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残酷的“围而不打”——长春包围战真相

只想问楼主一句,当年的国军守军饿死了多少?

TOP

时任中華民國长春市市长的尚传道回忆说:“新七军三个师囤积的粮食,可以维持过冬。第六十军则比较困难,到十月间已濒临最后关头,但也没有听说饿死士兵的事。”。
朝阳区义和路居民张淑琴表示:国民党有搜粮队,一斤半斤也拿走。我们家来过一次,翻得碗朝天,瓢朝地,用铁钉子往地下捅。
宋占林表示:逃进城的地主富农也饿不死,他们组织保安队,老百姓叫“胡子队”。国民党不发粮饷,(他们)吃穿全靠抢。李素娥表示:有收尸队,一路捡,往车上 扔,说“喂狗”。狗吃人,人吃狗,那狗才肥呢。
城内部分国军军官和食物充足的人刮起“临时夫人热”,用食物换女人。张正隆写道:“疯狂的士兵在居民区打劫粮食和女色,不时引动一阵喧闹。兵团部政 训处长杨天挺,奔60的人了,搞了个17岁的少女。”尚传道后来谈到妻子时说:“困守长春的两个月,我做了对不起她的事。”

TOP

在5月底丢掉机场后,国军长春守军的粮食供应只能靠空投。六月底,郑洞国组织了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并颁布《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规定市民自留的口粮数量只许维持3个月,其余按限定价格卖给市政府以保证守军的需求,否则一旦查获将没收粮食并严惩。守军在城内抢夺民粮。到了夏天,市区居民出现粮荒,留有存粮的居民不敢“光明正大”地举炊,有不少人因此病饿死亡。由于城内粮食极度缺乏,加上有人投机倒把,城内的粮价飞涨,从最初的几元一斤涨至一万元一斤。 中央银行长春分行不得已发行本票, 面值也由几十万一张发展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一张。 6月28日,长春大批饥民汇集到康德会馆后院粮库,冲破警戒,抢粮充饥。国军队和警察开枪弹压,造成多人死亡。

TOP

回复 14# wusb168 的帖子

我引用的就是你所说的禁书《雪白血红》里面的摘录,老兄自己抽自己嘴巴的功夫的确不一般啊。

TOP

7月19日,卫立煌命郑洞国守长春,牵制共产党军大批主力南下。最初,长春守军还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蒋介石致电郑洞国, 从8月1日起,疏散长春哨卡内人口, 只准出哨卡, 不准进哨卡,将大量居民疏散出城。这就是国军的“驱民养军”政策,以降低市内粮食的消耗。

TOP

国军可惜向来只占点和线,土共占得却是面,只能是土共来围国军了。究其原因,1934年主持民国农村改革的梁漱溟就说得很明白:农民为苛捐杂税所苦,而我们不能马上替他们减轻负担;农民没有土地,我们不能分给土地……当然抓不住他的痛痒,就抓不住他的心。

最后怎么从长春转到三年自然灾害去了?既然说到自然灾害我也陪你说说,从1933年起,7月下旬黄河泛滥持续8个月,仅黄河下游就决口56处,连同上游绥远和中游陕西决口18处,共计决口74处。仅河南就有25县受灾。同时广东,贵州,云南,青海,宁夏,福建,河北等地大旱,被灾县达70余县,同时河南,安徽,河北,浙江,湖南,陕西,山西,江苏,山东等9省蝗虫肆虐,被害面积达686.3万亩……各地受灾人数近1亿之多。

看来蒋先生也是受自然灾害照顾颇多啊。

TOP

以上资料您可以去查阅地方县志和相关档案。

TOP

虽然说兼听则明,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说的书我看过,有一段印象很深,就是说毛追悼大会的事情,“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毛死后一周多,那天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会。我们从下午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东侧礼台。天气很热,在太阳下站立,真是挥汗如雨”。只可惜当年那天是雨天……

TOP

回复 29# leapriri 的帖子

我引用了《雪白血红》的文章摘录,可惜168说那些控诉万恶的旧社会”的言语说服力不高。

我倒是一直在想他有没有读过那些书。

TOP

回复 31# shanye000 的帖子

《侍卫官杂记》我也读过,只可惜现在只剩下半部,上半部找不到了。该书可以称为地摊历史学的经典。

TOP

书里面有一段描写南京沦陷前,一位水果摊老板对杨侍卫官(老杨)说的那番话很有感触。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