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來到北京國家體育館,與近3000名首都群眾一起觀看大型情景音舞詩畫《天安門》。這是演出結束後,李長春等與部分演職人員合影。
《天安門》16日在中國國家體育館首次試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與近3,000名首都群眾一起觀看,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舞台劇中看似包羅萬像展現開國大典、五四運動及盧溝橋事變等諸多北京歷史故事外,未有任何元素涉及1989年“六四”事件。
耐心梳理一番,不難發現,演出的六個部分中,涵蓋了能充分展現北京風貌和精神的諸多元素,如五四運動、盧溝橋事變、開國大典、中關村高新科技園區、世界500強落戶的CBD、飛奔的奧運火炬手等等。但作為天安門繞不過去的記憶——1989年“六四”風波,該舞台劇並無任何或顯或隱的元素予以展示。
中國民間有諺:到了北京但沒去天安門,就等於沒來過北京。作為中國最大的廣場,北京天安門見證了中國很多的歷史過往和變遷。除舞台劇《天安門》中借助光影效果大力展現的之外,天安門也是一處頗具爭議之地。1976年的“四五運動”、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2001年的“天安門自焚事件”都發生於此。
不過,此類流血衝突事件雖然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在以後的日子裡被很多人屢犯提及,卻並未被歸入天安門的“簡介欄”。不獨是《天安門》,在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百科中輸入“天安門”,除了建築特色、歷史及相關圖片外,也並無任何關於天安門的“負面”信息可以循跡。而在維基百科的“歷史事件”一欄中,也只是一筆帶過,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處理做法與對開國大典的濃墨重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拋開舞台劇的取向和價值傳遞的考量,曾引發中國震蕩的“六四”事件雖已過去23年,但圍繞定性、賠償等事宜展開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如此看來,提及天安門,除了光輝與榮耀外,還有反思和教訓。加之隨著“六四”23周年紀念日的臨近,以及連日來中國政局發生的諸多變動,力保穩定可謂是中共一以貫之且緊迫的第一要務。
姑且認為作為舞台劇的《天安門》因主旋律要求不得不自動屏蔽“六四”等敏感事件,那麼待到六四23周年之日,或是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的《天安門》,也刻意對此段歷史遮遮掩掩,就有些不足道了。畢竟,歷史已成既定事實,唯有直面並從中不斷反思,才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眾的負責任之舉。如果一味通過頂層制度設計來管控,反倒容易刺激民眾的“知曉欲”,並給那些伺機擾亂中國民心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與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提莫西•艾什圍繞言論邊界展開的對話中,對中國當下限制言論自由的原因做了分析。劉瑜稱,倡導言論自由,是相信觀念的市場會同商品的市場一樣,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而就中國來看,壞的觀念完全可能凌駕於好的觀念之上,導致“劣勝優汰”。將此援引在中共對六四的刻意回避上,便是借助好的觀念有效預防壞觀念的侵蝕。
這一邏輯看似合理,卻也暴露出了言論管控之外的自我陶醉。觀念市場的承受力,以及觀念的好壞,並不是由執政者單方面決定的。在“六四”問題上,中共逐漸放開管制的做法,如允許逃亡台灣的“六四”學生運動領袖王丹等回大陸、侯德健解禁並於鳥巢開唱、官方主動接觸“天安門母親”死難者家屬洽談賠償事宜等,都是值得稱道的做法。至於舞台劇《天安門》中“六四”元素的缺席,單從中國慣於宏大敘事和歌功頌德的傳統來看,這一做法也算是應時應景。
在《天安門》首演之日,除了李長春外,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及國務委員劉延東等均觀看了此舞台劇。李長春“主題鮮明”、“三貼近典範”的稱贊,以及對北京精神的大力推崇,無疑是對《天安門》的嘉獎和肯定。不過,從歷史角度來看,這部舞台劇卻並不完美,因為它部分地預示了當前的中國還未能從歷史的陰影中走出來,並以更加冷靜清晰的眼光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