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投资] 巴菲特、芒格与索罗斯

巴菲特、芒格与索罗斯




                                                                                                               
                                                        2010年5月24日 作者: 蔡子方




                                       
                                               

  巴菲特与索罗斯,一位是全球公认的股神,且为中国人亿万股民所熟知与膜拜,一位则是与前者齐名的投资人物,先后被《商业周刊》喻为
“市场驱动者”,《纽约时报》誉为
“金融界的超级明星”,当然后面还有无数的头衔,这里不一一枚举。关于芒格,是伯克夏·哈撒韦公司与巴菲特合伙的黄金拍档,相比前二位,他更像是一位幕后
英雄,隐匿于巴菲特的光环之后,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对其瞻仰。



  中国改革开放仅仅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那代人,即便再成功,也只是到了知天命的阶段。“心从所俗,不逾矩”,这是一代中国企业家力争而未竞之
事,体制
环境虽有难处,毕竟每一代人都需要为环境支付成长的代价,但从内在的历练而言,恐怕这并非如同经济指数那般能够短期逾越。因此,无论段永平还是赵丹阳,接
近中国环境下未能诞生的标杆,带着的是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欺许。



  复制他们的成功,是极其困难甚至是渺茫的事。何况,任何人的成功都具备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的两面,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在客观审视的过程当中,因地
制宜地对自己实施移植手术,各取所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不只是发生在投资界的事情,当某些事情我们用足够高度的眼光去审视时,即会呈现“业同道不
同”的景观,何况,我们是在这三位年愈古稀的老人身上汲取(巴菲特80岁,芒格86岁、索罗斯80岁)。



  理性的坚持 VS. 浪漫的血腥?



       


  这仨人聚焦于媒体的镁光灯下,折射的是不同的人生色彩,他们的成功路径,也是各有异数。巴菲特倾向于理性主义者,而索罗斯则更像是浪漫主义者
(虽然以他为首的量子基金一点也不浪漫甚至带着血腥的味道)。



  有学者研究了巴菲特与索罗斯投资习惯的异同,发现“对价值1美元
的东西,巴菲特想用40或50美分买下,而索罗斯却愿意支付1美元或更多,只要他认为将来手上购得的东西的价格会涨到2或3美元”,而当情况发生变化,索
罗斯会迅速反手做空。



  当然,这并不体现双方在冒险精神方面的差异,而是体现机会的获取方式有所差异。巴菲特是“增值”,而索罗斯则是“作空”。本质上,前者买的是趋
势,而后者“赌”的是人误。索罗斯更擅长于利用国家决策层的决策失误、借助区域杠杆斩取利润,而相比之下,巴菲特更多在微观领域施以价值投资之袖。



  他们都构建起符合各自决策需求的信息体系,而相比之下,索罗斯似乎更为贴近全球范围内的决策核心。其施展的经济力量帮助他可以与某国的财政部长
共进早餐,和中央银行的银行家共进午餐,而近距离接触这些领导人使索罗斯能感觉 到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数月以后。



  我们可以想像索罗斯大脑中所构建起来的关于全球经济的清晰脉络,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这些偏于物理层面的脉络,并不足以帮助索罗斯掌控全
局。因此这里不得不提到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造诣。一直以“不成功的哲学家”自诩的索罗斯,早年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之时,一方面已经对当时构建的经济理论体
系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偶然选修了自由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哲学课程,后者反倒打开了他观察经济领域的另一视角,也奠定了他众多以哲学或心理学为始发的投机理
论。



  相比之下,巴菲特更多给人的感觉是价值的坚守者形象,他的投资理论远未如索罗斯那般形而上,世人帮他概括的巴式方法大致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
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
准和2项投资方式,也都可如实记录在案。但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能坚持十年如一者并不多见。诚然,此话似乎也道出了巴菲特法则背后的关键——战胜人性。



  巴菲特+芒格=索罗斯?



  巴菲特的背后,有一个人是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芒格。有媒体认为,查理•芒格是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
称,在外界的知名度、透明度一直很低,其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



  除了在所擅长的产业领域与巴菲特形成互补以外(比亚迪的投资正是芒格一再坚持的结果),芒格用以决策判断的思维也同样带来巨大的贡献值。



  曾经受教于芒格的投资人Louis
Li曾在撰文中表示:“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从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教条。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
科学研究方法,一
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个角落。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
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
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

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查理这种思维方式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使用所
有的工具,同时要注重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正如我在自我思维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观点:有时候洞悉力并不一定需要在现场或者研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才能形成决策,通过理性的经验与感性的
直觉交合作用,反而能够直达目的。在这方面,练就高段位“无形剑”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索罗斯,另一个则可能是芒格。



  他们对外在的洞察,某种程度上先发源于对内在自我的洞悉,决策是人为的结果,那么假如能够洞悉决策人呢?



  因此,虽然不能简单地把巴菲特与芒格的组合等同于索罗斯,毕竟他们擅长的领域各自有别,但如果以上述的阐述为前提,我们的脑海中大概可以显现一
幅更为完整的画面。这幅画面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求众多表象之内的价值,当然,具体的运作,还需参照中国投资环境的独有特色。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