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全美第二大银行破产:膀爷膀垮IndyMac

全美第二大银行破产:膀爷膀垮IndyMac

对于近期美国IndyMac银行的破产,中国不仅要从中长自家的智,同时要免于做被殃及的池鱼。美元软化的对策和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值得研究,这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同时要设法从巨额美元债权里退出。


返国没有几天,从洛杉矶就传来了消息:家附近的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受到挤兑,倒闭了。这委实让人震惊。IndyMac可不是一家小银行,资产320亿美元,存款190亿;拯救它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账面上的总资产不过500亿,而它可能需要救助的“高危”银行机构已经有150家,年底很可能会超过300家。
在美国历史上,IndyMac是第二大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倒闭的大陆伊利诺银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储贷机构大危机是政府动用了5000亿美金才摆平的。FDIC在1988年以来统共接管了127家银行机构,总资产加总起来也才220亿。
1980年代后期,美国银行的危机风起云涌,两三年间银行业全面重组,得州更是遭到重创,大银行几乎都风流云散,得克萨斯银行自不能幸免。收拾残局之余,州际的障壁被突破,美国才开始出现真正的跨州经营的全国性银行 。
存放在银行的钱,就像放在保险柜里的乳酪,别人动得了吗?按FDIC的规矩,它担保一家被清盘的存款机构的每个存户的存款得到足额支付的上限为10万美元。注意不是账户而是存户,也就是你如果在该银行有两个账户,分别存有7万和8万,外加一张大额存单(CD)5万,那么FDIC接管后,你能确信10万的存款能够在一星期内提走,其余的5万现金和5万CD就得留待处理,损失率可达50%。以IndyMac而言,这部分的损失可以有5亿。假如你不巧卖了房子有30万转账暂时托管在IndyMac的保证金账户里,就不在保险之列;在清理过程中,这30万要被冻结,而且可能有15万会遭受损失。假如你有债务亟待偿还的话,更惨重的亏损甚至个人破产,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得到坏消息时,许多人急着到IndyMac去提现,结果造成了规模惊人的挤兑:十一个工作日里兑走了13亿美元。
IndyMac的利空消息虽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触发挤兑的是纽约州参议员舒默。他6月26日致FDIC的警告信里敦促对IndyMac尽速采取行动,认为该银行的资产几乎全部集中在“非传统类贷款”,已经大幅恶化,而且只能是每况愈下。这份密函随即外泄,挤兑的结局是FDIC不得不在7月11日宣布接管。
对此,负责监管IndyMac的机构负责人埋怨舒默吹起的警哨压断了骆驼的背,而他们正在与IndyMac共谋解救方案呢。舒默当然不买账,他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作为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和银行委员会成员的资深参议员,他对金融服务业的状况相当熟稔。他反驳说,把火灾归罪于打火警电话的人显然是荒唐的。
在FDIC接管银行的次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就宣称诸如此类的银行倒闭在近期不会再发生了。
对于上述的情况,理一理思路,我们来试着回答几个问题。
银行风险隐患的坏消息是不是应该捅穿?
理论上应该,风险在积累,不及早披露,损失只会更大。但在实际上,不但业内人士不会主动披露,其他利益相关方也不想揭示,甚至不让揭示。
举一个例子。次按的弊端在逻辑上甚为明显、危如累卵时,大家还是只看到皇帝的新衣。直至2006年尾,高盛终于率先抽身引退,结果一年后它笑得很舒服,几名作此决定的主管分到了累亿的额外红利。不过监管机构也在着手调查高盛,作为次按的始作俑者之一,起码是鼓吹推进者,这位高手是否有误导而后把烫手山芋抛给其他受害人、扬长而去的嫌疑?
另外有一位真正的高手,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格罗斯先生,他在此役的经历可谓经典,十分耐人寻味。格罗斯被誉为“债券天王”倒不是浪得虚名,2006年下半年,他终于体会到次按债券行将出大娄子,决定采取防范措施。他的方法很朴实:派几十个员工假装要购房,到全国各地实地查访。接到的报告是,皇帝们是光着膀子的,没穿着新衣呢。于是他决定斩仓,不再买次按产品。
尽管独占债券教头的荣衔已有二十年之久了,格罗斯的做法不但没能提示别人,人们包括媒体反而讪笑他有病。PIMCO的业绩也从排名榜的首席掉到底部。镇定自信者如他,心情也变得极为沮丧,甚至进办公楼时只敢走楼梯,生怕有人在电梯里问他业绩的问题,后来还干脆休长假以免烦恼。
其间格罗斯不断反思,不断派人四出查访,得到的报告仍然是,膀爷似乎越来越多啦,于是他咬牙挺住。九个月后,次按市场崩塌,格罗斯被评为2007年度晨星基金固定收益最佳经理人,这是他第三次获此殊荣,史无前例的。格罗斯笑得开怀,但我们无法知道,要是次按的崩塌还得等十九或二十九个月的话,他是不是还扛得住。
舒默是不是过早地揭示了一个经过努力本来可能消解的灾变?
恐怕不是。就IndyMac的案例,它320亿的资产里绝大部分是所谓的“非传统房贷”,即放贷时只需要所购房屋做抵押而无需其他的资产或收入证明其还贷能力。也就是,银行的资金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房价的继续上升。而这种击鼓传山芋的恶性循环——在过去几年洛杉矶的房价甚至逐年递升20%以上——迟早要爆裂,而且是以更大的威力爆裂。IndyMac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盈利来源,它继去年亏损6亿多、今年一季度亏损1.8亿之后,亏损只会越来越大。事实上它的业务量一年来萎缩了四分之三,其股价也从31美元骤降至60美分(最低时仅26美分)。
舒默的信件,虽然泄露过早,但他指明了尖角下的水里必有一大座冰山,触礁沉船的危险很大,并不为过。
保尔森的判断是可信的吗?
不可信。且不说监管机构手上的问题银行,或“高危”银行的名单正在迅速扩大,它们最终被清盘的倒闭率根据历史的保守估算也有13%。断供遭清算的房屋中,银行不得不接手的在30%以上。事实上,不出数天,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危象也捂不住了。
美国有一个说法,我在得州学习时常常听到:要是你在厨房里看到一只蟑螂,把它打死后就说蟑螂给灭了,那是你不了解蟑螂,得州的蟑螂,世称Texasroach,可是巨型的。
美国政府会救市吗?
一定。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敢让一家有规模的银行倒闭而不加援手的。7月23日美国众院通过了银行救助法案,其中将动用390亿美元资助地方政府接手遭断供的次按房贷,估计可替40万套房屋脱困。布什总统一直反对这个法案,并一再声言即使两院都通过他也不惜动用总统权限将其否决,但却随即声明会同意签署。参议院将于7月26日票决,估计本文见报时该法案已经生效了。
今年是大选年,经济状况恶化对执政党破坏很大,这是共和党和布什不得不转弯的强有力的理由,他们必须看起来出了一些力,否则麦凯恩绝无生路当选。麦凯恩对奥巴马支持银行救助法案的批评也一定会软化。
救市会成功吗?
在短期里很难。过去三个月全美进入断供行列的房屋就有70多万套,今年全年至少在200万套之数。美国目前房屋的中位价格已近60万美元,10万美元能否救助一套断供房屋?
而且美国这次房灾即便不是有史以来最严重,起码也是有系统数据统计以来最大的。据最近的综合报告,美国50个州里有48个、100个主要城市中有95个的房地产市场都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房屋的断供现象普遍蔓延,全美的房屋每170套里就有1套断供,两个月前这个比率还是200∶1。而灾情最烈的所谓阳光地带,即加州、拉斯维加斯、凤凰城以及迈阿密等地区,断供率更是惊人。例如,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小城(Stockton)的断供率是25∶1,IndyMac所在地洛杉矶东面的一个县(Riverside)的断供率则为35∶1。
笔者曾经亲睹美国房价下挫的方式。1985年得州的经济由于油价的上扬状况相当好,房价也跟着上升;但德州仪器公司受着日本厂商的挤压,经营出了问题,裁员数百名。许多被裁人员由于被迫迁移而出售房子,公司所在地(Richardson)的房价应声重挫达15%——市场在其所谓的均衡点上,对供求力量很敏感,有时变化之大之迅捷,会令人错愕。
所以,救市的成本将远远超过预估,远远超过政治家们所愿意承认的。
救市的成本由谁来承担?
全民。政府救市,人民买单。政府是个过路财神,拿民众的钱转移分配给民众;而且是多吃多占的过路财神,从民众那里拿了一块钱,再分配还给民众也许只剩了五毛。说到底,民众至多只是靠政府进行“有序的自救”,而且流失的甚多。
这里需加注意的是,这个“全民”很不单纯。其一,它不单是“当前的”全民,而且殃及子孙。谁都不乐意为他人埋单,政客们无不清楚这一层。所以他们尽量不抽眼下选民的税来救市,而是靠发债,抽子孙后代的税来行事。结果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势所难免。其二,它不单是“美国的”全民,而要把其他国家的人也拖进去。
此话怎讲?
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并非虚名,它是世界的印钞机。既然它亏欠累累,不敢向选民征税,又不敢约束美国公民量入为出,降低糜费,在把债务推向子孙的同时,一定会要各国人民来分挑重担。
最简单的办法是弱化美元,促其贬值。无论欧元、加元、澳元还是人民币,美元贬值30%,那么你借给或存放在美国的一百元钱,到头来拿回的就只能是七十元了。这种绅士的“逃废债游戏”,美国一定会玩,不管绅士们怎样信誓旦旦。令美元贬值就像戴着丝绒手套猛揍各国,特别是中国人,会很痛。
美国现象对我们有何教益?
不一而足,补药和苦药都有。
●美国的金融市场总体讲还是相当健全的,尤其是在程序方面。本次FDIC为IndyMac解套相当到位,反应之迅速、作业之有序、权责之界定、信息之通透,对排除危急整治难题是有效的,大有可观可学之处。虽说是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但看人家吃的堑长自家的智,是最佳的学习途径。要明白我们中国人,操作程序向来是短项。
●我们看到美国人犯错,如次按之类,似乎很是愚蠢。其实错误多半不是愚蠢所致,而是贪婪铸就。就拿次按所引发的危机来说,错误犯得精巧之极,可以说是由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方合力串谋而成的,哪个都不是委屈的受害者。制度经济学喜欢用“信息不对称”来诠释问题,其实是利益不对称的代称(我们有机会时拟撰文探讨,解析利益不对称的机制流程是如何造成困境的)。
●在原理和实质利益的两难抉择上,美国,和任何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优先考虑实质利益,以务实为上。在冲突和危机时,美国也都不太按“市场规律”行事,无论在它的货币政策、贸易争夺、政府干预、利率管控、税收分配,等等诸方面的实际作为,都表露得很充分,毋庸再劳解释。对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国人的盲从实可以休矣。
●美元软化的对策和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值得研究,这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同时要设法从巨额美元债权里退出,这可是个动辄得咎捉襟见肘的难题。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咱们中国人一向都很聪明,不是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