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保守主义十六,保守主义的基本弱点及克服,儒家体系

保守主义十六,保守主义的基本弱点及克服,儒家体系

  本系列所指保守主义,主要是西方的保守主义,儒家体系也可以不算在保守主义之中。此外,本系列“之四”也着重指出,基督教传统比儒家传统更适合克服当代的危机。
  但儒家体系终究是一个维系最久的保守主义体系,对当代保守主义有极大的借鉴价值。这个体系自身的弱点是什么,它如何克服其弱点的,或者说,至少没有很早就被这一弱点搞垮的?
  本文先讲儒家,下一篇讲基督教。

  在本系列“之四”中,着重指出儒家藐视人民。这一弱点,在当今民主思想流行,且精英因为国际化而犹太化的背景下,是非常致命的弱点。但在古代,并不存在民主思想和国际化的背景下,藐视人民本身,如果仅以狭义来理解,倒不是什么弱点。藐视人民是古代大多数政治思想体系的常态。

  然而,无论藐视人民是否有害,儒家极度缺乏“克定祸乱”的能力,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中,儒家何以自我维系?
  在推行科举制以后,儒家逐渐有了垄断知识的倾向(即知识分子因为要参加科举而几乎完全汇聚于儒家门下),在此背景下,儒家人士可以单纯凭借其个人的知识和意志来克定祸乱,例如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和曾国藩之克定祸乱,靠的是法家手段,而非儒家手段;但他们之所以能熟练的掌握法家手段,则得益于他们在儒家系统下所受的教育。
  但这一模式,只在科举制背景下才有效。而科举制推行的时间,从隋唐到清末,应该说也不是太长。

  顺便说个事。科举制和儒家的垄断地位,很容易被指为中国文明衰败的原因。确实,这一时期与衰败期较为重合。但如果以其它文明相参照,到了这一时期,文明本来是该灭亡的。

  儒家真正步入政治舞台,是在汉初。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上面这一段,可为保守主义之至理名言;也说明了为什么儒家没有“克定祸乱”的能力,却仍然极为有用。

  儒家之于守成,颇有建树。不过,仅就守成而言,儒家与道家也是各有所长。道家讲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从道家的角度,儒家上面那一套只在贬低法家时有效,其本身则无益于事。儒家之忠君,很容易变成法家之忠君。
  如从道家角度批判儒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独尊儒术”之汉武帝。汉武帝用儒家立场掩盖自己的法家手段,而其法家手段几乎导致亡国。
  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武功赫赫,但其在世时,社会危机也已经很深重。秦始皇时,山贼就很难禁绝;而汉武帝时,流民规模已经很大。除了朝代的根底更稳固,汉武帝没像秦始皇那样导致亡国,于个人而言,主要是汉武帝晚年有所悔改,并妥善安排了后事。
  妥善安排后事固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但把国家搞到危亡境地,再靠“悔改”、“后事”来弥补,岂是好事?

  不过有两条。一则是儒家道家分得并不总是很清楚。二则,我以为,仅就科举制以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儒家仍然略优于道家。这不是从正面来比较的结论,而是从反面来比较的结论。
  从反面看,道家-道教体系在东晋南朝凌驾于儒家之上时,其表现也不怎么样。

  儒家的缺点,在于其强化君主制,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与法家的区别不大;道家的缺点,在于其无为而治,碰上真正棘手的事态,就等于无所作为。而此时道家体现出来的缺点,还包括道教的缺点。道教的炼丹术,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危害健康。

  虽然其后的李唐,因急于撇清与胡虏的关系,而攀附道教。但有唐一代,还是佛教盛于道教。这恐怕也仍然是“负面比较”的结果:虽然佛教也少不了浪费钱财,但至少还不太危害健康。
  注:道家道教名义上的始祖老子姓李。

  于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就定型于“儒释道”这种排序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