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ZT 出口之利(下)

ZT 出口之利(下)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经有些日子了,如果不是金融危机,这个工厂供应世界的能力还将进一步显著增强。最近几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由增幅连续减缓走向总量下降。2008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2.8% 11月份的降幅2.2%,11月份是中国出口自20016月以来首次下降。fficeffice" />


  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占领世界各国的柜台时,欧美国民感叹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欧美政府指摘中国政府操纵货币、指摘中国出口倾销;中国专家称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浪费国家资源养活世界……


  出口之于中国,是祸?是福?是痛?是利?


  本文想讲的是,出口是利


  一、 一个简单的逻辑


  世界总人口为60亿,人类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里相对固定(每年会有一定的增幅,但变化不大)。对于这样一个总量,谁来供应呢?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生产,每个人都通过生产获得收益,去享用总量中的一小块。也就是人人劳动,人人享受劳动成果。其实,农业社会的人类,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回到现实。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占据各国的柜台的时候,也就是13亿中国人养活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口的时候。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中国制造足以养活全球60亿人、各国所有柜台全摆着中国制造的时候,其他各国还有工厂吗?没有。各国还有就业岗位吗?有,但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流通业。


  问题来了,一个缺乏就业的经济体能持续增长吗?一个普遍就业不足、一大帮闲人、一大帮人衣食无着的国家能安定吗?肯定不能!


  接着问问题,一个经济日渐衰落,少数人巨富、大多数人无衣无食,缺乏安定政治经济环境的国家还能角力全球吗?还能号令天下吗?肯定不能!


  这就是中国的出口之利,这个“利”既是利益的利,更是刀锋之“利”。


  二、 就业何用?


  就业何用?


  于个人,赚取收入,养家糊口。


  这很好理解,人之于社会,每天都要消耗社会商品,不就业,不赚钱,无以养家糊口。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就业,是个人问题。成千上万,或者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人不能就业,就是社会问题,就是国家问题。所以,有必要站在国家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于国家,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


  “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很好理解。如果太多的人没有工作,也就没了收入来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他们就只能偷抢拐骗,就只能革命,国家稳定无从说起。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布什、奥巴马,还是布朗、麻生太朗,无不强调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国家稳定或是其首要考虑。


  “就业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强调国民的购买力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把“投资、消费与出口”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国民的购买力,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就业来保障的,没有就业的国民肯定是没有购买力的。


  “就业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显得不是太好理解。国家出于阶级利益、集团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总会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利益调配。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社会财富向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倾斜,我们可以把这种调配称为利益分配。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国家干预相对较弱,国家进行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来实现。国民要想取得国家利益分配的现实成果,就业是基础。没有就业的国民,国家无论怎样调整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基本上都于他没有关系。最多体现在失业保险上多一些少一些罢了。


  三、 全球化之利


  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为此,须要很多人从事生产劳动(或是农业,或是牧业,或是工业,或是服务业等等),制造出相应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人们衣食住行在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我们不妨简单把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化时代,看看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在满足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自给自足,自己种自己吃,自己织自己穿,交换或购买在生活中的比重极低。这时,国家也是自给自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换少之又少。


  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分工日趋专业、细致。钢铁工人专门炼钢,领到工资后,用钱到社会上去换购自己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商品。纺织工人、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等,莫不如此。这一阶段,购买(或交换)占到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很少东西是自己生产自己用了。这时,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但整体上还表现为国家自足——即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商品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生产解决。


  全球化时代,从个人层面上讲,基本延续了工业社会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国家层面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发展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工业社会的“分工”主要局限于国家内部,全球化时代的“分工”已经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进行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寻求差异化竞争,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最突出的表现包括,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偏重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下功夫,力争形成全球优势,其他产品则主要通过贸易进口来满足。有的国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矿产出口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金融服务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家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不一而足。甚至一些国家,只在某一个大的行业之下的几个细分行业下足功夫,成为天下第一。


  于是,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本国国民需要,定位为向全球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另外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别国进口。


  于是,社会生产在全球层面展开,各国经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流通、大互动局面。这种局面对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是有利的。从全球层面上看,它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这是好事。


  四、 全球化之祸


  事有正反,福兮祸兮,人类在享受全球化的便利时也种下了巨大的祸根。


  最大的祸根就在于,全球化时代,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下展开。


  工业化时代,由于生产分工主要在各国国家内部进行,就业问题也就只是国家的内政问题,由政府在国家范围内进行协调解决,处理得好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基本上与他人无关,或相关不大。


  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就业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国家内政能控制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中国工厂生产1件衣服的价格为50美元时,中国工厂可能获利5美元;而欧美工厂生成同样的1件衣服,其价格可能远远高于50美元,达到6070美元。在全球化的大流通时代,欧美的工厂就只能关门,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断不会继续投资薄利或亏本的行业,于是欧美的制衣行业只能逐步退出市场,制衣行业的工人的工作岗位就让渡给了中国工人。


  这个时候,欧美国家还想在国内创造制衣岗位,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这种让渡表现为个别现象时,不会成为国家问题,一旦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就变成了严重的国家问题。


世界工厂的力量


  以下是一组数据,摘自不同时期商务部的统计,不完全准确,但能说明问题。


  


  产品/指标    中国产量     占世界份额


  稀土材料       11.9万吨     96%


  火机        150亿只        95%


  珍珠         1500吨        95%


  电风扇        1.2亿吨        90%


  VCD视盘机     1.5亿台        90%


  玩具         ——           90%


  节能灯        17.6亿只       90%


  钟表         4.5亿只        85%


  MP3        1.2亿只        85%


  拖拉机        210万台       83%


  显示器        1.52亿台       80%


  自行车        7906万辆      80%


  DVD        1.5亿台        80%


  吉他         600万把       80%


  小提琴        100万把       80%


  乒乓球        ——          80%


  笔类         350亿只       80%


  照相机        8199万台      79.5%


  个人护理类产品    ——          78.8%


  空调热水供应类产品  ——          78.2%


  空调         6849万台      78%


  电热水器       850万台       78%


  人造金刚石      15亿克拉       75%


  手表         4.5亿只        75%


  味精产量       186.8万吨      72%


  电饭锅        5714万台      71.4%


  烹调类产品产量    1573万台      71.1%


  缝纫机        ——          71%


  日用陶瓷       120亿件       70%


  收录机        2.4亿只        70%


  丝          11.3亿只       70%


  木杆铅笔       109亿支       70%


  服装机械       ——          70%


  集装箱起重机     ——          70%


  一次性电池      305亿只       67%


  玻璃保温容器     2.7亿个         66%


  土霉素        1万吨          65%


  食用菌        600万吨        65%


  文具         1500亿元       65%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中国在相当多的行业里占据着世界绝对的市场份额,几乎很难有哪个国家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回避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与上边这组数据相对应的,是欧美不断有人做实验,或统计他们生活中有多少商品来自中国,或统计不使用中国商品他们要多花费多少金钱,这些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如果时间退回到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使用上述商品,主要由本国国民生产,也就是说本国的需求解决了本国国民的就业问题。到了全球化时代,这些商品由中国供应了,以前从事上述商品生产的各国国民就只能另谋出路,他们的国家也就只能为他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世界产业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欧美发达经济体逐步失去或正在失去其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体系,这个体系逐步由新兴国家承接过来。中国在这个承接中表现得相对突出,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在很多基础性产品方面占据着世界90%以上份额。所谓基础性,是指低成本、低价格、支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坦率地说,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中国人打造的,而是外国人,特别是欧美资本打造的。怎么讲?中国自邓公开启改革之路以来,主要是提供了好的经济政策、配套措施吸引全球资本进入。欧美资本出于逐利的本能,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把生产的产品回销到本国乃至世界各国。这本是最正常最自然的商业活动,但假之以时间与规模,形成了可怕的洪流,这股洪流几乎淹没了世界。30年来,中国人不断提高制造能力,商品也从低质走向物美价廉,广为世人所喜爱。于是,中国商品不断涌上各国的货架,进入大众生活,各国人民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


  从正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享受了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从反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的需求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就业,同时,欧美各国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展开,就是全球化之祸!


  五、 何去何从?


  失去就业岗位的欧美国民终究要就业,否则就没饭吃,否则就会闹革命。


  于是,欧美各国在失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的同时,产业重心不断升高,产业向高端发展。这种产业“高端化”既有欧美各国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自觉,也有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制造业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的不得已,同时还有创造本国就业的紧迫。


  产业“高端化”,有两个突出代表,一个是高科技,一个是金融业。


  从资本获利的角度上说,高科技当然更有附加值,更值得投资,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更有优势。但它有两点致命不足——


  1 需求不足。


  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往往是第一位的,也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产业。高科技,则是相对于这些传统需求的一种奢侈追求,有能力有需求进行奢侈享受的,永远是相对少数,客观上表现为需求不足,其产业规格远小于传统产业。当然,所谓高科技,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十年以前,个人计算机是高科技,现在可能只能划入传统制造业了,因为它已经大众化。


  2 就业岗位少。


  高科技,以其生产自动化,市场规模有限,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有限。从资本角度上说,可能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从提供就业的角度上说,功效甚微。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提倡的互联网经济、知识经济以提振美国经济,最终无果而终。


  金融业以其点石成金之效受到世人追捧,各国无不以占领金融制高点为荣,更因为其高杠杆率带来的高回报,各方资本趋之若鹜。然而,它同样面临两点致命不足——


  1 总体收益有限;


  “金融”以何谋利?当然是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实体经济生产商品,完成流通和交易并获得收益之后,把一部分利润所得反馈给“金融”。也就是说,“金融”的利润是不能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的,特别是不能长期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因此说,金融产业的总体收益有限。


  2 就业岗位少。


  金融业基本以网络、计算机、写字间为生产基础,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传统产业少之又少。以此谋利,或可以取得相对丰厚的回报,以此解决就业,功效低微。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布什—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经济最终无法延续美国经济的神话,却点燃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


  


  所以,笔者可以说高科技与金融业救不了欧美经济。没有救的欧美经济只能回归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来。


  问题是,他们还回得来吗?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就这么有限的资源,出口尽了,还能出什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