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30万金难买“帝制赋”的梁启超

书生意气

中国史上的非常之人,无论其出生至死亡,皆是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甚至是云山雾罩的,总之是冥冥中被告知,这类人是神人幸临,非寻常之辈。

所以有了各种神奇的天象、地象、人象等等之类随之而来。如此的故弄玄虚,无非是指向了“神授”。

袁世凯的出生亦是这样,家门“路过“”一道士(和尚?),见到襁褓中的袁世凯,纳头便拜,口中称“真龙天子”之类的云云。袁氏家惊诧之余,重赏了这位,这位亦是飘然而去。

在故弄玄虚、谶语风行的土地上,总是少不了此种戏剧的出现,就是毛太祖亦脱离不了此“奇彩”的玄光。

不过自tg登顶之际,此类“神象”似乎逐步的绝迹(和尚、尼姑、道士一干人等均被“运动”了)。但是,到了上世纪76年的“天崩地裂”,弄得毛太祖总是站在窗前长时间的直直的“发愣”。

以上“散题”这许多,就是想说所谓的“天命”是深植于国人的骨子里的。

个人以为,深受固有传统影响的、自命不凡的袁氏亦脱离不了此“宿命”。想必其幼时的这一幕,早以深深印迹到了灵魂。

在官宦深似海的“搏击”场上,能谋得“一山半水”,想来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其于朝鲜的“单刀赴会”一战成名;及至后来的“小站练兵”,赴齐鲁逐杀“义和拳”,“戊戌变法”时的出卖“保皇党”以求自保腾达,“八国联军”时的“首鼠两端”保存实力等等的皆显其阴险狡诈、两面三刀的权谋之术。这在昏聩无能的满清官场上确是“独步风云”了。

到了“辛亥革命”袁氏老到的奸诈权术使得是淋漓尽致,此时的中山先生倒是显得“磊落君子”。

啰嗦这许多,就是想说袁氏的帝王思想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是无法撼动的。其人根本接受不了所谓的“民主”,力主的“洋务运动”依然跳不出“师夷技长”的框框。

这不,为了广造“真龙”的舆论,让人找了几片大鱼鳞扔到浴缸里,在其洗完澡后,又让人专门打扫,谓之曰“龙鳞”(这可是与其幼时的“真命天子”遥相呼应哟)。不仅如此,还花重金驱使一批妓女、乞丐、流氓等等的“公民”请愿袁氏作“皇帝”等等之类的下作手段不一而足。

如此,荆楚先生,您说,对待此类人要“正人君子所取的---据理谏之争之”能有什么用呢?

谭嗣同倒是磊落的“谏之争之”,争来的是什么?是六颗人头落地!这谭嗣同是梁启超的同党吧?刻骨铭心呀。

您确认为依然的“君子呀,谏之争之呀”。话说得重点,梁氏还不至于白痴到这种地步。假如梁氏如您所愿,明确了态度,那么梁氏的自身安全也许没问题,但是其学生蔡锷决然走不脱,甚至会危及性命。您以为蔡氏的喝花酒玩女人之类的小儿科,能蒙骗得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这其中,梁启超的障眼法“功不可没”。

要讲“费厄泼赖”,您得看清楚您面对的是谁、是怎样的邪恶,如是,真的是“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了。

从这篇文章确实看明白,您为什么能接个电话就往出汇钱了。“吃一堑、长一智”吧。莫要单单沽“书生意气、快意恩仇”之虚誉。

以上杂乱无章的混说一通。不妥之处,望您谅解。

TOP

回复 7# 荆楚 的帖子

嗯,是的。没做皇上当然不高尚了。

TOP

回复 7# 荆楚 的帖子

你的文笔也许能够得上上乘之列。

但是,恕我直言---您的政治辨别能力尚属般般。也许是性情中人吧,接个电话都能上当

TOP

回复 10# 荆楚 的帖子

说明您是性情中人,容易轻信和上当。

TOP

回复 12# nkpoper 的帖子

1.欧洲帝制与天朝帝制风马牛不相及。仅举简单一例,帝王世系就大不同。故,用马氏的“欧洲封建论”生套在“华夏帝制”的头上,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将欧洲帝制与中国帝制作类同对比也是如此。

2.无量鲜血换来了国体的变更,怎能轻描淡写的一挥: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

3.袁氏最先背叛的是他的“恩师”---李鸿章。(落井下石后又腆着脸皮负荆请罪去 )。其人最无耻之处为一己权欲,祸乱华夏贻害至今。

4.将袁氏喻为曹阿瞒,应该得来于李恩师的山寨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奸)雄。其人无论文治、武功、才学还是驾驭局势之能力等等比起曹阿瞒差了不只十万八千里。

5.袁氏当政短短四年就众叛亲离,昔日北洋喽啰无一听其驱使,天下陷于分崩离析之势。却被某类人吹捧为“天国四年”
原因很简单,袁氏没有自成体系的政治理念来凝聚人心。其人起家就靠着“刀子、银子和无耻”,袁氏也知道这仅是权宜之计长不了。所以,其人必炒“孔教”冷饭,不称帝如何削藩?或说袁大头怎么不“慢慢"来?"终身总统"都作了嘛。深受孔教浸淫的袁氏(虽然儒学不及格)笃信“袁家男人没有过六十的。”的宿命,就能明白其人迫不及待的要“称帝”。

6.该主贴硬伤太多,初次看了俺吃惊远远超于“电话事件”。该文貌似是唐德刚文的“读后感”,硬伤段子是否来自于此?俺没有读过唐先生的一个字,所以没有发言权。
仅就主贴的袁大头临终遗言从何而来说说。也许俺才疏学浅,目前得知只有袁氏的儿子(老七?)说还有徐世昌说,而且大多采信徐氏说法,好奇者可以自己查。至于袁氏濒死气若游丝、吐字艰难之时,是否能进行主帖中的,貌似感情充沛的“诗朗诵”呢?

7.有关于曹操似离题万里,故不作赘述。但是,将曹与袁相互照镜子,得出“乱世之定海神针”之说,就要说上两句。a.不仅要看史籍记载你说了什么,还要看看记载你做了什么。参见荀彧下场以及司马昭是照谁学样的 除此,孙权的说法就不算数了?这些都是常识呀!b.刘备说,东汉天下使溃于桓灵。其实,曹刘孙等群雄如何脱得了干系?哪个不是怀揣着问鼎海内的梦想拼杀于世的?

“适当的渲染可以使历史更精彩”,那就只当历史题材的“散文”,罗列各种的形容辞藻天马行空了。:L 如果将逆历史潮流,而犯下无可饶恕的罪行,都可渲染为“缺点”的话,有何面皮指责毛粪粉饰毛的罪恶为“失误”呢? 要感性也有个度,我们的年纪和阅历不允许“超男、超女”粉丝般的狂热了。

TOP

回复 18# nkpoper 的帖子

1.貌似您在所答非所问。天朝历代开国之主均有其发家史,您能找出“完全相同的上场”?---俺不知道您要表达什么。

2.第二条说的是:“袁世凯该不该称帝,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您又列举欧洲革命类比天朝。俺说的是,您的用语前后矛盾,该不该称帝难道不是“共和”与“帝制”之争?清末无数革命党志士洒血,您指出一人是为了“立宪”而来的。

您的悖论又来了---袁氏称帝不算复辟。这真让人无语。您的理由是“新君”。这真是笑话,哪家天子的更迭登基不算“新君”涅?晋惠帝、明英宗也许是个例外,所以只有他们才算是“复辟”

近现代汉语的专用名词,七成以上来自日本。虽然,两国虽深受儒学影响,但毕竟有着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所以,在表意上也有差异。也就是说,日本是从本民族立场、意识来理解近代新事物的。(以下是俺将一网文整理而得)

说道“君主立宪”当然也来自日本。中国呢在一股脑的收过来,“经济学”、“社会学”等词汇无一不是这样。所以,在当时根本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涵。举个例子,预备立宪时,清政府派出八大臣出洋考察,在日本与其官员讨论清政府立宪所行体制时,为什么看重了“君主立宪”呢?就是其中有君主二字,认为这样就可以永保满族的基业,至于立宪为何物,他们就懒得去理解了。袁世凯也是这样,根本就不知民主、共和为何物,仅从其从不相信西医就得窥一般,其他的事例不繁述了。(终身总统都不愿意作,还鸟神马“虚君”涅,骗谁啊?)

无论满清政府还是袁世凯对现代政体的认知几乎为零。所以,满清政府被历史淘汰和袁世凯复辟的失败,表明皇权已经在中国行不通了。中国有两千年的皇权体制,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其信誉已经扫地,不可能担负其中国未来的政治转型的任务。

与欧洲(尤其是英国)和日本不同,中国的贵族早在隋唐实行科举时就逐渐没落了。在中国,只有皇族,而没有真正的贵族。以什么样的身份来继承皇统能赢得中国老百姓的拥护,开创一个新皇朝,这对你我都是一个永远不能回答的假设吧。袁世凯不行,还有谁能行?既然皇权推动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稳定,我们又何苦一再要求呢?

况且,所谓的保皇党--“维新派”康梁等人,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们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荆楚先生给涨了10万元)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这就是说,曾经的“立宪”当事主将都弃暗投明了。如今却又有人重拾牙晦,岂不贻笑于世?

TOP

回复 17# 荆楚 的帖子

在下实不敢有“先生”称谓。

因为是在网络闲来敲字,并未有谋篇之思。言辞不妥之处,望见谅。

俺总认为先生的学识是在芦笛和袁伟等时之上的。因为您是学者与俺们这些“网游们”随心所欲的瞎嘞嘞不同,您们应该持有经得起推敲的认识。所以,俺才有颇为吃惊的感受。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