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商场如战场错在哪?

商场如战场错在哪?

199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叫《商战》,是郑州的一家大型商场投资拍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商场就在商战中灭亡了。商场如战场的思维,是汉语被党的战争思维毒化的结果。赤共起源于黄埔军校的战争中,它们以共产战争看待一切,如把同事叫“战友”,把瓦解敌人叫做“统战”,把文艺叫“文艺战线”;既然如此,就可把商业叫“商业战线”,简称为“商战”。中共在井冈山延安的时候,都卖过鸦片,就是“商战”啊!加上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即使到了今天,中南海依然高喊武统台湾,可见,两岸的战争状态并未解除。

商、战看上去类似,实际上,有本质不同。商业中最主要的关系者,有两个:一是消费者,二是竞争对手。不受强制力干扰的市场交换,都是自愿平等的交换,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实现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孟德斯鸠直言不讳地说: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可见,商业才是最大的善,商人是文明秩序的推动者。如果对待消费者要是像战争行为一样,那就是欺骗了!因为《孙子兵法》鼓吹:兵不厌诈。试问:哪一个企业、哪一个老板敢这么说!

也有人说,“兵不厌诈”不是对消费者,而是对竞争对手而言的。孙子兵法说,兵以诈立。这样的商战,视对手为敌人,使诈是必然的。在别人那里,诚信是商业的核心价值,然而,在我们这里,不择手段地获利才是最重要的。对竞争对手,就适用“兵不厌诈”吗?商业竞争,不是你死我活。如果一个企业,不是谋求独霸市场的话,竞争对手的存在,恰恰是企业进步的最大动力之一。将对手视为敌人,欲置之死地,是一种极为病态的战争思维。把商业比作战争,不仅是类比不当,违反了逻辑,而且严重地践踏了正义原则,破坏商业道德,劣化了社会环境。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显然是违反了道德。如果把商场看作战场、把“兵不厌诈”的战略箴言引进到商场,那还有什么商业道德可言?

另一说法是:把商场看作战场,很可能与“胜劣汰”的进化论有关。达尔文的“生物之间战争”的进化论也是在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商场即战场”的谬见的流行,是清末民初引进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一起带进来的。当时,“商战”这个新名词,经常出自时髦人物口中或笔下。

但是,人类的市场竞争是“社会竞争”,是人们在社会合作的制度下,为争取最有利的地位而作的自我努力。这种竞争,表现于每个行业、每个厂商都努力提供物美价廉的货物或劳务,来争取顾客,这与生物学上的争斗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商业竞争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有利的长处,让拥有的有限资源作最有效率发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都能活。在竞争中虽有“优胜劣败”,但败者只是在某一产品、某一比赛项目中失败;而在社会中充满着无数机会,任何一个有心人都可很快寻得自己较强的项目,并非被竞争对手将肉体都消灭掉。

消灭敌人,胜者通吃,是“你死我活”的丛林(狮子)思维。竞争且共存,分享市场,是商业思维。所以商业和战争,怎么可以类比呢?类比,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思维和辩论套路。很多懒于思考的人,一旦找到了某种似是而非的类比,便会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发现了人间大道。但是,如果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则会看上去很像,其实,谬之远矣。作为一种修辞和比喻,类比可用,但要是作为论证的话,就要小心了。若不同类,则不可比。不同类而比,就会成为孟子的以水之流向,类比人性,贻笑千古。

诚实是商业道德。“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这句西方格言特别适用于商业。在外国人看来,华人做生意,非常缺乏诚信。清朝的时候,西方人在福建人商人那里买茶叶,商人总是往茶叶里掺沙子。无论怎么抗议,都是要掺的。后来,西方人终于在印度生产出了茶叶,就不再进口福建的茶了。这样的坑蒙拐骗,一再上演,连孟德斯鸠都说,华人是最会骗人的民族。当然,华人对待熟人不会掺假;不讲诚信都是针对外人的。儒家的信仅仅在家庭范围;在家族之外,讲诚信被孔子视为小人,对外则可以欺诈。《邱会作回忆录》披露,1938年前后,中央军委供给部急需经费,绞尽脑汁搞创收,通过开骡马店、贩运食盐等各种方式,积累了几十万元。他们生产的假人丹,用树皮做原料,销路也很好。有一次,杨梅生拿走了一大包,要送给毛泽东,邱会作一路狂奔,追上后告以实情,杨梅生的脸都吓白了。现代的传销叫杀熟,专门诈骗亲戚朋友的。真是:越来越坏了!

请扫二维码予以点赞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