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opinion】毛澤東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opinion】毛澤東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編者按﹞毛澤東被中共官方宣傳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然乎?否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權威學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甦紹智先生在本文中對毛澤東是否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和論斷,亟具參考、探討價值。 fficeffice" />


導語
馬克思是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想體系。共產黨把馬克思異化為教主,把馬克思主義看作宗教的教義,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的精義是唯物史觀,區別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應按是否承認並實踐唯物史觀而定。毛澤東從一九五七年起愈來愈背離唯物史觀,陷于唯意志論,屢犯重大錯誤,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毛澤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統治中國二十七年。從一九五二年起,他否定並?棄他所提出的新民主主義;一九五三年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轉而追隨他曾經反對過的斯大林主義,逐漸走入左傾理論的誤區。此後,他一意孤行,不斷反右,形成極左路線。這條極左路線給人民造成重大的災難。特別是到了晚年,毛又發動文化大革命。這場動亂長達十年,使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頻于崩潰邊緣,生產停滯,文化雕零,是非顛倒,道德淪喪,民不聊生。


毛澤東逝世,文化大革命結束,廣大干部和群眾要求重新評價毛澤東,總結教訓,明辨是非,以便改革前進。


中共將評毛納入自己的軌道
正當人民開始指出毛澤東在理論、綱領、路線上的謬誤時,中共領導層為了一黨之私,將評毛納入自己的軌道。一九七九年,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著手起草《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鄧小平為之定下基調︰「要確定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不僅今天,而且今後我們都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這個《決議》。《決議》按鄧小平的口徑稱毛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認為「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為了給毛辯護,這個《決議》還提出了兩個悖論。一曰「毛澤東同志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一曰︰「要把成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區別開來。」


就前一點來說,毛所犯的錯誤是極為巨大的。不說其它,單單在他所發動和領導的「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中的「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就達五千萬人。相當于消滅了一個法國。犯下這樣慘無人道的錯誤的毛澤東,難道還能算「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嗎?毛澤東所犯的使國家民族遭到慘重災難和難以挽回的損失的一系列嚴重錯誤,難道能以「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這樣一句強辭奪理的言詞就堵住了世人的悠悠之口嗎?二十年前,這一據傳出自胡喬木手筆的「名句」是騰笑于士林的。


就後一點來說,鄧小平認為,一九五七年是毛澤東的分界線,五七年以前毛是正確的,五七年反右派斗爭以後,毛的錯誤越來越多了。《決議》說︰一九五七年以後毛澤東背離了毛澤東思想。這種斷言一個人背離了自己的思想的言辭,也屬強詞奪理。而且,若論毛澤東思想,從內容上看,獨闢蹊徑,具有它自己的特色的,恰恰是在一九五七年以後形成的,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若這個理論不算毛澤東思想,恐怕毛澤東自己就不能同意!從時間上看,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不過八年,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長達十九年。八年內的算毛澤東思想,十九年內的不算毛澤東思想,這不是強詞奪理還是什麼呢?


中共領導層以為有了這個《決議》,便成定論。實際上《決議》是經不起推敲的。然而在中共一黨專政下,它畢竟阻礙了人們重新評價毛澤東,使中國難以走出毛澤東的陰影,以致現在中共內部的極左派公然可以大聲疾呼,亟亟于重回毛澤東時代。


要使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化、現代化的道路,重評毛澤東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新版《辭海》在「毛澤東」這一詞條的釋文中未提毛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引起了「毛是否應該摘掉『馬列帽』的爭論」。最終在中共當局命令下,以恢復「馬列帽」而告終。其實這個爭論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即使按鄧小平的界說——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是正確的,一九五七年以後毛是錯誤的,那麼,即使毛以前是馬克思主義者,後來錯誤了,也不應該是馬克思主義者了。


今年三月,中國大陸有兩位作者要求《爭鳴》雜志刊登他們批評新版《辭海》給毛「摘馬列帽」的文章,《爭鳴》因勢利導,闢「思想交鋒」專欄。這是一件好事。希望能夠突破禁區,重新評價毛澤東。


本文僅就毛澤東是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一些看法,而不涉及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評論。


兩個馬克思和兩種馬克思主義
評論某一個人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是一個比較復雜和不容易取得一致的問題。因為馬克思的著作極為豐富,人們對它們的理解又隨時代而發展。故不易掌握判斷的標準。


世界上有兩個馬克思。


一個是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這是馬克思的本來面貌。為馬克思作傳的自由主義學派的以賽亞柏林在《卡爾馬克思》一書中開宗明義就說︰「在十九世紀的思想家中沒有任何人像卡爾馬克思那樣對人類有那麼直接的、深思熟慮的和有力的影響。」
馬克思在人文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有創造性的。在哲學上他首倡唯物辯證法,在歷史觀上首先提出唯物史觀,在政治經濟學上發現剩余價值論,他還和孔德(Auguste Comte)共同創立社會學。在世界思想史上不能沒有馬克思的位置。


盡管由于甦東等共產國家瓦解,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失去其重量級地位,但去年,二○○○年,西方國家在評選一千年中影響最重大的人物時,馬克思都在其內。英國廣播電台(BBC)並把馬克思放在第一位。這正因為是以思想家來看馬克思。也正因為如此,在前甦東國家,甚至在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研究已日薄西山,但在西方國家,對馬克思主義研究不但沒有停止,還在各學科中有所發展。


另一個馬克思是被異化了的馬克思。馬克思被奉為教主,馬克思主義被奉為超時空的真理和指導思想,猶如宗教的教旨。毛澤東就說過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又說「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如此看待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情況下,當共產黨政權瓦解和發生危機時,便對馬克思主義也產生信仰危機,甚至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失敗的原因。


我一九九五年去德國特里爾第三次訪問馬克思故居時,發現留言簿上有中文寫道︰「老馬,你害得我們好苦!」這正是馬克思被異化的結果。


我們應該回歸到把馬克思看作思想家,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思想體系。只有按這個標準才能判斷毛澤東是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中共為什麼特別注意「馬克思主義者」這個稱號?


中共從建黨一開始,就把馬克思視為教主,把馬克思主義視為教義。因此,中共承認一個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就是承認他對馬克思主義無限忠誠,也就是對中共無限忠誠,而且是有思想基礎的、自覺的、高層次的忠誠。對一個中共領導人來說,更是承認他的功績、地位和對黨的貢獻。特別在後來,中共強調要使無產階級政權牢牢地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里。于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對去世的黨的領導人的最崇高的稱號。


一個領導人逝世,中共當局在訃告和悼詞中向來要給予稱號,猶如封建專制時代給帝王和大臣的謚法。所謂謚法,是在帝王、大臣死後,政權當局按其生前的功過事跡,褒貶評定給予的結論。最初謚法是有褒有貶的。所謂「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從西周中葉開始有謚法以降,確實有三個周天子的謚法是貶義的,即厲王、幽王、赧王。其後歷代帝王的謚法大多只有褒而無貶了。到了清朝,稱為「上尊謚」,只有吹捧的份了。例如清光緒帝逝世,上尊謚曰︰「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其實光緒帝是個末代弱主,無所建樹,又長期被幽禁。但人死了,謚法還是用了一大堆崇高的字眼。拿光緒帝的謚法與清初很有作為的雍正帝的謚法「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義,大孝至誠憲皇帝」相比,人們能看出多少差別來呢?而且,雍正峻刻,卻謚以「寬仁信義」,光緒庸懦,卻謚以「經文緯武」,都不符合實際。由此可見,謚法只是一堆華而不實、空洞無聊的形容詞罷了,與實事求是的精神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封建帝王的尊謚是如此,中共領導人的悼詞也是如此。


中共對去世的領導人所給予的評價和稱號,要經過政治局的討論,據傳,在胡耀邦治喪工作的一個匯報會上,談到評價問題時,鄧小平說︰「我們在座的人當中,也沒有一個稱得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于是,在胡耀邦的訃告中沒有出現「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個稱號。


前此,在周恩來的訃告中也沒有這個稱號。那當然是毛澤東和「四人幫」的主意。
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周恩來、胡耀邦是中共領導人中最得人心的。他們二人沒有得到這個稱號,理所當然地遭到人民的反對。為了替周恩來爭「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當年中國人民和「四人幫」、汪東興之間的斗爭是很激烈的。胡耀邦沒有得到這個稱號還引起軒然大波。八九民運要求給胡耀邦平反,其中一項內容就是要求給予胡耀邦「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


劉少奇在一九六八年十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被誣為「叛徒、內奸、工賊」,被「永遠開除出黨」,死無葬身之地。一九八年十一屆五中全會給劉少奇平反,稱之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大奸巨憝康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當時被稱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毛逝世,「四人幫」垮台,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共中央褫奪了康生的稱號。


一九九三年,王震死在國家副主席任上,得到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這位動不動叫嚷「我要砍一批腦袋」的「關公身邊扛大刀的周倉」,懂得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嗎?


中共中央文件把毛澤東稱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是從理論上、思想上對毛澤東加以研究分析的結果,並不代表人民對毛的評價,不過是當時當權者給予毛澤東的謚法。是當權者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定下來的。歷史書籍除非專門談到謚法,一般沒有必要把每一個帝王的謚法都記下來。《辭海》作為綜合性的辭書,不是政治書籍,也不是人物評傳,更沒有這個必要。是否將中共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在內的謚法加載《辭海》。當然不涉及所謂的重大政治原則問題。


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精義
要回答毛澤東是不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恢復馬克思作為思想家的本來面貌並恢復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特定的思想體系來研究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不應該把馬克思作為教主,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宗教教義而據以評毛。


作為一個特定的思想體系,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義(essence)?


馬克思從一八四一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開始,直到一八八三年去世為止,常年寫作不綴,他和恩格斯一起的全集達四十多卷。從他的眾多的著作中,如何找出其精義呢?
馬克思本人認為他的著作中有三本書最重要,即《共產黨宣言》、《經濟學手稿(Grundrise)》,特別是《資本論》。


這三本書貫穿著一個觀點即唯物史觀。對唯物史觀最權威的闡述,就是馬克思自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話。為了精確地、嚴格地表述這一思想,特引原文如下︰


「我所得到的,並且已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這樣表述的唯物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義。國際學術界曾討論如何從理論上和方法論上判斷馬克思主義的標準。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霍布斯鮑姆的論點是可取的。他認為,「這種標準必須是十九世紀末葉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其原則的核心是唯物史觀,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諸主要學說。」


毛澤東所強調的是什麼?
回憶文化大革命時期,每天清晨,高音喇叭一上場,就是一段毛澤東語錄歌。詞曰︰「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造反」是農民革命的口號。中國兩千年來的農民起義,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無不講「造反」。這和馬克思主義是毫無共同之處的。


辯之者或說︰毛澤東講的造反有理是階級斗爭的通俗說法。這說明毛把階級斗爭等同于唯物史觀。


另一條大家所熟悉的毛語錄是︰「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過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唯物主義,站到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唯心主義。」


階級斗爭是歷史變革和發展中的一個主要機制(chief mechanism),但不是唯一的內容,階級斗爭和唯物史觀二者不能等同。何況馬克思很明確地說︰「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和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就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恩格斯談到馬克思的兩大發現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而階級斗爭學說不與焉。


唯物史觀比階級斗爭論要豐富得多,歷史上某些重大事件並非都是階級斗爭所能概括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包含以下要旨︰


一、存在決定意識。在精神和物質,恩維和存在的關系上,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維是第二性的,前者決定後者。雖然後者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歸根結底是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思維。


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恩格斯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中的生產和再生產。」又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三、一定的生產關系適應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力。與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如果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的桎梏,那麼生產力要求突破此種桎梏,這就必須變革生產關系,生產力才能向前發展。馬克思據此得出了一個科學的結論,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他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些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毛澤東卻越來越背離這些常識。


毛澤東于一九四年比較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論,建國後根據新民主主義論制定《共同綱領》,並基本實行之。到一九五三年,他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從一九四年至一九五三年這段時間,我稱之為毛澤東思想的新民主主義階段。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條件下,毛沒有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並指出要在一個較長歷史時期內實行新民主主義。這基本上是符合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因而取得很大的成就。
準此,這個階段的毛澤東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者。


毛于一九五三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以後,特別是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爭以後,毛澤東逐漸背離唯物史觀,搞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陷于主觀唯意志論,毛完全背離了唯物史觀。這一時期,我稱之為毛澤東思想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論階段。毛澤東思想在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唯意志論,與唯物史觀相左。這時的毛澤東已經不再是馬克思主義者了。


毛澤東背離唯物史觀,陷于唯意志論
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說明。


一、毛澤東夸大主觀意志和精神的作用,直到倡導唯意志論。毛澤東否認客觀經濟規律,認為有了革命精神,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到,可以高速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一九五八年,他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基本要求就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認為依靠大搞群眾運動、嚴重的思想斗爭和政治斗爭,就可以實現「大躍進」。後來,毛認為精神可以變物質,甚至精神本身就是物質,因而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拔高到無以復加的地位,而形成唯意志論。


二、毛澤東提出改變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論點。毛澤東早在《矛盾論》一文中就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兩者互換其位。後者也能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實際上,毛把改變生產關系放到了比發展生產力更重要的地位。後來,他更片面地、過分地夸大變更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提出「窮過渡」。他認為人越窮越要求革命,因而要趁窮時向「更高級」的生產關系過渡.他終于從主觀願望出發,隨心所欲地不顧生產力有沒有發展,不斷變更生產關系.土改一完成就搞農業合作化;初級社剛成立,立刻搞高級社;高級社還沒有鞏固,又搞人民公社。這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搞生產關系的變革,完全否定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毛澤東曾明確地說︰「空想社會主義的一些理論,我們要實行」。一九五八年,他甚至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


三、毛澤東迷信階級斗爭,並把階級斗爭擴大化、推向極端,認為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無處無時不存在階級斗爭。毛首創把政治思想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因而提出私有制改造完成以後剝削階級依然存在的論點。同時,他把階級斗爭擴大到全社會和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他強調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看待一切、分析一切。他甚至說︰「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這些實質上就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毛澤東早年提出「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到了晚年,毛甚至說出「中國有八億人口,不斗行嗎?」那樣的囈語。


從上述三點,不難看到毛澤東從脫離馬克思主義,一路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到了晚年,完全以唯意志論代替唯物史觀,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因而犯了越來越大的歷史性錯誤。按照承認不承認唯物史觀是區別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的標準,那麼,毛澤東是不能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個稱號的。當然,重要的不在稱號,而在于他因為違反唯物史觀而屢犯重大的歷史性錯誤。人們應該對他有正確的歷史性評價。


毛澤東最終不能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理論根源
毛澤東最終不能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有其思想理論根源。


毛澤東的早年思想狀況,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明,他在一九三六年同斯諾談話時說︰在學校生活結束時,「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觀念的大雜燴,我對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都有一些模糊的熱情。」


據毛澤東傳記的作者李銳的解說︰毛澤東在其青年時代,「從孔孟儒家、宋明理學到王船山、顏習齋,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孫中山到陳獨秀、李大釗,到赫胥黎、斯賓塞爾宣揚的進化論、康德的二元論,到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的民主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到托爾斯泰主義(「泛勞動論」)和日本的新村主義,他都有深淺不同的接觸和研究。」李銳還指出︰毛澤東的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傾思想,似乎是早年思想的「返祖現象」。


不能說毛澤東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但是他是怎樣接受的呢?他在同斯諾談話時說︰「當我第二次到北京時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所發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熱情地搜尋當時所能找到的極少數共產主義文獻的中文版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到了一九二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在二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只能憑借僅有的幾本馬列著作反復研究。後來他回憶說︰從此,「才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可是這些書上並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


在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中,毛澤東只取了「階級斗爭」四個字,而且終其一生只執著于這四個字。從理論方面看,未免太簡單化和膚淺了。至于在實踐中不斷地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犯下嚴重的錯誤,給中國人民帶來層出不窮的災難,那就更無論矣。


延安時期,毛澤東才有可能系統地讀到一些馬恩列斯的著作,但以列寧,特別是斯大林的著作為多。影響毛澤東最深的就是斯大林主義。毛澤東在一九四一年曾說︰「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又應以《甦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為中心教材。《甦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是一百多年來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最高的結晶和總結,是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典型,在全世界只有這一個完全的典型。」這本書還長期被中共規定為「干部必讀」之書。


撥開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迷霧,今天全世界都知道《甦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不但歪曲了甦共的歷史,而且把馬克思主義也扭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毛澤東把這本書捧得那樣高,可見它對毛澤東的錯誤思想有多大影響。


此外,也不能忽視毛澤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顯然對中國的古籍比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更感興趣。他曾讀過幾遍《資治通鑒》,曾全部讀過《二十四史》。從中西文化對比觀察,人們很容易發現,毛澤東是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的,對于他接觸很少的資本主義文化則一般采取虛無蔑視的態度。甚至可以說,他對中國典籍的熟悉程度超過對馬克思主義的熟悉程度。毛澤東從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史籍中吸取經驗教訓,尤其是從中探索斗爭的策略、統治的手段、乃至權謀詭計。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毛澤東的思想的形成和變化確實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特別是由于毛澤東未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義,甚至背離馬克思主義,因而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負面東西的影響也就更多更深。


毛澤東既受中國歷史上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又受斯大林的新的專制主義的影響。毛曾經形象地說自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實際上,毛對馬克思懂得不多,應該說是「斯大林加秦始皇」。


這說明了毛澤東最終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更說不上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了。


——原載《爭鳴》


 



[ 本帖最后由 LIKUANG 于 2009-6-2 06:21 PM 编辑 ]
思想上,你早已经自由了!

TOP

回复 6# yuty1100 的帖子

没资格评论,总可以发帖玩吧!!!
思想上,你早已经自由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