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外电:中国经济真的复苏了吗?

外电:中国经济真的复苏了吗?

【大纪元10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苏臻综合编译) 从中共星期四公布的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各项数据来看,中国GDP第三季成长8.9%,它呈现的是令饱受经济衰退之苦的世界各国羡慕妒忌的成长。因此,一些分析家预测这个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今年“可能”保八(8%成长)没有问题。然而,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质疑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经济成长来自于投资低效率国营企业,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只是让这个国家为平衡它的经济而进行长期以来所需要的改革。

 

刺激经济,大型国营企业获利,小企业无助

《洛杉矶时报》21日报导,黄亚生﹝Yasheng Huang﹞是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也是一位中国经济策略评论家,他表示:“中共正在将中国的经济导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

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共政府今年推出的5850亿美元刺激配套和高达1.27兆美元的新银行贷款。这些大量资金的投入让产业维持着活跃状态,就业率得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几十亿美元价值的公共基础建设方案也得以进行。

在卫生、教育和养老金计划方面,北京也增加了支出。此外,为刺激国内消费者支出,针对省油汽车和家用电器的购买,中共政府也提供了补贴。

然而,一些中国人抱怨,这些政策是以牺牲私人小企业的利益为代价,真正获益的仍然只是那些大型的国营企业。

 

经济成长的品质,而非数字

《商业周刊》22日报导,这些日子以来,中国弥漫着胜利的气氛。这个国家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反弹,这似乎证明了它的极权主导式资本主义是正确的。正当西方诸国努力的重振经济,中国今年却可望达到8%的经济成长,这表示它即将超越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日本和出口排名第一的德国。

然而,当我们探究这些强壮的统计数据背后和策略性产业进步的有关宣传,我们发现中国似乎还不够格被称为世界经济强者。对诸如商业飞机和高速列车等被中国高度吹捧为是中国成就熟悉的专家们表示,这些科技大多来自他国。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索尼﹝Sony﹞、丰田或三星。虽然北京5850亿美元的刺激配套和1.5倍增量的银行贷款已经造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长,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认为:“问题在于那个成长的品质到底如何。”

30年来,中国的繁荣大多靠房地产建筑和出口等那些在低廉薪资工厂制造的所有低价消费品。工人将储蓄存在国营银行,这些银行再将这些钱借贷给公司,让它们生产更多的低价品。但是,技术和管理专有知识大部分来自跨国公司,而污染、社会服务减少和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则大多被忽视。

 

中国无技术创新,多靠低成本商品

中共加强对外国企业的控制,可能会降低中国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限制那些在中国境内做生意的外国人的能力,虽然可以让中国境内的中国公司的日子好过些,却也让这些公司失去了磨练技术的机会,而这些技术是赢得海外市场所必备的。对国营企业的资助和业内人士的连结,让那些有创意的企业家渴求资金,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经济学家许小年﹝Xu Xiaonian﹞表示:“中国政府想鼓励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其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

中国在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虽已大幅提高研发支出,并吹嘘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学和工程毕业生,但是,除了网络游戏,由于仿冒猖獗问题长期存在,这个国家在产品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突破。中国去年虽然出口了价值高达4160亿美元的高科技产品,但却大多由台湾制造厂商和诺基亚﹝NOK﹞、三星电子和惠普﹝HPQ﹞之类的厂商来承包制造,中国只是一轻量级电子国。

除了青岛啤酒和低档的海尔冰箱外,德勤( Deloitte & Touche)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研究暨洞察力中心主任Kenneth J. DeWoskin表示:“在美国,看到的中国产品都是一些没听过的小牌产品。”相反的,大多数中国公司不依靠现有的技术,而是以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商品来进行竞争。

鉴于中国的许多进步迹象,人们容易忘记它依然是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是的,它有一个巨大的、年轻的市场,有天赋的企业家、科学家、雄心勃勃的官员和很多钱。所以,中国或许有一天可以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中国经济改革至今30年了,这比毛泽东和其追随者为实现极端社会主义所花费的时间还要多几年。广东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家丁力﹝Ding Li,译音﹞表示:“日本和韩国花了30年的时间才完成类似的转变,变成一个以创新、消费者支出和服务为激励因素的经济制度。”

TOP

这是一个劫贫济富的年代。

TOP

轮子的,呵呵

TOP

中国一直以来多是在掩耳盗铃!太可悲了!

TOP

等等看,会好的

TOP

经济是否复苏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