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曾由中央电视台于4月12日(萨斯瘟疫爆发高峰期)在“弘扬主旋律”的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后期加速播映,每晚连播两到三集,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全剧即播映完毕。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后,突然传来北京全面禁播该剧的消息。
该剧激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对该剧的艺术性、历史逼真感、和观赏价值,观众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赞赏。但涉及其寓意,则看法两极。一种看法认为:该剧重塑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反角”,是为他们翻案,或为当今权贵背书,比如,以李鸿章的“卖国”合法,喻他的“卖国”合法;或为当权者的“稳定”论寻找依据和说词。另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以一幅生动的近代史画卷,含蓄推崇孙中山等民主先贤所主导的共和革命,讴歌民主、自由、与宪政,讽古喻今,影射和抨击短暂民国之后的专制复辟,尤其是他的独裁.
的确,这部长达59集的大型电视巨作,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该剧“大胆”修改了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定位。剧中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关键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试看剧中的若干镜头:
北京清宫,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肴被唱着名摆上来,慈禧却叹了口气:就这么点儿菜,真没办法下筷了!
镜头切换,东京皇室。为了筹集海军军费,一再从内库(私库)中拨出款项的日本天皇,又宣布:从今日开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东京皇室。天皇听完首相有关甲午海战的战报(日方大获全胜,中方全军覆没),缓缓回转身来,含泪微笑道:朕饿了!首相于是大喊:快摆宴席,陛下饿了!天皇扬手制止。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来,是已经啃过一半的面状食物。天皇笑着,一边淌着热泪,一边大口啃食着那半截面食。
镜头切换,北京清宫,御宴。慈禧与光绪坐在膳台上,面前摆满了山珍海味,却不能下咽(因为打了败仗)。光绪劝道:亲爸爸,您吃点儿吧!所有的大臣都齐刷刷地跪下来,泣劝:太后,您就吃一点儿吧!
除却细节之外,还有两国总气象的对照:
东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国会激烈辩论,国民众志成城......
北京清宫: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称“奴才”。或勾心斗角,相互告状,或诚惶诚恐,自煽耳光......
这类寓意深长的对照或暗示镜头,在剧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为:这是对慈禧等人的褒呢?还是贬呢?
其实,以笔者观之,无所谓褒,无所谓贬。客观主义,才是该剧奉行的原则。将史实与场景客观地呈现于你面前,由你自己,带着你的智慧,去鉴别,去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谬误真理。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会在额头上刻下好或坏的标签。相形之下,那些脸谱化的所谓历史剧(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实,大凡对中国近代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与它,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常识。《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这两段具有惊人相似的历史做进一步形象的背书和诠释。
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来自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的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政治上,清王朝面对国内外立宪或共和变革的压力;共产党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
其间的许多口号、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它实施的“改革开放”;
作者: 222.171.82.*
2006-3-20 13:23 回复此发言
3 走向共和何必被删除?
3 (转贴)《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求勿删>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其对立阵营),又在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旧势力的顽固。当权者如果不主动加快变革步伐,革命的风暴必不期而至,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旧势力的覆亡,也将是整个社会裂变动荡的成本。 纵然有此成本,责任显然不在革命者,而在旧势力。
3 (转贴)《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求勿删>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把近代“西方列强”的照会,一律斥为“强权”、“勒索”。可电视剧中,只要仔细倾听那些如实展示的照会内容,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照会有利于中国!
诸如:
义和团暴乱骤起,锋芒所向,不仅捣毁外国使领馆(严重违反基本的国际准则),而且,任何与西方文明相关的人与物,均遭涂炭,比如,不准使用“洋产品”,于是扒铁路,毁电线,甚至连那些身上仅带有一只铅笔的国人,都惨遭格杀。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几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极端宗教狂热。
针对义和团,“西方列强”一再以照会奉劝清政府,要求他们主动采取行动,制止义和团杀害传教士和无辜百姓,停止围攻外国驻华使领馆。但清政府中的强硬派,却另有算盘,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对抗外国,巩固政权。径置各国照会于罔闻,结果,八国联军齐发,大清迅速落败,割地赔款。
战后,八国要求惩办战犯,清政府中的主战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对义和团改抚为剿,另一方面派员求情,她自己最终被免除于死亡名单。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处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执行。这群专制官吏,非贪即歹,祸国殃民,更兼脑后垂挂一条 “猪尾巴”,几代人当了汉奸,犹不自知自省,虽万死尚有余辜。“洋人”逼令杀之,实为国人解恨。只是遗憾没能借“洋人”之手,杀了慈禧。否则,中国历史改写,后景何其光明。
针对戊戌事变,“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解除对光绪皇帝的软禁,与中国外交,只认光绪,不认慈禧。意思就是,鼓励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推崇改革派(光绪),排斥保守派(慈禧)。
针对袁世凯称帝,“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认复辟后的“洪宪”政权。意思就是,反对中国倒退,鼓励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
所有这些照会,动机何在?害怕中国强大吗?希望中国动乱吗?听任中国野蛮吗?恰恰相反,“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息:希望中国安定,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后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经翻了几番的“西方列强”,他们的忠告(“干涉”),何尝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国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可以少走多少弯路?须知道,日本,正是在虚心听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后,最终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一员。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一百零五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92年;从1919年 “五四运动”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84年...... 如此一再耽误,错过了多少“东方快车”?怎能不一再落后?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我们不妨依次检视:假设戊戌变法成功;假设晚清较早实现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假设袁世凯没有称帝;假设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巩固了民国;五千年的华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怜我中山先生,头像被人高举,主义却遭强奸。九泉之下,何曾安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