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重筆墨刊文肯定中國政改進展之後,5月18日,《人民日報》再次刊發“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系列文章,贊揚“社會管理創新取得積極成效”,並再次將時間定格在中共十六大以來。十六大正是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的開始,分析人士指出,值此十八換屆之際,中共黨報的系列文章明顯有為胡溫兩屆任期內的政績背書之意。
在5月14日《人民日報》的系列文章中,除在頭版刊發引題文章外,罕見的在第五版整版對政治體制改革進行論述,分別六個方面論證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在穩步推進,並且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這六個方面包括:從基層群眾自治取得進展、人大代表選舉實行“同票同權”、開門立法普遍推行、信息公開更加深入、政府職能轉變有所突破、公務員管理機制日益規範。【相關新聞:中共黨報整版談政改以正視聽】
5月18日,《人民日報》論述社會管理的文章同樣采取了上述模式。頭版題為《社會管理創新取得積極成效》引題文章稱,中共十六大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人民日報》5月14日和18日整版談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的文章。
文章盛贊“大調解”機制是“中國的一大創造”。所謂大調解機制,用中共官方的話說,是指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結合起來的糾紛排查調處方式,目的在於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是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江蘇任職時推動的一項“創舉”。2007年10月15日,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中共十七大江蘇省分組討論會上發表講話,以“彭宇案”為案例介紹江蘇省“大調解”機制。之後,隨著中共中央相關文件的下發和推廣,“大調解”作為一場運動在全國範圍內相繼展開。
文章對此稱贊,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構建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創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調解網絡,讓老百姓不跑遠路,不花鈔票,不打官司,不傷感情,就地解決問題。
在同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五版中,與14日談政改時題為《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統領整版的文章署名為“鄭志文”(諧音政治文)一樣,此番在同樣位置的、題為《社會管理創新向縱深推進》的文章同樣署名“鄭志文”。值得注意的是,“鄭志文”的文章很少出現,僅在2009年中共建黨88周年時刊發系列文章,呼吁年輕黨員“跑好我們這一棒”,此次聯系發文值得關注。
上述署名文章盛贊,社會管理被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上升到戰略高度,稱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中共黨報同樣從六個方面論證社會管理創新向縱深推進,還列出了十六大以來社會管理工作大事記。這六個方面包括:“大調解”機制的推進、基層便民服務平台的搭建、社會管理網絡的覆蓋、流動人口管理、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網絡問政的形成。
分析人士指出,從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一周內以“濃墨重彩”兩刊“深化改革 攻堅克難”系列文章,高度贊揚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時期在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上成績,顯然有為胡溫政府的政績背書之意。分析人士也指出,隨著十八大換屆的臨近,顯然也有向中共下一代領導人交棒之意。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系列文章還會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接連刊出,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法制等方面可能會是中共黨報要談的議題。”上述分析人士說。
此外,文章還贊揚:正在神州大地推行的“大調解”工作,已經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閘”,促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夯實基層基礎的“加固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分析人士指出,這無疑將為“大調解”機制的最早推動者李源潮的政治前景再添一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