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数典转发】所谓历史、所谓爱,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荒诞——评论更精彩!

【数典转发】所谓历史、所谓爱,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荒诞——评论更精彩!

作者: jzy286


 


最近,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盛行海外,据说是大陆还暂时不能出版,为此,龙女士在去年十一之前说“外省人1949年来到台湾和本省人共同生活,组成命运共同体,但彼此却完全不知道对方的情感脉络,不懂对方的伤痛;60年过去了,记忆的黑盒子还是没有打开,或者没有完全打开。只有将记忆的黑盒子打开,才能避免伤痛转化成政治上的斗争”。并以此要求国家领导人要说“对不起”。不明真相的听众以为是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在叙述人民的历史,在叙述“人性”。但是,当我看后,恍然发现,所谓历史、所谓“人性”,所谓“人民”,所谓“政治斗争”,都是龙应台自己设置的一个圈子里的自我演绎。
    而其本质,则是一个偏居一隅的所谓“有良心”的作家在一个试图给自己的历史的空间中谋取自己的所谓 “爱”,谋取自己的“大江大海”。
    龙应台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没有反映真实,或者借用《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说“根本无意说明历史”。
                                   
1所谓“历史”
    前些天,笔者说胡兰成“江山如梦”的伪善,今日,又看到了一个自诩为“有良心”作家的所谓“大江大河”。纵观全书,让人不得不产生错觉,这似乎不像龙应台的著作,或者说这才真正反应了龙应台自己。
     在此书刚刚在台北出版之际,龙应台就放言大陆,话语是义正词严,上纲上线,让人以为只要封杀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民族和家国本身。
现在关于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是各自论述,两岸的差异很大,鉴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所以里面的“政治因素” 确实有。这因为因为此,笔者一度期待龙应台先生《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立足于底层是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
     此刻,笔者看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之后,恍然大悟,这是个戴着套子的著作,属于“见光就死”的那类。里面无处不在的硬伤,基本来源于作者政治立场下的个人叙述,对受访群体、对表达意图、对历史记忆有着自己可以的处理。而终其的表达,就成为一个小群体的所谓历史,此书充其量是一伙一九四九战争的失败者在六十年之后的自我宣泄,里面缺乏理智的剖析,没有历史的真实,只有个别人的真实。
    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历史”性叙述也就毫无置疑的成为个人化的历史,已经远离了人民的历史本身,此所谓结论也就构成了自我的表达。
           
  
   一,首先,立足历史本身,历史应该是人民的历史,不是狭小视角的个人叙述。
    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龙应台引用的、叙述的仅仅是那些流落到台湾的人群和个别的海外华人,这些人当初都是蒋介石的跟随者。很明显,作者的这些人群是可以设置的。在此前,龙应台利用了直升机、游艇等等豪华设备去参访,去寻找资料,那为什么不在大陆选择一些人呢?难道是政府限制?龙应台的文章在《南方周末》有专栏,所以不可能受到限制。这就说明,作者刻意的回避了一些人,刻意的选择了另外一些人,而这些人还不是大多数,只是千万分之一,这就是少数人的叙述,由此成为了所谓“历史”性叙述。
    毕竟,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全体的经历者,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里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极其狭小的群体,更是具有相同经历:解放战争失败后流落他乡的人。
   
二.其次,历史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所有经历的人民的一个公允评价,所谓“天下为公,人民最大”,而不是失败者的自我抒情。
      
“但是穿过人民广场,刚好踩过红军纪念碑在地面上的投影时,我心里想到的是,长春人,或说,东北人,记忆里藏着多少没真正打开过的抽屉
    譬如说,一九四五年八月,在接受日本人统治十四年之后,当苏联红军﹁解放者﹂的姿态进城,并且在长春和沈阳中心建起那些高大的战机、坦克纪念碑时,长春和沈阳的人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在那纪念碑上落款,说﹁长春各界人士共同纪念?事实上,在纪念碑落成、﹁长春各界人士﹂在向红军致敬的同时,红军正在城里头烧杀掳掠。
    那一年冬天,二十一岁的台北人许长卿到沈阳火车站送别朋友,一转身就看到了这一幕:沈阳车站前一个很大的广场,和我们现在的︵台北︶总统府前面的广场差不多。我要回去时,看见广场上有一个妇女,手牵两个孩子,背上再背一个,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拿一件草席,共五个人。有七、八个苏联兵把他们围起来,不顾众目睽睽之下,先将母亲强暴,然后再对小孩施暴。那妇女背上的小孩被解下来,正在嚎啕大哭。苏联兵把他们欺负完后,叫他们躺整列,用机关枪扫射打死他们。许长卿所碰见的,很可能是当时在东北的日本妇孺的遭遇,但是中国人自己,同样生活在恐惧中。一九四五年的冬天,于衡也在长春,他看见的是,凡是苏军所到之处,妇女被强奸,东西被搬走,房屋被放火烧毁,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妇女,都把头发剪掉,身穿男装,否则不敢上街。所谓﹁解放者﹂,其实是一群恐怖的乌合之众,但是,人民不敢说,人民还要到广场上他的纪念碑前,排队、脱帽,致敬。”
     尽管这是事实,龙应台却也回避了当日日军肆虐东三省时蒋介石的不抵抗导致东三省一夜之间成了日本的附属国“满洲国”,日军横扫华北时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正值抗日关键时候的“皖南事变”,在消极抵抗的时候导致南京的“三十万”屠杀!
     所谓历史,应该要还原到本真的状态,龙应台没有这样做,也不想做。
   
“已经成了正式共军、穿着军装的刘绍唐,一年以后,制作了假护照,不断换车、换装,像间谍片的情节般,一路惊险逃亡到香港。
    这时候,后来成为中国时报驻华盛顿特派员的傅建中,是个上海的初中生。北平﹁解放﹂以后四个月,在上海的街头看着解 放军进城。各种节日的庆典,学生被动员上街游行、唱歌、呼口号,他睁着懵懵懂懂的大眼睛,觉得很兴奋,摇着旗子走在行列里。七岁的董阳孜——没人猜到她将来会变成个大书法家,也在上海读小学,开始和其它小朋友一起学着扭歌,﹁嗦啦嗦啦多啦多﹂,六十年后她还会唱。比她稍大几岁的姊姊,很快就在脖子系上了红领巾,放学回到家中,开始热切而认真地对七岁的阳孜讲解共产主义新中国。有一天,姊姊把她拉到一边严肃地告诫:如果有一天妈妈要带你走,你一定不要走;你要留下来为新中国奋斗。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上海的工厂和军事设施的时候,阳孜的妈妈被低空飞机打下来的机关枪射中,必须截肢,成了一个断了腿的女人。即便如此,两年后,这行动艰难的年轻母亲,还是带着阳孜和小弟,逃离了上海。在上海火车站,系着红领巾的姊姊,追到月台上,气冲冲地瞪着火车里的妈妈和弟妹。我到今天都还记得姊姊在月台上那个表情,阳孜说,对我们的背叛,她非常生气。
    张爱玲,用她黑狐狸绿眼睛的洞察力,看了上海两年,把土改、三反、五反全看在心里,就在阳孜被妈妈带上火车的同一个时候,也悄悄出走,进入香港。”
   龙应台捕捉到了历史,但是却忽视了推动历史的那最大部分群体,下层人民。当共军进入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民是怎样的欢迎,怎样的期待龙应台回避了;陈毅元帅整改上海恶霸黑道让普通人民过的舒适龙应台回避了;在国民党控制的上海青红帮一头独大,四大家族肆意控股,导致物价飞涨,一盒火柴要几麻袋纸币而饿死了无数贫苦人民的真实龙应台同样没有写;而张爱玲远走他乡落魄美利坚的无奈和感伤龙应台没有写。
  
  三,再次,历史的责任应该是立足于经历了一九四九巨变的所有中华民族同胞的集体表决判断,而不是一个自我演绎的人在一个小小群体中的所谓结论。
    龙应台记住了历史的小片段,却忽视了历史的大叙述。
    解 放军从一个被追杀窜逃的小股红军发展到解放战争后期的数百万大军,而相反国军则有数百万减少到不足百万的事实,不只是说明数字本身,而是人民的取向,而这个取向就是历史的真实。
    龙应台在刻意的回避中表现着自己所谓的“一九四九经历人”代言人身份:
   
“太多的亏欠,没有补偿?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六十年来,没有一声对不起。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这句话义正词严,笔者很感动。但是在整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之中却是伪善的,在此之前,龙应台从来没有给另外一个大多数群体丁点的叙述,有的只是龙应台自己强加给那些奉献于普通民众过上好日子而追随共军奋不顾身的猛士的侮辱和污蔑。
                     
                           
                 2所谓“爱”
    纵观《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个别的话语虽然感人,但是龙应台自以为历史的叙述不应该有太多的硬伤,可惜的是偏安一隅的龙应台还是在自己设想的家国天下里寻求所谓的历史的、人性的叙述,说到底, 很伪善!
    有句话说得好,人民最大。龙应台好像也在一直的强调着,但是有一点值得说明,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里面,对十三亿大陆人民的漠视对历史当时人民的自在追求的漠视,说明龙应台的所谓“历史”性叙述不过是几个特别挑选的对象的自我表达。
     而自诩为历史性叙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终究是人民的笑柄,也验证着龙应台的自以为和自我决断下的所谓民主、所谓历史。
     接受采访的时候,龙应台巧妙地将历史的选择放到了政治斗争的线上,可谓用心良苦:
    “我们共同生活了60年,相儒以沫,你走在街上、进入电梯,进入高铁车厢里,每天挤在一起的人,你其实60年来从没问过身边那个人,他心里最痛 的地方是在哪里。我们竟然凑合着过了60年,而没有真正把整个边缘化的盖子打开过?我想说的是,你心里的伤痛,如果没有打开过,它永远不会治疗好,然后它就会恶化,转化成政治斗争。”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从来没有公正的叙述“爱”。笔者无意要求龙应台先生将这种胜利归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精诚合作,但是却期望龙应台先生能够站在真正的人民立场上判断“抗日八年”,但是她同样没有做。当李登辉献媚日本成为民族的之耻的今日,龙应台还在为他修正,试图以一点点小小的叙述为一个背叛祖先的人谋求历史的正点,并以此说明这种胜利来自于国民党。
   
“为了我们的国家,这年轻人说,国军在这样差的装备条件下能打赢_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们要用敬佩的眼光来看他们才是啊。岩里政男,后来恢复他的汉名,李登辉。”
     这样的叙述在全书比比皆是,龙应台将自己置身于参访人的角度,如实的记叙了一些人的言论和思维,却忘记了自己所采访的这些人群对历史本身的尊重和表达就具有先入为主的定位,毕竟他们是经历者,还是经历者中的极少数。
    在后面的叙述中,龙应台有意的将两岸分离的责任归咎于大陆,在关于浙江的一个自以为是的叙述背后忽视的却是成为旅游区后当地百姓温饱的生活。我在此不想说出那个旅游区的名字是因为历史的真实在于经历了他的那些人,当地的普通民众最有发言权,况且《联合早报》的一篇关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文章已经分析过了。但是龙应台回避了。
    龙应台的记得的,却是
“即使是内战六十年之后,海峡对岸的寻人启事从来没有间断过。”
    很明显,龙应台将分离的责任毫不含糊的抛给了大陆,龙应台在已经因妻离子散受伤的民众身上撒了一把盐,宣扬了的是自己的所谓“爱”,无视的却是因为一九四九之前的许多年里国民党背叛人民而让普通家庭分离的事实。
    试想当时,如若国民党治理有方,人民怎可能反叛?龙应台处处“人民”的背后其实是处处的“自我”,因为自身的意识而让历史远离了它本身,甚至为此不惜一切的伪饰,从而力求让那千古不变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成为历史最值得怀疑的标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最后龙应台要求大陆道歉之时,又不忘自我的煽情:
   
“从总统、副总统、国防部长到退辅会的公务员,从香港调景岭出身的耆老、徐蚌会战浴血作战的老兵到东北长春的围城幸存者,还有澳洲、英国、美国的战俘亲身经历者,都慷慨地坐下来跟我谈话,提供自己一辈子珍藏的数据和照片,那种无私的信任,令我惊诧、令我感动。……
   当凄凉和孤寂以雾的脚步入侵写作室的时候,会有朋友把热饭热菜,一盒一盒装好,送到写作室来。有时候,一张纸条都不留。夜半三更,仍在灯下读卷,手机突然叮声,哪个多情的朋友传来简讯,只有一句话:该去睡了。”
     作者的写作精神值得尊敬,作者的写作模式值得探讨,但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于自己先前的所说的写作目的却远离十万八千里,最后所谓的“没有失败者”后的义正词严成为自我变奏的荒诞,一群“被俘者”究竟能够反映怎样的大历史和大爱,公允的历史应该属于经历了的所有人民,公允的爱应该属于整个民族。立足于此,作者日夜的工作究竟为了什么,值得理论?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真正的动机、动因和动力!
                             
                        
                3
    看完全文,龙应台在所谓“爱”和“历史”中试图让《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自我判定性的文字成就经典,而这终究是一个偏居一隅戴着官帽的文人在自我设置的特定群体的历史的空隙里的个人写作,结尾说得很真切:
   
“所有的机构,从香港大学、胡佛研究院、总统府、国防部、空军、海军司令部到县政府和地方文献会,倾全力给了我支持”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真伪,这是一个怎样的支持群体,而对这个群体的叙述对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叙述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在一九四九的历史叙述中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毫无疑问,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能代表历史,不能表达爱,作者无意于这样做,也不曾想过这样做!    临末的时候,笔者想再次强调一些东西。大凡观者总要睁开眼睛去分辨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分辨能否够代表五千年华夏民族历史的真实,分辨确实源自中华国民大众的爱!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只是一次荒诞的叙述,此书的错误不在于受访者本身,不在于叙述的模式,而在于龙应台先生的个人化记述与所力求表达的“历史”的真实和真正的“爱”的偏离,而其最后关于“道歉”的理论更是謬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煽情,我想即使道歉,这个群体应该是一九四九的所有经历者,而不应该是曾经战争的“失败者”,那段历史两岸四地都有人参与,都有人面对死亡,所以《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作者力求“宏观”描述下的个人“抒情”,作者放弃了对民族的历史对中华国民的责任和担当,仅仅为一小部分人呐喊,这让《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原理本真,走进“荒诞”。


   补缀:一,关于教科书、关于五毛党,关于立场
     (鉴于两岸历史的片面,笔者一直期望拥有真正的近现代中国史是这个民族所迫切要求的。
      立足于此,所以笔者在文中强调一九四九的历史不是大陆、不是台湾,而是两岸四地乃至海外的所有参与者和经历着。龙应台的错误在于利用一批“被俘者”抑或“战败者”的叙述来构成历史,就像把多方参与的事件只拉其中一方来叙述事件一样,这样的偏颇势在必然,同样不能代表历史本身。
   目前大陆和台湾的近现代史都有问题,公允的历史书于经历了的人民,只有所有参与者的发言方可以去粗取精、辨明真假而后成为历史本身,这种片面的叙述一如今日的教科书,都不可以代表历史本身。
    所以笔者最后说:“这个群体应该是一九四九的所有经历者,而不应该是曾经战争的“失败者”,那段历史两岸四地都有人参与,都有人面对死亡,所以《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作者力求“宏观”描述下的个人“抒情”,作者放弃了对民族的历史对中华国民的责任和担当,仅仅为一小部分人呐喊,这让《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原理本真,走进“荒诞”。”
    笔者这样的结尾是因为希望历史的叙述让所有的参与群体都能进来,至少力求于这样作,但是龙应台刻意的避免了这样做,这本来没错,错就错在龙应台试图将站在一小群体里的叙述看成是历史的复原,这很荒谬,立足于此之上的历史也就是一叶障目,远离了真实,既然远离了真实,所以后面作者所说的什么“道歉”之流自可沦为荒诞。)


二:回执各位先生的批评:
     
鉴于各位先生的批评,笔者再补充一些东西,首先说明一点,笔者并不苟同现在的所谓教科书历史观,但是也不沟通龙应台先生试图将一小部分的人群的记忆作为历史的记忆。好多的真实需要的是真正立足于中华大众的历史。多年前,一位名叫林昭的江南才女在所谓的运动之中迫害致死她时刻保持清醒,并时刻自省,这种自省甚至比右派分子对自己的审判还要深刻,并以此透过五千年的过去看中华的将来,她就是——林昭。近年来,林昭在监狱中的血书陆续呈现,其中所呈现出的是一幅幅令人沉思的图画,而这也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给与个别的所谓现代人。林昭的意义就在于在历史的特定时刻,如何在自我的反省中,不弥于世间,保持独立自由之思想而探索国家、民族之将来。
     今日,笔者企图立足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反思而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个快餐的时代,又恰恰又在这样一个全民动员、举国体制、共唱复兴、金牌奥运的时代里有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与此同时,人们又在探求民主,而探求的结果是将孔老抬出来,摆在上面,全民膜拜。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中求复兴,求发展。殊不知,这种一统式的模式在中国早已经试验过了,并且凭借着年轻人的热情推到了独裁的地步,闹到了革命——见谁革谁。这种群体性的盲目在彻底否定了三十年之后,现在看来又有星火燎原之势。看来一尊独大的思想还没有被消灭干净。大抵是当时的革命不彻底,教育不深刻,也有可能是个别人善于应变,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从利,而错过了教育。
      从上山下乡到红卫兵,当时的年轻人一路狂歌,旋律把的很高,到头来继而过如何呢。我们的个别学者不去反思,就把孔老抬出来要孔教一统中华,鄙人看其革命的意志很大,不可言说的大,高谈阔论不说,还指东骂西。我们的学者狂呼孔教不如研究农民工、研究城市角落里的“小姐”,这是真实存在的,而这种存在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或者可以研究老庄,研究墨翟韩非,即使综合起来也未尝不可。万事立则易,废则难,中国三千年之奴性可见一斑,毕竟从五四至今算是将近百年,这百年之中废除的功效何如,大家心知肚明。
      归根到底,国学复兴的旗帜下作为组成部分的各个机体的自我放纵和横行无忌代表着今日中国走进伟大的复兴时代的尴尬和苍白,道德的普遍沦丧验证者国民道德底线的忍受度,佐证着中国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文化消弭和人文丧失,国民对贪官的容忍度的升高、对七十码的见怪不怪背后折射的共和国六十年以来的公信力的跌宕起伏。而大师缺失之下的媒体、艺人、学者、政客、商人的集体道德沦丧代表着中国今日的国学复兴的完败。
       而立足于所谓的“特色‘体制而谋求立身于人民之上的正当性也毫不质疑地出现了诧异!
       为此,笔者一直在不懈的批判和反思,也感谢所有同仁的批评,这所有的批评和认同都将汇聚成为大海,成为真正的大江大海!这里面,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豪言壮语、不再是所谓的盛世欢歌,只有人民的,才是本真的。所以任何片面的用部分人的叙述而试图勾画历史,都将成为笑柄。
      故而盼望各位继续关注,继续批评!


   
(附笔者相关文章,以供有意者比较而批评:
                             中国大陆的大国寡民:   
http://jzy286.blog.sohu.com/97347064.html
                             举国体制下的金牌奥运: http://jzy286.blog.sohu.com/97517200.html
                             纪念林昭:                  http://jzy286.blog.sohu.com/97756682.html
                             关于胡佳,关于诺贝尔和平奖 http://jzy286.blog.sohu.com/100897415.html
                             关于所谓”孔教“:           http://jzy286.blog.sohu.com/110331745.html
                             国学复兴的作秀              http://jzy286.blog.sohu.com/129037536.html                )


    只有将所有的事实都放在眼前而辨析而批评,方能出现真知,所以鄙人异常反感所谓的禁书、所谓的封杀,强权的手段不会阻隔思考,所以笔者在本论坛提供了下载,按道理此乃所谓的”禁书“,所以只供有意者前往下载阅读: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96732&page=1&extra=#pid2239103

      首发链接:http://jzy286.blog.sohu.com/144286530.html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看了楼主的解读,可以说楼主接受的完全是教科书史观,所以对另一类事实完全不能接受。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虽然在禁区边缘小心翼翼地在进行着,但这些年来突破已经不少,楼主最好了解一点再说吧。比如,九一八时是张学良在东北主政,蒋的手根本伸不过来,您说是蒋不抵抗,责怪错了人吧?张去世前,已不止一次说过不抵抗的责任在他自己。国民党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也没让日本“横扫”华北,而是“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如果南京大屠杀的责任真是“消极抵抗”,那日本人看到这个说法真是乐死了,原来屠杀的责任在国民党而不是日本人!窃以为,日本人在南京屠城不是什么“消极抵抗”,恰恰是遇到积极抵抗后穷凶极恶地报复,这在《南京大屠杀资料集》的材料中屡有反应。楼主这样说,叫在淞沪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们情何以堪?


 


……………………………………………………………………


 


作者: jzy286








看了楼主的解读,可以说楼主接受的完全是教科书史观,所以对另一类事实完全不能接受。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虽 ...
秋月春风 发表于 2010-2-12 12:25


     现代史的突破确实在进行,所以笔者在文中强调一九四九的历史不是大陆、不是台湾,而是两岸四地的所有参与者和经历着。龙应台的错误在于利用一批“被俘者”抑或“战败者”的叙述来构成历史,就像把多方参与的事件只拉其中一方来叙述事件一样,这样的偏颇势在必然,同样不能代表历史本身。
   目前大陆和台湾的近现代史都有问题,公允的历史书于经历了的人民,只有所有参与者的发言方可以去粗取精、辨明真假而后成为历史本身,这种片面的叙述一如今日的教科书,都不可以代表历史本身。
   所以笔者最后说:“这个群体应该是一九四九的所有经历者,而不应该是曾经战争的“失败者”,那段历史两岸四地都有人参与,都有人面对死亡,所以《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作者力求“宏观”描述下的个人“抒情”,作者放弃了对民族的历史对中华国民的责任和担当,仅仅为一小部分人呐喊,这让《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原理本真,走进“荒诞”。”
   笔者这样的结尾是因为希望历史的叙述让所有的参与群体都能进来,至少力求于这样作,但是龙应台可以的避免了这样做,这本来没错,错就错在龙应台试图将站在一小群体里的叙述看成是历史的复原,这很荒谬,立足于此之上的历史也就是一叶障目,远离了真实,既然远离了真实,所以后面作者所说的什么“道歉”之流自可沦为荒诞。

……………………………………………………………………


 


对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的叙述确实有很多的不习惯。这里面固然有多年教科书史观的影响,但另一个方面,是觉得龙应台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那种对大陆民众的民主意识的优越感。她似乎以为至今大陆的人民都是被完完全全洗过脑的。有些地方简直幼稚的可笑,比如说,她叙述母亲回乡时谈到梦见祖家,周围的乡亲都是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好像大陆经过GCD的教育,人民都已与封建迷信彻底决裂。这根本不像是她实地看到的,可能完全是她内心想象出来的图景。大陆人民的形象在她的笔下过于浅薄和简单了。至于对历史的叙述,可以理解她的立场,其实,从来不可能有那一本哪怕是历史专著,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出历史的真相,龙应台写出的这些片段是可贵的,她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但我想,她本人也绝没有以此来建立一种史观的雄心,这本书不过就是一个身份独特的文化人的历史感伤和抒发,一个启发人思考的引子。


……………………………………………………………………


 


作者: jzy286








对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的叙述确实有很多的不习惯。这里面固然有多年教科书史观的影响,但另一个方面, ...
yhsr-1415 发表于 2010-2-12 13:39



    先生所言甚是,特别是先生所说对大陆的描述龙应台确实是自以为的高高在上,但是鄙人还以为龙应台有通过此书所谓的历史记述试图修正历史的企图,窃以为这一点在他最后的描写中反映得很透彻

 


 


……………………………………………………………………


感觉楼主有点像“五毛党”,按你的水平,完全可以去编写历史教材,而不是去读历史,感受历史。


 


……………………………………………………………………


作者: jzy286


 


回复 7# newchwang
   先生言辞很激烈,我想大抵是修身养性的问题,儒家的三纲八目先生大可以有所关注,我想先生先前对此似乎有所忽视的
   鄙人之文只说历史本身,无意于政治挂帅,只是大众立场下的一次闲扯而已,不需要太多的诠释
   另外,如若发言就应该有所调查才是,我想先生对此书的了解定然非同一般
   临末,笔者粘贴原文一句话,回应先生所谓的“五毛党”抑或教科书
   “目前大陆和台湾的近现代史都有问题,公允的历史书于经历了的人民,只有所有参与者的发言方可以去粗取精、辨明真假而后成为历史本身,这种片面的叙述一如今日的教科书,都不可以代表历史本身。


 


……………………………………………………………………


 


虽然楼主说自己



鄙人之文只说历史本身,无意于政治挂帅...

, 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楼主受政治影响很深,有“一言堂”之嫌。这本书我还没看过,不过就算作者“只是记录了一小群人的历史”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她关注的这群人鲜为人注意,或者说少有人从这一角度看问题。还有



当共军进入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民是怎样的欢迎,

楼主亲见了吗?请问证据出自哪里?总之,文章给我的印象是:对某些问题楼主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观点,就不能容许别人的异议。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待台湾问题。


 


……………………………………………………………………


 


上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和柏杨一起在国内都很有吸引力,但是这本大江大海我不喜欢。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受传统教育也好,受西化也好,无可厚非,但真要著书写历史,至少应该把视野看得开一点,不应该把自己个人的东西放在一个大时代里面来当成就是真正的历史。如果说否定龙应台的这本书就是五毛党的话,那我就当五毛党又何妨呢?


 


……………………………………………………………………



当共军进入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民是怎样的欢迎,怎样的期待



37年日本人进入南京市也有老百姓欢迎的,楼主知道吗


……………………………………………………………………


我也不太喜欢龙先生的角度,太小了。倒霉的,受难的不仅仅是他们啊,全中国在受难啊。不过大家都反内战,大概是一样的吧。还有一点,我不太认同她似乎无原则的把一部分台湾参加日本军队还到处害人的人叫受害者(我比较狭隘,实在讨厌日本人)。
大家可以反对他,但是不应该列为禁书,我觉得天下除了宣扬极端变态的书之外,无禁书,这也是我对某些人不认同的原因。
在今天,就是有一批中国人有和你不一样的想法,他们也要说话,怎么办?


 


……………………………………………………………………


我看了不到一半吧,觉得写得还是很有感情的,即使只是反映了一小部分人的情感,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为文为说,最根本的不就是人的感情么?


……………………………………………………………………



不以成败论英雄,那的确是“岂不谬哉”,英雄二字,也要看配得上配不上的


我也不认为蒋就是什么好人,但是不管怎么说蒋统治比较宽容,所以台湾形成了一些比较成气候的反对党,这是事实,也是为什么国民党一放开竞选后就出现了有竞争力对手!这是我们这里所没有的。历史我学得比较粗糙,但看看20世纪初的小说(对各种地下组织的活动的描写)就能从侧面感到,当时国统区的管制比当今还宽松些!国民党有放弃专政的肚量,就让我很佩服,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








关于成王败寇什么什么的替楼主说句:
如果一个政党一个集团都失败成那样了,50年后还有人哀叹什么近乎“天 ...
loslovic 发表于 2010-2-13 01:44

所谓成王败寇恰恰在近现代史领域不适用,因为我们“有幸”看到了胜利者是如何做的,也看到了失败者的咸鱼翻身。我们躬逢其盛,看到胜利者千方百计地在掩饰他执政前30年的历史,经常说什么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如何,好像那前30年就蒸发了;看到它从来不敢全面地开放档案,看到它昨是而今非,有人将40年代党报的社论辑在一起编了本书,旋成禁书,真是古今奇观!

……………………………………………………………………



所谓成王败寇恰恰在近现代史领域不适用,因为我们“有幸”看到了胜利者是如何做的,也看到了失败者的咸鱼 ...
秋月春风 发表于 2010-2-13 19:45




无论是所谓的成王败寇还是败者的推卸也好,我是认同黑格尔青年一系(您知道我是在说啥)的看法的:脱离了历史条件的看法是无意义的,当条件转移改变的时候原本现实的存在、其合理性也会变成不合理丧失存在性的。肯定辛亥、抗日、第二次国内革命的现实意义,并不意味着无条件赞颂今日一切政策,而对今日政策和现实不满,并不能作为否定过去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的理由。胜利者今日如何,并不能否定当日它的正确,失败者今日如何,也不能开脱它当日的罪恶。一句老话说的好:“事物是在起着变化的”。把历史视为形而上的生硬不变化,没有进程的做法,因过去肯定现在,因现在肯定过去,这是不可取的。


龙先生和一些人的做法,就是因着现在而否认过去,实际照着龙先生上类似做法我们还可以做其他一些极端的,比如因为现在美国相对更民主更平等,所以屠杀印第安人就是可以原谅的,比如因为现在德国和日本民主化,二战罪行中就可以如何如何。况且龙先生有意选取了一些煽情的资料,而对更多人不利的说辞视而不见:就比如打虎行动。


……………………………………………………………………



感觉楼主有点像“五毛党”,按你的水平,完全可以去编写历史教材,而不是去读历史,感受历史。 ...
newchwang 发表于 2010-2-12 14:57




    感觉你有点像五美分党,按你的水平,大概还不够编历史教材,但你绝对可以做到按自己的好恶解读历史,而不必管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



无论是所谓的成王败寇还是败者的推卸也好,我是认同黑格尔青年一系(您知道我是在说啥)的看法的:脱离 ...
loslovic 发表于 2010-2-13 20:03


所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今非并不一定有个“是”的昨天,实际上“昨”也并不一定是“是”,今天的“非”就是从昨天的“非”发展而来的吧。“左”难道是凭空而降的?“颟顸”难道是后天的痴呆?根子不就在“昨”?对今天的不满其实并不是在否定昨天,而是在寻找一个真实的昨天,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一个虚幻的昨天。请不要把什么第二次国内革命与抗日战争并列。洋理论也无法为这个尴尬的历史做辩护。


……………………………………………………………………






楼主缺乏新观点,新认识,所讲的仍然完全是教科书那一套陈词烂调,希望楼主早日接受一些新思想,另外代表大家感谢楼主提供下载链接


……………………………………………………………………


作者: jzy286


 


回复 26# 满江碧


    鉴于各位先生的批评,笔者再补充一些东西,首先说明一点,笔者并不苟同现在的所谓教科书历史观,但是也不沟通龙应台先生试图将一小部分的人群的记忆作为历史的记忆。好多的真实需要的是真正立足于中华大众的历史。多年前,一位名叫林昭的江南才女在所谓的运动之中迫害致死她时刻保持清醒,并时刻自省,这种自省甚至比右派分子对自己的审判还要深刻,并以此透过五千年的过去看中华的将来,她就是——林昭。近年来,林昭在监狱中的血书陆续呈现,其中所呈现出的是一幅幅令人沉思的图画,而这也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给与个别的所谓现代人。林昭的意义就在于在历史的特定时刻,如何在自我的反省中,不弥于世间,保持独立自由之思想而探索国家、民族之将来。
     今日,笔者企图立足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反思而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个快餐的时代,又恰恰又在这样一个全民动员、举国体制、共唱复兴、金牌奥运的时代里有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与此同时,人们又在探求民主,而探求的结果是将孔老抬出来,摆在上面,全民膜拜。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中求复兴,求发展。殊不知,这种一统式的模式在中国早已经试验过了,并且凭借着年轻人的热情推到了独裁的地步,闹到了革命——见谁革谁。这种群体性的盲目在彻底否定了三十年之后,现在看来又有星火燎原之势。看来一尊独大的思想还没有被消灭干净。大抵是当时的革命不彻底,教育不深刻,也有可能是个别人善于应变,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从利,而错过了教育。
      从上山下乡到红卫兵,当时的年轻人一路狂歌,旋律把的很高,到头来继而过如何呢。我们的个别学者不去反思,就把孔老抬出来要孔教一统中华,鄙人看其革命的意志很大,不可言说的大,高谈阔论不说,还指东骂西。我们的学者狂呼孔教不如研究农民工、研究城市角落里的“小姐”,这是真实存在的,而这种存在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或者可以研究老庄,研究墨翟韩非,即使综合起来也未尝不可。万事立则易,废则难,中国三千年之奴性可见一斑,毕竟从五四至今算是将近百年,这百年之中废除的功效何如,大家心知肚明。
      归根到底,国学复兴的旗帜下作为组成部分的各个机体的自我放纵和横行无忌代表着今日中国走进伟大的复兴时代的尴尬和苍白,道德的普遍沦丧验证者国民道德底线的忍受度,佐证着中国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文化消弭和人文丧失,国民对贪官的容忍度的升高、对七十码的见怪不怪背后折射的共和国六十年以来的公信力的跌宕起伏。而大师缺失之下的媒体、艺人、学者、政客、商人的集体道德沦丧代表着中国今日的国学复兴的完败。
       而立足于所谓的“特色‘体制而谋求立身于人民之上的正当性也毫不质疑地出现了诧异!
       为此,笔者一直在不懈的批判和反思,也感谢所有同仁的批评,这所有的批评和认同都将汇聚成为大海,成为真正的大江大海!这里面,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豪言壮语、不再是所谓的盛世欢歌,只有人民的,才是本真的。所以任何片面的用部分人的叙述而试图勾画历史,都将成为笑柄。
      盼望继续批评!


……………………………………………………………………


回复 30# jzy286


    她如果不是站在台湾的立场上,她就对不起她的出身和她的位子。可惜,即使她用煽情的恶俗的笔调烂漫化那段历史,历史还是历史。社会的绝大多数做出了选择。


……………………………………………………………………


我不喜欢龙的这本书,但我赞成开禁,在国内发行。真理总是会越辩越明,现在两岸学界在看待20世纪的中国历史时都有些偏颇,尤其是龙这样对大陆已有某些偏见的学者。我觉得综合两岸三地学者的看法,互为补充,或许这样我们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


三个月前读龙氏这部“颇有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因不合口味,读到三分之一即放置一边了。

龙氏作品大多读过,其人品、教养已跃然纸上。因置身于台湾,而看低大陆;因跻身于洋人之列,而得意忘形。为文虽然有针砭时弊之激烈痛快篇章,亦有自吹自擂之嫌。

作为一介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大可不必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对此搞书禁,就流于白痴之类了。岂不是抬高了龙氏的身价,这正中了她作秀的下怀?!


……………………………………………………………………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曾经发生的大事情。那一年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大事情,在这大事情中,各种人有各自的感受。龙先生写的是一部分人的感受,是一部分人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凭什么说那不是历史呢?有没有人能写出所有的人的全部感受呢?我想是不可能的。你要觉得龙先生有片面性,那你可以写你的全面性,也可以写你的另外的片面性。只要都是真实的,那就是历史。如果不是真实的,那只是伪历史。有些人说上海解放的时候,上海的人是怎样的欢迎。我当时就在上海。我属于当时愿意解放的那一部分人。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当时不可能有欢迎。上海解放是打下来的。你们看过《战上海》那部电影吧。有不少是真实的。进城的时候还有冷枪,有谁会在冷枪声中去 欢迎?部队进城是在晚上,居民是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部队进了城。除了地下党组织的“上海人民纠察队”,没有人去迎接解放。所以欢迎一说不是历史。当时我问过上海的普通居民,他们对解放是冷漠的。一位居民说:“没什么,我想不会更坏。国民党腐败已经到了这部田地,共产党不会比他更坏。”又问:“那你说共产党会不会好一点?”答道:“难说,国民党当初进上海(指1927年)时,也那样。后来变了。还是看一看好。”我想这代表了当时留在上海,没有逃亡的那部分人的普遍心态。历史教科书里的东西太多是标签,把标签当历史是会上当的。我欢迎龙先生写出她了解的那一部分人的心态,别的先生也写各自了解的那一部分人的心态,这样就会全面一点。


……………………………………………………………………


所以说,每个人的脑袋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屁股。龙是站在台湾的立场上,站在其出身的立场上解读历史,由她去。你还能不让她在那个小园囿里表演?呵呵。

但如果我们这些人也接受这个立场,站在这个立场上看问题,就太愚蠢了。


……………………………………………………………………


本帖最后由 我是笨笨猪 于 2010-2-16 13:03 编辑



如果我们这些人也接受这个立场,站在这个立场上看问题,就太愚蠢了。林泉 发表于 2010-2-15 14:38



在下不敢苟同。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应当尊重他人的立场。有人说,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最重要,立场错了一切皆错。立场问题成了决定敌我的关键。站在我一边就是人民,否则就是敌人,既然是敌人,当然不能乱说乱动。这个逻辑一直发展到文革。我本以为文革的教训可以使这种逻辑寿终正寝。可惜现在看来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的学校还是这样来教导学生。看问题要用多元的眼光看,不要只是两分,不是我,就是敌。我赞同没有敌人的观点。把别人当敌人,也就是不把他当人,要灭此朝食嘛,都要把人家当早饭吃了(这个成语可以有两种解释,我用了其中一种,用另一种也好不到哪里去:杀了他,再吃早饭),还把人家当人吗?你死我活嘛,都要开除他人籍了,还把他当人吗?你不把别人当人,也就是不把自己当人,这是同一个道理。我们不是生活在丛林里的生物,不要把丛林法则当成圭臬。人类社会是由各种人组成的。消灭了其中一种,就会生态失衡。所以各种人之间必须是互相协商,协商就要充分了解各方面人的立场。如果不尊重他人的立场,你就不知道他人的诉求,你就不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尊重他人的立场,也会使他人尊重你自己的立场。协商才能有成果。我看龙先生在这一点上是把握得住的。她只要求你听取她的感受,没有说如果你不认同她的感受就是愚蠢的。就这一点而言,她比你大度。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接受,又怎么谈得到尊重他人呢?


……………………………………………………………………






尊重和认同是两个意思。我丝毫没有不尊重龙应台女士的意思。她站在她的立场上,如此解读历史,我没有认为她谎话连篇。如果她站在大陆的立场上看待问题,那才是让人怀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她比我大度?呵呵,这也是你的屁股决定的吧。大概龙应台的优越感也感染了你。我从没说不认同我的观点就是愚蠢,我说的是,如果我们这些屁股在大陆板凳上的人,用屁股在台湾板凳上的人的观点看问题,不是愚蠢是什么?一个屁股和脑袋分离的人,不是愚蠢难道是包藏祸心?或者说,这些人屁股也早不在这里了?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我接受不同,但绝不会因此转而接受对手的观点。丛林法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法则,否则,也不会有社会更迭,资本也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支配的力量。我们不是生活在丛林里,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的演进,都是这个规则在起作用。协商的前提是力量被制衡在协商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的情况下。当力量差距超过这个层面的时候,强者不会与弱者协商。有机会看看辛普森家庭,看看美国人怎么理解美国的成功。

尊重他人,不等于连带接受他人的观点。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和谐了。

……………………………………………………………………



回复  cyq08

这个应该是目前最关键的事情,沟通能够消弭或者是消化彼此的误读程度,但是这非吾辈所能盼望,时势使然,无奈中jzy286 发表于 2010-2-17 02:29



又不懂了。我们连盼望沟通都不能够,还能盼望什么呢?只能坐等自己变回野兽?就像林先生那样,认为丛林法则是天底下最有效的?去抓,去咬?人与野兽不同处在于人有一点理智,所以进化到如今。而野兽在现在的地球上越来越难于生存了。华南虎要在动物园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丛林之王岂不悲哀。


……………………………………………………………………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10-2-17 14:37 编辑

呵呵,无论你承认与否,丛林法则决定了社会中大多数的事情。理智和丛林法则并不冲突,没有理智,也谈不到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智慧和理性,能算是适者?您把丛林法则理解为动物法则,不知道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是什么么?
生活在童话里是美好的,可惜,这只是人类不可实现的梦想,也许笨笨猪先生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的理想国也说不定。


……………………………………………………………………






回复 43# 林泉


    事在人为。人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可以去想法同别人沟通,就像同先生沟通。我可以不去抓人咬人。有些事情是可以规避的。同样,我也认为他们——指上位者,虽然看来强大无比,但同样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因此,总是有我们生存的空间。这不是童话,也不是乌托邦。我们必须生存。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






呵呵,阁下继续按你的方式换位思考吧,风险低。有的人不喜欢用自己的屁股决定自己的脑袋,但毫不犹豫地用别人的屁股当做自己的脑袋,乐此不疲。如果有人认为拿别人的屁股当做自己的脑袋就是高明,那么只好恭喜他了,但愿这只聪明的猪,能从别的笨猪的悲剧了看到了自己的喜剧。

……………………………………………………………………


 


回复 51# 林泉


    经林先生一指点,笨笨猪茅塞顿开。原来世上有一种聪明的动物是只会用下半身思维的,不仅如此,这种动物还以为所有的动物都只会用下半身思维的,所以,如果谁不用屁股指挥脑袋,那么必定是用别人的屁股指挥脑袋。这么高明的逻辑,笨笨猪居然没有明白。请林先生继续阁下的思维方式。这是阁下的权利。不过笨笨猪因为过于愚蠢,没有学会也不想学会用下半身思维。所以只好无言。请林先生走好。免得什么时候把屁股压在了自己的脑袋之上。晚安。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不揣浅陋,在此发出抛砖引玉之见,望基地高人指谬!

回复 1# jzy286

引用:

目前大陆和台湾的近现代史都有问题,公允的历史书于经历了的人民,只有所有参与者的发言方可以去粗取精、辨明真假而后成为历史本身,这种片面的叙述一如今日的教科书,都不可以代表历史本身。
什么历史书能够代表“所有人民”“参与者”?

楼主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也没有纯粹的客观真实,
就好像我今天回复您的帖子,也只能代表我个人这一时的观点

引用:

历史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所有经历的人民的一个公允评价,所谓“天下为公,人民最大”,而不是失败者的自我抒情。
按你的标准,哪本历史书算是合格的呢?

凭什么失败者就不能写自己的“历史”?
难道就因为战场上的失败,他们就连说话著述、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也要被剥夺吗?


我只知道历史是又无数的个体经验汇集而成,不知道所谓人民的历史是什么东东

这么多年,我已经见过太多打着“人民”的旗号,却从不为“人民”谋福祉的事情
(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否则我这贴就要被和谐了,这就是所谓“自由”的现状)

龙女士不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忠实于自己地记录下来
您所谓“真正的人民立场”,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理解
她这一本小小的书,也没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大的野心

一个小群体的历史,也是历史,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

您都能看得出来,书里的历史代表哪一部分群体,
我相信,不用你说,别的读者也照样能够看得出来!

为什么非要强求龙女士的书,写得大而全呢?
您说她“伪善”也好,“漠视”也好,甚至成为“笑柄”也好
反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喜欢读的也大有人在……

发掘一九四九历史,这个工作大陆那么多史学家文学家也可以做嘛
谁有资格代表全体人民!!!何必将如此庞大的任务强加给她呢?

或许假以时日,海峡两岸统一之后,龙女士会再写一本《一九四九》吧
不过,到那时侯,还有多少见证历史的健在者,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楼主提到,楼主认为龙女士

引用:


无视的却是因为一九四九之前的许多年里国民党背叛人民而让普通家庭分离的事实。
对此,我无语,佛曰:说不得,不可说也:shutup:

 

 

回复 53# qdpan

笔者在文中曾写道“《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只是一次荒诞的叙述,此书的错误不在于受访者本身,不在于叙述的模式,而在于龙应台先生的个人化记述与所力求表达的“历史”的真实和真正的“爱”的偏离”。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本书的开始和结束龙应台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叙述“历史”的姿态,而他的这种片面的叙述并不代表历史本身。譬如说,在几个参与打架的几方,只采访其中一方,那么这个叙述肯定是有偏颇的。换句话说,这种略显荒谬的叙述本身就不具有“历史”的资格,所以所谓的“道歉就无所谈起。”这仅仅而只能说是一个个人化的对一个群体的自我描述而已。但是龙应台并不这样想,她想做的就是成为“历史”。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渴望批评并以此弥补不足!

 

 

回复 61# jzy286

 

首先,谢谢楼主的回复,当然我还是认为 楼主把龙女士创作那本书的“企图心”看得太大了

我看到过一篇台湾记者陈苏于对龙女士作的专题报道,《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小人物的历史》

在此援引其中三段如下:

她说:“我要做得比较单纯,我只是想把不管是苏联红军、德军、日本军、中国军–国军或者是共军,我想要把每一个机器,集体的机器,把它拆解开来,让你看到里面那个孤零零的个人,而且让你看到,那个孤零零的个人他在流血、他在疼痛的地方。”

龙应台呼吁,中国大陆作家也行动起来,动手书写大陆民间的历史,书写大陆人民60年来那许许多多隐忍不言的伤痛。龙应台说,如果能够如此,像《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样的书在大陆就不会仅是一本,而是成千上万本。

龙应台的新作由大量史料构成,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但她强调说,她只是一名历史的小学生,无意撰写历史。然而面对历史,龙应台说,“台湾社会只有把过去抽丝剥茧地弄清楚,并让下一代人认识了解,前面的路才走得更好。”她说,“所有的历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

很可惜,杯具的是,在大陆不仅难得看到有作家行动起来,跟龙女士遥相呼应一下,甚至这本书至今仍然不能公开出版……

还有极其恶劣粗鄙的评论,推荐其中一篇给你看看《原创:《大江大海1949》:一个小岛寡妇的梦呓

 

 

回复 64# qdpan


    如若果真如此,笔者就对关羽历史的说辞收回,但是对于这一点,笔者仍持怀疑的。
    特别是在树的最后,她写的很是自在,换就华硕就是自以为。
    书本笔者提供了下载,盼望继续批评。

 

PS:我与jzy286的论战自此告终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0-2-28 21:22 编辑 ]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龙应台还说过,一本《大江大海》远远不够,她希望唤起更多人的记忆,在大陆有上万本这样的书出现,lz反应如此强烈,恰恰说明这点。
     很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已逝去,留住历史,刻不容缓!

TOP

我在大陆不会说真话

TOP

受过胜利者的洗脑,大有听听失败者絮叨的必要,哪有“人民的历史”?难得有人把当年小人物在动荡岁月中的感受发表出来供我等了解,感激还来不及呢。胜利者编写历史,小民口述野史,合成当时的历史画卷,供我等了解不是好事吗?干吗要口诛笔伐,上到“历史观”的大是非上去?
建议你补习一些近当代史知识为好,详情请阅2楼的回复,

TOP

我有一本繁体竖排的,一气读完。好书

TOP

TOP

“龙应台的文章在《南方周末》有专栏,所以不可能受到限制。”
好吧
Life is just a dream you know
That's never ending
I'm ascending

TOP

大江大河的确有不少硬伤,而且带很强的意识形态写史,很失偏颇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围城、缺粮死老百姓,在毛子的德军围城,粮食都是被城里的共产党吃了,换到了长春,缺粮则是围城的共产造成的。

拥有5锭黄鱼,却装可怜,当时的普通民众连5个大洋的都不多,所以当时逃台的,不少是富家子弟,却扮猪吃食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