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路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路

关每文: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路

波罗的海三国是非常小的国家,到今天三国总人口相加也只610万人,尚不及香港人口之多。这三国在二战尾期和结束后,被强大的苏联所兼并,其亡国亡族之惨烈今天的人难以想象,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终于获得独立,重回文明世界。
 
一,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爱沙尼亚1917年11月28日宣告脱离俄国而独立。苏维埃政府前去收复,德国通过布雷斯特和约迫使俄国放弃了波罗的海3国,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俄国人卷土重来。在英国人的支持下,爱沙尼亚人勇猛地抗击俄军,1919年1月苏军被赶走。1920年2月2日。苏联签订和约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独立。

立陶宛1918年2月16日宣告独立,德国军队驱逐了苏联人。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苏联军队随后侵略立陶宛。波兰人支持立陶宛,参与了对俄作战,导致了俄波战争。1920年7月12日,立陶宛的独立通过和约得到各国的确认。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拉脱维亚宣誓独立。1919年1月,苏军侵入拉脱维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德国-拉脱维亚联军在得到协约国同意后,攻击苏军,苏联人于1919年3月被迫撤出,苏军负隅顽抗,最后迫于压力于1920年1月全部撤出,1920年8月苏联政府通过和约承认拉脱维亚独立。

二,苏共蹂躏三国

1940年6月14日,德国人占领巴黎的当天,苏联向立陶宛下了最后通牒。1940年6月15日,苏联红军入侵立陶宛并将其吞并。1940年6月16日,苏联红军又侵占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6月28日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北部地区。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开始了它们的苦难历程。

苏联共产党为了对那里实现彻底的统治,首先镇压各国文化、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精英人士,这些人因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最不容易被独裁者的谎言欺骗。于是苏共对这些各国精英采取了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

1940年7月11日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性杀害了超过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分子。1940-1941年间,苏共屠杀了大约35000名立陶宛人。在此后一年时间内,大约12000人立陶宛人被共产党关进监狱,其中大约5000人被杀害。在1940年苏联红军入侵前,立陶宛人口有310万,1953年人口再次普查时只剩260万了。

同一时期,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6万精英人士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劳改营,而当时拉脱维亚全国人口不到200万。1941年,准备撤退到俄国的俄罗斯人杀死了拉脱维亚监狱里的全部囚犯。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军开始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向苏联发动进攻,激战后把苏联红军赶出了波罗的海三国。德军被波罗的海三国视为救星,因此当纳粹军队进入三国时,被百姓以鲜花欢迎。波罗的海三国重获独立。许多亲人被苏联共产政权杀害的热血青年怀着复仇的愿望,纷纷志愿加入德军,组成拉脱维亚装甲兵团和爱沙尼亚装甲兵团,同德军共同进攻共产苏联。

1944年,当德军在东部战线节节失利时,苏联红军又逼近了波罗的海三国边界。这时主要由三国志愿青年组成的隶属德军的部队,为了不让自己的家园再度被共产党蹂躏,面对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而英勇反抗。

1944年,在苏联红军重新攻占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大约5万立陶宛人民还坚持进行抗击苏军的游击战。立陶宛人组织起抵抗运动——“森林兄弟”,反对苏联占领当局。最大的游击部队战斗在立陶宛的森林中。大约5万名战士包括一些妇女,联合起来组成“抵抗区”,控制了森林和边远地区相当部分领土。为了打破立陶宛人的反抗,苏联加强了对立陶宛的全面控制。而实现集体化就是苏联控制立陶宛的措施之一。通过集体化,剥夺农民的财产,让农民处于苏联国家的有效控制下,切断农民与立陶宛游击队的联系。

即便在1945年5月8日纳粹投降后,由拉脱维亚志愿兵组成的德军第19装甲兵团数千士兵,仍固守拉脱维亚西部,拒绝向红军投降,他们撤入森林坚持打游击。1948年,当农民们被强迫参加集体农场时,又有不少农民参加了游击队。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52年。

苏联吞并三国后,开始实行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没收私有财产,强迫实行土地国有化,并对三国展开大规模残酷的政治迫害。1949年在斯大林的命令下,4天之内,苏联当局逮捕了三国9万的农民、反抗者及其家人,指他们是“人民的敌人”,强行将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或关押在古拉格(苏联劳改营)。1951年,因为立陶宛人激烈反抗农业集体化,苏联又将2万立陶宛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些被流亡者在斯大林死后的赫鲁晓夫时代才回到故国,但有些人却死在流亡的途中以及西伯利亚的饥饿和严寒中,从此无法返回自己的家乡。而最惨的是,在第一波的9万被流放者中70%是妇女和16岁以下的儿童。
 
苏联占领三国后还强行在文化上实行俄罗斯化,强迫使用俄语,改写三国的历史,推行一整套苏联意识形态,并将俄罗斯人大量移民到三国,试图将原来占多数人口的原住民稀释成少数民族。

三,波罗的海三国再独立
 
两种社会制度和平竞赛,在一些小国表现突出。芬兰是沙俄波罗的海边最贫困的一个省,而海岸另一侧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三国,原为独立于苏联的国家,地理条件还优越些,经济发展比芬兰好很多,其经济水平不低于瑞典。二战时,苏联同意芬兰独立,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国被苏联吞并后就落后了。1980年当瑞典、芬兰人均产值已达1.5万美元时,它们只3千美元,还是苏联各共和国中最高的;至于自由平等,就更谈不上了。

在强大的苏联帝国残酷统治下,三国人民从未屈服,他们以各种方式反抗:学生们拒绝参加共青团,百姓拒绝唱共产党歌曲,他们还大量散发传单。凄惨的经济情况与生活条件,及共产党对历史的篡改使三国民间的反抗在1980年代后期达到新高潮。从那时起,隔三差五,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和平反共示威游行,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人的家常便饭,参加者经常达到几十万人,而这三国的共产党及共青团成员的数量却不断减少。

1987年1月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发生了反共的示威。8月23日,在苏德1939年互不侵犯条约纪念日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举行了抗议游行,要求恢复历史真相。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决定,苏联的法律须经爱沙尼亚立法机构批准才能生效,由此开了加盟国家法律高于联盟法律的先例。

1989年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被划为苏方的波罗的海3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出现了一幅莫斯科不曾料到的壮观画面:占3国人口40%的大约2百万人,扶老携幼、手拉手组成跨越3国、绵延600公里人链,要求摆脱苏联的统治,重获自由独立。人链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续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个个普通人平静的比邻而立,手拉手,举着向往自由的横幅,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意志长城,史称“波罗的海之路 ”,又称“自由之路”,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他们终结共产党政权的自由决心。当时除了大批苏联红军驻扎在拉脱维亚,还有无处不在的苏共秘密警察--克格勃,等待这些参加反共游行民众的,是警棍、牢房和对家人的迫害,但勇敢的民众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经常诙谐的以“回头在车厢里见”道别(意谓开往劳改营的火车车厢),为了自由,他们随时贮备牺牲。

1989年底,3国共党先后宣布自己为独立政党,脱离苏共。

1990年初,位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别举行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结果主张独立的一方都大获全胜。1990年,在对独立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支持独立的人在立陶宛占90%,在拉脱维亚占77%,在爱沙尼亚占90%。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向全世界宣布脱离共产苏联,宣布独立。5月,相邻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步其后尘,宣布成为独立国家。

1990年底至1991年初,海湾战争一触即发,西方国家无暇顾及苏联。苏联遂利用武力来解决波罗的海危机。1991年1月苏共在波罗的海3国使用军队,造成数十人死亡。

莫斯科先用经济制裁手段来压制立陶宛的反叛,但没起任何作用。1月7日苏联向立陶宛空投陆战部队,1月8日部队占领新闻大厦和其它一些设施。1991年1月13日午夜,苏联克格勃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开始进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无线电台与电视中心。当电台报导军车驶向电视塔的消息时,上万名手无寸铁的立陶宛平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电视塔下,准备以血肉之躯抵挡坦克。坦克压扁了挡路的汽车、巴士及卡车,包括活生生的人体。子弹呼啸着划破维尔纽斯夜空,当夜有13名立陶宛人被杀,700多人受伤。电视塔被占领后,群众不但没有溃散,而是转移到市中心,加入保卫议会的行列。虽然电视塔攻防中的死伤消息已广泛传开,没有武装的人们仍整夜围绕着议会建筑物,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苏联军队对议会的攻击。苏军的坦克在立陶宛人民宁死不屈的决心面前终于停了下来。

在苏联向立陶宛出兵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议会以及莫斯科市苏维埃和列宁格勒市苏维埃纷纷谴责苏军在立陶宛的举动。叶利钦却在第一时间飞赴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3国签订了《互助条约》,并且敦促俄罗斯籍士兵“不要参与对合法政府的军事行动,不要向要求民主的民众开枪”。另外,一些工厂举行罢工抗议出兵,并要求戈尔巴乔夫总统辞职,罢工导致煤炭减产1500万吨。西方国家对苏联领导人表示了强烈抗议。

1991年1月2日,苏联内政部特种部队“黑贝雷帽部队”夺取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新闻大楼。7日,苏共宣告,将会增派伞兵师,支援首“黑贝雷帽部队”,夺取其它关键地点,进一步镇压拉脱维亚人民。1月13日苏联军队坦克部队开枪屠杀保卫维尔纽斯电视塔的立陶宛人的消息传到了拉脱维亚,14日下午2时,超过5万的拉脱维亚人参加了里加的民众大会,抗议苏联军队在维尔纽斯的暴行。里加马上变成了战场,民众聚集在国会大楼、电视塔、国际电话电报中心与其它关键地点,构筑路障。所有通向市区的街道,都被大型公共汽车及其它车辆封锁,还用满载大石头、水泥方块、沙石、木材的大型卡车,及推土机来加强。最后再以铁丝网、渔网、砂袋等来完成路障。市民自发的24 小时在路障旁值勤,自发的给值勤者提供饮食、柴薪、休息及睡觉的房间、医药及防毒面具。一些生活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也加入其中。拉脱维亚人以坚强的意志与苏军对峙了几个月,直到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解体。

在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三国终于获得独立,加入北约,进入欧盟,回到欧洲大家庭。

请扫码予以点赞

TOP

历史上这几个国家都曾是独立的国家,所以其人民独立的意思较强。欧洲对于国家的概念就没有像亚洲这样对“大,一,统”那么强烈,所以说他们的独立相对而言要容易些。

TOP

发新话题