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多維
日前,《北京日報》發表的諸多評論文章,被外界指摘為迂腐陳舊的思維在作崇。而該黨媒最近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稱“愛國主義正在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嘲弄”,引發一場爭論,而爭論很快被轉向談論究竟誰是“最不愛國的人”。5月18日,該報更是“逆風而行”,再發文批駁媒體熱衷負面報道是受西方蠱惑。該報社長梅寧華也因發表一系列意識形態味道濃厚的文章而“引火燒身”,被批文革余孽,加上之前的傳言,深陷輿論漩渦的梅可謂“禍事連連”。
《北京日報》被批“雷語滾滾”《北京日報》5月11日在第三版頭條刊發署名“毛曉剛”題為《必須高揚愛國主義這面旗幟》的文章,稱“愛國主義正在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嘲弄”,“逢中必反”的謬種顯然是對國家民族的背逆。文章更是認為,迷戀“普世價值”的人一心要當“世界公民”,卻忘了自己首先是一個中國人。不論是在互聯網上,還是在現實中,有些人主要的任務就是抹黑、污蔑、詆毀中國的一切。並表示“愛國主義早已成為一種不容動搖的核心價值、道德准則和精神支柱”,“必須高揚愛國主義這面旗幟”。
文章一經刊發就被眾多評論人士和網友斥責,發酵至今。他們認為,《北京日報》的文章拿“愛國主義”忽悠百姓,是為了維護權貴的利益。是假愛國,真愛他們的特權利益。“宣揚的是狹隘的愛國主義,把國家人格化,視君主為國家化身,這是一種輕率的激情。”文中對“崇洋媚外”、“普世價值”迷戀者的炮轟更是襲用了文革時代“扣帽子”、“打棍子”的老譜,破壞了“有話好好說”的氛圍,幾近“挑動群眾鬥群眾”的煽動。用毛澤東的話說是,“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
5月18日,該報“再接再厲”,刊登題為《唱響主旋律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的文章稱,中國媒體熱衷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負面報道現像,有的是受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觀念所蠱惑,有的則是利字當頭,拋棄了媒體的職業底線。文章認為,中國媒體要唱響主旋律,“中國要發展必須保持社會穩定,必須造就一個有利於穩定局面的輿論環境”。
《北京日報》能發表如此“天雷滾滾”的言論,或許是忘了“雪地裡埋不住死人,紙裡頭包不住火”、“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等至理名言。大河網發表評論駁斥道,在中國,部分官員能享受特供的安全食品,不知《北京日報》老編及寫此文的評論者能否也享受此超國民待遇?如果只是想標新立異,或者想舔一下官員的肥屁股,而以“唱響主旋律”的大帽子嚇人甚至壓人,這樣的媒體監督冷漠和社會責任缺失是應該痛批的!
《南方都市報》也批駁道,食品有沒有“毒”、工程是不是“豆腐渣”、公職人員是否腐敗、社會矛盾是否尖銳、發展前景究竟怎麼樣,公眾心裡都清楚,一點都不認為媒體營造了什麼一切皆負面的錯覺。媒體需要更深入的細節來激發人們對醜惡現像的反感乃至憤恨,這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在醜惡面前屈服,不要被醜陋污染,進而凝聚公眾共同制止醜惡的力量!這算“錯覺”嗎?
誰才是最不愛國的人?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中國共军稱為最可愛的人,影響數代中國人。但如今,《北京日報》一篇定調論“愛國”的文章挑起了“誰是最愛國的人”的爭論,而實際上現在更應該首先去討論“誰是最不愛國人”。
究竟什麼才是愛國主義呢?中國傳統的定義說,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個人愛國主義是一種自願的情緒。但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一位網友說,愛國的檢驗標准就是首先必須熱愛人民!也有網友則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是來自對公民權利的真正的理解,在法律幫助下成長,隨著權利的運用而發展,它堅定而持久。
那誰才是最愛國的人呢?是天天面對群眾大聲疾呼“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有無比的優越性”、“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等等官僚語言的公權力官員們嗎?有諸多評論戲稱,誰又知道這些官爺們在唾沫橫飛地宣講之後,是不是忙著將配偶子女和資產都移民或轉移到國(境)外,隨時准備腳底抹油遠走高飛呢?
近年來,見諸報端的“裸官”貪腐案例也越來越多。“我勤奮為黨工作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已經遠走高飛,你們就不要再費勁找我了。”2006年,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長周金伙得知福建省紀檢部門要找其談話後,留下上面這段話後逃到美國與妻女相聚。名單還可以加上一長串,比如浙江省建設廳原副廳長楊秀珠、雲南省委原書記高嚴、貴州省交通廳原廳長盧萬裡等。
中國憲法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可不無諷刺的是,那些“潛伏”在中國和中共各種要害體系內的裸官”,掌握著大量的國家秘密,但他們的親屬卻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他們口頭上是宣稱最愛國最忠黨的人,而實際上他們是最不愛祖國、最不忠於黨、最不忠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三心二意的變節分子,是最不愛國的人。
中科院在2012年2月發布的《“裸官”監管調研報告》顯示,高達53.3%的省部級官員認同“裸官”,職務和地位越高就越認同。北京市檢察院2011年曾披露,近30年來,中國外逃官員數量約為4,000人,攜走資金近4,000億人民幣(1人民幣約0.159美元,下同),人均席卷約1億元贓款。查詢資料發現,中國自1997年就開始頒發一系列中央、地方文件來限制“裸官”,但十多年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梅寧華謠言“迷思”待釐清引發這次“愛國”爭論的《北京日報》,其社長梅寧華就是位頗受爭議的人物。梅寧華自2006年入主北京日報集團,一直以穩健、持重的刻板形像示人。網上關於梅寧華的傳言主要是,梅寧華於文革期間入黨,被視為毛左勢力的另一代表,也有輿論懷疑其舉報違反主流意識而被當局警告的歷史教師袁騰飛。近期對梅的質疑,官方回應說,“梅社長文革期間是小學生,扣不上任何帽子”,但1954年出生的梅寧華當時已近20歲,怎麼能稱得上是“小學生”?對於舉報則回應說“梅社長光明磊落,從未舉報過任何人,也用不著,這不是社長的風格”。
關於梅寧華“任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期間貪腐首都博物館建設資金和因生活作風問題險被免職”的傳聞。官方辟謠說“首都博物館建設資金不由梅社長管,梅社長沒動過一分錢”,“梅社長在北京市文物局任職期間作風正派,盡人皆知”,“梅社長清廉公正,不會為任何人謀私利”。
另外,2008年第8屆世界小姐中國區總決賽冠軍梅研凌到底是不是梅寧華的女兒,有沒有進行暗箱操作?據公開資料顯示,梅研凌1983年出生,原籍大連,參選世界小姐時還是就讀於悉尼大學的研究生。巧合的是,梅寧華也是大連人,此前有傳言稱他的女兒在澳洲讀書。對此,官方稱“梅社長子女從未去過美國,現在一單位普通崗位工作,薪水平平”。而對於和薄熙來、江青、鄧力群之間的傳言,官方以“從未見過”等一概撇清。
看來,梅寧華社長被外界誤解的太多,以官方的評價他的確是一名愛國的優秀共產黨員。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袁偉時在2010年5月26日接受采訪時,用“蠻、懶、沒有責任心”來評價梅寧華。這樣的評價或因夾雜某些情緒出現偏頗。否則,一個如此“不堪”的人怎麼一直平步青雲,執掌首都北京的黨報呢?但“無風不起浪,無根不長草”,關於梅寧華的種種謠言有待撥開迷霧見晴天。
對於愛國主義,外號“李大眼”的新銳時評員李承鵬在5月12日,汶川地震四周年之際發表愛國帖稱,“不要狹隘理解愛國主義就是敢於抵御外敵,愛國主義更是敢於抗爭內賊。”“愛國主義應該是雙向的,單向收費的不是愛國主義,是向君主效忠。” 眾多網友在評論《北京日報》的“愛國主義論調”時無不認為,愛國主義不是口號喊出來的,愛國主義也不是用來進行意識形態灌輸的,愛國主義不是某些人的遮羞布,愛國主義更不是官爺們用來金蟬脫殼把家屬和財產轉往國外的工具。在討論愛國主義的時候,首先討論“什麼是不愛國“的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