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民主印度将在社会及经济上超越共产河蟹国

文章写的貌似有些道理,但是一细分析,就会发现漏洞百出。首先是关于印度的财产权,文章中提出印度人的财产可以自由的转让,同时可以自由迁徙到城市之中。虽然描绘了一个很好的前景,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文章却没有提及。

第一,印度城市的承受能力,文章中提到将有2亿农民流向印度的各个城市,尤其是B,C级城市。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是有目共睹的,当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进入城市,对于住房、教育、饮用水、食品供应甚至到垃圾处理等等都有相互的关联,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也会造成进入城市的农民无法获得良好的,甚至是生活必须的条件。

第二,印度的工业能不能完全消化掉这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像文章中提到的软件等朝阳产业,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吸收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这些人口只能在纺织,皮革,服装和体育用品加工等行业生存,而这些企业很大部分都是出口型企业,受国际环境影响大,当出口受阻的时候,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而印度的都市人口失业率,男性失业率7.5%,女性失业率11.7%,居民人口超过一百万人的一级城市,如第一大城孟买和科技重镇舍奈和班加罗尔,失业率稍低,其它一级城市如首都德里、加尔各答,都呈上升趋势,居民人口在五万人以下的三级乡镇地区,失业率更为严重,尤其女性失业人口最多。失业人口滞留在城市中就不再是生产力,而是一颗定时炸弹。

第三印度的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当农民出售了自己的土地,那么土地自然会集中到有实力农业资产者手中,而相对于其他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当土地被逐步集中之后,返流回农村的农民将失去生存的手段。而农民出卖土地的收入在城市中能不能买到房子也是一个未知数。

文章中给出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前景,实际上时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存在的,比如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大量的住房,充足的食品供应和就业机会。而当这些不存在,或者只存在一些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机。

TOP

引用:
原帖由 驯马驴 于 2009-7-31 06:31 PM 发表 提示这些SB一下: 龌龊的社会保障体系远比不健全的基础设施可怕... 一个集中在少数垄断企业和权贵资本的产业体系的潜在灾难远比经济学规律下的市场要素波动可怕... 最后一点 制度化的腐败最可怕


 


你忽略了社会的进化这个过程,美国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健全的基础设施之上,逐步调整自己龌龊的社会保障体系,才会有美国现在的繁荣和民主。美国、日本甚至印度也始终是在少数垄断企业和权贵资本体系下维持运转的,不是吗?而制度化得腐败产生并不是因为谁主导社会,而是在于谁能监督主导社会的人。

TOP

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这说明在此之前,美国的主要政策市放在经济利益上的。而且在罗斯福执行时,社会的矛盾已经转向尖锐,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政府开始了政策的调整。
西奥多·罗斯福时期,就是美国内政的自我调整时期,19世纪末,垄断企业已经形成,垄断企业的唯利润论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隐患。罗斯福的改革,就是对国家政策进行的调整。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在国家的经济条件已经极大的发展,改革的条件成熟之后才进行的。尽管如此,他还是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被迫退出共和党,独立参选却被民主党的威尔逊击败。

TOP

引用:
原帖由 驯马驴 于 2009-8-1 08:29 AM 发表 我再告诉你  美国没有经过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中心是在德国.而西奥多·罗斯福期间,美国正值矛盾最尖锐的转型期,但西奥多.罗斯福政府依旧实施了反垄断法案,保障社会公平不被少数人破坏,再就是 ...


无语了,不知道您是不是真的无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由于1807年的禁运法案和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海外贸易受到限制,工艺品必须自己制造,于是早期棉纺织业、制造棉毛纺织品、铁器、五金器具及其他日用品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也使之成为美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契机。1859年,美国造船、机车、农机三项产值达3600万美元,为南北战争,消灭南方的奴隶制创造了条件。在南北战争之后,在统治上确立了北方工业家的统治地位,同时大量获得自由的奴隶,为北方的工业生产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使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


据1910年《美国第十三次人口调查》材料,在美国86个关键性生产部门中有27个部门的产品半数由大企业生产。美国的大企业控制了铜产量的99%,胶鞋产量的92%,铁和钢产量的91%,汽油产量的88%。美国《1914年工业普查摘要》显示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904年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9%,工业产值占38%。到1914年则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工业产值占48.6%。1919年高达88%。1948年《美国统计摘要》说明,1900年美国有工厂51.2万多家,年产值130亿美元,工人530万人。1914年有工厂17.3万多家,年产值230亿美元,工人647万人。 过度的垄断造虽然为美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为国家带来了隐藏的矛盾。即使在西奥多·罗斯福的反垄断政策实施之后,国家经济依然在向少数垄断企业集中。


 


我想说的是,美国之所以能进行政治上的改革,是在经济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先进行了改革,经济才获得了发展。河蟹之国进行的改革也是一样,在贫穷的时代,利用经济利益来带动国家发展,当经济发展到,该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就会转入政治上的改革。虽然有些人为了维持保守的利益,而阻碍政治改革,但是当经济条件成熟的时候,政治改革是必然的结果。



[ 本帖最后由 风吹雨打 于 2009-8-1 08:55 AM 编辑 ]

TOP

回复 28# 驯马驴 的帖子

产业革命的爆发和技术积累有关,国家制度并不是全部条件,因为产业革命并不是单纯局限哪一个国家的。

至于反垄断法,你只要看看西奥多·罗斯福的下场就知道了。他要拆分大型的垄断企业,结果却是他被踢出共和党,然后总统竞选失败。为什么一个为人民谋求福利的总统会被人民的选票抛弃呢?

河蟹之国,始终还有有识之士的,就如同当年的苏俄,大厦该倒塌的时候,自然会倒。我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省的到时候没有开销。

TOP

回复 31# 驯马驴 的帖子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英国当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较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的确是先进的。但第二次应该说是爆发在欧洲,而不能特指哪个国家,虽然德国在电气技术方面的突破很大,但是其他国家的学者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且当年的德国还是君主制……德国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虽然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但是容克阶层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完全从国家和国家制度来看,并不是很符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