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啊, 凡事都要搞个黑白分明,如果捧不成英雄那一定要打成狗熊,不能奉为圣人那就一定要贬为盗贼。
《天安门》中的柴玲(包括其他一些学运领袖人物)在六四期间和之后的表现,确实不能说完美,在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们看来,言行举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此片中,柴玲的言行到处都透露出“逼中共开枪,用学生的鲜血唤醒人民,然后推翻中共统治”的意图,而我相信当时她在号召这些的时候她是真心想为了中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但六四之后,面对严酷的现实她的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立马变得不堪一击,所以后来她选择流亡海外。这一方面说明她的失策失算,另一方面也得归结于他们那一代人(包括我们这几代人)一直以来接受中共的“为革命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教育。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种思想当然有其明显的错误,但是89年的时候,这种思想可能占据了当时大多数年轻人的头脑。还有像里面有一段,北京的一些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向学生发出呼吁,结果吾尔开希觉得不中听,对媒体说:“他们有什么‘资格’来……”,言下之意为“是我们一直在斗争、在绝食、在牺牲,你们都是在袖手旁观,却来指手划脚的……”,这些言行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不成熟,书生意气。
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柴玲他们在这部片子中犯的这些“错误”,应该属于斗争过程中采取策略有误,并没有很好的顾及到学生们的安危,作为领袖们自然有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前面有位朋友提到,一个新手司机拿了驾照出了事故应该要承担责任,但如果这位新手司机在驾校的时候,驾校教练并没有好好的教他呢?考试的时候考官也放水呢?在这种情况下驾校教练和考官是不是应该承担一部分甚至是主要的责任呢?如果说六四期间,所有学生都像坐在一辆由柴玲驾驶的车上,那么柴玲是怎么坐到司机位置 上的?谁给她发的驾照?有没有其他人也在帮她驾驶?她在驾驶过程中受到了那些干扰?其他乘客有没有决定车子开往哪里的自由?有没有上下车的自由?……只有把这些东西都考察清楚了,我们才能确定这个驾驶员到底该承担什么责任?而目前很多人道德大棒一挥,只会让中共这个满手血腥的怪物在背后偷着乐: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不,哪止十年,一百年都没戏!!!
无论如何,错误是不能跟罪相提并论的,更不能把它们联成因果关系。六四不反,中共不亡,天理安在?
[ 本帖最后由 鬼涧愁 于 2012-6-2 00: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