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低工资顽疾的病根在哪里?

共党赶紧还富于民吧,这样也许还能保障个两三年的增长
不然,就连GDP增长这个最后的遮羞布都没了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引用:
原帖由 亦凡 于 2008-8-30 09:07 PM 发表

这个就像中国商家卖商品一样,你卖一元,我卖九毛,再有一个就卖八毛五,只要有几分钱的赚头,就要抢这笔生意,劳动力市场也一样。你开一千,会有人找上门来说我九百就可以做的。



毕竟中国是商家遍天下,就业 ...


这时候你就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来分析了???
你怎么能如此简单地把商家和劳动力对立起来??
现实的情况是商家无法提升其商品的附加值而足以支付更高劳动报酬;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回报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更别论发展的需求。
积极地看,产业结构调整是出路,但这需要以科教为引擎的科技发展,这属于长期战略 —— 从宏观数字无法让人看到这一点。原因是:提高民智与我党赖以生存的愚民政策相矛盾。
次优选择,还富于民短期内可行,这需要削减政府对企业及个人的盘剥。单方面的提高劳动力价格,把包袱抛向无以为继的企业,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引用:
原帖由 亦凡 于 2008-8-31 02:10 PM 发表




非也,非也,美国和欧洲的订价是保证有一个合理的附加值。而我们这里商家都是把附加值做为武器,只顾自己多卖一点,薄利多销,这个在出口上体现的一览无遗。国有企业卖5元的,2元钱利润的,私营企业就会卖4元 ...


“商家都是把附加值做为武器”—— 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商家惟利是图不是中国的特点,而是全部商品经济的共性。在微观经济学看来,这就是商品的同质性、可替代性严重,因而劳动力价格便成为商家唯一可以继续“深挖的潜力”。在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就是国内市场的价格弹性高,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这才能解释现在一方面出现劳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量底层劳工无法就业的“奇怪”现象。

单方面提高工资,仅仅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社会包袱抛给企业而已。当然,在西方国家,工会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工会工资”是微观经济学中提出的“结构性失业”的根源)。稍微懂点经济学的都明白,当实际价格高于合理价格,就会使到供给过量。在劳动力市场也同理,当工资被人为抬高,一部分商家干脆就关门大吉(在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已经很明显了),失业将进一步加大。

唯一可行的,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附加值(附加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值,更重要的是无形价值也就是品牌、科技含量等价值)。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自己便可完成的。需要的是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国内现有情况下,是矛盾重重的。具体原因本人以前也说的太多,不想累述。。。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