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清议:国债换贷款 股指必大涨

清议:国债换贷款 股指必大涨

昨天我们曾谈到:国内地方政府银行融资问题的出路只有一个,即以国债换贷款。

为什么要以国债换贷款呢?


这要从问题的源头说起。


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据国统局提供的数据,1978年为84.5%,此后逐年小幅下降,至1993年分税制改革前降至78%。与此对应的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15.5%逐年升至1993年的22%。


然而,1994年开始执行的分税制改革令国内财政收入格局出现裂变,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比例骤降至44.3%,而中央财政收入比例激增至55.7%。


不幸的是,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大幅萎缩,但地方财政支出依然快速增长。其中,1994年地方财政收入由上年的3391.4亿元萎缩31.8%至2311.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由上年的3330.2亿元增长21.3%至4038.2亿元。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当年地方财政出现1726.6亿元的巨额赤字。


这仅仅是个开始。截至2008年财政年度,地方政府已累计财政赤字10.35万亿元,其中的64%是在最近5年形成的。保守估计,到2009年末,地方财政赤字累计金额为13万亿元。


很明显,分税制改革后不断扩张的地方财政赤字,是地方政府迫于发展地方经济压力而向银行融资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依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后,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便应当占到当年GDP的5%。据此统计,1994年至今,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欠账累计已接近7.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当年GDP的比率应当进一步提升至6%以上的话,该等投资欠账则接近甚至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毋庸置疑,如果不是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变相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国内基础设施的投资欠账以及供不应求的矛盾将更加恶化。


如此说来,既然现行法律法规禁止商业银行接受政府担保,既然地方政府透过融资平台公司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本质上为主权信用,既然贷款的主要用途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用国债换贷款,理由颇为充分。


接下来的问题是,若以国债换贷款,国内经济与股市将何去何从?


答案并不复杂。既然地方政府以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遗留问题,因国债换贷款而得到彻底解决,并因此肯定了地方政府在加快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扮演的积极角色,2010年及以后年度的政府公共投资将从此步入健康轨道,至少不会由于紧缩货币政策而在今年放慢脚步,以至于形成新的胡子工程。


此外,既然地方政府银行融资已成为当前国内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增长与资本安全隐患的元凶,以至于银行不得不降低贷款增幅,并不断透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而抽紧银根,因此,在国债换贷款之后,国内信贷环境将大为宽松,随之而来则是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供求双方的全面繁荣。


不言而喻,既然国债换贷款可以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消除资金面紧张局面,国内股市必将因此大幅上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