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皇帝似的军委主席
1949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对外使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称,对内一切照旧。1954年的宪法第2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959年4月刘少奇任国家主席;1965年1月再次当选。按宪法规定,刘应该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实际上,刘从没有掌握过武装力量统帅权。因为刘少奇没有进中共中央军委,他根本就不可能统率全国武装力量。请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1956.11—1959.9)委员: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主持日常工作)、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粟裕、陈赓、谭政、肖劲光、王树声、许光达、肖华、刘亚楼、洪学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1959.9-1966)委员:毛泽东、林彪、贺龙、聂荣臻、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罗瑞卿、粟裕、陈赓、谭政、肖劲光、王树声、许光达、肖华、刘亚楼、苏振华。可见,中共的宪法只是一个花瓶,是给外人尤其是外国人看的,压根儿就没有实施、执行过。
军人不仅在党的各级委员会有自己的代表,在各级民意机关也有自己的代表。这就使军队陷于政治斗争漩涡而不能自拔,谁都不能不考虑它的份量。毛泽东为彭德怀的万言书感到惊恐,不是因为言词激烈,而是因为他是国防部长,加上总参谋长黄克诚和前总书记张闻天也起而应和,毛把它当做政变前兆,准备“重上井冈山”打游击,也就不难理解了。文革初期,毛林联手挟军队发动的“炮打司令部”,打垮了刘邓集团。
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个职务,就是总参谋长。邓小平口里讲法制,却搞“我说了算”,法律是他的工具。75宪法和78年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统帅。”1981年6月华国锋下台,胡耀邦接替党主席的职位,邓小平却却接替了军委主席的职位。按当时的宪法,军委主席应是胡耀邦而不是邓小平!1980年代初期,邓小平多次抨击毛泽东、华国锋“个人集权”,也倡导“废除终身制”,但邓小平又念念不忘在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为此,特制定82宪法,搞了军委主席“终身制”。
在党、政、军三个岗位,邓小平当过军队一把手,而始终没有当过党政一把手,但却是中国权力最大的。“有权就有了一切,没权则丧失一切。”而军权才是实权。邓小平只要一个“军委主席”,便稳操最后“拍板”权:他可以不经人大发动对外战争,使军队卷入政治斗争去屠杀人民。在邓时代,曾由“普通党员”担纲党国双料军委主席,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反而屈尊下驾兼任军委副主席。这就好比美国总统兼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是天下奇闻。即便这位总统是个傀儡,好歹也是国家的象征。让国家主席去给军委主席打下手,未免欺人太甚,情何以堪?想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也没好意思让日本首相去兼陆军部第一副部长。这种事情,只有“中国特色”才有。曾记否,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中共国成立35周年大庆典礼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邓小平以中央军委主席之尊,登车检阅部队,受到部队官兵和观礼民众的热烈欢呼,而总书记胡耀邦、国家主席李先念等却被晾在城楼之上。李克强瞧准时机在84年国庆游行时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标幅,正好挠到了独夫民贼邓小平的痒痒处,一句“那是那个单位的”问话便使胡启立屁滚尿流地急忙查询,并惊喜地发现是自己共青团系统出了李克强这么个“人才”。此马屁成为李克强火箭般鼠窜的决定性一拍。
李克强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上半年入学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学期间,担任过学生会负责人。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校团委书记。李克强同程虹结婚后,很快调入团中央工作。据说,李克强的岳父是河南省团省委书记。是李克强的岳父帮助李克强调入团中央工作。在团中央,李克强得到了胡锦涛的赏识和重用。李克强很快当上了团中央书记。胡锦涛1992年当上政治局常委后,1993年,李克强当上了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为了培养李克强,1998年,调李克强出任河南省长,并在2002年,出任省委书记。2004年,胡锦涛调李克强出任辽宁省委书记。2007年,李克强出任政治局常委,后当上常务副总理。
胡锦涛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也是八面玲珑,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并且,李克强在团中央第一书记任上,取得了很多老干部的信任。这是他后来被胡锦涛重用没有遇到大的阻力的原因。李克强在团中央的行为风格很象胡锦涛在团中央的行事风格。他们都利用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建立了同政治老人的信任关系。
从李克强的从政生涯来看,他主要是得到胡锦涛的赏识。李克强的胡锦涛色彩很强,将来可能是与胡锦涛共存共荣的结局。
无法证实真伪:
1984年国庆大游行期间,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打出史无前例的问候标语“小平您好”
回首往事:那是在1984年国庆游行中,北京大学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前时,突然打出了一个意外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据悉,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胡耀邦最先看见了这四个大字,微笑了起来,然后倾斜过身子对着神色庄重的邓小平说了一句话,同时手指向长安街上的游行队伍,小平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时,电视镜头及时转向了游行队伍中间,在一群欢乐的年轻大学生的队伍中,一幅绿底黑字的大型横幅在天底下飘动。于是,全世界都看见了“小平您好”这个著名的口号。当时的情况可谓有惊无险:由于“小平您好”几个大字并没有经得有关部门批准,北大队伍旁有人想冲进队伍夺下这个横幅,但被边上的北大学生手挽手地拦住,无法冲进去。当年参加游行的北大生物系1981级学生张志,现在是北京一家制药公司的董事长。回忆起20年前的那段往事,他仍很激动。1984年9月30日晚上9时多,同学郭庆滨、李禹等在一起商议:光喊口号、挥舞花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们要制作一幅横幅来表达心意。这时同学常生、毛小洪等出于同样的目的找来纸笔,大家想到了一起。写什么标语呢?有人说“教育要改革”,有人说“改革要加速”……但大家都觉得,这些标语不能集中、充分地表达大家共同的愿望。大家想到了邓小平同志,想到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大业以及小平同志的拨乱反正。于是,有人脱口而出:“就写‘小平同志万岁’”。但“万岁”两字立即被否定了。经过反复琢磨,大学生们终于得出一致结论:“邓小平同志你好”。大家认为,这句话最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但这7个字显得不够亲切,于是有人提出写“小平你好”,这一方案获得大多数同学的认同,只是觉得把“你”换成“您”更完美些,于是一条让大家都满意的横幅产生了。李禹拿来自己的塑料床单做衬,“小平您好”几个大字由常生执笔,写在了4张绿色大纸上,然后贴在了床单上。写好后,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横标裹起来,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10月1日4时多,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护卫着这把“花束”进入了游行的“行列”。游行队伍到金水桥边时,郭庆滨、常生、于宏实等同学一下子打开横幅,一个经典场面就这样诞生了。张志说,“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
哦?!那得吊死。。。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