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易富贤:是什么原因导致“财丁不能两旺”? [打印本页]

作者: legend_teng    时间: 2008-9-14 15:05     标题: 易富贤:是什么原因导致“财丁不能两旺”?

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人口的数量,在古代通过“左手”调控人口: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猛兽、疾病和瘟疫等激烈手段。fficeffice" />

  


  现在通过“右手”调控人口:


  1养老逐步社会化: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财富,但却是个人的高消费,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儒家是强调“老吾老”,然后“以及人之老”、人不独亲其亲”,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现在西方的福利制度几乎完全脱离“老吾老”这个前提直接要求“人不独亲其亲”,养老完全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将个人利益与养育孩子的付出脱钩,而政府又不能将养育孩子也相应社会化(西方国家在养育孩子方面已经部分社会化,但程度不够)以实现“不独子其子”,导致养小孩是国家的财富却是个人的高消费,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对养老金这个“大锅饭”的投机空间。很多人因此没有“幼吾幼”的动力,出现“无后”(丁克、少子女思想在流行),犯了儒家文明的禁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其说是中国生育文化的精粹,不如说是生物学界的普适规律),没有足够的“后”来保证国家社保制度,也没有足够的“后”使国家持续发展。由于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不和谐,必然导致今后“人不独亲其亲”的社会养老破产。北京青年报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打算要孩子的原因”问项,选择最高的是使人生更加完整,有40%;其次是非常喜欢孩子,22%;认为孩子可以促进夫妻感情的占16%;养老并不是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只有6%;至于外人的压力似乎作用更小了,因为配偶施加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分别只有3%5%。养老已经基本不影响生育意愿了。


  


  2养孩子成本增高(教育周期延长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前孩子几岁就开始干活,1213岁就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现在到20岁左右才成为劳动力)。西方养小孩已经部分社会化,比如加拿大有“牛奶金”,德国有高达每个月上百欧元的儿童抚养金,而美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税收抵免政策。但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大部分是发生在家里,特别是在生命周期中的最初阶段。家庭花费在婴幼儿身上的开销仍然是巨大的支出,政府的福利援助只起一种辅助作用。美国2003年农业部的研究表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2003年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4.3318万美元)每年要花近1万美元抚养一个孩子,在孩子从出生到18岁成年以前,平均每个孩的花费约为16.5万美元;0-4随平均每周开销250美元。英国2005年资料显示,一个从0-5岁之间幼儿大约需要9万美元(包括从怀孕开始的花费)。上述开销还不包括所谓的“隐性支出”,比如妈妈辞职造成的收入减少,换一辆大一点的车,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以及水电煤气等日常开销的增加等等。2005年日本人口问题白皮书列举了一组数据:夫妻年龄在30岁以上,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家庭中,有31%年收入低于400万日元(约合3.4万美元);但养育一个13岁的儿童平均每年支出是50万日元(4300美元),46岁儿童每年的抚养费则达到65万日元(5600美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徐安琪在上海市徐汇区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家庭为养育一个孩子所支付的直接成本高达49万元(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而1986年北京市0—16岁孩子的家庭养育成本仅为1.7万元,1995年厦门市0—16岁孩子则约12万元,这次调查结果以最直接的数据证明了中国家庭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也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


  


  3避孕率增加。《孟子》:食、色,性也。食,是个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人的寿命有限,需要通过生殖作用使得世代更替,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大事。性行为是动物的本能,具有繁衍(工具)和享受(玩具)两重性,从造物主的安排来看,繁衍是第一位的,“玩”是为了增加繁衍的积极性、是一种奖赏(古代宗教将手淫视为邪恶,并割礼,就是要确保性行为的“工具”地位)。从十几岁开始有生殖能力的时候才有性欲;21岁左右是女性生殖能力最强的时候,也是一生最漂亮的时候(以吸引异性);怀孕和脯乳期因为专注于繁衍后代,性欲降低 。古代每个妇女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确保种族的延续,而当时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在十几年的生育时间内,扣去怀孕和脯乳期,女人享受性的欢悦的时间不长,而女性在繁衍中贡献大,造物主可能是作为补偿,增加女性在单次性行为中的享受(男人为女人服务,女人为男人也为自己生孩子)。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存活率增高,维持世代更替只需要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而寿命在延长,在几十年的两性行为中,性行为的享受功能跃居第一(性行为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尤其是现在社会福利制度下,繁衍后代已经与自己的利益脱钩,越来越多的人们贪图性行为的欢悦而不承担繁衍的责任。这些避孕的主观动力加上避孕的客观条件的改善,使得生育率下降。有些女性反感成为生育的“工具”,但却是不自觉地成为男人的“玩具”。


  


  4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中国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离婚水平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2002年北京市离结率高达50.90%,也就是说,这一年平均每天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


  


  5、经济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物质水平在提高,但精神压力反而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女性育婴期缩短;同时,妇女就业率上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养育孩子,职业妇女一般不愿多生小孩受拖累;生孩子需要休产假,工作会交给他人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回归”相当不利;孩子肯定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影响升职。2005年上海劳动报一项在职场适龄白领女性中开展的万人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职业女性选择为了职业发展而暂缓生孩子,认同“现在就业压力重,生孩子时机尚不成熟”的比例将近50%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央视《时空调查》合作,通过新浪网新闻频道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等原因,女性的婚育年龄被一再推迟。调查中,未生育者占73.3%,其中仅有3.4%的人打算在25岁之前要孩子,而计划在29-33岁期间怀孕的比例高达57.4%,此外还有21.5%的人打算“33岁之后再说”。看来职业女性不原意生育孩子,如其说是洒脱不如说是无奈。生孩子是女人的天性,即使在古代妇女被“压迫”的时代,生孩子的权利也还有。现在妇女被“解放”出来了,但却被“解放”进了一个无形的枷锁。难怪有人质疑:连个孩子也不敢生能叫妇女解放吗?


  


  6生理的病态: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下文将详述) 。


  


  7心理的病态:单身、丁克、同性恋等,婚龄、育龄延迟。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也就是男女都能适时缔结婚姻,内无大龄未嫁的怨女,外无大龄未婚的旷夫,老百姓都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而现在怨女、旷夫比比皆是。比如日本25%的男人和16%的女人在近40岁的时候都还是单身。日本1953年出生的女性中,到30岁时有18%没有孩子;1961年出生者,有30%没有孩子;1967年出生者,有40%没有孩子;1973年出生者,到30岁时候有51%没有生育。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调查显示,51.5%30岁女性2004年时还未生儿育女,31岁女性的为生育比率是51%32岁女性是49.8%33岁女性是48.9%(这些人即使今后想要生孩子也有相当部分没有生育能力了)。而按照产科学和遗传学的说法,20岁出头是黄金生育年龄,生育质量和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30岁以上的孕妇被称为“高龄产妇”,要是过了35岁,甚至会成为“高危孕妇”。中国上海、北京的政策生育率再1.0以上,但是实际生育率只有0.7左右,说明有30%左右女性没有生育。


  


  8、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忽视人口再生产,只关注物质再生产,男女分工紊乱。《易经·家人卦》所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亦即《礼记》所说:“男不主内,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来没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其实就体现了男女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分工。远古时代的太极图体现阴阳、男女,其实也体现了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矛盾统一体的和谐。现代社会为了突出男女平等,无视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别和男女天然的分工,将妇女本来应该花在人口再生产的时间转移到物质再生产,妇女都在职业场所拼搏,增加就业压力,导致女人没家庭(很多连孩子都不要),婚姻不稳定,家庭在解体。破坏了儒家所强调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女分工。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理抚养能力下降


  


  10、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婚内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的兴起;而婚外性生活却泛滥。


  


  可见这只“右手”可比“左手”复杂多了,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还有生理因素。


  


  这里单独重点谈谈生殖能力的下降:发达国家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约为15%-20%,据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认为有些地域发病率最高已达36%。中国主流学者认为中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并且还在快速上升;部分学者认为已经接近20%


  


  以前主要是女性不孕,现在由于精子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男性不育占更大比例。四川省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最近公布市内十四所大学大学生的精子测试报告,发现近四成人精子不合格,预计将来不育率可高达三分一,较医学文献公布的全国男性不育率高出一倍以上。专家担心大学生不育率大幅上升,将严重影响未来国家的人口质素。


  


  与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几十年之后,人类甚至可能会出现“无精危机”。美国的一位化学教授甚至预言,到2040年,美国将有一半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据日本庆应大学医学教授1998年做的一次医学普查,70年代日本男性的精子数为每毫升6500万,80年代为每毫升6300万,90年代精子数骤减到每毫升5700万。日本不孕不育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者担心,日本未来是否会出现“无精危机”。除了精子数下降,活动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态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别为每年下降0.6%0.5%)。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钟南山院士悲观地推测50年后人的生育能力就丧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只是目前还没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么惊人。


  


  有人说男人精子上亿,都浪费了,精子数量下降不可怕。但整个生育过程是:精卵结合-着床-怀胎-分娩。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精卵结合。那么精子的任务就是要从阴道进至宫颈口,通过宫腔进入输卵管,最终在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当出现分裂细胞的受精卵后,回到子宫里着床。这个过程要求精子的质量要高,否则很难完成这一艰难的长途跋涉,而且绝大多数精子又受到各种障碍、不利的环境以及吞噬细胞的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筛选过程,对优生是极为有利的。使得只有那些最强壮的精子,才能"过五关、斩六将"而到达受精的终点,与卵子结合。由此可见精子肩负着如此重任,而行走的又是一条如此艰难的道路。当精子密度小于于2000/毫升时就会不孕,现在不但数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都在减低。所以钟南山院士忧心忡忡。


  


  笔者近年参加多次与生殖有关的国际会议,对人类生殖问题有所了解。参观过美国一些生殖实验室,男性不育正在急速上升,目前只好借助实验采取精子再筛选,然后体外试管婴儿再移植到母体,花费为8000美元左右,但成功率只有40%。笔者亲眼看到一些病人几乎无精子,只好采取睾丸组织培养出几个精子细胞(就远没有自然选择那么有利优生了),但受孕成功率只有30%左右(出生成功率更低)。当全社会有40%不育时,得花费多大社会成本(虽然到时候成本会有所下降)


  


  生殖能力的下降原因很复杂,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不育不孕人群比例就已经达到中国现在的水平。更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但生育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需要过继兄弟的儿子才能延续皇权),工业化所引起的生活习惯的改变、精神压力增加。性开放(娼妓和婚外情泛滥)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人们想当然地将生殖力的下降归罪于环境污染,其实环境污染可能是其他一些疾病的元凶,但对生育能力下降来说最多只能算是帮凶。美国环境比中国要好多了,但不育比例更高,因此不能将生育能力的降低归因于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


  


  对于男性不育来说,最最重要原因是:阴囊温度的提高。正常情况下,阴囊温度低于体温2℃3℃左右,这种温度差异乃是确保精子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隐睾要是不及时通过手术将睾丸从体温的腹腔引入低温的阴囊,将终生不育)。阴囊皮肤对外界温度的高低很敏感,阴囊无皮下脂肪而有丰富的汗腺,有助于散热。温度过高,生精作用就会出现障碍,甚至完全停止,一些研究发现阴囊温度上升1摄氏度就足以抑制精子的产生,同时睾酮的分泌也将减少。如肥胖引起阴囊脂肪过多,静脉曲张使血流速度减慢而不能及时把热量带走,紧身不透风的内裤、牛仔裤影响空气流通并把睾丸紧紧压向会阴部等。而笔记本电脑、手机辐射等都可以升高阴囊温度,研究人员称,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双腿上,在使用一小时后,阴囊的温度平均上升2.6℃-2.8℃。因此对于男性不育来说,阴囊温度的升高应该是最主要原因:以前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阴囊温度当然低,生育能力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丰衣足食,冬季室内温度也提高了,肥胖引起阴囊脂肪过多,有条件泡热水澡,阴囊温度提高。上帝将阴囊从体内拉出来;现在人们将阴囊放进去(衣服),阴囊温度(反映生活水平)可能是上帝暗设的调控人口的开关之一,这大概就是“财丁不可两旺”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精子数量下降的几十年恰恰是阴囊温度升高(生活水平提高所致)的几十年。人口学家所看不起的阴囊看来是很多人口问题的症结所在。今后为了提高生育率,可能对男性内裤得有卫生标准:必须有冷却功能。


  


  生活水平提高也降低女性生殖能力,比如香港每年约有7万至11万女性因肥胖而患卵巢多囊症,导致不能生育。


  


  40年前亚洲黄种人不孕不育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白种人(可能是当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生活水平都低),现在反而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东亚地区的生育率都远比欧美低,虽然主要原因是生育文化和民族心理,但生育能力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不久前,日本和欧洲的科学家从欧洲和日本男子体内提取精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男性的精子数倒数第一。如果日本男性的精子数以100来计算,芬兰男性则有147,苏格兰男性为128,法国男性为110。笔者在北美有所感受,白人比亚洲人耐寒,白人办公室冬天空调温度开的比亚洲人低,春天亚洲人还需要穿两件衣服的时候,白人已经只穿短衣、短裤了,是不是这也是日本精子数目低的原因之一?


  


  由于有“两手”的存在,在人类历史上鼓励生育是历史的主流,限制生育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还是因为认识错误)。让人不生育容易,让人生育难;破坏房子容易,建设房子难。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