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请webmaster出来说说,北大的孔二愣子在64时期的故事!

党文化熏陶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tg内部争权而政变。政变成功的暂时性联盟内部为了正统,明争暗夺的“路线”角力业已开始。

这自然又是从掌管意识形态的宣传入手的,抢占了舆论制高点也就是意味着荣登大统。这回的“宣战”是有别于毛的,毛把自己的言论作为党内唯一正确的神谕,而对方的言语被支领破碎的利用为“反革命”片段,根本不给你任何辩解的机会,只能接受革命群众的斗争。

“凡是派”与“唯一派”的争论,不仅罕见的在党内全面展开,而且全盘公诸于世来了个全民大讨论。结果“凡是派”完败,“唯一派”完胜。这也就预示着消除“文革”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否定了毛一贯正确的神话。最终的目的是“否定”华氏。

“唯一派”如愿以偿的登场了。但是,这党文化式的“自主”争论,也为“共产幻象”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因为当邓喜滋滋的看着“四五”运动为己有利时,是否想到了当“摸论”摸出问题时,党文化熏陶下的“为己任”的民众会怎样呢?

毛的那一套彻底否定了,邓的这一套弊病连连,民众怎么办?面对甚于“国民党黑暗社会”的再现,民众怎么办呢?

党文化告诉了爱国学生和革命的群众怎么尽“匹夫职责”的。即参照着电影等文艺作品中的爱国学生和革命的群众如何“运动”的。也如同先是“反革命”,后又是“革命”了的“四五运动”。

这颇有tg发动各种运动的遗韵。

诚然,学生们是单纯和幼稚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参奏”愿望的。但是,未经圣上默许与怂恿的皆为“大逆不道”。其结果是邯郸学步般的“文死谏”-----跪倒在人大阶石上大声的“哭谏”,某人却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无视而过。
某人心里门儿清,实际的境况比你们知道的多得多。你们信息的来源不就是某人“润色”的?还用得着你来“哭诉”,你懂什么!

黑夜里的枪声击碎了人们的幻想,也击碎了党文化所营造的幻象。

这子弹最终是射向了党文化的画皮。剥露出了党文化的实质-----谎言与暴力,而且这剥露的副产品----孔二愣子的出现并不意外。

一切皆为党文化熏陶的结果。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