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吴国光(《人民日报》评论部前主任编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
北约导弹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国际政治中出现了两个不解之谜。一个是:究竟北约是“误炸”还是有意攻击中国使馆?而无论是失误还是故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个不解之谜,恐怕是要留给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去探讨的。美国媒体不是有所谓“深度调查报道”的传统吗?既然能把总统窃听这样的“水门事件”和总统性生活这样的“拉链门事件”都给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什么不能揭开贝尔格莱德中国使馆被炸之谜呢?
第二个不解之谜,则关系北京。中国使馆被炸,北京和中国其他很多城市都爆发了文革以来所仅见的激烈反美游行示威。这已经很让许多外国观察家感到意外了:一则因为中国当局把所谓“稳定”看作生命线,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后早就使出了浑身解数防止任何群众游行,怎么能够平地里冒出这样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二则,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从老百姓到领导人,基本心态都是唯恐不够亲美,忽然间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反美情绪?如果进一步分析,让人不解的问题更多:这次反美浪潮一个月以前,中国总理朱镕基还要去“给美国人消气”呢,怎么忽然中国人自己生这么大气?也在这次反美浪潮之后不过四个月,中国国家主席又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握手言欢、讲什么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了,这到底算什么名堂?
于是,围绕所谓“五八”轰炸事件和中美关系,从北京到香港,谣言漫天飞。有的说中南海里某人失势,有的说中美之间有什么阴谋,有的甚至说到那些被炸死的记者:为什么大使馆里炸死的偏偏都是记者?这些记者的命运,除了当局给他们加上的“烈士”光环之外,还有什么异乎常人之处?听说他们都是中国国家安全部派出的特务?严肃一些的人士,则在追问:“究竟中国的反美示威是不是政府鼓动的?或者在什么程度上是群众自发的?为什么北京是那样应对这次危机?究竟这一炸一“游”对中南海的权力格局有什么影响?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又有什么后果?一般民众究竟是如何感受这一炸一“游”?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究竟知道多少真实的消息?
热闹是有的看。可是,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陈实的这本《北京,谁知道真相》,就是一本又能看热闹,更能看“门道”的好书。当然,“门道”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关乎国家政局和国际关系,直指民族主义和政治稳定等大到在不能再大的题目;小的却也十分有趣,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城里的世态民心,窥听天子脚下的蝇营狗苟。说实话,作为研究中国政局和中美关系的学者,我久在寻找有关北京如何应对使馆被炸这件事的详实材料,也想直实了解反美示威的深层运作,但是却一直苦无所得。见到朋友送来的这本书稿,在我便有了“久旱逢甘霖”的读后感慨。
本书的作者,已经在北京一家大报任职多年,早就辗转升迁到了相当高的负责位置。其实,我多年以前在北京人民日报任评论员的时候,和他有过几面之交。只是,说实话,我本来以为他这些年来官也做了,人也胖了,没有想到他还有这种热情和才力,居然冒着不大不小的政治风险,又来写了这样一本长篇报道。作者是惯常出席包括中宣部“吹风会”在内的高层会议的,那些会议固然都是北京当局掌控新闻的手段,但却充满了在报上完全读不到的“内部消息”。作者堪称北京“地头蛇”,方方面面的关系像蜘蛛网一般,这就使他能够了解包括政治高层和社会底层在内的不同方面的情况。有意思的是,像他这样的人士,现在都很沉迷于所谓“因特网”,一个“小老鼠”在手,就满世界周游于“网上”。我们长期生活在自由世界的人,头疼的是信息爆炸,因此我就最怕“上网”,而陈实他们是搞信息的,却生活在信息匮乏的社会,于是自然会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可以收集到信息的渠道,这是可以想见的。小道、大道、胡说八道,在他们眼里都能看出一些多多少少的“门道”。
光说北京为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死的记者举行“悼念仪式”这件事吧,你看他们能看出多少门道:为什么不能开“追悼会”而只能举行“悼念仪式”了;从会场里先来了狗转一圈,他们就判断会是什么样的领导人要出现了,哪位领导人来了哪位没有来了,来了这家报社没去那家报社了,来了之后什么表情了,用了这个词没用那个词了,这又有什么弦外之音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懂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些琐事很重要,问题在于:第一,你有没有渠道了解到这些真正的细节;第二,你没有头脑去分析这些细节。就拿香港和北京的关系而言,许多人说香港人不了解北京政治。我看,其实问题也不过就在这里:香港人自己搞政治,谁敢忽略这些七七八八、婆婆妈妈的动作?他们有这个本领了解和解读香港本地政治的这些动作。一说到北京政治,他们听的都是官腔,见的都是官脸,就以为官话就是北京政治的真正语言了。这样的人,即使对轰炸、游行、中美关系没有兴趣,我也还是要劝他们好好读一读本书。游行等等,那都是政治的现象,本书试图探讨的是政治的“深层”运作――这个题目没有起错。
当然,这不是一本理论书。所以,它对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一套理论。这是一本现场报告,答案是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给出的。其实,本书在写作上的最大长处,也就在于它用事实和形象说话,而不是三言两语告诉你作者的判断是什么?不打算将作者的倾向强加于你。我对本书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有关“五八”轰炸事件之后出现的北京之谜的诸多问题,本书都有详尽和真实的答案。比如说,中国的媒体在这类事件中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在研究“轰炸”和游行这件事情上是个值得关心的问题。在中国当局对待法轮功的动作中,在大陆方面对待台湾提出的“两国论”的反应中,中国的媒体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共产主义政权对于媒体的掌控,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可是,一则,经过改革之后的中国政权,面对已经相当商业化的媒体,究竟如何掌控?这还是个新鲜的问题。二则,学术研究毕竟不是一般大众喜欢读的东西,又用是抽象的语言说话,毕竟不如本书这样的记叙和描写来得生动与丰富。既然本来的答案是生动和丰富的,我想,这里最好不要自作聪明地去替它总结,还是由读者自己去阅读和理解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