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近代大小民族主义之争

近代大小民族主义之争

一、孙中山早期的"排满思想"小探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族主义是他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关于这一学说思想的理论渊源,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1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从欧美传入的新的思想文化养料,并有一定程度的新发展。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求学期间,就萌发了民族主义意识。1893年冬初,他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的抗风轩召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聚会,首先倡议组建团体。曾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众赞成之,而不及制定会名"○2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在兴中会发出了"奠我中华"“振兴中华”○3的号召。并在兴中会盟书规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4,这表明孙中山开始运用传统的夷夏观念重新审视满汉民族关系。按照这种观念思索现实,汉族属华夏,而满族统治者则属于胡、夷、虏、狄,彼此不是同族内部的君臣关系,血缘关系,而是异族之间的敌对关系"驱除鞑虏"是民族主义大于一切的历史使命和民族使命使然。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横滨对冯自由说你读《三国演义》,"汝知喜欢孔明,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之起兵驱逐满族,即如孔明之六出岐山也"○5。这些反映了孙中山在民族问题上的"贱夷狄贵华夏"的汉族正统观念,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从1894年11月到1911年12月,夷夏观念在孙中山的文章、演说中表现得相当强烈,屡屡提及。1897年3月,孙中散在伦敦《双周论坛》上发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革命党呼吁美国保持善意的中立)》一文,干脆把满族统治者称为"外国人",进行民族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外国人"的统治,并且在《敬告同乡书》中,指斥康梁保皇派是"忘本性,昧天良,去同族而事异种"的"汉奸"○6。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列为同盟会纲领的首位,从此"反满兴汉"作为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被确定下来,成为辛亥革命时最响亮、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

在孙中山的大量论述中,"中国"一词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涵义。有时指完整意义的中国,如他在1899年编铨的《支那现实地图》便是一负包括满蒙回藏各部在内的中国全图,但更多的是指与"四夷"对称的"中国",是将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区域排除在外的,与所谓"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内中国而外四夷"中的"中国"同义。不过,纵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对满族的偏见是暂时的,并且主要是出于鼓励革命的需要,随着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传统的夷夏观念采取了继而纠偏,终而舍弃的态度。

二、孙中山思想的时代意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下,具有丰富的内容。全新的涵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把"反满"与推翻卖国政府,拯救民族危亡,摆脱瓜分危机和争取民族独立及自由联系在一起。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强调"反满"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反帝。实际上他的"反满"主张正是与拯救中华民族危亡,使中国免遭到列强瓜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造成民族危机惨状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7,这都是满清政府造成的,因而只有先推翻满清政府,才有助于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侵略控制的悲惨地位."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Z·D的这个论断指出了辛亥革命中"反满"问题的实质,是科学的论断,也是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精辟说明.

第二,批判与否定了中国历史上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把“反满”从封建主义陈腐的种族复仇思想提高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新水平。

虽然在早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利用了"夷夏之辩"的传统观念和继承了种族革命的传统思想,但是在后来革命进程中他突破了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和笼统排满思想,他曾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我们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时,那满洲人不来中国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可见,孙中山的革命排满思想是富联满于排满之中,认为满人并不都是反对革命的,只要他们不妨害和反对革命,就没有理由排斥他,还要联合她,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较之于那些"排满兴汉"、"种族复仇"的反满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

第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力的批判了盲目排外主义。

盲目排外是对外部世界和外来侵略缺乏理想认识的表现,它是与落后的封建性自然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在近代,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是世界历史走向整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振兴中华以期同欧美并驾齐驱,就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盲目排外只能永远落后。因此必须划清反对西方入侵和盲目排外的界线.孙中山指出"历史上中国人民决无排外思想",如汉明帝欢迎佛教,明徐光启"舍身以奉天主教"等等.但自清朝以来,统治者害怕国人与外界接触后不利于其统治地位的巩固,所以极力鼓励排外思想,把满洲封建贵族看成是盲目排外主义的真正鼓吹者和奉行者,这种认识是深刻的。

三、梁启超大小民族主义之论

1903年,梁启超旅美,因为他的访美,使其亲身体验到现在工业主义之下,帝国主义扩张的可怕,而令他深刻感到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性。其次,这时候他深受日耳曼爱国主义者伯伦知理思想的影响,使他深刻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使他成为一个确然的国家主义者。这决定了他以后对民族主义的态度。他认为,在当日列强并立,弱肉强食的时代,苟无为国民之资格,则赴难自立于天壤之间,这是中国之大患。"故我中国人今日所缺点而最需要者,在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必先铸部民使成国民,然后国民之幸福乃可得也"○8.中国既需要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以求生存。那么,中国境内各民族就必须统合起来"和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洲之上"○9,是故"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为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10梁启超在此提出了"大小民族主义"的问题,涉及到了关于未来中国民族运动之方向的争论,当时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方向,分为立宪和革命两派,革命派主张以排满为先,而立宪派则主张保满而对抗帝国主义为首要目标,双方立场不同,故而在1905年以后,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梁启超对孙中山"中国已亡于满洲"的说法评论道:"吾党认为自有史以来,未尝亡国,清爱新觉罗氏之代朱氏,乃易姓而非亡国,而满洲人在明时实为中国臣民……以中国臣民而代前代君主之位,此历史上所见不鲜者,而亡国问题,安自发生耶"○11.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说,"以严格论之,满洲与我,确不能为纯粹的异民族,此吾所主张也"○12.因为从文化同化的观点看,则"彼满洲人已同化于汉人,而有构成一混同民族之资格者也"○13在梁氏心目中,中国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实不是内部的种族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存亡的问题.所以他认为中国国家所需的是政治革命而非种族革命.因为"苟以救国为前提,则无论从何方面观之,而种族革命总不能为本身手段,为直接手段.苟不含有政治的观念,则直谓之无意识之革命焉可也,而政治革命则不尔尔,故吾以为政治革命不徒当以手段,而且当以为第二之目的,盖政治革命之一观念,与救国之一观念,既连属为一体而不可分也"○14从以上论点可以推论,则中国民族主义者当前所应努力的,是以国家为最高目标的"国民主义"的发扬.他说"夫国民主义,则政治革命之立脚点也,民族主义,则种族革命论之立脚点也.吾认为国民主义为国家成立之必要,故主张政治革命论,吾认为民族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不必要,故排斥种族革命.吾以为若从国家之成立维持一问题着想,则民族主义,赘尤已耳"○15所以他提出了"国民主义"来反对革命派以排满以为目的的"民族主义"。他害怕排满会流于复仇主义,而"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之共和,不完全之共和,则必至亡国."这与国民最高目的相抵触。何况"吾又见夫不必持复仇主义,而国民最高目的,固非不能达也。吾又见乎苟持复仇主义,充之至于尽,则应仇者不止一满洲也。故吾所谓复仇主义其可以已,而真爱国者,允宜节制感情,共向一最高之目的以进行也"○16,此处所谓"最高目的",当然是指以国家至上为基点的"大民族主义"。之所以会这样想,是与他早年的改良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暴力革命会导致国内民族屠杀,社会分裂,那才是中国真正的亡国。这是他也不想看到的,希望通过改良走上富强之路.因此他极力主张"大民族主义"而排斥狭隘的"小民族主义",原因也在于此.这也是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最闪耀之处.

四、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

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以排满主义为中心的,虽然在形式上有利于广大人民起来反抗满清政府的压迫,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对后来民族共存、共同斗争是有不利的影响的,正如吴玉章指出的那样:"反满的口号太简单了,他把一切的仇恨都集中在满族统治者身上,其中掺杂着汉族人民的种族主义情绪,而没有真正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结果放走了一个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侵略者,同时为了反满,对于汉族的光荣传统的宣传也太简单了,没有批判长期统治中国的汉族封建主义,这又放走了一个内部的大敌人--即支持清朝统治的汉族封建势力"。但是后来孙中山能够及时发展其思想,克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联合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革命斗争,为民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阻止了一场民族屠杀.这是符合梁启超"大民族主义"即"国民主义"思想的。梁启超虽然不主张"排满兴汉"的狭隘民族主义,但他似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抱着满清皇帝不放,为其伪装的外表所迷惑,一定要坚持所谓的君主立宪,要把整个封建统治集团拉进自己的改良运动中,这无疑是空中楼阁。结果自己的政治思想也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总代表,要实行他所提出的"国民主义",使中国富强,不推翻满清政府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梁启超"联满反帝"的思想在这方面是矛盾的,也是有缺陷的.

五、结语

纵观孙中山与梁启超两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们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两大派别的不同观点。孙中山早期以排满兴汉号召人民推翻满清政府,抵抗外侮。而与此同时梁启超则主张联满抵御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无疑在对外立场上是一致的。但对待满清政府的态度上却有所差异。孙中山能够及时改变发展其思想区别对满族统治者和一般人民,融合了梁启超的"国民主义"思想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使在辛亥革命后,避免了一场民族屠杀,这正好也符合梁的观点。但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还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打破了梁"联满立宪改革"使国家富强的黄梁美梦,同时也标志着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最终破灭,"君主立宪思想"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也是符合中国人民的选择的.因此我在这里总结认为: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政府与发扬"大民族主义"的精神相结合,这才是对待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正确态度。

注解: ○1《国父全集》第2册.○2《革命逸史》初集, 冯自由著.○3《孙中山全集》第1卷之《檀香山兴中会章程》.○4 《孙中山全集》第1卷之《檀香山兴中会盟书》○5《革命逸史》初集《自序》, 冯自由著.○6 《孙中山全集》第1卷之《敬告同乡书》.○7 《孙中山全集》第1卷之《檀香山兴中会章程》.○8《梁启超文集》之《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9《梁启超文集》○10《梁启超文集》之《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11 《梁启超文集》之《附驳某报之中国已亡论》○12同上注.○13 《梁启超文集》之《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14同上注.○15 《梁启超文集》之《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新民丛报之驳论》.○16 《梁启超文集》之《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TOP

那个时候满汉仇恨还是很大的
原来台风君你这么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