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趁休假时走进北京的一家高级购物商场,看见某国际名牌精品店内的客人还真不少,他们满载而归的景象,让我亲身见识了一次富裕的中国人的消费能力。
事实上,这类炫耀性消费的现象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它还是一直让我感到困惑。这样的感觉主要还是因为对奢侈品消费者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缺乏准确的认识,找不到支持这个现象不断扩大的经济社会依据。
在个人的有限认知当中,即使是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人均收入比起国际大都市还有一段显著距离,有能力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主要还是富裕阶层,但他们毕竟只占社会一个很小的比例,尽管拥有不成正比的巨大消费能力,却无法完全解释奢侈品在中国大行其道的现象。
然而今天走在北京的街上,形象光鲜、拥有一身名牌行头的白领和年轻一代不在少数,奢侈品似乎有普及化的趋势,这不禁令人好奇,他们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可以让他们享受如此高贵且精致的人生?
近日我才发现,关于国民收入的真实和完整情况,不是我无知,其实很可能没有人(包括政府)知道真相。
最近一期《中国新闻周刊》针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调查报道,披露了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研究。其中描绘的中国收入分配图像,尤其是隐性收入的规模和集中程度令人侧目。
王小鲁和他的研究团队估计,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隐性收入高达9.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86万亿新元),占中国GDP的30%。这个数字较三年前的推算上升91%。
此外,报告也估计,与钱权交易和垄断利益等密切相关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拿走了其中63%的财富,城镇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相差26倍(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9倍);如果城乡合计,全国最高10%家庭和全国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23倍)。
尽管只是一个研究报告的数字,但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人比常规统计显示的经济情况更有钱,间接说明了收入和实际消费能力可能存在的落差。然而它更直接凸显在中国这个充斥潜规则的社会,巨额财富正加速向社会一小群人集中,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其实比官方呈现的情况更加严重。 在收入分配改革停滞不前的此时看到这组数据,让人多少产生一种无力与无助感:一个连收入都无法准确计算出来并加以规范的社会,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分配情况,要如何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社会公平目标? 过去一年在北京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消费经验,发现即使是拿着我国的薪资,还是感觉这是一个相当昂贵的城市。在普通餐馆用餐和在一般中档的商场购物,其价格水平与自己在本国的消费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难想象,平均月入只有数千元人民币的普通受薪阶层,如何有能力负担最流行的手机、最时髦的服饰,还有其他奢侈品的名牌行头。后来才慢慢才发现,在“三公消费”、“商务送礼”、单位福利的大背景下,收入本来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概念,和一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未必有直接关系。而在社会收入可以被准确掌握之前,公平的社会将依旧遥不可及。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