子也有用处。没退路,只得逼自己,才能逼出潜能,否则哪里知道自己能做多少事?


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让自己站在高处,容易激扬,难让人心服口服。谁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处,对他人进行道德宣判。当他进行道德宣判时,她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点重要。实际上,她一定非常清醒地知道事实,社会现实只能剥夺她的幸福,这种道德体系既把她陷入痛苦,现在又阻止她逃离,她必然只能背叛道德而去。……他用道德与力量砸碎了小女人的顾虑与顾惜,武松是失败者。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爱情不能接受,但是,没有什么爱情不能理解;总会有一些爱情我们不能报以爱情,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我们不能够报以温情;总会有一些爱情我们必须拒绝,但是没有任何爱情我们可以嘲弄。


许多问题,官府的不作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或者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只好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但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成为了无法无天的暴民。现代社会只要公民,不要顺民与暴民。


培根论复仇时说,从对法律的破坏的程度的角度来看,对犯罪的报复或者对犯罪的复仇要胜过犯罪本身。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两种现象;我们的文化是肯定复仇的;我们的文学是歌颂复仇的。古代复仇的发生总能赢得喝彩,复仇会得到同情甚至歌颂。文学违背法律是古代文学的普遍现象。《水浒传》中正是如此。当法律不能主持公道的时候,作为代表社会良心的文学它必然会鄙视法律,必然会抛弃法律,必然会歌颂个人的复仇。问题仍不是出在文学上而是出现在制度上。


人都是追求快乐幸福,如果一个社会使大多数人不快乐了,甚至使社会的精英不快乐了,那么这个制度肯定有问题,必然要灭亡!前段时间中国出了一本书《中国不高兴》,但书中根本就没有关注中国民众的关切和揭示痛苦根源,只是愤青们对西方的仇恨,书中宣泄民族主义情绪和空洞的爱国热情,是对西方的不高兴。而我们的不快乐不是由遥远的西方所造成而恰恰相反,西方一直是我们向往的乐土。我们的不快乐是由专制制度所造成,是没有人权所致,而西方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我们争取人权!如果没有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权“指手划脚的批评”,我们的人权状况还要糟糕!



[ 本帖最后由 天边的老狼 于 2010-4-13 20:43 编辑 ]
“细雨即将来临,大地的气息,
    闪烁出声响,伴着雨燕翱翔;
    池中的青蛙,将在夜晚鸣唱,
    野柏树,瑟缩在白光中,
    知更鸟披着轻盈的火,
    在低篱上倾诉它的愿望;
    当战争成为现实,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忧伤。
    如果人类悲哀地死去,
    没有人在意,甚至鸟和树也是这样。
    春天她自己,却在黎明苏醒,
    她并不知道我们已灭亡。”

TOP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wMTYyOTY=.html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武松(三)叔嫂变脸
我們是不是需要用謊言去打擊那些說謊的敵人?難道事實還不夠有力嗎?如果中国屁民只有爱吃河蟹的自由,那么无论屁民有多爱吃河蟹,似乎都不能证明河蟹的美好

TOP

鲍鹏山语录——李逵篇
革命者与一般的反叛者的一个大区别在于:一般的反叛者,其反叛,可能出于自然的欲望,出于某种现实中的不得已。革命者的革命,其要革命,则是出于社会的理想,出于一种理想上的追求。而李逵,显然,自然的生理上的追求享乐的欲望,才是他行为的动力。

古代中国的民间,实际上出于长期的压抑状态,人人内心都积压着太多的怨气。我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之为“带气生存”,在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都是“带气生存”的情况下,全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可怕的暴戾之气。所以,《水浒》中一再出现的吃人肉情节,是作者内心压抑的表现,更是全社会压抑心理的非理性释放。专制使人变态,《水浒》的这种描写,是《水浒》作者以及更为广泛的读者集体变态心理的表现。

在封建社会,只有两种人:良民(顺民)和暴民。在武松家里,武大是良民,武松是暴民。在李逵家里,李逵是暴民,李逵母亲和大哥李达是良民。问题在于,良民在这个社会里,得到了什么?武大被害了。李逵母亲穷愁潦倒,眼睛哭瞎了,最后还被老虎吃了。李达呢?帮人打长工,受尽欺压。暴民乃是良民变的,是什么力量让良民变成了暴民?这是我们今天读《水浒传》需要思考的。

假如一个社会,总是出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总是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总是强者暴弱,众者欺寡,总是强者制定规则,弱者被动接受,强者通吃,弱者无告,那么,弱者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压抑着怒火,带着满腔的怒气,很压抑地生存。这就是我说的“带气生存”。问题是,一个社会,“带气生存”的人多了,“带气生存”的时间长了,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因为,这么多压抑的气,总有爆发的一天。《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而为人类,衣食住行老病死,处处得求人,时时在受气。堂堂大宋,堂堂华夏,皇帝欺压我们。贪官污吏欺压我们。流氓地痞欺压我们。甚至,身边的人,枕边人,也欺压我们!而我们,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又不能气得一头撞死,只能百般忍耐,带着满腔的怨,满腔的恨,满腔的气,满腔的愤,满腔的不平,满腔的无奈,隐忍生存,带气生存。有了这么多的气积压在心头,年长日久,越积越多,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就自然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全社会都充满火气,充满一股可怕的暴戾之气。而这样的暴戾之气,是需要释放、需要发泄的。有镇关西,我们就盼着有鲁提辖;有镇关西的欺男霸女,我们就会盼望鲁提辖的三拳头。有西门庆与潘金莲之杀武大郎,我们就会快意于武二郎杀嫂杀西门庆;有毛太公父子的陷害,我们就会盼望着顾大嫂夫妻的搭救。有牛二的欺人太甚,我们就心里急吼吼地盼着杨志抽刀宰了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全都赞成以暴制暴,全都倾向于暴力解决问题。《水浒传》作者,如此成功地使我们全都成了暴力崇尚者。

李逵有时候、能说出特别针砭时弊的话,而且一针见血,特别深刻,而专家学者则往往欠缺这样深刻明晰的认识。不是李逵聪明,而是专家学者太迂腐:他们往往在所谓“学术”的圈子里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绕糊涂了,绕成了上海话说的“戆大”。其实,很多判断不需要太多的学问,而仅仅需要一些尽人皆知的常识。李逵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只不过做到了两点:第一,不回避现实;第二,有真实感受,并敢于说出真话。而这两点,恰恰是很多人,尤其是学者专家往往欠缺的。

条例为什么依不得了?因为条例之上有权力。只要权力大于条例,条例等等,就永远是一纸空文。而条例依不得了,社会也就失序了,天下也就乱了。所以,是什么乱了天下?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动乱的根源。

在《水浒传》中,讲到林冲,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什么如此懦弱?是什么让人如此惧怕以至于交出尊严?而讲李逵,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什么如此暴力?是什么让人如此残暴以至于兽性发作?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水浒传》中。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把它找出来。比如,李逵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李逵自己就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因为对条例的失望。作为一个底层的民众,他从来没有感受到国家法律、条例对他的保护,他看到的就是谁有权力,谁就可以胡作非为。而没有权力的人,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像李逵这样的人,是不道德的,但是,他的出现,却偏偏有着十分道德的起因。因为他是对国家暴力的反抗。

对李逵的评价非常矛盾: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我说,李逵确实坏。从道德角度看,他是一个草菅人命的恶人。从法律角度看,他是一个践踏法律的罪人。从个人品性上说,他毫无怜悯心,是个极端残忍的人物。从社会秩序上说,他目无法纪,是个极端危险的人物。但是,这种人,是在什么样的土壤中成长出来的?为什么他又让几百年来的读者喜欢?因为,他是一种恶,但是,他是作为另外一种更大的恶的对立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更大的恶,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塑造的权力社会。简单地说,就是权力。

平时仗势欺人,语言蛮横,和柴进说话,何等张狂,似乎天地都比他小。而在李逵的拳脚面前,竟然死得连一声呻吟都没有。甚至,我怀疑,他至死都没有看清是谁在打他。这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只认得拳头。这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只要李逵这样一个粗人的拳头,就可以称出他的斤两。就这样一副经不起三拳两脚的臭皮囊,一旦背靠权力,竟然可以不可一世,欺压天下人。反过来,就这样不可一世的癫狂小儿,要打出他的原形,让我们看出他不过就是一堆烂肉,需要的,不过就是李逵的三拳两脚!不受约束的权力,最后招来的,一定是暴力。
368、为什么我们喜欢李逵?就是因为这世界上太多殷天锡这样的人,太多完全不可理喻、只可拳打脚踢的人。他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横行霸道,靠的是强权,是暴力,所以,他们也只认识强权和暴力,只服从强权和暴力。我们说,世上的事物,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有殷天锡,就一定有李逵。有殷天锡,就必须有李逵。我们为什么喜欢李逵?因为这个世界常有殷天锡。

无论是佛家的忍、道家的柔,还是儒家的让,碰到殷天锡,碰到有权力的殷天锡,全都干瞪眼!全都抓了瞎!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侠!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有信佛的,有崇道的,有尊儒的,但是,大家又都向往侠!喜爱侠!在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盼望侠!
370、正如李逵说的,活佛也有忍不得的时候,活佛忍不得的时候,就成了侠。大家熟悉的,中国老百姓特别喜欢的一个活佛,就是济公,济公就是佛侠。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不畏死的时候,老子也就是侠,老子是道侠。儒家的圣人孔子也有忍不得的时候,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孔子不忍的时候,他也就是侠,孔子是儒侠。孟子说:“予不得己也!”孟子不得已的时候,他也就是一个侠,儒侠。老子、孔子、孟子不仅是侠,而且是侠之大者,他们为人民向为非作歹的统治者讨还公道。如此说来,济公也好,老子也好,孔子也好,孟子也好,他们的心中,不都有一个李逵?我们喜欢《水浒传》,是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侠。我们喜欢李逵,是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李逵。

李逵的可爱可敬之处,恰恰在于,他自己并不妄自菲薄,他并不把自己摆在奴仆的位置上。有一个现象我们需要指出,《水浒传》中的众多英雄,在没上梁山之前,都是活色生香,生龙活虎,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是,一上梁山,加入梁山大集体,马上就淹没在集体之中,不再有突出的个性和个人表现。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这些极具反抗性的人物,为什么在新的组织里,就不再反抗,恰恰相反,表示出的,是极端的服从?这些在原来的生活里,不受一点欺压和委屈的人,为什么在梁山,个个都委曲求全,唯命是从?事实上,当一个集体声称是道德的化身,是我们自己的集体,代表我们的利益,保护我们的利益,尤其是声称保护我们最终的长远的利益时,我们就会对这样的集体失去警惕,我们在得到集体给我们安全与保护的同时,也放弃了我们的权利,取消了我们的个性,用服从换来接纳。

一个人有无道德感,如何检验?我提出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会不会生气。面对黑暗、邪恶,一句话,面对社会上的一切不平和不公,你还生不生气?生气,并且很生气,道德感就强。不很生气,甚至不生气,那就后果很严重,因为,几乎可以断定:你的道德感已经麻木了,甚至同流合污了。一个民族有无生气,如何判断?我也提出一个方法:就看这个民族还有多少人在生气。对邪恶不公还有很多生气的人,这个民族就还有生气。生气的人少了,民族的生气也就少了。所以,能生气的人,是有生气的人。能生气的民族,是有生气的民族。反过来,要戕害一个民族的生气,最阴险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迫害那些还能生气的人。生气的人多了,社会就有救了。
“细雨即将来临,大地的气息,
    闪烁出声响,伴着雨燕翱翔;
    池中的青蛙,将在夜晚鸣唱,
    野柏树,瑟缩在白光中,
    知更鸟披着轻盈的火,
    在低篱上倾诉它的愿望;
    当战争成为现实,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忧伤。
    如果人类悲哀地死去,
    没有人在意,甚至鸟和树也是这样。
    春天她自己,却在黎明苏醒,
    她并不知道我们已灭亡。”

TOP

好久都没有看百家讲坛了,
俺以前可是在开播的时候最早的观众。
还在念高中的时候,那时还有物理呀什么,金融呀什么的,
到了现在就只有历史和文学类。

很怀念那段时光,中午吃饭的时候就看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嗷嗷鹿鸣,悠悠我心。

TOP

今天中午看了他讲的宋江,觉得还不错

TOP

回复 4# 黑总统 的帖子

我也是看了鲍朋山,才觉得这个节目有意思的。这么长时间,一直奇怪鲍某人为什么没有被和谐。细看之下,他绝对是个聪明人
“细雨即将来临,大地的气息,
    闪烁出声响,伴着雨燕翱翔;
    池中的青蛙,将在夜晚鸣唱,
    野柏树,瑟缩在白光中,
    知更鸟披着轻盈的火,
    在低篱上倾诉它的愿望;
    当战争成为现实,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忧伤。
    如果人类悲哀地死去,
    没有人在意,甚至鸟和树也是这样。
    春天她自己,却在黎明苏醒,
    她并不知道我们已灭亡。”

TOP

鲍朋山说的那些我看了,瞎扯淡,钻牛角尖。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TOP

照此说,我得听听鲍鹏山的演讲!

TOP

确实
老鲍讲的挺精彩

TOP

易中天开讲时,还挺感兴趣。后来于丹开讲了,恶心的吐了。
既然老鲍讲的挺精彩,切去洗耳恭听。

TOP

《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


 


 


好面子是可爱的,好面子是可贵的。好面子源于一种骄傲的个性。骄傲的个性,相比较卑贱的个性,是高贵的、可贵的、珍贵的。至今,好面子的人,不会太下流。好面子,就是有耻。而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讲,一个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一个有着自我品格的人,也要“行己有耻”——自己的品行和行为,都要有羞耻心。所以,有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犯罪原因不能成为犯罪理由,犯罪不能因为有了原因就可以被豁免。这一点,当代那些为潘金莲翻案的人可能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别。


事实上,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对利害的考虑总是压过对是非的考虑,这是一般人性。但是,假如他们得不到保护,独自主持是非的成本太高,高到他们无法承受,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并且,在沉默中成为罪行和恶人的同谋。


 


我们知道,在非公民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芸芸众生既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更不具备保护他人、维护正义的能力。在看到邪恶肆虐时,普通人就是鲁迅先生所沉痛揭示的两种人:一、遭到蹂贱伤害的示众材料;二、沉默不语的旁观者、看客。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他人都沉默时候,他爆发出来。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大家都不敢出来时,他站出来。这话反过来说,就是:英雄爆发的时候,正是大多数人沉默的时候。英雄挺身而出的时候,正是大众不敢出头的时候。因此,有梁山英雄的地方,一定不是一个好时代;孽生英雄侠客的世道,也一定不是一个好世道。因为,有一个英雄,必有一群懦夫。但愿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无需英雄侠客。我们自己是自己的英雄。我们自己建立一种制度,用制度保护我们自己。


官腔的可怕处,在于它句句在理,你无法反驳。两种最有代表性的官腔:政治官腔和专业官腔。政治官腔使用者一般为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官僚。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政治优势,显示自己的政治正确。政治正确者便有了政治优势,你再纠缠就属于闹事了。官腔的第二种是专业官腔。使用者一般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御用学者和专家。其用途在于确立自己的专业优势。既然你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反驳他,他马上就占有了有利的专业优势。他既然有了专业的优势,你再纠缠就属于不懂事了。


对付官腔的最好武器,就是良知和常识。不跟着官腔绕弯弯,跟着官腔绕,会把你绕得一点儿道理都没有,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一点儿头脑都没有。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随你说千道万,我就坚持一点:良知和常识。最简单的思路,有时恰恰是最正确的死路。


 


协商不能解决的,用法。法度不能解决的,用刀。可见,官府不作为,会造成极大地社会问题:自己无力解决问题的,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自己有力解决问题的,成了无法无天的暴民。暴民不是国家的力量,而是国家的祸害。顺民呢?同样糟糕:顺民不是国家的财富,而是国家的累赘。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既不要暴民,也不要顺民,要的是公民。


培根认为,就对法律的破坏程度而言,对犯罪的报复,胜过犯罪本身,因为“犯罪是破坏法律,复仇是对法律取而代之”。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法律理论中,很是缺乏。恰恰相反,我们的传统文化倾向于肯定复仇。复仇事件时时发生,总能赢得喝彩,到处传扬。复仇人物常常出现,总能得到同情,甚至歌颂。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文化肯定复仇,文学歌颂复仇。《水浒》就是歌颂复仇之作。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对复仇事件津津乐道的描写,对复仇人物热烈的情感倾注,其中隐藏着一个极深刻的社会心理:那就是,全社会对封建法律的无信任,并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文学违背法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当法律不能主持正义时,代表着社会良心的文学必然表现出对法律的失望和鄙视。


当法律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或惩罚这种对法律的破坏时,结果只有两个:第一,人们不再寄希望于法律,不再肯定法律,从而也就不会遵守和自觉维护法律。第二,个别的强梁会自行解决问题,用个人复仇来讨得被侵犯的公道。此时,正如培根所说,法律就已经被彻底取而代之。这是对法律的更大的破坏。而且,这样的破坏,还获得了道德的赞许。


胸中一团杀气,脸上却一团和气,满腹杀机却毫不露声色,武松做得出,鲁达、李逵做不出,林冲也做不出。与鲁智深、李逵相比,武松是最有心数的,做事时心中是最有规划的。像鲁智深、李逵,往往都是率性而动,事前并不谋划,临事全凭感觉,结果也往往没有预料。这样的人,可爱,但没有什么准头。而武松,在不动声色中,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切,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目标,每一个方式方法,每一个结果,都了然于心。看他做事,当时不一定明白,但事后一看,环环相扣,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一切都在计划之中。这样的人,令人佩服!有时也让人害怕!


我们常常说人要懂事,但含义不一样:小时候,父母和老师让我们懂事,是让我们做一个好孩子,将来做一个好人。但是,待到我们长大了,常常被人告诫要懂事,那意思是什么呢?是让我们懂得一些潜规则,按潜规则办事。不懂潜规则,不按潜规则办事,那就叫不懂事。问题是,真正的好人、正人君子、质朴厚道之人,往往是对潜规则缺少悟性并不会按照潜规则办事的人,这样的人,就被大家认为是不懂事了!就要处处碰壁了!最后,在这个世界上,春风得意的,一定是“懂事”——懂得并且奉行潜规则——的机灵人。


在专制时代,好人,是黑暗亡国的一线光明,是被侮辱、被伤害人们的一线生机。多一个好人,这世界就多一条生路。


 


 

“细雨即将来临,大地的气息,
    闪烁出声响,伴着雨燕翱翔;
    池中的青蛙,将在夜晚鸣唱,
    野柏树,瑟缩在白光中,
    知更鸟披着轻盈的火,
    在低篱上倾诉它的愿望;
    当战争成为现实,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忧伤。
    如果人类悲哀地死去,
    没有人在意,甚至鸟和树也是这样。
    春天她自己,却在黎明苏醒,
    她并不知道我们已灭亡。”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