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朱学勤的招生条件 [打印本页]

作者: 荆楚    时间: 2010-6-30 15:44     标题: 朱学勤的招生条件

fficeffice" /> 


荆楚


 


(荆楚按:几个北大学生共用一个ID,叫灵魂摆渡者,在求实网上看了我的几篇史论文章后,不举出具体的错误所在,动不动就居高临下训斥我曰:“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不够客观、全面、公正、理性”云云。且动不动就用“我们北大学子”来莫名其妙的沾沾自喜和洋洋自得。并一再向我下战书。我只好回复了他们几篇短文。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合法的程序和授权,其他北大学子就被其代表了。)


 


我以为,要想与前贤今人作心灵深处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


 


我“认识”朱学勤先生,就是通过阅读他的《书斋里的革命》一书。并对他的历史见地深深折服。


 


后来在网上看到朱学勤的“招生条件”,更让我为他的胆识而感概,而赞叹。


 


朱学勤招收学生的条件是——要报考他的历史博士研究生,必须把在中学和大学所学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才有基本的资格。否则免谈。


 


当然,朱学勤所说的“把在中学和大学所学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是指学生能对过去所灌输的伪历史,有一定的批判和否定的眼光,才有可能转入真正的历史思考和研究。否则,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根本无法展开教与学。


 


因为现有的历史教材,是以毛泽东“人类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荒唐可笑的论断为径,是以“以论代史”的武断为纬,再找出一点“历史事实”,来论述这个荒唐可笑的武断。


 


说到这一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毛共篡政后的历史教学路径。


 


在毛共篡政之初,大学里面确实存在一批颇有造诣的历史学者。这些历史学者,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钻研和分析历史,来复原历史真像,来给读者和学生以见仁见智的思考空间……所以,这些历史学者,又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史实学派”。


 


我以为,存在一个“史实学派”名词的本身,就是史学界的耻辱。因为研究历史,哪有不根据史实的?


 


但毛共篡政后,为了“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为了统一和控制国人的思想,就把这批历史学者统统赶出了课堂,或关进了牢房。只让几个出卖学术良知的犬儒,用“阶级斗争”去“削足适履”。


 


这几个犬儒“历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翦伯赞、郭沫若、白寿彝、胡乔木等。后来翦伯赞不得善终,郭沫若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只好天天吟咏颂圣诗,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小命,这已是后话。


 


然后,再在这几个犬儒“历史学家”建立的的“理论框架”下,来编写历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学等教材。使得以这套理论框架“安身立命”的教材,一直延续至今,继续毒害着一代代青年和学生的“历史使命”,直到把他们的脑袋中灌满浆糊而后已。


 


在毛共篡政之初,连章伯均都谆谆告诫其女儿章怡和说:要学历史,你要跟被某某赶下课堂的教授去学啊。跟现在这些“历史教授”学历史,是学不到历史的,也学不到什么本事的(记其大意,见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


 


这套错谬百出的历史教材,确实令人捧腹。前些年,武汉一个中学老师随便挑了挑,就挑出了200多处明显的错误。然后,他专门撰文——呼吁修正这些明显的错误(且不论整个理论框架的大谬不然)。


 


但教育部的颟顸官僚却横蛮地回应说:这套教材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些许错误,无需挂齿。挑毛病的老师是小题大做,唯恐天下不乱。是别有用心云云(那位老师的名字我忘记了。有心的网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得到)。


 


我们曾气壮如牛地指责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像,编写了一套选用教材。而对自己教材的错谬百出,则睁眼闭眼。这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双重标准,很能体现“喝血社会”的宽容大度。


 


闲话少述,言归正传。


 


自从朱学勤按这个条件招生后,确实带出了好几批(十几人)有造诣的历史学生。


 


后来(大约在2006年左右),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发出通知曰:历史教学必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按照《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教与学。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教授撤职下岗,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算数云云。


 


在这种情况下,朱学勤只好向校方表示:按那种方法来教学,我就没法教了,一个学生都不收了。


 


上海大学当轴鉴于朱学勤是造诣颇深的历史学者,也鉴于他教出来的学生是史学界的优秀人才。否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就会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之中。学校当轴只好对朱学勤让步和劝慰曰:算啦,算啦,老朱啊,你也不要跟我们耍小孩子脾气啦。你还是按你过去的方法带几个学生出来吧。我们睁眼闭眼就是啦……


 


朱学勤罢教不成,于是撰文感概曰:我有罢教的权力,并取得小胜。其他大中学的历史老师,可比我痛苦多了——明明知道这些历史教材是误人子弟,是荒唐不经,但不得不照本宣科,不得不闭眼念经。否则,校方一句话,就打发了你——你不想教,就给我滚蛋。自有想教的人……


 


写于民国99年(2010-6-20)晚上


作者: jenderlee    时间: 2010-6-30 15:56

说得好。。。
作者: 荆楚    时间: 2010-7-1 14:46

对历史的认知,是思考现有社会问题的基石。朱学勤先生的招生条件,很值得人们深思之、反省之。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0-7-1 16:56

引用:
原帖由 荆楚 于 2010-6-30 15:44 发表   荆楚   (荆楚按:几个北大学生共用一个ID,叫灵魂摆渡者,在求实网上看了我的几篇史论文章后,不举出具体的错误所在,动不动就居高临下训斥我曰:“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不够客观、全面、公正、 ...


朱学勤个人简介







朱学勤:男,1952年出生于上海,1970年赴河南兰考插队落户,1972年进工厂做工。1985年获陕西师大史学硕士学位,1985至1991任教于空军政治学院,1992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书斋里的革命》



点击看大图



  • 作者: 朱学勤
  • isbn: 9787222047655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页数: 452页
  • 定价: 28元
  • 出版年: 2006-7

⊙ 内容简介






    中国的“思想短路”从80年代最后一年至今,似乎还没有停歇的迹象。从内部产生的“新儒家”,从外部引进的“新马”,都有文化决定论倾向。两家学说在符号形式上相距甚远,一中一西,但就思维方式而言,它们都能共享黑格尔,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夸大精神观念以致首足倒置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另有两点也值得同情。一是知识分子的言说是在一个被限定的范围内伸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州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围内讨论有安全系数的问题,那一道樊篱不仅封闭外部更为广阔的真实问题,也影响樊篱内可言说问题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现实处境。二是知识分子的集体性“阿Q精神”,每当在现实世界中遇挫,尤其是重大惨烈之挫,只能退守书房,要不了多久,反而会对这种被限定的处境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深度阐释把自己只能在书桌上处理的符号世界夸大为现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自己不仅不是被限定者,而且还是那个限定者的决定者,是自己的书桌决定着外部世界的走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限制迫使自己退进了书房。这是一个精神病症。如果说现实处境理应同情,那么精神病症则可以批评。我称这种病症为“书斋里的被动语态革命”,被动者颠覆主动者,只需在符号上改变语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即成。马克思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人只敢在书房里进行法国人在政治上的革命,大致也是这一意思。

 


⊙ 朱学勤个人文集





 


⊙ 朱学勤个人著作














风声·雨声·读书声


书斋里的革命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宪政与中国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 本帖最后由 黄河水 于 2010-7-1 17:00 编辑 ]
作者: 荆楚    时间: 2010-7-1 20:17

哈哈,黄河水先生招来的朱学勤的资讯很多啊。
作者: WWW008    时间: 2010-7-1 23:55

进来顶荆兄~~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