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亦凡 于 2008-8-31 02:10 PM 发表 
非也,非也,美国和欧洲的订价是保证有一个合理的附加值。而我们这里商家都是把附加值做为武器,只顾自己多卖一点,薄利多销,这个在出口上体现的一览无遗。国有企业卖5元的,2元钱利润的,私营企业就会卖4元 ...
“商家都是把附加值做为武器”—— 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商家惟利是图不是中国的特点,而是全部商品经济的共性。在微观经济学看来,这就是商品的同质性、可替代性严重,因而劳动力价格便成为商家唯一可以继续“深挖的潜力”。在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就是国内市场的价格弹性高,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这才能解释现在一方面出现劳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量底层劳工无法就业的“奇怪”现象。
单方面提高工资,仅仅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社会包袱抛给企业而已。当然,在西方国家,工会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工会工资”是微观经济学中提出的“结构性失业”的根源)。稍微懂点经济学的都明白,当实际价格高于合理价格,就会使到供给过量。在劳动力市场也同理,当工资被人为抬高,一部分商家干脆就关门大吉(在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已经很明显了),失业将进一步加大。
唯一可行的,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附加值(附加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值,更重要的是无形价值也就是品牌、科技含量等价值)。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自己便可完成的。需要的是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国内现有情况下,是矛盾重重的。具体原因本人以前也说的太多,不想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