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我是支持鲁迅先生从教科书里退场的zt

我是支持鲁迅先生从教科书里退场的zt


 
        我是支持鲁迅先生从教科书里退场的。出发点很简单,我觉得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政治教育,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各类文本的读写、理解和欣赏的教育,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当然,在这个前提之下,适当的融入政治、道德教化,也是没问题的,只是不要本末倒置就行。



鲁迅文章的选入课本,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道德教化的产物。鲁迅的悲剧,在于他死后,被政治势力物化成偶像,其文字和思想,被强行注入政治势力的意旨,最终沦
为政治的附庸。这想必是他生前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的看法是,要把鲁迅先生从教课书中请出去,不是矮化和异化鲁迅,而是还鲁迅以本源,还语文教育以本
源。



还是从事实出发,看下鲁迅文章作为语文教学范本的问题所在。



鲁迅的文章,写在特定的年代。白话文刚起,又受到西洋行文风格的影响,鲁迅下笔的行文风格是非常奇特的。例如《秋夜》(未入教材,只做分析):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直觉告诉我,这种风格不应该是现代语言的走向。它生硬而执拗,并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阅读困扰——想象一下用Google翻译做出的文字。它可以是经典,但它不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教学范文,因为它无法显著的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



其次的问题在于,鲁迅所记叙的对象,通常是带有典型的历史背景,而不是“林花落了春红,太匆匆”这种一普适性的东西。且因为政治气候的缘故,鲁迅不得不带
了很大的曲笔。这就使得读者——尤其是现代的读者,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去了解了那段历史背景,以及鲁迅所处的情境,才能理解鲁迅的文章。但这样的事情,
连鲁迅研究专家尚且感到吃力,如何让10几岁的中小学生去掌握?这个语文课究竟是历史研究,还是语文教学?



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而言,此文是纪念性文字中的经典,铿锵有力,满含悲愤(虽然鲁迅向来支持韧性战斗,反对街头流血斗争)。但要理解此文,所需要掌握的历史材料和背景,那绝不是一个中学生能承担的,即便是语文教师,也没几个人能明白吧?



起码的,要对三一八惨案有充
分的了解(段祺瑞政府因此案倒台,而进京的张作霖却更为恐怖,并直接导致李大钊的被害。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更深的阅读,还有马克思主义和
阶级斗争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引发的争议分歧。否则,就不足以理解“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深
刻背景。天涯有个长贴,有大量的背景资料(btw,此帖非常强悍,名《从鲁迅到梁实秋的历史轮回》,力荐)。



而更让人惶恐的是,后人搞的一些凑主题式的曲意解读,更是遗祸。比如《秋夜》,我从网上找到这样一段主题分析: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以我的理解力,是没法从中看到如此“深刻”的含义的。但我们的语文教育,硬是要学生们从中读出这样的“深刻”含义。这究竟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还是语
文教学决策者们的钻牛角尖和一厢情愿?我觉得这就超出了要搞历史研究才能弄明白文章立意的范畴,而是戴什么颜色的眼镜,看什么东西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了。



以上,是关于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适宜退出的理由。



相比而言,同时代的朱自清的文章就要简单的多,文字也更清新,更具现代意义,更容易作为教学的范本,如《背影》。文首: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样的起手和转承手段,直点要旨,语意连贯自然,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叙事手法,也容易为学生所掌握。不需要匠气十足的解剖分析,只需要浅浅的阅读,就能用直觉感受到,在朴素直白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父子亲情。



在文章末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又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前后呼应,并且总结强化。在末段里,对“背影”做了扼要充分的陈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从模糊到清晰,给
读者印象至深。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的感慨,则如此直白的将文章的主题一览无遗的透露给了读者。理解力再差的人,想必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拳拳之心吧。



所以说,这样的文章,我以为才是真正的教学范本。从阅读中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研习作者的叙事逻辑,感悟作者的行文风格。



其实不管是难懂还是易懂,只要是历史名篇,都是很有营养的,争议也是小争议。最怕的是一小撮宵小,把千秋教育事业,当作媚上升官发财的铺路石,今天是《xxx的讲话》选入教材,明天是《yyy的发言》选入教材。这种戕杀学生语文兴致的行径,才是最恐怖的。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