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轉】十大可笑简体字 偶觉得很有道理,大家來說說感受(謝謝)

【轉】十大可笑简体字 偶觉得很有道理,大家來說說感受(謝謝)

        一、爱无心。
   爱在繁体字中写成“愛”,中间有个“心”字。因此,古人谈到爱时,用心去爱,而现代人不仅爱得肤浅,还只爱钱……足见,爱无心后,人的灵魂开始堕落了。尽管还有个友字,但多为生意上的朋友吧。



   二、龟无脚。
   或者叫活龟成死龟。繁体的“龜”字,是我极为欣赏的一幅画,这个字不经过千锤百炼,不可能提炼得这么美。龜与龍,在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对这字的写法一定殚精竭虑,反复推敲后才确定为这种形态的,不象简化癖们随随便便就砍手断脚,阴险凶狠。龜、龍等字,实乃汉字之精华,绝对不能图省事简化。一经过简化,龜,由一幅水墨山水画,沦为一个难看的斑点——龟。不仅脚没了,而且,龜背上的花纹也消失了,龜上下两层的结构更是看不出来,总之,整个成一空空洞洞的死龟壳。试想一下,在思想靠语言文字承载的情况下,一个整日用死龟壳作为思考工具的民族,与一个用水墨山水画的龜进行思考的民族,其思维能力及对美的感悟力,能不大大地倒退?
   自从去年养龜后,更觉龜字之妙。那些当初强制推行简化汉字的人,不仅对不起祖宗与子孙后代,也对不起烏龜们啊。



   三、龙匕首。
   繁体的龍字,怎么看都美,而简体的龙字,怎么看都跟“死”字只隔了一层皮。作为中国人的图腾,龙字难道不该复杂点吗?否则真是对不起自己了,图腾简单,总意味着比较原始吗。龍的传人,却连掌握“龍”字都有难度?好笑不好笑!而且,你从“龙”的哪一点能看出其蜿蜒曲折的形态,倒能看到一把匕首,似乎要杀死每个中国人。



   四、门开裂。
   繁体門总比简体的门多了点什么。现在房价日涨,建材稀缺,但国人装修起来照样不含糊,舍得花钱。那么,从文字或者思想层面而言,門比门不也多了那么一点装饰吗?为什么人们宁愿给钢筋水泥加上各种雕饰,而不愿让自己的脑袋也装修得美观一些呢?門字有了上面那玩意儿,才象一扇門吗。而“门”,不仅很难看出它象一扇门,而且,即使是门,也年久失修,早已经开裂了。
   总之,看见門比看见门,心情要好得多,除非你卖防盗门。
   将貝简成贝,也是愚化丑化,因为貝壳上确实有横纹,你干吗让其消失呢?



   五、党不黑。
   繁体的黨字,可谓意义深远。我将它看成一个会意字,即在一间屋子里,一群黑心的人(黑),正在密谋着什么(口)。因此,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贬义多于褒义,什么死黨、黨同伐异等,从中绝对看不出伟大光荣正确的意思,这是个蕴含哲理的字。自从将“黑”改成“儿”后,嘿嘿,果然,不少人喜欢“爱民如子”或者自认“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了。总之,黨字字形地演变,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真是丝丝入扣也。那么,想改变现状的志士仁人们啊,不妨从繁体化做起吧。



   六、体无骨。
   繁体的體字,以骨为偏旁,从豊得音。妙的是,體與禮有神秘的联系,说明身体不讲礼仪,便成了无用的烂肉一堆。简化后,体与礼之间看不到任何相关性,更无法觉察其读音上的近似。从这一点看,简化加重了掌握这两个常用字的负担,可谓得不偿失。而体也有骨而成了无骨,试想一下,身体无骨,那不成了软骨症患者吗!简化癖们削足适履,消灭传统,拼音文字,倒真得无骨。
   注:吴越方言中,“禮體”这个词是存在的,如:做事礼体,表示做事情恰到好处。



   七、厂倒闭。
   繁体的廠字,无论如何,都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吗,谁不希望自己国家的工廠,既广大,又宽敞呢。这样,效益才有吧。但改成简体后的厂,唉,只能说狗屁不通了,它既不广也不敞,看上去还象省笔的“尸”字。就算不往那方面想,至少,厂这种形状,属于倒塌的象征,怪不得国营工厂都倒闭了吗。一根斜边怎么能撑起一个平顶呢?将廠搞成厂,似乎预示了中国工廠的前途。这样说来,搞简体化的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此等认识,倒也真是天才大师了。



   八、灯白丁。
   厂如此,灯亦然。繁体燈字,不仅读音上与登完全相同,而且,还有燈下苦读,五子登科的美好祝愿在里面。改成简体灯后,首先读音变得莫名其妙,丁与登还是有明显区别得吗。而且,其涵义也成了,灯下出一些白丁。建国后几十年,对知识分子的轻蔑与打压,从小小灯字,就能看出些玄妙。
   厂与丁给合成厅字,与原先的广聽成廳,亦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有些老总将工厂看成自家的客厅,则当然会支持简体化了。



   九、罴怪胎。
   罴是熊一类的动物,古人总熊羆连用。罴原来的写法是羆,能让人一眼看清两者的关系。但简化癖们神经大发,不知为何将其搞成“罴”,这样一来,就再也瞧不出它与熊的关系啦。久而久之,人们将问:罴是哪来的怪胎。



   十、学头轻。
   学本作“學”,撇开词源上的意义分析,光这两个字给人的直观感受,學远远优于学。因为學習从来都不是简单轻易的事,可以毛毛糙糙一蹴而就。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方學有所成。如果把“子”字看成一个人,则这个人学习时,头上应该顶着巨大的压力才行,这种压力感,只有學字才能体现出来,改成学后,嘿嘿,轻松自在随风倒,蜻蜓点水学不好。目前世风日下,人心浮躁,我看,把学重新繁体化为學,有当头棒喝作用。


 


 




ps 本文轉自野花,朋友roxus 說到:“ 简化字把文化都剪掉了”


                     贪杯 說到:“ 讲的很有道理,有些字却是简化不得的。”


                        无为公子 說到:“ 个人还是赞成恢复繁体字。”


 



      大家說說你們是啥子看法,我很愛好繁體字——如果有同道,也希望多交幾個朋友,互相幫助!!謝謝!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0-8-7 15:40 编辑 ]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tang1984 于 2010-8-7 15:42 发表 写 的不错!


 


謝謝你的誇獎!謝謝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回复 5# webmastersm 的帖子

句句都是道理!我佩服你,大哥!向你學習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ttt333 于 2010-8-10 03:11 发表 一香港小孩看到大陆的同龄人写简体字,羡慕不已!试想想在一个小小的田字框里面写一个“体”“體”!ZG很多地方你可骂到他体无完肤,但是简体字绝对是一个德政!文化在于发展,而不是停留!不然人类永远只能住山洞, ...


 


偶尊重你的观点——但本人不甚赞同!。。。试想如果按你的逻辑去實行,乾脆把簡體字都廢了,學英語得了,豈不更好(最簡單啊)??呵呵。。你說是不是?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cuixianen 于 2010-8-10 13:00 发表 發、髮==》发 幹、乾==》干 簡體上說:“干了!”你能理解么? 麵==》面 什麽時候用台,什麽時候臺 ? 非常好玩哦:幹乾干 [你干女儿太可恶,快去自首吧] 麵面臉 [我下面給你吃] ...


 


真的!很有意思,偶看懂了。。。 沒文字基礎(國學文化基礎)的人看不懂的,誰叫他們不學好文化了,把自己民族的文化都丟了,還怎麼叫中國人?還配做頂天立地的炎黃子孫?? 去做叫獸吧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0-8-10 13:12 编辑 ]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cuixianen 于 2010-8-10 13:07 发表 一句話:優化不等於簡化!你卻把它們畫上了等號!


 


对头!(t怕你看不懂,用简体)用繁体并不意味着不思改革,相反我强烈赞同大力改革,港澳台用繁体难道都很封建落后?她们发展得比大陆优秀、完善,是绿色Gdp,你去查查国外的哪个优秀国家不是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兴盛发达起来的?


 


PS 文字可以科学而富有远见地简化,但不是像Gcd这样不管民意独裁地单一非科学的强制在学校推行,至少先要问人民的意见!你懂了我的意思吗?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0-8-10 13:47 编辑 ]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 于 2010-8-10 13:25 发表 看懂几个荤段子果然了不得,不过国学大湿们一般也就这水平了


 


看你这“乞丐驴,偶不用说,大家也就知道他是如何明知版规却故意违犯版规,這樣连在这里混的规矩都没有!连这么基础的文化都不懂,也配在这里高声吆喝来讨论?你照照鏡子巴!从偶心里说,这是对基地的侮辱!。。。呸!脏了人的口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引用:
原帖由 现实人生 于 2010-8-10 16:26 发表 虽然我不怎么练毛笔字,但是闲来无事还是喜欢写写繁体字,感觉繁体是存在着文化的底蕴在里边


 


说的很对,偶也是这样覺得,謝謝O(∩_∩)O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汉字简化,得不偿失”資料

[转贴]汉字简化,得不偿失
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

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

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電”,用来表示雷电的“電”;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

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体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

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

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

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發展”的“發”;“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

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

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車”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

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

所以,简化汉字是把汉字中很多对于学习、认识和阅读致关重要的部分改掉甚至取消了,给汉字动了大手术,把汉字的优点阉割了。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0-8-10 19:50 编辑 ]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 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从继承传统的意义上

割断了文化的发展
豆腐搞成肉价钱

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

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

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

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

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

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回复 127# T850 的帖子

謝謝!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