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鳍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著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鳍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
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鳍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鳍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后,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
古代文献记载
白鳍豚最早被人们记载于秦汉时期的《尔雅》辞书中,把这种动物定名「鱀」(j)。这是因为当时对鲸类的水中哺乳动物认识不多,所以错误地把这鱀归为鱼类,造字时使用了「鱼」字旁。长江沿岸的渔民百姓们则将其称为「江猪」。估计在中国曾经有5000头[6]之多,有长江女神的美称[7]。
「鱀,A(cū)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晋人郭璞又在《尔雅注》中添注了更为详细的有关白鳍豚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的注释。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鱀分出鱼类。《古今图书集成》中收有北宋孔武仲的江豚诗写道: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
诗中的「白鱀」便是白鳍豚,他进一步地把白鳍豚跟长江江豚做了对比。这是古代文献中首次把白鳍豚与长江江豚分别开来的笔证。明、清时期关于白鳍豚的记载更为丰富详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方旭的《虫荟》和杨承禧的《湖北通志》均
描述到了白鳍豚的地域分布、资源数量和其捕捞与利用。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白鳍豚常常当作美丽善良的象征。例如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慕生与白秋练相爱的故事,其中白秋练就是由白鱼精所变成的女子,心地善良。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可捕食长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种淡水鱼类,但一般以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为主,主要对象为草鱼、青鱼、_鱼和鲢鱼。它用它的牙齿将小鱼的头部狠狠地咬住于颔侧,然后再囫囵吞下,直接吞食,并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至12%。这也是白鳍豚人工饲养下经费高的原因之一。
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鳍豚 淇淇 (1980年1月11日捕獲,2002年7月14日去世)
肤色发红说明正处发情期
数量急降年表
白鳍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15],
白鳍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鳍豚物种列为「数据缺乏(DD)」状态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保护单位将白鳍豚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4年:白鳍豚的保护工作被中国各大报刊刊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得到了「水中珍兽」的美称
1986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300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鳍豚物种改为「濒危(EN)」状态
1989年12月10日:葛洲坝全面竣工
1990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200头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始施工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鳍豚物种提升为「极危(CR)」状态
1997年:年度考察中发现23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50头
1998年:年度考察中所发现的数量只剩7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15头
2002年7月14日:淇淇,人工饲养下的最后一头白鳍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中去世,提取并保存其DNA后,将它的身体做成了标本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
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了一头因搁浅而死亡的白鳍豚,这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鳍豚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12月4日:为时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为获得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白鳍豚
2006年12月13日:参与2006年度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白鳍豚专家们宣布白鳍豚物种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也不能保持种群成功地繁衍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 ... 6178400/6178485.stm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 ... 12&CFTOKEN=319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