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红色家庭的留学路

红色家庭的留学路

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那小兵撰文指出:留学国外是中国国内教育困境的一个外延部分,这段迷惑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身上表现的最清晰,东方式的权力垄断和西方式的市场化在中国形成了最残酷的贫富差距动力。fficeffice" />


有读者问到哪里留学最好,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想回国后步入官场的话,莫斯科东方大学培养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最多,其次就是朝鲜金日成大学。相比之下,从其他西方国家回国的留学生似乎从未在官场发迹过,即使是像哈佛那样的名校。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中国的意识形态对留学地点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有意从政的人来说,如果学习内容和祖籍国的意识形态相矛盾,无疑对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浪费和损失。

  
最让美国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中国教育,其难点在于理解什么是中国的教育意义。这个问题说起来千头万绪,不妨先从官二代涌入西方留学的角度探讨一下。


不难想象,如果一个有老革命的家庭背景的孩子到了美国学习资本主义理论,那么他在回国后是很难在政界中发展的。

 
三十年前,老一代革命接班人到国外深造时,学习物理学的居多。这是门非常忙碌的学科,基本上不可能有时间声色犬马,更何况他们都曾经历过文革的洗礼,这无形中保护了他们清廉的革命形象。同时,他们也都保持了较完整的革命思想体系,对权力的理解和运用恰到好处,并不太过张扬。


从中也看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先知先觉,他们很明白什么在中国有用,什么会起反作用,甚至什么会颠覆自己的权力,十分慎重。


这点上,新一代政客更加迷恋西方文化表面的华丽和金钱的享受,这也让他们更加远离西方真正文化精神内涵。其实,留学国外也是中国国内教育困境的一个外延部分,这段迷惑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身上表现的最清晰,他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时相互矛盾,导致最后只学到西方皮毛的文化,却患上了对西方盲目崇拜的自卑症,以至于最终两边都不能够适应。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各产油国贵族也蜂拥到欧美留学,他们天天和当地人混在一起,开着名贵跑车,不学无术,却还天天向真主祷告五次,依仗伊斯兰信仰保持了相当的自我感。然而,这似乎比中国这些官二代的浮华懦弱更显得顽固不化,但却也不失为一种坚持本身文化和权力意识的方式。


  这些中东人回到本国往往成为保守主义或原教主义者,娶西方人做媳妇,过原教主义的生活,在生活中显示出两个极端,这对当地贫困的穆斯林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官二代们更情愿选择留在国外享受生活,这等于放弃了对祖籍国的承担和参与,也失去了继承父辈权力的能力和意志。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式父母溺爱培养方式的失败,但也是历史淘汰世代革命的另类方式。

  
记得小布什学生时代来到中国骑自行车到处走走看看,他所记忆的也都是些市井小事,然而,多年以后,这个庸碌小人物究竟当了两届美国总统,这让中国民众看到,美国是如何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


西方贵族和上流社会都有一套培养接班人的方法,尽管不一定对所用人灵验,却也起到了影响引领社会的作用。不论是英国王子的军旅生活还是美国总统孩子的社区义工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孩子公民荣誉感的内容,勇敢、公正、仁爱、正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西方上流社会和名校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并没有任何内容与目的自相矛盾的地方。


也许有人说西方教育中的自由主义和基督教教义有矛盾,其实不然,基督教的新教改革运动本身就是自由主义的先导运动,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互动。相反,一个官二代在美国学习为穷人维权是何等的滑稽,他的父亲也许正在全力防范有人上访呢。

  
这种迷惑如果只是对这小部分人起负作用那也不算什么,但偏偏整个中国都迷恋上了这种盲目的出国学习方式,这才是最大的潜在问题。


在中国人看来,这无非是有选择地学习西方优点,但客观上却是用自己的立场消费西方文化的坏处,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学到手的就是一些肤浅表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中国社会环境中往往变成了股市圈钱医疗利润化教育贵族化等等陷阱,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最容易与权力结合。东方式的权力垄断和西方式的市场化在中国形成了最残酷的贫富差距动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