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6.1亿人月入957元

6.1亿人月入957元

2020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工业、投资、消费和失业率等系列数据,并就外界关于中国有6亿人月入1000元人民币的说法回应说,李克强说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这可以在官方统计年鉴等权威数据中得到印证。李克强的表述被舆论认为是对当局2020年“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打脸,此次统计当局又拿出官方数据来论证。

6月15日上午10点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就经济形势、就业、通胀以及“6亿人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元”等问题做了回应。

总理李克强在5月28日“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有6亿人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引起社会热议。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6月15日回应说,李克强的表述可以从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得到印证。

付凌晖表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刊登的2019年住户收支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家庭户样本可以分为五个等份,分别是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每等份各占20%。其中,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数占全部户数比重为40%。

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约957)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元。付凌辉承认,这些数据反映中国基本国情,中国广大农村和和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十分繁重。

官方数据比李克强的说法更严峻。官方数据显示,中国6.1亿人月收入大约957元,不足1,000元,比李克强的说法更严峻,这些钱在中国能做的事情很少。李克强表示,1,000元在一个中国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6月初撰文表示,在中国,每个月1000元,仅仅吃饭穿衣恐怕都不够,更别提看病、教育等等了。褚朝新举例说,2017年夏天,他和一个朋友在武汉一所大学里合租了一个三居室的老房子,月租是3000元;2018年夏天,他第二次进京工作,租了一个4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是6100元。

一名生活在中国某一线城市的王先生也说,他所居的城市一份普通工作的收入是4,000至6,000元人民币,月收入1,000元意味着,“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应该是吃不起肉的,毕竟猪肉也要30多元一斤。住房就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的那种。”

官方频喊“6亿人月收入1000元”,是向世界表示:中国仍应属于“发展中国家”,继续维持在世贸(WTO)里的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是一场哀兵求怜的苦肉计和以拖待变的缓兵计。

-----------------------
请扫二维码予以点赞
北京师范大学的万海远和孟凡强在财新网发文力挺李克强,并引述调查数据证实,中国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其中,6亿人月入1090元以下,5.47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2.2亿人在500以下。随后被屏蔽

李克强是在今年5月28日中共两会闭幕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提到,中国尚有6亿人每个月收入仅1000元,他披露的这一数据迅速引起外界的热烈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两名学者万海远和孟凡强,于6月3日在财新网发表文章称,李克强讲出的是“中国最为真实的现实国情”。该文开篇就强调,当局要想保持正确的“战略定位”,就必须“准确认识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客观评价中国真实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而当今的中国,虽然有部分群体进入了高收入阶层,但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还在生存线附近徘徊”,这部分民众没有渠道发声,“他们是这个社会沉默的大多数”。

该文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个课题组,在2019年分层线性随机抽取了7万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中国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就是5.47亿人,而月收入在1000-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这两组数据加起来,表明中国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2.85%。这与李克强所说有6亿人的月收入约1000元是大致吻合的。

文章说,在这6亿人中,有546万人收入为零,有2.2亿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亿人月收入低于800元,有5.5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元,来自农村的比例高达75.6%。而从地域分布看,有71.0%来自中西部,家庭人口规模庞大,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负担重,是小学和文盲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当高,大部分是自雇就业、家庭就业或失业,或干脆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反观美国,按照人均GDP标准来算,美国是6万美元,全球平均是1.146万美元,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标准至少是3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因此中国目前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根据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6万美元(税前收入),平均每个月3000美元,相当于22000元人民币左右,是中国的8倍多。

若从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看,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而同期折算美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427元,是中国的10倍还多。所以说,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标准来看,中国离全球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仍然是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纺锤形结构,分布曲线呈现非常明显的右偏分布,所以收入差距明显较大,容易出现明显“被平均”的现象。有近43%人口的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有近69%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约84%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更是高达95%左右。文章说,中国人口多、资源少、发展很不平衡的事实仍很明显,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仍然处于生存线附近。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20-6-16 17:58 编辑 ]

TOP

逻辑是法治的根基 
司法独立与司法正义 
https://cmule20.com/viewthread.php?tid=391884 
剔除炎黄陋习才会有文明
特色病毒法西斯 
半开化的华夏文化 

是双重标准。一是指任意划定两个或多个标准,对于自己或亲近的人而言,使用最有利的那个,对于其他人或者不亲近的人而言,使用最不利的那一个,其实就是区别各类媒体中。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也应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对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对照人民群众期待,叩问自己是否在做人、做事中存在类似的“双标”。
一问——在遵纪守法上是否“双标”。在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人员酒驾或者违章驾驶都会被严肃处理,但是遇到领导或者熟人的车违章驾驶,一般打个招呼就可放行。究此类现象的本质,就是执法者怕得罪人,违规者权力任性。古人有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今,由于这样那样的牵扯,很多基层执法不敢严、不想严,这其实伤害的是群众的感情、助长的是不正之风、降低的是政府公信力。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才有什么样的队伍。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内的“关键少数”,理应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二问——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是否“双标”。“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我党一直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无论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我党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领头羊”,要想从根本上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把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既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去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绝不能搞双重标准,只要求下级学、他人学,而忽视自己学,更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足以开展日常工作,无需再学。
三问——在履职担当面前是否“双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尤需主动担当、勇挑重担。对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干部自己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不能只当“指挥官”,让他人去冲锋陷阵,自己当“缩头乌龟”;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不能“挑活儿”,只选择好处理、见效快或者上级容易看得到的问题,而对那些“疑难杂症”采取推诿逃避的态度,不做深入研究处理;对于触及自身、他人利益的事情,要敢于刀刃向内,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该动的“奶酪”就得动,不能畏手畏脚,欺软怕硬,选择性处理,杜绝人前人后不一样、对己对人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发生。
辩证思维模式的本质就是双重标准:对自己人百般袒护,对非自己人百般挑剔甚至打击;实质上是弱肉强食的动物思维模式。
“食”在中国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么“色”,即“性”呢?在人之欲望上,饮食、男女,从来是相提并论的。何况对人的心理而言,性比食有着更大的刺激力和神秘性。性的快感比食更剧烈,性欲驱策的行动也比食更疯狂。食欲是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性欲的功能则是种的繁衍、香火之不断,因而后者在初民的眼中必是神秘而令其敬畏的。性在人类和民族的语言中必然打上或明或暗的种种痕迹。咒词中性的使用是无人不知的。不过我们以为,那些貌似中性、文雅的用语中的性的痕迹或许更可说明性的烙印无所不在。
且从一场小争论说起。
文学家王蒙在其杂文“再话语词”(《读书》,1990,9)中考证起一些北京土话的语源。他说:“棒,疑来自法语的bon。50年前, 我小时候,人们最喜说‘真棒’、‘倍儿棒’之类”。(其实今天这些俗语也仍然流行)。
不久,王蒙的这番考究引来了石鹏飞的别具眼光的议论(“我说棒”,《读书》,1990,12):
王蒙先生提出了研究“棒”字词源的一个角度。不过,我以为, “棒”字之有“好”意,恐怕乃生殖崇拜之遗。
“棒”即“棍”。“棍者”,男根也。故俗称无妻之男为“光棍”。“棒”亦是男根。譬如印度上古文献《百道梵书》就称男根为“酥油金刚杵”。杵,棒也。《说文》段注引《多辞》: “断木为杵”,可证。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有一匪首叫“许大马棒”,不知与此有否关系,有心人可以考证。
“棒”既为男根,故其越雄强则丈夫气越重,丈夫气越重自然越好。这样,“棒”字便引申为“顶呱呱”,其中道理不难明白。
带有性色彩的词或字渐渐“雅驯”起来,例子甚多,除“棒” 字之外,时下常有见诸报端的。
未几,石氏的议论便遭戎椿年君的反击:石鹏飞以为“棒”字恐怕“乃生殖崇拜之遗”,提出了辞源问题,讲的是语言科学。科学就要有证据。试问,说“棒即棍, 棍者,男根也”有何证据?曲波小说中的“许大马棒”是土匪头的诨名,非男根也。
我们对于吃不透的字词勤查辞书也许有些好处。《广韵》、《说文》、《广雅释器》,以及通常使用的字(词)典注释,合而观之, 其义甚明,词之源起,亦无涉于男根。
……引用弗洛伊徳学说,更须慎重。(《也说棒》,《读书》,1991,5)
我们以为石鹏飞的观点是一种颇富启发性的假说,但也还只是假说。它在逻辑上远不周密,为什么“棒”一定是男根呢?棍与“许大马棒”都不能帮助解释棒与男根的关系,因为棍与大马棒本身是否意为男根尚有待论证。
以笔者对东北文化(《林海雪原》之背景)不足道的一点积累(笔者曾在东北生活8年),倒可为这一假说提供一点佐证。东北俗话中有“马子”这样一个贬义的称呼,指暗娼或不正经的女子。笔者长期不解为什么要称之为“马子”。一次与一位“老关东”闲聊天问及其根源,才知“马子”指“任人骑”,因此成了此类角色的称呼。可见“马子”是相当粗鲁直率的借喻,这倒正与东北俗文化的基调合拍。“马子”既是这种含义,“大马棒”意为男根在逻辑上便畅通无阻了。
但是,语源学寻找的是“事实真理”,推理并不等于事实。况且即使“马棒”真的指男根,从“马棒”向“棒”的推论,还缺乏证据。
尽管我们还不认为这种假说已经成立,但更不能赞同戎氏的发难。如果说石君还未能证实这一假说,那么戎氏也不能证伪这一假说。“许大马棒”当然是土匪诨名,但文化的复杂性就在其意蕴。如果辞书可以解释一切俗语以至雅语的出处,一部语源学可以收场了。不错,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不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绝不失为认识人性,特别是认识远古人思维的一种卓见。而远古文化的最大遗迹,与其说在残存的庙宇和出土的文化中,不如说在语言中。只是因为演变、传讹和时间的封尘,性对语言的很多直接的造就,已令今人难辨初衷了。“棒”与“男根”的关系尚非定论,只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古代性崇拜在语言和文化中打下的痕迹却是不容置疑的。越是深入考究就越是发现,这些痕迹是如此深广,尽管其间的关系已经模糊。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祖”字使人感到的是至长、至尊。但常人岂能想到,在古人造字时“祖”曾经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郭沫若最先考证出甲骨文中的祖(且)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郭沫若,1931:10)另一种意见认为“祖”字不是源于“且”,而是“俎”,不是男根。何新则根据上海博物馆中所藏甲骨文中的祖字“ ”,指出:“此字形实绝像人揖拜于‘且’——即阳具之形。”(何新,1986:132)
无独有偶。腓尼基人称男具为“亚色”,而他们对上帝的称呼是同一发音。埃及的太阳神也呈阳具形状。(卡纳,1988;魏勒,1988)
除了语言,性崇拜在人类的造型艺术上也打下了深深的印记。饶有趣味的是同语言一样,有些痕迹也在变形与弱化中模糊难辨,只有专家指出后,人们才豁然醒悟。
西方城市史研究的著名学者芒福德(L. Mumford)说:(远古时代)日常活动都围绕着两大问题:食和性;一个是生命的维继,另一个是生命的繁衍。直到进入有历史记载的时代之后,村庄的仪典形式上还供奉着巨大的阴茎和阴户造型。其后,这类造象转化为纪念性形式流传给城市,不仅见诸方尖碑、纪念柱、宝塔、穹顶厅堂这类隐晦形式,还表现为一些完全祼露的形式。(芒福德,1989:9)
据希腊作家琉善记载:叙利亚有所庄严的庙宇,庙中有两具伟岸绝伦的生殖器造型。上面刻有这样的字句:“巴克科斯(即酒神狄俄尼索斯)挺举伟器,崇敬他的岳母朱诺(罗马神后,大神朱庇特之妻)。”两具造型高约170英尺。传说这是巴比仑皇后茜美兰为供奉其母设立。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20-7-10 09:12 编辑 ]

TOP

一、释“先”——及笄的未婚女性
许慎《说文》:“先,前进也。从儿从之,凡先属皆从先。”甲骨文作“”“”。“先”字,上“儿”下“之”。“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段玉裁注:“此遂人部而言,儿者天地之性取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其作儿者则古之奇字之儿也。如人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人象人形。……今俗古本奇字之上妄添人也三字。是为蛇足。同字而必异部者异其从之之字也[7]404。”“按照古文观念,男子丈夫为阳,妻子儿女为阴,故曰:‘妇孺’。故而说:‘儿’具有阴性特征[8]。”“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也[9]829。”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曰:古“之”与“止”一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9]231。戴氏侗曰:“追止由足,故不行因谓之止,止居一身之下,故引申之又为基址[9]232。”“止居一身之下,即为地,地古人曰坤《归藏》以坤为首卦,坤阴物也,坤道成女,便是女性生殖崇拜的遗留”[10]68。“动为阳,静为阴,行进为阳,留止为阴。故而说‘止’字有阴性特征”[6]38。“艸,百卉也。《名义》曰艸且道反,百卉草木初生”[9]1027。综上可知,“先”字上部为“之”,即止艸。古匋文“之”作,形如女性乳房,溢出乳汁孕育后代。“先”字下部为人,据许慎所注:“今俗古本奇字之上妄添人也三字。”又有《说文》:“也。女阴也,象形[9]1798。”

后”由“人”与“子”构成共同表示生育中的已婚女性形象。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善于从整体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这种“重群”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增强了对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认同和加深了“群族团结”。
第三,“人文主义”的自然观。汉字的创造与人类思想并序,从认识自然到熟识人与社会自身的价值,“先”与“后”中皆蕴涵了“人”的色彩。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高度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甲骨文中的“人”,突出了人的足部,反映了一个侧立的人形。“人”虽笔画简单,但反映出古人对自我存在的细致与准确的观察,反映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7]1065。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重内轻外的“内敛”文化。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东方所崇拜和强调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力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承认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最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商部落与夏部落由于文化渊源不同,对女性的观念有着明显差距,“女尊男卑”原始女性观广泛体现于商代创制的甲骨文之中,“先”与“后”所体现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而生。商代占卜易书《归藏》“先坤后乾”在哲学观上不同于《周易》,《礼记·礼运》中说:“(孔子)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微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在殷墟卜辞中无处不体现对女性祖先的崇拜,称日月为“东母”与“西母”,把崇拜的对象升华为女神;女性可以担当政治制度,及时在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君主娶妻子仅为几人,重大事件与妻子商量探讨然后实行,在婚姻、家庭、政治生活中重女观念盛行。

后”为后母戊鼎时代金文;《殷契粹编·二三一》中甲骨文为“”,《殷墟书契前编》为“”。郭沫若先生认为:“后辟之后亦崇拜生殖之意。字于卜辞与毓为一,有
诸形[13]47。”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引用王国维说:“‘此字变体至多,从女从古(倒子形,即《说文》之毓字),或从母从古。像产子之形。其从三点者,则像产子时之有水液也。从人与从母从女之意同。以字形言,此字即《说文》育字之或体毓字。毓从每(即母字)从后(即倒子),与此正同。……是后字本象人形,后当即之伪变,口则倒子形之伪变也。后字之谊本从毓谊引申,其後产子之字专用毓育二形,继体君之字专用形,遂成二字,又为为后’[14]。”后,是生育中的已婚女性形象。
汉字的模型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生产力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的增殖是氏族兴旺和发展的保证,所以生育繁衍者的崇拜成为了氏族成员的社会意识,决定了当时氏族首领的任免,最终推举生殖能力强的女性为氏族首领,即君主。郭沫若先生也曾考证,“后”的君王义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首领的意义发展而来的,“余谓后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母权时代族中最高之主宰为母,而母氏最高之属德为毓,故以毓为王母之称。……后乃母权时代之遗字,其必遭废弃乃意料中事。入周以后,义转为王妃,实犹存其本来面目。《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妃后义之见于典籍者疑以此为最古,其后辟义之继承者则为王字[13]48。”所以,“后”字描绘了一位产子的女性形象,并演化出母系氏族时期君主的意思,反映出中华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社会认同。日常用语中的“后辈”“后代”“后人”等词汇都有共同的女性“后”孕育而生。

倘若一只食肉动物躯体比对手大一些,攻击便会发生。而让对手致命的拼死格斗主要发生在攻击者与牺牲者的体重之比为2~5.4的时候。显然,如果双方的躯体大小差别过于悬殊,格斗也不会持续下去。体重相仿的对手常常会相互不理不睬,因为要对一匹躯体相近的食肉动物发动攻击,所冒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研究者在《美国博物学家》上撰文说,它们不会与那些躯体远小于自己的食肉动物纠缠,因为小动物不会去抢自己的猎物。追踪比自己稍微小一点的食肉动物留下的气味发动突然袭击,胜算比较大。而避开那些为了争夺资源准备拼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则是一个明智之举。
这是第一次对哺乳类动物之间格斗规律的定量化研究。动物学家盖格表示,研究结果让人意外,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躯体大小相仿的食肉动物才会互相攻击,因为它们喜欢同样的猎物,但事实却并不如此。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20-7-10 09:27 编辑 ]

TOP

平均一下那些偏远地区的,957元都不一定有

TOP

不知真假

这个统计准确不?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