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乌克兰与俄罗斯------------爱恨情仇300年【图】 [打印本页]

作者: feifei24    时间: 2011-7-25 14:24     标题: 乌克兰与俄罗斯------------爱恨情仇300年【图】

 



         俄罗斯国徽


 



            乌克兰国徽


 



                                                                               乌克兰地图


 


 


很多人都知道乌克兰这个国家,但却有很少的人了解这个国家,就连在乌克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没几个能说得清乌克兰这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当然学历史的除外哟。


下面是我在internet上找的一些关于乌克兰的历史、地理方面的东西。希望能让大家了解一下乌克兰:



爱恨情仇300年----俄罗斯\乌克兰
乌克兰:俄罗斯的发源地
公元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崛起。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阿拉伯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基辅城也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尔父子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所以,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尔父子之后,基辅罗斯逐渐衰落,被后来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国所灭。所以,从沙俄时代直至苏联时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罗斯,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俄罗斯历史的发端,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
抗击波兰统治,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
约在12—13世纪,“乌克兰”(本意为“边区”)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以这一称谓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然而,乌克兰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存在,却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划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版图,乌克兰人成为一个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帮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乌克兰哥萨克愿意接受俄罗斯沙皇的领导。随后,在给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愿意服从沙俄的领导。但沙俄政府反应谨慎,没有迅速给予答复。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智谋,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在文尼察保卫战中,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贡率军在冰河之上迎击波军。交战中,哥萨克佯装溃退,波兰军队在身后紧追不舍,没有注意到冰面上许多地方散扔着脏乱的稻草。波兰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哥萨克了,但刚一踏上这些稻草,脚下的冰就破裂了。原来,博贡下令事先砸了许多冰窟窿,当这些冰窟窿上又结了一层薄冰后,在上面盖上稻草,以作伪装。乌军趁波军陷入混乱时大举反攻,将其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由于波兰收买了克里米亚汗国,后者在乌克兰背后发起了进攻,腹背受敌的乌克兰起义军被包围,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1650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决心援助乌克兰。1654年3月,乌克兰代表团在莫斯科觐见了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亦称《三月条约》,乌克兰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权力之后,与俄罗斯正式结盟。
沙皇将乌克兰变成“小俄罗斯”
与乌克兰的结盟,一方面使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门,欧洲的先进文化通过乌克兰的黑土地,源源不断地传入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此前,乌克兰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响;此后,乌克兰历史发展的轨迹转向了俄罗斯的沃土。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战争期间,彼得征调大批乌克兰哥萨克充当炮灰。彼得还以战争为由,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引起了乌克兰贵族的不满。1708年,乌克兰首领玛泽帕与瑞典结盟,寻求重获民族独立。闻听此讯,沙皇彼得大怒,派军队血洗了哥萨克营地,俄乌自此结下深怨。
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了瑞典军队,乌克兰的独立梦想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
乌克兰投靠德国寻求独立
1917年,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帝国瞬间解体。1917年3月,乌克兰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拉达”。为了获得德国的承认,“拉达”抢在苏俄政府之前与德国媾和,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抵抗苏维埃武装。但没想到,德军一进入乌克兰,就找借口推翻了“拉达”政权,扶植了一个亲德的傀儡政府。德国投降后,苏俄红军展开反攻,乌克兰重回苏俄版图,然而在随后与波兰的战争中,苏俄红军先胜后败,被迫将西乌克兰地区割让给了波兰等国。
1922年12月,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39年,苏联政府用武力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就此完成统一。
苏联错误政策加深俄乌裂痕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30年代开始,苏联发起了工业化运动,中央政府向乌克兰投入了大量资金,将乌克兰建成了全苏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如苏联最大的造船厂就设在了乌克兰。乌克兰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苏联政府的一些错误政策,导致乌民族主义情绪不断滋长。
苏联时期,农业发达的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的“粮仓”,但在苏联建立初期,由于领导人推行强制征粮政策和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乌克兰出现大饥荒。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灾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民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些都让俄乌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
1991年“8·19”事件后不久,乌克兰趁着苏联中央政府陷入瘫痪,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虽然俄乌自此从一家人变成了邻居,但300年来,俄乌两个民族彼此融合,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习惯,已将两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注定了两国的恩怨情仇仍将继续书写下去。




乌克兰的今天
地理位置和领土面积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地处北纬44-52度,其东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北面与白俄罗斯毗邻,西面与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西南同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接壤,南面是黑海和亚速海,隔海与土耳其相望。
乌克兰于1991年8月24日宣布独立后,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所辖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这样,乌克兰就拥有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黑海沿岸及黑海出海口。乌克兰是前苏联黑海海岸线最长的部分。
乌克兰国土地域辽阔,领土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陆界长达6400多公里,海岸线长达1270公里,国土的东西跨度约1300公里,南北长达900公里。乌克兰国土面积超过法国,人口略少于法国,属于欧洲大国之列。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独立后的乌克兰,一方面是独联体国家,另一方面,位于中东欧地区的乌克兰在地理上处于欧洲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乌克兰总统库奇马1994年6月20日在俄罗斯《独立报》上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处于欧洲地缘政治中心。
首都
乌克兰首都是基辅。基辅处于第涅伯河中游右岸,面积为790.33平方公里,人口约260万人(1996年)。
基辅历史悠久,曾有“俄罗斯诸城之母”之称。基辅古城建于6世纪末7世纪初,据编年史载,基辅城是基伊、谢克和霍利夫三兄弟创始的,以兄长之名命名为基辅。
基辅素有“花园城市”之美称,四周和市内天然林木公园星罗棋布,城郊绿化带宽达25-40公里,绿化区为22万公顷。城市建筑物座落于第涅伯河右岸起伏的丘陵上,许多地带幽美如画,文化古迹颇多,基辅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基辅是乌克兰铁路、水路、航空和汽车运输的枢纽。
基辅也是乌克兰的经济中心。在苏联时期,基辅就已成为工业发达城市,乌克兰的机器制造业、化工、航空工业、船舶制造业的许多骨干企业设在基辅市,轻工、纺织和印刷工业也相当发达。
基辅也是乌克兰的科学和文化中心。乌克兰科学院、乌克兰建筑科学院及许多其它科研机构均设在基辅市。基辅有23所大学和28所技校。
主要城市和港口
乌克兰有400个城市,其中一些州的首府已成为全国性工商中心。
哈尔科夫是乌克兰仅次于首都基辅的第二大城市,该市是在300年前产生的,但在19世纪末已成为乌克兰的大工业中心。目前,人口有130万,人口数量在各大城市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首都基辅,1919年至1934年,哈尔科夫曾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是乌克兰南部科学和文化中心。
顿涅茨克市是乌克兰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该市所产冶金设备曾达到前苏联产量的45%,联合采煤机为47%。
扎波罗热是乌克兰的黑色和有色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中心,该市有3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食品和轻纺工业也很发达。
利沃夫是乌克兰西部一座古城,是较出名的旅游城市,是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乌克兰有良好的商港和军港
敖德萨港是乌克兰黑海海岸最大的商港。原苏联对外贸易货运的50%以上是通过敖德萨州各港口,其中主要是通过敖德萨进行的。
尼古拉耶夫是黑海最大的商港之一。奥查科夫港也是有名的商港。
赫尔松市距第聂伯河入黑海的入海口25公里,因这段第聂伯河可驶入大型货轮,所以,赫尔松也是国际性商港,平均每年有100多只外轮进出这一港口。
位于克里米亚的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也是天然良港,其中深水不冻良港塞瓦斯托波尔是黑海舰队司令部驻地。
行政区划
乌克兰在行政上划分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两个单列市。
1、基辅州-州府是基辅市。该州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建立于1923年2月27日,土地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195.78万。
2、文尼察州-首府文尼察市。该州位于南布格河畔,建立于1932年2月,土地面积为2.65万平方公里,人口195.34万。
3、沃伦州-州府是卢茨克市。该市西与波兰交界,北与白俄罗斯接壤,建立于1939年12月4日,土地面积2.02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03.81万。
4、卢甘斯克州-首府卢甘斯克。该州原为伏罗希洛夫格勒州,乌独立后易为此名,土地面积为2.67万公里,人口283.76万。
5、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首府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该市建于1932年2月,位于第聂河中游,面积为3.19万公里,人口为382.39万。
6、顿涅茨克州-首府顿涅茨克。该州南临亚速海,面积为2.65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
7、日托米尔州-首府日托米尔。该州位于伊尔沙河畔,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54.66万。
8、外喀尔巴阡州-首府乌日哥罗德。该州位于喀尔巴阡西部低地,同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接壤,建于1946年1月,面积1.28万平方公里,人口120.26万。
9、扎波罗热州-首府扎波罗热。该州位于第聂伯河下游和亚速海之间。建于1939年1月,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204.53万。
10、伊万·弗兰科夫斯克州-首府伊万·弗兰科夫斯克。该州原名为斯坦尼斯拉夫州,于1962年更为现名,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人口137.46万。
11、基洛夫格勒州-首府基洛夫格勒。该州位于第聂伯河右岸,建于1939年1月,面积为2.4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22.87万。
12、利沃夫州-首府利沃夫。该州位于乌的西部,西与波兰交界,建于1939年12月4日,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人口266.80万。
13、尼古拉耶夫州-首府尼古拉耶夫。该州位于乌的南部,濒临黑海,建于1937年9月,面积为2.46万平方公里,人口129.36万。
14、敖德萨州-首府敖德萨。该州南临黑海,建于1932年,面积为3.3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61.22万。
15、波尔塔瓦州-首府波尔塔瓦。面积2.88万平方公里,人口172.24万。
16、里夫宁州-首府里夫宁。该州在乌独立前曾用名罗夫诺州。它与白俄罗斯交界,位于波列西耶低地,面积2.01万平方公里,人口116.59万。
17、苏麦州-首府苏麦市。该州与波兰东北部相接,建于1939年1月,面积2.38万平方公里,人口142.54万。
18、捷尔诺波尔州-首府捷尔诺波尔。该州建于1939年12月,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115.12万。
19、哈尔科夫州-首府哈尔科夫。该州位于北顿涅茨河流域和第聂伯低地边缘上,建于1932年2月,面积为3.1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14.69万。
20、赫尔松州-首府赫尔松。该州位于第聂伯河下游,南临黑海和亚速海,建于1944年3月,面积2.85万平方公里,人口122万。
21、赫梅利尼茨基州-首府赫梅利尼茨基。该州南部有德涅斯特河,西部和北部有几条德涅斯特河的支流。建于1937年9月,面积为2.06万平方公里,人口152.77万。
22、切尔卡瑟州-首府切尔卡瑟。该州位于共和国中部,建于1954年1月,面积2.09万平方公里,人口152.74万。
23、契尔尼戈夫州-首府为契尔尼戈夫。该州北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接壤,建于1932年10月,面积3.19万平方公里,人口142.83万。
24、切尔诺夫策州-首府切尔诺夫策。该州与罗马尼亚接壤,建于1940年8月,面积为8100平方公里,人口91.4万。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乌克兰唯一的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最南部,南临黑海,东为亚速海,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0万。
历史上,克里米亚半岛曾附属于土耳其,18世纪俄土战争后,从1918-1954年一直为俄罗斯管辖。1954年2月9日,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乌俄两国总统确认克里米亚归入乌克兰版图。
乌克兰的两个单位列市是:基辅市和塞瓦斯托波尔市。
   
自然条件和环境
平原占乌克兰国土面积的95%,平原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175米。平原地带的最高点是霍京高地,海拔5151米,平原地带的最低点是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海拔2米。平原又可划分为高地和低地。高地地区主要位于第聂伯河右岸地区,有第伯河沿岸高地,波多利耶高地和沃伦高地。乌东部地区有中俄罗斯高地西南支脉、顿涅茨高地和亚速海沿岸高地。高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低地主要位于共和国北部、中部和南部。出名的有波列西耶低地、黑海沿岸低地和第聂伯河沿岸低地,低地占国土面积的70%。乌克兰的西部是山地,主要是喀尔巴阡山,南部有克里米亚山脉。山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5%。
乌克兰境内主要山脉有乌克兰喀尔巴阡山,它位于乌克兰西部,平均高度海拔1000米,最高处为2061米。从北向南延伸270公里,宽100多公里(乌克兰喀尔巴阡山是欧洲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
位于乌克兰最南端的克里米亚山脉沿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绵延180公里,宽50公里,高度一般海拔500-1000多米。
乌克兰有大小河流总共73000条,其中河流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4000条,超过100公里的有131条。其中著名河流有:第聂伯河,长(在乌境内长度,下同)981公里,多瑙河,长174公里,北顿涅茨河,长672公里;杰斯纳河,长591公里;普里皮亚季河,长261公里,以及主要流经乌境内总长度1362公里的德涅斯特河,总长806公里的南布格河。
乌境内约有2万个大小湖泊,其中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的湖有7000多个,湖泊总面积占乌领土总面积0.3%。淡水湖蓄水总量2.3立方公里,咸水湖蓄水量8.6立方公里。
最大的湖泊为德涅斯特罗夫斯基湖,面积360平方公里,最深的湖为斯维佳斯科耶湖,水深58.4米。
乌建筑的水库共有899座,总面积96.35公顷,总蓄水容积51.7立方公里。
拥有的池溏超过2.4万个,总面积21万公顷,总蓄水量约3立方公里。
语言和文字
根据乌克兰于1996年通过的国家宪法规定,乌克兰语为国语。目前,乌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方面均使用乌克兰语。但与此同时,国家也保证俄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自由使用和发展。目前,俄语在影视和出版业方面的使用范围与苏联时期相比已大为缩小。



悠久的历史
在距今5-10万年前的阿雪里文化(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时期,在现今乌克兰领土上就居住着最古老的东斯拉夫族不同部族的小型群体。大约在4万年前的姆斯特艾文化时期,这些人就已遍布当今乌克兰领土。
在公元6-7世纪,原始社会制度开始瓦解,并开始出现阶级社会。在8-9世纪,原始社会制度完全瓦解,氏族社会开始转变为封建社会。
公元882年,瓦格良人的首领奥列格依靠军事力量建立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10-11世纪前后,基辅罗斯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12-13世纪,基辅罗斯由盛至衰,并发生分裂。出现了封建王公纷纷割据的局面,形成了若干个罗斯公国,其中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13世纪上半期,蒙古鞑靼人入侵东欧,于1240年占领了基辅。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蒙古金帐汗国征服。在蒙古金帐汗国统治时期,在每一公国内又形成许多小的公国,封建割据又进一步加剧,但加利西亚-沃伦公国未遭受蒙古统治,并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公国之一。
在古罗斯国处于封建割据时期(12-13世纪),王公之间不断进行分裂和联合。由此产生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为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罗斯公国同时形成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族打下了基础。
乌克兰民族是在基辅公国、佩利亚斯拉夫公国、契尔尼戈夫北方公国、沃伦公国及加利西亚公国的领土上形成的。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中游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对乌克兰民族形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14-15世纪,乌克兰民族的形成过程继续进行,这期间,乌克兰民族已经形成了单独的民族共性--有自己的语言、领土、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经济生活特征。12-13世纪在南罗斯公国使用的“乌克兰”称号其最初的含义是“边区”,指的是南罗斯加利西亚沃伦地区,接下来开始具有民族意义,这一称谓逐渐扩及到现今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逐渐演变成民族概念,地理概念和语言概念。
在各罗斯公国割据期间,11-13世纪,外喀尔巴阡地区被匈牙利占领。14世纪初,立陶宛成为东欧大国,乌克兰一些王公脱离了蒙古金帐汗国投靠了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乘机占领了基辅周围和沃伦公国的大部地区,波兰取得了加利西亚和沃伦公国的西部。14世纪中期,加利西亚和沃伦公国的一部分领土又被莫尔达公国吞并。
16世纪后半期和17世纪前半期,苏丹土耳其及其仆从国——克里米亚汗国进攻乌克兰,扎波罗热地区和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在陆地和海上进行自卫战,并在1621年在波兰战胜土耳其的霍亭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兴起,并向外扩张,为了对抗其威胁,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签订了卢布林条约,两国合并为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乌克兰全境都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
14世纪之后,随着外族的不断侵入,乌克兰的封建农奴制度加重了对农民的压榨,乌克兰各部族和农民进行了多次反对本国和外国占领者的斗争。乌克兰东正教徒也反对波兰天主教的扩张。
1648年,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合条件下,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再次率众起义,在遭到波兰军队残酷镇压的情况下,他被迫向强邻莫斯科公国求援。1653年,俄国缙绅会议接受请求。次年,佩利亚斯拉夫哥萨克大会通过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协定。协定规定乌克兰受俄国保护。这之后,俄国与波兰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1667年,俄波签订了瓜分乌克兰的停战协定,规定西乌克兰(第聂伯河右岸)属波兰,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归俄国。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到1795年,除加利西亚(1772-1918年由奥地利控制)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
1654年,乌克兰在外患威胁下,即在面临强敌-波兰侵占的背景下,做出了与莫斯科公国“统一”的决定,从此开始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263年间,一直受沙皇俄国的统治,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与俄国密不可分,发展速度也与俄国同步。
18世纪,乌克兰封建农业经济发展迅速,18世纪后半期,尽管封建农奴制度仍占统治地位,但已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乌克兰确立,手工业和资产阶级性质的私人对土地的占有关系得到发展,商品生产和贸易日渐兴旺。1861年在俄国和乌克兰进行的农奴制改革,使乌克兰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
1861年有农奴制改革,仍保留了土地的地主所有制(由农民赎买土地)为了反对沙皇的土地政策,乌克兰农民仅在19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大约3100次波及4160个村庄,卷入200万农民的起义。
乌克兰工业无产阶级也走上政治斗争舞台。1860-1870年乌克兰工人罢工和起义发生72次,1880-1894年发生110次,1895-1899年发生226次。1875年,以扎斯拉斯基为领袖的敖德萨工人成立了“南俄工人协会”,1897年,巴布什金建立了基辅和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一时期的人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争取社会与民族的解放。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工人剥削的加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889年基辅出现了乌克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由于俄国沙皇奉行压榨乌克兰及其它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在1905-1907年俄国发生第一次革命期间,乌克兰大工业中心都举行了政治罢工。基辅、尼古拉耶夫等城市还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黑海舰队发生水兵起义。由于沙皇的镇压,1906-1917年,乌克兰的革命落入低潮。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期间,乌克兰各地纷纷举行游行、集会和罢工,要求废除沙皇政权,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1917年3月,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基辅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中央“拉达”,并于11月4日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由于中央拉达敌视苏维埃政权,11月9日,基辅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把基辅政权交给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的决议。12月24日,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一次全乌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2月30日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由哈尔科夫迁至基辅,并将基辅定为首都。由于俄罗斯苏维埃红军的帮助和各地不断起义,中央拉达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其领导人最后逃往国外。
1917年12月,即在第一次大战期间。饱经内战革命和外患的俄国为取得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休整机会,苏俄政府派代表托洛茨基去布列斯特与德国军事集团(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进行停战和谈,此时,乌克兰中央拉达也派代表去布列斯特,并且托洛茨基违背列宁的指示承认了中央拉达代表团的合法性。但中央拉达声明不承认苏维埃政权,并要与德国单独媾和。1918年2月,德国军队依据1918年与中央拉达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开始进攻俄罗斯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1918年3月,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带有妥协性质的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2月,应中央拉达的请求,45万德军攻入乌克兰。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组织领导人进行了反抗斗争,但由于势单力薄,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德军占领,中央拉达也返回乌克兰,资产阶级地主政权在乌克兰复辟。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他们不再需要的中央拉达,并建立由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黑特曼傀儡政权。
乌克兰各地广泛开展了反对德国占领者和黑特曼伪政权的罢工及武装起义。
1918年7月,在乌克兰布尔维什克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乌克兰布什维尔克党,在反对黑特曼伪政权的斗争中,该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8年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奥匈帝国跨台。德国发生1918年11月革命之后,其占领军迅速瓦解。按1918年10月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第二次大会决议,该组织加强了全民反对外国占领者的斗争。1918年11月13日,苏俄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全力帮助乌克兰争取民族解放。1918年11月28日,乌克兰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黑特曼伪政府崩溃。但1918年11月14日,乌克兰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又利用反对德国占领者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并一度占领了相当大面积的乌克兰领土。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1919年3月,乌克兰通过了第一部宪法。1919年4月,执政内阁垮台。
1918年11月末,协约国军队对南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军队5万人和2.5万白匪军在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集结。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和苏维埃军队的英勇作战以及在干涉者军队中反战情绪高涨,协约国计划终于破产,1919年3-6月,南乌克兰及克里米亚被解放。
1919年,外国武装干涉者在南俄和乌克兰以邓尼金为首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邓尼金占领了基辅及几乎乌克兰全境。1920年3月,邓尼金被红军打垮,他在乌克兰的独裁统治被彻底推翻。
1920年4月,乌克兰彼得留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权为了换取波兰承认其为乌“最高政权”,与波兰签订了协定-放弃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于是波兰军队对俄乌发动了不宣而战的战争。1921年3月,俄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在有乌克兰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同波兰签订了有利于波兰的《里加和约》,和约规定,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划归波兰。
在波兰占领西乌克兰期间,西乌克兰经常发生人民争取社会和民族解放,争取建立苏维埃政权和与苏维埃乌克兰重新统一的斗争。
1920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联盟条约。1922年12月,第7次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倡议成立苏联。1922年12月30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等国共同成立了苏联。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导致波兰政府灭亡。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出兵占领了被波兰管辖的西乌克兰。1939年11月,西乌克兰正式成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除波兰占领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外,1918年,罗马尼亚也趁机收回了被沙皇兼并的比萨拉比亚,捷克斯洛伐克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19年,第一次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圣日耳曼和约(对奥和约)和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和约曾规定上述占领为合法,但俄罗斯和苏维埃乌克兰从未承认。
1938年,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布罗基和伏洛申按希特勒分子旨意在外喀尔巴阡山建立了法西斯政府。1938年11月至1939年3月,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又被匈牙利霍尔蒂政权占领。
由于苏联不断强大,1940年6月,苏联政府以比萨拉比亚原属俄国和北布哥维那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人为由,以武力迫使罗马尼亚将这两个地区交给乌克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10月,苏军解放了被希特勒占领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45年6月29日,苏联政府同捷克期洛伐克共和国签订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条约,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乌克兰。至此,统一乌克兰全部领土的历史进程得以完成。
1945年8月1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了关于波兰-乌克兰边界的条约。这样,战后,乌克兰与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划分问题得以重新界定。
1954年2月19日,在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统一300周年时,由赫鲁晓夫提议,苏联将从前在俄土(土耳其)战争中夺取的克里米亚地区从俄罗斯手中划赠给乌克兰。这样,乌克兰的领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多年战乱后,到1921年,乌克兰重工业产值比战前下降了8/9,金属产值只相当于战前的5%,机器制造业相当于战前4%,谷物种植面积下降到战前的30%。
为了重振经济,1920年,乌克兰参加了列宁倡导的全国电气化计划,1921年,实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5年,苏联开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2年,苏联制订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乌克兰工业产值增加一倍多。1936年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占99.8%,在全部农业产值中占97.7%。农业集体化全部实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1936年,苏联(包括乌克兰在内)宣布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8-1942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39年,苏联提出要在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口号和任务。
后来历史表明,这种愿望未成为现实,但也反映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全苏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
到二战前夕(1940年),乌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得到了彻底改造,重工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9倍,能源产量增加23倍,机器制造业产值增加41倍,钢产量达到893.8万吨。农业在实现了集体化和机械化基础上,谷物产量到1940年达到2640万吨。
1941年6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首先烧到乌克兰,在德国闪电战中,乌克兰全部沦陷。乌克兰人民和军队与苏联各族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4年11月,乌克兰全境获得解放。
战后,乌克兰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于1946年开始实施第4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到1985年,乌克兰随同整个苏联执行了第11个五年计划。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制订了1986-1990年及至2000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
在乌克兰加入苏联60多年中,工业产值扩大近300倍,建立了发达的农业,消灭了文盲,建立了巨大的科技潜力,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以后,乌克兰及整个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日趋缓慢,1985年以后,经济发展基本陷入停滞时期,在50年代曾一度缩小的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再度拉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迟缓。尽管80年代以后苏联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但经济发展始终没有脱离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起崭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乌克兰同全苏一样,面临不彻底改革就无出路的历史选择。
乌克兰的独立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苏联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失去活力,经济失去发展势头,经济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在政治上,苏共成立几十年来曾犯有肃反扩大化等错误,国内民主与法制建设薄弱,民族矛盾隐忧严重。苏共在群众中的实际威信下降。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以后,力主改革,但它提出的改革路线——“公开性”、“民主化”迅速导致全苏各地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出现,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失控。乌克兰的独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和3月1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否定了苏联宪法中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规定,苏联迅速形成多党制。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各种政党纷纷成立,公开活动。这些政党和组织大都主张乌克兰独立,实行新的政治制度。1989年9月成立的拥有百万之众的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对推动乌克兰独立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1990年3月在乌克兰举行的共和国和地方选举中,各种政党和组织的代表进入议会,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率先退出苏共中央和乌共中央,接着,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正式独立。1991年8月24日被正式确定为乌克兰独立日(国庆节)。8月30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决定停止乌共的活动,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在3700多万选民中,83%的人参加投票,结果90%以上的人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成立独立的国家——乌克兰。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


作者: dgd78    时间: 2011-7-26 15:55

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