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徐国栋)扫描版
ed2k://|file|%5B%E4%B8%AD%E5%9B%BD%E6%B0%91%E6%B3%95%E5%85%B8%E8%B5%B7%E8%8D%89%E6%80%9D%E8%B7%AF%E8%AE%BA%E6%88%98%5D.%E5%BE%90%E5%9B%BD%E6%A0%8B.%E6%89%AB%E6%8F%8F%E7%89%88.pdf|10458862|1714ff82fcaca09225d5170598a296ac|h=3zax23e4nqwgh5ry6qxwcmtrmvoqofh7|/
中文名: 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
图书分类: 教育/科技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书号: 9787562021766
发行时间: 2001年10月01日
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肇始于梁老师在《中外法学》今年第一期发表的“当前关于民法典起草的三条思路”一文,其中分析了作者的民法典设计方案,读了以后,有感要发,于是写了一个长篇的评论,力图揭示作者刚刚发现的起草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的根本分歧: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作者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引发民法典论战的很好的端口,而这种论战在编纂民法典的国家多有发生,中国尚缺这一节目,也许这会对未来中国民法典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作者想模仿蒂堡的路子,直接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出作者的评论文章:“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以等待中国的萨维尼写出其反击文章。在法律出版界,作者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最熟,尤其与李传敢社长和丁小宣主任有患难之交,这一需要诸多解释的项目只能找他们支持,他们很快就给了作者这种支持。但他们对作者的要约提出了一个修正:不要等待“萨维尼”自发地出现于未来,现在就得把“萨维尼”找出来,把两种观点放在一起碰一下。另外,最好把作者的评论中提到的德国民法典起草论战、日本民法典起草论战和纽约民法典起草论战的资料整理出来,以作为中国民法典起草论战的背景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于是作者开始找“萨维尼”,并找人写关于三大论战的背景文章。
主体——客体——行为的民法语法,在这里,宾语(客体)和谓语(行为)的位置相较于自然语言的语序发生了颠倒,形成日语式的动词位于句尾的语法结构,这种变动的原因为何,值得深入研究。作者个人认为,是对主客对立关系的强调导致了谓语的后置,不妨说,这种民法语法在以某种方式警示世人:解决主客关系的所有权问题是一切社会和一切法律的首要问题,由此,表示主客互动关系的行为倒被安排在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了。
既然主体——客体——行为的顺序是表现自然法的民法语法,作者们就要受其约束。斯多亚哲学以及受这种哲学影响的罗马法学家反复告诫作者们“依自然生活最好”,作者们有什么理由不服从自然的戒条呢?认识到了这一步,现在作者们在本书中讨论的问题,似乎已不是什么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问题,而是遵守起码的语法规则的问题了。
内容截图:

目录:
上篇 方案集
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大纲(草案)
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理论为中心
论中国民法典的本系
中篇 论战集
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评徐国栋教授的民法典结构设计理论
质疑“新人文主义”——评徐国栋“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
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谦求教于徐国栋先生
合久必分:侵权行为法与债法的关系
论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
下篇 史鉴集
蒂堡对萨维尼的论战及其历史遗产——围绕德国民法典编纂而展开的学术论战述评
日本民法典的制定及法典论争
关于纽约民法典编纂的论战——兼与关于德国民法典编纂之论战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