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抗战时期的重庆【组图】

抗战时期的重庆【组图】


驾驶员正在给木炭汽车添加木炭



市民们围观产自贵州的木炭汽车,摄于1941年1月18日



渝中区打铜街,交通银行旁停着一排小轿车,摄于1941年4月10日



多人合力将载重的板板车推上坡,摄于1941年4月10日



重庆街头奔跑着的人力车夫,摄于1941年10月1日



当时很多市民乘坐望龙门缆车从水码头进城的,摄于1945年5月26日


 


 


街上跑的汽车烧木炭


  从所征集的图片上看到,当时陪都街头跑的汽车,几乎都是烧木炭的。照片显示,开车前司机都会将一袋子木炭倒进车厢边的炉子里,然后再启动。


  重庆海关留存的资料也显示,木炭汽车就是把木炭倒进固定在汽车上的炉子,摇风生火,借助煤气产生动力。而大约每跑20公里左右,就得掏出炉灰,再装木炭。木炭车马力弱,每公里耗炭0.5公斤左右,时速一般只有15公里,今有人称之“山寨版燃气车”。


  抗战爆发,长江货源受阻,重庆仅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油,难以保障,除部分军政车辆外,其余的都烧木炭。木炭有用炭、也有用干燥煤球等,主要是陪都周边生产,价格低廉。图片上的汽车铭文显示,重庆当时的木炭汽车主要是在贵州制造。


  轿车人力车滑竿共存


  “当时就连烧木炭的汽车也不多,达官贵人才能乘坐。当时的人们出行和拉货,主要以滑竿、人力车和板板车居多。”居住罗汉寺的94岁老人钟洪明介绍。图片也显示,当时公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大都是滑竿、板板车等。而停在路边休息的板板车,却超过了数百米,比今天加气的出租车队伍还壮观。


  专家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重庆开始修马路。最开始形成的是从菜园坝到朝天门的南区干道和从上清寺到朝天门的中干道。重庆升格陪都后,又先后修了南区公园路、中兴路、打铜街、凯旋路等,以上下连接两条主干道。


  排队坐公交车当享受


  其中的一张图片显示,木炭车试车时,人山人海的市民拥挤过来,等着上车过瘾。据介绍,1929年重庆出现第一辆公共汽车,虽然时速最快只有20公里,但坐一次车却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当时报纸描写人们排着长队像蚂蟥一样挤上车,下车的人都津津乐道的向朋友讲述坐汽车的感受。


  资料记载,重庆公交车最初只有一辆,最远从小十字驶到上清寺,票价相当于现在的几分钱。当时的公交车有两个司机、一个维修工、两个售票员。木炭汽车发动机积炭,故障率很高,一般跑两天就要修一天。重庆到贵阳要跑3天,到成都要跑5天,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车上还有一个专门负责升炉子的徒弟。


  至抗战时,城区公交车发展至几辆,还有了望龙门缆车,望龙门缆车非常火爆,沿川江上下的客货船上的人货,多通过此缆车进城。



一流国家搞科技、

二流国家搞军事、

只有垃圾二逼国家才疯狂搞房地产!

TOP

谢谢楼主分享。

TOP

大家都很忙。。。
原来台风君你这么萌...

TOP

谢谢楼主,精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