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原创】关于莫言,说到哪算哪。。。

【原创】关于莫言,说到哪算哪。。。



自贾平凹的《废都》始,中国文坛一下子就刮起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妖风。与此同时,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沃尔夫等等的意识流小说也似乎一夜间进入了知识分子的法眼。两股风潮一下子在中国汇聚纠缠,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作者,同期的刘恒、陈忠实、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刘震云、扎西达娃等等都写出了差不多的作品。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莫言在里面是最中规中矩稳扎稳打的,但却与刘恒、贾平凹等人其实难分伯仲。他们都没有余华文字的功力,也没刘震云在文学技巧上的娴熟,但他们都胜在借用他们的年纪与阅历,让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以及对周遭生活的感悟。


窃认为,短篇,余华最强;中篇,刘震云最优。长篇的话,能超过陈忠实《白鹿原》的凤毛麟角。可惜陈的长篇写的太少,可能是一部“能够长埋坟墓与逝者长眠”的《白鹿原》已经耗尽其功,甚至用力过猛了。


另外,还是要提一提一个克己勤勉的张炜,自《古船》后深入不毛笔耕不断,十年间熬出了千万字的巨作《你在高原》。看罢后,让本人感慨良多——文学,真需要那么一点天赋!


回过头来说莫言,本人觉得他获奖应该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部《红高粱》电影,用世界通行的电影语言,把他的作品带到了国际舞台,而翻译他最多作品的,恰恰还是这次评委之一。虽然《妻妾成群》(苏童)、《伏羲 伏羲》(刘恒)亦有同样待遇,但作为中国走出去的第一部电影,他还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这次诟病莫言的,最多的无非是他是共产党员、作协副主席、抄毛的《讲话》,杯葛戴晴等等。生活中谨小慎微,而文字却又能张狂且悲天悯人,这其实并不特别矛盾。《静静的顿河》作者的故事等等,本人就不再赘述了。我的看法是:一个好端端的人在妖孽横行的时空中精神分裂了。


最后,再为莫言的书多说两句:文学固然跟政治难以割裂,但恰恰又只有在扭曲的地方才让政治变成常态而赋予了文学这吊诡的色彩。与其生生的批判政治本身,莫言笔下的人物,无不透着置身于这恶的环境之下的无助、困惑、扭曲、变态。他们都很渺小,但都是一个又一个在莫言笔触之下鲜活的、被关怀着的你、我、他。。。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在基地讨论的少了,跑来吐一口痰就跑的多了,不知道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基地出了问题。

TOP

这个评价算是很中肯的了。

TOP

俺能不能也吐一下?

展播:用疫苗灭掉10后,用奶粉灭掉00后,用考试灭掉90后,用房价灭掉80后,用失业灭掉70后,用城管灭掉60后,用下岗灭掉50后,用拆迁灭掉40后,用医改灭掉30后,……最后,活着且活得很好的人都去开两会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 big_jackass 的帖子

都有问题吧

TOP

对张炜的评价有趣

TOP

回复 2# big_jackass 的帖子

这着实是我与基地渐行渐远的原委。。。。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楼主朋友高见,十分赞同!
奈MM,哥很想念你。。。。。。。。。。

TOP

废都比中国文学80年代中国文学现代主义运动晚了很久才出现的(我所谓说中国文学现代主义运动其实是受欧美现代主义影响后,在80年代中后期爆发的这批文学家的作品的集中体现),在废都之前莫言、余华这些人都已经远远成名了,废都的文学地位并不高,而且它也不能算作严格的现代主义作品。白鹿原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放在现代主义文学里谈莫名其妙。
莫言的现代性和先锋性恐怕跟楼主所说正好相反,他的现代性和先锋性在80年代中后期没几个人能匹敌,实际上余华的先锋性从形式上来说并不比莫言更惊世骇俗。用惊世骇俗来形容莫言是完全恰当的,如果你读过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

这次落选的村上春树,其实在中短篇小说比长篇更强,更有冲击力,如果单纯对比他跟莫言的中短篇,不分仲伯。

[ 本帖最后由 ubal 于 2012-10-17 03:53 编辑 ]

TOP

回复 10# ubal 的帖子

感谢回复!

严格说,这只是个人的阅读体会而已,确实大有纰漏,只能想到哪说到哪。确实废都算是90年代初的作品,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自从80年代初马尔克斯拿了诺奖之后就全球范围内火的厉害。尽管如此,本人依然把废都放到看似开山劈石般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其有多出色,原因无非两个。一方面是个人阅读的记忆,废都之前,本人还是沉迷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罪过罪过~~~);另一方面,废都本身确实有足够的争议性,甚至可以说扇忽起了当时的所谓“废都热”、“读书热”,说白了就是让文学接了地气。

从先锋性和现代性来说,个人并不认为莫言的中短篇能被认为是“惊世骇俗”,形式上也许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王小波的《红拂夜奔》等等,更能“惊”到我。一家之言而已。

至于《白鹿原》,如果说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那只能说“现实实在太魔幻”了。倒不敢妄下定论其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但其文字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估计没有太多异议吧?白嘉轩六勀六娶妻,得白鹿始诞白灵,小娥冤魂招瘟疫,百灵托梦报己丧,朱先生料事如神,成为尸骨依然能嘲笑红卫兵挖墓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超越和发展,正如一开头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陈忠实并无打算彻底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但这毫不妨碍他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打酱油路过,只说两句。
文学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看的,谁把人性写明白了,谁就算是玩儿文字的好手。
基地是人办的,也是给人看的,没人气,你说问题出在哪?以没有制度为制度,基地办的鸡都懒得来,有意思吗?
还军于国,以绝强权;还政于民,以治腐败;还商于市,以破垄断;还史以实,以鉴未来。

TOP

:Q :Q 说起看小说,按也算的上痴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几年里,俺可是《十月》、《中篇小说选刊》、《港台文学》、《丰收》等杂志的忠实读者,上述诸位的作品俺都略有耳闻,但是,真正打动我、让我觉得的好的,刘震云算一个,莫言、陈忠实的作品,说实话,别看得了什么诺奖,按真的没有看出什么“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以及对周遭生活的感悟”,也许因为俺不是老外,读不出那份“另类世界的新奇”吧。
1、对付第三世界主要靠援交,对付发达国家主要靠口交!
2、今天看到新闻,说中国抗议完了以后几大军区各种军事演习,怎么说呢,就好比中国被批评不会日,然后他就撸给大家看了。
3、美国不必惧怕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他的新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不用担心中国偷窃美国的技术,因为美国可以更快地发明新的技术;最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偷窃的是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等代表美国价值的东西,当中国开始拷贝这些东西时,才是中国真正强大的开始,那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

TOP

上世纪最现实的一片文学——《离婚》

我记得上世纪最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好像是登在《收获》上的
打酱油路过

TOP

1,文学不是华山论剑,最优最强的小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可存在的,中短篇小说和余华、刘震云差不多水准的作家有很多。仅仅江苏作家苏童、叶兆言、格非、毕飞宇、韩东都和他们差不多水准,要说不如也仅仅是知名度和曝光度不如以上两位,因为先入为主的名声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力。
2,说到中国当代小说的先锋性马原是他们的老师。
3、莫言能获奖除了高质量高产量的作品,莫言的对现实的批判性更强更直接一点,用毛左的话说莫言的小说一贯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这点有讨巧成分。

TOP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我看的比较少,但知道他的影响力,另外不可忽略的事件就是徐星和刘索拉作品的发表,无主题变奏和你别无选择的发表被认为是现代派真正的进入公共视野的事件。
在这个时间往后数10年,各路作家基本都有“现代性”,过了这黄金十年我觉得基本都歇菜了,莫言后期的作品我没看过,不过听看过的人说比不上早期的,不过我觉得作家成熟后,未必要时刻去打破什么传统之类的
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理念是--“理想主义倾向”,以传统手法写作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很难体现出理想主义倾向这个概念,中共歪批诺贝尔多年,从80年代开始一直就在攻击这个“理想主义倾向”,所以他们见不得先锋派的获奖(按以往经验来说),但这次,海外民运又早早的把莫言定论为体制内,又是标准国人,又是党员什么的,小乱帮大忙,中共又何乐不为呢,顺杆儿上,赞之!

个人最喜欢的作家是莫言、余华、韩东和叶兆言

TOP

回复 11# snorkeler 的帖子

白鹿原,你知道我是怎么“读”的吗?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12:30的半小时的小说评书广播里连载听完的,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听。当时上大学。。。也是刚开了文学窍的时候,写的确实很牛逼,因为每天都在听,也确实是好听,叙事实在是100分。可后来被禁了。不能不说是超级搞笑,现在又出来了,又被独立电影导演王全安拍片子,又一次超级搞笑。当然我说的所谓搞笑是在讽刺中共,王全安什么的独立电影,我都会在看到片子前盲目追捧的。


[ 本帖最后由 ubal 于 2012-10-18 01:27 编辑 ]

TOP

回复 17# ubal 的帖子

呵呵,有意思。不过《白鹿原》是值得一看的,当然不是指任何形式的版本,如广播或者电影。上述提及的作者与书,本人都是看过的。本人看书的时间特别多,倒不完全是兴趣,而是过往十多年来,几乎每月的12小时的长途飞行,再加上几乎每周的2-3小时短途,不看书实在无事可做。但是08年过后,看小说尤其是中文小说就非常少了,因为有别的书更加能够吸引我。

这其实是蛮可笑的,现代人的生活与时间都已经被分割成小小的碎片,想要拥有大段自己的时间,估计不是这样被关在飞机上,就只能是入狱了。。。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好听,真乃华山论剑啊

楼上的ubal 和snorkeler的讨论让我心醉 ,感谢你们!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受教!学习中~

TOP

没想到居然还能在基地看到lz,惊喜交加,问个好先。

和老兄不同, 文学一向是我的衷心兴趣,在个人生活中会专门划出时间来留给阅读。忙固然忙,只要愿意找时间终究找得出来,这是我的看法。你提出这个话题,我倒是很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经验跟老兄讨论讨论。

国内作品看得不多,其实当代作品看的都比较少。活着的作家一钱不值。我记得这是村上书里一句话,话过于绝对了(比如马尔克斯就没死),但包含某种真理的成分。比如你阅读巴尔扎克或者托尔斯泰的知名作品时,就不用担心自己每天抽两个小时,读了一个星期后发现自己读了一篇傻逼文章。只需要考虑他们合不合自己口味,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国内作家的作品我基本上都是在《收获》上读到的。几年前,巴金主编这几个字就是一个招牌,巴金帮你审过的,还有什么不放心。虽然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巴金的作品,又虽然我不知道巴金到底管不管审稿。巴金死后《收获》就没再接着订了,都是在旧书摊子上偶尔买买过期的看。莫言的文章只看过一个短篇 《木匠与狗》,对里面的狗给主人量身高坟印象很深,这个就是在《收获》上面看到的。贾平凹的作品看过很多,记得三毛评价说过贾平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废都》个人很喜欢,我讲不出什么现实主义,魔幻主义的名词,但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里的悲剧,在它里面体现的很地道,向上无能,而只好转而下流,个人感觉算得上世界级的作品

至于《白鹿原》,个人的阅读经验比ubal兄更戏剧化。当时是朋友给拷的mp3,就天天听。全部拖到播放器听的时候用的是随机播放,每段听完都有惊喜。觉得这个陈忠实真是太酷了,居然敢这么写,写得这么乱,写得这么好。两段之间,我都在自己帮他编故事给前后之间理顺,过了几天才发现用了随机播放。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后来认真听了,又买了书,当然是写得很好,但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对《白鹿原》的崇拜少了很多。当然这丝毫不减《白鹿原》自身的高度。《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这书里选了一篇陈忠实的文章,个人觉得并不如同样入选了的贾平凹的《火纸》。

LZ提到的中短篇,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王小波的《红拂夜奔》等等,更能“惊”到我。颇为赞同,特别是王小波的作品我几乎全读过,对第一次读的人来说,是个全新的体验,但我认为,如果反复阅读,《黄金时代》是完全超越《红拂夜奔》的,《黄金时代》可以感觉到字斟句酌。顺便推一个让我个人很“惊”的中篇,托尔斯泰的《克鲁采奏鸣曲》。

这次诺奖,据说呼声最高的就是莫言和村上,莫言读得少,村上几乎全读过。我个人的感觉,既然村上呼声如此高,就表明村上已经具备得到这个奖的资格。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的话,国内作家还是有一些作家已经达到这个水准的。

以上与lz和基地朋友探讨。
1937年,当时听说日本人要来,当官的就跑了。村里忽然冒出一伙人,手里拿着大刀片,说他们要抗日,让村里出白面,给他们炸油条吃。等到日本人真来了,他们也跑了,据老乡们说,时候不长,前后也就是半个月。

TOP

回复 21# yao_917 的帖子

有趣!随机播放,哈哈,这感觉像是你在给电影预备剧本,其实当年央广的广播小说是忠于原著的,你们要知道当年的广播小说只是把一些太赤裸的给去掉而已,那些很有冲击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在,就这样,它的震撼力都是很强,我一个大一的学生,跟老爸一边吃饭一边听,听得我这青春期沸腾又羞愧啊。。。

这期南方周末的莫言访谈、龙应台对莫言的访谈值得一读
莫言回答对村上的看法,明确的说,村上的都市小说,都看过,也觉得不错,他写不了。不过言语间看得出来,并不是那种高度赞扬的口吻
而龙应台对诺贝尔奖的评价也很不一样,她说政治化是很无聊的事情,但诺奖是18个人组成的委员会,而这18个人是“饱学之士”,而这么些个饱学之士能够选出的作品一定是好的作品,所以诺奖是一个好的“阅读建议”,这种去政治化的评价是有智慧的
村上受到卡佛、菲兹杰拉德的影响更加西化,我觉得这个西化和乡土话的话题很有趣
比如楼主提到的贾平凹,我觉得贾平凹是真正很土的一个作家,我估计海外民运极尽所能贬低莫言除了没读过他的作品外,就以为他是贾平凹一个类型的
但实际上贾平凹是真土,莫言是真现代。。。

日本得诺奖的两个作家,大江和川端却不怎么西化,川端甚至被认为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大江当然是现代主义的,但他根植於本土,这一点上看,大江为啥极力推崇莫言也是有一个战壕战友的意味吧

[ 本帖最后由 ubal 于 2012-10-20 03:3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weiqyu 于 2012-10-19 17:28 发表
楼上的ubal 和snorkeler的讨论让我心醉 ,感谢你们!


谢谢夸奖啊,哈哈,不知道从你头像看你是不是真是女生?文学一向是泡妞好工具
开个玩笑哈哈


[ 本帖最后由 ubal 于 2012-10-20 03:26 编辑 ]

TOP

回复 23# ubal 的帖子

不用谢啊!我还要谢谢你们了 ~俺是男的,难道用美女头像就是女生?。。。那老西不就是基地最大的女总裁了嘛? 呵呵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回复 21# yao_917 的帖子

好久不见,握个手。。。

男人喜欢文学,跟喜欢聊政治、谈哲学等等同出一辙,都是"参与历史"的冲动使然。而女人却往往喜欢在旁聆听,这是她们"参与历史"的方式。两者虽然都只是在这种间接参与的假想中,但这却是一种不那么俗气的催情剂,最终帮助大家真正完成了历史的推动——把DNA延续下来••••••

Make Love, No War!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26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